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爾戈蘭灣海戰的過程是怎樣的
黑爾戈蘭灣是北海的東南部水區,瀕臨德國沿岸,因該灣中央有一黑爾戈蘭島而得名。黑爾戈蘭灣在歷史上佔有地位,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在該灣進行過兩次大規模海戰。
第一次黑爾戈蘭灣海戰於1914年8月28日發生於黑爾戈蘭島以西。參戰的兵力,英國方面有蒂里特海軍准將指揮的艦艇支隊、貝蒂海軍中將指揮的戰列巡洋艦群和古迪納夫海軍准將指揮的艦艇中隊,另有一個潛艇縱隊。德國方面有第1和第5驅逐艦縱隊以及7艘輕巡洋艦。
按照英國指揮部的企圖,英國海軍應當突然襲擊警戒黑爾戈蘭灣的德國艦艇,切斷其返回基地的退路,並將其消滅。為了引誘德國第5驅逐艦縱隊和「什切青」號、「弗勞恩洛布」號輕巡洋艦出海,英國海軍派出潛艇在黑爾戈蘭島附近進行佯動。5時,一艘英國潛艇攻擊了德國的一艘巡邏艦。為了搜索和消滅這艘潛艇,德國出動了第5驅逐艦縱隊。6時50分,德國軍艦同蒂里特支隊發生戰斗接觸,並開始向黑爾戈蘭島退卻。在黑爾戈蘭島附近,德國的「什切青」號和「弗勞恩洛布」號輕巡洋艦投入戰斗,後來又有5艘輕巡洋艦投入戰斗,而英國方面,古迪納夫中隊長投入了戰斗。由於有霧,戰斗變成艦與艦、艦群與艦群之間互不協調的火力沖突。中午,英國貝蒂中將艦群的幾艘戰列巡洋艦到達戰斗地點,從而使英國海軍在戰斗中能夠穩操勝算。到4時,戰斗結束。
德國海軍的損失是:3艘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和1艘掃雷艦被擊沉。英國海軍有2艘輕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受重創。英國指揮部未能完全實現戰斗計劃,其原因是行動的蔭蔽性遭到破壞、各艦群之間的協同組織得不好以及各隊之間的通信組織不佳。
第二次黑爾戈蘭灣海戰發生於1917年11月17日,該日德國羅伊特海軍少將指揮的艦群掩護掃雷艦在黑爾戈蘭島西北的航道上掃雷。英國指揮部決定破壞德國這次掃雷。
7時35分,英國的4個艦艇中隊在海軍上將帕克南的統一指揮下駛近掃雷區,向德艦開火。德艦利用煙幕撤向東南,向己方的支援兵力靠攏。英國軍艦由於不完全清楚水雷障礙的位置,追擊時猶豫不定,未能發揮兵力上的優勢。羅伊特海軍少將的艦群保障了己方掃雷艦的退卻,並將戰斗時刻拖延到戰列艦到達。9時50分,這些戰列艦對英艦進行了猛烈的射擊,並於10時整迫其後退。戰斗過程個,一艘德國掃雷艦被擊沉,幾艘英國巡洋艦和德國巡洋艦被擊傷。
B. 求1890年德國與英國簽訂的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大致內容
1890年,德國總理馮·卡普里維與英國舉行談判,最終德英兩國簽訂《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
德國放棄在桑給巴爾的利益,以交換原歸英國管轄的卡普里維地帶以及位於北海的黑爾戈蘭島,卡普里維地帶被並入德屬西南非洲後,德國得以使用贊比西河連接其另一殖民地——位於非洲東岸的坦噶尼喀。
這個條約是關於卡普里維地帶的,建議去搜關於卡普里維的內容。
C. 黑爾戈蘭島的介紹
黑爾戈蘭島(Helgoland,亦作Heligoland),歐洲北海東南部德國島嶼,屬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在威悉河和易北河口灣西北,東南距庫克斯港65公里。面積2.09平方公里。1980年人口2300,到2010年只剩下1260人,人口不斷在減少。地勢低平,最高點海拔56米,東南部為沙地。
D. 海盜最盛行在哪個世紀
