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翻譯(英國人的姓是怎麼來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姓氏。但是姓氏是什麼意思呢?姓氏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首先,有一些家族姓氏來自於他們的家鄉。如果一個男人住在小山的邊上,那麼他的姓氏就會是Hill(小山)。在英國人們的名字可能是Wood(木頭),Lake(小溪),因為他們住在木頭或者小溪的邊上。
其次,有些姓氏來自於他們的工作。如果一個人是一個廚師,他的名字就可能是Cook(廚師)。
第三,很多人的姓氏來自於他們父親的名字。如果你聽到一個名字Jackson,那麼你就會知道他的是Jack的兒子。
希望能幫助到你^ ^
㈡ 關於英國叫做[不列顛]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英國,由位於歐洲西北邊陲的兩個島嶼——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組成。不列顛島上的原住居民,是伊比利亞人,他們自公元前3000年起,就開始居住在那裡,他們給不列顛帶來了新石器文化。這些伊比利亞人,來自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他們身材矮小,皮膚較黑。 後來,當歷史的腳步進入鐵器時代,自公元前六世紀起,來自大陸的凱爾特人開始入侵位於這兩個位於歐洲西北的島嶼——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這些凱爾特部落中,以不列頓人人數最多。這些凱爾特人,身材高大,毛發金黃,他們逐漸征服和同化了島上的伊比利亞人,逐步成為島嶼的主要居民。凱爾特人最初居住在今天的德國南部地區,是歐洲最早學會製造和使用鐵器及金制裝飾品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顛之前,凱爾特人曾征服了今天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區。 「不列顛」這個名稱來源的一種說法是,大陸人把英倫島上的人稱為「島民」和「海邊之民」(即「布列塔尼」),羅馬人稱之為「不列顛」。
㈢ 英王的名號是怎麼來的
英國國王么,,,就是自己名字後面加個王,約翰 就叫 約翰王,亞瑟就叫亞瑟王
㈣ 美國為什麼叫美國英國又為什麼叫英國
一、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是以洲名而得名的。
哥倫布發現美洲,卻把美洲誤作印度,以至於美洲土著被叫做印第安人至今。也可以說是他的失誤,才使得義大利人阿美利哥·維斯普西(Amerigo Vespucci)有了機會。
8世紀前,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當時稱為北美13州聯合殖民地。1775年這些殖民地人民發動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人民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一建國就想使自己在美洲居於統治地位,因此,把美洲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名稱。1787年在美國憲法中正式肯定了這一名稱。
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U.S.A.)。The United States這一名稱,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政論家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在美國《獨立宣言》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的。1791年,美國總統華盛頓將它縮略為U.S.。1795年,U.S.A.正式見諸有關文件。
二、英國是根據England音譯而來的。
本國稱呼本國,要麼是全稱,要麼是Britain,也就是「不列顛」。甚至還有再細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等等。因為英國是幾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家,只不過元首都是英國女王。
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 總人口超過66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佔83.9%。
(4)英國名號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一個國家的名稱,也與實施的政體有關。
一個國家採取何種政體,與社會各階層在國家政治經濟中的地位有關,也同時受到社會所處的自然環境,歷史傳統,民族構成的制約。同樣是封建制的國家,其政體可能是君主制,也可能是共和制。
而不同性質的國家也可能採用相通的政體,例如古希臘是共和制,現代很多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共和制。而古今的同名政體的具體含義也可能有所不同。
現代國家的政體主要包括君主制和共和制。君主制又可以分為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制;共和制包括總統制、議會制、委員會制和半總統制。
㈤ 請問英國的君主如何命名的就像詹姆士一世統治國家,但後來為什麼變成了查里一世為什麼要更改名號
按照家族中的同名的輩分來排,如 詹姆士一世本來是蘇格蘭國王時,叫 詹姆士六世,因為在蘇格蘭中他家歷史已有五個人叫詹姆士,所以他是六世.同理在他被任命為英格蘭國王時他是第一個人叫詹姆士,所以他叫一世.
