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菜為什麼少

英國菜為什麼少

發布時間:2022-12-30 07:02:32

❶ 英國菜難吃,究竟是民族的天賦,還是歷史的選擇

因為英國主要都喜歡吃快餐,畢竟英國很早就進入了現代化工業時代,並且他們是工作狂,很少講究美食的烹飪,不像法國人特別講究生活浪漫,英國人並不太注重吃的方面,吃的也比較簡單,為了有更高的能量,他們寧願吃一些熱量比較高的,做起來比較簡單的東西,比如漢堡薯條等等,所以在英國很多人都覺得沒有什麼特色美食。
所以說現在來到英國看到幾乎都是西餐中的一些快餐,如果你要吃西餐中的一些名菜,那隻能去法國了,法國的美食比起英國那是要精緻和考究多了,像法式鵝肝,焗蝸牛等等美食都是來自於法國,畢竟法國人和英國人還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歐洲的,但是法國人很會過日子,他們才不想過那種生活節奏非常快,壓力非常重的日子,而是喜歡那種慢慢享受度假的日子。

❷ 終於知道英國菜為什麼那麼難吃了

終於知道英國菜為什麼那麼難吃了!因為英國本土資源貧乏,老百姓長期處於極度貧窮中,窮的地方,吃得都不會太講究的。

英國本土出產的只有小麥(一半面積可種,另外一半地方由於土地過於貧瘠而不行)、黑麥、大麥、豆子(他們沒有發明豆腐,所以只能煮著吃,口感問題解決不了),然後就是若干牛奶、黃油、肉類、魚(量都嚴重不足,導致一戶人家的男主人每天只能吃一餐肉,而且是作為開胃菜來吃,其他成員每周最多吃一次肉)。所以,傳統英式飲食就是麵包、煮豆子、熏肉、香腸、烤布丁(咸布丁就是個餅窩窩,裡面可以放醬汁),麵包上抹黃油,肉類往往切成小塊燉煮(因為長期沒有叉子這種東西,必須用勺子),配牛奶、大麥釀的啤酒。

至於廣受好評的英式甜點和英式下午茶,那是近幾個世紀才有的東西,伴隨著殖民擴張,糖和茶葉、咖啡、巧克力(一種飲料)的引入。

茶在英國的風靡,與上流社會引導的風尚有關,更與它與糖搭配度較高、喝起來相當美味有關,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一杯不需要消耗多少燃料的熱茶就能使一頓冷冰冰的午餐變得熱騰騰的,這對窮人來說太可貴了!(否則,他們只能用白開水來下麵包,聽起來非常沒有美食感。)家庭主婦要讓老公孩子盡可能多吃點麵包下去,保證他們的熱量攝入,所以甜茶是她們的好朋友。即使在糖還不夠便宜的時候,一戶底層老百姓家庭在糖和茶葉方面的投入已經佔了伙食費的1/5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糖,因為茶葉只要一點點,就能有很好的味道)。

隨著糖越來越便宜,茶變得越來越甜,還出現了「果醬」這種好東西(其中50%甚至60%以上的成分是糖),它比黃油便宜,而且更受孩子喜愛,用來配麵包再好不過了(在英國傳統里很排斥吃新鮮水果,因為鮮果導致的腹瀉每年夏天都能搞死一批孩子,經過蒸煮的果醬不存在這個問題,在商業利益推動下獲得了推廣,更因為美味被普通老百姓普遍接受)。此外,糖與麵粉、黃油、巧克力以及其他一些什麼東西混合的產品也出現了,甜布丁、小圓麵包、果脯、甜餅干、蛋糕……

因為英式午餐在傳統上非常簡單,所以下午很容易餓,上流社會發展出社交用的下午茶的同時,底層老百姓也發明了工間餐式的下午茶,用一杯熱茶來配甜餅干或麵包,以便有力氣繼續幹活。茶和甜點准備起來非常不麻煩,獲得了工廠的許可和推動。人們從下午四時到六時之間的任何時間都可以喝這杯茶,時間安排上也很自由,於是逐漸成為了英國的傳統。

綜上所述,糖的引入給英國食物帶來的影響就是:越來越甜,越來越甜!

