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8年英國服務貿易順差擴大的原因
1. 英國經濟增速在G7集團中最為平穩。國內消費是英國經濟的主要支撐,消費對增長貢獻常年維持在80%的水平。
2. 過去近50年時間中,英國經歷了3輪大金融周期,目前正處於其金融周期上升階段,金融周期信貸擴張將是未來兩年經濟復甦的主要動能。
3.作為英國服務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金融業是英國最重要的支柱產業,金融服務業貢獻40%的服務順差。
4. 英國在半導體晶元設計等部分高端製造上處於世界頂尖水平並具有壟斷地位,此外,能源、化工、汽車、航空及生物醫葯等產業也具備全球競爭優勢。這一點並不會因為脫歐而改變。
5. 英國經濟的短期風險主要來自於脫歐帶來的匯率波動和出口貿易沖擊。
一、英國實體經濟呈現緩慢復甦,金融周期處於快速上升期
1.1 英國經濟整體增速不高但較為穩定,國內消費是其主要支撐
英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五,受2016年以來受脫歐事件影響,經濟增速緩慢下降,從2014年的3.1%下降至2018年1.4%,在G7集團中高於日本、義大利,與德國、法國相仿。從過去20年的數據來看,英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要平穩很多。
英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主要得益於以國內最終消費為主的經濟增長結構。數據顯示,消費對英國名義GDP增長的歷年貢獻維持在80%的水平,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英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95%,以消費支撐經濟的特點相比其他發達經濟體更為突出。因此,在當前全球經濟預期下行環境下,由於國內消費的相對穩定性,以及脫歐不確定性預期消除,根據最新IMF預測,2019年英國經濟增長回落程度顯著小於美國、德國,並在2020年經濟增速迅速恢復至當前水平。
㈡ 特拉斯承諾將推出大膽的減稅計劃,這可能對英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特拉斯承諾將推出大膽的減稅計劃,這可能對英國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
有經濟分析學家指出,英國通脹率創下40年來最高水平,再加上不斷上漲的能源價格,使得許多人的生活費用都在不斷上漲。特拉斯為了讓民眾安心,建議增加政府投入,並提供一定的資金扶持,以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
不過尷尬的是,為了應對長期乏力的英國經濟,特拉斯又提出將通過減稅來促進企業發展,這樣就間接降低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在增加財政開支和削減稅收的同時,很難想像特拉斯會怎樣去實現這樣一個自相矛盾的任務。
㈢ 詳細介紹下1973~75年經濟危機
從1961 年到1969年,美國經濟經歷了一個長達8年的繁榮期。危機使美國工業的工資成本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美國的出口競爭力有所改善,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大力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越南戰爭不斷升級帶動軍費支出猛增,國內需求不斷膨脹,更重要的是,六十年代是美國企業設備更新的高潮,企業現代化投資佔全部廠房設備投資的60%-70%,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高達3.4%。這一繁榮期可分為兩個階段,1961年到1965年為第一階段,經濟增長迅速,物價比較穩定。此後投資過熱,通貨膨脹壓力加大,至1966年下半年即出現嚴重的生產過剩。就國際經濟而言,1965年上半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1966年至1967年西德爆發經濟危機,增加了美國進出口的壓力。只是由於侵越戰爭升級,軍費開支猛增,才阻止了一場危機的到來。代價是累計財政赤字高達604.5億美元,再加上信貸擴張,為70年代的惡性通貨膨脹埋下了禍根。同時,美國貿易順差不斷縮小,到1968年時已不到10億美元,國際收支則連年巨額逆差。1969年至1970年,由於尼克松採取緊縮性政策,並開始分期從越南撤軍,美國經濟終於開始新一輪危機。危機從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止,工業生產下降8.1%,其中設備和耐用品製造業面臨日本和西德的激烈競爭,降幅最大,分別達17.4%和15.6%。失業率上升為6.1%,而且帶有長期性和結構性,1972年經濟進入新的高漲階段後,失業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此次危機還伴隨著嚴重的財政貨幣危機,通貨膨脹加速發展,美元危機頻仍。1970 年,美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猛增,國際收支逆差進一步擴大,黃金儲備急劇減少。 但是,這次危機對西德和日本的影響仍然較小,雖然德、日兩國生產亦一度有所下降,但是它們的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由於德、日兩國經濟增長的帶動,加上美國政府所採取的美元貶值、減稅、擴大政府支出、加速折舊等一系列措施,美國的危機亦得以擺脫,從1972年起,美國工業生產又進入周期性高漲。 