海盜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可以說有了海船也就有了海盜。羅馬帝國和拜占廷帝國先後都曾想在地中海確立自己的統治,可是他們最終徒勞無功,沒能鏟除地中海地區的海盜活動。海盜在整個中世紀里肆虐,活動范圍從地中海擴大到了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
海盜:羅馬帝國的難去之癢
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羅馬人就不得不煞費苦心地對付科西嘉島和撒了島上的海盜。羅馬殖民統治的確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海盜活動日漸猖獗的勢頭,可是最大的威脅仍然來自這兩個難以靠近的島嶼。由於羅馬人抓不到神出鬼沒的海盜船,就想通過鏟除它們的後方基地來把海盜斬盡殺絕。
在亞平寧半島的北岸,利古里亞人頻頻襲擊一些小船。羅馬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這里站住了腳跟,並且把一部分利古里亞人放逐到義大利中部地區。可散布在亞得里亞海的伊利里亞海岸的眾多小島,仍然是那些搶劫過往船隻的「野蠻民族」的老巢。他們擅長造船,經常騷擾義大利海岸。女王特塔統治的王國成了一個真正的「掠奪者的國家」。直至公元前219年羅馬出兵,才結束了她的統治。
羅馬人自己也受到克里特島海盜的侵擾,公元前189年,有4000多羅馬人被擄掠到了島上。可是當時的羅馬已經同安條克國王統治的塞琉西王國開戰多年,不想再介入此事。而義大利商人也從海盜活動中看到了商機,因為海盜給他們帶來了馴服的勞動力。提洛島成了他們跟來自西里西亞、克里特島和埃托利亞的海盜進行人口交易的據點。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海盜們登上了西西里島,他們劫掠羅馬的船隊,搞得東地中海地區雞犬不寧。
在小亞細亞南面的西里西亞,有幾伙猖獗的海盜隱藏在迷宮般的小島上。他們還建起兩座堅固的城堡,向羅馬的領地挑戰。他們同小亞細亞勢力最強大的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結盟,惱怒的羅馬多次派兵攻打海盜,但都不夠徹底。
到了公元前1世紀,海盜活動更加猖獗,他們襲擊運輸糧食的貨船,甚至連羅馬行省總督的船也敢搶劫。這一次,羅馬動真格的了:公元前67年,羅馬決定派龐培將軍肅清海盜。龐培率戰船5000艘、士兵12萬出征地中海,摧毀了海盜的老窩。殘余海盜要麼被收編進羅馬軍隊,要麼轉到一些農業地區開始務農為生。地中海又恢復了往昔的平靜。
後來,羅馬海上疆域的平靜又被海盜打破,這一次是以反抗羅馬統治的起義形式出現的。最不安全的是羅馬邊境的水域:大西洋、黑海和紅海。盡管這里的港口都駐有軍隊,卻鞭長莫及,沒辦法監控遼闊的水域,所以海盜又得以孳生。公元3世紀以後,頻繁的戰爭伴隨著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為海盜的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羅馬帝國的和平年代一去不復返了,海盜的陰影重新籠罩著地中海地區。
海盜:拜占廷帝國的破國之痛
在幅員廣大的拜占廷帝國,地中海是交通運輸的要塞,所以需要嚴厲打擊海盜。帝國在對付傳統海盜方面也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著7世紀征服這一地區的阿拉伯人和13世紀十字軍的到來,拜占廷帝國的制海權被徹底地動搖了。
信仰堅定的阿拉伯人發動了一場聖戰,他們為削弱敵人而不擇手段,他們搶劫財富,並把俘虜賣為奴隸。阿拉伯海盜荼毒生靈,人們紛紛逃離海盜出沒的地區。拜占廷不得不用黃金贖回被掠走的俘虜,致使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那些阿拉伯國家。在這一艱難時期,義大利海岸的海盜也讓拜占廷帝國深感頭疼。
