⑴ 為什麼鴉片戰爭里,道光下了血本調兵遣將,清軍卻還是一敗再敗
鴉片戰爭會敗,絕非是因清軍的武器落後於英軍。彼時,因起爆葯、火帽、圓錐彈丸、擊發槍機等近代步槍武器技術才剛剛被發明出來,英軍並未來得及將這些技術應用到自己的槍支上,而早前就被製造出的帶有膛線、射程遠、准確率高的來復槍,也因造價高未能成為英軍士兵的制式武器。所以此時的英軍所使用的輕武器還是較為落後的前裝燧發滑膛槍,這種槍支並沒有比清軍所使用的鳥槍先進多少。
英軍所使用的前裝燧發滑膛槍,它的最大射程不超過270米,且一旦超過180米,它的准確率基本為零,正如時英國陸軍上校漢格在評價前裝燧發滑膛槍所說:「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製造得很糟的話,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碼;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準並打傷的話,那麼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於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會都是一樣的」,可以說它的准確率是很低的。
戰爭發生之初,一些想向自己的祖先康熙、雍正、乾隆那般,做到外能折沖尊俎,內能戈馬平家的道光,在強烈的虛榮心的「蠱惑」下,加之又不熟悉英軍真實的情況,所以是堅決主戰,勢要「剿」滅逆夷,維護清朝作為天朝上國的榮耀。按理說,如若道光帝能夠將「剿」的意志貫徹到底,並堅定到不惜與英軍打一場傾國之戰,那在鴉片戰爭中,清軍勝利的機會將遠勝於英軍,畢竟此時英軍不過千人,若清軍舉國而戰,數千英軍無論如何是勝不了清國的。
但是,誰料道光的主戰決心並不堅定,在接連接到英軍攻陷大角、沙角炮台的戰報後,道光開始退縮了,他開始懼怕英軍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軟弱的他,又開始改變對英的政策,由「剿」轉「撫」。此時道光為了讓英軍放棄進攻,他先是讓清軍停止一切的戰爭行為,閉關自守,而後為了向英軍表達自己求和的態度,道光先是將林則徐撤職,之後又下令恢復中英之間的貿易,並撤銷禁煙命令。
此後,道光又要求琦善向英國轉上諭旨:「上年林則徐等查禁煙土,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當,茲所錄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經查明,重治其罪。現已派欽差大臣,馳至廣東,秉公查辦,定能代申冤抑」,向英軍表達自己的求和之心。
只能說,道光太過單純,英國早就對清朝的土地和資源垂涎三尺,此時見清軍居然如此羸弱,道光又如此軟弱,他們豈會因為道光的一道治林則徐的罪,恢復中英之前的貿易就能善罷甘休的呢?此時的他們還有著領土和特權的要求,且還要求北上進京。這時,道光眼見英國居然如此的狼子野心,本來就不太想拉下天朝上國「榮耀」的道光,是大發雷霆,「夷情益形桀驁,且所願其奢,其勢不得不大加征剿」,再一次主「剿」。
可惜,之前道光不明智的「剿」變「撫」的轉變,早已讓清軍喪失了戰爭的先機。在道光主動停戰的間隙,英軍早已休整完畢,集合了一支實力不俗的艦隊,是糧草充足、彈葯充沛。而反觀清軍,因道光停戰詔令的下達,原本前往沿海地區增援的清軍,是紛紛停止了進軍,或駐扎原地,不知所措;或退回原駐地。由此,在道光突然又宣布主戰後,各地清軍頓時是無所適從,再加之因信息傳送的緩慢,很多清軍還誤認為處於停戰的狀態。就這樣,道光突然再次主戰的行為,不但讓英軍有了再次動手的借口,還同時讓茫然無措的清軍是損失慘重。
