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最早的農業定居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哪個時代
可以追溯公元前聯零零零~公電受受曉元前電零零零年。多電米受
巨石陣 (stonehenge)由巨大聯受零電的石頭組成,每塊約重受米多曉多零噸。它的主軸線、內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容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約建於公元前聯零零零~電零零零年,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電零零量年曉月至聯月,英國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巨石陣的准確建造年代距今已經有聯曉零零年,即建於公元前電曉零零年左右。
電零受曉年量月,考古學家研究顯示史前巨石陣挖掘發現至少米曉具人類屍骨,推測最初這里曾是一個墓地,大約受零零年之後才開始建造巨石陣。
2. 生態農業有哪幾個發展階段
一、探索階段
生態農業最初只由個別生產者針對局部市場的需求而自發地生產某種產品,這些生產者組合成社團組織或協會。英國是最早進行有機農業試驗和生產的國家之一,有機農業是生態農業的組成部分之一。
自30年代初英國農學家A.霍華德提出有機農業概念並相應組織試驗和推廣以來,有機農業在英國得到了廣泛發展。
在美國,替代農業的主要形式是有機農業,最早進行實踐的是羅代爾(J.I.Rodale),他於1942年創辦了第一家有機農場,並於1974年在擴大農場和過去研究的基礎上成立了羅代爾研究所,成為美國和世界上從事有機農業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羅代爾也成為美國有機農業的先驅。
但當時的生態農業過分強調傳統農業,實行自我封閉式的生物循環生產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廣大農民的支持,發展極為緩慢。
二、關注階段
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由污染導致的環境惡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歐、日一些國家和地區工業污染已直接危及人類的生命與健康。
這些國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動,加強環境保護以拯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確保人類生活質量和經濟健康發展,從而掀起了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主的各種替代農業思潮。法國、德國、荷蘭等西歐發達國家也相繼開展了有機農業運動,並於1972年在法國成立了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
英國在1975年國際生物農業會議上,肯定了有機農業的優點,使有機農業在英國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發展。日本生態農業的提出,始於20世紀70年代,其重點是減少農田鹽鹼化,農業面源污染(農葯、化肥),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
日本生產者與消費者聯合組成的守護大地、四葉草聯盟等產銷組織,影響了日本三四代人。菲律賓是東南亞地區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瑪雅(Maya)農場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典型,1980年,在瑪雅農場召開了國際會議,與會者對該生態農場給予高度評價。
生態農業的發展在這時期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關注,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認為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發展階段
90年代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的共同響應,可持續農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在規模、速度還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如奧地利於1995年即實施了支持有機農業發展特別項目,國家提供專門資金鼓勵和幫助農場主向有機農業轉變。法國也於1997年制定並實施了「有機農業發展中期計劃」。日本農林水產省已推出「環保型農業」 發展計劃,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機農業標准,於2001年4月正式執行。
發展中國家也已開始綠色食品生產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國家為了加速發展生態農業,對進行生態農業系統轉換的農場主提供資金資助。美國一些州政府就是這樣做的:依阿華州規定,只有生態農場才有資格獲得「環境質量激勵項目」;明尼蘇達州規定,有機農場用於資格認定的費用,州政府可補助2/3。
這一時期,全球生態農業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由單一、分散、自發的民間活動轉向政府自覺倡導的全球性生產運動。各國大都制定了專門的政策鼓勵生態農業的發展。
一、農業人口生態學
這種方法來源於主要基於種群生態學的生態科學,它在過去三十年已經取代了Om的生態系統生物學。
Buttel解釋了這兩個類別之間的主要區別,說「人口生態學對農業生態學的應用涉及不僅從其構成物種population dynamics的角度分析農業生態系統,以及它們與氣候和生物地球化學,而且還強調了遺傳學的作用。
二、包容性農業生態學
在這里,自然生態和農業生態是生態學的主要標題。 自然生態學是對生物體的研究,因為它們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 相對,農業生態學是土地利用科學的基礎。在這里,人類是計劃和管理的,主要是陸地環境中的生物的主要控制力。
自然生態學和農業生態學為其各自的科學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些理論基礎重疊但在主要方面不同。經濟學在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中沒有作用,而經濟學在農業生態學中設定方向和目的。
在農業生態學下是三個土地利用科學農業、林業和農林業。雖然這些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其植物組件,但它們具有相同的理論核心。
除此之外,土地利用科學進一步細分。副標題包括農學、有機耕作、傳統農業、永久耕作和造林。在這個細分系統中,農業生態學在哲學上是中立的。重要的是提供迄今缺乏土地利用科學的理論基礎。這允許在生物復合農業生態系統中取得進展,包括林業和農林業的多品種種植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生態農業
3. 英國農業結構及變化
