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群分別是什麼風格的建築,用處是什麼怎樣才能進去參觀
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群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種風格的大廈,是上海的標志建築群,不少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時間:全天,門票價格:免費。
萬國建築群優秀建築有:亞細亞大樓、有利大樓、日清大樓、中國通商銀行大樓、電報大樓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是百年上海的一個影子,也是舊上海資本主義的寫照。鱗次櫛比地矗立著海關大樓、和平飯店南樓北樓、原匯豐銀行大樓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種風格的大廈。
(1)英國人如何看上海外灘擴展閱讀:
相關歷史;
1、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群這一片建築位於南京路的東端接外灘,大多具有100到120年的歷史,都是上海的優秀典型建築,多為20世紀初的折衷主義風格和巴洛克風格。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徵。
2、1840年以後,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開始對外開放。外灘舊景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占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據,並分別被叫作"英租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
3、1849年法國也在英租界的南側劃得986畝土地為法租界。但臨江而立的巍峨參差的萬國建築博覽群,是到上世紀初,特別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來的。
2. 上海外灘歷史,要近代的,從1900之後直到現在的,謝謝
外灘是上海人最願意講述故事的地方,來上海不到外灘,就等於沒真正的上海。過去人們管上海叫上海灘,上海人認為這個灘,指的就是外灘。外灘有各式各樣的建築,也有數不清的人在外灘發了財。
1880年的外灘
而一百多年前,當第一船外國人來到上海時,他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很普通的漁村,當時的外灘也只是一條便於纖夫行走的小道。1842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野,這里的黃浦江岸也沒有任何防護設施,屬於黃浦江泛濫時的淤泥地帶。
1842年的夏天,參加鴉片戰爭的英國艦隊,終於開到了上海。由於《南京條約》的簽訂,從此,上海跟中國另外四個口岸,被迫開放。因當時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這條纖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鋪上了煤渣,取名為黃浦灘路。
法國冒險家描述當年的外灘:"不計其數的污水溝和小河縱橫交錯,到處是墳墩。低矮骯臟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殖民時期的外灘:美麗的"傷疤"
1928年的外灘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規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為通商口岸。第二年,英軍上尉巴富爾作為英國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領事,來到上海並做好定居准備。1843年11月7日,一艘名叫"水怪"的三桅船駛入上海,甲板上站著英軍上尉巴富爾和幾名隨員。
時有"小蘇州"之稱的上海縣城有27萬人口,大小街道60多條。上海道台宮慕久並沒有到碼頭迎接巴富爾,只是派了幾頂轎子把他們接到了道台的衙門里。正當巴富爾為租房的事大傷腦筋時,一個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願將他在城裡的52間房租給他,這樣,巴富爾和他的四名隨員才有了安身之地。但當姚書平提出要同巴富爾獨家貿易時,卻被巴富爾一口回絕。
隨後趕到上海的英商卻沒有巴富爾那麼幸運,他們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北門城牆外搭起簡易的茅棚。巴富爾緊緊抓住《南京條約》中"寄居……貿易通商無礙"等字眼,不斷對宮道台施加壓力,要他劃定一塊專供外國人居住的居留地,並選擇黃浦江邊的泥濘地作為租借地,這塊泥濘地便是今日的外灘。
