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的主要產業
乳畜業。
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農牧漁業主要包括畜牧、糧食、園藝、漁業,可滿足國內食品需求總量的近2/3。而農業在英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不到1%,從業人數約45萬,不到總就業人數的2%,低於歐盟國家5%的平均水平,低於其它主要工業國家。
農用土地佔國土面積的77%,其中多數為草場和牧場,僅1/4用於耕種。農業人口人均擁有70公頃土地,是歐盟平均水平的4倍。英是歐盟國家中最大捕魚國之一,捕魚量占歐盟的20%,滿足國內2/3的需求量。
(1)英國旅遊業是什麼擴展閱讀
英國每年4月1日開始新的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支出包括公共支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開支)、支付債務利息和財務調整。財政預算收入含直接稅、間接稅和國民保險稅收入三項。
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擁有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
同時也是世界最大外匯交易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最大衍生品交易市場、全球第三大保險市場、重要船貸市場和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並擁有數量最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倫敦金融城從業者近40萬人,共有550多家跨國銀行、170多家國際證券公司在倫敦設立了分支機構或辦事處。
B. 英國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不少600字)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和開放思想的社會。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其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五。英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務業和能源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 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年產值700多億英鎊,旅遊收入佔世界旅遊收入的5%左右。與以風光旅遊為主的國家不同,英國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館文化是旅遊業的最大看點。主要旅遊點有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英國是世界第四大貿易國,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5%以上,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 英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英國還是世界第六大海外投資國和第六大對外援助國。倫敦是世界性金融和貿易中心。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 2001年,旅遊業產值達728億英鎊;從旅遊收入上計算,2001年,英國是世界第七大旅遊國,收入佔世界旅遊收入的3.4%。2002年3月,從業人員205.6萬,其中自由職業者約為14.8萬人。2001年英國國內旅遊產值約595億英鎊。2001年,到英國的外國遊客達2280萬,比2000年減少9%。其中西歐遊客比上年減少8%,為1287萬人,北美遊客比上年減少13%,達423萬人,其他地區遊客減少9%,達375萬,海外旅遊總收入為 113億英鎊。商務旅遊收入34億英鎊,占海外旅遊總收入的30%,並有繼續發展趨勢。2001年,國內遊客收入595億英鎊。2000年,全英酒店業總營業額為566億英鎊,比2000年增長7.2%。2001年,全英有各類旅館6萬多家;注冊餐飲業企業有51500家,總營業額為182億英鎊,比 2000年增長12.1%;各類酒館共有約49500家,自1990年以來減少8%。2001年2月瘋牛病的爆發和「9·11事件」嚴重影響英國旅遊業,損失達150億英鎊。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業、零售業、旅遊業和商業服務(提供法律及咨詢服務等)。近年來發展迅速,到2001年底從業人員達2280萬,占總就業人口的77.5%。2001年總產值比2000年增加1%,其增加值占國內總產值增加值的71.4%。