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是否經阿拉伯人之手傳往歐洲
阿拉伯人本身有伊斯蘭教,即便透過阿拉伯人,推敲仍非歐洲佛教的主要流傳與倡議者。
歷史上有記載的節點,由中亞、西亞向歐洲的路徑,大約是:
希臘式佛教:起源於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約在公元前5至4世紀。
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西元前269-232年,曾派使節往希臘等地。
絲路佛教:約在西元3-7世紀之間,如法顯和玄奘等僧人,直接將佛教與西域連結。此時印度佛教已逐漸沒落,中國佛教方興未艾。
近代佛教:從1617年荷蘭攻佔東印度群𡷊開始,錫蘭的南傳佛教如輪回學、四諦法等思想,才逐漸傳潘於歐洲,並且展開。此後,歐洲佛學者對巴利文、梵語進行研究,如1822年英國的B. H. Hodgeson, 1873-1876年的D. Wright等。
最後,如斯坦因(M. A. Stein)及德、法人士對西亞、中亞探險踏勱,促使北傳佛教思想更廣地傳布至歐洲。
供參~
2. 南傳上座部佛教什麼時候傳入西方
上座部佛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佛教體系,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藏傳(密乘)共同組成佛教三大語系。該教派之嚴謹,源於佛陀臨終遺言。佛陀臨終曾言:「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Apa¤¤attaü nappa¤¤apeti, pa¤¤attaü na samucchindati, yathà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ati.
)這個也是上座部佛教的基本原則。戒定慧、八聖道、止觀禪法是南傳佛教的基本禪法。
上座部佛教教徒不僅要學習各類教義,還要學習佛陀在世的時候三藏典籍、三史、三論所採用的基本語言——巴利語(梵語),誦讀經書典籍、各類法事均採用梵語,所以推廣時略有障礙。19世紀末,才傳入歐美等西方國家。
3. 佛教在亞歐:佛教是如何傳入英國的
倫敦佛光山舉辦歐洲「瑜伽焰口法會」佛教傳入英國,至今已一百多年了。早期的英國佛教團體主要側重於佛教學術的研究,近二三十年來的佛教組織則開始注重於佛教的實踐。 佛教傳入英國的方式,最初是以對巴利文、梵文佛教原典的發掘、整理、注釋和翻譯工作為主,涌現了一批著名的巴利文學者和梵文學者,建立了一些佛學研究組織。1881年戴維茲(T.W.Rhys Davids)在倫敦成立的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是當時最早的佛教組織。該會主要從事巴利文佛教經典和書刊的刊行工作,經過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巴利文三藏的注釋工作。戴維茲和助手威廉先生(Dr.William Stede)共同完成的《巴英辭典》(Pali—English Dictionary)至今仍是一部權威性的巴利文工具書。1906年由傑克遜(P.J.Jakson)在倫敦成立的大不列顛愛爾蘭佛教會(Buddhist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lreland),會員都是研究巴利文和梵文的學者。該會出版佛學書籍,刊行《佛教評論》雜志,設有圖書館、會議廳、佛堂、禪堂等,並在英國其他大城市設有分會,1924年解散。1926年斯里蘭卡人達摩波羅(Dhamapa^la)在倫敦創立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Maha Bodhi Society London Branch),旨在復興印度佛教。達摩波羅長老是斯里蘭卡佛教中興的推動者,他曾向我國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建議派遣僧人出國學習梵文和巴利文。1927年太虛大師環游世界弘法,抵達倫敦時就曾受到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的熱烈歡迎。該會後因達摩波羅長老回斯里蘭卡,更名佛教精舍(The Bddhist Lodge)。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爭的影響,佛教在英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近幾十年來,英國的佛教漸有中興之勢,出現了不少新的佛教組織和寺院。目前英國佛教組織中,歷史最悠久的當推倫敦佛教會(The Buddhist Society,London)。該會於1924年由克里斯馬斯(Christmas Humphreys)發起,以佛教精舍為會址。該會有《佛教會報》,後改為《英國佛教》,最後改為現在流通的《中道》(The middle way)。倫敦佛教會是英國佛教中心組織,《中道》季刊是該會的主要刊物。這本雜志刊登著名佛教學者有關教理、實踐和歷史方面的文章,並報道該會的有關活動、英國和世界佛教的動態等。