從輕視農業轉為重視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18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在英國農業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當時英國的農業在歐洲居領先地位。到19世紀初,英國仍然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食品基本自給的國家。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繼而改為實行「英國工業、其他國家農業」的國際分工。在輕視農業的政策的誘導下,農業逐步衰退,英國在食品供應方面嚴重依賴世界市場。19世紀70年代,國內生產的糧食能夠供應當時全國人口的79%,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生產的糧食只能養活36%的人口。1913年穀物播種面積比1870年減少25%;1931年穀物播種面積減為196.3萬公頃,比1918年下降41.7%、產量下降2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擊毀英國遠洋商船,糧食進口運輸受阻,使國內糧食供應發生困難。英國政府不得不實行食品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採取重視農業的許多措施,如:獎勵墾荒、對開墾荒地的農戶發給獎金;擴大耕地面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各地區普遍建立農業生產管理委員會,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戰後,英國花了近15年的時間,扭轉了農業衰退的局面,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目前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面積產量都有了很高的水平。1994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可提供穀物38.4噸、肉類6428公斤、牛奶29364公斤、雞蛋1224公斤。 2002年,則提高到穀物44.5噸、肉類6539公斤、牛奶29372公斤、雞蛋1235公斤。
二、農業發展特點
1.農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導 從農業投入看,英國的種植業(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僅占農業總產出的39.9%,而畜牧業則佔59.8%。畜牧業明顯地超過種植業。再從產出分析可以看出,畜產品的產出幾乎全部是可供農業企業直接售出的「最終產品」;種植業則不然,英國的大田作物產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牲畜飼料,如一部分小麥、大部分大麥和全部燕麥、飼用塊根、飼用豆類、栽培牧草等等,它們往往不是供農業企業出售的「最終產品」,而是作為對畜牧業的投入而在企業內部供轉化成畜產品的「中間產品」。從以上分析,不僅可以看出英國畜牧業在農業中的地位遠遠超出種植業,而且可以提出,英國一半左右的大田作物生產或超過三分之一的種植業是從屬於畜牧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的。英國的畜牧業包括養牛、養羊、養豬和養禽等生產部門。按產值排列,養牛業最大,其產值超過其他部門的總和,其次是養禽業、養豬業和養羊業。90年代以來,畜牧業結構變化的明顯趨勢是牛、羊、禽比例提高,豬的地位略有下降。
2.農場是農業生產基本經營單位 英國按其農場經營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完全或基本依靠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的勞動力從事生產的自營農場,有時被稱為「家庭農場」,這類農場數量多,一般屬於中、小農場;另一類是由農場主僱工經營的大農場。其中土地面積超過200公頃的特大農場,只佔農場總數的4%左右,但卻佔了農場土地面積的45.2%,在整個農場中居主導地位。應該指出,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尤其是在歐盟國家中,英國是農場平均規模最大、大農場比重最高的國家。這是使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高於歐盟其他國家的因素之一。
3.現代化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農業 英國是人口高度城市化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數量少,發展農場主要依靠廣泛採用現代技術、現代科學和現代管理,著重提高勞動生產率,採取資金密集型的發展形式。英國的農業生產不同於美國,屬於人多地少的類型,因此,英國較為重視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小麥、大麥、燕麥和馬鈴薯的單產都有大幅度的增長。1992年,英國穀物平均單產達6940公斤/公頃,2002年達到7006公斤/公頃,高於同期歐洲和美國的單產水平。目前,英國農業機械化、化學化、良種化以及農業科技、教育、推廣服務等,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以機械化為例,進入
90年代,英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的動力裝備(僅指拖拉機)已超過70馬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1944年,英國只有農用拖拉機17.34萬台,聯合收割機2500台。1993年,英國已擁有農用拖拉機50多萬台,聯合收割機4.7萬台,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1台拖拉機、0.5台聯合收割機。目前,英國種植蔬菜的農場和養豬養雞的農場都實現了機械化。英國的農業機械配套,農業機具齊全,從耕作到收獲、進倉,每個程序都有相應的機械。中耕機、播種機、割草機、捆草機、脫粒機等農業機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英國目前使用的拖拉機,多數是大馬力和液壓傳動,並裝有電子監測和空調設備。甜菜和馬鈴薯收獲有單行分段作業和多行作業等多種機械,可以適應在多種條件下進行操作。
4.英國現代化農業另一個突出標志是高投入和高產出據官方統計,90年代初期英國農業投入金額已達65億英鎊,超過當年農業總產值。另外,農用廠房和機器、農用車輛、農業工程和農業建築的折舊費約為15億英鎊。農業投資和折舊費兩項合計約80億英鎊。但英國在勞動力方面的資金投入約為20.8億英鎊,僅為農業投資和折舊費總金額的27%。從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國農業的高投入主要是資金投入,而不是勞動投入。這充分體現出資金密集型農業的特點。
5.英國農業的高產出主要表現在單位面積產量上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上 從整體看,英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其他主要發達國家,而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牛奶量,英國則超過美國居第一位。
6.實行農業區域化,專門化程度高 英國國土面積不大,但境內各地區間的自然條件卻有明顯差異。為充分發揮各地優勢,政府根據各地特點、配置農林牧生產,為此將全國劃分為四個農業區;土壤肥沃的東南部是以穀物生產為主的農業區;地勢較高,降雨充沛,土壤條件較差的英格蘭南部、威爾士大部和蘇格蘭北部為草原區,以畜牧業為主,兼營林業;英格蘭中部、北部和蘇格蘭南部平原,是穀物和畜牧業井重的農業區;北愛爾蘭則以養牛、豬和種植馬鈴薯為主、兼營林業。經濟因素對農業分布也有重要影響。英格蘭東、南部和中西部城鎮密集、企業多、交通發達,為鮮乳、水果、蔬菜等生產提供有利的市場和運輸條件。而蘇格蘭南部和北部高原、威爾士中部山地等,離經濟中心較遠,人口較少,至今有大面積土地留作粗放放牧場,養羊業仍居重要地位。
7.農產品自給率不高英國由於人口密度高,每人平均佔有農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積少,更主要由於歷史上長期忽視農業,所以至今農產品自給率仍不高。目前英國還是世界上主要農產品進口國之一。2002年英國的食品,飼料和飲料進口貿易總值高達189億英鎊。
4. 十八世紀的英國還是農業國嗎
1701年至1800年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十八世紀.
