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英國依然保留有貴族頭銜這個事情
君主制國家存在貴族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這就是君主制的特徵之一。又不是日本,因為戰爭的原因所以廢除了華族。
㈡ 英國貴族(有爵位的人)他們不用工作嗎
爵位有以下幾種情況
1有的是只有一個稱號的 ,僅僅是一個榮譽, 比如很多有錢人就想要一個爵位
2有的是有一定的薪水的,比如查爾斯王子並且還可以有封地,封地有稅收)。
3有一個爵位比如現在女王的丈夫是一個親王爵位,可以同時擔任上千種社會公職(當仍然很多是掛名的)每天出席各種社交活動 同時也可以獲得薪水,所以他們都是有具體工作的!
㈢ 英國貴族人生活習慣
英國人生性保守,相當尊重傳統,因而保留著相當多的古跡、傳統文物與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其中不免有傳統的包袱,譬如現仍存在的皇室與貴族,以及無法翻新改建、維修卻昂貴的傳統建築。與同為英語系的國家相比,英國的社會和民族性與美國便有極大的差異,以一般生活水準而言,其現代化與舒適化的程度趕不上美國;在一般日常辦事的效率上亦難與美國相比。一般英國人不若美國人那般開朗率直,不會主動與陌生人搭訕,出發點則是著重不探人隱私。英國人若是與陌生人攀談,也會相當保留,而且話題常圍繞在天氣打轉,因為這是最不會觸及個人隱私的題材。一般而言,英國人不若美國人那麼容易交上朋友,但一旦交上了一位英國朋友,可能就是一輩子的朋友。英國人一般頗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榮,重視具有藝術與文化內涵的休閑生活。
英國人一點都不自大。英國人只是比較尊重個人生活與思想空間,所以感覺起來好像比較冷漠而已。而且英國的種族岐視問題比美國少太多了。
英國人早就知道自己已不是這世界的老大,但美國人現在是以自己為老大自尊。撇開英美兩國政府的態度姑且不談,只以人民的態度而言,英國人(英格蘭人/威爾斯人)是很有禮貌且謙卑嚴謹的民族,其實跟中國古代文人社會或儒家思想很像。蘇格蘭人則性情比較剛烈一點,一般北方民族大都如此。
英國人崇尚「紳士風度」和「淑女風范」,講究「女士優先」。在日常生活中,英國人注意儀表,講究穿著,男士每天都要刮臉,凡外出進行社交活動,都要穿深色的西服,但忌戴條紋的領帶;女士則應著西式套裙或連衣裙。英國人的見面禮是握手禮,戴著帽子的男士在與英國人握手時,最好先摘下帽子再向對方示敬。但切勿與英國人交叉握手,因為那樣會構成晦氣的十字形,也要避免交叉乾杯。與英國人交談時,應注視著對方的頭部,並不時與之交換眼神。與人交往時,注重用敬語「請」、「謝謝」「對不起」等。奉行「不問他人是非」的信條,也不願接納別人進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領域,把家當成「私人城堡」,不經邀請誰也不能進入,甚至鄰里之間也絕少往來。非工作時間即為「私人時間」,一般不進行公事活動,若在就餐時談及公事更是犯大忌而使人生厭。日常生活絕對按事先安排的日程進行,時間觀念極強。
在公關談判中,英國人說話、辦事,都喜歡講傳統、重程式,對於談判對手的身份、風度和修養,他們看得很重。通常英國客商不太重視談判的准備工作,但他們能隨機應變,能攻善守
英國人交際活動,對以下特殊禮俗和禁忌應加以注意:
①不要隨便闖入別人的家。但若受到對方的邀請,則應欣然而往。這無疑可理解為對方在發出商務合作可能順利實現的信號。但在訪問時,最好不要涉及商務,不要忘記給女士帶上一束鮮花或巧克力。
②給英國女士送鮮花時,宜送單數,不要送雙數和13枝 不要送英國人認為象徵死亡的菊花和百合花。
③不要以英國皇室的隱私作為談資。英女王被視為其國家的象徵。
④忌用人像作為商品的裝潢。喜歡薔蔽花,忌白象、貓頭鷹、孔雀商標圖案。
⑤忌隨便將任何英國人都稱英國人,一般將英人稱「不列顛人」或具體稱為「英格蘭人」、「 格蘭人」等。
⑥英國人最忌諱打噴嚏,他們一向將流感視為一種大病。
英國式傳統早餐(通常在B&B中就可以享用得到)和下午茶了。英國式早餐包括了熏肉、香腸、荷包蛋、蕃茄、果醬土司、各式玉米片(Cornflakes)和牛奶調成的可口麥片粥。至於英國四面環海,並以畜養業為主,因此海鮮與燒烤也有一定的水準。生蚝與熏鮭魚、燒烤牛肉、羊肉料理都相當地具有英國特色。至於在各地都可以吃到的炸魚薯條(Fish & Chips),可說是英國食物的道地代表作。
