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有多少工會

英國有多少工會

發布時間:2023-02-12 04:27:36

『壹』 請詳細介紹西方工會的誕生史和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

誕生史:
企業工會的出現,在發達國家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在這2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企業工會在組織形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拿美國來說,企業工會經歷了一個從某一工會組織到全國工會聯合會的發展過程。首先,從1790年到 1849年,技術工人組織了技藝性質的地方工會組織(工會在其建立初期就不僅局限在單個企業中,而往往是多個企業的工人組成的地方工會組織)。不過,這種工會組織在初期的特徵表現為較強的暫時性,且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但這種工會組織確實是美國勞工運動的奠基石。其次,從1850年到1885年,工會組織不斷壯大,各地方技藝工會的全國性工會組織逐步建立起來。最後,從1886年開始,美國工會組織結構的金字塔狀逐步形成。1886年,美國勞聯誕生。勞聯的誕生標志著工會組織的頂峰已經出現,自此,金字塔狀的工會組織結構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完善。
德國企業工會的出現比美國要晚一些,直到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才開始成立第一批工會組織。1848年德國出現了工會的聯合組織。此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工會組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二戰期間,工會活動被取締;二戰結束後,德國又有一些地區重新組建了工會,工會組織進入重新發展時期。1949年德國正式成立了「德國工會聯合會」(簡稱德工聯),這標志著德國工會的組織結構進入了完善階段。
早在19世紀中葉即已在最先實現了工業革命的英國等西方國家出現了工會組織並取得了合法地位。進入本世紀以後,他們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並在二戰後的50~60年代迎來了工會運動的高漲時期,工人組織率平均達到了40%左右。

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
西方國家的工會扮演了社會進步的推動者的角色。西方國家的工會組織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但是其發展軌跡因實際情況的差異也並不完全一致,工會理論的發展也在「通過集合勞動者的力量來實現限制勞動力可替代性的目標」的共同目標下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徵。例如在對工會的定義方面,西方經典工會理論家悉德尼·韋伯和阿德麗絲·韋伯夫婦在《英國工會史》一書中把工會定義為「是由工人組成的旨在維護並改善其工作條件的連續性組織」。這個定義強調了工會組織的連續性及其成員構成。而另外一些學者則從工會的職能、作用和活動方式對工會進行了不同的描述,如詹姆斯·坎尼森強調對工會的職能描述,認為「工會是工人的壟斷性組織,它使個體勞動者能夠相互補充。由於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從而依附於僱主,因此,工會的目標就是要增強工人在與僱主談判時的力量」。馬克·凡·德沃爾則提出「工會是雇員建立起來的協會,通過集體談判改善雇員的工作條件,提高雇員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等。

『貳』 英國工會與美國的區別

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工會運動更為悠久一些。早在19世紀中葉即已在最先實現了工業革命的英國等西方國家出現了工會組織並取得了合法地位。進入本世紀以後,他們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並在二戰後的50~60年代迎來了工會運動的高漲時期,工人組織率平均達到了40%左右。

早在二戰結束時,為了反對政府和僱主的反勞工、反工會政策,在美國、西德、義大利和日本等國發生了有數百萬人參加的罷工運動。50~6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具有鮮明政治和經濟要求的大規模工潮,產生了重大的影響。50年代末,日本工人和各派工會組織為了反對《日美安全條約》舉行了20多次全國統一行動,高潮時有600多萬人參加。1960年義大利發生了反對天民黨政府的群眾性罷工斗爭。60年代末義大利在經濟發展的情況下仍有近200萬工人失業,引起工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在1969年秋季發動兩次規模空前的大罷工,分別有1800萬和2000萬人參加,罷工持續了3個多月,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義大利「熱秋」。在法國也出現了大規模工潮,其中包括1968年的「五月風暴」,高潮時有1000萬名工人參加。工人們在工會的組織下開展了聲援學生要求改革教育制度和爭取經濟與社會權益的斗爭。100多個工廠被工人佔領,生產、交通和通信陷入停頓,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近乎癱瘓。戴高樂政府不得不宣布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全國大選。80年代,英國煤礦工人為了反對關閉礦井和保障就業開展了大規模的罷工運動。英國政府對罷工工人和工會實行高壓政策。但是工人們頑強不屈,罷工堅持了近一年。此次罷工贏得了廣泛的支持。這些罷工斗爭結局各異,但都顯示了工人隊伍的力量,有的迫使政府更迭,有的獲得了生活福利的部分提高。工會地位得到一定的加強。