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外匯交易、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同時也是世界最大保險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及船貸市場以及重要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 金融業是英國貿易平衡的主力,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以上,從業人員100多萬,達到創紀錄的132億英鎊。工黨政府執政後首次進行金融監管改革,並於1998年6月成立了金融服務管理局,取代原先英格蘭銀行的監管職能。英國政府鼓勵外國向英國投資,並將其視為引進新技術、新產品、新的管理方法和提高就業、增加出口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英國成為外商在歐洲投資的首選地。2001年,英國吸引外國投資總額538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美國是英國的最大投資國,投資額佔48.4%,其次是德國、加拿大和日本,分別佔8.2%、6.4%和5.9%。投資領域包括汽車、通訊、信息、電子、醫療設備、金融服務、食品、飲料等。投資形式為收購、兼並現有企業、擴建已有生產廠、建立科研基地或跨國公司區域總部等。2000年,外國在英直接投資862億英鎊,證券投資1746億英鎊,其他投資2818億英鎊。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不斷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界領導地位,舉世聞名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C. 英國旅遊業服務業包括哪些呢
英國服務業英國旅遊業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截至2014年8月,英國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
D. 為什麼旅遊業起始於英國
這是因為里玻認為旅遊者(Tourist)一詞的起源來自於英國。
米耶茨科烏斯基(Mieczkouski,1990)指出,有關旅遊者的第一個定義出現在1876年的《世紀大網路詞典》19卷中,它把旅遊者定義為因好奇和無聊而旅行的人。
科爾(Kaul,1985)認為,盡管旅遊者(Tourist)一詞的起源並非久遠,但是「入侵者』』(1nvader)則往往比做「旅遊者」 (Tourist),因為人們希望他們趕快離去。
另外,科爾還指出:在17世紀和18世紀早期,英國人、德國和其他國家的人,在歐洲大陸進行「大巡遊」 (GrandTour),他們一回來,人們稱他們為「旅遊者」。
里玻(Leiper,1979)認為「旅遊」一詞大概首次出現在英國,它是被用來描述那些接受教育已從事政治、政府和外交生涯的英國年輕貴族。為完成學業,他們起程去歐洲大陸進行一般為期3年的「大巡遊」,直到文化教育完全結束後才返回家鄉。
(4)英國旅遊業是什麼擴展閱讀:
現代社會對旅遊業定義
政府部門和學術機構:為了使旅遊與其他學科,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和地理學等學科相對應,也對旅遊作各種各樣的限定和提煉。
經濟學家:主要關心旅遊對國民經濟和目的地經濟發展的貢獻,重視供求關系、外匯收入和國際收支平衡、就業和其他貨幣性因素;
社會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主要研究個人和團體的旅行行為,則更關注賓主雙方的風俗習慣、傳統文化以及生活方式;
地理學家:關心旅遊的空間因素,研究旅行流向和地點、開發的范圍、土地利用以及實體環境的變化。
E. 英國旅遊業發展程度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也是發展旅遊業最早的國家。1840年,托馬斯·庫克首次組織的火車專列旅遊活動,標志著旅遊業首先在英國誕生。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740多億英鎊的旅遊業年產值,佔世界旅遊收入的5%左右。成功的政府改革和發達經濟背景支撐下的旅遊產業,不論在開發、管理與服務,還是理論研究與實踐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筆者得益於在英國學習的4個月良機,考察了城市、鄉村和海濱等不同類型的16個大的旅遊目的地;詳細研究了英國旅遊研究的系列成果及網上發布的大量旅遊信息;拜訪了20多家旅遊信息中心和部分大學的專業研究人員,結合本人16年的旅遊工作和管理經驗,對比研究了中英旅遊業管理與服務戰略,認為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本文重點截取英國旅遊的「協議化服務與量化管理、市場推廣與電子旅遊、住宿質量與等級規范、可持續性與綠色旅遊」等4個方面,對其發展戰略和措施,做法和亮點,予以概略性分析和介紹,以期對我國旅遊業改革與發展具有借鑒價值和推動作用。 1、協議化服務與量化管理 1997年的布萊爾政府改革後,大力實行私有化政策,74%的公共服務職能轉向了執行代理機構。為了確保旅遊代理的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政府責任單位必須要與代理機構簽訂包括數量目標、服務質量、效率目標和財政目標的《公共服務協議》(PSA)。主管旅遊產業的文化、媒體與體育部(DCMS)出台的「《2005—2008公共服務協議》技術文本」,提出了5個目標,其中與旅遊業有關的是,PSA目標4——經濟目標:提高旅遊業、創造性和休閑產業的生產力;PSA目標5——效率目標:以提高效率控制支出,DCMS和地方部門在休閑娛樂和文化服務支出的效率結余至少達到2.5%(2005—2008)。這種以委託代理並簽訂服務協議的方式進行管理,在我國還是個全新的概念。
