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怎麼培養藝術

英國人怎麼培養藝術

發布時間:2023-02-07 21:27:56

1. 英國人的文化藝術

英國商人一般不喜歡邀請至家中飲宴,聚會大都在酒店、飯店進行。英國人的飲宴,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儉朴為主。他們討厭浪費的人。比如說,要泡茶請客,如果來客中有三位,一定只燒三份的水。英國對飲茶十分講究,各階層的人都喜歡飲茶,尤其是婦女嗜茶成癖.英國人還有飲下午茶的習慣,即在下午3--4點鍾的時候,放下手中的工作,喝一杯紅茶,有時也吃塊點心,休息一刻鍾,稱為"茶休"。主人常邀請你共同喝下午茶,遇到這種情況,大可不必推卻。在正式的宴會上,一般不準吸煙。進餐吸煙,被視為失禮。
英國,邀請對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觀看戲劇、芭蕾舞等,會被當作送禮的等價。主人提供的飲品,客人飲量以不超過3杯為宜,如果感到喝夠了,可以將空杯迅速地轉動一下,然後交給主人,這表示喝夠了,多謝的意思。酒館開門時間一般是上午11時至下午3時,下午5時半到晚上11時。酒館里渴酒的人一般比較多,高峰時,後來的客人沒有座位,就買零酒隨便站著喝。
英國商人對建設性意見反應積極。衣著講究,好講派頭,出席宴會或晚會時,習慣穿黑色禮服,衣褲須燙得筆挺。訪問英國注意他們一些忌諱:忌談個人私事、家事、婚喪、年齡、職業、收入、宗教問題。由於宗教的原因,他們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這是個不吉祥的數字。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13"這個數字,用餐時,不準13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話,則認為這是雙倍的不吉利。不能手背朝外,用手指表示"二",這種"v」形手勢,是蔑視別人的一種敵意做法。上街走路,千萬注意交通安全,所有車輛都靠左行駛。

2. Bauhaus的教育理念及課程特點

包豪斯(Bauhuas)

「包豪斯」是德文DAS STAATLICHES BAUHAUS的譯稱。英文譯名應為State Building lnstitute。「Bauhaus」是格羅皮烏斯專門生造的一個新字。」bau」在德語中是「建造」的意思,」haus」在德語中是「房子」的意思。因此"Bauhaus」就是「造房子」。從這個新造字的字面就能看出,格羅皮烏斯是試圖將建築藝術與建造技術這個已被長期分隔的領域重新結合起來。更廣泛地說,藝術與工藝應該合而為一。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現代設計。 1919年3月16日,魏瑪內務大臣弗列希委派格羅皮烏斯擔任「市立美術院」與「市立藝術工藝校長職務。3月20日,格羅皮烏斯建議並獲准將兩所學校合並,因此,在現代設計史上,在公元1919年成了一個重要的起點,在這一年的4月1日創立的「國立包豪斯設計學校」,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為工業時代的設計教育開創了新紀元。

包豪斯產生的歷史背景:

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手工工藝生產體系,是以勞動力為基點的。而工業革命後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則是以機器手段為基點。手工時代的產品,從構思、製作到銷售,全都出自藝人(工匠)之手,這些工匠以嫻熟的技藝取代或包含了設計,可以說這時沒有獨立意義上的設計師。工業革命以後,由於社會生產分工,於是,設計與製造相分離,製造與銷售相分離。設計因而獲得了獨立的地位。然而大工業產品的弊端是:粗製濫造,產品審美標准失落。究其原因在於:技術人員和工廠主一味沉醉於新技術、新材料的成功運用,他們只關注產品的生產流程、質量、銷路和利潤,並不顧及產品美學品味。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在於藝術家不屑關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業產品。因此,大工業中藝術與技術對峙的矛盾十分突出。19世紀上半葉,形形色色的復古風潮為歐洲社會和工業產品帶來了華而不實、繁瑣庸俗的矯飾之風,例如羅可可式的紡織機、哥特式蒸汽機、以及新埃及式水壓機。產品設計中如何將藝術與技術相統一,引發了一場設計領域的革命,以下三個運動作為標志,也是在包豪斯產生之前歐洲藝術設計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