下午茶則為嚴肅的英國人生活增添些許浪漫色彩。通常一到下午三點到四點之間,可以看到英國人陸續放下手邊的工作,喝杯咖啡或道地英國奶茶,順便藉此聯絡同事間的感情,當然更是談八卦的好時機。至於正統的英式下午茶,除了有講究的茶具、茶葉外,精緻的糕點更是不可或缺。在陰涼舒適的美景外,來份優閑的下午茶,正是人生一大樂趣也!
英 國 人 的 飲 食 習 慣
早餐
傳統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腸和煎土司。這叫做「煎食」。但現在多數人都很忙,沒辦法每天都吃這種豐盛的早餐,所以現在最流行的早餐種類有: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一些優格加新鮮水果;
·土司塗果醬,通常在早餐時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國人仍在周未享用傳統的英式早餐。各個旅館或飯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館(B&B's)皆有供應傳統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國人的中餐很快就解決,不像義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鍾,許多英國人吃三明治,或許是因為三明治是英國發明的。通常人們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後在午餐時間食用,三明治是英國人的便當。同樣受歡迎的午餐為烤馬鈴薯。
點心在英國相當普遍,特別是巧克力,且特別在早上約十一點和下午三點。英國兒童是世界上吃甜食最甚者,這使得英國牙醫非常忙碌。
晚餐
晚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且通常有兩道菜-肉或魚加蔬菜,之候有甜點(也就是布丁)。英國小孩都知道在吃布丁前要把肉和蔬菜吃光光。
冷凍熟食在英國相當普遍,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微波爐,且通常英國人(尤其是學生會買一份冷凍熟食,放進微波爐,邊看電視邊吃-這叫做吃「電視晚餐」。)
外國食物也相當受英國歡迎。超市裡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印式、中式、意式、希臘式和日式食物-事實上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品。
晚餐後通常要來上一杯茶(當然要加牛奶!)
▲英國的進餐習俗可以歸納為「早餐吃飽,午餐潦草,晚餐吃好。」其重大宴請均在夜間舉行。除了一日三餐外,還有一次「下午茶」,通常是下午三到四點的時候,喝杯咖啡或道地英國奶茶,也順便藉此連絡彼此的感情。
▲英國的海鮮與燒烤如:生蚝與熏鮭魚、燒烤牛肉、羊肉料理都相當具有其特色。而正統家鄉菜,從冷盤的「松軟洋芋沙拉」、「豆蔻奶油腌鮮鮭」,及家常菜「英式肉腸卷」、和英國小吃「炸鮮魚與薯條」,一直到熟食「羊肉薯泥雪柏派」、「碳烤明蝦佐香蒜」等,都是英國飲食文化的傳統烹調及料理。最具代表性的如:燒烤、燉、煮、清、濃湯、素菜麵包、餅乾及各式蛋糕、派類,典型的「牧羊人派」、「烤牛肉」、「櫻桃璀芙」及「巧克力海綿布丁」,還有像是英式烤餅、三明治、溫冷點心、奶油?果醬跟不可或缺的紅茶。
▲酒館文化是英國風情之一,在pubs里最重要的飲料當然是啤酒(beers)。眾多的酒精飲料中,beer的主要幾個大類依其苦味不同而分為:淡啤酒(lager),苦啤酒(bitter),黑啤酒(stout),及英國啤酒(ale)。另一種則是由蘋果所釀造的蘋果酒(cider) 。
英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英國很講究紳士風度,這一點在吃英國菜時也能體會到。有個說法,是說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其一就是吃英國菜。英國的農業不發達,糧食每年都要進口,也不像法國人那樣崇高美食,因此英國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英國人也常自嘲自己不擅烹調。