1.1旅遊業的范圍界定
目標4將旅遊業、創造性產業和休閑產業並列為需要提高生產力的部門。但這是不同的產業部門,而後兩者中的一部分也是旅遊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旅遊業」部門是旅遊業管理和統計工作的依據,英國《協議》界定的旅遊業包括:
●旅館和其他的遊客住所
●餐館、咖啡店及其他
●酒吧、公共劇場和夜總會
●旅行社/旅遊代理商
●展覽會和游樂園活動
●博物館和保存歷史古跡、建築物
●體育活動
所界定的13類創造性產業部門和5類休閑產業部門中,有部分部門在一定程度上也屬於旅遊業的范疇,將按一定比例的貢獻率納入到旅遊業的統計之中。可見,英國的旅遊產業范疇比我國的要更寬更廣,按消費額在不同產業中的比例進行的分類統計也更科學。這對我國的旅遊產業范圍界定和統計工作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F. 英國旅遊產品的特點有哪些
1. 英國旅遊產品的特點有哪些
1.碎片大廈
碎片大廈高309.6米,於2012年建成,是倫敦的城市景觀中比較新的一個建築,也是倫敦的地標建築,可以俯瞰整個倫敦。
2.聖保羅大教堂
聖保羅大教堂在1965年之前,一直是倫敦最高的建築。
3.倫敦塔
倫敦塔擁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倫敦最古老的完整建築。幾個世紀以來,這座建築有過許多身份,曾是王室住宅、動物園、監獄,現在則是王冠的保護者。
4.大英博物館
倫敦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共博物館,於1753年開館,是一座希臘復興主義建築,館內擁有800多萬件奇珍異寶,並一直對所有人免費開放。
5.威斯敏斯特宮
威斯敏斯特宮又稱為議會大廈,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哥特式復興主義建築之一。
6.泰特現代美術館
這個建築曾是英國第一座燃油發電站,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是一座現代化的燈塔,壯觀的煙囪是它的顯著特徵。在20世紀80年代發電站關閉後,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將其改造成新的泰特現代美術館,並於2000年5月開放。
7.小黃瓜
它的正式名稱是聖瑪麗斧頭30號,以消失的教堂命名。自建成後小黃瓜就成為倫敦天際線第一批超高層的大樓之一。
2. 簡要概述英國旅遊業發展的特徵
1845年英國人托馬斯·庫克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標志著近代旅遊業的誕生。 誕生之前他承包了一輛火車,帶人異地遊玩,覺得有利可圖,於是開了旅行社。
3. 英國旅遊資源的主要特色
英國以倫敦國會大廈,劍橋大學為旅遊標志,法國以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凡爾塞宮為旅遊標志,美國以白宮為旅遊標志澳大利亞以悉尼歌劇院為旅遊標志,俄羅斯以克里姆林宮
4. 英國的旅遊特色有哪些
要深入了解他國文化,並不是靠一兩個網站就能搞定。建議先從語言開始,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不一樣,所以從影集,新聞著手,一定要慎選,如英國BBC。語言增進之後,就要開始了解當地的文化習慣沖擊,這部份還是得靠融入環境才能了解的
如果去英國旅遊,不建議10天跑10個城市,建議待在同一個城市,慢慢觀察當地文化特色,與當地人聊天。
你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包括看文章、看書、看紀錄片、看英美劇、看當地人常用的網站以及跟當地人交流等,這些都是在了解文化。
5. 英國的旅遊資源特色是什麼?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它包括英格蘭(England)、蘇格蘭(Scotland)、威爾士(Wales)和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四個部分,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江蘇和安徽兩省大小。英國雖然面積不大,但它是個美麗的(beautiful)國家,文物古跡比比皆是,自然風景秀麗,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許多城市(city),如"萬花之城"倫敦(London)、"北方雅典"愛丁堡(Edinburgh)、大學城牛津(Oxford)、劍橋(Cambridge)、古色古香的約克城、莎翁故鄉斯特拉特福都是享有世界盛譽的旅遊名城。目前,被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名勝古跡和天然景觀就有14處,即倫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威斯敏斯特宮(國會大廈)、布倫海姆宮、坎特伯雷主教堂、巴斯城、索爾茲伯里郊區的巨石陣、鐵橋峽、方廷斯修道院及園林、達勒姆的大教堂和古城堡、哈德良長城、圭內斯的城堡群、蘇格蘭的聖基爾達群島、北愛蘭的"巨人之路"和太平洋上的英國屬地亨德森珊瑚島。它們各有特色,各有其長,都是極受遊客青睞的觀光熱點,是世界有名的旅遊勝地。
