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初期,英國明顯處於劣勢,為何多次拒絕德國和談請求呢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人在歐洲大肆侵略,歐洲各國紛紛淪陷,連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也被德國幹掉了,最後只剩下英國一家和德國火拚。德國人知道英國人不好對付,因此不管是在敦刻爾克還是倫敦大轟炸,德國人都放了英國人一馬,一直試圖和英國講和。但英國人根本不買賬,寧可魚死網破也不願意和德國合作。那麼英國為何不同意德國講和?
第三,希特勒狂妄的以為法國投降後英國就不敢跟德國打了,會向德國主動求和。沒想到遇到丘吉爾這頭倔牛,英國被炸成了就是不服軟。更讓德國沒想到美國人竟然也摻合進來,美國大力支持英國,武器彈葯、後勤補給源源不斷往英國運,所以英國人腰桿才那麼硬,非要和德國干到底。
第四,英國世世代代是貴族,而德國只是暴發戶。在英國人眼中,德國人就是鄉巴佬,英國人打心底看不起德國!所以英國人不願意向德國人低頭,非要和德國死磕。結果英國佬被打下神壇,直到現在都沒緩過來。
❷ 二戰中英國情況是怎樣的
英國在二戰的作用體現在:
1、海軍對納粹德國的全面封鎖。打擊航運線是雙方的事,德國在搞狼群戰術,英國人的驅逐艦和巡洋艦巡航以及遍布世界的殖民地構成了一個嚴密的封鎖網。英國的這項功績不怎麼出名,因為人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德國人都認定開戰了還能有遠洋航運的話,那上帝肯定是個日爾曼人。
2、地面進攻主力之一。英國陸軍的兵力動員盡管不如蘇聯和美國,但是就兵力來說仍是盟軍老四,中國勉強算第三。另外大搶風頭的美國陸軍82、101空降師不大願意提及諾曼底登陸時英國同行比他們還多。
3、海軍打擊納粹海上力量。
4、英國空軍的戰略轟炸和前線制空權爭奪。英國空軍一直是歐洲西線空中主力之一,43年前是唯一。英國空軍的戰略轟炸集中在夜間轟炸和對德國重要目標的攻擊,他們對德國城市的傷害比對工業的傷害高得多,千機轟炸是當時德國市民的夢魘。就轟炸技術而言英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可稱二戰第一,有許多傳奇戰例,比如炸沉提爾畢茨(這艘可憐的大艦從誕生到沉沒都在被英國空軍轟炸);低空投彈用500磅炸彈炸開牢房牆壁好讓其中距牆不足5米的犯人從洞里逃跑。
5、物資支援。在謝爾曼之前,蘇聯人最熟悉的外援坦克是英國貨;在P-39之前他們最熟悉的外援戰斗機是颶風。
6、保護航運線。盟軍的護航任務在43年以前幾乎由英國人包辦,美國海軍只負責威脅較小的大西洋西部。附帶的,在運用潛艇方面英國人並不比德國同行差,就戰艦受創幾率而言德國海軍是二戰最吃潛艇虧的。
❸ 英國民眾對二戰怎麼看 目前對德國有仇視么
以前給日本人看國內一些仇日言論時,日本人很驚訝:「你們不是戰勝國嗎?為什麼總說得好像自己戰敗了一樣。」我說「因為事實上我們當時就是敗得很慘啊。」中國人對日本的耿耿於懷,刨去宣傳影響之外,其實最核心的原因不在「日本人多殘忍」而在於「勝利是蹭來的」,換句話說就是並沒有獲得一場屬於自己的勝利來釋放內心深處的挫敗感。雖然英國的勝利也是跟著美國蹭的,但他們一來參與度高,和德軍打得有來有往。二來他們把盟軍視為一個整體,因此在對德勝利中釋放了絕大部分挫敗感。除此之外,德國與英法等國家在二戰結束後作為北約及歐盟的構成國合作了近70年,在很多地方都已經一體化了,民間的隔閡自然小。中國和日本二戰後就那麼不到20年的蜜月期,沒法比。
來源:知乎
❹ 二戰期間,英國產生了什麼精神
6月22日,貝當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在法國被擊敗之後,英國憑借島嶼多的有利地勢,從失敗的痛苦和致命的威脅中產生出一種不亞於德國的民族果敢精神。這種精神使普通老百姓都敢於蔑視不可一世的納粹戰爭機器,決心同德國法西斯決一死戰。
❺ 英國人怎麼看待自己國家語言是世界通用的
老子殖民地多。英式管理成套流程和組織體系都得到普遍傳播。但自二戰至今。德國管理體系也得到很大程度認可。比如交通,醫療,度量衡等都是借用德國的。
