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的國家歷史是什麼時間開始的
英國的
公元前20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布列塔尼半島.
前9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英格蘭;愛爾蘭文明出現.
829年:英格蘭第一個王朝——盎格魯薩克遜王朝建立.
1066年:諾曼王朝建立.
1086年:末日審判書出版.
1190年: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獅心王理查發動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204年:諾曼地公國被兼並.
1215年:自由大憲章建立.
西元1337年~1453年百年戰爭爆發.
西元1455年:玫瑰戰爭爆發.
西元1461年:約克王朝建立.
西元1487年:玫瑰戰爭結束.
1534年:英格蘭從羅馬教廷分離,英格蘭國教會初步成立.
1588年: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元1620年:五月花號抵達北美.
西元1689年:光榮革命.
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並,聯合王國 (英國)成立.
西元1775年:喬治三世頒布印花稅制度.
西元1783年:和法國共同承認美國獨立.
西元1837年:英國進入維多利亞女王時期.
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加.
西元1918年:打敗德國.
西元1930年~1931年:經濟大恐慌.
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德國及日本相繼投降,二戰結束.
西元2005年:發生倫敦地鐵轟炸事件.
美國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100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最終,在這塊歐洲各國都沒能統治的大陸上誕生了新的「主宰者」——美利堅合眾國。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家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1929年,在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中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促使其從一個移民國家躍為世界第一強國。
1607.5 英國倫敦公司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永久居留地。
1775.4.19 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對英軍進行反抗,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1776.7.4 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
1787.5.25 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草擬了新憲法。1789年3月4日,憲法正式生效。
1789.4.30 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喬治·華盛頓就任第一屆美國總統。
1789.9.24 根據聯邦政府條例,最高法院成立。
1791.12.15 美國憲法增列十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
1792.4.2 美國國會通過造幣法,在費城建造一座造幣廠。
1800.12.1 聯邦政府首都從臨時所在地費城遷往華盛頓特區。
1803.4.30 美國從法國拿破崙手裡廉價購買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國領土面積增加一倍。
1863.1.1 林肯簽署《解放宣言》。
1865.4.9 南部邦聯軍投降,美國內戰結束。
1941.8.12 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的紐芬蘭島附近的軍艦上舉行會談,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12.7 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6.4 美日爆發中途島之戰,這是太平洋上的關鍵一戰。
1944.6.6 美國軍隊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
1945.2.4 美國、英國和蘇聯領導人舉行克里米亞會議,發表克里米亞聲明,並於同月11日簽訂雅爾塔協定。
1945.7.16 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68.4.4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遭暗殺身亡。
1969.7.20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成功,人類首次踏上月球。
1972.2.21 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談。訪問結束時,中美簽署上海公報。
日本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030600.net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030600.net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030600.net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貳』 英國450年到1558年的時期叫什麼時期
英國450年到1558年的時期叫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指五世紀中期,凱爾特(英文Celtic,拉丁文稱Celtae或Galli,希臘文Keltoi,又譯:克爾特)的不列顛被盎格魯—撒克遜的英格蘭所替代,盎格魯人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英格蘭」一詞的由來)。
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本意就是盎格魯(Anglos) 和撒克遜(Saxons)兩個民族結合的民族,是一個集合用語,通常用來形容五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征服之間,生活於大不列顛東部和南部地區,在語言、種族上相近的民族集合而成的英國。
『叄』 古代凱爾特人簡介
古老的凱爾特人生活在西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區不同部落群體歐洲晚青銅時代,並通過鐵器時代(約公元前700到c。400 CE)。根據古代作家的名字凱爾特人,這些部落和他們的文化遷移,因此他們在從葡萄牙到土耳其的領土上建立了存在。
盡管部落多樣且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古代凱爾特人通過凱爾特語言聯系在一起,並且在藝術、戰爭方式、宗教和葬禮習俗方面具有顯著的相似性。盡管凱爾特文化從公元前 1 世紀開始被羅馬帝國吸收,但凱爾特人繼續在歐洲更偏遠的地區繁衍生息,如愛爾蘭和不列顛北部,這些地區今天仍然使用凱爾特語。
「凱爾特人」——定義和問題
「凱爾特人」一詞通常用於指在羅馬征服之前生活在地中海地區以北鐵器時代歐洲的民族,因為古代作家給他們起了這個名字。然而,這是一個有問題的標簽。這是因為這些民族不是統一國家的一部分,而是屬於眾多部落,其中許多部落之間沒有直接聯系。該術語因其方便而仍然有用,但它確實掩蓋了西歐和中歐不同部落之間的復雜關系、某些文化特徵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重疊以及其他此類特徵的孤立和獨特性。歐洲鐵器時代無疑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互動、貿易 關系、戰爭和遷徙。