19世紀後期英國人威廉·莫里斯發起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發起人威廉·莫里斯對當時出現的缺乏藝術性的機械化批量化產品深惡痛絕,他同時十分反對脫離實用和大眾的純藝術。1861年,莫里斯與友人合作成立了一家「繪畫、雕刻、傢具和金屬製品美術工匠公司」,這在藝術設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由美術家親自設計並組織生產的機構,但其背離了工業革命的必然趨勢,否定代表新生產力的大工業機器生產,使他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機器生產產品技術與藝術的矛盾。

1900年前後以法國和比利時等國為中心的新藝術運動 主張藝術與技術結合,提倡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主要成就體現在傢具與室內設計方面,主要貢獻在於繼承了英國「藝術手工藝運動」主張的技術與藝術相結合,並使這種新的設計理論和觀念在歐洲各國得到了比較廣泛的傳播。其局限在於否定了工業革命和機器生產的進步性,錯誤地認為工業產品必然是醜陋的。 比利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為傑出的設計家與設計理論家,無疑應推凡·德·威爾德(Henry Vaan de Velde),威爾德出身畫家,後來也當過建築師,1890年他為結婚選購傢具時,感到市場的所有用品都"形態虛偽",從而開始自己動手設計大部分用品,這使他立志畢生從事設計活動和設計改革,在這一點上,他和威廉·莫里斯頗為相似。 威爾德的設計思想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早在十九世紀末,他就曾經指出"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是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質,他提出了技術第一性的原則,並在產品設計中對技術加以肯定。1902年至1903年間,威爾德廣泛地進行學術報告活動,並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從建築革命入手,涉及產品設計,傳播新的設計思想,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反對純藝術。 1906年他考慮到設計改革應從教育著手,於是前往德國魏瑪,被魏瑪大公任命為藝術顧問,在他的倡導下,終於在1908年把魏瑪市立美術學校改建成市立工藝學校,這個學校成為戰後包豪斯設計學院的直接前身。 威爾德到魏瑪之後,思想有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如果機械能運用適當,可以引發設計與建築的革命。應該做到"產品設計結構合理,材料運用嚴格准確,工作程序明確清楚",以這三點作為設計的最高准則,達到"工藝與藝術的結合"。在這一點上,他已經突破了新藝術運動只追求產品形式的改變,不管產品的功能性的局限,推進了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

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工業同盟或德國製造同盟 這是一個半官方機構,旨在促進工業產品設計。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由政府支持的促進產品藝術設計的中心,在德國現代藝術設計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心人物為海爾曼·穆特修斯。他洞察到英國藝術設計運動的致命弱點在於對於工業化的否定,因而確立了「藝術、工業、手工藝合作水平,明確指出機械與手工藝的矛盾可以通過藝術設計來解決。英國手工藝運動認為手藝比機械生產優越,而工業同盟提倡認識兩者之間的差別;穆特修斯從設計目的熱情地為標准化和機械的價值爭辯,他認為簡單和精確既是機械製造的功能要求,也是20世紀工業效率和力量的象徵。工業同盟的努力想要把藝術家和手藝人與工業融化為整體,去提高大量生產的功能和美觀質量,尤其對低成本的消費產品。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在其青年時代就致力於德意志製造同盟。他區別於同代人的是,以極其認真的態度致力於美術和工業化社會之間的調和。格羅皮烏斯力圖探索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並要求設計師「向死的機械產品注入靈魂」。他認為,只有最卓越的想法才能證明工業的倍增是正當的。格羅皮烏斯關注的並不只局限於建築,他的視野面向所有美術的各個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無論達芬奇或米開朗基羅,他們都是全能的造型藝術家,集畫家、雕刻家甚至是設計師於一身,而不同於現代社會中分工具體化了的美術家,包豪斯對建築師們的要求,也就是希望他們是這樣「全能造型藝術家「。包豪斯的理想,就是要把美術家從游離於社會的狀態中拯救出來。因此在包豪斯的教學中謀求所有造型藝術間的交流,他把建築、設計、手工藝、繪畫、雕刻等一切都納入了包豪斯的教育之中,包豪斯是一所綜合性的設計學院,其設計課程包括新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展覽設計、舞台設計、傢具設計、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等,甚至連話劇、音樂等專業都在包豪斯中設置。而這一教育思想緣自德國的繆司運動。

包豪斯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二十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迪索時期 包豪斯在德國迪索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這個時期是其高峰時期。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邁耶(HannesMeyer,1889-1954)繼任。這位共產黨員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邁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繼任。接任的米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迪索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 米斯·凡·德洛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於1933年正式上台的納粹政府,米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柏林時期僅有6個月的時間。

