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歷史怎麼發展

英國歷史怎麼發展

發布時間:2023-01-07 19:34:47

1. 英國的歷史

英國歷史概況

英國歷史是一部征服與合並和的歷史。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蘇格蘭歷史簡介

蘇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蘇格蘭的歷史的正式記載是在古羅馬人入侵不列顛之後的一些紀錄。公元5世紀,愛爾蘭北部的蓋爾人(凱爾特人的一支)移居蘇格蘭,曾在阿蓋爾郡和比特郡地區建立達爾里阿達王國。此後向東擴張到阿瑟爾森林和厄恩河谷,向北擴張到埃爾金地區。公元843年達爾里阿達國王麥卡爾平兼任皮克特王國的國王,建立阿爾巴王國,王號為肯尼思一世,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蘇格蘭王國逐漸成形。此後,蘇格蘭歷經鄧凱爾德王朝、坎莫爾王朝、巴里奧爾王朝、英格蘭佔領、布魯斯王朝以及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至1707年與英格蘭王國合並成為聯合王國。

威爾士歷史簡介

威爾士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南部,英格蘭以西。
距今約29,000年便有人類定居於威爾士。至古羅馬人進入了大不列顛島後,威爾士屬於不列顛行省
公元5世紀,隨著羅馬人的撤離,盎格魯撒克遜人大舉入侵大不列顛,直至到11世紀,威爾士人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高壓統治與入侵中度過,而同時布靈頓人開始稱自己威爾士人。
公元8世紀,傳說中的亞瑟王(King Arthur)領導布靈頓人抗擊盎格魯撒克遜統治。
公元9世紀和10世紀維京入侵使威爾士王國進一步統一,成為一個實體,但同時亦使威爾士落入英國皇室統治之下。
公元927年,威爾士國皇承認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阿瑟斯坦保護威爾士的主人。在隨後的11世紀中,威廉一世充分利用了這種先例,在威爾士邊境建立的強大而野心的封建領地制度。
公元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
公元1284年,威爾士正式被英格蘭合並,愛德華一世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
公元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統一,劃分後者為13個郡,並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士,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士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北愛爾蘭歷史簡介

北愛爾蘭是英國的一個地區,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公元前6600年前後,人類開始在愛爾蘭島定居。現在的愛爾蘭人是古代凱爾特人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愛爾蘭島上。公元5世紀的時候,隨著羅馬天主教的傳入,愛爾蘭人逐漸信仰了天主教,並形成了由修道院、傳道士和王國組成的文化。公元8世紀末,愛爾蘭島上出現了統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還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
公元12世紀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愛爾蘭的分裂局面,率軍在愛爾蘭島登陸,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區,建成「愛爾蘭領地」,交由其四子約翰統治。但到1609年為止愛爾蘭仍然是由許多王國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蘭才完全佔領愛爾蘭。
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愛爾蘭人發動了大規模的反英起義。英國當局進行了殘酷的鎮壓。1801年愛爾蘭議會被解散,愛爾蘭成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1921年,經過一系列政治和武力斗爭後,愛爾蘭島南部的26個郡從英國獨立,愛爾蘭共和國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大多數北愛爾蘭人(聯合派)希望留在英國,但一個舉足輕重的少數派(民族派)希望加入愛爾蘭共和國。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兩派之間的斗爭武裝化。1972年北愛爾蘭的自治權為此被取消。從1990年代中開始,兩派的主要半軍事組織達成一個不十分可靠的停火協議。
2002年10月14日,英國政府宣布,中止北愛地方自治政府的運作,把北愛爾蘭地區的控制權重新收歸中央政府。2007年5月8日,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宣誓就職,這意味著北愛正式恢復分權自治政府。