鐵取代青銅成為製造更堅固耐用的工具和武器的首選金屬。
產地:Urnfield、Hallstatt和 La Tène
大多數學者都同意凱爾特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個更早的、密切相關的、重疊的文化群體。其中第一個是青銅時代晚期的瓮田文化,從公元前 10 年開始就存在於多瑙河上游地區。公元前 1300 年。這種文化的名稱源於將死者的火化遺骸埋入骨灰盒中並將其埋葬的普遍做法。由於缺乏考古證據,這些民族仍然不為人知。從公元前一千年開始到接下來的兩三個世紀,鐵加工技術在歐洲傳播開來。因此,鐵取代了青銅成為製造更堅固耐用的工具和武器的首選金屬。
第二個原始凱爾特人群體是哈爾施塔特文化,以該名稱在上奧地利州的遺址命名,該文化起源於公元前。1200 到 C。公元前 450 年,但在公元前 8 至 6 世紀達到頂峰。哈爾施塔特文化傳播到一側覆蓋了今天的奧地利西部、德國南部、瑞士和法國東部,另一側覆蓋了奧地利東部、波西米亞和部分巴爾乾地區。正是這個地區的西部最終發展成為我們今天所說的古代凱爾特人。哈爾施塔特文化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傳播,例如貿易、部落聯盟、通婚、模仿和移民。這些民族的繁榮得益於當地的鹽、鐵和銅礦床; 可以沿水路交易的商品。達到南至地中海文化(的貿易伊特魯里亞人在義大利和希臘在法國南部殖民地)由進口貨物在哈爾施塔特古墳和貴重物品,如存在證明黃金和琥珀首飾。哈爾施塔特文化在公元前 5 世紀開始衰落,這可能是由於當地資源耗盡、部落競爭加劇以及其他地方的貿易路線轉移。
LA TÈNE 中心在盧瓦爾河、馬恩河、摩澤爾河和易北河等主要河流點附近尤其成功。
對凱爾特文化本身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的第三個群體是La Tène 文化(公元前 450 年 - 公元前 50 年),以瑞士納沙泰爾湖北岸該名稱的遺址命名。也許最好將其視為由藝術和宗教的共同特徵統一起來的不同部落,La Tène 文化最終出現在涵蓋西歐和中歐的廣闊弧線中,從愛爾蘭到羅馬尼亞。文化特色包括煉鐵、在水源中供奉、在墳墓中存放武器,以及以漩渦、幾何和植物設計風格化的藝術。再一次,有大量證據表明與地中海國家有貿易往來。La Tène 中心在盧瓦爾河、馬恩河、摩澤爾河和易北河等主要河流點附近尤其成功。La Tène 文化並不完全對應於凱爾特人,因為它存在於非凱爾特地區,例如在說日耳曼語的丹麥。盡管如此,最初由考古學家創造的用於對人工製品進行分類的術語 La Tène 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後半期仍被普遍(如果不準確的話)用作歐洲凱爾特文化的同義詞。
凱爾特語
鐵器時代歐洲許多民族之間的顯著聯系點之一是他們的共同語言:凱爾特語。凱爾特語是印歐語系的一個分支。學者們將凱爾特語言分為兩組:島嶼凱爾特語和大陸凱爾特語。後一組在羅馬帝國時期後不再被廣泛使用,不幸的是,唯一倖存的例子是希臘和羅馬作家的作品中提到的,以及一些簡短的碑文遺跡,如陶器塗鴉和供奉和陪葬石碑。這個群體中記錄最清楚的是高盧語。
島嶼凱爾特語群有兩種:英國或布列塔尼語(布列塔尼語、康沃爾語和威爾士語)和戈伊德語(愛爾蘭語及其中世紀派生語、蘇格蘭蓋爾語和曼克斯語)。在羅馬時期,英國全境都使用布列塔尼語。從它演變而來的坎布里亞語(自中世紀以來已滅絕)、康沃爾語(公元 18 世紀後不再使用,但最近恢復)、布列塔尼語(可能由公元 5 世紀的英國定居者引入,與高盧語沒有直接聯系)和威爾士語,後者是今天還在講。Goidelic-Irish 的最早證據可以追溯到公元 5 世紀,後來演變為中愛爾蘭語(約公元 950-1200 年),此後又演變為現代愛爾蘭語,至今仍在使用。
凱爾特宗教
我們稱之為古代凱爾特人的那些人的第二個共同特徵是他們的宗教信仰。這是一個擁有眾多神靈的多神教,盡管由於缺乏凱爾特人自己的書面作品,我們對它們的了解僅限於古典作家。跨地區和跨世紀存在差異,但古代凱爾特宗教的共同特徵包括:
崇敬神聖的樹林和其他自然景點,如河流和泉水。
向諸神獻祭,如食物、武器、動物和(更罕見的)人祭。
將貴重物品和日常用品與死者一起存放在墳墓中,表明對來世的信仰。
相信圖騰的保護力,尤其是像雄鹿和野豬這樣的動物。
對人頭的崇敬,被認為是靈魂所在的位置。
使用禁忌來確保遵守宗教和社區規則。
由德魯伊領導的儀式。
由於德魯伊不願意將他們的知識用於寫作,因此沒有倖存的凱爾特宗教的神聖文本、贊美詩或祈禱文。關鍵神被賦予了無所不包的力量或特徵,其中包括Cernunnos,可能代表自然和生育能力的「有角的神」。另一個主要人物是盧古斯(後來被稱為盧格),也許是凱爾特世界唯一普遍崇拜的神,他代表了太陽,被認為是全知全能的。有以溫泉治療和河流如Sequana,塞納河的化身,以及相關的許多女女神EPONA,誰是與馬聯系起來。
凱爾特諸神的一個不尋常特徵是,有些神被視為三重奏,可能代表同一神性的三個不同方面。三位一體的一個例子是三位母親女神,Matronae 分別代表了力量、權力和生育能力的相似概念。在眾多的地方和地區神靈中,許多與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有關,例如戰爭、 *** 、部落身份、治療、狩獵以及對母親和兒童等特定群體的保護。從公元前 2 世紀開始,希臘和羅馬對凱爾特宗教產生了影響,當時凱爾特聖地,以前只是被土方工程包圍的空地,開始使用更大的石廟。因此,一些希臘羅馬神也被並入凱爾特人萬神殿。
凱爾特人協會
再一次,沒有第一手的書面記錄,很難重建古代凱爾特社會的錯綜復雜。盡管如此,我們確實知道許多凱爾特部落的社會是等級森嚴的。最高層是統治者和精英戰士,然後是宗教領袖和社區收集知識的寶庫,德魯伊,他們免於征稅和服兵役。然後是專業的手工業者、商人、奴隸和農民——這是迄今為止農村和農業社會中最大的群體。
凱爾特社會首先由君主領導,然後由民選酋長或一個小型長老委員會領導。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部落聯合起來互助或依賴另一個更強大的部落,從而進行某種貢品。到該時期結束時,出現了大型部落聯盟,加入以應對來自羅馬人的共同威脅。我們知道有些女性是凱爾特不列顛的酋長,例如公元 1 世紀中葉英格蘭北部 Brigantes 部落的統治者 Cartimana 和Boudicca(公元 61 年),愛西尼部落的女王,在公元 60 年領導了幾個部落反抗羅馬佔領的起義。還有證據表明,在埋葬貴重物品方面,一些女性與男性被同等對待,例如,在法國東北部塞納河畔沙蒂永附近的公元前 6 至 5 世紀的 Vix 墓葬中。
有一個強大的親屬制度,統治者和他們的大家庭通過他們的土地所有權和貿易收入來控制社會。統治者通過送禮、組織凱爾特宴會和社交展示來保持追隨者的忠誠。通過與其他貴族家庭一起撫養孩子來加強家庭之間的聯系,這種方法也用於將不同的部落聯系在一起以結成聯盟。還有一種制度,精英們為那些提供某種服務的人提供福利和保護,很像中世紀的封建制度。
除了奴隸,沒有證據表明一個社會群體的孩子最終進入另一個社會群體有任何障礙,前提是他們獲得了必要的財富(例如,通過戰爭中的勇氣)或接受了所需的教育或學徒,這一個德魯伊持續了大約 20 年。凱撒(約100-44 BCE)在他指出的高盧戰爭是凱爾特女人在高盧帶來了自己的丈夫嫁妝,而這可以由女人,如果她的伴侶在她面前死去繼承。凱撒還指出,丈夫有生命和力量死亡超過他們的妻子和孩子。這些評估是否准確以及它們是否適用於其他地方的凱爾特人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問題。
凱爾特藝術
除了語言和宗教習俗外,整個歐洲凱爾特人的另一個共同特徵是他們創作的藝術。凱爾特藝術受到上述早期土著鐵器時代文化的影響,以及鄰近文化或貿易夥伴(如色雷斯人、斯基泰人、希臘人、伊特魯里亞人和羅馬人)的影響,並通過這些民族獲得了來自近東的思想。使用的材料包括陶器、石頭、鐵、青銅和黃金,並使用玻璃、珊瑚和琥珀等進口異國材料實現額外裝飾。金屬被鑄造、雕刻、沖壓、描線、鑲嵌,並使用 repoussé(從後面對材料進行刻槽以在另一側創建浮雕)。典型的藝術品包括華麗的大鍋、砂岩或木製人物,凱爾特青銅盾牌、金火炬、半圓形胸針(由別針和戒指組成)和用作供品的動物雕像。
凱爾特藝術的突出特點包括:
對流動形式的熱愛。
神和戰士的描繪,特別是這些人的頭。
描繪動物(真實的或想像的),尤其是雄鹿、野豬、馬和獵犬。
熱愛復雜的植物設計、抽象的圖案和旋轉的互鎖線條。
渴望美化甚至實用的日常用品。
渴望傳達權力和宗教思想的信息。
凱爾特世界的貿易
如上所述,西歐和中歐的原始凱爾特文化已經與地中海文化建立了貿易聯系,而且這種聯系一直延續到凱爾特人。來自英國的錫、來自波羅的海的琥珀以及來自東歐和巴爾乾的馬也被進口並使用或向南傳遞。交易的凱爾特資源包括鹽、奴隸、鐵、金、羊毛布和毛皮。這些貨物被交換為葡萄酒(大量)、白銀、奢侈品(如青銅酒壺、精美的希臘陶器和伊特魯里亞青銅克拉特)、絲綢以及上一節中提到的用於藝術品和珠寶的貴重材料.