長期以來,西方工會一直堅持爭取工會權益的斗爭。特別在戰後,經過工人們的長期斗爭獲得的組織權和集體談判等權利進一步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例如戰後的義大利憲法規定了勞動者有權通過自己的政黨和工會參與管理國家。日本通過勞工立法,宣布工會活動自由。美國工會獲得的集體談判權利得到法律上的承認。北歐國家和英國等宣布建立「福利國家」,工人的生活處境得到了改善。

西方國家工會還開展了爭取參與企業和社會事務管理權的斗爭,這是西方工運事業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工人參與是現代化大生產發展的需要和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西方國家工人及工會組織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工人參與形式。其中德國工人爭取參與企業管理的斗爭和由此實行的「共決」(參與)制度具有代表性。德國工人從19世紀末就一直要求有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權利。二戰後,德國工人鑒於煤鋼等大企業的資方支持過納粹政權,主張從嚴處置他們的財產,強烈要求參與企業管理以限制他們的權利。煤炭、鋼鐵工人經過罷工斗爭,終於贏得了「共決權」。1951年4月,聯邦德國政府通過了《煤鋼共決法》,規定在1000名工人以上的煤、鋼企業中,監事會由勞資雙方對等代表組成並在經理委員會設由工會推薦的勞工經理,以利共同決定企業的重大事務。1976年聯邦德國議會又通過了《共決法》,從而使其他行業大企業中的工人也獲得了「共決權」。其他西方國家也實行了一系列工人參與制度,如在法、意等國實行的企業委員會制;在一些國家實行的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制;在瑞典、日本、美國等實行工人直接參與車間和班組管理制度,以及在西方國家廣泛實行的「三方機制」等。「三方機制」是職工參與的更高一級的形式。工人通過工會組織與政府、僱主代表舉行談判並簽訂社會協議,參與協調勞動和社會問題。在西方國家,工人及其工會組織的參與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根本改變現行制度和工人的處境。但是工人參與有利於調節勞資關系和社會矛盾,對維護社會和諧具有一定的作用。

70年代以來,科技革命淘汰了大批低技能工作崗位,經濟全球化造成了市場和資本的轉移,僱主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紛紛減少就業崗位,這都使許多西方國家工人生活水平處於停滯狀態,有些國家工人生活水平下降,貧困面加大,失業現象嚴重。歐盟國家的失業率從1975年的4.2%升至1996年的11.4%。美國的失業率進入90年代後才開始下降。西方國家政府普遍削減了包括失業補助在內的社會福利。美國工人的最低工資在1981至1990年將近10年內沒有提高。據西方學者估算,西歐國家約有1/3的居民生活在不同形式的貧困之中。在經濟狀況惡化的同時,西方工人經過長期斗爭贏得的組織權、集體談判權、罷工權和參與權等遭到了削弱和限制。僱主常常以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等手段阻撓建立工會,拒絕與工會談判或在談判時壓工會妥協。僱主們有時還依靠政府採取限制工會的措施。一些國家的政府制定了限制工會權利的法律。

工人隊伍內部結構的變化使工會的傳統力量——第二產業工人相對減少,第三產業工人比重上升,使工會的組織率下降。技能結構的變化使工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矛盾加深。就業方式的變化使工人生活福利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在僱主收買政策的影響下,工會上層幹部的資產階級化和官僚化傾向也對工會產生了消極影響。

多年來,西方國家工會會員大量流失。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工會的組織率目前只在10%~30%左右。會員的減少嚴重削弱了工會在集體談判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工會不得不通過妥協和退讓換取部分福利和就業保障。多年來西方國家工人罷工的規模、次數和人數都在減少。