剛開始這沒什麼問題,因為老百姓普遍卡路里攝入不足,多吃一點糖也不至於怎麼樣(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下層老百姓的身體都比上層要好,他們吃不了太多的糖,飲食結構里還有很多營養豐富的東西。尤其是成年男性,他們可以享受一戶人家幾乎全部的肉食,蛋白質攝入也不會太少。)但沒過多少年,糖佔英國人卡路里攝入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7,這還是平均水平!

糖排擠了更有營養的東西,比如啤酒(它是冷冰冰的,當然沒有熱茶好)、黃油(它貴,還沒有果醬受歡迎)。這種排擠與英國工業化的進程是緊密相關的。家庭主婦由於要去工廠做工,所以沒時間給家人煮肉湯和蔬菜湯,使英國人吃的蔬菜比原先還少。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老百姓傾向於賺更多的錢,於是更努力地工作,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失去了更多。這可以對應「貧窮會讓人失去判斷力」的說法,當你非常餓,長期吃得不好,你根本不會考慮更有營養的食物,而是瘋狂地追求糖類和脂肪,哪怕兩者在花費上相差得不多。(據說當時英國工人工資增加的時候,他們就會不想工作,而此時各種食物的價格就會上漲,因為他們都趕緊吃大餐去了)。

英國人的牙齒普遍不好,連貴族階層都是如此。對下層老百姓來說情況更糟。因為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只能由成年男性(主要勞動力,賺錢的人)來享用,所以女人和孩子只能吃麵包、果醬、茶以及一些便宜的小甜點(比如油布丁,一種富含油脂和糖的點心),他們的營養狀況更差。(據說,對於統治階級來說,這些不能工作、只能吃的小傢伙一點都不值得投資,用這種方法讓他們大量死亡是件好事,類似的方法延續了很多年,甚至美國某任政府還把甜醬放入學校午餐計劃的「蔬菜」類里)。

對於現代人來說,英式飲食完全稱不上有營養,當然也並不怎麼美味。但英國人其實吃得也沒那麼差,因為隨著「日不落帝國」的繁榮,越來越多國家的菜式伴隨著其原材料和廚子一起到了英國。在倫敦等大城市,可以吃到法國菜、中國菜、墨西哥菜等等各種菜系,而且都蠻正宗的。只是它們並沒有融入英式飲食傳統之中(這與中餐很不一樣,辣椒這種舶來品混得風生水起,甚至佔了半壁江山)。據說糖在各國菜中所向披靡,包括愛斯基摩人都愛吃糖,沒有被嚴重影響的只有中國菜和法國菜,因為底蘊比較豐富,所以只是融入,甚至沒有獲得較高的地位。我老覺得,除了歷史悠久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原料豐富吧?

一個猜想:江蘇和浙北的嗜甜傳統,是否與歷史上的富庶有關?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糖都是作為奢侈品存在,還兼有葯物的作用,吃得甜可能與吃得起的關系很大。
非原創,摘自豆瓣答案

❸ 英國作為世界著名強國,為何當地的飲食文化卻很平庸

簡單的來說是沒人去鑽研,這個時候就有可能會產生誤解了,因為英國的某些專業廚師還是在食品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的,所以也有一些名菜以及一些美食,但是如果用飲食文化來形容的話,那麼形容的一定是兩地普通人日常生活所食用的菜系以及菜品,所以這里說的沒人去研究指的就是普遍英國的百姓並不會花大量時間去研究吃這一件事情,其實簡單想想他們為了自由可以發起革命,但是幾乎見不到他們為了吃而引發戰爭。

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還有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我們這里看英國的美食文化的確是有一些平庸,是英國本土人可能並不覺得平庸甚至引以為傲,拿英國名菜仰望星空來說,如果不是開始了造梗和玩梗,說不定英國還真有可能部分地區把這一個菜品當成佳餚招待貴客。

