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什麼時候有種族歧視

英國什麼時候有種族歧視

發布時間:2023-02-10 13:11:50

A. 種族歧視是如何產生的,什麼原因造成的由來及經過。

1、由來及經過:

在現代,種族歧視開始於殖民時代,以政府形式的種族隔離制度等制度為首的時期達到了頂峰。

經歷了20世紀的二次大戰,第三世界獨立運動和西方國家內部的種族平等運動後,世界很多國家內部的公共討論對和種族有關的政治正確性的觀念已經越來越嚴重,種族差異不應當用種族歧視來概括。在移民國家,種族問題不是單純用種族歧視可以掩蓋的。

但是另一方面,現代種族問題的復雜化又衍生出了「逆向歧視」等更多問題。

在南非,種族歧視突出地表現為種族隔離,這是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基本國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白人種族主義當局頒布的種族歧視法令就多達100多項。

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歐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數民族和外國工人,亞洲的「部落民」和種姓集團等,都是今天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2:種族歧視原因:

這種現象是由反動統治階級採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種族優越和種族仇恨學說等造成的。

(1)英國什麼時候有種族歧視擴展閱讀:

相關事件:

據美國中文網綜合在2014年2月19日的報道,美國華人歡慶新年之際,西裔民主黨籍加州參議員(State Senator)賀南德茲(Ed Hrnandz)提出一項提案卻給歡樂中的亞裔們澆了一盆冷水:該議員嫌加州大學系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的亞裔學生太多了,要求限制亞裔入學,提高西裔和非裔在加大系統中的入學比率。

根據《經濟學人》雜志的數據,美國精英大學亞裔學生的數量1993年為20%左右,此後不升反降。而全國大學本科學生的組成比例,1984年亞裔為4%,24年後,終於增長至6%。但在此期間,拉丁裔和非裔卻增長至15%。

同樣,亞裔的SAT成績必須比黑人高出450分(滿分1600分)才能錄取。而同樣的成績下,非裔被醫學院錄取的機會是亞裔的三倍。

B. 關於種族歧視的資料

種族歧視(racial discrimination)種族歧視在古代即已存在,但其現代形式是從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開始的,至今,在世界上若乾地區仍存在種族歧視現象。這種現象是由反動統治階級採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種族優越和種族仇恨學說等造成的。種族歧視是對人類尊嚴的凌辱,受到了國際輿論和國際組織的一再譴責。1973年11月30日,聯合國通過《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再次明確宣布,凡犯有種族隔離行為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即為犯罪,應負國際罪責。

種族歧視(racial discrimination) 種族與種族之間的鄙視。統治階級根據種族和民族的特徵,劃分人們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敵視、迫害和不平等地對待其他種族的行為。階級剝削制度的產物。種族歧視始於古羅馬帝國時代。其現代形式是從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開始的,主要包括剝奪選舉權、受教育權和其他權利,壓低工資,任意逮捕、拷打甚至殺害,強行限制在「保留地」內居住等。迄今為止,還有許多資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種族歧視現象。

反戰反種族歧視海報
種族歧視的表現有公開的、合法的,有隱蔽的、實際的。在南非,種族歧視突出地表現為種族隔離,這是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基本國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最近半個多世紀里,白人種族主義當局頒布的種族歧視法令就多達100多項。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歐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數民族和外國工人,亞洲的「部落民」和種姓集團等,都是今天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1963年11月20日,《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第一次宣告,要迅速消除世界上一切種族歧視。 1966年3月7日, 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規定:在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或公共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交通工具、旅館、餐館、咖啡館、戲院、公園等),禁止一切種族歧視。締約國承擔義務,防止、禁止並消除各種種族歧視,特別是種族分離和種族隔離,保證不分種族和民族,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權利。凡傳播種族優越或仇恨思想,煽動種族歧視,對任何種族或民族煽動和實施強暴行為,概為犯罪,應依法懲處。

反戰反種族歧視海報
[1]種族歧視是指根據種族將人們分割成不同的社會階層從而加以區別對待的行為。種族隔離政策使歧視官方化,但它往往在未被合法化時被執行。麻省理工學院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在2003年的調查中發現當地的工作單位在招聘時存在廣泛的種族歧視。名字「聽起來像黑人」的應聘者得到面試的機會會比名字「聽起來像白人」的應聘者少50%。調查結果被研究者視為種族偏見已經植根於美國不公平歷史的強力證據。