6. 英國旅遊市場的特點有哪些
旅遊市場的興旺還帶動英國航空業的發展。為吸引更多中國遊客,英國計劃將直飛中國的客運航班增加50%,由每周大約100個班次增加到每周150個班次。英國航空公司和旅遊機構與中國航空公司的合作日趨緊密。目前開通的中英直航線路已經覆蓋北京、上海、廣州、重慶、長沙、青島、西安、武漢等多個中國城市,把中國遊客送往倫敦、曼徹斯特、愛丁堡等英國城市。
G. 1980年英國對旅遊的定義
旅遊的定義
旅遊lǚyóu(Tour)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的「tornare」和希臘語的「tornos」,其含義是「車床或圓圈;圍繞一個中心點或軸的運動。」這個含義在現代英語中演變為「順序」。後綴—ism被定義為「一個行動或過程;以及特定行為或特性」,而後綴—ist則意指「從事特定活動的人」。詞根tour與後綴 —ism和—ist連在一起,指按照圓形軌跡的移動,所以旅遊指一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後再回到起點的活動;完成這個行程的人也就被稱為旅遊者 (Tourist)。
《韋伯斯特大學詞典》中對旅遊是:「以娛樂為目的的旅行;為旅遊者提供旅程和服務的行業」。
「旅遊」有兩種不同角度的定義:
概念定義(ConceptualDefinition):旨在提供一個理論框架,用以確定旅遊的基本特點以及將它與其他類似的、有時是相關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動區別開來。
技術定義(Techn010gicaIDefinitjon):用它來為統計和立法提供旅遊信息。各種旅遊技術定義所提供的含義或限定在國內和國際范疇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後一種方法,即技術定義的採用有助於實現可比性國際旅遊數據收集工作的標准化。
一、現代旅遊業定義
(1)定義旅遊的三要素
盡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術定義應當適用於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這兩個領域,但是在涉及國內旅遊時,這些定義並沒有為所有的國家所採用。不過,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國際通用的定義中的三個方面的要素:
——出遊的目的
——旅行的距離
——逗留的時間
(2)對出遊的目的定義
以該尺度為基礎的定義旨在涵蓋現代旅遊的主要內容。
——一般消遣性旅遊,非強制性的或自主決定的旅遊活動。他們只把消遣旅遊者視為旅遊者,並且有意把商務旅遊單列出去。
——商務和會議旅遊,往往是和一定量的消遣旅遊結合在一起的。參加會議公務旅遊也被視為旅遊。
——宗教旅遊,以宗教活動為目的的出行活動。
——體育旅遊,與重大體育活動聯系在一起的旅遊。
(3)對旅行距離的定義
異地旅遊(Non—10calTravel):許多國家、區域和機構採用居住地和目的地之間的往返距離作為重要的統計尺度。
旅行距離:確定的標准差別很大,從0到160公里)不等。低於所規定的最短行程的旅遊在官方旅遊估算中不包括在內,標准具有人為和任意性。
(4)對逗留時間的定義
過夜遊客:為了符合限定「旅遊者」的文字標准,大多數有關旅遊者和遊客的定義中,都包含有在目的地必須至少逗留一夜的規定。
「過夜」的規定就把許多消遣型的「一日游」排除在外了,而事實上,「一日游」往往是旅遊景點、餐館和其他的旅遊設施收入的重要來源。
(5)其他方面
旅遊者的居住:在進行市場定位和制定相關市場戰略時,了解旅遊者的居住地要比確定其他的人口統計方面的因素,如民族和國籍等更為重要。
交通方式: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規劃,一些目的地通過收集遊客交通方式(航空、火車、輪船、長途汽車、轎車或其他工具)的信息來獲得有關遊客旅行模式的信息。
二、國際組織關於旅遊的定義
(1)1936年,第一次定義國際旅遊者
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歇期間,世界國際旅遊收入增長迅速,因此在統計上迫切需要有一個更准確的定義。1936年舉行的一個國際論壇,國家聯盟統計專家委員會首次提出,「外國旅遊者是指離開其慣常居住地到其他國家旅行至少24小時以上的人」。1945年,聯合國(取代了原來的國家聯盟)認可了這一定義,但是增加了「最長停留時間不超過6個月」的限定。
(2)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
1963年,聯合國國際旅遊大會在羅馬召開。這次大會是當時的國際官方旅遊組織聯盟(英文名字的縮寫為IUOTO,即現在的世界旅遊組織,英文縮寫為WTO)發起的。
大會提出應採用「遊客」(Visitor)這個新詞彙。遊客是指離開其慣常居住地所在國到其他國家去,且主要目的不是在所訪問的國家內獲取收入的旅行者。遊客包括兩類不同的旅行者:
