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為什麼要去工業化

英國人為什麼要去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3-01-08 21:47:46

⑴ 英國,中國工業化的特點及其背景

英國工業化的背景:

1500年以後,英國經濟表現出快速向前躍進的勢頭。在18世紀,一系列的發明改變了英國棉紡織業的面貌,並且導致了工廠制度的產生。在這些年裡,其他工業部門也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而且所有這一切夾在一起,相互作用,使人們在更為廣闊的領域中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通過不斷的改良就構成了工業革命,他們使人類的勞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長。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七年戰爭是英法爭奪霸權尤其是殖民地和海洋統治權的戰爭。

由於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生活的深刻變化,英國資產階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以便掠奪殖民地,擴大對外貿易,發展國民經濟。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的這種願望得以實現。

英國工業化的特點:

1、是從棉紡織輕工業開始的。這是因為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銷路廣,獲利大。加之,英國的棉紡織工業是新興工業,它受封建行會和習慣勢力的束縛較少,容易使用新技術和新機器,同時英國當時的棉紡織品質量不如印度和中國,為了競爭也迫切需要進行技術革新。

2、是以解決動力問題作為關鍵和重要標志的。從古代至近代,人類社會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工具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如石器時期、銅器時期、鐵器時期等,可是到了近代機器出現以後,則往往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動力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3、是以機器的發明、使用和製造為中心。用機器操作代替手工勞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主要標志,用機器製造機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主要標志。

4、是以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同時也盡量吸收了前人和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引進和利用的外國先進技術不多,只能靠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所以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機器都是英國人自己發明製造的。

中國工業化的背景: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總特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中國工業化的特點:

1、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2、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

(1)英國人為什麼要去工業化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基於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充分考慮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原則,充分考慮到中國人口眾多、人均收入低、後發趕超的農業國的經濟背景,充分考慮到大量的農業人口、典型「二元結構」的社會環境。

充分考慮到計劃經濟體制下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奠定的一定的工業基礎,遵循了工業化產業演進發展的規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構建了符合市場化規律的經濟激勵機制,適應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協同的發展邏輯。

新中國工業化取得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將工業化的共性規律與中國的個性化國情進行了有效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⑵ 為什麼英國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持續的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帶動了對商品的需求;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提高了英國人普遍的認識水準。在各種合力下,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開創了影響深遠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並建立起一個地跨五大洲的「日不落帝國」 1840年左右英國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 英國的資產階級的力量強大,而且蒸汽機的發明開創大工業生產,更加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且持續的海外擴張和殖民貿易為資產階級進行了原始的資本積累.

⑶ 英國為什麼率先完成工業化

英國工業化處於世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當時的英國以世界主要列強的角色活躍於國際舞台。早在16- - - 18世紀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的對外商戰和殖民擴張就為其創造了國外市場和貨幣資本。可以說,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殖民地的赤裸裸的掠奪。英國與歐美其他國家相比,資本原始積累迅速,工業化起步早,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內處於世界貿易和世界工業的領先和壟斷地位,成為包括歐美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者。因此,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始終處於有利的國際環境之中,在殖民地掠奪財富和佔領市場,並在世界范圍內賺取市場壟斷利潤。

⑷ 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的主要原因

英國是世界上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煤,鐵資源曾對英國工業的早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伯明翰和設菲爾德的鋼鐵工業和機械製造工業,曼徹斯特的紡織工業,格拉斯哥的造船工業等,都曾聞名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航空、電子、汽車等工業在倫敦和伯明翰興起。近十多年來,蘇格蘭沿岸發展了以阿伯丁為主要中心的石油工業。北海油田的開采和石油工業,使第二次大戰後英國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生機。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25年 史蒂芬孫 發明的蒸汽火車試車成功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英國首都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太晤士河下游兩岸,人口700多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8,是英國政治、金融、工業、貿易和交通中心,也是英國第一大港。

利物浦是英國第二大商港,輸出量居英國首位,輸入量僅次於倫敦。

⑸ 英國為什麼是世界上第一個爆發工業革命的國家其世界意義何在

率先在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是在多種因素合力推動下發生的:
①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確立(通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②市場條件:新航路開辟後,世界市場不斷擴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業革命強大的經濟驅動力。
③物質條件:(原料、勞動力、資本)「光榮革命」後圈地運動大規模開展,破產失地的農民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勞動力;海外殖民和奴隸貿易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在積聚資本、原料和開辟國外市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④技術條件:英國發達的工場手工業也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提供了勞動分工和技術條件。
⑤科學條件:18世紀自然科學的進步(馬格德堡半球試驗-波義爾、胡克研究並發展大氣壓力理論-紐可門蒸汽機-瓦特活塞蒸汽機).