種族歧視最嚴重的美國城市
第一名.路易斯安娜州的什里夫波特市 97.4% 第二名.北卡羅來納州的溫斯頓·塞勒姆市 94.0% 第三名.喬治亞州的奧古斯塔市 93.3% 第四名.亞拉巴馬州的蒙奇馬利市 93.2% 第五名.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 92.7% 第六名.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 92.7% 第七名.得克薩斯州的沃斯堡市 92.6% 第八名.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爾市 92.5% 第九名.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 91.8% 第十名.弗吉尼亞州的羅諾克市 91.8% 第十一名.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 91.5% 第十二名.亞拉巴馬州的伯明翰市 91.5%
種族歧視在英國歷來就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1993年4月發生的黑人青年勞倫斯遭種族主義分子謀殺事件更是引發全國上下對英國種族歧視,特別是政府和公務員隊伍中種族歧視問題的激烈辯論。勞倫斯是一名18歲的大學預科生,他在倫敦東南部的一個公共汽車站被幾名白人青年無端殺害。事後盡管有5名嫌疑人被拘捕,但沒有人被定罪。英國政府委託了一個由麥克弗森爵士領導的委員會進行了調查。調查報告認為,大倫敦警察局在調查這個案件的過程中嚴重失職,並表現出「機構性的種族主義」。後來,大倫敦警察局同意向勞倫斯的父母賠償32萬英鎊。 此外,英國人對難民的歧視和騷擾也十分令人憂慮。最近的民意測驗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英國接收的移民太多。80%的人認為,難民選擇英國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來英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2001年5月,關於襲擊難民的報道近來也屢屢見諸報端。僅蘇格蘭格拉斯哥幾個月來就發生近80起此類事件。難民在英國的處境也相當令人擔憂。一些人因忍受不了艱苦的生活環境而逃出難民聚居區,靠乞討甚至搶劫為生。難民問題已成為英國政府的一塊燙手山芋。這一點,恐怕是在科索沃戰爭時慨然許諾的布萊爾政府沒有想到的。 種族問題歷來都是英國各政黨競選的主要議題之一。反對黨保守黨領袖黑格更是被輿論指為「好打種族牌」。在英國有較大影響的《星期日獨立報》曾發表文章,標題就是「絕望的黑格打種族牌」。2001年5月月29日,在離6月7日的英國大選不到10天的時候,奧爾德姆事件亦成為英國各政黨攻擊對手的口實。英國第三大黨自民黨率先發難。其內政事務發言人休斯27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保守黨有關難民政策的講話催生了此次事件的發生。
種族歧視是對人類尊嚴的凌辱,受到了國際輿論和國際組織的一再譴責。1963年11月20日,《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第一次宣告,要迅速消除世界上一切種族歧視。 1966年3月7日, 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規定:在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或公共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交通工具、旅館、餐館、咖啡館、戲院、公園等),禁止一切種族歧視。締約國承擔義務,防止、禁止並消除各種種族歧視,特別是種族分離和種族隔離,保證不分種族和民族,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權利。凡傳播種族優越或仇恨思想,煽動種族歧視,對任何種族或民族煽動和實施強暴行為,概為犯罪,應依法懲處。1973年11月30日,聯合國通過《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再次明確宣布,凡犯有種族隔離行為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即為犯罪,應負國際罪責。

作為向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進行戰斗的第一個十年方案的一部分,大會於1979年吁請所有國家每年在3月21日開始的一周內舉行聲援反抗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人民團結周紀念活動。每年的3月21日為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1960年的那一天,南非警察在南非沙佩維爾向反對「通行證法」種族隔離政策的和平示威隊伍開火,殺害69人。大會於1966年宣布這一國際日,呼籲國際社會為根除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而加倍努力。

C. 種族歧視的資料

關於種族歧視: 種族歧視 種族與種族之間的鄙視。統治階級根據種族和民族的特徵,劃分人們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敵視、迫害和不平等地對待其他種族的行為。階級剝削制度的產物。種族歧視始於古羅馬帝國時代。其現代形式是從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開始的,主要包括剝奪選舉權、受教育權和其他權利,壓低工資,任意逮捕、拷打甚至殺害,強行限制在「保留地」內居住等。迄今為止,還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種族歧視現象。 種族歧視不同表現: 種族歧視的表現有公開的、合法的,有隱蔽的、實際的。在南非,種族歧視突出地表現為種族隔離,這是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基本國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最近半個多世紀里,白人種族主義當局頒布的種族歧視法令就多達100多項。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歐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數民族和外國工人,亞洲的「部落民」和種姓集團等,都是今天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聯合國《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 1963年11月20日,《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第一次宣告,要迅速消除世界上一切種族歧視。 1966年3月7日, 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規定:在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或公共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交通工具、旅館、餐館、咖啡館、戲院、公園等),禁止一切種族歧視。締約國承擔義務,防止、禁止並消除各種種族歧視,特別是種族分離和種族隔離,保證不分種族和民族,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權利。凡傳播種族優越或仇恨思想,煽動種族歧視,對任何種族或民族煽動和實施強暴行為,概為犯罪,應依法懲處。 種族歧視最嚴重的美國城市 第一名.路易斯安娜州的什里夫波特市97.4% 第二名.北卡羅來納州的溫斯頓·塞勒姆市94.0% 第三名.喬治亞州的奧古斯塔市93.3% 第四名.亞拉巴馬州的蒙奇馬利市93.2% 第五名.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92.7% 第六名.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92.7% 第七名.得克薩斯州的沃斯堡市92.6% 第八名.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爾市92.5% 第九名.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91.8% 第十名.弗吉尼亞州的羅諾克市91.8% 第十一名.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91.5% 第十二名.亞拉巴馬州的伯明翰市91.5% 在英國的種族歧視 種族歧視在英國歷來就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1993年4月發生的黑人青年勞倫斯遭種族主義分子謀殺事件更是引發全國上下對英國種族歧視,特別是政府和公務員隊伍中種族歧視問題的激烈辯論。勞倫斯是一名18歲的大學預科生,他在倫敦東南部的一個公共汽車站被幾名白人青年無端殺害。事後盡管有5名嫌疑人被拘捕,但沒有人被定罪。英國政府委託了一個由麥克弗森爵士領導的委員會進行了調查。調查報告認為,大倫敦警察局在調查這個案件的過程中嚴重失職,並表現出「機構性的種族主義」。後來,大倫敦警察局同意向勞倫斯的父母賠償32萬英鎊。 此外,英國人對難民的歧視和騷擾也十分令人憂慮。最近的民意測驗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英國接收的移民太多。80%的人認為,難民選擇英國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來英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2001年5月,關於襲擊難民的報道近來也屢屢見諸報端。僅蘇格蘭格拉斯哥幾個月來就發生近80起此類事件。難民在英國的處境也相當令人擔憂。一些人因忍受不了艱苦的生活環境而逃出難民聚居區,靠乞討甚至搶劫為生。難民問題已成為英國政府的一塊燙手山芋。這一點,恐怕是在科索沃戰爭時慨然許諾的布萊爾政府沒有想到的。 種族問題歷來都是英國各政黨競選的主要議題之一。反對黨保守黨領袖黑格更是被輿論指為「打好種族牌」。在英國有較大影響的《星期日獨立報》曾發表文章,標題就是「絕望的黑格打種族牌」。2001年5月月29日,在離6月7日的英國大選不到10天的時候,奧爾德姆事件亦成為英國各政黨攻擊對手的口實。英國第三大黨自民黨率先發難。其內政事務發言人休斯27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保守黨有關難民政策的講話催生了此次事件的發生。 英國哈里王子為種族歧視言論道歉 2009年1月,法新社援引英國《世界新聞報》11日報道,有一個錄像帶拍到英國王子哈利滿口種族歧視語言,稱呼亞裔軍隊夥伴「巴仔」(Paki)、說另外一人像「包破布頭巾的」。 「巴仔」是稱呼印度人或巴基斯坦人的貶意詞;「包破布頭巾的」則帶有歧視阿拉伯人意味。24歲的哈里4年前參加化妝舞會時,因佩戴納粹黨徽掀起輿論嘩然。這卷錄像帶讓哈利再陷爭議。哈利王子是英國王位第三順位繼承人。 英國王室發出聲明道歉,但表示哈利王子說「巴仔」時「沒有惡意」。聲明中說:「哈利王子完全了解這個字眼會觸怒多少人,也對言詞可能引起的冒犯致上最深的歉意。」