面對這些困難,西方工會積極尋找對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主要有:1.提出「戰略工聯主義」的主張,加強在「三方機制」活動中的地位,努力建立「社會夥伴關系」。所謂「戰略工聯主義」是強調擺脫只關心工人日常利益的傳統工聯主義,主張在維護工人權益的同時關注社會問題和經濟發展,積極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意見。為此,工會主張減少對抗,加強與僱主的合作,建立「社會夥伴關系」,做到以保障就業代替提高工資,以擴大合作夥伴代替根據政治傾向選擇合作夥伴的做法,從而為工會爭取滿足最低要求創造良好條件。2.轉變觀念,打破固有的界限,擴大組織工作對象,加強工會的組織工作,盡可能把各階層和各類勞動者都組織到自己的隊伍中來。個別工會還提出了建立「市民工會」和「社會工會」等主張,以圖擴大工會的社會基礎。一些西方國家工會開展了產業工會合並活動,加強工會的組織面和活力。3.加強各派工會乃至區域工會的合作。例如,歐洲工會提出加速實現工會「歐洲化」的口號,主張為適應歐洲經濟和社會一體化的需要加快工會在全歐洲的合作,包括實行歐洲工聯與歐盟機構的對話和合作等。

應該看到,有的西方工會在世界工會事務中推行霸權主義,為的是維護西方的特權地位。他們堅持要將國際勞工組織公約中有關結社自由、集體談判、反對強迫勞動和取消童工勞動等「社會條款」與國際貿易和金融協定掛鉤,要求對不執行「條款」的國家和工會實行制裁,其實質是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企圖遏制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西方工會推行的「戰略工聯主義」是否能使西方工人和工會抵禦沖擊和挑戰還有待觀察。今天,在廣大西方工人群眾特別是低收入階層和長期受失業困擾的勞動群眾中仍然蘊藏著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這將對西方工運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叄』 英國的黨派都有哪些

1、保守黨

前身為托利黨,1833年改為現名1912年國家統一黨與之合並,稱保守統一黨,簡稱保守黨。創始人是羅伯特·皮爾(著名英國首相)。

1868年起同自由黨輪流執政,逐漸變為大資產階級、大地主和貴族利益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自由黨聯合組閣。


2、英國工黨

1900年 2月由職工大會(即總工會)發起創立,初稱勞工代表委員會,由隸屬於職工大會的工會組織和費邊社、獨立工黨以及社會民主聯盟組成。1906年改稱工黨。


3、自由民主黨

自由民主黨於1988年,由成立於1859年的自由黨和短暫存在的社會民主黨合並而成(兩黨於合並前就已結為政治同盟數年)。內外政策主要是在原自由黨政策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對內較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之間的平衡,重視分配領域的「公平」問題以及環境、生態的保護。

4、社會民主黨

1981年3月26日成立。創立人是從工黨中分裂出來的 4名右翼人士。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參加者多數是公司經理、職員、企業管理人員、自由職業者和私人開業者。


5、共產黨

1920年 7月31日由不列顛社會黨、社會主義工黨和南威爾士共產主義者委員會合並組成。成立後即加入第三國際,成為第三國際的英國支部。1936年,組織英國支隊赴西班牙參加反對F.佛朗哥的戰爭。隨後,又開展了聲援中國抗日戰爭和反對A.N.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要求同蘇聯結成和平同盟的運動。