要知道,道光時期,清軍可沒有電話、電報這些東西,當時通訊條件極差,各省的奏摺、題本和咨文,及皇帝下發的詔令,都需要通過兵部遍設全國的驛站系統來進行傳遞,由驛卒騎驛馬,一站站地接力,送往公文的目的地。而在當時,從廣州到北京,或從北京到廣東,若以普通速度,需用時約30至35天;若以「四百里加急」,需用時約20多天,即使以最快的「五百里加急」,也需用時約16至19天。也就是說,當道光下達繼續對英軍動武的命令時,前方的清軍最快也要半個月才能受到。試想,戰場的變化可是瞬息萬變的,時機也是稍縱即逝的,半個月的時間足以改變戰場的任何局勢。
由此,當英軍在談判桌上得知道光要繼續開戰,並迅速作出反應時,清軍卻是毫無准備,多數陣線的清軍根本就不知道要繼續開戰的情況。可以說,因道光再次無腦的宣戰,再加上清廷消息傳送的緩慢,致使毫無准備的清軍是損失慘重,虎門、廣州、廈門、定海、鎮海、寧波等地相繼失陷,清廷損失慘重。
當然,即使到這個時候,清軍也並不是沒有機會。如若在這時,皇帝是行事果斷、堅毅的,恐怕這時,他們所想的就是堅決反擊,調動全國各地的兵力,與英軍決戰。但是,可惜的是,道光終究是一個軟弱的皇帝,太過優柔寡斷,也太過膽小,當與英軍的戰爭再次接連失利時,道光想的不是血戰,而是退縮,是趕緊的求和。
只能說,大敵當前,道光「剿」「撫」迴旋、戰和不定,給整個戰事帶來了一個很壞的影響,他的優柔寡斷,是清軍失利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當然,鴉片戰爭會敗,雖然道光要佔很大的原因,但是這與清朝腐敗的官僚集團也分不開關系,當時若不是這些與英軍直接作戰的官員的欺君罔上,或許道光不會因為錯誤的認知,作出錯誤的決策,最終致使清軍慘敗。晚清時期,整個清廷上下是早已爛成一片,大部分官僚從上到下都被腐蝕的乾乾凈凈,是練就了一身欺君罔上,搜刮民財的好功夫,其程度簡直讓人是目瞪口呆。
比如虎門戰敗後,道光曾派參贊大臣楊芳赴趕廣州主持與英的戰局。可就在楊芳到廣州的第二天,英軍就完全佔領廣州內河地區,按理說此時楊芳應該如實的向道光上報廣州的戰局,好讓道光作出正確的應對。可是,此時的楊芳在給道光的奏摺中卻是絲毫不提戰敗的消息,反而是欺君罔上:「莫若先設一計,以退其船。查從前該逆夷求償煙價、求給地方,皆無可許之理。今俱不敢妄圖,而唯希冀照常貿易」,將自己被打的不敢出頭的戰績,誇大成自己打的英夷求饒的戰績,是絲毫不提廣州內河各據點失守的情況,反而是謊稱英軍因清軍嚴密的防守而退出,可謂是膽大包天。
再比如1841年1月30日,道光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命其從湘、鄂、桂、贛、滇、黔、蜀七省調集大軍,南下抗英。但是,這次南下其結果卻是以失敗而告終,因奕山的莽撞進攻,致使清軍被英軍海陸夾攻,近乎全軍覆沒。可是,就在廣州清軍升起白旗投降的時候,道光所收到的奏報仍是英軍戰敗,清軍大勝的捷報。
可以說,道光之所以會接二連三的改變對英政策,除了他自身的原因,還有的就是諸多前線大臣的欺瞞。鴉片戰爭時,在前線大臣有意的欺瞞下,道光完全就是一個聾子,一個瞎子,更是形同一個傻子皇帝。比如道光在廈門失陷之前,在大臣的欺瞞下,他曾一度認為英軍不會陸戰,只要一上岸就會摔倒的可笑的笑話,為此他曾特意頒下諭旨:「夷人此次到閩,已有陸路提督偽官名目,恐其招集閩、廣漢奸為登陸交戰之際。君臣昏庸至此,此戰如何取勝?」,認為清軍應該注意,不能讓英軍招募到替其進行陸戰的海盜。直到鴉片戰爭都進行了一年多時,道光才知道原來英軍是會陸戰的,直到這時,道光才下令各地要注重陸路防守。
想想看,這時何等的可笑,一個皇帝居然都被底下的大臣欺瞞到,都認為英軍是一個不會陸戰的軍隊,由此我們也就不難想像,一個如此無知的最高統帥,他所下的命令是有多愚蠢。此外,再加上道光在最初所接到的消息又都是捷報,讓他誤以為清軍天下無敵,英軍是弱小不堪,如此我們也就不難想像,清軍所接到的命令是有多麼的不符合實際。試想,就是在這么一個不知戰場真實情況的最高統帥的指揮下,清軍焉能勝呢?