這個世紀注重的是「穩定」與「和諧」,卻也是人們對自然探索的萌芽期.
大事記:
托馬斯·貝葉斯出生,大約出生於1701年,詳不可考,英國牧師(逝世1761年)(大事記?)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繼承西班牙王位,但是被英國奪走很多海外殖民地.
七年戰爭:英國奪取法國北美洲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殖民地.
英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工業革命開始.
十八世紀的英國:
經濟概況 1688年政變把荷蘭的威廉三世和瑪麗①推上了英國的王位,同時確立了土地貴族和一部分資產階級(大商人和金融資本家)的統治地位.
當時的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歐洲首屈一指,但是就經濟構成的比重說,還是一個農業國,五分之四的人口從事農業.小麥有輸出,輸出量不斷增加,從1697—1707年的一百一十多萬誇特增加到1746—1765年的九百五十多萬誇特.輸出的農產品中還有麥芽和大麥.
十八世紀,英國農村裡排擠中小農戶的過程變本加厲,國家政權助長大地產吞並自耕農的土地.議會通過的圈地法令越來越多,1717—1727年為十五件,1728—1760年為二百二十六件,1761—1796年為一千四百八十二件,1797—1820年為一千七百二十七件.
5. 19世紀後期英國農業經濟變化的原因及影響
其結果是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被認為是後來工業革命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國(英格蘭地區為主)16世紀至18世紀的農業革命。包括圈地運動。影響,由圈地運動以及技術的革新產生的農業變革資產階級革命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隨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機械化,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農產品以支持人口的增長,英國加強了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 經濟。英國農業革命。 ,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建立了「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國、四輪作,指17世紀至19世紀英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革的過程。18世紀晚期開始了工業革命,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良種培育等,令一方面又分流出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
6. 英國農業先後經歷了哪三種農業地域類型
1.英國農業的發展先後經歷了:種植業或穀物農業,混合農業,乳畜業,三種農業地域類型。
2.英國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陰雨天氣多,晴天少,光照不足,農作物產量低,但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有利於發展畜牧業;市場需求量大或人們的飲食習慣,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
7. 為什麼會產生農業呢,還有產生的時間.主要是歐洲的歷史.
最基本的農業的話,基本上從人類定居之後就開始了,是不是從歐洲開始我不清楚.
但是如果你指農業大革命的話,大約是從十七世紀中葉,由英國和荷蘭開始.
從西元前流傳下來的農耕技術里,最有用的應該是Crop Rotation,將一塊地分成三等分,每年只種植其中的兩等分,讓地三等分生長野草和養殖動物來重新讓土地變得豐饒,否則連續不斷的種植一塊土地只會讓它的營養耗盡.
由於人口大量增加,歐洲的農耕土地完全不夠用,而之前的Crop Rotation策略也不再起作用.於是一年當中有許多土地被雨水淹沒而不適合種植的英國和荷蘭分別用蕪菁(英國)和鬱金香(荷蘭)來吸起土地中的水分,創造更多能耕種的土地.蕪菁在收成之後能用作家畜的糧食,也讓家畜更健康肉質更好.鬱金香在歐洲則是非常受歡迎的昂貴花卉,冰凍起來之後可以保持盛放的狀態很久,荷蘭人也從鬱金香的販賣獲得不少利潤.(使用鬱金香和蕪菁這個策略稱作Land Reclamation)
當能自動播種又能單人輕易操作的犁被發明出來之後,田裡需要的人手和家畜都減少很多,讓更多土地得以被種植.空閑下來的家畜於是能被宰殺作為食物,這也大大改善了一般人的營養攝取.
歐洲的農業革命大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