英式菜選料的局限性比較大,英國雖是島國,但漁場不太好,所以英國人不講究吃海鮮,反倒比較偏愛牛肉、羊肉、禽類、蔬菜等。英式菜的製作大都比較簡單,肉類、禽類等大都整隻或大塊烹制。另外,調味也較簡單,口味清淡,油少不膩,但餐桌上的調味品種類卻很多,由客人根據自己的愛好調味。
英式菜的早餐卻很豐盛,一般有各種蛋品、麥片粥、鹹肉、火腿、香腸、黃油、果醬、麵包、牛奶、果汁、咖啡等,受到西方各國普遍的歡迎。
另外,英國人喜歡喝茶,有在下午3點左右吃茶點的習慣,一般是一杯紅茶或咖啡再加一份點心。英國人把喝茶當作一種享受,也當作一種社交。
英式菜的代表菜餚有土豆燴羊肉、烤鵝填栗子餡、牛尾濃湯等。
英國的「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被稱為是國菜。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把雞蛋加牛奶和面,與牛肉、土豆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餚。上桌時,還要另配些單煮的青菜,即為「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普通家庭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他們是以午餐為正餐。闊綽人家則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點和晚餐)。
不願意吃帶粘汁的菜餚;忌用味精調味;也不吃狗肉。口味不喜歡太咸,愛甜、酸、微辣味,對燒、煮、蒸、烙、焗和烘烤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喜歡中國的京菜、川菜、粵菜。
他們普遍喜愛喝茶,尤為婦女嗜茶成癖。「下午茶」幾乎成為英國人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即使遇上開會,有的也要暫時休會而飲「下午茶」。不喝清茶,要在杯里倒上冷牛奶或鮮檸檬,加點糖、再倒茶製成奶茶或檸檬茶。如果先倒茶後倒牛奶會被認為缺乏教養。他們還喜歡喝威士忌、蘇打水,喝葡萄酒和香檳酒,有時還喝啤酒和烈性酒,彼此間不勸酒。
㈣ 英國現在還存在著貴族,他們有哪些收入來源呢
作為理財師我需要到處轉轉,了解一些經濟的情況,我去過英國,所以我了解一些英國的現在社會情況,英國是一個紳士的國家,也是一個發達的經濟體,英國的貴族和王室一樣,是一種象徵,英國的貴族情況主要有下面幾點:
第一、英國貴族一直存在,跟英國的王室是一樣的,他們的延續得到英國民眾的支持,因為這是一個英國文化的代表,所以英國貴族一直存在到現在。
第二、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英國的世襲貴族存在的時間,超過10個世紀,可是到了1998年的時候,因為英國議會需要改革,所以世襲貴族才算壽終正寢,但是大家注意只是世襲貴族消失,並不是英國現在封的貴族消失。
我們現在說一下英國貴族的收入來源,其中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第一、英國目前的貴族,大部分是一些給國家做出貢獻的精英人才,比如科學方面有重大突破的科學家,對英國有卓越貢獻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等,他們本身有自己的收入,貴族只是一個頭銜和封爵,
第二、英國的貴族收入來源跟很久以前的封建社會分封制不同,現在的貴族只是一種榮譽頭銜,各行各業的人才,都有可能得到英國女王的加冕,所以他們的收入大部分是自己的行業所得,跟自己的頭銜基本沒有關系。
第三、當然現在應該還有一些當時留下的舊貴族,他們可以得到國家的一些工資和獎勵,不過隨著這些人的老去,將來的貴族不會在有這樣的國家獎勵。
綜合上面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出英國的貴族,已經是一種榮譽,是一種象徵,並不是以往大地主、大資本家的那種形象,所以現在的貴族,你完全可以看做是社會精英人員,在做出重大貢獻以後得到的一個獎狀。
㈤ 關於英國貴族頭銜的繼承問題!
