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敦煌 因何得名的呢請問
敦煌的由來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舉世無雙的「佛教藝術聖地」。「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相傳,遠古的敦煌,為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美麗富饒的綠洲,是由一塊綠色寶石變來的。漢唐以前,中國西部的匈奴,屢犯中原,而漢族統治者,為了避免戰爭,便採取「和親」政策,以求睦鄰友好。有一年,一位公主要遠嫁了。臨行時,皇帝給她金銀綢緞、茶酒馬匹無數,她皆拒收,說:「此行千里,一去難歸,我只要皇上後花園里的那顆綠色寶石。」皇帝只得依允,把綠色寶石交給了公主。但他卻派了兩個武官送行,暗示在途中盜回。公主看穿了其用心,時時提防。當護送公主的大隊人馬快到匈奴地界時,公主便把綠色寶石悄悄塞進皇母給她的那隻仙鶴嘴裡。第二天仙鶴死了,公主便差人把仙鶴埋進深沙里,同時告訴大家:「昨夜仙鶴被人害死,綠色寶石也被盜了。」武士們嚇得失魂落魄,那兩個武官只好溜走,回朝廷報信。從此,與匈奴和好,天下太平。沒過多年,埋了仙鶴的地方,卻出現一片綠洲,往來賓客商隊,稱它是絲綢之路上的綠色寶石。這地方就是現在的敦煌。
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時,武威、張掖、酒泉的命名都有涵義,獨敦煌用原名。敦煌一名的由來何也?這卻給歷史留下了懸案。
史書記載:敦煌古為三危流沙地,羌戎所居,舜「竄三苗於三危」。春秋戰國時,「允姓之戎」居之。秦及漢初為月氏、烏孫牧地。漢武帝前元六年(前174年)老上單於殺月氏君長,敦煌為匈奴所居。元狩二年(前121年)敦煌地屬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敦煌郡。敦煌一名,首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漢書·西域傳》載:「烏孫與大月氏共在敦煌間」。東漢著作家應劭注曰:「敦,大也;煌,盛也」。李吉甫《元和
郡縣志》解釋為「敦,大也,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古時候取盛大輝煌之意,指這個地方對開發西域有很重要的意義。西漢王朝經營西域,開辟中西交通,「列四郡,據兩關」,「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使敦煌成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和關系全局的戰略要地,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同時也孕育和發展了燦爛輝煌的敦煌文化。從敦煌方言也可看出,古代是「華戎雜處」的一個繁盛地方。「敦煌」一名,也有人認為有可能是上述游牧於此地古老民族的「胡語」。
《吉林社會科學》1988年1、2期刊載宮玉海文章說:戰國和秦時,敦煌至祁連山之間一直居住著塞種人、烏孫人和月氏人。月氏驅逐了塞種人(部分並入月氏和烏孫),烏孫人又征服了月氏;後來匈奴強大起來,把烏孫和月氏驅向西邊(今天山一帶)。敦煌既是烏孫故地,名稱由來烏孫語最有可能。敦,英語(烏孫語今讀)ne,意為(風吹積成的)沙丘;煌,英語為Whang,即一大片、一大塊的意思。兩詞連起來,就是一大片沙丘。這符合敦煌一帶的自然地理條件。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中英兩國是親戚,她指的可能就是漢時與烏孫通婚的事。漢武帝元封年間,曾以細君公主、江都公主和解憂公主遠嫁烏孫。烏孫與中原各族同源,月氏即威爾士,現仍和英國人在一起。
敦煌真奇妙,「寶庫中有寶庫,明珠中有明珠」,奇跡不斷出現。莫高窟寶庫中的彩塑又堪稱為世界彩塑大寶庫;敦煌壁畫和藏經洞這個奇跡已被發現,然而莫高窟洞窟壁畫有的有三層,一、二層是什麼?藏經洞的遺書多為殘卷,正本又在哪裡?等等。所有這些猶如明珠還埋在大漠之中,有待識者發現和考證。漢代敦煌郡懸泉置遺址,又有重大考古發現,在海內外引起轟動,被譽為「大漠瑰寶」。在敦煌這座大百花園中又增添了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