D. 種族歧視的故事和資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美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日發表的《2004年美國的人權紀錄》指出,種族歧視在美國根深蒂固,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這份人權紀錄說,美國有色人種普遍貧困,生存狀況遠不如白人。據英國《衛報》2004年10月9日報道,2002年,白人家庭凈資產是8.8萬美元,是拉美裔家庭的11倍,接近非裔家庭的15倍。

據統計,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黑人人數是白人的3倍。黑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比白人少6歲。

紀錄指出,美國的少數民族受到就業和職業歧視。據《今日美國報》2004年5月5日報道,2003年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收到有關工作場所種族偏見方面的指控29000件。美國勞工部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到2004年11月,黑人的失業率為10.8%,白人是4.7%,前者是後者的兩倍多。

來自於至少38個國家的未成年人從事著奴隸性勞動。在美國無力負擔醫療保險的4500萬人中,700萬是非洲裔美國人,佔美國非洲裔人口總數的近五分之一,這個比例比白人高77%。《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2004年3月2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獨立宣言》稱人類生而平等,而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差距簡直是對這一「立國之本」的侮辱。

紀錄說,美國學校普遍盛行種族隔離式教育。美國南方有八分之一的黑人學生上的是黑人學生佔99%的學校,約有三分之一的黑人學生上的是少數民族佔90%以上的學校;在北方,超過一半以上的黑人學生上這種黑人和少數民族學生占絕大多數的學校。

紀錄說,美國大學校園種族主義抬頭。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迪亞波羅河谷社區學院接連發現法西斯標語口號及白人至上主義標語口號,還包括使用武器和語言進行威脅。在加州小聖羅斯學院,校報刊載專欄文章攻擊猶太人,引發抗議風潮;網站聊天室被白人至上主義分子佔領。在達特茅斯學院,白人女生在籌款活動中拍賣「黑奴」。在南密西西比大學,一批白人在美式足球比賽結束後高喊種族主義口號,攻擊4名黑人學生。在只有55名黑人學生的密歇根州奧利維特大學,有51名黑人學生在發生種族暴力事件及騷擾事件後退學。

紀錄顯示,美國種族偏見和偏執造成社會矛盾激化,仇恨犯罪增加。據美國聯邦調查局2004年11月22日公布的對16%的執法單位有關報告的統計,2003年美國發生的總共7489件仇恨犯罪案中,有3844宗與族裔仇恨有關。其中,針對黑人的族裔仇恨犯罪案達2548宗,佔51.4%,是針對其他所有種族的此類犯罪總數的兩倍多,有3150名黑人成為受害者。而犯罪人當中62.3%是白人。

《洛杉磯時報》2004年5月3日報道,受「9·11」事件及伊拉克戰爭影響,2003年,全美共發生針對穆斯林的仇恨事件1019起,同比增長69%。加州針對穆斯林的仇恨事件共221起,同比增長近3倍。 紀錄指出,美國司法領域種族歧視司空見慣。有色人種被判刑和在監獄中被關押的比例明顯高於白人。根據美國司法部2004年11月公布的報告,有色人種佔美國在押囚犯人數的70%以上。

