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說明下北愛爾蘭和英國的戰爭
愛爾蘭獨立戰爭,又稱英愛戰爭,是一場愛爾蘭共和軍在愛爾蘭發動的游擊戰,以反對英國政府在愛爾蘭的統治。戰爭理由是1918年由大多數愛爾蘭籍英國國會議員建立的第一屆愛爾蘭國會的合法性。戰爭從1919年1月21日始,自1921年7月11日休戰協議止。
1920至1921年,共和軍與英國部隊之間的游擊戰死亡人數超過1400人。其中有363名警察,261名英國正規軍,550名共和軍志願者(包括14名被正式處決者)與大約200名平民。其他資料給出的數字更多。
另外還有557人在北愛爾蘭死亡,大多數為平民,(僅在貝爾法斯特就有453人)。南方的死亡數字在傷亡中被分別統計,因為大多數人陣亡在7月11日停火協定簽署,愛爾蘭其他地區停止戰斗之後。
(1)英國發生戰爭愛爾蘭怎麼辦擴展閱讀:
愛爾蘭獨立戰爭的起因還要從1916年開始說起,當時愛爾蘭地區的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1918年的時候,愛爾蘭地區也進行了大選,大選中開始建立國會的一員,並且單方面的想要建立獨立的國會。
第一次召開國會的時候,內閣就向人們表示愛爾蘭地區已經真正的獨立了,因此想要共和軍成為獨立後共和國的武裝力量,同時還要在都柏林發動對英國的作戰。這樣的情況也是共和軍想要看到的,於是並沒有提出其他的反對的意見,他們作為反對英國的力量開始策劃游擊戰爭。
2. 愛爾蘭獨立戰爭的英國的反應
英國對於在愛爾蘭不斷升級的暴力活動以越來越強硬的武力回應。由於不願在該國部署更多的英國正規軍,英國建立了兩個准軍事警察組織以輔助保安團。「黑棕部隊」用於支援萎靡不振的保安團。7000多人,大多是一戰後復員的英國老兵。它首先在1920年三月部署在愛爾蘭,多數人來自英格蘭與蘇格蘭城鎮。正式場合他們是保安團的一部分,實際上他們是一支准軍事部隊。1920年三月部署之後,該部隊迅速由於酗酒和軍紀不整惡名遠揚,對英國政府在愛爾蘭的道德權威造成的損害勝於任何其他團體。為回應共和軍的行動,1920年夏,黑棕部隊在愛爾蘭全境焚燒和掠奪了一大批小鎮,包括巴爾布里根,米斯郡的特利姆(Trim),坦普羅爾(Templemore)等等。
1920年7月,另一支准軍事警察部隊,由2214名前英國陸軍軍官組成的預備隊到達愛爾蘭。預備隊的聲譽由於虐待平民,和黑棕部隊一樣差,但是往往更有效率與更樂意對付共和軍。報復政策牽涉到輿論譴責、官方否認與長官意志,被休·塞西爾(Hugh Cecil)勛爵廣為人知地諷刺道:「似乎不存在報復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它非常有效。」。
在1920年8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在愛爾蘭恢復秩序法,停發所有的逮捕令,因為很大一部分逮捕令被用於皇家部隊的成員。它們被「軍事質詢庭」所代替。這項法案被歷史學家解讀為戴維·勞合·喬治選擇鎮壓愛爾蘭的叛亂而不是與共和派領導層進行談判。結果暴力活動從夏天開始穩步升級,至1920年11月大爆發,直到1921年七月止。 1920年11月21日,柯林斯的小隊在都柏林的不同地區幹掉了18個英國特工(人稱「開羅幫」)。作為報復,預備隊乘卡車開到正在舉行足球比賽的科羅克公園(都柏林的GAA足球和愛爾蘭曲棍球場),胡亂向人群射擊。14名手無寸鐵的民眾被槍殺,65人受傷。當天晚些時候兩名共和派犯人和一名無關但被一同逮捕的友人莫須有地「在越獄時被擊斃」(事實上是處決)在都柏林城堡。這一天成為了眾所周知的血腥星期天。今天克羅克公園內的一座看台被命名為霍根看台,以紀念一名在攻擊中被殺害的蒂珀雷里郡球員。