倫敦佛教會本部設有圖書館、書庫、禪堂、辦公室、會議室等,除假日外,每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對外開放。佛教會還定期舉辦演講會,請著名學者演講;每周末晚有大乘佛教、西藏佛教、禪學、佛學基礎和坐禪等課程;此外尚有特別課程、全日研討會等活動。該會圖書館目前擁有佛教圖書五千冊。 英國第一位比丘是阿難陀彌勒(Ananda Mettayya),他原為化學家,在緬甸出家受戒。1808年他回到英國,計劃成立教團,宣揚佛法,可惜沒有成功。1984年斯里蘭卡佛教徒在倫敦創立倫敦佛教精舍(London Buddhist Vihara),成為歐洲第一所上座部佛寺。 西方佛教會之友(The Friends of Western Buddhist Order)是一個旨在創造適合現代西方人修習佛法環境的組織。1964年由英國人桑哈拉西塔(Maha Sthavira Sangharashita)創立。桑哈拉西塔1950年曾在印度學上座部佛教,在貝那勒斯(Benares)大學從傑格迪什(Ven.Jagdish Kashyap)法師學巴利語、阿毗達摩和因明,之後他住在噶倫堡,寫了《佛教概論》(A Survey of Buddhism)、編輯佛教雜志《摩訶菩提》(The Maha Bodhi Journal),並結識了不少西藏喇嘛。他曾學習西藏佛教並受了大乘菩薩戒。1964年他被邀請至英國,創立了西方佛教會之友,這是一個帶有西方特徵的佛教徒組織,在英國七個城市中設有活動中心,並在世界其他地區如芬蘭、瑞典、德國、荷蘭、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等設有支部。該組織採取會員制,由會員或其他佛教信徒提供資金,並設立各種基金會,為援助難民、興建學校等募集資金。西方佛教會之友的主要活動還包括發起素食運動,出版《新聞通訊》及定期為初信佛法的人舉辦各種講座等。 迦舉·桑耶寺(Kagyu Samye Ling)西藏佛教中心成立於1967年,位於南蘇格蘭的一個不受污染的山地,是西方世界的第一個西藏佛教中心。它的宗旨是為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提供修學或靜坐的有利條件,創造一個安謐的靜思世界,使所有在那裡經過修身養性的人都能求得心靈深處的解脫。迦舉?桑耶寺完全模仿西藏寺院的建築樣式,以便為人們提供體驗西藏文化的場所。 阿瑪拉瓦蒂(Amaravati)森林寺院的創立者是美國僧人蘇曼陀(Sumedho)。蘇曼陀曾在泰國各種森林寺院中生活過十年。1977年他隨同其師泰國僧人阿恰爾?查(AchaarCha)應英國僧伽聯合會(English Sangha Trust)之邀來到英國。英國僧伽聯合會成立於1956年,旨在英國建立佛教教團。1978年起蘇曼陀法師便在其他西方比丘的幫助下,在漢普斯坦每晚教授坐禪。因考慮在人流擁擠的倫敦市中心不宜設立寺廟,1984年蘇曼陀在西薩塞克斯(West Sussex)的漢默森林(Hammer Wood)建立了這所森林寺院。Amara~vati漢譯「佛槃勢羅」,意為「永生的國土」,這是一座培訓上座部佛教比丘和比丘尼的道場,目前約有比丘和比丘尼60多名。比丘們按森林僧的生活樣式過苦行生活,依上座部戒規,過午不食、獨身、不擁有錢財或接受錢財,靠托缽施捨生活。 英國佛教除了傳承上座部佛教和西藏佛教之外,隨著日本各宗派海外布教活動的開展,還陸續設立了一些日本曹洞宗、凈土宗、真言宗等布教組織或寺院。例如設在伯明翰的曹洞禪教團(Soto Zen Meditation Group)、倫敦的英國真言宗佛教協會(The British Shingon Buddhist Association)及凱特林的英國凈土宗基金會(Jodo Shu Foundation of Great Britain)等。據初步統計,目前英國共有各種佛教組織107個,遍布於英倫三島各地。近二、三十年來,英國掀起了一個新的佛教運動。 註:本文寫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資訊頭條】:美國宗教聯合代表團先遣工作團訪問中國佛教協會【觀點】:「佛」會不會佑貪官?【一日禪】:只有當你學會了拒絕,你才不會步入歧途。
4. 中國佛學的發展和起源>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中國佛教派系
有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三大系統。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學派和宗派。漢語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凈土宗、禪宗、華嚴宗、密宗等;藏語系佛教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
此外還有希解、覺宇、覺囊、夏魯等幾個小派。其中格魯派的規模最大。巴利語系佛教主要有潤(又分擺罷、擺孫二個支派)、擺庄、多列(又分達拱旦、蘇特曼、瑞竟、緬坐四個支派)、左抵四派。
5. 佛教類的,這個誰能回答下
佛教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中文名
佛教
誕生地
古印度
主要分布區域
東亞、東南亞
創始人
釋迦牟尼
精品薦讀
什麼是美國佛教?
