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中國變法不成功而外國的卻成功了
1政治:清朝統治封建腐朽落後,以天朝上國自居,不肯虛心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
2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封建勢力強大,無力發動變法。西方則相反,資產階級力量強大,已完成工業革命,能夠發動政變或被迫使王室改革
3思想:認為中國落後是由於技術落後的緣故,只主張「器物」
洋務運動的目的也只是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和封建統治:西方啟蒙運動思潮為其變法提供了思想基礎
4外因:列強的干涉。他們只希望中國成為其殖民地而不希望其強大
5個人因素:慈禧等封建頑固勢力的阻礙
6環境因素:中國是大陸國家,缺乏民主自由傳統。外國是海洋文明,民主發展較充分
B.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合乎各國國情,順應了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歷史潮流.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C. 為什麼到1860年自由主義政策能夠在英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它對當時世界經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古典英國自由主義 在19世紀 的大部分時間里,似乎最接近於實現自由主義原則的歐洲國家要算是英國了。在那裡,大多數自由主義原則不僅僅被強有力的自由黨所採納,而且得到了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即使保守主義者也經常成為實現自由主義改革目標的工具。在取得若干巨大成就以後,英國得以作為一種自由主義秩序的代表性範例出現在歐洲其他國家面前。這些成就是1829年的天主教解放令、1832年的改革法案和1846年保守黨人羅伯特 皮爾(Robert Peel)爵士對穀物法的廢除。既然當時自由主義關於國內政策的主要要求都已經被滿足,確立自由貿易便成了鼓動的目標。這場由1820年商人請願所引起的,在1838年至1846年間由反穀物法聯盟所從事的運動,主要是由一群受理查德 考伯特和約翰 伯萊特領導的激進分子所推動。與亞當 斯密和追隨他的經濟學家所本來要求的自由主義原則相比,他們持一種多少更為極端的「放任」立場。他們所信奉的自由貿易立場同一種強烈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干涉主義、反對軍國主義的態度和一種對任何政府權力擴張的厭惡相聯系。他們將公共開支的增長主要歸因於對海外事務的無謂干預。他們直接反對中央政府權力的擴張,而將大部分改進的希望寄予地方政府或是志願組織的自治努力。「和平、節省、改革」成了這一時期自由主義者的口號。在這里,「改革」更多地指廢除舊的陋習和特權,而不是指民主的擴展。只有當1867年第二次改革法案生效時,這場運動才同民主產生更緊密的聯系。 隨著1860年同法國簽定的考伯特條約,這一運動達到了高潮。這一商業條約導致了自由貿易在英國的實現和對自由貿易將很快普遍流行的廣泛期望。與此同時,W.E.格雷斯頓作為自由主義的領導人在英國政壇開始嶄露頭角─先是作財政大臣,後來成為了自由黨首相。他重視外交政策、並有約翰 伯萊德作為政治夥伴,尤其在1865年帕麥斯頓去世後,他已經被人們廣泛地視為自由主義原則活生生的化身了。隨著他的崛起,英國自由主義同強烈的道德和宗教觀點的古老聯系也恢復了。 在19世紀下半期的知識領域中,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經歷著深刻的爭論。從哲學家赫伯特 斯賓塞對一種個人主義袖珍國極端推崇的觀點中(與W馮 洪堡的觀點相似),我們可以找到有效的解釋。但約翰 斯圖亞特 密爾在他那值得紀念的名著《論自由》(1859)中,更多地將批評的矛頭指向了思想的專制而不是政府的行為,而且他在其它一些著作中對公平分配的推崇和對社會主義精神的普遍同情態度,預示著一大部分知識分子向溫和社會主義的逐漸轉變。這一趨勢因受哲學家T H格林的影響而顯著加強了,格林反對在較早的自由主義者們中間流行的關於自由的消極概念,轉而強調國家的積極功能。 盡管19世紀的最後十五年裡,自由主義陣營中已經有許多對自由主義原則的內部批評,盡管自由黨在新興的勞工運動面前開始失去了支持,英國主流的自由主義觀念仍然很好地延續到了20世紀,而且成功地擊退了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要求的回潮,雖然自由黨並不能避免干涉主義和帝國主義成分的逐步滲透。也許H 坎貝爾 巴納曼政府(1905-1908)應該被看作是最後一屆老式的自由主義政府,因為他的繼任者H H 阿斯昆斯(Asquith)著手進行了社會政策上的新實驗,而這些新的政策是否符合舊的自由主義原則,頗令人懷疑。不過,總體上可以說,英國的自由主義政策時期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且在英國,居於統治地位的自由主義觀念的影響力也僅僅是受到戰爭的影響才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