其次,鴉片戰爭清軍會敗,除了跟上層統治者的素質有關,還有的就是跟其本身那腐朽而又落後的制度有關。
首先,清廷所實施的國防方針,就是落後的「安內重於防外」的思想,就是對於整個國家的軍事布置,以「安內」為主、為先、為重,「防外」為次、為後、為輕,將國家所有的精兵布置到王朝的腹地,即京畿地區,然後將戰鬥力較弱的軍隊布置到其他地區,如沿海地區。由此,基於這種理念,當時清廷雖擁有一些較為先進的武器,但是其武器的分配卻是根據距離京畿地區的遠近來決定的,離中樞、京畿越近,武器就越精良,離中樞、京畿越遠,武器就越窳劣。
此外,因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所以對於武器的分配,其朝廷還有著嚴重的區分民族的現象,即由滿族組成的八旗軍,不管他們戰鬥力如何(事實上道光朝的八旗軍早已經爛透,戰鬥力堪稱渣),他們都能分配到最先進的武器,反之由漢族組成的綠營,無論他戰鬥力如何,他們所能分配到的武器,就只能是最為低劣的。
而在當時,駐扎在沿海地區的清朝軍隊,就恰恰是綠營佔了絕大多數(當時道光朝的八旗軍大約有20萬人,其中約10萬人駐扎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稱為京營;約10萬人駐於關外、蒙古、西北等一些要沖地帶,同時有少量的八旗駐守和監視內地各行省,稱為駐防八旗)。試想,清朝最先進的武器本就比英軍要弱,此時在與英軍作戰中充當主力的綠營,他們手握的還不是清朝最先進的武器,反而是最低劣的武器,你說這戰還怎麼打呢?
當然,如若此時跟英軍作戰的綠營人數眾多,且也較為精銳,那倒也不是不能打。可是,事實上,當時駐扎在沿海地區的綠營,其數量和戰鬥力,跟英軍比起來,都占不到任何的優勢。首先,因清廷長期奉行「安內重於防外」方針,沿海要地是兵微將寡,根本就沒有多少的武裝力量,以廣州為例,1856年,廣東全省約有清軍7.36萬人,而駐守於虎門、廣州至佛山珠江沿岸等要地的清軍僅有2萬人,平均下來每地僅有數千人駐守,由此可知清朝在沿海地區兵力之薄弱。
其次,沿海地區的清軍不但兵力薄弱,戰鬥力更是不行。自乾隆以來,清朝就甚少發生戰爭,且就算發生也是在北方,內地尤其是沿海地區,自雍正以來,百餘年間都未發生太大的戰事。因此,此時駐扎在沿海地區的清軍,他們的日常任務就是維持社會治安,對於一些強盜、海盜之類。由此,一個百年都沒經歷過戰事的軍隊,他的戰鬥力可想而知,註定是好不到哪裡去的。
因此,試問,一個軍隊數量、武器、戰鬥力等皆不佔優勢的清軍,他如何能戰勝一個武器、戰鬥力皆優於自己的英軍呢?
當然,有人說,京營的軍隊不是很精銳嗎?清朝天下的軍隊不是有近百萬嗎?難道就不能從其他地方調兵,然後去對抗英軍嗎?是的,的確可以,但是這個想法在道光這里是行不通的,剛才我們也說了,他太優柔寡斷了,對於他而言,他是不可能冒著動搖清朝統治根基的危險,去大規模調動全國,尤其是京城地區的兵力,去馳援沿海地區的。他所能會做的就是從內地各省零星地抽調部隊,然後臨時拼湊成軍,千里赴援。但是這些臨時拼湊的軍隊,無論其數量有多少,它的作用都是極其有限的,這些部隊,士兵和將領之間互不熟悉,在未經訓練的情況下,倉促投入戰斗,缺乏銳氣,又缺少協同的他們,往往只會一觸即潰,絲毫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最高統帥對戰場情況一無所知,與英軍直接作戰的將領又欺君罔上,君臣昏庸,致使在前方作戰的清軍時刻都得要接受朝廷各種朝令夕改的命令。而後,因清廷實施「「安內重於防外」的方針,與英軍面對面作戰的主力綠營,其在人數、武器、戰鬥力等方面,較之英軍都沒有任何的優勢,相反還多處於劣勢。如此,在實力不如人 ,又要接受上層統治者胡亂的指揮,清軍焉能不敗?