作者:地球知識局
快速
導航
派系教義與經典僧伽制度佛事儀式與節日
歷史淵源
起源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生於公元前6至前5世紀間。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涅槃。
演變
佛教創立後,在印度幾經演變。佛陀及其直傳弟子所宣揚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佛陀涅槃後,弟子們奉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著他在世時的慣例。由於佛陀在世時於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說法,弟子們對此便產生不同的理解。約在佛滅後10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稱根本二部。此後100餘年間續有分裂,先後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稱枝末部派。關於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稱、地區均有不同的說法。當時佛教傳播的范圍,北至喜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認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說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說一切有部為代表)和大眾部在教義上有較大差別。兩大部的主要差別是:①對法(事物、存在)的認識。大眾部認為「過去未來,非實有體」、「現有體用,可名實有」,即認為一切現實都依因緣生滅,過去的已經滅了,沒有實體,未來的沒有生起,也沒有實體,僅僅現在一剎那中才有法體和作用;說一切有部主張法體是永恆存在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三世也都是實有的,即所謂「法體恆有」、「三世實有」,被稱為我空法有論。②對佛陀的認識。大眾部認為生滅於人間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長期的修行而成,他有著無際的壽命和威力,所說一切言語為隨機說法,並以一音說一切法;說一切有部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認為佛說言語並非都是經教,也並不是一音說一切法。③對聲聞和菩薩的認識。大眾部強調菩薩廣度眾生的慈悲願力,輕聲聞而貴菩薩;說一切有部雖承認聲聞、緣覺、菩薩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別,但認為佛與聲聞、緣覺所得解脫沒有差異。
公歷紀元前後,在佛教徒中流行著對佛塔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他們中間一部分人根據《大般若經》《維摩經》《妙法蓮華經》等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進行修持和傳教,形成了中觀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兩大系統,而將早期佛教貶稱為小乘。
佛陀涅槃後約500年,大乘中觀派興起。此派創始人龍樹,闡發「空」、「中道」和「二諦」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繼續弘揚龍樹的學說,使大乘佛教得以進一步發展。以後還有清辨和佛護、月稱等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中觀的思想,形成自續派和應成派。同時,小乘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等,仍繼續發展。
佛陀涅槃後約900年,瑜伽行派興起。此派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無著原是說一切有部僧人,因對說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闡發大乘教義。其弟世親,原是說一切有部學者,後從無著改宗大乘,稱「千部論師」。無著、世親弘揚「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唯識論,此後傳承主要有難陀、安慧、陳那、護法4家,護法之後還有戒賢、親光等。
7世紀以後,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後,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後,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傳播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佛教向斯里蘭卡傳播,約在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兒子摩哂陀去斯里蘭卡傳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紀,斯里蘭卡出現了兩個佛教派別: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3世紀上半葉大乘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在無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5世紀初,覺音用巴利語對南傳三藏進行了整理和注釋,確立了上座部教義的完整體系。大寺派被認為是南傳佛教的正統派。緬甸、柬埔寨、寮國等國的佛教都承受斯里蘭卡大寺派的法統。12世紀以後,由於外族和殖民主義者的侵入,斯里蘭卡佛教曾兩度受到破壞,後再由緬甸和泰國重新傳入。