PS: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不是一個人 詹姆士一世是查理一世父親
㈥ 英國國王那些幾世和前面的名字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就不能不說,是大英帝國古老的傳統在作祟。這個崇尚古老門第和觀念的,又崇尚歷史榮耀的國家以及貴族,給子女起名字的時候,也往往要從祖輩里挑選那些耳熟能詳的或者是動聽的名字。一方面希望祖上的福澤保佑,第二方面也是希望自己的名氣輝煌吧。當然我也佩服那些,開山破土的,就拿自己的名字當第一的國王。
就像中國人不會把唐太宗和唐高祖弄混淆。就這么簡單。說起名字的重疊和分類,還真的沒有人能比得過中國人。有名有字有外號,有重名,有網名卻也沒有多少人弄混。
㈦ 英國國王如何命名
詹姆士一世的兒子叫查理一世,說明查理一世的名字中有查理這兩個字。而詹姆士二世之所以叫詹姆士二世,是因為他名字中有詹姆士,而他的爺爺是詹姆士一世,所以他就叫二世。但是如果詹姆士二世的兒子的名字中沒有和父親、爺爺、太爺爺一樣的名字的話,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名字再另外用個稱號。
英國國王都喜歡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連串的稱號。比如,現為英國君主伊麗莎白二世的全稱是「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領地的女王,英聯邦首腦,信仰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
這些長長的稱號主要是用來宣示英王至高無上的權威,也表明當朝者所統治的疆域范圍。歷史上,英國國王的稱號曾有多次更改,這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英國所走過的興衰歷程。
我們知道,大不列顛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組成。最早時,英國國王其實只是指英格蘭國王。
1066年,英王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死,因無子嗣,其表外甥、法國大封建主諾曼底公爵威廉聲稱愛德華生前曾經答應讓他繼承英國王位,糾集諾曼底貴族和來自法國各地的騎士,在教皇的支持下渡海征服了英國。
隨後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稱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建立了英國第一個封建王朝——諾曼王朝(1066—1154),並同時以法王附庸的身份領有諾曼底。他的稱號為:「蒙上帝恩賜的英格蘭國王,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
1154年,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加冕為英王,建立「安茹王朝」(1154—1399),又稱「金雀花王朝」。在此前的1150年,亨利已是諾曼底公爵;他的父親是法國安茹伯爵,1151年他繼承了其父的爵位;1152年通過聯姻,他又領有阿奎丹等地。
因此,在他繼承英國王位後,他的稱號中加入了阿奎丹公爵和安茹伯爵兩個爵位。至亨利的兒子約翰成為英王時,愛爾蘭也在英國控制之下,所以約翰的稱號中又增加了「愛爾蘭領主」一項,其全稱為「蒙上帝恩賜的英格蘭國王、愛爾蘭領主、諾曼底和阿奎丹公爵、安茹伯爵」。
1327年,愛德華三世(1327—1377年在位)即位。此後,他一直想以法王外甥的身份繼承法國王位,於是把自己的稱號定為「蒙上帝恩賜的英格蘭、法蘭西國王,愛爾蘭領主愛德華三世」。
為了爭奪阿奎丹地區,英法兩國進行了持續100多年的戰爭,史稱「百年戰爭」(1337—1453)。盡管這場戰爭以英國失敗而告終,但在愛德華三世之後的三個多世紀中,英王在自己的稱號中一直保留著「法蘭西國王」的頭銜。
16世紀初,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即位。他於1543年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創立英國國教。從他開始,英王稱號增加了一個頭銜——「信仰的保護者」。
1603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死,因無子嗣,由其遠親,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王位(英格蘭國王,稱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開始了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他的稱號為「蒙上帝恩賜的大不列顛、法蘭西和愛爾蘭國王,信仰的保護者」。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宣布成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專政的共和國,君主制一度被取消。到1660年,流亡法國的查理二世被迎立為英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為了取得法國的援助,取消了國王稱號中「法蘭西國王」的頭銜。
1801年,英國與愛爾蘭簽訂同盟條約,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當時英王喬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的頭銜為「蒙上帝恩賜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信仰的保護者」。