除了獲得稀缺資源之外,貿易還有次要後果。藝術、宗教和技術方面的思想得到了傳播。凱爾特人採用了平墳埋葬和鑄造自己的錢幣,例如。凱爾特部落之間為獲取貿易所需的資源而進行的競爭也有所增加。凱爾特人的世界正在擴大其視野,隨著凱爾特人開始嫉妒地注視著他們富有的貿易夥伴的中心地帶,不斷增長的富裕精英的創造將對更廣闊的大陸產生影響,反之亦然。
凱爾特人戰爭
戰爭是凱爾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從與戰爭相關的古代凱爾特萬神殿中的眾神數量和墳墓中存放的大量武器中可見一斑。戰場上的勇氣和英勇在決定社會地位方面也很重要。高盧的凱爾特戰士被描述為用石灰水漂白他們的長發,而在英國,他們在身上塗上圖案。幾位古典作家還評論了一個奇怪的事實,即凱爾特戰士可以赤身裸體參加戰斗,並且他們收集了受害者的頭顱。許多凱爾特戰士都戴著一條托爾克項鏈,這很可能是社區中地位和等級的象徵。有證據表明凱爾特婦女參加了戰爭。
凱爾特戰士使用長矛、長劍和獨特的大矩形或橢圓形盾牌。凱爾特軍隊使用投石兵、戰車和騎兵,而戰場上的組織則是通過使用標准和戰爭號角來實現的。從公元前 4 世紀開始,隨著部落向西、向南和向東移動,以在有時被稱為凱爾特人的遷移中尋找新的財富機會,凱爾特軍隊確實給他們的鄰居帶來了很多問題。公元前 390 年,著名的高盧塞諾內斯部落首領布倫努斯 (Brennus ) 洗劫了羅馬,而凱爾特人在公元前 279 年掠奪德爾斐時又一次造成了嚴重破壞,因為他們經過希臘在前往亞洲的途中,他們在那裡被稱為加拉太人。凱爾特部落 *** 在公元前 225 年再次襲擊羅馬人,並且在布匿戰爭(公元前 264-146 年)期間成為迦太基的頻繁僱傭軍盟友。然而,從長遠來看,凱爾特軍隊在大規模戰斗中無法與更有紀律、裝備更精良的敵人相提並論,比如希臘王國和羅馬人。然而,一旦被征服,一向以英勇著稱的凱爾特戰士,後來在許多希臘和羅馬軍隊中作為雇傭兵成功地戰鬥了。
衰落與遺產
凱爾特世界的第一個真正麻煩跡象是當地對資源和貿易機會的競爭顯著增加,這體現在公元前 2 世紀和 1 世紀的oppida建設中。一個oppim是較大的定居點,我們現在特別適用於設防的網站,通常坐落在風景或在類似河灣自然防禦點平原高點的羅馬名字。防禦工事通常由土方工程電路牆組成,有時帶有外溝。Oppida被用作戰爭中的避難點,也被用作集中製造車間和儲存社區資源的安全場所。
當羅馬人打算報復前兩個世紀遷徙的凱爾特部落造成的浩劫時,這種敵對環境進一步惡化,並被黃金和其他資源的承諾所吸引,進行了全面征服。在125 BCE羅馬人進攻阿維爾尼部落高盧和,不到一個世紀之後,尤利烏斯·凱撒攻擊和征服高盧,盡管這樣的部族領導人的強烈 *** 作為韋辛格托里克斯(82-46 BCE)。羅馬帝國繼續擴張,直接攻擊德魯伊等重要的社區人物,因此大陸凱爾特人和不列顛南部的人最終被羅馬文化同化。凱爾特人確實繼續在愛爾蘭和英國北部等更偏遠的地方蓬勃發展。凱爾特文化正是從這些地區延續到中世紀,並在愛爾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中世紀文學和藝術的史詩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現在已經基督教化了。古老的凱爾特傳統在這些史詩中以復雜的曲線設計形式存在於照明手稿中、無處不在的半環形胸針中,以及教堂墓地中雄偉的石十字架上的精緻植物圖案中。
『肆』 關於凱爾特人你應該知道的八件事
凱爾特人是一個獨特的族群,由遍布歐洲的部落組成.
他們有著相似的語言、傳統、宗教和文化習俗,並以其在戰爭中的兇猛和羅馬人將其視為野蠻人的文化而聞名.
甚至羅馬人給他們起的名字(加利)也翻譯成野蠻人.
盡管第一次提到凱爾特人是在公元7世紀左右的羅馬文獻中,凱爾特文化被認為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出現的,盡管羅馬人描繪了一個野蠻野蠻的社會,沒有文化,沒有約束的痞子,他們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
他們獨特的藝術風格一直延續到21世紀,同樣,他們的一些傳統和語言的殘余.
羅馬人描繪凱爾特人的方式影響了我們對他們社會的現代看法,正如阿斯特里克斯漫畫等流行的描繪所證明的那樣,但是關於凱爾特人社會有很多有趣的事實,這些事實顯示了凱爾特人完全不同的一面,人們認為凱爾特文化是愛爾蘭和蘇格蘭傳統的一部分.
人們把凱爾特人的藝術風格與愛爾蘭聯系在一起,而《勇敢的心》等電影鞏固了凱爾特人在蘇格蘭存在的想法.
此外,大多數英國學校的孩子都被教導有關哈德良牆,由羅馬皇帝哈德良在公元122年建造,以保持皮克特人,一個凱爾特部落在現代蘇格蘭,局限於北部.
因此,令人驚訝的是,得知凱爾特人不是來自這兩個地區.
事實上,凱爾特文化的最早證據來自奧地利的哈爾斯塔特遺址.
該遺址有超過1000次葬禮,凱爾特人的特徵,約公元前1200年,凱爾特戰士.
(Gorodenkoff/Adobe),多虧了羅馬人的描述,我們往往認為凱爾特人邋遢、骯臟、臭.
然而,考古證據表明,這遠非事實.
凱爾特人遺址有很多梳子和發夾等梳妝工具.
甚至有證據表明,正是凱爾特人向羅馬人介紹了肥皂,在一些部落,男人們在享用晚餐前必須洗澡,這是公元前50年凱爾特銅鏡的反面.