上座部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約在4—5世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緬甸最早的統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為國教。以後歷代王朝都保護佛教,建立了大量雄偉華麗的佛塔,如18世紀所建仰光大金塔等。
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泰國約在12世紀左右。13世紀,泰國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為國教。18世紀曼谷王朝諸王都篤信佛教。19世紀中葉以後,拉瑪四世對佛教進行改革,形成新舊兩派,綿延至今。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釋及藏外典籍。泰國目前是東南亞佛教興盛的國家,被稱為「僧侶之國」。
5—6世紀時,佛教傳入扶南(早期柬埔寨),當時大小乘兼傳。6世紀扶南改稱為真臘,宗教信仰為大小乘佛教和印度教同時存在,這明顯地反映在宗教儀式和9—12世紀吳哥城的許多宮殿建築上。14世紀中葉後,柬埔寨淪為泰國的屬國,上座部佛教隨之傳入。以後,寮國又從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
從5世紀起,佛教開始傳入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巴厘等地。據中國高僧義凈的記述,7世紀中葉印度尼西亞諸島小乘佛教盛行,以後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與印度教;至15世紀伊斯蘭教開始盛行。
約在公歷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在漢代被視為神仙方術的一種。至南北朝時傳播於全國,出現了很多學派。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宋代以後,佛教各派趨向融合,同時儒、佛、道的矛盾也漸趨消失。7—8世紀佛教分別由印度和中國漢族地區傳入中國西藏,至10世紀中葉後形成藏語系佛教,後又輾轉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
大約在2世紀末,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在4—5世紀時獲得廣泛傳播。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泰國和緬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產生影響。
4世紀後半葉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高句麗。7世紀新羅王朝統一朝鮮半島後,由中國傳入的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禪宗都很盛行,以後禪宗尤為興盛。14世紀末刊行了《高麗藏》。14世紀李氏王朝雖然一度採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鮮佛教仍然有所發展,17世紀中葉以後開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復興。
6世紀,佛教從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此後一直成為日本的主要宗教。7世紀初,聖德太子在《十七條憲法》中要求全體臣民「皈依三寶」。從中國隋唐時期開始,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批留學僧,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繼傳入日本。12世紀以後,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在印度阿育王時傳至敘利亞、埃及等國的佛教,以後又傳到非洲一些地區,但影響不大。
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佛教先後傳入歐洲和北美。1906年英國成立「英國佛教協會」,歐洲佛教徒開始有自己的組織。以後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都有佛教僧團和研究機構。佛教傳入美國後,又北傳加拿大,南傳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