不一定。西歐的貴族繼承……要看時間分類。其實西方對這個方面約束很少,只要願意,私生子甚至都可以繼承爵位,而如果是女性爵位繼承人死後平民丈夫繼承也不是沒有的事情。關鍵在於這個女性是否有與丈夫生下孩子。如果有孩子,那麼繼承爵位的絕對是孩子而不會輪上平民丈夫,如果沒有孩子,那麼丈夫繼承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即使他繼承了,在將來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在這個丈夫死後,國王還是會收回爵位的。當然更通常的情況會給親戚,但是你已假設該家族無其他親戚,那麼丈夫有繼承權是可以的。
英國的爵位繼承會比其他的國家(我僅指近代以前還是王國制時代)要稍微寬松一些,當然也是因為他們改革得早內部環境比較寬松。
㈥ 在英國,地主是怎樣影響選區的
白金漢的君主和寡頭 英國曾在海上讓荷蘭人吃了不少苦頭,如今,荷蘭的執政威廉竟成為英國的新主人,事情的發展,很有些戲劇意味。 威廉剛到倫敦,就有大臣建議他入鄉隨俗,組建議會,威廉同意了,於1689年1月22日,選出新議會,即「協商議會」。6天之後,協商議會宣布,鑒於詹姆士二世已經不在位了,英國將由瑪麗和威廉共同執政。於是,瑪麗公主變成了瑪麗二世,荷蘭國王威廉變成了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夫妻二人執手坐上大英王座。 瑪麗生性溫順,像那個時代的大多女子一樣,對政治興趣缺乏,王權實際上落到了威廉手裡。雖說輝格黨和托利黨都對瑪麗和威廉相當滿意,但一想到在詹姆士二世時代的遭遇,大家還是心有餘悸,於是,1689年2月,《權利法案》頒布。 做大英帝國的國王,並不那麼愉快,處處都要受人掣肘。歐洲其他國家的君主可以得意洋洋地擺弄大權,法王路易十四亢奮地呼喊「朕即國家」,威廉和瑪麗只得老老實實地簽署《權利法案》,盡管他們並不喜歡《權利法案》的內容。 《權利法案》先是列舉了詹姆士二世的種種過失,似乎在給威廉和瑪麗以警告,然後又嚴厲地聲明:如果沒有得到議會的同意,國王就不得停止、廢除法律;如果沒有議會的同意,國王不得徵募、維持常備軍;如果沒有議會的同意,國王就沒有權利征稅。國王的司法權、財政權、軍權被限定到非常小的范圍之內。 限制國王權力的同時,《權利法案》將議會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權利法案》規定:議會議員的選舉應該是自由的;議會內的辯論、演說、議事也都是自由的;人們不應因議會上的發言,在議會外的法院或其他任何地方受到制裁、訊問;議會應當經常集會;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有權將議會推翻。 從1689年開始,直到今天,議會在英國的地位都不可撼動。隨著《權利法案》的生效,英國進入了君主立憲制的時代。 議會抓住一切機會遏制王權,王權和議會,就像蹺蹺板的兩端,一端蹺起來,另一端必然沉下去。威廉三世因財政問題求助議會,議會趁機推出《三年法案》,迫使國王將議會變成一個常設性的立法機構。為了避免國王的黨羽在議會中坐大,《三年法案》又規定,每隔三年就要重新進行一次議會選舉。 17世紀末的歐洲,正是天花肆虐的時候,英國宮廷也不能倖免,瑪麗二世在1694年底死於天花,年僅32歲,她還沒來得及給威廉三世生下一兒半女。威廉三世非常悲痛,他剪下瑪麗的一縷頭發,到死都將它帶在身邊。強忍喪妻之痛,威廉三世和議員商議立嗣之事。在幾番激烈的爭執後,議會同意在威廉三世百年之後,由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繼承王位。 安妮並不是個身強體壯的女人,她的孩子不是流產就是夭折,王室和議會都不得不提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安妮百年之後,將由誰來執掌英國王權?萬一王權落入詹姆士二世殘余勢力的手裡,人們為君主立憲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東流。