(Rotatebot/Public Domain),盡管許多關於凱爾特人的羅馬思想被誇大或完全不準確,但他們確實有一些野蠻的傳統.
凱爾特人傳統中最殘酷的一面就是獵頭.
凱爾特人相信人的靈魂居住在頭部,因此在戰斗勝利後,凱爾特人的戰士將斬首他們的敵人.
擁有大量的敵人頭顱是凱爾特人威望的象徵,他們甚至會用敵人的頭顱裝飾房屋的門,以炫耀他們在戰斗中的成功.
在法國的一個地方,甚至還有一根柱子,柱子上刻著特殊的壁龕,用來展示被砍下來的腦袋.
凱爾特人能夠在歐洲如此大的一部分地區傳播並存活這么久,可能是由於他們先進的武器裝備.
哈爾斯塔特文化是最早採用鐵制武器的文化之一,它遠優於對手使用的青銅武器.
與競爭對手相比,這一優勢——也許更准確地說是他們的犧牲品——是他們充分利用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帝國,並比其他可能的方式傳播得更遠.
公元前120年到公元43年的凱爾特人之劍(Vólkerwander/公共領域),而羅馬人擁有儒略歷,凱爾特人有自己的日歷來預測季節和計算時間.
科尼尼歷法於19世紀90年代在法國科尼尼附近的樹林中發現,由一塊帶有復雜雕刻的大銅板組成.這座1.48米x 0.
9米(4'10英寸x 2'11英寸)的石碑最初是一個謎,雖然根據重建時發現的文物確定它是在2世紀製造的,它最終被發現是一個日歷,包括5年,每年12個月,外加一個月h每三年一次,其功能與閏年相同.
歷法極其復雜,甚至可以解釋太陽和月亮繞地球旋轉的不同時間,這意味著它准確地保持時間,不像朱利安歷法有時會導致羅馬人在8月慶祝春天的開始.
日歷可能是由德魯伊創造和使用的,部分功能是幫助節日和儀式的時間安排,凱爾特人以他們在戰斗中的英勇,特別是他們在馬背上的技能而聞名.
他們有一種特殊的劍叫做斯帕塔,崇拜一種叫做伊波娜的馬女神,甚至在他們的地區被征服後被徵召加入羅馬軍隊的騎兵.
他們也會在戰斗中使用馬車,並且在這方面非常熟練.
眾所周知,他們用敵人的頭來裝飾他們的馬和戰車,以顯示他們在戰斗中殺死了多少人,並且如此恐嚇敵人.
(Erica Guilane Nachez/Adobe),凱爾特萬神殿里有數百個神和女神,其中一些神和女神是如此的利基,以至於只有一個部落甚至一個家庭崇拜他們.
德魯伊領導宗教儀式,負責包括祭祀在內的儀式.
這些儀式通常會在山頭、溪流等自然位置的神龕舉行,但也有一些秘密儀式會在隱蔽的聖林中舉行.
德魯伊在凱爾特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擔任法官、教師和知識保管人.
與許多古代文明不同,有許多關於婦女在凱爾特社會中是戰士的記載.
布迪卡就是這樣一位女戰士,她曾聲名狼藉地為阻止羅馬人入侵她的領土而戰.
當她最終被擊敗時,她是通過喝毒葯自殺的,而不是屈服於羅馬人.
當代還有許多關於婦女參與甚至領導戰爭的報道.
羅馬人發現女勇士的想法特別令人震驚,作家波西多尼烏斯和斯特拉博都描述了凱爾特女人的一個島嶼,在那裡男人害怕死亡不敢冒險,凱爾特女人勇士准備攻擊.
(danrentea/Adobe)羅馬對凱爾特人的許多描述都是為了激起野蠻人的形象而進行的宣傳,既為他們對一個像野獸一樣戰斗的民族的失敗辯解,又使他們對他們的勝利更加光榮.
但是,盡管有這種宣傳和散布恐懼的行為,還是有一些事實的成分——凱爾特人在戰斗中是恐懼的,尤其是獵頭的做法一定有助於培養野蠻人像野獸一樣行事的形象.
對於凱爾特人來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一點應該記住.
『伍』 凱特爾人是從哪裡發展出來的人種
「凱特爾人」是我們最不常見的古老人種之一,凱特爾人與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共同被稱為歐洲古老的「三大蠻族」,但是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相對於凱特爾人來說,我們對這兩個民族都比較熟悉,但就是這我個人不太熟悉的凱特爾人,他們究竟是從哪裡發源而來的?
凱特爾人還有一個特定稱謂:西歐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凱特爾人的發源地目前最為官方的說法是:其部族主要發源於今①法國東部羅亞爾河上游和塞納河 ; ②德國西南部萊茵河以及多瑙河上游地區。 而 歷史 上的凱特爾人雖然後期遭遇到了極為不幸的坎坷「命運」,但是可幸的是:凱特爾人還是有殘存後代遺留繁衍至今的,他們大概就是如今的愛爾蘭人和威爾士人等等人種。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凱特爾人是如何興起的,又是如何從繁榮強大一步一步走向衰亡的。
第一階段:興起
凱特爾人最早出現可以追追溯到大約公元前10世紀,當時的他們也曾憑借著自身的強大實力和民族創造力在西歐甚至是整個歐洲製造過一陣侵略性的狂風暴雨的。凱特爾人是當時西歐「唯一鐵器之上的民族」,也就是說凱特爾人是歐洲最早掌握製造和使用鐵器的民族,沒有之一。同時期的凱特爾人憑借著勝於常國的強大實力,揮動著鐵制武器踏入了那些仍然沉浸在青銅文明的國家內。從公元前7世紀開始,凱特爾人先後征服了如今的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地區,一度被羅馬人稱之為「高盧人」,當然,這也是他們最為強盛的階段。
第二階段:擴張
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再次將義大利(不是古羅馬,只是如今的義大利地區)征服,並且順勢將地中海歐洲沿岸的部分宵小國家一並征服。凱特爾人自此已經不再將擴張地區僅僅局限於此了。如今氣焰正盛的凱特爾人便將侵略性的目光由大不列顛島、地中海投向了繁榮昌盛的古羅馬和古希臘。公元387年,凱特爾人攻佔了古羅馬,並且在其城內燒殺搶掠,無所不做;公元279年,凱特爾人又趁勢洗劫了古希臘。
第三階段:衰落
公元前59年~49年,伴隨著羅馬文明的興起,羅馬人的「復仇計劃」開始了,在此期間,凱撒大帝向凱特爾人發起了滅族征服,數十年時間內,大約有超過100萬凱爾特人死於與羅馬的交戰當中,另外還有大約100萬人淪為了羅馬人的奴隸。公元449年,日耳曼人發動人對霸佔於大不列顛島的凱特爾人的進攻,史稱「條頓人征服」,此次戰役使得大約數十萬凱特爾人淪為日耳曼人的奴隸。
經過戰爭洗禮的凱特爾人最終在「歐洲的中世紀」逐漸融合在了一起,並且受制於實力的情況下,他們被迫將勢力范圍縮小,由此才形成了歐洲封建時代上具備現代意義的國家。 不過凱特爾人從誕生、發展到崛起,再到最終的衰亡,這個過程也可以稱得上是膽戰心驚吧!不過凱特爾人雖然迫於之前的侵略行為而遭到了滅族之災,但是好在其後代尚存。凱特爾人的時代雖然過去了,但是畢竟他們曾經強大過、繁榮過。
有意思!是凱爾特人?還是凱特爾人??兩者間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稱謂嘛!