這次高漲持續了23 個月。由於美元貶值,美、日、德之間的競爭進一步激化。為增強各自的競爭優勢,除各國貨幣競相貶值以外,各國製造企業紛紛開始向海外遷移,世界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因此,全球范圍的生產過剩加速到來。終於,1973年12月,一場二戰後規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了。 觸發這場危機的是石油漲價。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石油售價從每桶2.48美元上漲至11.65美元。在一個需求螺旋萎縮的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暴漲使需求萎縮突然加劇,生產過剩的危機爆發了。 在美國,危機從1973 年12月持續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業生產下降了15.1%,其中建築、汽車、鋼鐵三大支柱產業受打擊尤為嚴重。固定資本投資共縮減 23.6%,企業的設備投資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業和銀行倒閉均創下戰後的空前紀錄。失業率高達9.1%,失業人數達825萬。道·瓊斯指數從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達41.9%。而與危機相伴的,則是更加嚴重的通貨膨脹。1974年美國消費物價上漲11.4%,1975年上漲11%。 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同時在1973年12月爆發經濟危機,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機。 日本受危機的打擊更嚴重。因為日本的石油幾乎全部依靠進口,石油價格暴漲後,不但國內需求萎縮,而且國際收支出現困難。日本工礦業生產指數下降了 20.6%,超過其他主要工業國。紡織、造船、汽車、鋼鐵、建築等主要工業部門生產均大幅下降。 1974年,日本企業倒閉數創戰後最高記錄,達11738家,倒閉企業的負債總額比1973年高88%。1975年倒閉企業超過1.3萬家,刷新了記錄。這一規模較大的企業也在這一輪倒閉風潮中倒下,如阪本紡織公司,東京鍾表公司,「興人」公司等。其中僅「興人」公司一家即負債2100億日元。官方公布的完全失業人數高達112萬,也創戰後最高記錄。 英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1%,其中粗鋼產量跌到12年來的最低水平,小汽車產量下降了 12%。大批企業倒閉,565的企業開工不足。危機中最高失業月份的失業人數達125萬。企業純利率從1973年的7.8%下降到1974年的4.9%和 1975年的3.6%。英國股市崩潰,1974年12月股價比1972年8月的最高點跌落了 76.2%。由於英國工業國際競爭力低下,危機期間貿易逆差上升到123億美元,比1973年增加了115%。在生產下降的同時,1974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卻高達15.9%,1975年又增加到24.3%。批發物價指數更高,1974年達48.9%。 西德的工業生產下降10.9%,首次達到兩位數;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8.6%,失業人數增至119.4萬,失業率從1972年的1.1%迅速上升到1975年的4.7%。但總的來看,西德受影響的程度比美、日、英等國輕。 為擺脫危機,美國的對策是赤字財政。1975 年財政赤字高達532億美元,是二戰後赤字最高年份1968年(當時正值越戰高峰)的兩倍多,而且此後財政赤字基本上是有增無減。西德三級政府的財政赤字從27.8億馬克增至585.5億馬克,而1966年到1967年危機時財政赤字最多僅為70億馬克。英國著重控制通貨膨脹,通脹率從1976年的 16.5%下降到1978年的8.3%,而代價則是經濟增長緩慢,工業生產直到1978年才恢復到危機前的最高點,失業率也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 日本的應對措施看來最得力。在蕭條期間,日本企業減量經營,抑制企業規模的擴大,同時加強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生產能力數量擴大的投資占設備投資的比重 1965 年佔57.5%,1971年為49%,1975年下降為24.3%,1978年更降為15.3%。經過技術改造,日本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其中人事費下降27.8%,金融費節約27%,庫存費用節省8.9%,營業所和工廠關閉節減費用9.5%,其他費用23.9%。以鋼鐵工業為例,連鑄比從1973年的21.2%提高到1980年的60.7%。日本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下降到0.35-0.4之間,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為0.76。這樣,日本既有效地抑制了生產過剩,同時又增強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順利渡過1980年-1982年世界經濟危機奠定了基礎。
㈣ trillion是多少億
「trillion」是萬億。「trillion」是英文單詞,主要用作為名詞、形容詞,作名詞時譯為「萬億」;作形容詞時譯為「萬億的」。美國英語為Trillion,英國英語為Billion。
雙語例句:
1、YesterdayIlaidoutaplantocut$4trillionfromourdeficit.