世界意義
①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法、德、美等歐美國家也開始邁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②工業革命造成先進的西方和落後的東方,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加快亞、非、拉落後地區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⑹ 英國是如何走向工業化道路的

工業化道路的進入應該以守舊思維方式的較大轉變為前提。哥白尼及其學說太陽中心論就是這種轉變的開端。基於常識,人們通常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因此,從這一點出發,哥白尼的想法就是異端學說。但是,當人們接受了太陽中心論以後,認識到了他們必須按部就班地研究這個世界,而不能再憑著感覺來理解這個世界了。這樣的思維方式被稱為機械科學,受到了許多傑出科學家的推崇,如伽利略,比克曼,笛卡爾,尤其是牛頓,這位對於科學革命的發展不可忽視的科學家。
機械科學傳播速度取決於科學文化。宗教在文化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例如伽利略和天主教會的沖突,伽利略認為力學定律支配著整個宇宙世界。由於伽利略的認識不被天主教會認同,他的想法就被認為是一種新教學說,從而因禍得福,得以在北歐,西歐迅速轉播。這種科學知識的傳播也取決於那個時候的普遍的觀念。笛卡爾將科學轉變成一種可以被獨自研究學習,獨自研究的一種個體表達。千禧之年,這種期盼新千年的態度,造成了一種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促使世界的進步。英國革命爆發後,一種新型階層得到了發展,他們是典型的新教徒,並且有文化,他們游離於各種學校,以確保他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
推進科學普及的下一步是表現出其對工業化的促進作用,這里培根向我們展示了新科學的社會實用性。
科學可以給社會很多的規劃,給上層人士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富與權力的源泉,還可以消除民眾的貧困。培根的看法證明了科學是致富的一種途徑,這一種認識被18世紀科學演講者強化。
有著相同的牛頓力學知識背景的工程師和企業家,共同推進了工業的發展。英國的布里斯托就有這樣的一個例子,布里斯托的港口的潮汐,在低潮的時候,船舶不得不停在陸地上,有時候,輪船會左右翻滾,甚至船舶機艙失火也會迅速蔓延到所有的輪船。許多人都提供了解決方法,但最終在貴族商人和平民企業家和工程師同力合作下解決了這個難題。
不僅科學的傳播深受科學文化的影響,而且也深受科學觀念自身的影響。宗教尤其富有影響力。在17世紀80年代,作為一名自由的英國國教教徒,牛頓通過證明上帝是萬有引力下的引導力量,來解釋什麼是萬有引力。科學與宗教如此緊密的結合以至於自由的英國國教可以非常出色地促使新科學融入英國的主流,最終成為歐洲人的思想。

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的根本原因是機械科學在人們大眾中傳播的速度最快。科學在歐洲其他國家如瓦特和他的蒸汽機在法國就是以較慢的速度傳播。在法國古老的制度中,貿易部部長可能支持或者是拒絕科學創新,科學地位低於同時期的英國,等級制度給科學創新製造了許多的障礙,如瓦特就曾經十分努力地要使其蒸汽機得到認可。對雅各布來說,經驗就是:科學的普及,對培養本土創造力在應用和創造方面,比外國專家或單一精英的維持要劃算的多。
雅各布的觀點是令人信服的,因為文化顯然對工業化的科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從伽利略到瓦特,科學思想依據不同的文化背景被不同程度上認可,其中宗教是一個很大方面的因素。人們對科學的反映,無論是接受還是拒絕,取決於文化。科學可以存在,但如果無人接受它的話,它就失去了應用的作用。如果我們的宗教只是認為只有上帝可以帶來光明,那該怎麼辦呢?愛迪生的發明就會被忽視,我們可能就會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甚至在當今社會,文化對新創意的傳播仍然有影響,例如克隆,DAN技術的運用,進化和其他有爭議的問題。對於科學的發展來說,兩樣因素是需要的,一個是科學的發展,一個是科學被周圍文化所接受

