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中世紀是多少年

英國中世紀是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3-01-11 17:47:00

『壹』 中世紀指的是什麼時間

在歐洲歷史上,一般來說,「中世紀」指公元5世紀到15世紀,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到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文藝復興運動和大航海時代之間的時期。

按照西方傳統,歐洲歷史可以分為「古典時代」、「中世紀」和「近現代」三個階段。而中世紀歷史自身也可分為前、中、後期三段。

中世紀的學者和作家大多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

公元1330年左右,人文主義者及詩人彼得拉克將之前的基督教時代稱為「古代」"antiqua" (或"ancient"),將他所處的時代稱為「新時代」"nova" (或 "new")。

李奧納度·布倫尼是第一位在他的《佛羅倫薩人史》(History of the Florentine People (1442))中使用三重分期法區分歷史時期的歷史學學者。

布呂尼和之後的歷史學學者對於義大利在彼得拉克時期是否復興有爭議,並因此在彼得拉克劃分的兩個時期之後增加了第三個時期。

因此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1469年,「中世紀」(media tempestas 或"middle season")在拉丁語中首次出現。

在早期的用法中,中世紀這個詞擁有包括最早記錄於1604年的medium aevum 或"middle age",和最早記錄於1625年的media saecula或"middle ages" 等多個變體。

另一個術語"medieval"(偶爾被稱為 "mediaeval") 則來源於medium aevum。

在德國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弗·塞拉利尤斯(1638–1707)將歷史分為古代(Ancient),中世紀(Medieval),近代(Modern)三部分後,三重分期法成為標准。

中世紀最常見的出發點在476年 ,這種斷代方法被布呂尼首次使用。歐洲作為一個整體,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結束日期,但1500年通常被認為是中世紀的最後一年。根據時代背景,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首次美洲航行,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或1517年的宗教改革都被用過。

英國歷史學家大多使用1485年的博斯沃斯平原之戰來標識時代的終結。而西班牙的史學家經常使用的日期包括斐迪南二世的去世日期1516年,卡斯蒂爾的伊莎貝拉一世的去世日期1504年,以及征服格拉納達的1492年。

來自羅曼語國家的歷史學者傾向於將中世紀分為兩部分:早期的「盛期」(High)和後期的「衰落(Low)時期」。

英語國家的歷史學者遵循其德國同事,一般將中世紀分為早期"Early",盛期"High"和晚期"Late"三部分。

在19世紀,整個中世紀經常被稱作「黑暗時代」(Dark Ages)。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

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得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

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寶窟,及著名中世紀研究學者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的研究,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合適的詞。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

「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暗,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眾所周知。」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1)英國中世紀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詞源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最早使用的是歐洲考古學家弗拉維奧·比翁多。

在最經久的分析歐洲歷史的方案之中,中世紀是歐洲三個主要歷史時期—古典時代(classical civilisation)或古代(Antiquity);中世紀;以及近代—之一。

文化

基督教文化占據了中世紀文化的主要地位。泥金裝飾手抄本、格里高利聖詠和哥特式建築是中世紀文化的代表。

中世紀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卡洛林王朝的卡洛林文藝復興[85]和神聖羅馬皇帝時的奧托文藝復興。

14、15世紀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時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

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圖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

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產生了地理大發現。工場手工業也使戰爭武器得到了不斷革新,火炮和火繩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其防禦能力。

而工場手工業也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到中世紀中後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漸漸演變為成立公會,「專業」這個概念在這時期萌生。



『貳』 中世紀是一個怎樣的時期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觀念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叄』 歐洲中世紀相當於中國的什麼年代

南北朝到明代時期。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般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

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從這一時間段來看,大約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到明代。

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而十七世紀西歐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時候,中國還在封建社會的道路上躑躅。

(3)英國中世紀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世紀國家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撒克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撒克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

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

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現代的法國、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肆』 英國中世紀是什麼時候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
1、定義: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於 15 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 5 ~ 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為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17 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 18 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歷史學家普遍採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說,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採用過來。中世紀是適用於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於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2、起迄年代:
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 1640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准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定為下限 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說法,它以 284 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為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採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國滅亡為界.此說在西方較流行,象《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劃定時限時,下限都是 15 世紀,上限則 3 ~ 5 世紀不等。