『肆』 英國有哪些機構,分別是如何產生,各有什麼功能

一 英國議會的產生
資本主義議會制,人們通常稱它為資本主義的代議制。它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又是一種國家政體。
英國是產生議會最早的國家,它歷史最長,經驗最豐富,許多國家的限制制度都效仿英國,所以英國的議會制被稱為"議會制的典型"和"議會之母"。
英國議會制是從中世紀的封建等級制度演變而來。議會制開始於13世紀時英王約翰(1199--1216)時代,由於內憂外患,財政困難,國王約翰為向小地主征稅,命令各郡選舉四名武士參加國王下的大議會,出席大議會不僅有貴族、僧侶,而且增加了武士,這就使議會具有了議會制的構成,為議會制奠定了基礎。1264年貴族革新派領袖西門德.孟采爾戰勝國王,上台攝政。第二年為了解決財政困難,他重新召開大議會,他不僅邀請貴族、僧侶、武士參加,而且還宣布各市可選舉代表二人參加,從此市民階級也有權選派代表參加大議會,議會制又前進了一步。到1343年由於各等級利益不同,其中僧侶和貴族代表組成了貴族院,武士和市民代表組成了平民院,於是英國兩院制就此形成。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資產階級始終將平民院作為向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作斗爭的主要陣地。在斗爭中不斷擴大權力取得了財政預算權、立法權、決定王位繼承權等。到18世紀喬治一世、喬治二世時,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強大,王權進一步削弱,形成內閣制的同時,議會逐漸取得了決定內閣人選和內閣的存留,監督內閣施政之權,英國議會制最終確立。
英國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和最高的立法機關,其地位在行政和司法機關之上。英國議會由英王、貴族院、平民院三部分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舉行會議。

二 貴族院
貴族院又稱上院。它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法律貴族、家權貴族、終身貴族、蘇格蘭貴族、愛爾蘭貴族組成。由於女王可以臨時增封爵位,而議員死亡無需增補,所以貴族院議員人數不定。1986年貴族院共有1196名議員,其中有64名女議員,有349名終身貴族,其餘全部是世襲貴族。貴族多數是保守黨人,而且老人佔多數,貴族院平均年齡為63歲,80歲以上的有95人。這些貴族不拿薪金,但上一天班可拿一定的車馬費。所以恩格斯諷刺地稱貴族院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馬恩全集第1卷,第682頁)