包豪斯新校舍 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學院在小型工業城市迪索市開學。格羅皮烏斯認為,新的學校本身的建築、規劃,就是一篇無聲的「宣言」,所以他親自以包豪斯的原則設計了迪索新校舍,這座被譽為現代建築里程碑的建築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實習車間、學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風車形的平面。各個不同的部分在外型上也各自不同,高低錯落。整個形體簡潔明快,沒有任何裝飾。面對主要街道的實習車間為大面積裝有機械開窗裝置的玻璃幕牆,深灰色山牆,上書」Bauhaus」七個豎排字母。其餘部分則全部為白色粉牆加黑色鋼框窗。建築內部布置著布勞耶爾(MarcelBreuer)設計的鋼管皮面傢具。鋼筋混凝土建築,所有的建築物都是立方體造型,表面白色,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依靠簡朴的體塊空間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節奏感。由於其簡潔,這些建築也創造了當時建築的最低造價,20美分/平方英尺。

與傳統建築的對比:

傳統的建築觀念是先考慮外觀,然後把不同功能的要求塞進外殼中,「先外後內」。格羅皮烏斯則是「先內後外」,先確定各部分功能所決定的空間,由這些空間組成合理的總體外觀,功能決定外形。 傳統建築中採用對稱法則,而現代設計中採取靈活、不規則的平面布局,多方向、多體量、多軸線、多通道的手法造成了錯落有致、縱橫交錯、變化豐富、生動活潑的藝術效果。 新建築採用框架結構,使牆體脫離承重的位置,從而擴大了窗戶的面積,使窗戶成為組成外觀形態的重要部分。窗戶的玻璃和幾何秩序是新建築最顯著的特色。

包豪斯教學: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針對工業革命以來所出現的大工業生產「技術與藝術相對峙」的狀況,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口號,這一理論逐漸成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教育注重對學生綜合創造能力與設計素質的培養。 包豪斯以前的設計學校,偏重於藝術技能的傳授,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前身的設計學校,設有形態、色彩和裝飾三類課程,培養出的大多數是藝術家而極少數是藝術型的設計師。包豪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建立了「藝術與技術新聯合」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開創類似三大構成的基礎課、工藝技術課、專業設計課、理論課及與建築有關的工程課等現代設計教育課程,培養出大批既有美術技能、又有科技應用知識技能的現代設計師。 包豪斯的整個教學改革是對主宰學院的古典傳統進行沖擊,提出「工廠學徒制」。整個教學歷時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預科,學習「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廠原理與實習」三門課,然後根據學生的特長,分別進入後三年的「學徒制」教育。合格者發給「技工畢業證書」。然後再經過實際工作的鍛煉(實習),成績優異者進入「研究部」,研究部畢業方可獲得包豪斯文憑。學校里不以「老師」「學生」互相稱呼,而是互稱「師傅」、「技工」和「學徒」。所做的東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現作者的思想--這是包豪斯對學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學強調直接經驗。包豪斯的主要課程一直處於變化發展中。

包豪斯課程 實用指導 材料研究 工作方法 正式指導 觀察課:自然與材料的研究 繪畫課:幾何研究、結構練習、制圖、模型製作 構成課:體積、色彩的研究與設計

每一門課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師與一位技術教師共同教授,傳授美術與設計,又傳授技藝與方法。 為貫徹包豪斯的教學體系,學院內設置了供各門課程實習所用的相關工廠,既是課堂,也是車間: 編織工廠:主要以金屬材料和纖維材料的編織設計為主 陶瓷工廠:以距離魏瑪20公里的唐堡陶瓷工廠為實習工廠 木工工廠:該工廠產品追求嚴謹的幾何結構 金工工廠:1925年遷往迪索後成立 紡織工廠:1925年遷往迪索後成立

師資 包豪斯的教師中,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教授紡織品設計的保羅·克利(Paul Klee)以及費寧格是公認的20世紀繪畫大師。構成派成員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使包豪斯的教學由手工藝轉向工業設計。此外畫家約翰·伊頓,建築家米斯·凡·德洛、漢內斯·邁耶、傢具設計師馬賽爾·布魯爾,燈具設計師威廉·瓦根菲爾德都是包豪斯的骨幹。