昨天我推出了一份削減政府赤字4萬億美元的計劃。
2、,—andthenatrillion.
真實世界有可能是五選一,也可能是一萬億選一,而不是擲骰子的六選一。
3、2030is10trillion.
該機構提出,從2010年到2030年,這20年所需要做出的改變的成本是10萬億。
㈤ 現今世界各國赤字率和債務率是多少
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13年歐洲國家財政赤字率有所下降,但公共債務仍持續攀升。歐盟平均赤字率為3.3%,低於2012年的3.9%,公共債務佔GDP比重則由85.2%升至87.1%。10個國家的赤字率高於馬約規定的3%,分別是斯洛維尼亞(14.7%)、希臘(12.7%)、愛爾蘭(7.2%)、西班牙(7.1%)、英國(5.8%)、塞普勒斯(5.4%)、克羅埃西亞和葡萄牙(均為4.9%)以及法國和波蘭(均為4.3%)。同期歐元區平均財政赤字率由2012年的3.7%降至3%,公共債務佔GDP比重由90.7%升至92.6%。
㈥ 哪一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推行三環外交政策
三環外交
由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提出的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其主旨是企圖通過英國在與美國、英聯邦和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環節中的特殊聯系,充當三者的聯結點和紐帶,以維護英國的傳統利益和大國地位。
三環外交」的提出
——戰後英國帝國之夢未變
二戰結束時,英國的經濟已接近崩潰的邊緣:外債累累,國內民用生產萎縮,出口不及1931年的1/3,40年代又出現了嚴重的支付危機,使國外債務問題更加惡化。1945年英國的赤字達7.04億英鎊,1946年為3.86億英鎊,1947年為6.52億英鎊,1948年為4.96億和1949年的4.88億英鎊。[1]此時,保守黨領袖丘吉爾根據二戰的經驗以及國際局勢的變化,提出了旨在維持英國大國地位和榮耀的「三環外交」方針。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黨的年會上他正式拋出了其「三環外交」的方針。他說:「當我展望我國未來時,我認為,在自由民主國家中存在著三個大環。……對於我們來說,第一個環自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國、加拿大、和其他英聯邦自治領域以及美國在其中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最後是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大環是並存的,如果它們連結在一起,就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聯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們,或者甚至向它們挑戰。現在假如你們想到這相互連接的三個大環,你們就會看到,我們是在這三個大環中都佔一大部分的唯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在連結點上。這個島位於許多空中航線的正中心,我們有機會把他們全部連結在一起」。[2]丘吉爾的這一外交思想,就是試圖以英美特殊關系為基礎,希望法、德和解,恢復歐洲均勢,並利用原有的殖民地體系,挽救和恢復在二戰中被削弱的英國的國際地位。乃是一個國力日趨衰微的大國在外交戰略上的一種無奈選擇。
三環外交的弱點