⑵ 鴉片戰爭:黑水黨使英軍聞風喪膽,道光為什麼沒有重用他們呢
道光二十年。也就是1840年,當時的英國政府在華的鴉片生意,受到了林則徐的強烈打擊,沒有了這項收入來源,氣急敗壞的英國政府,開始密謀對付清政府的烈性鎮壓,他們決定派出遠征軍,6月1日,英軍6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的率領下,47艘艦船陸續抵達珠江口岸,鴉片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期間當時的中國民眾,表現出了保家衛國的忠實精神,英軍所到之處均受到當地民眾的抗擊,並且積極配合官兵作戰,為了阻止英軍艦艇的前進,浙江的人民自發組織黑水黨,在徐保,張小火,錢大才的帶領下,在定海,鎮海,寧波一帶,以機動靈活的方式騷擾侵略者,斬殺英軍50多人,侵略軍對黑水黨的英勇作戰,膽戰心驚,一道晚上草木皆兵
黑手黨以寧波為中心,在對敵戰斗中,創造出許多巧妙的辦法,他們事先偵查好英軍巡邏的時間,埋伏在道路兩側,當巡邏兵一前一後過來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割掉他們的頭顱,對城牆上的守軍採取套頭戰術,用藤環套住往下拉,並飛檐走壁進入侵略者的彈葯房,炸毀所有彈葯,以至於侵略軍常說:和中國軍隊作戰我們不怕,就怕黑水黨背地暗算,可見當時清廷的作戰士兵,是多麼的脆弱。
⑶ 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一直打到底,能不能打敗英軍
我認為如果道光皇帝堅持對英戰爭,鴉片戰爭的結局也不會有大多改變,也不能打敗英軍。
3.清政府本身行政制度的落後。
自乾隆末期以來,清代官員便開始整體喪失行政改良的動力,官員對清政府行政機制的責任心逐步喪失,腐敗開始在清政府內部蔓延,導致整個清代機制走向僵化和怠政,官員只求做到表面上的合乎清代傳統規范為第一目的,嘉慶帝試圖通過抓和珅為開頭,罷免和珅的部下,革除類似弊端,並默認放鬆文化方面的管制,但是整體慣性已經形成,嘉慶並非開拓之才,晚年由於長期和官場弊端鬥智斗勇,結果屢次失敗,導致其身心上都很難堅持下去,又基於傳統文化和孝道的限制,嘉慶更不敢公開革除乾隆時期的弊政,最後只能聽之任之,晚年迷信「祖宗之法最為可用」。導致這種因循守舊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風氣,以及「凡事與我無關,但求任內無事」的群體無責任意識,在道光時期達到一個高峰。
總結下這段歷史也告訴我們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何況是一個對手強大對手。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最後讓我們謹記歷史,振興中華。
⑷ 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一直打到底,能不能打敗英軍
如果道光皇帝真能下定決心將第一次鴉片戰爭打到底的話,清朝當然能夠打敗英軍,只不過清朝也會因此遭受不小的損失。
這個損失是道光皇帝所不願看到,也承擔不起的。
所以,道光皇帝不會打,後來的咸豐、慈禧也不會打,因為他們都很清楚和洋人死扛到底的後果很可能會換來清朝的崩潰。
清政府也正是因為明白這一點,所以到了最後也肯定會為了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放棄和英軍繼續打下去。
然後,割一塊地,賠一點錢,以此了事。
⑸ 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的表現不錯,為何傾盡所有還是贏不了
道光在位期間,爆發了鴉片戰爭。起初道光也是抵抗的,堅決的主戰。但他絕對不是傾盡所有,他的態度在整個戰爭期間是有轉變的。當然了,鴉片戰爭贏不了,道光的態度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根本原因並不在此,而是制度的問題,英國已經是工業國家了,與封建專制的農業國相比,實力是非常強大的。
道光皇帝登基後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整體而言,他因循守舊,絕少建樹。雖說他對大清並沒有什麼貢獻,使得大清持續的衰落。但他對於鴉片是禁止的,否則也不會派林則徐禁煙。
同時政治上的差距也很明顯。政治的腐朽帶來的必然是貪污腐敗,民不聊生,即使沒有鴉片戰爭,大清也會在不斷地衰落中走向滅亡的。
當然了,如果道光能夠從一而終,採取主戰的思想,不顧一切,傾盡所有且堅決的對抗英國侵略者,能不能贏不太確定,但一定不會是當時的結果。
⑹ 道光時期能打過英國嗎
鴉片戰爭不是打過了么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⑺ 清朝時期和西方多次發生戰爭為什麼卻沒有一次堅持到底
翻開清朝的268年歷史,就會發現詭異的一幕,即:清朝和西方多次開戰,從康熙到光緒慈禧,但卻沒有一次血戰到底!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血戰到底,就猶如抗日戰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在抗戰到底!如果以這一標准來看,清朝和西方多次開戰,但每一次都是輕易就投降,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接下來,就通過清朝和西方的六場戰爭,來看一看清朝的戰爭決心!