到2003年底,美國聯邦和州監獄關押的被判處1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40萬名犯人中,44%是黑人。犯同樣的罪,黑人平均服刑期比白人長6個月,黑人被逮捕後被關進監獄的可能性比白人大3倍,而且黑人犯罪比白人更難得到緩刑。

紀錄說,「9·11」事件後,美國借國土安全的名義公開限制公民權利,通過監聽電話、追查訪問過的網站、監控金融資金轉移等多種手段,監視公民的一舉一動,而少數民族、外國人、移民成為主要受害者。

據統計,「9·11」事件以後,全美共3200萬人曾面對種族歧視性調查問題。受到歧視性調查的人中,非洲裔最多,佔47%,其次為拉丁裔、亞裔,白人僅為3%。2004年11月,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一年來,已有157281名移民被遣返,比去年增加了8%,創下了新的紀錄。逮捕的無證件外國人也增加了112%。

另據報道,去年開始,在舊金山、巴爾的摩、費城、邁阿密、聖保羅、丹佛、堪薩斯和波特蘭等許多州的城市,每天有幾十名來自墨西哥或其他國家的移民被逮捕,並像嫌犯一樣被強行帶上沉重的電子腳鐐。這種對待非法移民如同對待刑事罪犯的做法已經成為全國性的趨勢。恐怖分子和非法移民的定義界限已經變得非常模糊。

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現狀 種族主義的隱居
國際先驅導報波士頓特約記者楊一帆報道 全球種族主義仍未消亡,即使在最發達的國家——美國。

2003年8月23日,馬丁·路德·金的兒子馬丁·路德·金三世在林肯紀念堂、也就是他父親當年發表演講的台階上,對參加紀念活動的人群說:「我知道我父親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一個夢想。」他說,40年過去了,他父親的夢仍然沒有實現,美國仍然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並要求美國政府改善社會福利制度。這可能也是最新的一次反種族歧視吶喊。

美國的種族歧視縮影

今天的美國,在種族歧視方面可以說是新舊並存。一方面,舊有的種族主義勢力仍然存在,他們盡管人數不多,但是在美國社會中總是可以掀起大浪。波士頓大學的一位黑人研究生約翰·史利文森對記者說,即使在他就讀的中學、大學里,都有許多種族歧視的影子存在。

他回憶說,2年前,一次自己和同伴到大學的一個俱樂部里玩,剛進門,就感覺到許多白人投來鄙視的目光。俱樂部的服務生上來很不客氣的說,「這里是私人場所,請你們這些黑鬼離開」。同伴告訴他,這里是一個只允許白人進入的俱樂部,老闆有很強的3K黨背景。

記者自己在美國也遭遇到類似的經歷,在波士頓的街頭中,記者曾經遭遇到同樣的異樣眼光和拒絕,盡管彬彬有禮但是冷漠至極,甚至在學校里,同學之間也能感受到。

波士頓大學研究美國歷史的學者彼得·羅格告訴記者,從歷史上來看,美國並沒有形成種族歧視的先天因素。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多數美國人的祖先來自世界各地,其中愛爾蘭裔、德裔、義大利裔和西班牙裔的白人比較多,而黑人的比例已經達到13%,近年來亞裔移民數量也有所增加。但是美國依然存在著比較強大的種族歧視力量。對此原因,彼得·羅格認為,這要從全球種族歧視的背景中間尋找原因。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白人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較高,對有色人種族裔的歧視本質上主要是對落後社會和不同文化的排斥。這種情況在美國的多種族社會中,就成為了全球種族歧視的一個縮影。

美國:黑白分治的社會

另一方面,美國的種族歧視從目前來看,開始在新的領域呈現出新的現象,傳統的政治保守勢力也開始介入到其中,簡單的單一種族歧視被文化上的隱性歧視所代替。1968年2月,美國國會曾公布過一份題為《民間動亂問題全國咨詢委員會的報告》,較為詳細地披露了美國社會流行的種族歧視現實,指出:「我們的國家正在分裂為兩個社會,一個黑人社會,一個白人社會——分開的、不平等的兩社會。」

1993年2月,為紀念上述報告發表25周年,設在華盛頓的一個基金會又發表了一份長達350頁的報告,報告列舉了90年代初期盛行於美國的種族歧視現象,其結論是,25年以來,美國各種族之間的不平等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是「進一步加劇了」。

美國學者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美國存在的較強烈種族歧視,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任何行為,都擔心會被帶上種族歧視的印記,一位研究人員就告訴記者,簡單說,就是大家都知道種族歧視不好,但是大家都會有意識無意識的犯種族歧視的毛病。就在這樣的怪圈中間,美國的種族歧視仍然繼續。

彼得·羅格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他說,1994年10月,設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全國中小學歷史教學中心(NCHS)向外界公布了一套全國中小學歷史課教學標准。這個標准第一單元記敘美國的起源,它一反過去那種歐洲文明中心論的作法,將歐洲文明、非洲文明和土著印第安人的文明放在同等位置來處理,把三者在殖民地的相遇稱為「會合」(convergence),強調歐洲移民是美洲大陸的「後來者」。這個標准公布之後,在美國保守界引起了強烈的反彈。而其中堅持鼓吹歐洲文明中心論的,恰恰是以當今美國副總統切尼為代表的美國保守派政治和文化工作者。他們對其他種族的歧視,並不簡單體現在3K黨的大白帽子上,而是體現在美國的文化生存領域,更體現在今天布希對外政策中間。