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年在位)統治時期,英國建立了龐大的殖民體系,其中包括整個印度;1876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
至1902年,其子愛德華七世(1901—1910年在位)加冕為英王時,他的稱號為「蒙上帝恩賜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和所有大不列顛海外自治領的國王 ,信仰的保護者,印度皇帝愛德華七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大英帝國衰落,其殖民體系開始動搖。英國政府被迫在1921年12月與愛爾蘭簽訂條約:允許愛爾蘭南部26個郡成立「自治邦」,享有自治權;北部6個郡劃歸英國。這樣,英國國名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王的稱號也相應改變。
1931年「英聯邦」成立,英國海外自治領成為聯邦內獨立成員,與英國具有平等地位,英王稱號中「海外自治領的國王」頭銜只好除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英王稱號又取消了「印度皇帝」的頭銜。
給皇家寶寶取名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說,取個「蘋果公主」、「狐狸王子」之類的肯定不合適吧。一般來說,取名無非是三項原則:向合適的人致敬、緊跟潮流還有遵循傳統。
英國王室給寶寶取名恐怕要先翻族譜。對於這一點,劍橋公主的名字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她哥哥劍橋王子的名字「喬治·亞歷山大·路易斯」亦是如此:「路易斯」就是為了紀念威爾士親王最愛戴的叔父——路易斯·蒙巴頓公爵。
「夏洛特」這個來源於法語的名字,是「柔弱」、「自由人」的意思。這個名字在英國很受歡迎,在2013年的調查中,「夏洛特」在英國最受歡迎的名字排名中位居第21位,它曾在2000年一度攀升到第4位。
「緊跟潮流」這一點很好理解,1930年瑪格麗特公主出生的時候,瑪格麗特這個名字是當時第5流行的名字。至於安妮公主的名字,至今還是英國最受歡迎的女孩名字前100位呢。
據《每日郵報》報道,女王曾否決愛德華王子要給他兒子取名為「西奧多」的建議,因為女王喜歡更傳統一些的名字。
雖然很多現代英國人都「聽音」起名,其實每個名字背後都有不同的社會階級意義。比如,「泰勒」經常讓人想起酒館的守門人,「史密斯」代表鐵匠,「喬治」在十字軍東征時開始流行起來,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歷史上有6位國王取名「喬治」,卻沒有一位國王叫「泰勒」的原因了。
正因為王室成員取名講究很多,歷代王室成員重名度高。比如,英國王室頗為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愛德華」和「喬治」輪流掌權。
㈧ 英國女王和國王是怎麼命名的
伊麗莎白一世畫像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但是在當時女王並不叫做伊麗莎白一世,而是因為後世又出了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的女王,兩人名字相同,為了區分二者,後人才把前面的這一位女王稱為一世,後面那位叫做二世。
國王的名號是以名來命名的不是以姓命名。而在外國經常名字會有重復的,這種情況最經常發生在同一個家族裡的不同代。就比如經常給兒子命名的時候會用上他爺爺的名字,但是要知道外國人的姓名不是只有一個名和一個姓組成的。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的姓名是很長一串,而中間用點隔開。這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姓,通常放在最後。兩個名,一個是正常名字一個是教名,正常名字放在最前面,教名放中間。所以教名和長輩的名字相同在家族內部不同輩分中很正常,因為經常是用以紀念長輩的。因為他們常用的是第一個正常名字,而教名是在特殊時候用的,比如外國國王在加冕的時候就用教名,因為他們是要由教皇加冕的,所以當然用教名。比如拿破崙 波拿巴,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雖然也叫拿破崙,但是他侄子的「拿破崙」是教名,放在中間的,全稱叫路易·拿破崙·波拿巴,這是為了紀念他的長輩偉大的法國皇帝拿破崙 波拿巴的。
而像詹姆士一世的兒子叫查理一世,說明查理一世的名字中有查理這兩個字。而詹姆士二世之所以叫詹姆士二世,是因為他名字中有詹姆士,而他的爺爺是詹姆士一世,所以他就叫二世。但是如果詹姆士二世的兒子的名字中沒有和父親、爺爺、太爺爺一樣的名字的話,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名字再另外用個稱號成為XXX一世。
㈨ 英國王室中的「世」是怎樣排列的
這很簡單.
一個名字,如果這個國王或女王是第一個叫的,那麼這個人就叫××一世;第二個有同樣叫此名的,就稱二世,以後以此類推.
比如,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因為在他之前還有位女王也叫伊麗莎白,即在英國歷史上大大有名的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的老爸叫愛德華八世,那是因為在此他之前有八位國王也叫愛德華.
當然愛德華一世至愛德華八世他們也不一定是父子關系.可能隔好幾代,甚至不是同一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