⑺ 為什麼發達國家要去工業化

不是發達國家主動要去工業化
而是經濟結構使得發達國家被去工業化
在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受去工業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區以及那些以資源為基礎、傳統的衰退產業相對集中的老工業基地。這些地區出現去工業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於大城市地區土地和工資等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發達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
二是由於資源的枯竭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發達國家的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
三是,隨著技術發展,企業可以把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

⑻ 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政治:17世紀英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形成了君主立憲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3、地理位置:英國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條件優越,海上運輸便利,為商品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

4、軍事:18世紀中葉,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控制了主航道,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5、資本:英國通過海外貿易,建立了東印度公司,進行殖民掠奪,將財富迅速轉化為資本,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6、技術市場: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發達的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積累,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7、市場:18世紀英國已為最大殖民國家,開辟了廣闊的市場,手工生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促使英國發生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2、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3、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⑼ 為什麼工業革命在英國展開

分類: 社會/文化 >> 歷史話題
問題描述:

很急,請教!

解析:

瘋狂的殖民地掠奪與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額的貨幣資本,從而為工業革命累積了財力上的准備。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繼續了近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廉價的勞動力。並且,英國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來彌補宮廷財政運轉的不足。1694年,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國家債務制度,這從另一條渠道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

英國 *** 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積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為本國工商業尋找海外市場。與此同時,還把從各個渠道聚斂來的財富,絕大部分都用作生產性投資,以轉換為再生產的資本。而法國卻把資金都用來維持費用浩大的軍隊和宮廷享樂,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貿易盤剝來的巨額財富,用來購買國外廉價的商品,結果沖擊了本國的市場。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就是手工工場向大機器工廠的一個飛躍。這個飛躍之所以能夠實現,與手工工場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此外,英國為追求更多的利潤,還以滿腔的熱情來關注生產的發展,從而 *** 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鎮壓尼德蘭革命時,也有大批尼德蘭工匠逃往英國,從此以後就在英國東部地區定居下來。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允許這些工匠定居下來,條件是每一戶外來工匠必須負責培養一名英國學徒。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湧入英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使英國新建了一些過去沒有過的工業部門。英國的染織業¸製糖業¸陶瓷業的發達,就是同尼德蘭工匠的貢獻分不開的。

在十七世紀以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棉紡織業發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紀初,運到英國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萬磅,但是,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本家為了追求越來越多的利潤,除了增加工人以擴大生產規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產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凱伊發明飛梭以後,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織布能力更為提高。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由於棉紗供應不足,出現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棉紗價格猛烈上漲,接著紡紗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這種情況,對於追逐利潤的資本家來說,是不能忍受的。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 *** 也採取了各種措施。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4年,蘭開夏郡內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上一個巨大的飛躍,使棉紗的產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紡織業的一系列變化,並且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因為棉紗生產成本的減少,也就使布匹的價格隨之降低,從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這樣就需要更多的織布工人。

由於織工工資跟著棉布需求量的增長而提高,就使得原來兼營農業的織工逐漸拋棄農業,成為專靠工資收入的工薪階層。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排擠了舊式紡車,使那些買不起珍妮機的原來從事家庭手工業的紡工也放棄農業,到擁有珍妮機的人那裡去工作,從而成為雇傭工人。紡工和織工放棄的土地就為農業資本家所收買,小自耕農無力與資本主義大農場競爭,他們逐漸受到排擠而破產之後,也就淪落為農業或者工業中的無產者了。

珍妮紡紗機雖然大大提高了棉紗產量,但紡出的紗不結實,細而易斷。由於珍妮機帶動的沙錠日益增多,卻需要手工來搖轉紡輪,這樣就使人力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便需要在質量和動力方面加以改進。1769年,鍾表匠理查德·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種機器用水力推動,機器上安裝著許多滾軸,旋轉很快,紡出的紗質地堅韌。

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象舊式紡車或珍妮機那樣安裝在家庭內,而必須建立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這樣,就為工廠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成為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主。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雖然結實,但是很粗糙。因此,還需要繼續進行技術革新,以提高棉紗的質量。