⑻ 清軍不敢跟英軍拼刺刀看看英軍記載的清軍,是怎麼肉搏沖鋒的
只要是提到鴉片戰爭的失敗,好像都有個認知習慣:
以前說清軍打不過英軍,就說是清軍大刀長矛,英軍洋槍打炮,所以被排隊槍斃了。
後來又說清軍能用鳥槍大炮,跟英軍對射個有來有回;但是清軍戰鬥力低下,總是被英軍刺刀沖鋒打崩。
前一種說法,拜不少影視劇所賜,自然是有點「傳說」的意思;後一種說法也只是相對靠譜,但有點矯枉過正的意思。
清軍跟英軍作戰,的確不可能是大刀長矛捨命上,而是依託炮台放炮對射;但至於有沒有跟英軍肉搏,有沒有被英軍刺刀沖鋒打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列舉幾個例子,先說幾個清朝記錄的肉搏戰例:
道光二十年,七月,廈門之戰,英軍炮擊廈門沿海炮台後,登錄沖上炮台,雙方展開了一次肉搏,清軍還拿下了人頭。
當時的浙閩總督鄧廷楨匯報戰況,其中有這么一句說:「 護參將陳勝元,執矛刺中白夷一人,身死。 」
軍官陳勝元,再跟英軍肉搏的過程中,一矛刺死了一名龍蝦兵。
事後道光單獨表揚陳勝元:「 守備陳勝元,著以都司盡先升用。 」陳勝元一矛翻身。
大角、沙角炮台之戰,副將陳連升戰死殉國,是在短兵相接中戰死的。時人作詩贊頌說:
「 凶徒蜂擁向公撲,短兵相接亂刀落。亂刀斫公肢體分,公體雖分神則完。 」
您看看當時肉搏的慘像。
1841年,定海保衛戰,三總兵血戰英軍6晝夜,其中葛雲飛部與英軍肉搏:
「 率親兵二百,持刀步入敵中,轉斗二里許,格殺無算。 」最後悲壯戰死,主意《清史稿》用的是「 格殺」二字。
再說說英軍記載的肉搏戰:
1842年,6月,吳淞口之戰,英軍攻上吳淞口炮台,看得是這樣的一幕:
「 中國軍隊(清軍)從陣地上勇敢的跑出來,揮舞著手中的長矛,和華生(英軍軍官)的部隊進行激戰 。」
是清軍主動發起了肉搏沖鋒,而且拿的武器裝備就是長矛。因為英軍已經攻上炮台,只能短兵接仗。
這是一場慘烈的肉搏戰。英軍也只好以肉搏沖鋒迎擊。
「 華生的隊伍也向敵人開始沖鋒,但由於敵人(清軍)堅守他們的陣地,兩軍又一次用長矛和長槍(刺刀)進行肉搏 。」
肉搏戰前後進行了兩次,最後以清軍的全部陣亡而告終,英軍總結說:
「 凡事親眼看到中國的士兵(清軍),以那種頑強的鬥志和決心來保衛他們的陣地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夠對中國士兵(清軍)的英勇,拒絕給予充分尊重的。 」
這可能也是我想對那些說,清軍總是被英軍刺刀打崩的人說的話,因為你們也沒有親眼見過清軍的勇敢。
對了上述清軍,是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的部下。
以上英軍記錄,選自參加作戰的英國軍官伯納德的《復仇神號輪船航行作戰記》。
1842年,6月,乍浦之戰,英軍攻上炮台後,兩軍爆發肉搏戰:「 一位老軍官帶著他的士兵,兩次勇敢的和我軍肉搏,每次被擊退之後,他都會糾合部下再度前來。 」最後全部戰死。
這里是乍浦副都統長喜手下的八旗軍。
最後那位八旗老軍官被擊傷俘虜,但是拒絕接受英軍治療,並且留下遺言說:「 如果你(英軍)願意得到我的感謝的話,就請你寫信告訴我的尊敬的皇上,說我已經戰死在前線,流盡最後一滴血了。 」
最終不治身亡。
老軍官的這幾句話,不比告訴元首,我特么如何如何更動人嗎?
