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良主義運動指的是什麼
改良主義是一種思潮。主要內容是:承認市場經濟制度,在不市場經濟制度的條件下實行點滴的社會改良;改良國家制度,促進社會循序漸進進步,不贊成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宣揚民主,認為無產階級只有通過擴大民主和取得議會多數就可取得政權;讓人民得到實際恩惠,以讓國家發展。產生於19世紀中葉,發達國家的「工人貴族」是其產生的社會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改良主義在國際范圍內廣泛流行,並與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潮互相呼應。在一些落後國家,主張實行局部改革而不觸動原有社會制度的思想主張在不根本觸動資本主義制基礎的范圍內,實行些微小的、點滴的社會改良,以阻止和反對無產階級革命的資產階級思潮。19世紀中葉流行於英、法等國,隨著改良主義宣揚階級調和、階級合作,主張在保存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下實行微小社會改良的一種資產階級政治思潮。改良主義盛行於19世紀中葉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蓬勃興起的年代。當時資產階級中間一部分人想要消除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經暴露出來的某些弊端,以保障資本主義社會永世長存。他們主張在不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條件下實行 某些改良,滿足工人階級一些日常的細小的眼前利益和要求,目的是麻痹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革命意志,維護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在工人運動中也有反映。工人運動中一些右傾機會主義者就是改良主義者,他們主張不觸動資產階級統治的經濟基礎,把爭取實行某些微小的社會改良作為斗爭的最終目標。19世紀中葉的法國P.J.蒲魯東、L.勃朗,德國F.拉薩爾和英國工聯主義者,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可能派、英國費邊派和德國伯恩施坦派等,均屬改良主義派。改良與改良主義,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改良主義把改良看得高於一切,大於一切,把它當作斗爭的唯一手段和最終目標,用改良代替革命從而取消革命。馬克思主義不是籠統地反對改良,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拒絕改良,但認為革命是最高原則,改良只是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輔助手段和副產品。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改良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讓步,其目的是阻止、削弱或撲滅革命斗爭;但同時,無產階級也可以從中獲得某些暫時的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利。列寧說:「任何改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都有兩面性。」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充分認識這種兩面性,並採取相應的對策:一方面不拒絕利用改良來發展革命的階級斗爭;另一方面決不能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口號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