很顯然,在「三環外交」的構想中,英國一廂情願的把自己放在頗為重要的位置上。眾所周知,經濟決定政治,是政治的基礎。大英帝國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擁有不可比擬的經濟優勢,而如今英國的經濟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為何她還能在英聯邦、英美特殊關系和歐洲這「三環」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英國在這三環中真正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是英聯邦,不可否認,戰後初期英國仍以各種形式佔有世界20%的土地和人口,但我們還須注意到的是英聯邦各殖民地日益高漲的民族意識使得許多原殖民地相繼獲得獨立,而他們由於在種族問題、政治觀念、經濟利益和戰略部署方面與英國矛盾重重,英聯邦內的離心傾向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在英聯邦這一環中的作用也日趨衰退。其次是英美特殊關系這一環,這種特殊關系只是對於經濟處於劣勢地位的英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美國似乎並不像英國那樣看重這種關系,具體表現在租借法案的撤除,麥克馬洪法案的出台,以及兩國在阿以問題上不同的態度。因此,英國在英美特殊關系中只是一個被動的配角地位。最後是歐洲這一環,戰後,英國與歐洲聯系越來越緊密,而英國為了保持自己所謂大國地位,不甘與歐洲各國為伍,因此在戰後初期的對外政策中英國並未給與歐洲足夠的重視。
英國的對歐政策
——英國帝國之夢幻滅的催化劑
二戰中西歐列強都受到了重創。英國認為一個經濟蕭條缺乏抵抗力的歐洲不僅會使英國成為共產主義的「階下囚」,更重要的是會使英國難以迅速的發展,因此,英國對西歐聯合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丘吉爾不斷的在歐洲各國發表演講支持歐洲聯合,他似乎成了「歐洲聯合」的一個最為熱情的倡導者。然而我們必須明白的是,盡管丘吉爾不斷為歐洲聯盟奔走呼號,但他並沒有認真的設想英國進入一個聯合的歐洲。他所希望的只是英國成為「歐洲聯合」的「朋友和發起者,而不是其中的一員。」[3]可見,戰後初期英國人沉浸在「大英帝國」的美夢中,他們認為英國不僅僅是一個歐洲國家,而是版圖遍及全世界的「大英帝國」的首腦,如果作為一個成員國參加歐洲聯盟,便與大不列顛的國際地位不相稱。英國的這種帶有幻想色彩的「帝國」意識在對待歐洲防務集團、歐洲煤鋼聯營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時就更加暴露無疑。
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重新武裝德國的問題顯得很迫切。1950年10月法國提出了普利文計劃—建立具有「超國家」性質的歐洲防務集團,建立一支在統一的歐洲政治機構下的一體化的歐洲軍。英國表示不可能參加這種「歐洲軍」,因為英國是全球性的國家,有著廣泛的考慮,她不參加任何超國家機構的組織,不能明確承擔在歐洲大陸駐軍的義務。丘吉爾也認為普利文計劃十分可笑,他曾說過,它們是一堆「烏七八糟的破爛貨」。[4]
歐洲經濟聯盟的雛形是歐洲煤鋼聯營。法國最初提出建立歐洲煤鋼聯營的「舒曼計劃」,該計劃建議,建立一個超國家的對德國、法國及未來的其他成員國都有決定權的最高機構。其中建立超國家機構的建議與英國的對歐政策及帝國心態相沖突,因此,英國稱他們將不可能接受法國提出的條件。工黨重申了由於英國在英聯邦中及在最大的世界多邊貿易體系中所處的地位,英國政府排除了作為一個充分成員國的可能性。影子內閣的首腦丘吉爾也稱,舒曼計劃從原則上講是正確的,但英國處於英帝國和英聯邦的中心,並與美國關系密切,所以英國不能接受作為歐洲聯邦制度中充分成員國的地位。由於各方面的阻力,英國最終未正式以成員國身份參加該組織,而是於1954年12月21日,與歐洲煤鋼聯營簽訂了有效期為50年的正式聯系協定。1955年英國與歐洲的關系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6月,歐洲煤鋼聯營組織六個成員國的外交部長會晤。不久,他們就宣布打算組成一個歐洲經濟共同體,即一個對外設立共同關稅並消除成員國間的貿易壁壘的關稅同盟。英國被邀請參加所有階段的談判,但他反映冷淡,並最終退出了談判。1958年1月,歐洲經濟共同體在沒有英國參加的情況下開始了工作。此時,英國與歐洲徹底決裂了,導致這種決裂的真正原因是歐共體的「超國家」性質,從英國方面講即是她的「大國意識」在作祟。