於是,1701年,議會制定了《王位繼承法》,規定僅國教徒才有資格成為安妮女王的繼承人,且王位應由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及其後裔,即漢諾威王室成員繼承。為了防止新國王和國外復辟勢力勾結在一起,這部法案還規定,沒有經過議會同意,國王不可離開英國,不可免除終身任職的法官,外國人不得進入議會、樞密院等重要機構。 安妮並不是個身強體壯的女人,她的孩子不是流產就是夭折,王室和議會都不得不提前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安妮百年之後,將由誰來執掌英國王權?萬一王權落入詹姆士二世殘余勢力的手裡,人們為君主立憲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東流。於是,1701年,議會制定了《王位繼承法》,規定僅國教徒才有資格成為安妮女王的繼承人,且王位應由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及其後裔,即漢諾威王室成員繼承。為了防止新國王和國外復辟勢力勾結在一起,這部法案還規定,沒有經過議會同意,國王不可離開英國,不可免除終身任職的法官,外國人不得進入議會、樞密院等重要機構。 國王的權力變得越來越小,與此同時,英國政治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特徵——貴族寡頭體制。如果說自光榮革命後,議會成了英國的權力中心,那麼上院貴族中的土地貴族就是中心中的中心,無論中央還是地方,無論樞密院還是內閣,都是土地貴族的權力所在。 這些土地貴族是光榮革命的骨幹力量,如今,革命成功了,他們藉助在革命中得到的權力,把握了整個大英帝國的命運。這些貴族緊緊環繞在國王身邊,他們知道,他們必須讓大英擁有一位國王,只有國王在,古老的貴族體制才有理由存在。 土地是財富之源。1688年之後,大批的土地落到了這些貴族手裡,農民們只能望土興嘆。的確,英國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少數人吸多數人血的殘酷現實,卻沒有改變。光榮革命之前,貴族中也有些許破落戶,但到光榮革命之後,幾乎所有貴族都成了惹人羨慕的大富翁。1688年,平均每戶貴族有2800英鎊的進賬,到了1790年,貴族們的平均收入高達10000英鎊。 貴族們有錢有權,他們是英國真正的主宰者。他們對政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作為國家的上流階層,政壇上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直接關系著他們的利益。這些貴族使出渾身解數守衛利益,他們大言不慚地告訴民眾,論頭腦、論良心、論責任感一般民眾都不能和貴族相提並論,而才能出眾的商人和金融家又沒工夫料理國家大事,所以只有足夠富裕的貴族鄉紳才有資格進入議會。貴族們設法讓人們相信,貴族就是國家主人的不二人選。 土地在握,土地貴族的勢力日益壯大。1707年春天,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英格蘭王國更名為「大不列顛王國」。英格蘭人非常開心,蘇格蘭人卻生氣了,英格蘭的實力一向強過蘇格蘭很多,合並頗有些恃強凌弱的味道。蘇格蘭的上流人士最為憤慨,無奈實力不如人,只好暫時咽下這口惡氣。蘇格蘭方面要求讓所有蘇格蘭貴族都進入大不列顛王國的上院議會,結果被英國政府一口回絕。經過幾番討價還價,英國政府最後決定每次舉行大選時,允許蘇格蘭選出16名貴族代表,進入上議院,選出四五名代表作為下議院議員。英國政府也不想和蘇格蘭鬧得太僵,否則,復辟勢力很有可能以蘇格蘭為大本營東山再起。 利益關系是復雜的,在貴族這個大群體內部,也有不少派別在暗中較勁,自光榮革命的成果穩固後,輝格黨和托利黨便恢復了從前的冤家本色。威廉三世當政時,輝格黨在托利黨頭上耀武揚威,而安妮女王即位後,托利黨又受到重用,直到1714年漢諾威王朝建立,輝格黨才重新出頭,從此叱吒政壇半個世紀之久,在這段時間,托利黨一直忍氣吞聲。 光榮革命後最初幾十年的英國政壇特色就是如此,國王雖受制於議會、貴族,但不代表國王只須坐在王座上擺擺樣子。威廉三世、安妮女王,都為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做出了不可抹殺的貢獻。