1920年11月28日,僅僅血腥星期天一周之後,共和軍的西科克部隊,在湯姆·巴里的帶領下,在科克郡的基爾米克爾伏擊了一支預備隊的巡邏隊,18人中被打死17人。這項行動標志著沖突開始急劇升級。蒙斯特省的科克郡、凱瑞郡、利默里克郡和蒂珀雷里郡在12月10日全部實行軍事管制。不久之後的1921年1月,「正式報復」行動被英國批准,在柯克的米德勒頓(Midleton)7幢建築被焚燒。三月,愛爾蘭國會對英國宣戰。
科克的市長,特倫斯·麥克斯溫利(Terence MacSwiney)與另兩名共和軍囚犯11月在倫敦伯利克斯頓監獄的絕食抗議中死去。聆訊此次死亡事件的陪審團的裁決稱,有針對大衛·勞合·喬治(英國首相)和地區巡官斯旺奇(District Inspector Swanzy)及其他人的謀殺陰謀。斯旺奇隨後在安特里姆郡的利斯本被捕殺。1920年12月11日,科克市中心被英軍付之一炬,並且阻止消防員前去救火,以報復共和軍在該城的偷襲。
接下來的八個月,直到1921年7月的停戰協議為止,沖突中不斷上升的死亡數字敲響了警鍾。僅在1920年一月至7月,就有1000人死亡,死者包括保安隊警察,英軍士兵、共和軍志願者和平民。這代表在整場沖突的三年當中傷亡人數的七成。另外,4500名共和軍人員(以及被懷疑是同情者)在此期間被拘留。
1921年2月1日,第一名共和軍在軍事管製法下被處死。科克郡磨坊街鎮(Millstreet)的Cornelius Murphy在科克市被槍決。28日,另外6人也在科克市被處決。在戰爭過程中總共正式有14名共和志願軍被處決。
1921年3月19日,湯姆·巴里的100名善戰的西科克共和軍對1200名英軍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斗行動——克羅斯巴里伏擊戰(Crossbarry Ambush)。巴里的戰士們勉強地保持不被聚集的英軍部隊包圍並造成對方10-30人的死亡。僅2天之後,3月21日,凱瑞郡的共和軍在海德福德(Headford)道口靠近基爾拉尼(Killarney)處襲擊一列火車,估計打死20名英軍士兵,另有2名共和軍和3名平民死亡。戰爭中的大部分行動規模較小,但是共和軍在奇襲行動中另有斬獲,比如同樣在1921年3月在磨坊街鎮,以及5月和6月在梅歐郡的加羅肯尼迪(Carowkennedy)。然而有同樣眾多的奇襲失敗,最糟糕的情況例如1921年2月科克郡的厄普頓(Upton)和克隆馬爾特(Clonmult)分別有5和12名共和軍被打死,另有更多人被俘獲。梅歐郡的共和軍在基爾米納(Kilmeena)遭到了同等的厄運。在這樣的失敗伏擊之後對於告密者的恐懼經常導致大批或真或假的告密者被共和軍槍決。
然而共和軍最大的單次行動損失發生在都柏林。1921年5月25日,數百名共和軍都柏林旅成員在都柏林市中心佔領與焚燒了海關大樓(愛爾蘭地方政府中心)。此舉用於象徵性展示英國在愛爾蘭的統治已經不堪一擊。但是,從軍事觀點來看,這是一次慘敗,5名共和軍被打死,超過80人被俘虜。這顯示共和軍在裝備和訓練上還不能在傳統意義上和英軍對抗。但是,這並沒有像有時宣稱的那樣,削弱都柏林的共和軍。都柏林旅5月在該城進行了107次襲擊,7月進行了93次。數字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但是到了1921年7月,大多數共和軍單位開始長期缺少武器彈葯。而且他們的所有游擊戰的成效,正如理查德·穆爾卡希回憶,「不能將英軍從大於一個特大型警察局的地方趕走」。
很多軍事史學家仍然得出結論說共和軍進行了一場十分成功和致命的游擊戰,迫使英國政府得出共和軍不能在軍事上被擊垮的結論。但是至停火協議為止,很多共和派領導人,包括邁克爾·柯林斯,相信如果戰爭進行更長時間,可能像當時那樣組織的共和軍的戰斗就會趨於停頓。因此制定了將「戰爭引向英國」的計劃。而共和軍也將戰線擴大至格拉斯哥街頭。經濟目標,諸如利物浦的碼頭,被決定炸毀。前一年的11月,19座倉庫被共和軍燒毀。負責此類活動的共和軍單位更易逃脫,因為英格蘭並未實施(英國公眾輿論也不會接受)軍事管制。這些行動在停火協定限定後被放棄。 雖然共和軍的襲擊在東北部少於其他地區,聯合派社區視其自身為武裝的天主教民族主義者所包圍,後者似乎已經控制愛爾蘭其餘部分。因此他們將北方天主教社區作為一整體進行報復。這種行動大多數為聯合派領導人所默許,並受到來自英軍的支持。例如詹姆斯·克雷格在1920年寫道:「保皇派的基層已經決定採取行動……他們現在感到形勢如此絕望,除非政府先下手為強。也許讓他們看到為「有組織地」報復叛亂分子可以採取何種步驟更為明智。」