她擔心英國的對外關稅將干擾英聯邦貿易協定的特惠制,同時他還擔心歐洲經濟共同體會疏遠他與美國的關系。總之,英國認為他們的眼光應該是全球性的,而不應局限在小小的歐洲范圍內。正如羅伯特·安東尼·艾登所說的,「在我們的骨子裡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我們是做不得的。因為大不列顛的利益是在歐洲大陸之外,所以我們的思想應穿越大西洋,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我們的生命,沒有了它,我們將成為生活在歐洲一個孤島上的普通的人。」[5]英國的這種「認識滯後」也使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到1960年底,歐共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哈羅德·麥克米倫經過一場痛苦的重新評價,終於決定申請加入歐共體。但歐洲各國對這位遲到的朋友似乎並不太友好,以致英國的兩次申請都被戴高樂否決。最後,英國終於1973年加入了歐共體。盡管羅馬條約中許多條款對英不利,但這位遲到的歐洲人也只能無可奈何的接受了。
三環外交的破產
蘇伊士危機——英國帝國之夢的幻滅
二戰結束後,埃及國內的民族意識日益高漲。納塞爾取得政權後埃及決定開始建造象徵新政權的阿斯旺水壩。由於該項工程的復雜性和巨額投資,納塞爾便將希望寄託於西方工業國家的援助上。西方國家由於擔心蘇聯勢力滲透中東,於是便決定向埃及提供貸款,然而埃及還宣稱不放棄蘇聯向其提供的援助。更為甚者,埃及與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交往甚密,這些言論和行為無疑觸怒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美英隨即宣布取消給阿斯旺水壩貸款的允諾。無奈之下,納塞爾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運河公司的收入將用來資助阿斯旺水壩的修築工程。
「蘇伊士危機」發生了,消息傳到英國,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多方面努力均告失敗的情況下,英、法、以於1956年10月底悍然發動了入侵埃及的武裝行動。英國國內就蘇伊士危機的局勢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國際輿論紛紛譴責英法以對埃及的侵略(第二次中東戰爭) 。許多國家的人民舉行遊行示威,支持埃及收回運河主權的行動和反抗侵略的斗爭。英法在外交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而更大的挑戰是來自美國的。美國認為軍事干預可能招致蘇聯的插手,並且,與美國的全球性戰略相比,「蘇伊士危機」的重要性相對來說就小很多了。在英法以軍事進攻埃及一周後,艾森豪威爾政府嚴厲警告英國,並敦促其停火。無奈之下,英法終於11月6日被迫停火。
現在回顧起來,我們不禁要問,英國為什麼要急於控制運河呢?僅僅在此事件發生的兩年前,艾登本人還就英國撤出運河區進行過談判。此外運河國有化之後,埃及並不打算截斷英國的石油供應。因此,這場蘇伊士遠征對英國來講又有什麼必要性呢?也許我們能從麥克米倫的話中找出答案:「我們擔心這種粗暴的踐踏新近重申的國際協定的行為,將和當年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災難的情況一樣,使國際信義開始下降。」[6]我們可以看出,英國入侵埃及是為了履行其業已消逝世界大國的責任,挽救正在下降的「國際信義」。直到此時,英國還是以世界大國自居,仍然試圖在國力日益衰退的被動情況下盡可能地維護世界的安全和穩定。然而事與願違,英國在這次行動中更加暴露了她國力衰退的事實。首先,它進一步暴露了英國對美國的依附。事實上,這等於向世界宣布:英國已不再是以前的那個「日不落帝國」了。其次,英國的威望乃至整個國際地位受到了嚴重削弱。人們開始懷疑他們的國家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的性質。最後,英國在中東的影響急劇下降。從此,在這個傳統的勢力范圍內英國只能甘當配角。在中東出現了權力「真空」,美國趁機填補了這個「真空」。更為糟糕的是,蘇聯也趁虛而入,不僅將長期控制埃及,而且逐漸向其他中東國家滲透,使該地區成為美蘇角逐的場所。英國從此跨出了帝國之門。