㈦ 英國貴族的現狀,簡單描述一下大致狀況,不要大篇章的,謝啦
貴族大多沒落了,現在貴族為了生存,也不不得像一般人從事生產,學習各種生存之道,說白了,貴族只是一種精神符號,只能說明你祖上輝煌過,但是這一切與你無關。而英國很多成功人士,也往往會被授予貴族頭銜。
㈧ 英國貴族是怎樣煉成的
說起英國,我們傳統的印象是陰雨連連,紳士很多,並且喜歡手持雨傘,這是我們對英國的刻板印象。但不得不說,英國的確以貴族教育、紳士文化聞名世界。與大部分人的認知相悖,英國所崇尚的貴族教育卻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養尊處優,英國的貴族學校往往是以軍事化的嚴格管理著稱。
英國所崇尚的貴族精神不是暴發戶精神,它從不與平民的精神對立,更不意味著奢侈的生活,而是以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等一系列價值為核心的先鋒精神。
英國威廉和哈里王子都曾被王室送到陸軍軍官學校去進行學習。畢業後,哈里王子甚至被派遣到阿富汗前線,做一名機槍手。英國王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貴,也知道前線的危險,但是他們公認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本職,或者說是本分所在。
英國許多貴族學校都有百年以上歷史,學習氛圍濃郁,積淀深厚。學校佔地面積一般都很大,通常設有室內恆溫游泳池、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等設施,有些學校還有自己的跑馬場和馬房,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礎環境。
同時英式貴族教育非常強調對學生的個人關注,每個學生都特別配備一位個人導師,有非常嚴格的作息要求。學生每天早上都要早起,著正裝去教堂,以端莊的形象迎接一天的開始,冬天也要在寒風中晨跑。
例如聞名全球的英國貴族學校代表伊頓公學,不僅僅傳授給學生學術方面的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學校課表50%是體育課,他們提倡中學時期的學生應該積極地參與體育運動,尤其是團隊運動。
英國普通中學的課程,伊頓只用二分之一的時間完成。剩下的時間,學生被安排學習各類貴族運動,比如馬術、賽艇、擊劍等。學校期望通過運動精神,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溝通、團隊協作、堅持、領導力、公平競爭等意識。其中,馬術因其悠久歷史,備受學校重視。
自古以來,英國王室貴族熱衷於通過馬術展現自己的優雅儀態與貴族氣質,它逐漸成為貴族階層中最「時尚」的運動之一。以此為基礎,近代馬術於英國起源,歷經多年後,發展成為一項形式多樣的體育項目。時至今日,不止是英國,歐洲的王室貴族們仍舊自小就被要求練習這項運動,不少人年紀輕輕已是馬術形象的傑出代表。
比如下面這位:
英國公主扎拉菲利普斯
扎拉不僅是英國歷史上誕生的第四位馬術世界冠軍,同時還是從英國王室走出來的第二位「馬術公主」。
讓小朋友學習馬術,可以塑造優美挺拔身姿,矯正孩子的駝背習慣;促進小腦發育,提高身體協調性和平衡感。在學習駕馭馬匹的過程中,孩子們能不斷提高膽量,積累自信,拓展社交能力。馬術不同於其他運動,許多小朋友在看到馬匹時會有去親近它們的慾望,馬兒也會是孩子們親切的動物朋友。
這不,3月25日的清晨,i05國際私塾重慶龍湖校區的小學員們來到了九濱馬術園,與馬兒們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外教Amaury教孩子們學習馬術裝備的英文單詞: saddle馬鞍,bridle韁繩,helmet頭盔,spur馬刺,stirrup馬蹬,boots靴子?