英格蘭歷史簡介

英格蘭是英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地處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威爾斯以東,蘇格蘭以南。
公元前55年,當時的羅馬高盧總督的愷撒,帶領數萬軍隊、對不列顛群島發動了兩次武力侵略,卻困於不列顛人的戰術無功而返。
公元43年,羅馬第三任皇帝克勞狄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地區,納為行省,並進行軍事統治和軍事移民。
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不列顛島北部建立了100多公里的城牆以防衛北方蠻族,此即著名的「哈德良長城」。
公元407年,隨著羅馬帝國勢力衰退,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於撤離不列顛,結束統治。
羅馬軍隊撤離不列顛後,一支來自歐洲大陸的日耳曼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了不列顛,建立了許多國家。此後,英國才被稱為「英格蘭」(意即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
公元1066年,來自諾曼底的公爵威廉打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建立諾曼王朝。威廉一世下令編輯末日審判書(相當於現在人口、財產普查,根據其中的調查結果,英格蘭約有150萬人口,其中90%以上是農民),以便日後管理英格蘭。威廉一世引入了歐洲大陸的分封土地制度,同時藉由領主效忠、強化了英王王權。
公元12世紀,英格蘭進入由亨利二世所開創的,也是英格蘭中世紀最強大的一個封建王朝-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亨利二世改革了英格蘭司法體系,廢去不合時宜的審判方法,採用習慣法並首創陪審團制度。
公元1215年,屢戰屢敗又不得人心的約翰王遭貴族階級強迫簽下限制王權的「大憲章」,是為英國不成文憲法的濫觴。
公元1295年,愛德華一世召開議會,確立了包含貴族、騎士和教士的議會制度。
公元1337年,由於領地和王位繼承權的紛爭,英格蘭和法國之間掀起了斷斷續續長達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造成大量平民死傷、流離失所,也引領戰術、武器方面的革新。最終英格蘭幾乎失去了歐洲大陸上所有領地;法國則藉此完成了民族統一。
公元1399年,蘭開斯特公爵亨利趁國王理查二世遠征愛爾蘭時,奪去王位,成為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國君,英格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的統治。蘭開斯特的名字是來自於該王朝的成員均為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的後代,而紅玫瑰為王朝的象徵。
公元15世紀,蘭開斯特王朝與約克王朝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爆發了玫瑰戰爭,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約克王朝。這兩個王朝之間的競爭,也導致於現今蘭開斯特郡與約克郡之間也保持著友好的競爭關系。
公元1485年,玫瑰戰爭結束,亨利·都鐸奪得王位,都鐸王朝開始。其繼位者亨利八世則因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另創政教合一的英國國教派(又稱英格蘭國教會,英國聖公會或英國教會)。
公元1603年,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去世,都鐸王朝結束。這一百一十八年的都鐸王朝時代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由於伊麗莎白一世生前未曾留下任何子嗣,所以由她血統上最接近的男性新教徒的親戚,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
公元1642年,查理一世與議會一連串的沖突與紛爭導致英國爆發了內戰。
公元1645年6月,國會的軍隊戰勝了查理一世的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第一次內戰結束。
公元1647年初,查理一世也成了議會的階下囚。查理一世在第二次內戰結束後被當眾處決。
公元年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而英國成為了英格蘭聯邦,克倫威爾過世後,其子理查·克倫威爾接任護國公之職,但沒多久就被撤職。在1660年,英國王室復辟成功,英王查理二世回到倫敦。
公元1665年,倫敦爆發大規模的瘟疫,次年,倫敦又發生了大火,這場火災連續燒了5天,大約燒毀了15,000棟建築物。
公元1688年,由於詹姆斯二世的荒亂統治,議會決定廢黜詹姆士二世。廢黜國王之後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來英國執政。11月5日威廉率領1.5萬人,400艘運輸船,53艘軍艦在托爾灣登陸。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獲,後流亡法國。因為這場革命沒有人命傷亡或者受傷,故史稱光榮革命。
公元17-18世紀,英荷三次戰爭,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取得了海上,殖民以及經濟霸權。
公元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

英國近代史

公元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公元18世紀中葉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1765年珍妮紡紗機,1771年,水力紡紗廠,1782復動式蒸汽機,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進程,19世紀初,汽輪胎和火車誕生,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完成)。
公元1721年,沃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議會內閣制的標志。
公元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公元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表成為下院主導力量。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號稱「日不落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公元1928年,擴大選舉權威性歲,議會成為最高權利機構,兩黨輪流執政。
公元1931年,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標志英帝國轉變為英聯邦
公元1945年,實施《貝茀理奇報告》建設福利國家,推行國有化。
公元20世紀70年代,撒切爾擔任首相,進行改革。