目前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這個地區的佛教信徒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宗教信徒。
派系
佛教傳播到每一個地區以後,由於受到當地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形式和內容都有相應的變化,形成許多宗派。
中國:有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三大系統。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學派和宗派。漢語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凈土宗、禪宗、華嚴宗、密宗等;藏語系佛教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此外還有希解、覺宇、覺囊、夏魯等幾個小派。其中格魯派的規模最大。巴利語系佛教主要有潤(又分擺罷、擺孫二個支派)、擺庄、多列(又分達拱旦、蘇特曼、瑞竟、緬坐四個支派)、左抵四派。
日本:有天台宗、真言宗、凈土宗、凈土真宗、禪宗(臨濟、曹洞、黃檗)、日蓮宗、律宗等;現代尚有屬於日蓮系的新興宗派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等。
韓國:有曹溪宗、天台宗、涅槃宗、太古宗和圓佛教等。
6. 英國有沒有佛教寺廟
自一九○六年英人傑克森(R.F. Jackson )在海德公園(Hyde Park)宣揚佛教教義,並自營書店,流通佛教書籍之後,佛教漸為一般民眾所知曉。一九○七年,他與多人在倫敦發起成立「不列顛愛爾蘭佛教會」( Buddhist Society of GreatBritain and Ireland ),以研究佛學為宗旨,並推舉戴維茲教授為首任會長,阿難陀.彌勒長老(Anada Metteyya)為副會長,成員大多為學者及高知識分子。彌勒長老俗名貝尼特( Charles Henry Allan Bennett),生於倫敦,於十八歲時展讀阿諾德的《亞洲之光》之後,大為感動,於一八九八年至錫蘭學佛,一九○二年在緬甸披剃出家,法名彌勒,一九○三年在仰光召集佛教徒成立「國際佛教會」,在哈拉翁夫人(Mrs. Hla Oung )的資助下,組織弘法團到英國展開弘法工作,使佛教在當時受到矚目。一九二三年,彌勒長老逝世。「不列顛愛爾蘭協會」成立二十年間,重要幹部老成凋謝,幸有培因( Francis J. Payne ),繼續把會員聚合起來,在艾薩克斯會堂( Essex Hall )主持一系列的佛教講座。一九二四年,他發起創辦「佛教徒聯合會」( Buddhist League ), 自任第一任會長,雖然不久也解散了,但他仍以無
比的熱忱繼續演說佛法,度人學佛。
一九二四年,韓福瑞( Christmas Humphreys )合並靈智學會(TheosophicalSociety)倫敦分會與「不列顛愛爾蘭佛教會」,成立「佛教協會」(The BuddhistSociety ),自任會長,出版《中道季刊》,撰文著書,宣說佛法妙諦,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又赴各國訪問,得到緬人支持,在倫敦印刷各種刊物,宣揚佛教,並將日本鈴木大拙的著作介紹給英國民眾。可惜自韓福瑞於一九八三年逝世後,「佛教協會」也隨之沒落。
摩訶菩提協會的創辦人達摩波羅( Anagarika Dharmapala )志在復興印度佛教, 有鑒於弘法工作的重要,在一九二八年組織「佛教布教團」( Buddhist Mission),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一九五四年,在該會協助下,錫蘭佛教徒在倫敦創建「倫敦佛教精舍」( London Buddhist Vihara ),這是南傳佛教在歐洲的第一座佛寺。一九二八年秋天,太虛大師環游世界弘法,從法國來到英國,受到摩訶菩提倫敦分會及倫敦佛教會的熱烈歡迎。大師希望在歐洲設置「世界佛學院」,倫敦的佛教徒被大師為法忘軀的精神所感召,立即組成「佛教委員會」以為響應,可惜在大師赴往他國弘法之後,委員會的工作就告停止。
一九六四年,泰僧智成上座( Nansiddhi)與隨侍翻譯——帝須達多(Tissadatta)比丘,應加拿大籍比丘阿難陀菩提(Anandabodhi )的邀請,在泰英兩地信徒的出資供養下,遠赴倫敦弘法,受到西方高知識分子的歡迎,泰國皇室認為在英國組織僧團有其必要,所以在一九六六年成立「佛光寺」(Buddhapadipa Manastery )。
一九六七年, 僧護法師( Ven. Sangharakshita )深感英國佛教若要在西方落實發展,必需在經濟上獨立自足,並且在戒律上予以改革,因而組織「西方佛教僧團之友」( Friends of the Western Buddhist Order ), 展開他的革新佛教運動,以實踐八正道中的「正業」為弘法的經濟後盾,在世界各地成立禪坐中心及餐館、印刷、建築等各種合作事業。