貴族院議長不是選舉產生,他由貴族院中大法官兼任。上院開會時他擔任主席,議長權力不大,院內一切程序都要按院會決定。
貴族院開會時間與平民院相同。開會法定人數僅3人,通過法案的人數為30人,經常出席會議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當議案的內容涉及到議員切實利益時參加的人才多些。
貴族院的職權逐漸被削弱。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英國議會都是以貴族院為主體,甚至到了19世紀,首相的人選仍在貴族院中物色。由於貴族院主要代表著保守的資產階級、貴族和教會的利益,一貫堅持故步自封政策,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的要求,經常拒絕通過政府的一些重要法案。1909--1911年因累進稅法案引起了平民院和貴族院的沖突,1909年貴族院否決了政府提出的財政法案,致使政府陷入困境,經過斗爭,1911年在首相阿斯魁士(Herbef Asguifh)的領導下議會通過了國會法,其中規定:1平民院通過的財政法案送交貴族院後,在一個月內不能通過,該法案就可直接送交國王公布實行;2對某一法案是否屬財政立法如有爭議,則由平民院議長裁定;3平民院通過的其他法案,雖被貴族院否決,但經平民院在二年內連續三個會議中連續通過,則該法案不經貴族院審議,呈請國王公布為法律。這樣貴族院對財政法案已無權加以阻撓,對法案也只有二年的延擱否決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黨執政,在推行福利和社會改革政策時,又經常遭到貴族院用二年延擱否決權加以阻撓,於是1949年4月議會通過"議會法",其中規定:"公共法案若經平民院連續二個會議通過,雖經貴族院的否決,也可成為法律",所以貴族院的延擱否決權從以前兩年減為一年,貴族院權力進一步被削弱了。
貴族院的另一職權,是行使英國的最高的司法權,它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以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貴族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理由,打算取消掉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進行妥協,保留了貴族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貴族院的權力雖一再被削弱,但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視,因為:
第一,貴族院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貴族院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
第三,貴族院掌握最高司法權。
第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貴族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對於貴族院的存廢問題,自19世紀以來一直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爭論的問題,爭論的中心是廢除還是改造?保守黨始終主張改造,不是廢除。工黨對這一問題先後主張不一致。1958年保守黨執政後制定了終身貴族法,其中規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務、文藝、科學、企業家、軍人、工會官僚等各階層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提請英王封為終身貴族,取得男爵的封號,進入上院。資產階級希望在保留貴族院的基礎上,擴大貴族院的范圍,增加貴族種類的辦法,在貴族院身上掛上幾筆民主的色彩以緩和群眾的反對。
從資產階級的角度看,如果把貴族院廢除掉改為民選的上院,那麼就會發生兩院職權的分工問題,民選的上院是不會甘心屈居於下院的從屬地位。同時還會產生內閣同時向兩院負責的問題,這必將給內閣制的政治體制實施帶領困難,因而繼續保留貴族院會給政權穩定帶來好處。
當然英國人民的保守的愛惜國家傳統的性格也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二 平民院
(一)平民院議員的產生和任期
平民院又稱下院或眾議院。蹋它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是選舉產生的。
目前英國下院議員通過普選、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進行選舉。這是英國勞動人民經過100多年斗爭的結果。從1832年選舉改革開始以後連續通過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個人民代表法,最終取消了選舉財產資格的限制。選民開始不以財產所有人的資格而以國家公民的資格參加選舉。1872年取消舉手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28年21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48年才取消了給予大學12個席位,實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選舉制。1969年通過的人民代表製法規定選舉權的年齡由21歲降為18歲。
目前在英國凡年滿18歲沒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有選舉權。但居住期限的資格仍保留,選民必須在某一選區中居住3--4個月以上才能在該選區選民冊上登記。凡年滿21歲的公民都有被選舉權。在選區獲得2名選民推薦和8名選民聯署同意都可成為議員的候選人,但貴族、主教、法官、高級文官、現役軍人、宣布破產者、重罪犯人、受權辦理選舉事務的負責人等沒有被選舉權。
下院議員選舉採用小選舉區相對多數選舉制。即每一選區產生一名議員,議員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就能當選。目前全國總共650個選區,選出650名議員。議席的分配蘇格蘭不少於71席,威爾士不少於35席,北愛爾蘭不少於12席,其他就屬於英格蘭的席位。選區並不固定,以前以歷史郡為選區,人口多少很懸殊。1958年法律規定,選區每10年至15年就調整一次。至於劃選區的原則,由平民院確定,這就便於執政黨在重新劃分選區時採取對本黨有利的原則。在兩黨制的英國,這種選舉制對小黨非常不利,因為兩大黨之一隻要在選區比別的黨多得一票就能當選。因而選舉結果往往違背選民的意志,使選票與議席不能成正比例。例如1987年6月11日
英國舉行大選的結果,在650個席位中,保守黨得票率為42.3%,獲得議席376席(其中一席為下議院議長),工黨得票為30.8%,獲得議席229席,而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雖然得票率達22.6%,卻只獲得22個席位。這種選舉制保證了英國兩黨制的存在。
英國競選費用很高,1983年英國個大黨的競選費用:保守黨因為得到大企業主的支持,花費了1500萬英鎊,工黨為250萬英鎊,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為100萬英鎊。
英國下議院議員的成員比較復雜,特別在工黨得勢以來議員中議員有大地主、董事長、銀行界、工商企業界、律師、教員、新聞記者、農民、工人、工會職員等
,在形式上好象各方面的人都有代表,實際上要當選議員需要金錢和時間,議員每年要開會8個月左右,長時間的出席會議,倫敦生活費用高,沒有相當的資財很難承擔,因而議員中多數是有錢者,很少是真正的勞動人民。平民院法定任期為5年。但首相有權選擇合適時機,請求英王下令解散議會,提前大選,或者執政黨的重大決策、提案受下院多數議員的否決而被解散議會,徵求民意,提前大選,因而下院實際任期比5年短。平均任期不到4年。1987年英國議會大選時比規定日期提前
11個月零28天。
此外在特殊情況下,主要在戰爭時期,議會任期可以延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10年到1918年才改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35年到1945年才改選,任期為10年。