❹ 都說英國是美食荒漠,英國真的沒有好吃的東西嗎

說到英國,這個國家的人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那種成沉穩、紳士的,畢竟當地的文化方面是非常突出的,隨處都散發著那種濃郁的文學氣息,除了人、文化和當地的建築之外,就連當地的食物都和英國人一樣內斂,從他們的一日三餐中就能夠看出來,質量精、數量很少,在食物搭配上面也非常講究。

❺ 英國的文化影響力很大,為什麼英國的美食卻寥寥無幾

璀璨的餐桌以及精緻閃亮的各式餐具。身姿筆挺的僕人們手托銀盤,穿梭在廚房和餐廳之間,送上一道又一道精緻的餐點和葡萄酒,從開胃菜,黃油麵包,肉湯到主菜的咸豬肉、烤乳一些剩的也不多的,覺得沒必要就不要了,結果那位大姐微笑著把松鼠鱖魚轉到面前,堅持再吃幾口,一邊一說:好吃好吃太好吃了。隨即她可能覺得我不懂,就吧唧吧唧嘴說:好吃極早餐,最多的是麥片,用冷牛奶一泡就行。要不是乾乾的麵包片抹上黃油果醬,再煎個雞蛋。午餐就吃個生蔬菜色拉或者冷的三明治就對付了。晚餐,要麼靠烤箱,要麼平底鍋煎一大塊肉。

只要是蔬菜,不管是吃葉子的,還是吃莖的,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放進鍋里煮。英國人除了知道煮,好像再也不會別的做法。菜煮爛了就端上餐桌,什麼色、香、味,一概不在英國人心目中,會做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做廚師應該是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工種。所以在國外廚師是非常受尊重,而且很有前途的職業。

❻ 英國文化影響力這么大,為何英國卻沒有拿得出手的美食

英國料理一直黑暗嗎?

「英國廚師如此蠢鈍不堪,

該被變成他們永遠不懂使用的鹽」

——奧斯卡·王爾德

王爾德的情人應當聽了不少他這樣怨念之語

王爾德對英國黑暗料理怨念不已,但或許令人意外,英國一度以精緻料理和得宜禮儀笑傲歐洲。

昔年美食大國,為何淪為黑料理之國呢?

冠絕歐洲的都鐸料理


這道布丁幾經演化,如今變成了甜品,水果代替了肉

國王前菜一般是布丁,但和後世不同,當時布丁以鹹味為主,加雞肉或者青蛙肉。一道布丁所用凝膠需至少一整天熬制和復雜過濾,之後法餐才得靈感與此,創作出今人熟知的奶凍布丁。

❼ 英國菜為什麼那麼難吃

說到「黑暗料理」,英國菜長期聲名在外。

第一個原因,與工業革命有關。

18世紀,珍妮紡紗機和蒸汽機誕生。英國農民脫離土地,成為收入微薄的工人,一些農村的祖傳菜譜逐漸沒人做了。

工人的食物原料需要從市場購買,勞累了一天後,他們缺乏時間烹飪。很多家庭對食物的要求僅是快速填飽肚子和便宜。

18世紀末,隨著製糖業的發展,普通家庭也能吃得起糖,但可能吃不起牛奶和肉。白糖因為熱量高,工人們非常依賴。

英國人找到了法國人「不屑於吃」的罐頭,並將其技術發揚光大。1813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家罐頭公司。從此以後,不論是牛羊肉,還是蔬菜水果,都能在罐頭里吃到,工人階級除了糖配麵包外,也能吃到別的菜了。

一百年前,徐志摩評價:在英國,最好吃的菜是外國菜。

幾十年前,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咖啡館里,對德國和俄羅斯的領導人評論說:「英國食物是世界上除了芬蘭食物外,最糟糕的食品。你怎麼能相信飯燒得這么差的人?」店內外充滿快活的空氣。