1204年,東征的十字軍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人把首都失陷看成是一幫殺人放火的醉漢對他們發動的一次真正的海盜襲擊。十字軍騎士在小亞細亞海岸燒殺擄掠,並在靠販賣奴隸謀取暴利。13世紀、特別是14世紀的時候,奴隸貿易格外紅火,「土耳其人」和「摩爾人」被掠到克里特島的奴隸市場,然後賣給加泰羅尼亞人、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做奴隸。
但是,這些海濱城市並不只靠奴隸交易,熱那亞和威尼斯還同東方開展海上貿易。通過這些港口,東方的香料、絲綢、象牙和黃金流向了西方國家。對這些財富垂涎三尺的加泰羅尼亞和西西里島的海盜們,一直伺機搶劫運載這些貨物的船隻。
海盜:歐洲經濟的攔路之石
1350年以後,西西里島、利帕里和馬爾他島沿岸海盜活動的據點越來越多。守衛馬爾他島的騎兵對來自歐洲各地的冒險者在此的所作所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他們的搶劫行為給該島帶來了繁榮。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的利益受到了威脅,他們於1381年對馬爾他島採取行動,但收效甚微。
與此同時,一些來自突尼西亞的穆斯林海盜也開始進攻西西里島。西西里島的每個海岸都搭起瞭望哨。貧困的島民也加入了海盜的行列,一起抵抗「兇殘的」撒拉遜人(中世紀歐洲人對阿拉伯人或西班牙等地穆斯林的稱呼)。在維護宗教信仰的幌子下,巧取豪奪、暴力沖突和虐待奴隸的現象比比皆是。在14和15世紀的地中海港口,海上行劫幾乎成了「民族工業」,它是窮人謀生的手段,是維持經濟的支柱,甚至彷彿成了港口和國家存在的理由。
在威金人(劫掠歐洲海岸的北歐海盜)的侵擾下,歐洲大西洋地區的海上貿易受到了重創。到13世紀的時候,經濟的繁榮才開始使海上貿易得以復甦:沿海航行的船隻越來越多,漁業也興旺起來,國際貿易形成兩條主線:一條向東,經布魯日和呂貝克,通向諾夫哥羅德;另一條向西,經荷蘭奔英國。
冬季蟄伏的海盜,春天一到就蘇醒過來,貪婪地窺視著海上往來的船隻。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在丹麥海峽附近,他們要搶的是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船隻;在英吉利海峽,他們搶劫從布爾訥夫灣運鹽的威尼斯和荷蘭貨船,還有運輸法國阿基坦葡萄酒的英國貨船。春季和秋季多發的大霧天氣使海上航行變得異常艱難,對海盜們來說,這正是大肆劫掠的天賜良機。「戰利品」少的時候,海盜們還會毫不猶豫地襲擊北海水域的漁船。
那些生活在偏僻小港或貧窮小島上的居民從海盜活動中得到了好處,把海盜看成能帶給他們富裕生活的救星。在哥得蘭島、黑爾戈蘭島、懷特島、馬茨島、韋桑島和格魯瓦島,每一艘經過的船隻都讓島民們垂涎,他們隨時准備接待那些在惡劣天氣里尋找避風港的船隻,只要有可能,或者說只要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占上風,他們就會毫不客氣地將這些船隻和貨物劫為己有。
在當時,暴力是海上司空見慣的事情,民族團結根本就不存在,家族之間的仇殺就是法律。很多時候,船員和漁民的辱罵和挑釁就是島民們劫掠船隻、大開殺戒的借口。13和14世紀,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上到處可以看到捕鯨船,船主是那些想在海上冒險的貴族,他們很少結交朋友,也沒有什麼盟友,更不知道哪條航路比較安全。波爾多人、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和英格蘭人對海上的航路了如指掌,他們不用費勁,只須悄悄地等待獵物上鉤就行。