巴富爾之所以選擇這塊800多畝的泥濘地作為租借地,一是這里東靠黃浦江,北靠蘇州河,水陸交通方便;二是外國商船兵船從長江口進入黃浦江,必須有一個停泊的地方;另外,東面的黃浦江上有英國軍艦游弋,這令他們覺得把自己的居留地放在自己軍艦的看護之下可以更安全。
1845年11月29日,在歷時兩年談判之後,宮道台與巴富爾簽訂《上海土地章程》,它規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場、東以黃浦江、南以洋涇浜、西以河南路為界限,這項居留地面積為830畝。這個章程曾被侵華外國人視為上海的根本大法。
上海租界的歷史從此拉開帷幕。上海外灘成為了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大多集中在這兒。《土地章程》簽訂當年,外灘建起11所房屋,開設23家洋行。
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歷史最老的部分之一。1845年起今天的外灘地帶被劃為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並在這里鋪設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英國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軍的保護。因為有了這么一塊租界,無數的探險家、商人紛紛踏上了這塊海灘。洋人喜歡在泥灘上跑馬,跑出了一條500米長的小道,當時上海人稱它為"馬路"。英國人管這條馬路叫外灘(Bund)。
19世紀末開始,上海外灘漸漸成為各個入侵的殖民國爭奪的肥肉,各國租界區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紛紛在此建造它們的體面建築。逐漸地,租界初期在這里建立的比較矮小的建築被拆毀,新的豪華大廈起立。這里原來駐有英國的匯豐銀行,當時的英國人稱它是"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華貴的一幢建築"。
自1846年上海辟為商埠以後,財富猶如神話般在這里堆積起來,一幢幢銀行大樓拔地而起。經過約一個世紀的營建,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在這個僅有4公里長的一條弧線上,鱗次櫛比地矗立起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希臘式、文藝復興式、芝加哥學院派、巴洛克風格……洋洋大觀。哥特式的尖頂、古希臘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陽台……處處散發著濃郁的異國情調,那別具一格的韻味讓人流連忘返。
到20世紀40年代,基本形成了今天上海外灘的格局。在短短的一個多世紀中,上海從一個海濱小城一躍成為遠東最大的都市。
謝謝請採納
3. 去上海外灘看風景,遇到那些路過的老外,如何禮貌地讓他們配合拍張合照
首先要認清形勢,看看老外身邊是否圍了一大波人,如果人很多的話,就不要再擠上去了。畢竟老外是來這里旅遊看風景的,不是專門跟你合照的。
要是老外周圍沒人又很想和他們拍照,千萬不要偷偷站在他們旁邊,偷偷拿手機自拍哦,這樣很不禮貌。記得外教曾經跟我們說過,很不喜歡別人拿手機偷偷跟他們合照然後發朋友圈說這是我的外國朋友。外教建議說,我們可以過去大方地跟他們介紹下自己,然後說自己想跟他們交朋友,多聊幾句,最好是有點熟悉了之後再要求合影。最好說說想跟他們合照的原因呀,比如:讓我的中國朋友認識下我的新外國朋友;想跟你合影是因為你長得很酷,人很好等等,人家開心自然就願意跟你拍照了。這樣也可以名正言順發朋友圈說這是我的外國朋友啦,哈哈~
4. 上海外灘歷史來源
外灘之「外」 外灘的「外」應是「外國」之「外」。在明代,老百姓把外灘叫黃浦灘。到1860年,咸豐皇帝開始把外國人叫外洋國人,李鴻章在上海辦了個外國語學院,稱為外國語學堂,「外國」這個詞開始在社會上廣泛使用。19世紀末,寶順洋行登了一則廣告,使用「外灘」代替「黃浦灘」。 外灘之「灘」 按照中國傳統,河流兩旁的延伸部分被稱為「灘」,外灘的「灘」就是這個意思。1843年的外灘是指外灘公園之灘,可以說是個不死不活的長灘,當時那裡建了大量的私人碼頭。後來英國人發布一條命令,對所有的私人碼頭均不承認,並用鋼筋混凝土築了一條浚浦線,外灘的岸線從此固定下來。外灘一開始是英國人專管領地,後來美國人進入干涉,外灘變成了公共租界,就成了公灘,也就是現在這樣一個社會公共空間。 外灘的翻譯 The bund」並不是外灘的英譯,對英國人來講,「the bund」也是外來語。中世紀時,奧斯曼帝國東征,阿拉伯中一個叫帕西的民族逃到印度,英國人到印度後,叫帕西人介紹東方的河灘,帕西人稱之:the bund。英國人來到上海後,就借用了「The bund」。
麻煩採納,謝謝!