——旅遊者(Tourist):在所訪問的國家逗留時間超過24小時且以休閑、商務、家事、使命或會議為目的的臨時性遊客;
——短期旅遊者(Excursionists):在所訪問的目的地停留時間在24小時以內,且不過夜的臨時性遊客(包括遊船旅遊者)。
從1963年開始,絕大多數國家接受了這次聯合國大會所提出的遊客、旅遊者和短期旅遊者的定義以及以後所作的多次修改。
在1967年的日內瓦會議上,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提議,應該建立一個單獨的遊客類別。旅遊者至少要逗留24小時,然而,有些遊客外出遊覽但於當日返回了居住地,這些人被稱為「短期旅行者(Excursionists)」、這類遊客包括了不以就業為目的的一日游者、遊船乘客和過境遊客。短期旅行者很容易與其他遊客區分開來,因為他們不在目的地過夜。
三、對國內旅遊者的定義
1963年提出的遊客(Visitor)術語的定義僅僅是針對國際旅遊而言,它也適用於國民(國內)旅遊。
1980年,世界旅遊組織(WTO)《馬尼拉宣言》:將該定義引申到所有旅遊。巴昂(BarOn,1989)指出,世界旅遊組織(WTO)歐洲委員會旅遊統計工作組同意,盡管國內旅遊比國際旅遊的范圍窄一些,但這一術語的使用還是相容的。
四、關於定義的採納效果
世界旅遊組織和聯合國對旅遊的定義產生如下效果:
——創造了一個收集標准化旅遊數據的統一基礎。
——大多數國家採用了這些定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遵守關於它們的限定。
1、交往定義:1927年,德國的蒙根·羅德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在狹義上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種各樣的願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2、為國際上普遍接受的國際定義:1942年,瑞士學者漢沃克爾和克拉普夫對旅遊的定義:「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因而永久居留,並且主要不從事賺錢的活動。」 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活動中必將產生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即強調了旅遊的綜合性內涵。 由於這個定義於70年代為「旅遊科學專家國際聯合會(AIEST)」所採用,因此稱為「艾斯特(AIEST)定義」。
3、目的定義:50年代,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旅遊研究所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理解為是暫時在異地的人的空餘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於修養;其次是出於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參加這樣或那樣的組織活動,以及改變有關的關系和作用。"
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的基本目的是:消遣和增長知識。
4、流動定義:1974年,英國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對旅遊的定義:"旅遊發生於人們前往和逗留在各種旅遊地的活動,是人們離開他平時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暫時前往一個旅遊目的地運動和逗留在該地的各種活動。"注意:這個定義強調了旅遊的本質特徵:異地性和暫時性。
5、時間定義:1979年,美國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馬丁·普雷博士在中國講學時,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為了消遣而進行旅行,在某一個國家逗留的時間至少超過24小時。" 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各個國家在進行國際旅遊者統計時的統計標准之一:逗留的時間。
6、相互關系定義:1980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的伯特·麥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政府及東道地區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引發的各種現象和關系,即旅遊的綜合性。
7、生活方式定義:我國經濟學家於光遠1985年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
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是一種生活方式,並且指出了旅遊的一些主要特點,即:異地性、消費性、業余性、享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