為了更加了解馬兒的生活環境和習性,小學員們跟著專業教練一起去參觀馬房,馬兒是很容易受到驚嚇的,所以小朋友們都很安靜~
理論知識學習完畢,現在,跨馬上陣!Before started, let』s get dressed!
一個字,帥!兩個字,So cool~
您的小騎士已經上線!
這次有趣的馬術體驗,正是i05國際私塾特色的PBL課程之一。小朋友們通過真實場景、親身參與,與動物親密接觸的同時還能學習到馬術小知識,也學會了相關的英文單詞、句子等等。我們希望通過這一次小小的體驗課程,培養孩子對這項運動的好奇與興趣,以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用馬術運動所傳遞出來的貴族精神帶給他們正面的影響。
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PBL課程會圍繞小朋友們感興趣的主題
展開探索式學習
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應用英語
並在寓教於樂中,獲得豐富的課外知識
㈨ 英國以前的貴族制度,是怎樣的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詞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邊疆殖民地總督;伯爵]演變而來。侯爵原意與「方伯」詞義相近,系指統轄一處的封疆大吏。在英格蘭,拉丁語「侯爵」一詞最初指威爾士邊疆的領主。那時只說明他們領地的位置靠近邊界,並不說明其地位高於伯爵。1385年涵義變化,第9代牛津伯爵羅伯特·德·維爾被封為都柏林侯爵。1397年,薩默塞特伯爵約翰被封為多西特侯爵和薩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榮程度不甚明確,大約在公爵和伯爵之間,一段時期內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間,約翰·德·比奧福特被國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為此向國王請願,要求恢復比奧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卻反對乞求國王,並說:「侯爵乃是一個新的榮譽稱號,完全不為先人所知。所以,應對此冷漠視之,並不認為接受它是明智之舉。」到了15世紀,這級爵號穩定地保持了它在貴族爵位中的第二級地位以後,才被貴族們所看重。與其他4個等級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場合,候爵也穿紅色絲絨外套,帽子上鑲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裝一銀環,帶有四片金葉和四個銀球。國王對他的稱呼一如對待公爵。
上院貴族中數子爵資格最淺。子爵稱號(Viscount)源於法國,原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時可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在英國,1440年比奧芒特的約翰被封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帽子上有兩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銀環,飾有6個銀球。
直到此時,英國5級大貴族方完備成形,成為相對固定的貴族等級制。
在學界,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英國5級貴族是上院的當然成員。史實卻非如此簡單。在13-15世紀,盡管所有大貴族都擁有出席上院的資格,但每屆議會召開前還必須得到蓋有國里的國王詔令,否則不可前往開會。自14世紀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稱為「勛爵」(lord),後來勛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義與「顯貴」(nobility)一詞相近。另外,在英國「貴族」一詞始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貴族(aristocracy)源於希臘文和拉丁文。在希臘文中原有「傑出」、「優秀」之意,可以用來指大貴族。但在含義較廣泛的拉丁文中,該詞除了用指大貴族外,還包括地位較低的自由人,並含有「愚蠢」、「平庸」的貶義,爾後同形異義地轉化為英文源,意為服兵役的自由農民。從諾曼征服到近現代,aristocracy用來稱呼包括騎士在內的大小貴族。5級貴族形成後,為示區別,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詞nobility和Peerage專稱上院大貴族。以後,Nobility除用指上院貴族外,有時還泛指政界要員。