E. 種族歧視的成因究竟是什麼

種族歧視在古代即已存在,但其現代形式是從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開始的,至今,在世界上若乾地區仍存在種族歧視現象。這種現象是由反動統治階級採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種族優越和種族仇恨學說等造成的。種族歧視的表現有公開的、合法的,有隱蔽的、實際的。在南非,種族歧視突出地表現為種族隔離,這是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基本國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最近半個多世紀里,白人種族主義當局頒布的種族歧視法令就多達100多項。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歐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數民族和外國工人,亞洲的「部落民」和種姓集團等,都是今天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種族歧視是對人類尊嚴的凌辱,受到了國際輿論和國際組織的一再譴責。1963年11月20日,《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第一次宣告,要迅速消除世界上一切種族歧視。 1966年3月7日, 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規定:在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或公共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交通工具、旅館、餐館、咖啡館、戲院、公園等),禁止一切種族歧視。締約國承擔義務,防止、禁止並消除各種種族歧視,特別是種族分離和種族隔離,保證不分種族和民族,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權利。凡傳播種族優越或仇恨思想,煽動種族歧視,對任何種族或民族煽動和實施強暴行為,概為犯罪,應依法懲處。1973年11月30日,聯合國通過《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再次明確宣布,凡犯有種族隔離行為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即為犯罪,應負國際罪責

種族歧視在英國歷來就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1993年4月發生的黑人青年勞倫斯遭種族主義分子謀殺事件更是引發全國上下對英國種族歧視,特別是政府和公務員隊伍中種族歧視問題的激烈辯論。勞倫斯是一名18歲的大學預科生,他在倫敦東南部的一個公共汽車站被幾名白人青年無端殺害。事後盡管有5名嫌疑人被拘捕,但沒有人被定罪。英國政府委託了一個由麥克弗森爵士領導的委員會進行了調查。調查報告認為,大倫敦警察局在調查這個案件的過程中嚴重失職,並表現出「機構性的種族主義」。後來,大倫敦警察局同意向勞倫斯的父母賠償32萬英鎊。 此外,英國人對難民的歧視和騷擾也十分令人憂慮。最近的民意測驗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英國接收的移民太多。80%的人認為,難民選擇英國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來英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2001年5月,關於襲擊難民的報道近來也屢屢見諸報端。僅蘇格蘭格拉斯哥幾個月來就發生近80起此類事件。難民在英國的處境也相當令人擔憂。一些人因忍受不了艱苦的生活環境而逃出難民聚居區,靠乞討甚至搶劫為生。難民問題已成為英國政府的一塊燙手山芋。這一點,恐怕是在科索沃戰爭時慨然許諾的布萊爾政府沒有想到的。
種族問題歷來都是英國各政黨競選的主要議題之一。反對黨保守黨領袖黑格更是被輿論指為「好打種族牌」。在英國有較大影響的《星期日獨立報》曾發表文章,標題就是「絕望的黑格打種族牌」。2001年5月月29日,在離6月7日的英國大選不到10天的時候,奧爾德姆事件亦成為英國各政黨攻擊對手的口實。英國第三大黨自民黨率先發難。其內政事務發言人休斯27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保守黨有關難民政策的講話催生了此次事件的發生。

F. 造成近代種族歧視的開端,是西方黑奴貿易的原罪么

是原罪,主要表現在:大西洋三角貿易中,奴隸只被視為“商品

非洲的對外奴隸貿易主要有四種出口或渠道:第一種是杜氏著名的從大智到美洲,被叫做大西洋奴隸貿易道;第二種是逾越撒哈拉沙漠到馬格裡布,包括今天的摩洛哥、突尼西亞、茅利塔尼亞、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馬格裡布在阿拉伯語中是“西方的”,意思是它是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然後從那裡通向東地中海地區,這被稱為撒哈拉奴隸貿易;第三種是從東非通過紅海到達阿拉伯半島、波斯灣甚至印度西部;第四種是沿著尼羅河流域到達東地中海。在這四個渠道中,最著名的是黑奴貿易,這與早期資本主義在歐洲和美洲的原始積累有關,是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象徵,也是非洲這四種奴隸貿易中最殘酷、最具破壞性和影響最深遠的。