1779年,工人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騾機綜合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紡出來的棉紗既結實又精細。此外,還提高了紡紗的效率,最初,騾機帶動二三十個紗錠,後來隨著機器的改進逐漸增加,到十八世紀末,已經有了能夠帶動四百個紗錠的紡紗機了。自從騾機發明與廣泛應用以後,集中從事生產的紡紗工廠迅速增加起來。

棉紗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織布拋到了後面,於是,紡與織之間又出現新的脫節現象。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改良織布機。1785年,牧師埃德門特·卡特萊特發明了用水力推動的織布機。但是,這種機器非常呆笨,銷路不廣。後來,經過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進,這種織布機才日益完善,逐漸推廣應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還發明了一種整布機,霍洛克斯又發明鐵制的織布機器。經過改進的自動織布機,比手工織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課題又擺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動力問題。

眾所周知,水燒熱了之後就膨脹為水蒸汽。事實上,這個道理人們在很早就知道了。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末,亞歷山大里亞的赫羅,就認識到蒸汽的動力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他曾經製造過一種利用水蒸汽旋轉的玩具。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嘗試過設計一種利用蒸汽開動大炮的圖紙。然而,為了工業的目的把蒸汽用來作為動力的試驗,則是從近代才開始的。

法國物理學家尼斯·帕旁稱得上是第一個蒸汽力的實驗者,他於1680年在英國試驗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發明並沒有實際用於工業上。1698年,英國人托瑪斯·塞維利發明了利用蒸汽力而製成的抽水機,但是不夠堅固,經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壓力,常常破裂。1705年,鐵匠托馬斯·紐科門在塞維利抽水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製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動力的蒸汽抽水機。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製造和修理自然科學儀器的工作時,注意到紐科門式蒸汽機之所以浪費很多熱量和時間,是因為汽缸里既要產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終於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安上一個隔離式冷凝器裝置後,蒸汽不是在汽缸內冷卻凝固,而是讓蒸汽通過一個閥門,進入一個單獨保持冷卻的冷凝器,這樣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溫度,真空也能夠不斷產生。

1769年, 瓦特製成第一台蒸汽機。這一年,瓦特以發明分離冷凝器,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一個專利。但這種蒸汽機仍無法克服紐可門蒸汽機只作往返運動的缺點,不能使蒸汽機變成能帶動各種工作機的原動機。1781年,瓦特研製出一套齒輪聯動裝置,可以將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他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專利。

接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機的動力,瓦特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與研究。1782年,瓦特試制出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把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個專利。

1784年,經過再次改進的蒸汽機,不僅能夠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而且還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建成。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瓦特蒸汽機的問世,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從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為燃料,就可以開動蒸汽機。並且,工廠也是根據需要建立起來,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於特殊目的的發明,而是把它說成是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

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是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從而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蒸汽機的廣泛利用,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促使工業革命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以此為標志,歷史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煤炭可以說是近代工業的食糧,如果沒有煤,就沒有大機器工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工業革命。正因為英國的煤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所以才支撐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在中世紀,由於燒煤使空氣污染,封建統治者嚴厲禁止採煤。然而,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對於煤炭的需求擴大,煤炭工業迅速發展。1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經達到四千四百萬噸,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產煤國。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僱用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機器製造業也建立起來,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⑽ 英國是如何走向工業化道路的

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時間上比美、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提前了200多年。這種絕對先行國地位使英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處理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加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保護主義、倡導自由競爭的政治學和經濟學傳統,英國於工業化完成後在對農業的保護上反而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晚一些,從而走出了一條從通過「財產剝奪——貿易條件惡化」模式積累工業化資金,到適度農業保護的較為獨特的工農關系變動的道路;也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從農業剝奪向農業保護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工農業關繫上看,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40年代:「圈地運動」及其對工業化的初始推動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圈地運動」實現對農民的財產剝奪和強制性農場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剩餘的能力,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從而開始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圈地運動」歷經了大約4個世紀,但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以後。其結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擴大了農場的規模,提高了農業的相對和絕對剩餘水平。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500英畝以及5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佔78.2%,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佔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佔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於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農場規模的擴大,為具有不可分特徵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可能。在機械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化肥和良種技術也開始推廣,並進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這就使得當時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剩餘水平大大提高。在從1650~1800年的150年間,英國的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僅在19世紀上半葉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紀50年代比30年代小麥產量提高了大約50%。1790年以後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90~1815年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0.2%,1816~1846年為0.3%。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可見,「圈地運動」實際上是通過土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農業剩餘供給水平大大提高。18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小自耕農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權,為當時日益增長著的城市機器大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英國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業革命結束以後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這時,英國已經出現了象倫敦、曼徹斯特等人口上百萬和數十萬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間,英國城市居民佔全體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見,「圈地運動」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一是強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農業剩餘水平;二是為城市機器大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剩餘水平的提高又為勞動力的非農化創造了物質基礎。