六○年代,西藏喇嘛紛紛出走西方,藏傳密教因此傳入西方,例如:一九六七年,阿貢仁波切(Shetrop Akong Tarap)和創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 )在英國創立的「三耶林西藏佛教坐禪中心」(Kagyu Samye Ling Tibetan Center )及奇美仁波切(Lama Chime Rinpoche)創立的「康藏之家」( Kham Tibetan House)等都是噶舉派的寺院;一九七七年,提列因仁波切(Karma Thinley Rinpoche)及其英籍法嗣塔耶(Jampa Thaye)所創的「薩迦派佛法中心」( Thinley Rinchen Ling)是薩迦派的寺院;一九七六年開辦的文殊師利佛學院(Manjushri Institute )主要在宣傳格魯派教義;索甲仁波切(Lama Soygal Rinpoche)主持的「蓮華生佛法中心」(Dzogchen Orgyen Cho Ling)則是寧瑪派的寺院。七○年代,日本佛教傳入英國。像「斯盧所洞修道中心」(Throssel Hole Priory)、「英國凈土真宗協會」( ShinBuddhist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英國真言宗佛教協會」(The Britain Shingon Buddhist Association)等分別屬於曹洞禪宗、凈土真宗及真言宗系統。
一九九○年十一月,星雲赴歐洲弘法暨成立佛光會,途經英國考察時,賦予當時正在當地深造的依益法師及永有法師兩項任務:一、在倫敦成立道場;二、在當地成立佛光會。他們不負眾望,於一九九一年九月在倫敦最熱鬧的牛津街及里仁街側,覓得一座基督書院( The Institute of Christian Studies, opened by ArthurMichael Ramsay in 1973 )作為寺址,旋即籌組倫敦佛光協會, 並於翌年四月邀請星雲前往主持成立大會暨佛學講座,承蒙當時台北駐英代表蒞臨參加。道場於六月二十日與屋主簽約,經裝潢後,在九月二十八日落成,名為倫敦佛光山,一九九三年七月,又應曼徹斯特信眾的要求,於該地成立曼城佛光山。一九九四年,雅適士市許瓊華女士舍宅為寺,供法師領眾薰修。星雲於一九九四年八月應邀至英主持佛學講座,並為曼徹斯特佛光協會、雅適士佛光分會主持成立大會,英國佛光山的道場及佛光會合作無間,經常協力舉辦各種多元化的弘法活動,例如供僧法會、冬令營、才藝班、中小學教師研習營、各國寺院巡禮、中文班、慰問老人院、捐血救人、家庭普照、信徒聯誼會、素食品嘗會等,其中一九九四年元月,由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及台北駐英代表處主辦,倫敦佛光山協辦的第一屆倫敦海華文藝季,內容包括書畫展、音樂演唱會、國劇、舞蹈等,受到當地社會的重視;同年由倫敦佛光協會暨倫敦佛光山主辦的梵之旅——佛教藝術季與中華文化系列慈善義演,有來自十國,三千多人共同參與,台北駐英代表暨倫敦數位國會議員及當地僑領等貴賓均蒞臨觀賞,全部門票收入都捐給英國醫療機構,回響熱烈;一九九五年,曼城佛光山暨曼城佛光協會在皮卡迪公園(Piccadily Garden )及唐人街舉辦的慶祝佛誕園游會, 當地市議員及政府官員均前來游觀,並獲曼城首報《曼徹斯特晚報》全版報導;同年的僧寶節,倫敦佛光山於漢摩斯密千人大會堂.
7. 簡述佛教在英國的發展
20世紀初,英國始有佛教徒,第一個比丘是貝納特(法名阿難陀彌勒)。他於1898年去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研究佛法,在緬成立了國際佛教會;1908年率佈道團去英國傳教,但遭到了失敗。1906年傑克遜、埃侖等人在倫敦首先組織了英國佛教協會,公推李斯·戴維斯為會長。兩年後,改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佛教會,並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徹斯特、牛津、劍橋和布萊登等地建立分會,出版《英國佛教》;1926年又從靈智學會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立了倫敦佛教會,並在丹佛、愛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國佛教》改名為《中道》。這個會提倡大、小乘並行,參加的人數較多,迄今還有重要的影響。1926年錫蘭的達摩波羅去倫敦傳授佛法,創立了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這個組織主要宣傳南傳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佛教一度衰落,戰後即又復甦,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繼續發展外,還引入了藏傳佛教的很多派別。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來,英國佛教徒人數有較大的增長,1970年聯合王國有佛教徒約3萬人,1975年驟增至8萬多人,1980年又增至12萬人以上。1970~1978年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1.3%,其中藏傳佛教信徒約佔50%,上座部佛教徒約佔25%,大乘禪宗佛教徒約佔25%。出現了12個主要佛教中心和45個教團組織。
英國將成為佛教沙漠中的綠洲
http://www.plm.org.hk/qikan/fjwz/19901/wz4/WZ4_13.htm
國會立法,佛教成為英國各中小學校正修課,史無前例