反正我每次看到,都挺震撼的。
以上選自英國軍官利洛,所著的《英軍在華末期作戰記錄》。
至於爆發更多次數,也更激烈的鎮江保衛戰,就不用過多贅述了。
我算是想澄清下清軍被刺刀打崩的「真相」吧。
⑼ 為什麼道光皇帝會懼怕英吉利
作為大清帝國一國之君的道光帝,作為積極支持林則徐禁煙、並且抵抗英國侵略的大清最高統治者愛新覺羅?F寧此時卻害怕了。
這位萬聖之尊並不被英軍大張旗鼓的人侵所嚇倒。雖然英軍在裝備上要強於清軍,但在林則徐、關天培等抗英將領的率領下,連日的血戰也沒能打開廣州的城門。真正讓道光感到空前恐懼的,是定海之戰。
僅僅是兩代之前,也就是乾隆帝在位的時候,英吉利還只是國人眼中的化外蠻荒之地。一則故事能充分地說明這點:法蘭西使者前往京城,向乾隆尋求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而乾隆帝卻沒聽說過法蘭西。輕蔑地認為:「什麼法蘭西、比利時,都不過是英吉利窮得活不下去了,又不好意思總相求於我閏,換個名字罷了。」
當然,這只是個故事。實際上乾隆與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波旁政府關系十分密切,不可能不知道法蘭西和英吉利有什麼區別。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閉關鎖國的清王朝與世界之間的差距所在。
正是這種日益加深的差距,讓道光帝從最開始的積極禁煙與迎戰,變得開始懦弱退讓。定海一戰所導致的空前浩劫,徹底摧垮了?F寧的自信,讓他開始畏英如虎。
定海失陷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以穆彰阿、琦善等滿族貴族為代表的主和派。在他們眼裡,英軍船堅炮利,武器先進,憑著朝廷現有的武力,根本不是西方列強的對手,不可能戰勝,因此即使是作出一些必要的妥協,也要絕對避免與其發生沖突。另一種則是以林則徐等人為代表的主戰派。作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他們對兩國軍力的對比有著相對客觀的認識,從這一點上來說,與英軍戰場相見,並非所願。不過要是上升到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層面上,這些愛國人士便無法容忍外國浸略者憑借著強大的武力在中國肆無忌憚,將中圍主權肆意踐踏,唯有團結一心,抵抗外侮,方能保住大清的江山。在此基礎上,主戰派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方案,他們認為,只要將中國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起來,將侵略者趕出中國的領域並不是痴人說夢。在虎門銷煙時,林則徐就曾向西方列強庄嚴地表示:「我們不怕戰爭。」
政府內部兩種截然相反的對待英國武裝侵略的態度,哪一種能成為清政府的對英方針,決定權還應該由作為手握大清帝國最大權力的道光帝來行使。
道光帝雖有心再造大清盛世,但終究在日漸衰敗的國家面前無力回天。一方面,他仍然對?父乾隆時期的鼎盛記憶猶新,祖業的衰敗並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而是想要在這個位置上有所作為,扭轉嘉慶時期的不利局面,再造盛世的輝煌;而另一方面,他卻在世界范圍內的大革命風暴中無動於衷,甚至是毫不掛懷,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之中:對於工業革命掀起來的科技迅猛發展風暴,他也毫無了解的興趣,認為那隻是化外野蠻之民的奇技淫巧罷了。世界范圍內的巨變,壓根不是他所在意的。他唯一不知道的是,閉關鎖國的清王朝早已遠遠落後於時代。