二、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貿易條件惡化及其效應

19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的議會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貴族控制著,他們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多次頒布穀物條例,實行關稅保護,限制和禁止國外廉價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穀物條例在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同時,也為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主要是:穀物價格過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費用佔一半以上;工資的高低取決於麵包的價格,從而造成了穀物價格和工人工資輪番上漲的現象,導致了工業產品中工資成本過高;食品和原料價格過高造成工業資本家的利潤逐漸下降。從而,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在19世紀上半葉反而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降低穀物價格,降低工業品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增加工業利潤,工業資本家和城市消費者聯合起來與大地主進行斗爭。終於在1846年,通過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方式廢除了穀物條例,放開農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此後,兩大產業的比較利益逐漸向工業轉移。1840年,英國農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指數為112%,廢除了穀物條例後,1850年即下降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種植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更快。與1840年相比,1850年種植業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20個百分點,到了19世紀末期,種植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見,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農業的貿易條件明顯地惡化了。這種狀況又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推」、「拉」兩種力量,使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國城市居民的比重為50.1%,1881年達到67.9%,1901年達到了78.0%。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在工業對農業的超強度剝奪中大大地向前邁進了。

農業貿易條件惡化在極大地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農業的衰退。1846年穀物條例廢除後,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農業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穀物的海運成本急劇下降,美國和廣大殖民地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源源湧入英國市場,使大量農業經營者破產,農業衰退益發嚴重。在這一時期,英國主要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1870~190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141.6萬公頃減少到58.9萬公頃,產量從30.7萬公擔下降到14.8萬公擔,糧食自給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農業的衰退迫使英國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國外農業的支持,這也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在此期間快速轉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鄉鎮人口向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轉移,使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在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情況下,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已經就業的工人也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危險;貧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條件惡劣,許多人住在不透空氣、沒有光線的地下室里;由於農業衰退,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城市中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其生活還不如原來的自耕農。無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還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犯罪現象的劇增。

可見,對農業的過分剝奪,在高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僅造成農業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降低了城市化的質量,對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與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

由於自由貿易政策對農業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國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初起就開始實行一定程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但英國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開始這一轉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給發生困難,英國不得不實行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和扶持。主要政策有:獎勵墾荒,對開懇荒地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擴大耕地面積;在政策上鼓勵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並於二戰以後迅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對於各出口國用出口補貼的辦法廉價傾銷其過剩的農產品現象,英國等歐洲進口國採用提高關稅以及非關稅的手段對國內農產品生產者進行保護,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建立健全了國家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力發展農業合作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按照歐盟的統一政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補貼等。上述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其標志之一就是英國國內的農產品供給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後甚至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為什麼要去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謝謝伊朗文怎麼寫 瀏覽:699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版權多久下證 瀏覽:401
伊朗是講什麼語言 瀏覽:15
越南香水怎麼辨真假 瀏覽:336
印尼的外匯監管力度怎麼樣 瀏覽:731
中國到伊朗火車有多少趟 瀏覽:300
伊朗為什麼要扎耳洞 瀏覽:89
越南gdp為什麼不能修改 瀏覽:166
中國市場的保健品多少是假的 瀏覽:969
中國和美國談判的結果怎麼樣 瀏覽:47
越南宣光是哪個省 瀏覽:599
英國的電壓是多少如果去英國的話 瀏覽:425
中國好聲音在哪裡看不用會員 瀏覽:567
越南芒街都開什麼車 瀏覽:908
為什麼要去印尼旅遊 瀏覽:656
銀河號是中國什麼公司船舶 瀏覽:948
義大利高端包包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372
伊朗核計劃遭受什麼病毒侵襲 瀏覽:583
印尼地震海嘯28樓有多少米 瀏覽:620
印度9億人參加哪些大選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