基本課程: 康定斯基的課程:1)自然的分析與研究;2)分析繪圖 保羅·克利的課程:1)自然現象的分析;2)造型、空間、運動和透視的研究 約翰·伊頓的課程:1)自然物體練習;2)不同材料的質感練習;3)古代名畫分析 莫霍利·納吉的課程:1)懸體練習;2)體積空間練習;3)不同材料結合的平衡練習 4)結構練習;5)質感練習;6)鐵絲、木材結合的練習;7)構成及繪畫 艾伯斯的課程:1)結合練習;2)紙造型練習;3)紙切割造型練習;4)鐵板造型練習; 5)鐵絲造型練習;6)錯視(illusion)練習;7)玻璃造型練習

其他基本課程:色彩基礎、繪畫、雕塑、圖案、攝影等 工藝基礎課程:木工、傢具、陶瓷、鈑金工、著色玻璃、編織、壁紙、印刷等。 其它專門設計課程:展覽、舞台、建築、印刷設計等。 建築研究班特別選修工程課及各類專題研究

3. 各國音樂美術課怎麼上

倫敦,一名兒童在名為「坐下:孩子就座」的話劇演出現場。 人民圖片 國外的藝術教育理念強調的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而是培養他們對藝術的關注、認識和體驗,看重藝術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感悟和發展狀態。 <b>英國 審美教育由來已久</b> 早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人莫里斯就發起了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看重工藝品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公立學校的圖畫課教學,使國民普遍擁有審美能力,成為一種國策。 如今,有關藝術領域的規劃上,美術與音樂為獨立學科;戲劇置於英語課程,並和其他課程結合。實施與推動方面,以國家課程,整體課程,校外之社會資源與支援來進行。例如,參觀藝術館和博物館就被列入英國學校課程。 <b>德國 不唯培養「藝術家」是瞻</b> 德國的藝術教育專家認為,一個民族需要培養自己的畫家、歌唱家,更需要培養大批有藝術修養的觀眾和聽眾。德國的學校藝術教育鼓勵由學生自己創造,很多學校的藝術教育課堂類似手工作坊的工場。 學生的藝術活動成果並不要求有多高的水平。學生都是十分愉快地參與活動,不需要擔心考試成績,而是當成體驗審美、宣洩情感、彰顯個性、發揮才華的平台。 <b>匈牙利 音樂教育的模範生</b> 以該國著名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命名的「柯達伊教學法」是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 從幼兒園到高中,音樂訓練就一直是基礎課程的一部分。在常規學校里,孩子們每周都有兩次音樂課;音樂學校里,每天都有音樂課。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們堅信,音樂與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系,學習音樂能夠發展完整的人格。 <b>日本 音樂美術相互借力</b> 日本藝術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樣。例如日本某中學的藝術欣賞課上,老師先讓學生畫一幅畫,描繪的是一條小溪,小溪對面是一座教堂,陽光透過霧靄照在溪水上,波光粼粼。接著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出可以用小提琴在高音區的顫音來表現霧靄和波光,聖詠的合唱來表現教堂。學生根據這些感悟和提示隨機嘗試著進行演奏。教師在互動式的誘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趙靜 劉思思整理)