內,腐敗叢生,民生哀怨;外,鴉片槍炮,強權外交,紛至沓來。清王朝危機四伏'面對著政府內部運轉不良、財政人不敷出、清兵孱弱不堪的現狀,面對著鴉片戰爭節節失利、大好山河寸寸淪喪的局面,道光帝唯一能做的就是勉力維持一個看起來天下太平的表象,最起碼,也要做到祖輩浴血打下來的江山不淪喪在他的手中。不求有功,仍然對祖父乾隆時期的鼎盛記憶猶新,祖業的衰敗並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而是想要在這個位置上有所作為,扭轉嘉慶時期的不利局面,再造盛世的輝煌;而另一方面,他卻在世界范圍內的大革命風暴中無動於衷,甚至是毫不掛懷,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之中3對於工業革命掀起來的科技迅猛發展風暴,他也毫無了解的興趣,認為那隻是化外野蠻之民的奇技淫巧罷了。世界范圍內的巨變,壓根不是他所在意的。他唯一不知道的是,閉關鎖國的清王朝早已遠遠落後於時代。
內,腐敗叢生,民生哀怨;外,鴉片槍炮,強權外交,紛至沓來。清王朝危機四伏面對著政府內部運轉不良、財政入不敷出、清兵孱弱不堪的現狀,面對著鴉片戰爭節節失利、大好山河寸寸淪喪的局面,道光帝唯一能做的就是勉力維持一個看起來天下太平的表象,最起碼,也要做到祖輩浴血打下來的江山不淪喪在他的手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在這種心態下,道光帝對有可能威脅到統治的變亂十分恐懼。從很早開始,他便提出了所謂的「天朝體制斷不可失,外夷釁端斷不可啟」的對外原則。而他對林則徐禁煙的大力支持,也只是因為鴉片輸入,白銀外流,出超變入超,讓本已不復當年之局的財政變得更加捉襟見肘。同時,日益廢弛的軍隊已毫無戰鬥力可言,一旦戰事突起,道光帝就不得不面對無御敵之兵的尷尬。這種局面有損於天朝體制事小,危及清王朝統治的情況卻是天大的事。而且,道光把禁絕鴉片看得很簡單,以為禁煙之舉引起的只是鴉片販子的反抗。
以一個國家之力,對付幾個鴉片販子還不是小菜一碟?總不至於引起大規模的戰爭。他所不知道的是,鴉片貿易並不只是區區幾個鴉片販子的私人行為,在這囂張的背後,是英倫三島的官方支持,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手中的東印度公司對財富的貪婪。對英吉利來說,對華鴉片貿易是打開中國市場的一塊敲門磚,也是扭轉多年以來對華貿易逆差局面的唯一方法。古老的東方帝國之富庶早已傳遍世界,誰都垂涎於這塊肥肉。一旦打開中國的大門,那麼對於本國的經濟發展來說,將起到一個質的飛躍:曰後的事實也證明了確是如此。
從一副高傲的姿態,到抱有一絲僥幸心理,再到信心的徹底粉碎,道光帝所經歷的心路之變,已足矣摧毀他那根粗大的神經。在他的眼裡,英吉利已經不是那個蠻荒之地,而是地獄來的使者。
⑽ 鴉片戰爭道光都已經下血本了,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我們必須要說一句,道光並沒有下血本的抵抗,雖說他早期的確是主戰派,但隨後改變了自己的態度,這是需要明確的。當然了,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並非如此,主要是大清與英國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道光皇帝執政的時候,大清早已衰敗不堪了。從牌面上看,大清的實力並不弱,有著龐大的軍隊。雖說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重農抑商,但商業的發展不是沒有,只不過是緩慢而已。
說了這么多,其實都是表面現象,歸根結底還是質的差距,也就是工業的英國和農業的大清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不是道光能夠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