2. 英國發展史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400萬常住居民舉行公投,以決定蘇格蘭是否將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公投已塵埃落定,蘇格蘭繼續留在英國,英國的統一和完整得以保持。

(2)英國歷史怎麼發展擴展閱讀: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現今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3. 英國的歷史是什麼

英國的歷史是: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

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如今的北愛爾蘭。

英國的政體:

英國政體為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

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

4. 英國是怎麼崛起的

英國崛起的原因是綜合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英國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其能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兩部分:

部分內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以及殖民戰爭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積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積極發展對外的貿易,使倫敦,利物浦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

3、工業革命的推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等。

4、重視教育: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擁有強大的制海權: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其後,利用其優勢的地理位置與強大的海軍控制了海上運輸貿易。

2、不斷擴張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4)英國歷史怎麼發展擴展閱讀: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於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

5. 英國的近代發展史是怎樣的

我看了幾個,感覺這個總結的更適用於考試,希望你滿意

階段一:18世紀中期以前的英國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革命背景和原因
①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興起和發展。(革命發生的經濟基礎)
手工工場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資本主義農場和牧場出現。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②階級關繫上,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出現,並利用議會有權通過征稅法案的權力同國王做斗爭。(階級基礎)
③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這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
④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成為革命發生的導火線。
2、革命的特點、任務和經過
特點: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打著宗教旗幟.任務: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
過程:①標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②內戰: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內戰,最後,議會軍在克倫威爾指揮下經納西比等戰役打敗王黨軍隊,結束了內戰。③成立共和國:1649年處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克倫威爾是實際的軍事獨裁者。④復辟: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從過程看,這是英國革命中的一大麴折;從當時混亂的政治形勢看,也是力量尚小的資產階級維護革命的策略。正是在當時政治斗爭尖銳形勢下,政黨開始形成,出現輝格黨和托利黨。⑤完成:1688年「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
3、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和革命的影響
建立:1689年,議會通過的限制王權、約束國王行為的《權利法案》,這標志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確立。(到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
國內意義:以君主立憲製取代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世界意義: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要求推翻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同時,也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世界近代史的到來。(註:「新時代」「新的歷史時期」並無根本差異,實際做題時靈活判斷。)
二、啟蒙運動興起(此時不作具體要求,只作為英國歷史的過程整合)
三、世界殖民霸權地位確立(非考試內容,不須詳記,只作為一般過程了解)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階段二: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的英國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一、工業革命
1、概念:又叫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到大機器生產的飛躍。它既是生產領域大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場革命。
2、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
3、條件:① 圈地運動獲得大量的勞動力;② 海外活動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海外活動和殖民戰爭使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大;④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
4、完成:到1840年左右,機器大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機器製造業建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5、突出成就:首先開始於棉紡織業並推動了紡織業的較大發展;克服了自然條件限制的改良蒸汽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具體為:① 棉紡織業:珍妮紡紗機(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② 動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③ 交通運輸: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1807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
6、主要影響:(注———此階段不必擴展,緊扣英國的發展狀態進行整理)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二、政治狀況:
① 逐漸發展壯大的資產階級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
② 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三、殖民活動和對外關系
1、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2、亞洲革命風暴中,阿富汗、印度舉行反英起義;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3、這一時期,主張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英國,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多次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