❻ 二戰時,為什麼英國對中國的態度與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完全不一樣美國還真正地幫過中國,而英國
不是傲慢。而是有自己的利益和力不從心的緣故、英國在遠東有大量自己的利益。比如當時它還霸佔著中國的香港,所以並不希望中國強大起來。同時英國和日本的關系較好。也有很多利益和日本糾結。所以在抗戰初期它並不願真正的大力支持中國。甚至在日本的壓力下對中國做過很多小動作。而1939年大戰真正開始後雖然出於同盟陣營的緣故轉變了立場。但此時又面臨著被德國入侵的危險。在遠東的艦隊也要調回加強本土防禦。所以又沒有太多能力來支持中國了。
而美國則是要借支持和輔助中國來在亞洲找到一個戰略盟友和支撐點、來實現它的亞太戰略。擠壓英法這些老牌殖民者的勢力已取而代之、所以不但在大戰開始後支持中國、在之前也是出過力的。
❼ 二戰中的勝利者,卻在競選的時候失敗,英國人是如何看待丘吉爾的
其實英國人一直都很喜歡丘吉爾的,畢竟是丘吉爾領導著英國贏得了二戰的勝利。但是戰後的情況,需要一位更實際的能帶領他們獲取財富的領導人。所以他們就選擇了工黨的艾德禮。
當時戰後經濟非常的落後。因為二戰的原因,英國飽受摧殘。不僅建築物大量被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質需求也在下降。所以這個時候人們迫切需要一位能夠領導他們重新恢復經濟的首相。
丘吉爾一黨對此結果感到非常的失望,他們認為是英國百姓忘記了帝國的英雄。但是事實上,在BBC進行「誰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投票時,丘吉爾還是成為了第1位。
所以英國人民並沒有忘記他的功勞。也沒有忘記他的成就。
❽ 分享下怎麼看待二戰結束後的英國
英國在經濟上,拿人手短,需要美國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雖然沒有攻入英國本土,卻對英國實施了史無前例的大轟炸,特別是英國首都倫敦。德國法西斯空軍對倫敦進行了總計76晝夜的轟炸,總計傷亡民眾4.3萬人,損毀建築物超過10萬幢,倫敦與重慶和柏林並稱為二戰遭受空襲最嚴重的城市。戰後,英國經濟接近崩潰,是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挽救了英國經濟。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英國32.97億美元,占總援助額的四分之一。直到今天,美國仍然是英國商品的第一大出口國。拿人手短,英國追隨美國,也就不奇怪了。
❾ 英國在一戰、二戰中的作用,順便寫一下自己的見解
一戰:直接作為歐洲平衡手參與了戰局,慫恿法國對德奧宣戰,派遣遠征軍計入法國戰場作戰!其海軍分散在世界各處打擊同盟國的海上運輸。本土艦隊更是之際壓制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公海艦隊,使德國海軍始終處於戰略壓制狀態。由於戰列艦阿金庫爾號的問題間接迫使土耳其倒向了同盟國,是英國外交政治的敗筆。參與從1914年-1918年的全部戰局,但是本身也傷亡慘重,「死了一代年輕人」!
二戰:類似於一戰,同樣是為了遏制德意為首的軸心國,在39年初期,陸軍和空軍一直同法國一樣處於靜坐戰中。到了德國開始全面入侵低地三國和挪威的時候,才有所動作。相較之下,皇家海軍倒是行動迅速,在大西洋上到處搜捕德國的遠洋襲擊艦。40年,法國戰敗,英國困守英倫三島。相較之西線的平靜,地中海和大西洋倒是打得火熱!蒙哥馬利成功的逐出了隆美爾的非洲軍,皇家海軍又擊沉了戰列艦俾斯麥!而且還對處於水深火熱的蘇聯進行軍事援助(PQ船隊),雖然只是杯水車薪。到了44年諾曼底登陸,英軍的角色已經完全淪為了美軍的配角,因為英國人無論是在人力還是物資上,都無法與美國人抗衡。44年市場花園行動失敗,又一次打擊了蒙哥馬利的戰略。45年戰爭結束,英國已經徹底淪為了美國的小弟。
❿ 二戰中的英國社會是怎樣的(急!)
簡單地說,經濟蕭條,百廢待興。政治上從屬於美國[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如此],在形成的兩大陣營當中是資本主義的代表之一。
我們目前學到的只有這么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