4. 英國人的文化習俗

http://www.21abroad.net/life/uk_life.html

英國生活習俗
現在英國人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場合穿著很正規,平時追求簡單、舒適的服飾。飲食式樣簡單,注重營養。英氣候溫和、濕潤,英國人喜愛陽光。平時喜歡自己動手做家務,酷愛運動,喜歡外出旅遊度假。另外英國人非常愛好文化活動,如閱讀書刊、寫文章、聽音樂會、看戲等,還喜歡養寵物。
英倫生活面面觀
一、生活中的數字
在英國,成人平均每周22小時從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並以相同數量的時間用於家務勞動。而從事家務勞動的人的性別仍以婦女為最高。但婦女參加工作的越來越多。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婦女參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體力工作部門,婦女佔一半。而在服務行業,婦女則佔一半多,可謂"半邊天"!
英國家庭的消費額1990年至1997年間增長了75%(含通貨膨脹率)。而1998年二季度又比1997年上漲了2.8%。其消費格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97年,居民用於娛樂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費增加了10%。其支出內容為購買收音機、電視機、電話、電腦和其它耐用品。這部分消費還用於租錄像機和音樂磁帶,購買文體用品,以及教育投資。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價上漲了4.4%,但個別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當屬香煙。
由此可見,現在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並漸漸擺脫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
二、追求簡單、舒適的生活
西服仍稱得上是英國的國服,但是,雖然上班族西裝革履,甚至在重要場合,男士著燕尾服,女士著低胸晚禮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歡穿休閑服,式樣簡單、舒服合體。
英國人的飲食習慣亦式樣簡單,注重營養。早餐通常是麥片粥沖牛奶或一杯果汁,塗上黃油的烤麵包片,熏鹹肉或煎香腸、雞蛋。中午,孩子們在學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點附近買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發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國人的飯桌上才會豐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類,如烤雞肉、烤牛肉、烤魚等。蔬菜品種繁多,象捲心菜、新鮮豌豆、土豆、胡蘿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裝在盤里,澆上從超市買回的現成調料便食用。主菜之後總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燒煮水果、果料布丁、乳酪、冰激凌等。
三、公園與綠地
英國氣候溫和、濕潤。一年四季適合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政府在制定市區規劃時,幾乎在每一個生活小區都專門規劃出一大塊綠地或公園,供人們休息或散步,為孩子們嬉戲提供空間。
由於冬季陰雨多霧,使夏天的太陽對英國人來說變的特別寶貴。在陽光燦爛的周末,假日,公園里,沙灘上到處躺滿了享受太陽浴的人們。更有英國人以把自己的皮膚曬成棕色發亮為時髦。
四、自己動手做
英國人喜歡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動手修繕房屋,製作傢具,裝修房間,修整花園。甚至自己製作陶瓷工藝品,幾乎無所不能。這不僅僅出於經濟考慮,而是把此看作是培養個人技能,陶冶個人情操,也是休閑的生活方式之一。通過自己動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適,更具個性化。
五、酷愛運動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在1996至1997年間,有占總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內,至少參加一體育運動。青少年參加校外體育活動的比例更高。
在眾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中,騎自行車、踢足球、打司諾克球、打網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眾多男女共同愛好的項目。而每天散步兩英里或更長的距離,一直是流行的運動。
六、豐富多彩的假日
每年外出旅遊度假對大多數英國百姓來說,無論時間長短,國內或國外,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據英國旅遊機構調查,1996年,英國居民度過4夜或4夜以上假期的人共計5,900萬,超過了英國人口的總數,而1997年英國居民離家度假超過一夜的人達7,080萬。
除旅遊外,英國人在周末、銀行節、復活節等五花八門的假日中的娛樂和消遣節目更是豐富多采:環境優雅的電影院、音樂廳、歌劇院和夏季露天音樂會更為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和不同口味的人們准備了各式各樣的節目。數目眾多的博物館、名勝古跡更為人們提供了最佳休閑去處。
七、如飢似渴的讀者
在英國242,500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遍布圖書館和閱覽室約5,000所(包括專業圖書館、院校圖書館300多所)。無論白天或晚上,圖書館內常常是座無虛席。借書、查閱資料、瀏覽報紙、寫文章的人有學生、老人、公司雇員,乃至工人。很多圖書館和閱覽室提供IT。
八、"卡"的世界
現代英國人的生活中離不開卡:£信用卡、記帳卡、商店購物卡、汽車加油卡、安全門磁卡、電話卡等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門。
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英國發行了約3,800萬張信用卡,約3,700萬張記帳卡並設ATM提款機(到1997年底累計達23,200個)。如此驚人的數字表明支票和現金日趨被"卡"所取代。1998年7月,英國主要大銀行宣布,將於1999年開始使用信息更多、功能更齊全且更安全的新卡,並逐步取代現行的信用卡和記帳卡。
除此之外,各大超級自選商場、大百貨公司、專賣店還發行"有獎購物卡",即當顧客消費累計到一定金額後,就可得到商家不同形式的獎勵:如免費提供度假機票、贈送購物券、定期郵寄商品廣告及降價消息。這種有獎促銷方式吸引了居民:通常,居民們手持"有獎購物卡"購買日常用品及流行服裝。日積月累,這種購物卡還真使消費者得到了一些實惠。
九、寵物的天堂
英國人很喜愛在家裡飼養一種甚至多種寵物。據官方最新統計,全英國有一半家庭中飼養著720萬只貓、660萬只狗、140萬只兔子、60萬只豚鼠和3,000萬條觀賞魚。
十、發達的網路
2000年,根據英國貿工部所作的2000年國際基準研究報告(,2000)顯示:到2000年第4季度,英國在線的中小企業數已達170萬家,比1999年的110萬家,增長了54%,提前兩年實現了政府規定的"2002年在線中小企業應達到150萬家"的目標。
如今,在英國共有300多家網路服務供應商(InternetServiceProviders,ISP),其中最大的一家為Freeserver。Freeserver1998年由Dixons公司創立,共有130萬個網路用戶。目前,在全英范圍內,網路用戶達1,300萬個,占人口總數的22%,這一比例大大高出其他歐洲主要國家。1999年,在歐洲主要國家中,英國網際網路的年增長率為280%,丹麥為220%,法國為215%,荷蘭為210%,德國和挪威為200%,西班牙為185%,瑞典為170%,芬蘭160%,義大利145%。英國人常說,英國的經濟已成為以網路為導向的網路經濟。事實上,網路早已滲透到了英國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與歐美主要國家相比,全英中學在線率為90%,小學在線率為68%。截至到1999年底,英國成人的在線率為45%,其中20%的人因工作關系在單位上網,另有14%的人在家上網。1999年,英國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方面的花費高達7億美元,2000年達8億美元。
目前,在歐洲國家裡中小企業在線率達53%,而英國中小企業的在線率卻高達68%。如今,英國公司的網路連通率已達世界一流水平:與1999年相比,今年英國在線企業總數達81%,年增長率為63%。
在歐盟國家當中,各國IT產品和服務平均占各國GDP的2.26%;而英國IT產品和服務卻占其GDP的3.24%.