有史以來,英國的教育政策,針對宗教教育方面作了空前之改革。傳統唯一基督教之教育法令已由「修改教育法令1988年法令第九條之第三款(The「Ecation Reform Act 1988 Section……9(3)」)代替,改為中小學宗教教育」這不僅反映了大英王國以基督教為主的傳統,且顧及與實行了其他各大宗教教育(Reflect the fact that the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Great Britain are in the main Christian whilst taking account of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s of the other principal religious represented in Great Brain)。自此教育法令立法後,因無增上緣之助,而此法令亦默默無聞。
直到1994年7月5日,英國的教育部長、大英王國大主教與全英國科教書決策委員會主席三人,招集了全英國各大宗教代表會議,正式推廣與促進此新教育法令之實施,宣布政府主辦之公費學校的所有學生由五歲至十六歲,在中學(GESC)會考之前,必需研讀五種宗教科目,即基督為必修科外,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錫克教等,由各地方教育部與學校磋商,選讀其中之四科。
據知中學會考之宗教考試,最少要考其中二科,即基督教必考科與另外任何一宗教科,所以各私立學校亦不能例外。
1994年,全英國教科書決策委員會公布了二種模範教科書與課目選擇之指南,以資促進與協助輔導各學校對此新教育法令之實行。
全國一百零八個大小州郡以此為依據,分別制訂出各自的宗教教學大綱,譬如肯特郡(Kent Country)為全英國最大之州郡,亦擁有最多學校(共有六百三十所中小學校)。此郡之教育部(地方教育部)已議決公布,並指示其所管轄之所有學校,選擇佛教為第二宗教必修科(基督教是當然的必修科)。
據主管肯特郡宗教教育的韓利普先生(Mr. Hannibal)所言,佛教以緣起法、四聖諦為基石,符合當今科學,易為西方人所接受;倡導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又主張和平、非暴力,對提升社會道德、維護社會安定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肯特郡教育部宗教組的官員,尤其是他本人都非常樂意,並積極促成佛教在每一所學校成為正修科。
在以基督教為國教的英國,佛教能得到承認,並由政府立法,列為全英國中小學校之正修課,不但是在英國,就是在全世界(除東方的泰國與斯里蘭卡以外)尤其是西方國家,實為史無前例的創舉。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英國將成為西方佛教沙漠中的一片綠洲,而這對整個西方社會又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8. 佛教是何時傳入歐洲的
在歐美,佛學的研究,早於佛教的傳播。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等人都巳談到了佛教。特別是18世紀末,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後,他們為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為基督教徒,開始對東方宗教,特別是對有影響的佛教進行研究。
佛教流傳於歐美,至今約有150年。但歐洲人最初對佛教的了解,則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時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佈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在中世紀,佛陀的本生故事通過中亞穆斯林學者的介紹傳人歐洲,在西歐和東歐很多地區廣泛流行。據《世界基督教網路全書》1982年的統計,歐洲有佛教徒21萬餘人,北美約近19萬人,南美有50萬餘人,其中極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或僑民,分屬於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佛教傳人歐美後,為了適應當地的社會生活,在戒律和儀式方面有很多變化。
1826年法國學者布諾夫與德國拉森合著《論巴利語文法》,從而開啟西方人研究巴利文風潮。1903年,德國第一位比丘三界智在緬甸仰光出家。後來前往斯里蘭卡修學南傳佛法,注重真知實修。他曾翻譯了佛教的許多著作,在語言和文學上得到極高評價。
1893年,「世界宗教大會」在芝加哥召開,有英國佛教學者戴維斯,斯里蘭卡達摩波羅,日本釋宗演法師出席,他們介紹了禪宗及上座部佛教。
直到一九六五年,美國才出現第一座上座部佛寺——華盛頓上座部佛教協會,指導禪修,教授巴利文和梵文,出版書刊,設立圖書館。一九七四年,第二座上座部寺院——洛杉磯泰國寺誕生。
英國 在20世紀初始有佛教徒,第一個比丘是貝納特(法名阿難陀彌勒)。他於1898年去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研究佛法,在緬成立了國際佛教會,1908年率佈道團去英國傳教,但遭到了失敗。