在船隻遭襲之後,俘虜們往往被痛打一頓,扔到艙底,海盜們還要他們保證不再尋求報復。有時候,被劫船隻的船員在身上的財物被洗劫一空之後,又被海盜扔到一艘沒有食物和水的小船上。海盜們有時還會無情地截掉俘虜的手腳,或者乾脆把他們扔到海里。在大海上混飯吃的人,是沒有騎士風度可言的。
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海上暴力像流行病一樣肆虐蔓延,成為制約歐洲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阻力
E. 日本人炸沉了英國人的高升號,最後為啥是清政府賠款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借口不斷增兵朝鮮半島,製造事端。而清政府為了制衡日本,阻止戰爭爆發,僱傭英國商船高升號運送1116名淮軍精銳、大批軍火彈葯以及價值8800萬美元的餉銀前往朝鮮牙山。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不宣而戰,浪速號巡洋艦在豐島附近海面伏擊了高升號商船,中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這就是「高升號事件」。
1894年8月20日,在上海舉行的聽證會上,英國全盤接受了日本無責任的觀點;11月10日,英國官方最終裁定,高升號為交戰國執行交戰任務,日本軍隊有權扣留或擊沉它,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賠償責任改由清政府承擔。
「高升號事件」中,清政府在有道理和初期輿論優勢的情況下,被日本人翻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清朝進行洋務運動學習西方,但骨子裡還是閉關鎖國那一套,對於歐洲列強的政治規則缺乏了解,不明白道理是站在勝利者一邊的。在聽到日本擊沉英國商船後,清政府高層想著的都是英國會介入戰爭,自身沒有全力投入對日作戰,不但外交失利,還輸掉了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虧大了。
F. 關於黑爾戈蘭島的歸屬問題
拿破崙戰爭期間,赫爾戈蘭島在1807年被英國皇家海軍佔領(此時丹麥跟在法國後面,所以英國攻擊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將其夷為平地,並完全消滅了丹麥海軍,而奪取赫爾戈蘭這個重要的對陸地封鎖島嶼——當時對岸德國諸邦是拿破崙的附庸)
1890年,英德兩國簽署了《赫爾戈蘭條約》,時任英國首相的索爾茲伯里勛爵不顧維多利亞女王的強烈反對,把這個被稱作「北方的直布羅陀」的重要島嶼拱手出讓,換來了萬里之遙的東非的桑給巴爾島以及德國不在非洲東部繼續擴張殖民勢力的保證。
——當時領土交換很常見,赫爾格蘭的地理位置對德國太重要了;
另外,丹麥早在普丹戰爭時就失去了荷爾斯泰因等地,從理論上說,這里是與荷爾斯泰因的一部分
G. 第二次黑爾戈蘭灣海戰的發生過程及結果是什麼
第二次黑爾戈蘭灣海戰發生於1917年11月17日,該日德國羅伊特海軍少將指揮的艦群掩護掃雷艦在黑爾戈蘭島西北的航道上掃雷。英國指揮部決定破壞德國這次掃雷。
7時35分,英國的4個艦艇中隊在海軍上將帕克南的統一指揮下駛近掃雷區,向德艦開火。德艦利用煙幕撤向東南,向己方的支援兵力靠攏。英國軍艦由於不完全清楚水雷障礙的位置,追擊時猶豫不定,未能發揮兵力上的優勢。羅伊特海軍少將的艦群保障了己方掃雷艦的退卻,並將戰斗時刻拖延到戰列艦到達。9時50分,這些戰列艦對英艦進行了猛烈的射擊,並於10時整迫其後退。戰斗過程個,一艘德國掃雷艦被擊沉,幾艘英國巡洋艦和德國巡洋艦被擊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