階段三:19世紀70年代~一戰的英國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向帝國主義過渡]
一、政治經濟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展開,英國由於可以在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榨取巨額利潤,便將大量資本輸往國外,不注重技術設備的更新,工業發展速度減慢,被美、德超過,到19世紀末,工業產值退居世界第三位,失去了19世紀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以科技、壟斷、效率為特徵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以自由主義、政黨政治、代議制為特徵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開始在英國形成。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在英國逐漸走向成熟。
二、對外關系
在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實力對比變化及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等,加深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德國崛起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德矛盾在殖民地問題上激化,逐漸發展成為「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同時,迫於實力相對下降的現實,英國放棄了長期以來不與任何國家結盟的「光榮孤立」政策,利用法、俄同德國的矛盾,於1904年和1907年先後簽訂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形成協約國集團,對抗1882年形成的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兩大軍事政治集團擴軍備戰,相互爭奪,矛盾激化,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三、殖民活動
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英國參與列強瓜分世界,最終建立包括亞洲、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等地的龐大殖民體系。其殖民地比本土大150倍,「大英帝國」進入全盛。對中國,在瓜分狂潮中,強租新界,最終佔領整個香港;夥同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階段四: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
[世界霸主地位動搖]
「一戰」後英國實力衰退,其國際地位產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1、經濟上,由戰前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移到紐約,英鎊地位動搖。1924年,工業產量才超戰前水平。
2、國際政治上,英國雖然聯合法國控制了國聯,打擊了美國,也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英法主宰世界的國際政治格局,但是,以英國為核心的歐洲這個國際關系中心舞台開始向美、日所在的美洲和亞洲伸展,美日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加,威脅著英國的國際地位。
3、國內政黨政治發生變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戰後經濟的衰退,自由黨實力下降,標榜社會主義的工黨崛起,並取代自由黨同保守黨輪流執政。
4、軍事上,美國通過華盛頓會議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英國自18世紀以來一直掌握的海上霸權被打破。
5、殖民體系動搖。由於經濟實力下降,對殖民地的統治力量削弱,難以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同時,在「一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影響推動下,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識進一步增強,戰後民族解放運動形成高潮,英國殖民體系遭到極大沖擊。如1922年,「華夫脫」黨領導埃及獲得初步的獨立;1921年,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統治享有自治權,英國國名也有「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6、對外關繫上。
①英國在歐洲奉行「勢力均衡」政策,扶德抑法,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拒絕加入法國組織建立的「歐洲安全保證體系」。
②1929-1933年經濟危機後,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英國處於維護本國利益、禍水東引等原因,實行綏靖政策,結果,助長了法西斯侵略氣焰,也引火燒身。
③二戰爆發後,面對德國發起的「不列顛之戰」,在首相丘吉爾領導下,放棄綏靖政策,英勇抵抗德軍,成為歐洲抵禦法西斯侵略的堅強力量,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階段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
[世界霸主地位徹底喪失]
1、霸主地位喪失
由於二戰中再度遭削弱,實力下降,英鎊地位完全為美元取代。兩極格局下,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英國的國際政治霸主地位也徹底喪失。隨著大國地位的下降,同法國等步調趨於一直,推行追隨美國的戰略,依靠美國資本的援助,接受馬歇爾計劃,成為美國冷戰政策的宣傳者和追隨者,如:配合冷戰加入「北約」。
2、恢復與發展
通過加強國際經濟聯系、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及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措施,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介於蘇聯威脅日益嚴重和美國經濟滲透、政治控制的不斷加強,1967年,參與成立「歐洲共同體」,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隨著力量的增強,同西歐國家一起,開始為提高自己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努力,並沖擊著美國的霸主地位。
3、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在戰後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英國被迫承認印度、巴基斯坦、緬甸、蘇丹、奈及利亞等亞非國家獨立。1997年中國從英國手中和平收回香港。

6. 英國歷史的發展史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閱讀全文

與英國歷史怎麼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看待伊朗襲擊伊朗 瀏覽:423
崇左和越南哪裡交界 瀏覽:438
伊朗人平時吃什麼 瀏覽:580
義大利在什麼時候幫助過中國 瀏覽:25
英語單詞印度怎麼寫 瀏覽:673
尼泊爾與印度哪個更窮 瀏覽:996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數是多少 瀏覽:998
瓊海市裡哪裡有越南鞋批發 瀏覽:783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的將軍 瀏覽:943
印尼黃檀傢具怎麼樣 瀏覽:285
印尼什麼節日會放炮 瀏覽:942
在越南怎麼可以玩微信 瀏覽:461
越南國土如何管理 瀏覽:462
為什麼中國沒有雇傭兵 瀏覽:739
印度青年葯房怎麼買葯 瀏覽:633
如何自己去越南打工 瀏覽:53
中國第二個經濟體在哪個省 瀏覽:676
伊朗為什麼造不了戰斗機 瀏覽:830
義大利有哪些運動項目 瀏覽:185
謝謝伊朗文怎麼寫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