3、分期:
中古時期各地差別太大,以西歐為標准:
5 ~ 10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封建化時期);
11 ~ 14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
14 ~ 15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
中世紀

"中世紀"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概念,原因在於,歷史上並不曾真正有過 一個叫作"中世紀"的朝代,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認為自己是"中世紀人",所謂的"中世紀"是後人創造的.
"中世紀"一詞最早誕生於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是公元15—16世紀意大 利人文主義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並使用的.他們認為, 在羅馬帝國衰亡直至自己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中間世紀",即"中 世紀".17世紀末,德國歷史學家克利斯托弗 凱列爾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從18世紀末,"中世 紀"的概念便被西方學術界長期沿用下來.
"中世紀"沒有絕對的時間界限.西方絕大多數學者認為,"中世紀" 始於公元500年左右,終於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羅馬帝國的 滅亡,後者的代表性事件則是新航路的開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為界,分為中世紀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中國大多數歷史學家都習慣 於把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作為"中世紀"的開端,而下限則爭議頗多, 有的主張以公元16世紀尼德蘭革命為斷限,有的主張以新航路的發現為斷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紀"概念有著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當西方文藝復 興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創造"中世紀"一詞的時候,他們意念中所指的並不是 整個世界,也不是整個歐洲,而僅僅限於指天主教所統治的地區,即中歐和 西歐.從感情上說,他們對亞洲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嚮往的,對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體投 地;而對公元6至16世紀間"蠻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極為不
滿,對教會壟斷文化事業也大不以為然,遂將這段歷史斥之為"野蠻","未 開化","專制",稱這段時期為"黑暗時代".這些啟蒙思想家在痛罵"中 世紀"西方黑暗的同時,又慨然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己任,從而形成"文 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隨著"中世紀"一詞使用日廣,它逐漸演變為封建社會的代名詞,用於 指封建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這樣,"中世紀"一詞不 再專用於指西方,而成了可用來表述任何一個國家歷史上處於封建社會這一 發展階段上的歷史的概念.按照這種用法,由於各國進入和結束封建社會的 時間先後不一,其"中世紀"也就無法一致,如中國較早進入封建社會,其 中世紀可上溯至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時代,其下限則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國 時代,而印度,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及非洲,美洲廣大地區進入封 建時代較晚,其"中世紀"分別開始於公元11—17世紀不等.時間上的這種 差異給同一時代各國歷史的比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為重要的是,將具有特定涵義的"中世紀"這一概念拿來泛指世界各 國歷史,在注意了經濟上生產方式這一共同點的同時,卻忽視了各國文化發 展的巨大差異."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總體上處於衰落的趨勢,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壞,使古典文化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整個西 方社會的文化水準也因此而大為下降,教會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盡管能夠保存下來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紀"其它地區的文化卻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東地區,拜占庭帝國從一開始就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自居,積極保存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拜占庭帝國衰弱後,悄然興起的 俄羅斯繼承了其文化遺產.在中東地區,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們按照伊斯蘭
教教義的教導,向世界各先進國家廣求知識,使阿拉伯文化迅速發展,達到 了相當高的水平.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雖因內部分裂和外敵入 侵而使其古代燦爛的文化受到相當破壞,但仍有一定的發展,而同樣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壞,反而在不斷吸收,
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將古典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
具有影響的文化之一.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差異是"中世紀"一詞很難反映出
來的.正因為如此,一些歷史學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時,盡量避免使用"中世紀"一詞,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時,也多加以界定.
考慮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歷史發展的差異,也是為了照顧文化發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書的"中世紀"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時間界定.在歐洲,我們敘
述的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350年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敘述的是隋唐宋元間
的歷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們敘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紀室町幕府統治結束時期的歷史;在印度,我們敘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蘇凡國家時期的歷史(約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則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紀的歷史.