===

生活習俗

旅遊娛樂
生活習俗
社會福利
英國打工
英國概況
英國國民體系
英國交通
現在英國人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場合穿著很正規,平時追求簡單、舒適的服飾。飲食式樣簡單,注重營養。英國氣候溫和、濕潤,英國人很喜愛陽光。平時喜歡自己動手做家務,酷愛運動,喜歡外出旅遊度假。另外英國人非常愛好文化活動,如閱讀書刊、寫文章、聽音樂會、看戲等,還喜歡養寵物。

一、生活中的改變
在英國,成人平均每周22小時從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並以相同數量的時間用於家務勞動。而從事家務勞動的人的性別仍以婦女為最高,但婦女參加工作的也越來越多。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婦女參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體力工作部門,婦女佔一半,而在服務行業,婦女則佔一半多。
近幾年來,英國家庭的消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居民用於娛樂和教育的消費不斷增加。其支出內容為購買收音機、電視機、電話、電腦和其它耐用品。同時,這部分消費還用於租錄像機和音樂磁帶,購買文體用品,以及教育投資等。也就是說,現在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更加註重生活質量,追求精神享受,並漸漸擺脫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等。

二、追求簡單、舒適的生活
西服可以稱得上是英國的國服,但是,雖然上班族西裝革履,甚至在重要場合,男士身著燕尾服,女士身著低胸晚禮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歡穿休閑服,式樣簡單、舒服合體。
英國人的飲食習慣亦式樣簡單,注重營養。早餐通常是麥片粥沖牛奶或一杯果汁,塗上黃油的烤麵包片,熏鹹肉或煎香腸、雞蛋。中午,孩子們在學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點附近買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發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國人的飯桌上才會豐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類,如烤雞肉、烤牛肉、烤魚等。蔬菜品種繁多,像捲心菜、新鮮豌豆、土豆、胡蘿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裝在盤里,澆上從超市買回的現成調料便食用。主菜之後總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燒煮水果、果料布丁、乳酪、冰激凌等。

三、公園與綠地
英國氣候溫和、濕潤,一年四季適合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政府在制定市區規劃時,幾乎在每一個生活小區都專門規劃出一大塊綠地或公園,供人們休息或散步,為孩子們嬉戲提供空間。由於冬季陰雨多霧,因此夏天的太陽對英國人來說特別寶貴。在陽光燦爛的周末、假日,公園里、沙灘上到處躺滿了享受太陽浴的人們,更有英國人以把自己的皮膚曬成棕色發亮為時髦。

四、自己動手做
英國人喜歡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動手修繕房屋,製作傢具,裝修房間,修整花園,甚至自己製作陶瓷工藝品,幾乎無所不能。這不僅僅出於經濟考慮,而是把此看作是培養個人技能,陶冶個人情操,及休閑的生活方式之一。通過自己動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適,更具個性化。