因此,現代種族主義的開始是西方奴隸貿易的原始罪過。

G. 種族歧視的事例

英國

種族歧視在英國歷來就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1993年4月發生的黑人青年勞倫斯遭種族主義分子謀殺事件更是引發全國上下對英國種族歧視,特別是政府和公務員隊伍中種族歧視問題的激烈辯論。勞倫斯是一名18歲的大學預科生,他在倫敦東南部的一個公共汽車站被幾名白人青年無端殺害。事後盡管有5名嫌疑人被拘捕,但沒有人被定罪。英國政府委託了一個由麥克弗森爵士領導的委員會進行了調查。調查報告認為,大倫敦警察局在調查這個案件的過程中嚴重失職,並表現出「機構性的種族主義」。後來,大倫敦警察局同意向勞倫斯的父母賠償32萬英鎊。
此外,英國人對難民的歧視和騷擾也十分令人憂慮。最近的民意測驗結果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英國接收的移民太多。80%的人認為,難民選擇英國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來英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2001年5月,關於襲擊難民的報道也屢屢見諸報端。僅蘇格蘭格拉斯哥2001年就發生近80起此類事件。難民在英國的處境也相當令人擔憂。一些人因忍受不了艱苦的生活環境而逃出難民聚居區,靠乞討甚至搶劫為生。難民問題已成為英國政府的一塊燙手山芋。這一點,恐怕是在科索沃戰爭時慨然許諾的布萊爾政府沒有想到的。
種族問題歷來都是英國各政黨競選的主要議題之一。反對黨保守黨領袖黑格更是被輿論指為「打好種族牌」。在英國有較大影響的《星期日獨立報》曾發表文章,標題就是「絕望的黑格打種族牌」。2001年5月月29日,在離6月7日的英國大選不到10天的時候,奧爾德姆事件亦成為英國各政黨攻擊對手的口實。英國第三大黨自民黨率先發難。其內政事務發言人休斯27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保守黨有關難民政策的講話催生了此次事件的發生。

美國

美國總統布希承認,種族主義依然在美國徘徊。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也承認種族偏見仍然存在。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
存在制度化的種族主義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的存在是其制度化種族主義發展至今的必然產物。從杜魯門總統開始,美國政府便致力於黑人權利立法。到約翰遜總統執政時期,最終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主義。因而在今天的美國,雖然合法的種族歧視與隔離被取消了,但制度化的種族主義卻絲毫未減。
絕大多數黑人因膚色被剝奪了享有與白人同等待遇的權利。時至今日,「黑人應在社會底層」一類思想並非沒有市場。決策者們把解決問題的著眼點定位於改變廣大黑人的文化、行為、道德,而不是消除其窮困窘境本身。
這就是說,美國政府在制定該項政策之前,就已對黑人的文化、行為、道德作了徹底否定,這便決定了美國政府的黑人政策無法擺脫種族主義的影響。
相關政策埋下歧視基礎隨著美國經濟的衰退,有色人種、特別是廣大黑人的生存條件面臨日益嚴重的威脅,種族沖突愈發激烈,種族主義更加猖獗。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競選中令人吃驚地聯合起來,他們從各自利益出發,均把矛頭指向有色人種,特別是黑人,並由此出籠了一系列相關政策。
首先,否認黑人享有獲得政府福利救助的權利,拒絕給予黑人基本的生存保障。1996年通過的《福利法案》強行規定了需要政府救濟的黑人可得到資助的年限(一生中只有5年),解除了政府部門對其所應承擔的救助義務。
其次,減免「精英集團」(以富有的白人為主體)的納稅額,實施有種族主義傾向的經濟舉措。在廣大黑人最基本的福利待遇被大刀闊斧地砍除時,許多白人卻得到了政府的額外津貼。
黑人表現提供歧視口實種族主義的存在也有黑人自身的原因,許多黑人自身的表現為政府對其實行種族歧視性政策提供了口實。
長期以來,許多黑人因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沒有工作,其中一些人(特別是部分年輕人)經常會做一些「殘忍的毒品交易」,以自己的方式模仿資本主義的創業精神。在黑人聚居區,掠奪性的犯罪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
另外,還有一些黑人,特別是一些黑人婦女,他們習慣依賴政府的救濟生活,不思進取。
種族主義分子以此為由,把廣大黑人誣蔑為「寄生於毒品中的無業遊民」,「缺乏道德、禮貌、良心的嗜血好戰者」。由此,政府的決策者們為其制定「強硬政策」找到了「憑據」。
黑人斗爭的歷史還很短美國建國200年後,才出現了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爭取權利的運動。在這個運動中,有一位黑人領袖說:自由只能用子彈才能得到。可見直到美國建國200年後,種族仇恨依然十分強烈。然而,子彈最終打進了馬丁·路德·金。因而,美國黑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平等,還必須不斷地進行頑強的抗爭。
在馬丁·路德·金的故鄉亞特蘭大,當地黑白兩個流行音樂電台的主持人想借1976年2月馬丁·路德·金誕辰之機,搞一個黑白民眾的聯合音樂派對。這個提議一出,在聽眾中反響熱烈,電台熱線快被打爆。但到了舉行派對的當晚,到場的民眾中80%以上是黑人。這表明,盡管美國取消種族隔離制度已經幾十年,但多數白人和黑人還是選擇過相互隔離的生活。