『伍』 歐洲中世紀是大概什麼年代,從多少年到多

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中世紀(Middle Ages)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

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束於東羅馬帝國滅亡(1453年)。

"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

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5)英國中世紀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歐洲中世紀發生的歷史大事:

1、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以收復阿拉伯穆斯林入侵佔領的土地的名義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動的戰爭,前後共計九次。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實際上東征不僅僅限於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十字軍在他們佔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國等。

2、東西教會大分裂

基督教東派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在 1054 年的正式分裂。由於事件具體起因多與當時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烏相關 ,故又稱阿卡西烏分裂。

羅馬帝國在公元4世紀末分裂之後,東西兩部分在社會、政治、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促成了基督教說拉丁語的西部派別和說希臘語的東部派別之間的分化。

西部的羅馬教會自認為是耶穌門徒彼得的繼承者,堅持認為其在各宗主教區中擁有首席地位;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則在東羅馬皇帝支持下與羅馬教廷爭奪勢力范圍;再加上教義方面的分歧,終於在 1054 年相互開除教籍,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世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字軍東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西教會大分裂

『陸』 中世紀是指什麼時候

中世紀是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

中世紀是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

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

(6)英國中世紀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

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有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燧發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

而工場手工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到17中世紀中後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漸漸演變為成立工會,專業這個概念在這時期萌生。

『柒』 中世紀是什麼時候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後,極權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比較貧乏的時期。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貴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文化

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里哥利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

『捌』 中世紀是什麼時候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後,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開始的時期為止。

『玖』 中世紀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13世紀末至14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

『拾』 中世紀是什麼時候

一、歐洲中世紀指歐洲的封建時代,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份為歐洲中世紀初期(300到1050),羅馬帝國後期變動,西方基督教興起。
第二部份為歐洲中世紀盛期(1050到1300),社會經濟變遷,各國開始進行領土擴張,宗教廣布,教皇與各帝國間抗爭不斷。
第三部份為歐洲中世紀末期(1300到1500),宗教價值與信念衰退,各國戰爭不斷,社會動盪不安。

二、騎士階層:
真正意義上的騎士是從公元八世紀下半期、歐洲進入封建時代以後開始的。由於封建君主的武士必須裝備齊全,擁有良好的坐騎和一定數量的隨從,因此要有經濟上的支持,於是那些大貴族便通過向武士分封土地,既滿足了他們對土地這一中世紀最重要的財產形式的要求,也使他們成為大貴族的附庸。越來越多的武士在對土地財產的追求下,漸漸形成了一個附庸於大貴族的特定階層——騎士階層。
虔誠的宗教美德,扶弱濟貧的道德精神,以及原來那種武士的榮譽、忠誠和勇敢的品質結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的騎士精神或騎士理想。它是中世紀人的觀念和行為的最高標准和完美榜樣。

三、歐洲中世紀戰爭史:
東歐諸國中典型的是查士丁尼時代的拜占廷帝國。為鞏固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恢復古羅馬的版圖,533年,查士丁尼先征服北非的汪達爾及東哥特王國,隨即出兵並義大利,迫使教皇投降,攻陷義大利。後利用西哥特王國的內訌,佔領西班牙沿海地區,554年,帝國達到鼎盛時期。
西歐的典型是法蘭克王國。法蘭克是日爾曼的一支,4世紀起,不斷向高盧擴張,壓迫當地的羅馬人,受到羅馬人的敵視。751年,擊敗入侵的阿拉伯人,勢力大增。774年控制了義大利北部,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778年佔領阿拉伯控制的西班牙,大致佔領了西羅馬帝國的歐洲版圖,建立了不可一世的「查理帝國」。

閱讀全文

與英國中世紀是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象棋如何玩斗獸棋 瀏覽:606
英國地鐵什麼時候出現 瀏覽:209
印度用什麼錢最貴 瀏覽:687
印尼黑酸枝傢具保養用什麼材料 瀏覽:3
越南政權如何交接 瀏覽:809
義大利什麼時候能成立 瀏覽:694
在中國哪裡賣房子 瀏覽:509
為什麼英國沒有威爾士元素 瀏覽:146
英國貨幣對人民幣多少 瀏覽:261
印度尼西亞礦產怎麼樣 瀏覽:448
去印度買手錶怎麼樣 瀏覽:708
哪個明星去了中國好聲音 瀏覽:981
信奉印度教有哪些國家 瀏覽:162
中國庚子年年都有什麼事 瀏覽:960
義大利怎麼考駕照 瀏覽:636
500馬幣是多少印尼盾 瀏覽:104
伊朗在地球儀上哪個位置 瀏覽:103
如何在中國和越南聊天 瀏覽:489
從印尼到印度多少公里 瀏覽:748
印度汽車關稅如何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