與歐洲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蘭西等國貴族相比較,英國貴族集團的特點之一,是人數較少。長期以來,貴族稱號以及相應的財產權和政治特權只是由爵位領有者本人所擁有,其家屬雖為貴族家庭成員,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貴族爵號和封地按照相當嚴格的長子繼承製傳遞;若長子早歿,依次由長孫、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員依序遞補。若某貴族沒有繼承人,可根據其遺囑或生前安排,並經國王和高級法庭批准認可後,由其近親繼承其封號封地。但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國王收回爵位。通常,英國貴族爵位和封號不可隨意轉讓、出售。歷代國王為保持貴族的群體規模和出於其他方面的考慮,大多會適量增補貴族。
某要人一旦獲得一種爵位,並非固定不變。若新獲顯赫軍功、政績卓著或受到國王格外寵愛,可以晉升更高級的爵位,或兼領新爵位。除此之外,貴族聯姻也是獲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機會和方式。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為社會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擁有貴族身份和家產者以及其長系繼承人總能輕易得到愛慕者和求婚者。例如蘭開斯特王朝的興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擁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親布里奇從娘家帶來。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孫女,她除擁有蘭開斯特公國外,還擁有德比、林肯和萊斯特的伯爵領地。
英國5級貴族大致定型於13—15世紀。它與中國周初的5級貴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時刻一次建立起來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最終成為定製的。
14世紀初,在5級貴族之上的王室貴族中,還出現了一個頗為獨特的、專為王儲所佔有的稱號——「威爾士親王」。該稱呼最早為一度統一過全國的威爾士王子利維倫製造出的名號。1282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率領大軍與艦隊攻打威爾士,利維倫死於非命。兩年後,威爾士合並於英格蘭,愛德華在1301年把威爾士親王之頭銜加給不列顛王位的繼承者。
在政局動盪、戰事連綿的中世紀後期,歐洲各封建君主為了使各級貴族在騎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業、效忠國王,除了利用貴族爵位科賜臣下之外,還別出心裁地設立了劃分為不同等級名分的勛章勛位,獎賞他們的戰功政績。
在英格蘭,最著名的勛位是創立於4世紀中葉的嘉德勛位(the Order of Garter)。據傳,愛德華三世設立這個勛位是為了紀念一次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在一次慶祝攻陷加萊城的舞會上,姿態秀美的索爾茲伯里女伯爵落下一隻藍色襪帶,被愛德華三世撿起,纏在自己的腿上,旁觀者見了鬨堂大笑,愛德華斥責他們說:「凡是認為這是壞事的人可恥」。以後這句話成為國王在1449年建立襪帶騎士團和頒發勛位的格言,它同藍色襪帶和聖喬治十字架圖形一起出現在勛章上,激勵武士們在戰爭——當時主要是百年戰爭——中蔑視死亡,奮勇廝殺。愛德華本人也是襪帶騎士團的成員。他與寵愛的武士圍繞圓桌議事,共同進餐,多次主持武士們的比武演技,使已經衰落的騎士精神有所振作。並使嘉德勛位成為以後英國最誘人的貴族勛章。
歐洲大陸貴族來歷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其中公爵應該是來自戴克里先改革羅馬行省以後的省行政或者軍事長官,後來被蠻族用來稱呼大領主。伯爵則是克洛維王朝的軍隊指揮官。但因為往往隨著軍役而授予領地也成了領主。男爵則是對宮廷顯貴的尊稱。子爵和侯爵是分別作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設立的。這些官銜在加洛林時代吞並采邑的過程中也被當成了采邑而繼承下來,才慢慢變成爵號的(就像萊茵—巴拉定選侯自己是行宮伯爵但還是皇帝的驥廄總管。勃蘭登堡侯爵還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樣,他們的官銜也成了采邑只是擁有的人太少而沒能成為爵號而已)。所以很多擁有領地但沒有官銜的貴族,就以領地為頭銜。中間加中綴詞。翻譯過來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很多名門包括日後君臨半個歐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這些沒封號的家族裡的。
㈩ 英國貴族世襲問題
貴庶通婚是法律允許的合法婚姻。貴庶通婚一般都是男貴女庶的情況,但也有女貴男庶的情況。例如,拿破崙的第二任妻子、奧地利的瑪麗.路易絲後來改嫁給了奈佩格伯爵。
然而,「庶」的一方婚後不能隨配偶得到王室頭銜,但可以得到一個新冊封的貴族頭銜。他們的子女是婚生子女,卻不能繼承「貴」的一方的頭銜。
所以說嘍,王族女性與貴族男性結婚,她們的孩子是不能繼承王族頭銜的。
以上呢,是我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