(二)平民院的職權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1提案;2討論決議;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
第一階段是議案提出。全國議案分為公議案和私議案兩種。公議案是指涉及全國性並與政府有關的議案。它絕大多數由內閣提出,議員個人也可以提,但他們提的議案必須經議會特別委員會挑選後才能列入議程。
私議案是指涉及到地方法人、地方當局、某些集體或個人利益的議案,它由地方法團的代理人象下院私議案辦公室提出。私議案並不都在下院討論,大約有一半在上院討論。
第二階段是討論決定。英國議會對立法案的討論決定的程序是要經過三讀,一讀是宣讀議案名稱,說明目的,確定二讀的日期,將議案分發給議員;二讀淡化對議案逐條朗讀,進行原則的討論、表決,如通過便交給專門委員會審查,審查不能通過,法案就認為已被否決。委員會對議案作逐條詳細討論,進行修改後向院會作報告;第三讀對議案進行表決,這時只討論整個法案可否成立,不許逐條討論,除文句外,不得修改內容。三讀通過後交領域院通過,另一院也以三讀程序加以審議。
第三階段是把兩院通過的法案,呈請英王批准,並在"政府公報"上公布後生效。
議會立法權的最高性實際上被日益增多的委任立法所沖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事務的復雜,如城市規劃、教育、科技、社會福利、環保等問題,議會難於承擔這些任務,再加上議會立法程序復雜,難於適應社會迅速發展的需要,在英國19世紀開始出現委託立法而且數量日益增加。在實行委託立法時,議會只通過法案的一般原則,具體執行的細則由受委託的內閣大臣和地方當局規定,議會只保留監督權,這必然使議會的立法權削弱了。
財政權是議會的主要權力之一。人們把這種權力稱為"管理國庫的權力"或"掌握錢包的權力"。財政法案主要包括國家預算中的支出、收入、征稅、動用國家基金、發行公債等,這種權力屬於下院專有,財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和通過。上院只有討論和提出建議之權。財政法案都由內閣提出,由於財政法案討論的時間有限,加上財政法案的否決會引起內閣的辭職和重新大選,所以多數情況下下院往往按內閣提出的數字通過,最多提一些批評和質問。
監督政府權是議會內閣制之下議會的重要權力,內閣要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的監督。議會監督政府的方式主要是對政府的質詢、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批准條約、議會對政府投不信任票等方式。
對政府的質詢是指議員可以對政府各大臣職權范圍內的事提出質詢,要求答復。對口頭質詢,議員每人每天最多提3個,書面質詢不限。議員的質詢和回答轉瞬就通過新聞媒介公諸於眾,從而對政府造成壓力。
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時,在答復國王的議會開幕詞和討論國家預算時都要進行辯論。除此以外,則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質詢不能直接轉為辯論,如果這一問題需要辯論,需提出休會動議,要有40位議員同意或者有10位議員同意經議會表決贊成後,議會才能休會,休會後第二天用3小時進行辯論。
對於條約的批准權,按照慣例,政府在條約締結後和批准前,議會有21天的時間進行討論,通常情況議會不想對政府表示不信任的話,議會總是通過的,此外政府也可以不經議會的同意用英王名義批准條約。
議會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是資產階級認為內閣接受議會監督的有效手段。根據責任內閣制的原則,內閣必須得到議會多數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議會否決政府提出的重要議案、財政法案或對內閣通過不信任案,內閣應該辭職或提請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如果大選後,原執政黨仍佔多數議席,內閣可以繼續執政,否則內閣必須辭職。在兩黨制的英國這種情況並不多,除非發生了執政黨內部的分裂或者執政黨只掌握微弱的多數而反對黨和小黨聯合起來才能發生這種情況。