H. 英國性別歧視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更准確的來說是20世紀以前),英國社會普遍流行著一種女性想像:女人都是較弱無力、需要男性保護之人,她們不但無助於人,而且也不能自助。這種錯誤的看法導致了兩個相互區別又彼此聯系的問題:(1)由於女人如此之軟弱無力,不適合做支付工資的工作,給她們低薪實屬正常;(2)可是,倘若以低薪招聘女性,又會對男性的薪酬造成威脅。當時的英國男性認為,女人實在不適合在工廠里工作,她們應該待在家中;女人只能是為了家庭生計需要才能走進工廠。偏見與薪資上的沖突使男女工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因此,女工人的低薪得不到男工人的同情,反而還會受到抗議與反對。很多工會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竟然選擇將女工人拒之門外,而一些工會雖然接受女工人,但也表現得十分謹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戰爭使女性勞動者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發生了轉機。由於戰事吃緊,英國政府將男性勞動力大批調往前線。1915年,英國各工廠出現勞動力緊缺,軍需品部門尤為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行各業都開始招募女性。1915年春,財政大臣喬治·勞合(David Lloyd George)發起女性戰時服務運動(War Service For Women),政府雖然給了更多的女性工作的權利,但卻沒有給她們改善生活的權利。在這場運動中,登記處並沒有許諾這些女性某個固定數額的工資,而是將工資問題交由僱主自行決定。男 女工人們十分擔心,因為僱主有可能給他們低薪,更有可能在士兵復員時將他們趕出工廠。他們要求的「同工同酬」(Equal pay for equal work)成為了一個長期的話題。事實上,在許多的工廠中,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女工人來完成,然而僱主卻只肯付給她們相當於男工人一半的工資。「勞動力削減」雖然讓英國增加了近70萬份戰時新工作,但它也造成了諸多問題。一方面,它嚴重損害了女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使男工人感到:這些技術不熟練的女工人讓很多屬於他們的工作以後不再需要專業技能,因此而加深了他們對女工人的鄙夷,也讓更多人認為「女工人只能做些微不足道沒有技術含量工作」。
戰爭期間,全職工作的女性人數上升到130萬,同比增長了22%。許多行業都體現出這一人數上漲的趨勢。在運輸業,女性的人數由1.8萬上升至11.7萬;銀行業則由1500上升至3.7萬;在文職、公署以及郵局工作的女性更是增長了兩倍(139.4萬),甚至連面製品業也實現了人數四倍的增長。隨著工作女性的大量出現,新興女性工作者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除了和平年代裡的一些行業,女性也進入軍事生產部門。她們響應國家的號召,以空前的愛國熱忱投入到軍需品的生產中,被人們稱之為「軍需母親」。然而,這種形象背後的真實情況卻是,女性待遇的惡化——戰時經濟的不景氣,使得女性不得不進入當時待遇較好的軍工廠工作,然而軍工廠的「優渥待遇」卻是暫時的。由於戰時各行各業的工資標准不斷變化,另外通貨膨脹也屢屢發生,軍需廠女工人的「好待遇」也因之被抵消。許多工廠實行戰時津貼政策,通過加班來授予工人津貼。要獲得津貼的代價很高,軍工廠的工人們為此不得不每天工作12小時,周末也不能休息。在TNT附近工作則更加危險,工人們時常會中毒。戰爭期間,大約有300名女工人死於TNT中毒或爆炸。
女工人在戰爭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她們的所享受到的福利幾乎不成比例。為了解決自身待遇問題,戰爭時期的女工人也像男工人一樣,她們利用戰時的勞動力緊張來跟政府議價,1917年《女工人》雜志發表了一個「戰後目標願望單」,其中包括了相應的醫療、津貼以及失業補助、稅法改革等諸多議題。除此之外,女工人們不僅要求工作的權利,而且還要求休息的權利,後一項權利表明了女性對工作和家庭之外空間的訴求,這一訴求更直接的推動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1918年,隨著休戰協議的簽訂,戰爭終於結束。許多士兵從殘酷的戰場重返他們原先的工作崗位,這時才發現許多女人已經占據了他們原來的工作。「女人必須走」,他們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在隨後的一年之內,英國有75萬女性因此丟掉了工作。曾經呼籲她們為國家而工作的政府此時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冷漠:在1919年召開的失業捐助大會上,沒有一個女性成員,盡管在接受失業補助的人中女性佔到75%。為了安撫失業女性,政府又將這批人從工業領域轉移到傳統手工業領域。然而無論在哪個行業,女性工會組織(如女性工業理事會,Women』s Instrial Council)的訴求一如既往:縮短工時、提高工資以及待遇。女性工人的抗議浪潮一波蓋過一波,英國當局無法繼續忽視其存在,他們選擇授予女性一些政治和法律上的權利,以彌補她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1918年,國會被迫通過了三項法案,允許女性參選國會、進入牛津或劍橋讀書、授予30歲以上的女性投票權。這三項法案看起來意義重大(至少在教科書上,它們幾乎是女權運動勝利的象徵之一)。然而實際上,當時女性工人的年齡普遍低於30歲;在一些領域,對女性的職業開放程度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還降低,例如20世紀20年代初期,查令十字醫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一度缺少醫生,但即便如此,他們仍拒絕招收醫學院的女學生。以上種種跡象表明:一戰絕非女性工人生活的轉折點,在此後的20年中, 女性勞動者的生活依然十分辛苦,英國女權運動任重而道遠。
在一戰期間,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誠然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不過在這段時間里,女性在家中和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和19世紀無太大差別。在英國人的眼中,「女性」和「勞動者」這兩個概念從未被真正聯繫到一起——他們讓女人乾和男人一樣的活,卻付給她們相當於男人一半的工資;她們可以在工作中顯示出天賦和機智,然而卻仍置於男性工人的監管之下;她們雖然能夠完成一些艱難的工作,然而卻不能自由地選擇職業。
英國女性工人從來沒有隻接受「女性」或者「工人」的身份,正如她們所做的、已經做過的那樣,她們不斷地努力工作,直至大戰結束。或許她們曾在戰時的緊張工作中獲得過社會的認同,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她們又被丟進「工業的垃圾堆」中。
進步與倒退:一戰中的英國女性勞動者
整理自:British Working Wome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The Historian, Vol. 56, No. 4 (SUMMER 1994), pp. 699-710
作者:Susan Pyecroft

I. 倫敦騷亂起因

這是網上看到的:
將在明年舉辦奧運會的倫敦,接連三晚出現騷亂與搶劫,甚至燃起熊熊烈火。這種北非式的街頭暴力居然蔓延至倫敦,不由得震驚世界。要問的是,為何處理社會矛盾一向較為成功的英國,會爆發這場大規模騷亂?