五、酷愛運動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有占總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內,至少參加一項體育運動。青少年參加校外體育活動的比例更高。在眾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中,騎自行車、踢足球、打網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眾多男女共同愛好的項目,而每天散步兩英里或更長的距離,一直是流行的運動。

六、豐富多彩的假日
每年外出旅遊度假對大多數英國百姓來說,無論時間長短,國內或國外,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除旅遊外,英國人在周末、銀行節、復活節等五花八門的假日中的娛樂和消遣節目更是豐富多彩。環境優雅的電影院、音樂廳、歌劇院和夏季露天音樂會更為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和不同口味的人們准備了各式各樣的節目。數目眾多的博物館、名勝古跡更為人們提供了最佳的休閑去處。

七、如飢似渴的讀者
在英國242,500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遍布圖書館和閱覽室約5,000所(包括專業圖書館、院校圖書館300多所)。無論白天或晚上,圖書館內常常是座無虛席。借書、查閱資料、瀏覽報紙、寫文章的人有學生、老人、公司雇員,乃至工人。

八、「卡」的世界
現代英國人的生活中離不開卡:信用卡、記賬卡、商店購物卡、汽車加油卡、安全門磁卡、電話卡等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門。

九、發達的網路
如今,在英國共有300多家網路服務供應商,在全英范圍內,網路用戶達1,300萬個,占人口總數的22%,這一比例大大高出其他歐洲主要國家。2003年,在歐洲主要國家中,英國網際網路的年增長率為280%,丹麥為220%,法國為215%,荷蘭為210%,德國和挪威為200%,西班牙為185%,瑞典為170%,芬蘭160%,義大利145%。英國人常說,英國的經濟已成為以網路為導向的網路經濟。事實上,網路早已滲透到了英國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與歐美主要國家相比,英國中學在線率為90%,小學在線率為68%。目前,在歐洲國家裡中小企業在線率達53%,而英國中小企業的在線率卻高達68%。如今,英國公司的網路連通率已達世界一流水平。

5. 英國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語言與交流隱私對英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個人問題,例如婚姻、有無孩子、戀愛關系、個人經濟狀況、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話題在相互不熟識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

2、 風俗禮儀與生活習慣英國人普遍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公共事業、慈善事業等都很關注。英國人很注重禮貌修養,談話總習慣輕聲細語,很少大聲喧嘩。

3、在餐館和商店中安靜地吃東西並且吃完自己餐盤里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盤上表明已經吃完了。如果沒吃完,就把刀和叉分開成八字形放在餐盤上。

4、英國人有付小費的習慣,但不是很嚴格。通常在餐廳要按帳單的10%左右付,給行李員消費按每件行李50p付,給計程車四季可以按票價的10%-15%付,理發一般付2鎊,飯店旅館等帳單中不含服務費,應將10%的費用分別付給對自己有幫助的工作人員。影劇院、加油站等場所無需付小費。

(5)英國人怎麼培養藝術擴展閱讀: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傳統的英國人非常重視餐桌上的禮儀 懂得這些得人被視為有教養的人 細節很多 在這里就簡略的解釋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實踐中體會與英國人交流中學習

刀叉的擺置

用餐中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放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須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

刀叉的拿法

兩只一組使用刀、叉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與筷子同樣的是以兩只為一組。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於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規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區別。吃肉時,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號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開胃小菜時,要用中號刀,叉或勺一般隨刀的大小而變。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怎麼培養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世界盃中國贏了越南後如何 瀏覽:500
德國和伊朗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611
怎麼給印尼的人打錢 瀏覽:244
伊朗為什麼打擊美軍 瀏覽:215
中國人去印尼怎麼辦簽證 瀏覽:580
在印度用什麼表示尊敬 瀏覽:435
中國大海是哪個省的 瀏覽:573
去義大利可以辦哪些工作簽證 瀏覽:148
印度處方葯多少錢 瀏覽:273
如何從防城港到越南 瀏覽:632
在義大利可以怎麼開直播 瀏覽:12
伊朗姑娘在寧波什麼地方 瀏覽:886
英國的治癒率多少 瀏覽:180
越南黑色石頭叫什麼名字 瀏覽:496
國足伊朗什麼時間踢的 瀏覽:653
印度精英教育有哪些 瀏覽:278
伊朗人怎麼交流英語 瀏覽:940
義大利宮殿有哪些 瀏覽:281
印度為什麼帶圍巾 瀏覽:833
越南全國人口有多少萬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