第一輪攻擊與報復爆發於1920年夏天。1920年7月17日,英國上校傑拉德·史密斯(Gerard Smyth)在科克城的鄉村俱樂部被暗殺,以報復他所做的鼓勵保安隊隊員報復平民的演講。史密斯來自北部唐郡的班布里奇(Banbridge),他的死導致在班布里奇和德羅摩爾(Dromore)對天主教徒的報復。1920年7月21日,保皇派行進到貝爾法斯特的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強迫7000名天主教徒和左翼新教徒停止工作。教派主義暴動在貝爾法斯特與德里爆發,導致40人死亡,大量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無家可歸。1920年8月22日,保安隊探長斯旺奇在離開安特里姆郡利斯本時被科克郡共和軍分子槍殺。斯旺奇被一個調查團指控謀殺了科克市市長托馬斯·麥克田。作為報復,當地的保皇派焚燒了利斯本的天主教居民區。盡管時候有多人被起訴縱火,但是當時並無人嘗試阻止攻擊行動。邁克爾·克林斯根據肖恩·麥肯蒂(Sean MacEntee)的建議組織了一場對貝爾法斯特商品的抵制行動,作為對攻擊天主教社區行為的回應。愛爾蘭國會8月6日批准了一項局部抵制行動,在1920年底實現了更全面的抵制。 1921年7月11日停火協定後,南方的沖突大致已經結束,但是北方戰斗一直持續至1922年夏。另外,盡管國會在1922年1月接受了英愛條約,保證了未來北愛爾蘭依然存在,共和軍與英國部隊從1922年上半年起在新的邊境線上仍有零星沖突。這部分反映了邁克爾·柯林斯對條約的觀點,認為只是一種策略或者「墊腳石」,而不是最終解決方案。在德里郡一群正在當地旅遊的蒙拿漢蓋爾足球隊的共和軍分子被逮捕。作為報復,邁克爾·柯林斯在菲爾瑪納(Fermanagh)與泰隆(Tyrone)將42名保皇派成員扣為人質。前去營救的B特在南方的克隆斯(Clones)遭到埋伏,4人被打死。盡管2月底設立了邊境調查團以居中調停,3月還是有三座英國軍營遭到共和軍偷襲。所有這些行動都在貝爾法斯特遭到了血腥報復。溫斯頓·丘吉爾在1922年1月21日安排了一次柯林斯與詹姆斯·克雷格的會面。南方對貝爾法斯特商品的抵制解除,但是幾周之後又被再次實施。兩位領導人進行了幾次更深入的會見,但是除了3月30日的「宣布和平」的共同宣言外,暴力活動仍然繼續。
從1922年4月至6月,柯林斯發動了一輪對北愛的秘密游擊攻勢。當時,共和軍在英愛條約問題上已經分裂,但是支持與反對條約的團體都參加了該行動。英國送去武裝新的愛爾蘭陸軍的武器實際上送給了共和軍單位,而他們的武器則被送到北方。但是,這場由共和軍在北方從5月17日至19日發起的一系列攻擊而開始的攻勢,最終證明是場失敗。5月22日,聯合派政治家威廉·特沃德爾(William Twaddell)被暗殺後,350名共和軍在貝爾法斯特被逮捕,使當地組織陷於癱瘓。最大的一次沖突發生在6月,英軍不得不使用炮兵來把一支共和軍部隊從佩提戈(Pettigo)村裡驅逐出去,其中7人死亡,6人受傷,4人被捕。這是在1919-1922年間最後一次共和軍和英軍的大規模對抗。 對平民展開的教派沖突暴力循環一直持續到1922年6月。6月17日,為報復殺害2名天主教徒,弗蘭克·艾肯(Frank Aiken)的共和軍單位在南阿馬郡的阿爾特納懷(Altnaveigh)打死6名新教平民。