痛定思痛,英國人開始對其「大英帝國」地位及其沉重的負擔感到幻滅,他們開始懷疑自己國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國角色。經過痛苦的思考政府做出了抉擇:1961年決定申請加入歐共體;1967年宣布最遲將於70年代完成從蘇伊士以東的撤軍。夢想終於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破滅了。我們要注意的是英國的大國心態是從歷史上傳下來的,不可能短時期內消逝。但畢竟從1961年英國開始慢慢的認識現實,在制定外交政策時,他們能更多的考慮到現實因素,而不是一味追求自己昔日的大國地位。這是值得英國當前政府引以為戒的,同時也是世界其他國家的前車之鑒。通過以上對英帝國之夢幻滅歷程的分析,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國際交往中,每個國家及其政府都應該充分認識本國的實際情況從而選擇正確的外交政策和路線;而不應該無視現實,一味沉迷於過去的強大或毫無根據地幻想未來的美好。
㈦ 英國債務超兩萬億英鎊,英國為何會發展到這種地步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破壞,哪怕是世界強國也無法倖免據海外消息報道,新華社駐英國記者稱,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公布了英國政府從今年開春截止到現在的負債情況,報道顯示,由於新冠疫情的壓力,英國經濟負擔加重,國家創收一路下跌,截止到現在,國家負債已經高達2萬億英鎊,即將迎來近60年最大的負債壓力。
第一,英國是一個開放程度相當高的經濟體,即便脫歐後英國的經濟與世界還是緊密相連。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一表徵就是股市的反應,先有美股的四次熔斷,導致全球金融信心下落,然後英國倫敦金融中心也緊隨著指數下跌。
第二,雖然英國以服務業為主,不同於中國這個製造業大國,英國是個知識密集型經濟體,勞動人口流動性較小,但是英國的經濟市場韌性差,受到經濟危機後造成的經濟波動大,且難以穩定下來。
第三,新冠疫情下的貿易行為對英國經濟給予了重創。英國主要出口技術密集型服務,像金融保險之類,這類服務是英國GDP的主要來源。但是由於疫情,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受阻,英國的經濟必然受損。
第四,大規模的防疫措施必然導致生產停擺,失業率與企業破產率急劇升高,經濟頹勢顯而易見。
基於以上幾點,英國政府必須大量舉債才能維持國家經濟穩定,否則失業率破產率再度飆升,到時候國家信用也會受到影響。
㈧ 求英國 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打得好有追加
有利:經濟基礎好,技術好
不利:缺乏資源,泡沫多
㈨ 英國肯特大學財政赤字將達2.79億元,為什麼學校還會經濟赤字
因為英國的教育制度與我國是不同的,我國大部分學校都是公立的,是由國家出錢進行創建的,而英國大部分學校,特別是大學,其實大多都是私立的,是由慈善團體或者說由某些企業進行興辦的,這樣就會產生盈利與收入不對等的問題。
外國的大學,其實他更多的是私人企業,他可以請求國家的援助,但是國家也只能部分去援助他,所以他出現財政困難,最終都是要靠自己解決的,當然,他們有這樣的財政來源跟他的淵源也有關系,他們的淵源就是來自於兩種,一種是學生自行創立的大學,另一種是老師創立的大學。當時的這種自行創立的大學是會吸引更多僅僅是想來學習知識的人。國外大學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方式,比如說對於學生的管理會更加的自由,而且對於學生在學習知識這方面會把控的更加嚴格。而這些有名大學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來自於英國的九大公學,九大公學也是非常有名的。