聽說是西歐土著人為凱爾特人,整個 歷史 描述混亂不堪,東拉西扯,大多為推測。一說是語系不是族,一說今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康沃爾人、布列塔尼人,都屬於凱爾特人。
據說法國東部塞納河、羅亞爾河上游、德國西南部萊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區是凱爾特人的發源地?在下只知道日耳曼人 歷史 是有點的!即今天的德國、義大利人、荷蘭、丹麥、挪威、冰島、瑞典等。
有考古學家曾先後於1953年和1978年在法國的中東部勃艮第地區和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發現兩處大型凱爾特人古墓, 墓中也發掘出相似地中海地區物品?鑒於墓穴中出現了一把匕首?考古學家推測其主人有可能是一位凱爾特王子?
2015年2月,法國考古人員在法國奧布省拉沃鎮發現一處公元前5世紀的凱爾特王室墓穴,發掘出大量來自古代希臘和伊特魯里亞的珍貴物品。
這個墓穴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有關鐵器時代凱爾特文化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請注意是古希臘和伊特魯里亞而不是凱爾特人的,這並不能證明其墓穴主人就是凱爾特人。
凱爾特人起源於什麼流域並沒有 歷史 記載及遺址考古證明。
1、 凱爾特人、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被羅馬人視作「三大蠻族 」, 歷史 悠久 , 其足跡遍及今日的法 、德、西三國 。由於古代的凱爾特人最早來源於原始 社會 階段,有關本身 歷史 的文字記載較少,除去他們的部落制度下世代口耳相傳的神話傳奇故事和近現代陸續出土的考古發掘材料之外,對於凱爾特人的研究主要文獻資料來源於 歷史 之學之父希羅多德的《 歷史 》、狄奧多羅斯的《 歷史 叢書》、凱撒的《高盧戰記》等的研究。
2.諸多學者一般認為, 凱爾特人為在原始 社會 晚期,在上古歐洲由一個由共同語言(印歐語系的凱爾特語)和宗教信仰(特羅依德教)凝合起來並一起創造了共同物質文化(哈爾施塔特文化和拉丹文化)的鬆散族群。
希羅多德在《 歷史 》一書中將凱爾特人描述為居住於 伊斯特河 (今多瑙河) 源頭附近的、或「海拉克列斯柱之外」 、「歐洲最西端的居民」 。
凱爾特人在大約公元前 3 世紀中期, 他們的地域擴張達於極點, 他們廣布於西起愛爾蘭、不 列顛, 東抵喀爾巴阡山脈、波希米亞, 西南至伊比利亞半島, 東南遠達小亞細亞 (安 納托利亞) 中部的遼闊區域內 。而後來由於羅馬帝國的強盛和擴張, 以及日耳曼部落大規模遷移所形成的北向和西向壓力, 凱爾特人勢力逐漸衰減。
經過千年來的戰爭等因素引起的遷徙變動,現今 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英格蘭的康沃爾人和法國的布列塔尼人 ,都屬於凱爾特人後裔。當然隨著民族之間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凱爾特人逐步匯入歐洲文明的主流, 並與羅馬人、日耳曼人及其他族群漸相融合 ,凱爾特人這一民族在當今只能視作是一個語言集團。
3. 正如庫恩在《歐洲的種族》一書中所認為得凱爾特人的確切成份究竟是什麼, 他們究竟從那裡來,至今仍是一個困擾諸多 歷史 學家之謎。所以有待我們後人進行一步的 歷史 探索 和發現。
參考文獻: 《古凱爾人初探》 沈堅
《凱爾特人社結構剖析》 詹天祥
所以現在有的說伊比利亞人(西班牙葡萄牙)是凱爾特人,有的說凱爾特人是伊比利亞人。
當然這個要由人類學家進一步研究了。
但是凱爾特後裔太多了啊,法國人一多半都是凱爾特,人口比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加起來多的多,扯什麼蘇格蘭啊,蘇格蘭叫高地凱爾特人,是凱爾特人的少數,威爾士和愛爾蘭叫凱爾特伊比利亞人。
說說法國吧: 凱爾特人羅馬化比日耳曼人要早,最先被羅馬同化的就是凱爾特在法國那裡的各部族,然後現在這幫人有了另一個名字——高盧人。
高盧人是法國人的主體,也就是被羅馬化的凱爾特人又被日耳曼族同化,可以看作是日耳曼爸爸娶的老婆是羅馬與凱爾特的混血——高盧人,然後法蘭克化成為了法蘭西「民族」,其實沒有法蘭西民族這個說法,但是法國自文藝復興後,博愛文化大發展,拋棄了民族概念,所以他們很少追溯到自己的祖先,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在容貌上認可自己純正的凱爾特血統,然後很自豪,要知道精靈那種尖耳朵就是凱爾特人的特徵之一。
所以,凱爾特人的來源還有爭議,主要是跟伊比利亞之間的不同說法,但是凱爾特後裔不僅不少見,還很常見。
相比日耳曼和斯拉夫人,凱爾特人身材更好,而且面部立體且高鼻尖耳,黑頭發黑瞳孔,如果眼睛和發色混血後,藍瞳和金發,加上凱爾特五官,就是漫畫里精靈的樣子了。
另外,著名的圓桌騎士團,亞瑟王傳說,就是凱爾特的傳說,凱爾特還有自己的神話體系,當然是抄襲了泛日耳曼族北歐神話,但是語言方面僅僅留下了蘇格蘭蓋爾語,應該是比較純正的凱爾特古老語言,屬於凱爾特語族。而其他的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人後裔已經拋棄了自己的原有語言,使用羅曼語族語言了,但是血統上還是凱爾特基因佔多數。
雖然不屈的蘇格蘭人愛爾蘭人等(其實就是在不列顛島上沒被滅)保留了凱爾特語言和習俗,但是他們在血統上僅僅是凱爾特人的一部分。
凱爾特人是生活在如今的法國到德國南部、義大利的一個龐大族群,他們比日耳曼人發達,使用印歐語系凱爾特語族,人種是特徵是紅色頭發或橙色頭發,眼睛的顏色偏淺。現在凱爾特人刀耕火種,在整個歐洲大陸上徘徊,在東邊他們入侵了希臘世界,甚至焚毀了馬其頓王陵,曾經在小亞細亞等地定居,也是說希臘化王國最喜歡僱傭的重步兵和劍士,本都的米特里達梯斯六世其中就是由一個身邊的凱爾特人劍士幫助了結了自己的生命。這些人隨後在法國建立了類似部落聯盟的國家高盧。隨後一批凱爾特人逐漸進入了英倫三島和愛爾蘭,剩下的凱爾特人也打敗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土著伊比利亞人(西班牙),進入伊比利亞半島。還有一部分凱爾特人進入亞平寧半島,一度是早期羅馬最可怕的敵人。凱爾特人的特點有兩個,一是他們喜歡用活人祭祀,用自己殺死敵人的頭顱當做房屋裝飾品;二是他們驍勇善戰,崇尚戰死沙場,是很可怕的劍士。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意思,當時我一看到凱爾特人時的第一反應就是美國的nba球隊了,但是說實在的,凱爾特人不光是一支球隊,他也代表著一個民族,那麼凱爾特人的民族淵源到底在哪裡呢?