有人說這是因為種族歧視——因為電視畫面里警察都是白人,騷亂者多是有色人種。這種迫不及待地給倫敦警察蓋上「種族歧視」帽子的言論,其實相當脫離當今英國的社會現實。現在的英國與三十年前利物浦第八區爆發類似騷亂時期已經相當不同。三十年前的英國,經常有報道指責警察濫用「合理懷疑」(reasonable suspicion)對少數族裔進行「截停搜查」(stop and search),這種情況現已大幅減少。反倒是很多時候,白人警察為了避嫌「種族歧視」故意減少「截停搜查」,造成治安隱患。英國政府也很小心處理招募政策,規定每支警隊中都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少數族裔警員,因此在少數族裔聚居地的地區,一定會見到不同膚色的警員。並且從1980年代開始,英國警方制定了一系列「進入社區」的政策,要求地方警隊必須與少數族裔的社區領袖建立聯系,以便共同維持社區秩序。總之,即使英國白人內心怎樣看待種族歧視問題人言人殊,但起碼從整個制度的設計與執行上看,公然施行種族歧視的政策措施,在當代英國委實不可想像。即使是英國國內的評論者,也最多把種族歧視看成一種歷史積怨,與此事本身沒有直接關聯。

事實上,根本原因是英國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以少數族裔為主的一大批年輕人對前景喪失憧憬,把怨氣到處發泄。

早在黑人青年達根(Mark Duggan)被警察擊斃前,就有很多這一區少數族裔的年輕人參與到騷亂中去。他們的處境很值得留意。托特納姆區的人口中,有8%(約6000人)依靠政府派發的失業救濟維生,這個比例是全英的兩倍。在申請失業救濟的人中,有20%在24歲以下。青年人大量失業,這種情況與幾年前法國巴黎北非裔社區騷亂的背景極為相似。公平地說,少數族裔移民群體未能積極主動地融入主流社會,這種情況在歐洲諸國屢見不鮮,當然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但是政策不給力,甚至完全沒有回應他們的特殊需要,是更加值得關注的問題。

年輕人無法就業,怨氣就會沖著社會而來,政府要做的應該是一方面提供輔助服務(包括教育、就業、家庭等相關政策),另一方面也要保證警力維持治安。然而,英國政府一年來的所作所為,卻恰恰相反。在英國的教育政策給予平庸學生較多關注,但對於「差生」基本持放棄態度,把他們交給青年政策來處理。在英國,青年服務是青年政策的重要一環,通過各類活動項目為問題青少年解決在家庭、教育、就業、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健康發展。但由於政府推行財政緊縮政策,去年托特納姆所在的哈林格行政區(Haringey)的地方議會,把用於青年服務的預算砍掉了75%。一下子,從圖書館服務到青年中心等都大受影響。高失業率加上這些社區組織的「凝聚工具」的缺失,使這些少數族裔的被排斥感加深,不滿情緒進一步激化。

屋漏兼逢連夜雨,青年犯罪率正欲上升之際,英國政府為了緊縮財政開支,允許大學大加學費,從3000鎊升到9000鎊,同時又大減警力,到今年3月,全英警察人數降至13.9萬人,合共減少了4625名,輔警(community support officer)也減了逾千人,降到1.58萬人。就業無從、求學無門,黑幫橫行連警察管不了,最後的結果就是現在看到的一幕幕。

現在英國公眾輿論主要針對倫敦警廳鎮暴不力,可以預期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倫敦處理此事的首相卡梅倫與市長約翰遜將會藉此機會重組警隊。然而,強力鎮暴容易,讓這些少數族裔的窮孩子覺得人生有盼頭,不值得為一時泄怨而誤了自己的前程,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與大量的投入,考驗的是政府維護社會平等與推行多元主義的決心。

與英國什麼時候有種族歧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莫羅西尼在哪裡死亡 瀏覽:736
印度小哥現狀如何 瀏覽:101
印度人的花菜怎麼吃 瀏覽:122
伊朗和伊拉克的戰況怎麼樣 瀏覽:400
英國河畔的倫敦眼是什麼游樂設施 瀏覽:898
印尼的天氣現在是多少度 瀏覽:852
伊朗沙特為什麼是死敵 瀏覽:247
被騙去印尼怎麼辦 瀏覽:101
西班牙對伊朗什麼時候比賽 瀏覽:786
義大利和英格蘭什麼時候比賽2021 瀏覽:734
500元可以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929
中國7大名山是哪些 瀏覽:129
去伊朗投資合作需要辦什麼手續 瀏覽:101
英國有多少人砍價 瀏覽:183
伊朗面積相當於中國哪個省人口最多 瀏覽:537
義大利後衛什麼水平 瀏覽:402
新加坡至中國要多久 瀏覽:37
印度人做瑜伽為什麼用手按著鼻子 瀏覽:162
中國人在泰國最多的是哪個區 瀏覽:456
英國能呆多少天 瀏覽: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