邁克爾·柯林斯認為英軍將領亨利·休·威爾遜應對北方針對天主教徒的襲擊負責,並在1922年將其暗殺。此事件無意中觸發了愛爾蘭內戰(溫斯頓·丘吉爾在事後堅持柯林斯是在打擊反條約共和軍,後者應對此事負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南方內戰的爆發停止了北方的暴力活動,戰爭使東北部的共和軍士氣受挫,並將組織的其餘部分的注意力從分裂問題轉移。在1922年柯林斯死後,新的愛爾蘭自由邦悄悄地中止了對北愛的進攻性政策。
在後來的北愛地區,1920年7月至1922年7月共有557人在政治暴力活動中死亡。其中有303名天主教徒(包括共和軍成員),172名新教徒,以及82名警吏團或英軍成員。貝爾法斯特成為主要戰場,457人在此死亡(267名天主教徒,185名新教徒[16] )天主教民族主義分子爭辯這場暴力是對天主教社區的大屠殺,受害者中的天主教徒(58%)佔大多數,與北愛爾蘭35%的天主教人口不成比例。
3. 英國——愛爾蘭戰爭的發生過程是怎樣的
英國——愛爾蘭戰爭是愛爾蘭人民反對英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愛爾蘭的民族解放斗爭如火如荼,逐步發展為公開的武裝斗爭。這場斗爭的動力是工人、雇農、小農場經營者等勞動群眾。但是,由於當時還沒有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愛爾蘭工人階級未能成為這一運動的領導。領導這一運動的是新芬黨,它把中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即愛爾蘭資產階級共和派以及進步知識分子聯合在一起。
1919年1月,當選為英國國會議員的新芬黨代表拒絕去倫敦,而在都柏林集會,宣布召開愛爾蘭第一次國民議會,宣告愛爾蘭獨立,組成臨時共和政府,選舉新芬黨首領埃蒙·戴·瓦萊拉為總統。
議會開始建立行政機構、法院和地方管理機關。建立了一支愛爾蘭共和軍。這支軍隊是按地區原則建立的,人數很快增至2.3萬左右。
英國政府企圖以武力消滅愛爾蘭共和國,將駐愛爾蘭的軍警增至6萬人,宣布戒嚴,大搞恐怖活動。愛爾蘭共和軍在當地居民的支持下,在國內整個西南地區同殖民者展開了武裝斗爭,他們採取游擊戰的方法,分成大批人數不多的「飛行隊」,每隊由20~50名戰士組成,不斷地襲擊英軍巡邏隊和兵營,奪取軍火庫。
1920年年中,英國政府將一支由7、8千名雇傭兵組成的專司討伐的別動隊調到愛爾蘭。然而,這一措施並未收到顯著的效果。列寧指出:「第一次帝國主義大屠殺的『勝利者』,現在連小得可憐的愛爾蘭都不能戰勝……」。英國國內抗議政府推行帝國主義政策的浪潮洶涌澎湃。工人要求停止戰爭將英軍撤出愛爾蘭。由於愛爾蘭人民的堅決反擊,愛爾蘭共和軍的作戰勝利,世界民主輿論對愛爾蘭愛國者的一致聲援,英國政府被迫於1921年夏同埃蒙·戴·瓦萊拉舉行談判。
結果,英國和愛爾蘭於同年12月6日簽訂了一個相互妥協的條約。該條約同意愛爾蘭成為大英帝國的自治領,由26個郡組成愛爾蘭「自由邦」。愛爾蘭工業最發達的東北部6個郡,劃歸英國。英國政府在新自治領的全部軍事基地予以保留。愛爾蘭農民必須照舊向英國國庫繳納土地贖買金。
綜上所述,愛爾蘭人民的民族解放戰爭,雖然迫使英國同意建立愛爾蘭「自由邦」,但並未達到原定的目的。愛爾蘭被肢解了。英國資產階級仍保持了它在愛爾蘭的經濟地位。英愛戰爭之所以造成這種結局,主要是由於新芬黨右翼對民族解放運動規模之大和革命性之強感到害怕,而同英帝國主義妥協的結果。但愛爾蘭人民沒有停止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4. 英國—愛爾蘭戰爭的結果是怎樣的
英國和愛爾蘭於同年12月6日簽訂了一個相互妥協的條約。該條約同意愛爾蘭成為大英帝國的自治領,由26個郡組成愛爾蘭「自由邦」。愛爾蘭工業最發達的東北部6個郡,劃歸英國。英國政府在新自治領的全部軍事基地予以保留。愛爾蘭農民必須照舊向英國國庫繳納土地贖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