在古代歐洲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那就是古代歐洲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被稱為歐洲的「野蠻三大民族」,這個說法就是在姑羅馬帝國時期出現的,古羅馬人是非常瞧不起這三個民族的,但令人可笑的是,羅馬帝國早就灰飛煙滅,而這三大野蠻民族卻成為了歐洲的主體民族。
說起日耳曼人可能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德國,的確德國的主體民族就是日耳曼民族。
斯拉夫人又分為東、南和西斯拉夫民族,他們存在的位置位於今天的東歐地區(波蘭至俄羅斯)。
最後就是凱爾特民族了,他們主要位於今天的英倫三島上,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法國人、盧森堡和比利時人都具有凱爾特人的血統。
到了今天,凱爾特嗯幾乎在西方 社會 無處不在,就連許多的美國人都有著凱爾特人血統,這是因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在早期向美國移民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來自於英倫三島,這也意味著許多的凱爾特人抵達了美國,成為了早期美國民族的主體部分。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凱爾特人與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羅馬人稱為「三大蠻族」。他們均從東歐平原、黑海沿岸遷徙而來,並且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印歐人。他們的名字之所以不同,只不過是因為他們遷徙的時間不同、方向不同、目的地不同而已。
1、作為文明的毀滅者和建立者的印歐人
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位於東歐平原上的印歐人開始向亞歐大陸各地遷徙。
向南進入印度半島的雅利安人建立了延續至今的恆河文明
向西進入今伊朗地區的雅利安人,便是後來的波斯人。
大約在公元前12世紀,印歐人的一支多利安人進入巴爾干半島,毀滅了古希臘的邁錫尼文明(也就是特洛伊戰爭發生的時期),至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臘地區開始進入城邦文明時代。
此外,羅馬人也是印歐人的一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創建者,與三大蠻族相比,其實只是來到歐洲的時間和地點不同而已。
先到者為王,後到者為蠻夷,但笑到最後的往往並非最早的到來者。
2、三大蠻族進入歐洲
當人類的文明處於初級階段的時候,地理環境對文明的發展幾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古希臘人、古羅馬人遷徙到地中海沿岸,在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影響下迅速進入文明 社會 ,而包括凱爾特人在內的三大蠻族則遷徙到了歐洲北部,並成為游牧民族。
三大蠻族中最早進入歐洲的是凱爾特人,羅馬的北方曾長期是凱爾特人的天下,包括今日的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地都曾是凱爾特人的地盤。但最終笑到最後的卻是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凱爾特人」的典型特徵是紅頭發,是凱撒給這群「蠻人」取的拉丁語的名字,這一稱呼和華夏民族對北方游牧民族的稱呼——「匈奴」「鮮卑」等其實是一樣的。
凱爾特人可以跟古希臘人做生意,也跟羅馬人征戰不休。
羅馬人將凱爾特人居住的地區稱為「高盧」,法國東部塞納河、羅亞爾河上游、德國西南部萊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區被認為是凱爾特人的發源地。
凱爾特人曾經是歐洲的一支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但最終沒有形成國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凱爾特人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公元前59年至公元前49年,凱撒用了十年的時間征服高盧,並將高盧地區變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傳說愷撒征服高盧之後,屠殺了100萬的凱爾特人,還有100萬凱爾特人淪為奴隸。
此後,凱爾特人的地盤只剩下英國。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又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島的中部和中南部,也就是今日的英格蘭地區。
於是,凱爾特人的地盤只剩下蘇格蘭和愛爾蘭。
3、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歐洲
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西部歐洲成為日耳曼人的天下,東部歐洲成為斯拉夫人的地盤。
大不列顛島上的羅馬遺民為了阻擋凱爾特人的進攻,招來了日耳曼雇傭兵,這便是盎格魯撒克遜人。
從此之後,英格蘭成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地盤,凱爾特人只能退守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這一格局至今不變。
法國東部塞納河、羅亞爾河上游、德國西南部萊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區是凱爾特人的發源地。約公元前十世紀初,他們首次在這些地區出現。
早期的凱爾特人一直是部落制度,他們一直沒有形成國家的概念,在羅馬時代,一直被冠以的蠻族的蔑稱,和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羅馬人又恨又怕稱呼為三大蠻族。
但是凱爾特人卻是最早利用鐵器的部族之一,在青銅還盛行的歐洲,凱爾特人憑借鐵器鋒利不斷擴張遷移,公元前七世紀已經有些部族在法國東部和中部地區定居。在公元前五世紀,逐步擴散到整個歐洲,也是在這一時期,凱爾特人登陸了大不列顛島嶼,在今天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地區定居下來。
法國絕大部分都有凱爾特人的定居區,羅馬人把今天的法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德國南部和義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
凱爾特人興盛時期,在公元前387年和279年,凱爾特人分別入侵和洗劫了羅馬和希臘,最遠遷移入侵到今天的土耳其一代,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等地區也是凱爾特人的後花園,這一時期的凱爾特人幾乎不比後來的羅馬帝國要差,只是凱爾特人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各個部落之間也時常爭斗不休。
這就導致了羅馬帝國興起之後,凱爾特人開始走下坡路了。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凱爾特人大規模洗劫過羅馬,讓羅馬人一直惦記著這慘痛的恥辱,公元前59~49年羅馬皇帝尤利烏斯·愷撒打敗高盧地區的凱爾特人,將高盧設為羅馬的行省。
在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文化逐漸被羅馬文化所消融,登上大不列顛島嶼的凱爾特人也面臨這羅馬帝國的入侵,公元43年開始當時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登上現今的英國,一度征服了英國大不列顛島的中部和南部,卻一直沒有真正佔領蘇格蘭,更沒有達到過愛爾蘭,雖然羅馬帝國征服了大不列顛島嶼的大部分地區長達400年。
隨著羅馬帝國的分崩離析,大不列顛島上的羅馬統治也開始崩潰,公元407年羅馬軍隊撤退,凱爾特人又開始建立起自己的秩序和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公元449年,新的入侵者又登上了大不列顛,日耳曼的三個部落開始打凱爾特人的注意。也是這一時期,英國 歷史 上最有名的「亞瑟王」的故事誕生了,據考證「亞瑟王」是以和日耳曼人戰斗的一位將軍為原型的故事。
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日耳曼人入侵,是英國 歷史 上的日耳曼人征服又被稱為條人頓征服,這一時期的居住在英格蘭的凱爾特人或逃,或戰死,幾乎絕跡。
在愛爾蘭的凱爾特人逐漸開始接受其他逃難的部族,並且開始互相融合。公元759年維京人興起,佔領了都柏林作為根據地,入侵愛爾蘭。公元1000年前後,布萊恩.博羅成為所有愛爾蘭人的第一個國王,並率領愛爾蘭軍隊於公元1014年在克朗塔夫擊敗都柏林的丹麥人。從此愛爾蘭人(就是居住在愛爾蘭的凱爾特人)以都柏林作為首都,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凱爾特人國家。
最初居住在現今蘇格蘭的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也就是日耳曼人征服末期,來自愛爾蘭的一個部落「蘇格蘭」征服了皮克特人,並用自己的部落名字命名這些土地。蘇格蘭真正成為國家,還是需要依靠外敵,十一世紀,英格蘭國王看中了蘇格蘭的土地,公元1296年英格蘭征服了蘇格蘭。但隨即在1297年蘇格蘭在威廉·華萊士(電影勇敢的心主角)的領導下打贏了思靈頓戰役,幾乎使蘇格蘭獨立。1298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卷土重來,華萊士失敗之後繼續領導蘇格蘭人民開展游擊戰,直到1305年被叛徒出賣,被愛德華一世處死。1306年布魯斯·羅伯特自我加冕為蘇格蘭王,愛德華一世打的羅伯特很慘,妻子和兒女都被俘虜,只能堅持打 游戲 戰,愛德華一世死後,二世就比較平庸,羅伯特在1314年徹底將英格蘭軍隊趕走,直到1238年愛德華三世才承認蘇格蘭獨立。
威爾士也是凱爾特人的後裔,但長期被英格蘭所佔領,也是愛德華一世將威爾遜徹底納入英格蘭的版圖,但威爾士也經常想要獨立,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這也是英國王儲被稱為「威爾士親王」的原因)。
現今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英格蘭的康沃爾人和法國的布列塔尼人,都屬於凱爾特人。
誠邀!凱爾特人,是歐洲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族,在羅馬帝國時期,是和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並稱歐洲的三大蠻族,可見民風之彪悍,國外對於凱爾特人的定義現在還在爭論,有的認為凱爾特人是一個民族,但是也有的認為凱爾特人只是一幫說同一種語言而不是同一個族群的人。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現在的凱爾特人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經過了不同族群的大融合不停的演變,而形成的一個語言集團,這樣說的話就比較好理解,從廣義來講,現在的愛爾蘭人,威爾士人,蘇格蘭人,還有英格蘭的康沃爾人,法國的布列塔尼人都可以劃歸進去,這是一個概念。
早期的凱爾特人指的是使用凱爾特語的部落民族,最早發原地是在法國東部和德國西南部,公元前500年,開始像整個歐洲擴散,基本整個歐洲都有凱爾特人的分布,據現在有的史料記載可以確信,在英倫三島還沒有出現英語的時候,凱爾特語已經在使用,直到今天,蘇格蘭西部山地的蓋爾人還在使用這一語言,也算的上古老了。古凱爾特人沒有國家首都這一概念,都是一部落形式存在,稱之為蠻人,是因為這一族群相當好戰,天生就是戰士,整個歐洲都留下了他們戰斗的痕跡,只是後面經過民族大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這種語言族群的定義,不算單獨民族更不算單一人種!
凱爾特人(Celts),他們在羅馬帝國時期與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也是現今歐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現今的馬恩島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威爾士人、英格蘭的康沃爾人以及法國的布列塔尼人,都屬於凱爾特人。其中以威爾士人、康沃爾人、愛爾蘭人為代表,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學術和科學領域以及藝術和工藝領域都頗有建樹,並以自己的凱爾特人血統而自豪。