㈩ 柯林頓的新經濟政策
柯林頓在1993年上台時,連續執政12年的共和黨政府給他留下的預算赤字仍然高達2900億美元.柯林頓上台後的目標非常明確:不僅要縮小赤字,而且要把赤字變成盈餘.柯林頓近乎完美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到1998年,不僅使財政狀況有赤字轉為盈餘,而且實現了"兩低一高",即低失業率,低通脹率和高速經濟增長.柯林頓是如何做到的呢?柯林頓是通過促進經濟更快地增長和削減非生產性開支來把赤字變成盈餘的,他採取的措施包括"節流",首先考慮的就是這些措施會不會對實體經濟構成負面影響.事實上,柯林頓的削減計劃是被納入經濟振興規劃中來實現的而這些至觀重要的方面,恰恰被很多人所忽略.柯林頓採取的緊縮性財政政策與他之前的任何一位總統都截然不同.他實施以增加經濟增長潛力與削減非生產性支出並舉的財政政策,大刀闊斧地展開以減少財政赤字為核心的振興經濟計劃,將公共支出和私人開支的重點從消費轉向投資,並支持對未來美國人的就業和收入進行投資的計劃,同時增稅節支,提高效率.柯林頓簽署的<<赤字削減法案>>(Deficit Rection Act)規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內削減赤字4960億美元,其中增稅2410億美元,該項法案還規定,5年內必須壓縮2550億美元的財政支出.在減少財政開支的同時,政府增加對以交通,通信為主的基礎設施投資,為私人資本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政府還加大對教育和技術的投入,推動經濟轉型.政府把提高美國的技術競爭力放到政府的議事日常上,並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開發經費等.很多人認為柯林頓實行的是緊縮的財政政策,事實並非如此,柯林頓財政政策的出發點是促進經濟增長.柯林頓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是:謹慎理財,控制財政赤字,推動經濟增長.起理論基礎是:政府財政狀況良好,自然吸引大量債券買家,包括海外投資者;國庫券暢銷,自然將推低國庫券利率;國庫券利率下降,便可以帶動市場利率向下.這樣,消費者信貸,按揭利率,企業用資成本普遍下降,整體經濟發展趨勢穩定.結果,美國經濟享受了10年的高速增長.美國GDP增長率,從1993年3月到2000年年均達到3.5%-4%,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增長率約2.5%的增長幅度,在20世紀90年代後班期還有愈益加快之勢.1996-2000年,美國GDP的歷年增長率分別為:2.8%,3.9%,3.9%,4%,4.1%.其中,1999年第四季度和200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按年率計算,還分別增長了8.3%,5.2%,6.1%。在GDP快速增長的同時,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卻在下降。通貨膨脹率從1980-1991年年均4.2%,降到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年均2%;失業率從1992年的7.4%,降到2000年5月的4.1%的水平。隨後財政預算狀況也大有好轉,赤字在1993年曾破記錄的高達3167億美元,到1996年,1997年已分別下降為1073億美元和226億美元,並從1998年開始有盈餘。19998-2001年財政盈餘分別為:692億美元,1244億美元,2370億美元和1270億美元。柯林頓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帶動了經濟持續增長,使美國經濟在發達國家中保持領先地位。研究者後來把柯林頓推行的振興美國經濟的「綜合經濟發展計劃」稱為「柯林頓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