5. 上海外灘的介紹,要中英對照(急,追加20分)
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1843年前,這里還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1844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不久這里開設了最早的一批洋行,其中最有實力的是英資公司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外灘27號)、寶順洋行(Dent & Co.,外灘14號)、老沙遜洋行(David Sasson and Sons Company,外灘24號),以及美資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外灘9號)。1848年在這里鋪築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這條馬路的名稱(Bund)至今為止是西方國家對上海外灘的稱呼。
1868年今天的黃浦公園建立(當時叫外灘公園),這是上海最老的一個公園,到1928年外灘公園只對西方人開放。19世紀末開始,上海外灘漸漸成為租界區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建造它們的體面建築的地區。逐漸地租界初期在這里建立的比較矮小的建築被拆毀,新的豪華大廈起立。1928年7月1日外灘公園正式對中國人開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灘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滙豐銀行大樓 (外灘)(左)及江海關大樓(中)在上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前,上海外灘還是一條蘆葦叢中泥濘的纖道。自1846年上海辟為商埠以後,許多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雲集。一幢幢商業大樓拔地而起。曾是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 化中心。經過約一個世紀的營建,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在這個僅有三里長的一條弧線上,鱗次櫛比地矗立起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希臘式、文藝復興式等。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如英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俄國領事館等,都大多集中與此。外灘也是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此外,還有西方大商賈的高級俱樂部——名揚遠東的上海總會,現在的東風飯店。這是一個典型的英國古典式建築,它有當時最長的酒吧,酒吧櫃長達110.7英尺。外灘12號,那座仿古希臘式的圓頂建築,過去是匯豐銀行。建於1923年,當時英國人曾自稱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一座最華貴的建築」。1949年以後曾經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那座房頂上端有鍾樓的建築是著名的海關大樓,建於1927年。在此以前是一座衙門式的建築,1891年改建為西洋式,1893年又改建成教堂式。大樓上的大鍾四周都可以看到時針,方圓幾里都能聽到洪亮的鍾聲。
和平飯店一帶現在的和平飯店,原是美國猶太人沙遜的沙遜大廈。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為了顯示自己的經濟實力,決定在沙遜大廈旁,建造一幢遠東最高的34層的銀行大廈。1934年正當施工時,沙遜卻無理干涉,說「在英租界造房子,高度不得超過我的金字塔塔頂」。由於中國當局腐敗無能,據說這樁官司一直打到倫敦,結果判決中國銀行只能造17層,比相鄰的沙遜大廈金字塔頂低30公分,而且工程也由外商設計、承包。還有英商亞西亞火油公司大樓,花旗銀行等。為了讓世人了解這些建築的歷史,將由專家學者重寫銘牌,逐一懸掛出准確介紹其身世的中英文「身份證」。首批重寫銘牌的有匯豐銀行、海關大樓等23座歷史名建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多數這些建築都被國家或城市機構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上海外灘的外貌基本沒有多少變化。80年代末開始在上海建立了許多新的摩天大樓,有些這些大樓直接建造在舊建築物的後面(比如外灘大廈),與這些新建築相比外灘的老建築顯得非常矮小,這深深地改變了外灘的相貌。過去直接在外灘江畔的碼頭全部被搬遷,江畔的防汛牆也獲得了修復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東路高架公路進入中山東一路的介面處時將外灘天文台整個地向南移動了約50米。在外灘的最北段蘇州河注入黃浦江處還建造了一個人民英雄紀念塔。一些大樓後來又被出租給外資或國有的企業公司。近年內關於上海外灘建築群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引起了一些討論。上海租界和外灘建築群也被視為中國近代恥辱史的象徵。
1995年9月30日,由上海市檔案館與黃浦區人民政府聯合籌建的外灘歷史紀念館正式開館。紀念館以大量的歷史照片為主,輔以具有代表性的檔案文獻、實物,展示了上海開埠150年來外灘的變化歷史。在紀念館里可以從外灘的發展軌跡研究上海的發展歷史。
6. 上海外灘的介紹,要中英對照(急,追加20分) 越快越好 中英文對照!
The Bund (Simplified Chinese:外灘; Traditional Chinese:外灘; pinyin:Wàitān) is a district in Shanghai,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area centres on a section of Zhongshan Road within the former Sha...
7. 上海的外灘是1840年後,外國人在上海建的房子嗎(至今保留)
1840年以後,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對外開放,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占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至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科界和法科界占據,並分別被叫作「英科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
租界儼然是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外灘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設和最繁華之地。早期的外灘是一個對外貿易的中心,這里洋行林立,貿易繁榮。19世紀後期開始,許多外資和華資銀行在外灘建立,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東方華爾街」之稱。
於是,外灘成了一塊「風水寶地」。在外灘擁有一塊土地,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名譽的象徵。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外灘的建築大多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國建築師在這里大顯身手,使面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了二十餘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百餘年來,外灘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徵出現在世人面前。
8. 上海外灘哪一塊曾經是英國的租界哪一塊是曾經法國的租界
以洋涇浜(現在是外灘南京東路區域)為界,以北英國,以南法國。
上海話有「大英法蘭西,大家勿來去」,出自這個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