法國東部塞納河、羅亞爾河上游、德國西南部萊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區是凱爾特人的發源地。約公元前十世紀初,他們首次在這些地區出現。隨後的幾世紀中,凱爾特人以武裝的部落聯盟為單位,向周圍地區擴散、遷徙,進行軍事移民。他們是歐洲最早學會製造和使用鐵器和金制裝飾品的民族,他們憑借鐵制武器戰勝了尚處於青銅時代的部落,公元前七世紀已在法國東部、中部各地定居。
從公元前5世紀起,他們開始向全歐洲滲透和擴張。
『陸』 英國歷史朝代
(一)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首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Claudius)率軍征服不列顛
(二)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昄依基督教
公元832~860: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三)諾曼底王朝:1066~1154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公元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四)金雀花王朝:1154~1399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公元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 *** 》
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公元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
公元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五)蘭卡斯特王朝:1399~1461
公元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紅白玫瑰戰爭"
(六)約克王朝:1461~1485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七)都鐸王朝:1485~1603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公元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公元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公元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
(八)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公元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
公元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公元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公元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公元1688~1689年:光榮革命
公元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公元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九)漢諾威王朝:1714~1917
公元1721~1742年:羅伯特·華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十)溫莎王朝1917~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諾曼底王朝、金雀花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世界大戰、薩克森王朝、溫莎王朝等。
1、諾曼底王朝1066—1154年,國王有: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吉利國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吉利國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吉利國王1100-1135)。
(3)斯蒂芬(1096-1154)(英吉利國王1135-1154)。 2、金雀花王朝1154—1485年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王室家族是一個源於法國安茹的貴族,從12世紀起統治英格蘭,首任英格蘭國王是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襲領地安茹伯國(1060年–1203年),該朝曾統治過諾曼底公國(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蘭王國(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國(1153年–1453年),一度擁有從比利牛斯山到蘇格蘭邊境的廣大統治版圖,後世稱此時期的英格蘭王國為「安茹帝國」。
3、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 斯圖亞特王朝(英語:The House of Stuart蓋爾語: Siol Na Stiubhartaich),初名為斯迪瓦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 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
(6)凱爾特人什麼時候到達英國的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北愛爾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雀花王朝。
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歐人的一支——凱爾特人(羅馬人稱其為高盧人)西進. 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凱爾特人繼續西進到了不列顛島.在他們之前在島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宮,被蘇格蘭人稱作歷史中心,該宮殿以「斯康石」聞名蘇格蘭,史稱「定命石」,因為繼承蘇格蘭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貴族都要到這里來舉行加冕儀式.直至129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決定把這種儀式改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舉行.直到諾曼征服後,蘇格蘭仍有皮克特王國. 史前英國(凱爾特英國,史前—43年) 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與54年:朱利葉斯·凱撒首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率軍征服不列顛【羅馬人在不列顛島設置了行省,不列顛島被分為軍事區(西北部山區)與行政區(東南部平原區)兩部分.羅馬人實際上只控制了行政區,北部的蘇格蘭與西部的威爾士仍在凱爾特人的手中,羅馬人為了防備他們的反抗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長城」】 中古時期英國 盎格魯-薩克遜英國與七國時代(約440年—850年)與丹麥律法施行區時期(850年—1066年) 4~5世紀,羅馬帝國日漸衰落,逐漸放棄對不列顛的控制,羅馬人從407年開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結束對不列顛400年的統治. 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昄依基督教 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 832~860年: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 諾曼底王朝:1066~1154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 *** 》 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 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公元13世紀—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蘭卡斯特王朝:1399~1461 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紅白玫瑰戰爭" 約克王朝:1461~1485 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玫瑰戰爭時期(1399年—1485年)】 都鐸王朝:1485~1603(近代英國開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15世紀中葉,30年的玫瑰戰爭導致都鐸王朝建立,獲勝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貴族的代表亨利·都鐸加冕為王,是為亨利七世.都鐸王朝正值資本主義在英國初升時期,產生了兩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為子嗣和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庭宣布決裂,成立英國國教(即聖公會);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莎士比亞.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被伊麗莎白指定為繼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蘭國王的寶座,成為詹姆斯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這為100年後(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創立了條件.】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 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 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 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 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1628年,《權力 *** 書》 1628年,解散議會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兒子)被處決(1.30),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復辟 【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兒子)繼承王位,後被罷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1679年,人身保護法 ;托利黨成立(1833年改稱現名) 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688~1689年: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瑪麗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兒)執政.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1714年,王位傳給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國的漢諾威王室.接著是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執政.喬治三世在位期間,美國獨立,英國擊敗拿破崙. 1721~1742年:羅伯特·華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1727年,牛頓去世 1760~1830年:工業革命 1763年,結束英法七年戰爭 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