1924年法官洪飛斯,在英國靈智學會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國佛教》;1926年又從靈智學會中分離出來,單獨成交了倫敦佛教會,並在丹佛、愛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國佛教》改名為《中道》。這個會提倡大、小乘並行,參加的人數較多,迄今還有重要的影響。1926年錫蘭的達摩波羅去倫敦傳授佛法,創立了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這個組織主要宣傳南傳上座部的佛教。
9. 英國佛教是由誰帶進英國的
1950年代,阿姜查尊者帶領南傳比庫首次進入英國。 有名的常駐英國尊者是阿姜蘇美多。
佛教受到壓迫,眼見日日衰微,有志的佛教徒就起來衛護。公元1860~1870年,有一群比丘開始用間接的方法抵抗,設立印務所,印刷各種宣傳小冊子,向人民說明佛教受到迫害的情形,又建立學校,協助佛教徒子弟佛教學校讀書,鼓勵佛教徒熱愛保衛自己的聖教。其中有一位勇敢傑出的比丘羯那難陀(Mahotti Vatte Gunananda),舉行佛教與基督教公開辯論,說明兩教教義的差別和優劣,讓一般人民了解來抉擇信仰。這種公開辯論,自公元1865年至1873年,隆重舉行了五次。最後一次,在巴那都羅(Panara)辯論兩教的善惡。羯那難陀雄辯的言詞,徹底擊敗了基督教徒。辯論完,羯那難陀將辯論講詞,印成英文,寄到歐美各地宣傳。這次辯論大大振奮了斯國人的信心。
辯論的英文稿寄到美國後,有一位陸軍上校奧爾高特(Colonel Henry Stell Olcott,1832~1907)和他的俄籍妻子波拉瓦斯基(H.P.Blavatsky)讀到,非常感動,深切同情斯里蘭卡的佛教。他們兩人原是研究哲學的,早對東方佛教注意和熱心。當讀到這份辯論,就在1880年決心至斯國研究佛教,幫助佛教徒宣揚佛法。當他們兩人抵達斯國南部的加耳(Galle)往可倫坡時,發現斯國佛教不被重視,人民竟因羞恥而不敢表示自己是佛教徒。
斯里蘭卡佛教的衰微,使他們覺得很驚訝。為了振興佛教與基督教相抗衡,急需要一個佛教機構,1880年他們在可倫坡成立「佛教靈智學會」(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宗旨是發揚世界人類各宗教和平友好,及保衛宗教不壓迫。學會先後開辦很多學校,讓佛教徒子弟就讀,教英文和僧伽羅語。如現在著名的阿難陀學院(Ananda College)、法王學院(Dharmaraja College)、摩哂陀學院(Mahinda College)等,都是那時創立的。他們吸引了很多西方學者至斯國,發展斯里蘭卡國家教育和佛教教育。
奧爾高特上校見斯國人多數是佛教徒,但佛教重要節日及佛日得不到休假,對佛教徒非常不合理。他以個人名義直接向英國外交部殖民地大臣交涉,結果斯國英殖民地總督同意,公布佛教衛塞節(佛誕節)為全國公休假日。
奧爾高特這樣的做法,引起基督教牧師們十分不滿,甚至政府一引起公務員也不贊成。他們呈報上級,要求政府禁止奧爾高特在任何地方發表演講。但因為斯國人多數是佛教徒,禁止不了,反而斯國佛教徒更加擁護奧爾高特上校。
奧爾高特對佛教的工作,是真誠而誠心的。他等募發揚佛教的基金,印刷僧伽羅語《Sarasavisan-derasa》及英文《佛教徒》(THEBuddhist)雜志。1885年購地建立學會大廈,開始設計佛教教旗。同年又設立「星期日學校」,到次年即發展改為普通學校,教授英文。這就是現在可倫坡著名的「阿難陀學院」。上校所建立的學校,都向政府教育部登記,取得合法權利,雖也遭受很多阻礙,但都能獲得成功。
前面已說過,斯里蘭卡佛教自公元1235年就一直衰弱不振,至高僧薩羅迦羅和國王吉祥稱王獅子時,佛教得到復興,但也不過限於坎底境內。佛教最衰微的,是在沿海地區,佛教教充尤其如此。只有在1839年,薩羅難迦羅的弟子瓦拉悉達他(Walanesiddhartha)上座,在荷蘭人統治的巴那都羅的羅摩拉那鎮(Ratmalana),建立一所僧人教育機構,稱為「勝法塔學院」(Paramadharma-cetiya-parivena),算是斯國的第一所僧學院。
10. 佛教來源於那裡
佛教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7世紀以後,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後,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後,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終於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佛教先後傳入歐洲和北美。1906年英國成立「英國佛教協會」,歐洲佛教徒開始有自己的組織。以後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都有佛教僧團和研究機構。佛教傳入美國後,又北傳加拿大,南傳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
目前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這個地區的佛教信徒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宗教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