幾天後,小布希拒絕吃蘇格蘭第一名菜「哈吉斯(haggis)」,因為它長這樣↓

十幾年前開始,英國美食節目異常火爆。人們評價說,這是出於迫切需要。

幾年前,「仰望星空派(Stargazy Pie)」火爆全網。這道以死不瞑目的魚為主角的菜,堪稱古早級地獄笑話。而且,這道菜竟然真實存在。

16世紀,康沃爾郡人發明了這道菜,讓魚頭抬起來有利於汁水的下滲。據吃過的人表示,味道竟然還不錯。

英國菜的傳統烹飪方式除了放入烤箱烤(各種派)、放入油鍋炸(炸魚薯條)外,主要是水煮。不論豪華酒店還是老百姓家裡,餐桌上都會擺著兩個瓶子:一個鹽瓶,一個胡椒瓶。

煮熟的土豆與蒸魚,沒有味道,吃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口味加鹽,美其名曰原汁原味。

區別在於,家裡的鹽罐是塑料的;高級的餐廳,鹽瓶和胡椒瓶是木頭的,配有研磨器。

英國菜為什麼這么難吃?這不是簡單的刻板印象能夠解釋的,它背後有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是地理因素:食材與香料受限導致的缺乏。

世界上美食非常發達的文明,大概分為物產富饒型、香料豐沛型,以及農業發達食不厭精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中南美洲國家、中國,是這些類型不同程度的混合。

而與英國氣候類似的地區,比如冰島、加拿大、芬蘭、荷蘭,普遍缺少美食傳統。德國原本情況類似,但靠著德國農民的100種吃豬方式,以及東北酸菜的兄弟德國酸菜,德國菜味道也還不錯。

❽ 以前經常聽到關於英國食物的玩笑,英國真的什麼美食都沒有嗎

不像咱們國家煮個東西要爆蔥,炒香辣醬,姜蒜八角香葉等等調料,然後加復雜的烹制過程。英國很簡單,就是把肉擱在水裡煮,要吃的時候你根據自己的需要弄到小盆里愛加什麼加什麼,比如說:「英國的食物有著最可悲的命運,因為英國人要殺死它們兩次。第一次是奪走它們的性命,第二次是奪走它們的味道。」 「英國最好吃的菜就是外國菜」等等。


反正胡哥是發現了,那就是在倫敦街頭你可以看到肯德基、麥當勞,可以看到印度咖喱,可以看到中餐館,可以看到泰國菜,可以看到義大利菜、法國菜,但就是很少看到英國餐廳……這不是開玩笑。英國的國寶:炸魚薯條,被英國人引以為豪的一個美食。這道菜比較油膩,本身沒味道,必須另外加鹽蘸醬才能勉強下咽。搭配靈魂伴侶——薯條,也算是英國最能拿出手的菜了。

閱讀全文

與英國菜為什麼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花生乾果怎麼樣 瀏覽:127
伊朗的盟國有多少個 瀏覽:708
印尼燕窩產量怎麼樣 瀏覽:923
印尼留學簽證需要准備什麼 瀏覽:633
義大利語等級考試哪個好考一些 瀏覽:31
歷史學專業去義大利哪個學校 瀏覽:786
印度的瑪薩拉粉是什麼 瀏覽:587
英國藍白貓脾氣暴怎麼樣辦 瀏覽:494
印尼萬丹發生海嘯什麼時候 瀏覽:261
印尼現在在放什麼假 瀏覽:488
在英國教父是什麼 瀏覽:709
中國移動話費用完如何收費 瀏覽:213
印度小孩子沒有飯吃瘦成什麼樣 瀏覽:323
越南減肥霜多少錢 瀏覽:81
以前英國的硬幣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407
印度旅遊價格為什麼這么高 瀏覽:23
伊朗藏紅花治什麼病 瀏覽:147
泰國和越南哪個民主 瀏覽:817
去伊朗旅行要准備什麼 瀏覽:716
英國房產商業報稅軟體價格多少 瀏覽: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