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歐人的一支——凱爾特人(羅馬人稱其為高盧人)西進。
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凱爾特人繼續西進到了不列顛島。在他們之前在島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宮,被蘇格蘭人稱作歷史中心,該宮殿以「斯康石」聞名蘇格蘭,史稱「定命石」,因為繼承蘇格蘭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貴族都要到這里來舉行加冕儀式。
直至129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決定把這種儀式改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舉行。直到諾曼征服後,蘇格蘭仍有皮克特王國。
史前英國(凱爾特英國,史前—43年) 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與54年:朱利葉斯·凱撒首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率軍征服不列顛【羅馬人在不列顛島設置了行省,不列顛島被分為軍事區(西北部山區)與行政區(東南部平原區)兩部分。羅馬人實際上只控制了行政區,北部的蘇格蘭與西部的威爾士仍在凱爾特人的手中,羅馬人為了防備他們的反抗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長城」】 中古時期英國 盎格魯-薩克遜英國與七國時代(約440年—850年)與丹麥律法施行區時期(850年—1066年) 4~5世紀,羅馬帝國日漸衰落,逐漸放棄對不列顛的控制,羅馬人從407年開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結束對不列顛400年的統治。
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昄依基督教 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
832~860年: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
諾曼底王朝:1066~1154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 *** 》 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 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公元13世紀—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
】蘭卡斯特王朝:1399~1461 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紅白玫瑰戰爭" 約克王朝:1461~1485 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玫瑰戰爭時期(1399年—1485年)】 都鐸王朝:1485~1603(近代英國開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15世紀中葉,30年的玫瑰戰爭導致都鐸王朝建立,獲勝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貴族的代表亨利·都鐸加冕為王,是為亨利七世。都鐸王朝正值資本主義在英國初升時期,產生了兩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為子嗣和婚姻問題與羅馬教庭宣布決裂,成立英國國教(即聖公會);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莎士比亞。
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被伊麗莎白指定為繼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蘭國王的寶座,成為詹姆斯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這為100年後(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創立了條件。】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
【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 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 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 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 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1628年,《權力 *** 書》 1628年,解散議會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兒子)被處決(1.30),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復辟 【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兒子)繼承王位,後被罷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1679年,人身保護法 ;托利黨成立(1833年改稱現名) 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688~1689年: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瑪麗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兒)執政。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1714年,王位傳給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國的漢諾威王室。
接著是喬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執政。喬治三世在位期間,美國獨立,英國擊敗拿破崙。
1721~1742年:羅伯特·華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1727年,牛頓去世 1760~1830年:工業革命 1763年,結束英法七年戰爭 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葉至。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 *** 上台. 北歐海盜與英國人 最早的英國人並不說英語.大約公元前3000年,從地中海來的伊比利亞人在布列顛登陸,而後,是從歐洲大陸來的凱爾特人,再次是羅馬人.他們都不說英語.今天的英國人自稱他們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代,他們來自於歐洲北部,屬於日爾曼人,他們說的是最早的古英語,這批北歐海盜是農夫、漁民、商人、鬥士,又是航海者,作戰勇敢,將凱爾特人擊敗到蘇格蘭和威爾士山區. 大約八世紀,又一批北歐海盜維京人(VIKING)入侵布列顛,他們來自於北歐的挪威、丹麥(今天的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有一部分他們的血統),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盎格魯王國,終於在十世紀末,丹麥國王成了英格蘭的主人,英格蘭王逃往諾曼底,為諾曼人的入侵埋下了種子.11世紀初,諾曼底人借口幫住英格蘭王,乘虛入侵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人本身也是一批北歐海盜. 1588年,英軍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國的海上霸權鋪平了道路.隨著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英國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業革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海外原料與市場的需求,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已成了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國. 英聯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包括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約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語由此傳遍全世界. 二戰後,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但獨立後的殖民地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互相幫助,成立了英聯邦.英聯邦國家承認英國女王是本國的最高元首.英國女王還定期向一些英聯邦國家派遣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名義上管理這些領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柒』 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的英國
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不列顛島金屬技術的發展,祭祀所用的巨石陣也讓人嘆為觀止,也就這樣文明也在緩慢地進步。雖然在一個封閉的、無法與人交流的地理環境。
青銅業取得巨大的進步,不列顛的青銅工匠可以打造長劍、矛尖等工具。同時還能為農夫夫婦打造鐮刀,鏟斗,刀具甚至大鍋。數量與日俱增。而且也是尋常百姓使用。公元前600年,鐵器傳入(其實與中國的廣泛應用的時間差不多),需要更高的溫度和冶煉技術。但也得到更加強有力的工具。
直到公元前100年左右(也就是中國的西漢末期),羅馬進入不列顛之前,不列顛一直被凱爾特人占據著。
中歐地區的凱爾特人公元前8世紀從高加索的西米里人學會使用鐵器,公元前7世紀,凱爾特人佔領並入侵英格蘭,有鐵制的短劍和刀。甚至還有戰車,當地居民無法抵擋。
他們用鐵制工具,以鐵塊作為貨幣交換,甚至還注重一些藝術作品。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學到了曲線、螺旋以及交錯的繪畫。描繪手法。以用來展現生命形式和神秘的力量。
公元前55年,羅馬人進入不列顛時,他們發現當地的人們享受定居農業生活,擁有鐵制的武器與工具,還使用貨幣,製作陶器,有士兵和祭司。當然與羅馬相比,社會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文明程度還差的很遠,不過已經是很不錯了。
『捌』 英國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在羅馬史書中這有可能是英國島嶼的最早記錄.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 827年統一島嶼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這時候的史書應該是英國這個名字的最早記錄.
『玖』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幾次各是什麼國家什麼時候
英國歷史上被侵略過4次。
1、日耳曼: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2、盎格魯撒克遜: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後來的英吉利人。
3、丹麥: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吉利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
4、法國: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丹麥維京人後裔)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
(9)凱爾特人什麼時候到達英國的擴展閱讀: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歷史-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