(三)下院內部的組織
下院機構有兩類:一類為委員會,另一類是管理機構。
下院中設議長、副議長。
在新的議會召集之處,就要選舉議長,議長由議會中多數黨提名爭得反對黨同意後選出。為表示議長的公正,議員當選議長後就要退出原屬政黨。在英國形成了一個習慣,即他在議會中抱超然態度,在兩黨中不能袒護一方壓另一方,議廠支持會議進程,解釋議事日程時按一套機械原則,所以議長是一個有尊嚴而無實權的職位。副議長協助議長進行工作。
下院還下設常設委員會、全院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和聯合委員會。常設委員會審議正在進行的法案,其數目並不固定,最多時有9個,名稱除蘇格蘭委員會外,其他都以A.B.C.D......等字命名,議案由議長分配。委員會成員平均為40人左右,由於法案已在二讀時作了原則通過,所以委員會主要作些技術性的修改,其作用較美國的委員會小得多。全院委員會是非常重要的委員會,專門審查預算案和憲法性法律,全院委員會的成員就是全體議員,與全體會議所不同的就是全院委員會不是議長當主席,而且不採用議會議事日程,因而討論和爭論問題比較自由。下議院下面設立12個與政府各部對口專門委員會,如農業、國防、外交、財政等委員會,其任務是了解、研究各部大臣執行法律情況並向議會作包告,以利於議會對政府各部的監督。特別委員會主要是對特殊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並為新的立法作準備。例如曾經成立過國有化工業委員會、改進貴族院組織和權力的特別委員會等,它的成員不必全由議員組成,可以聘請院外專家參加,是臨時性的機構,任務完成後即結束。聯合委員會是為研究上院和下院共同有關的問題或當兩院在審議議案意見分歧時組成,每院各派相等人數參加,此種委員會很少召開。
議會中有議會黨團和督導員,兩黨的督導員根據他們各自領袖的意圖,負責督促本黨議員出席議會會議,特別出席重要的辯論會,並指揮他們按本黨領袖的意志投票。
此外,議會中還設辦公廳、秘書處、圖書館等部門。

第五節 英國的內閣和政府

從英國的議會和政府的關系來看,英國實行的內閣制。內閣制又稱責任內閣制,是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內閣制的國家,後為各國所效仿,雖然各國的內閣制有所不同,但其構成方式或原則都以英國典範。

一 內閣的形成
英國的內閣制和政府是英國的中央最高的行政機關,許多人常把內閣稱為英國政府,實際上英國的內閣和政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英國政府包括樞密院、國務院和內閣三部分,內閣是政府的核心,它決定國內外一切重大政策,領導政府各部工作,掌握和操縱龐大的國家機器,英王、議會也受它的操縱和指揮,因而著名英國憲法學家白傑浩特稱內閣"為立法與行政的鎖鏈",麥利歐稱內閣"為政治機器輪轉的樞紐。"
英國內閣不是根據某個成文法律所產生,它是由不成文的慣例逐步形成的。
英國內閣是由封建時代的樞密院發展而來。封建時代亨利二世(1422--1461)時,御前會議人員過多,不能經常集會,於是就挑選自己的親信組成了小型的樞密院。1660--1680年查理二世時,他感到原來樞密院人數太多,不便於保密和處理緊急事務,於是在樞密院中選擇若幹人成立了一個更小的機關,由於他們經常聚集在國王的寢宮中的內室開會,因而後人稱這個機關為內閣

『伍』 現在英國有哪幾大政黨英聯邦成員國有哪幾個拜託了各位 謝謝

英國政黨:(1)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執政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2010年5月保守黨擊敗工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組閣,上台執政。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盟,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 (2)工黨(Labour Party):主要反對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24,1929~1931,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2010年5月工黨在英大選中失利。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月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 (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2010年5月自由民主黨與保守黨聯合組閣,上台執政。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 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Sinn Fein) 等。 英聯邦成員: 英聯邦成員共54個,分別為: 英聯邦 安地卡及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波札那、汶萊、喀麥隆、加拿大、塞普勒斯、多米尼加聯邦、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蓋亞那、印度、牙買加、肯亞、吉里巴斯、南非、賴索托、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爾他、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諾魯、紐西蘭、奈及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聖基茨與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史瓦濟蘭、坦尚尼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吐瓦魯、烏干達、英國、萬那杜、尚比亞、巴基斯坦、盧安達。 巴基斯坦曾於2007年11月2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復英聯邦成員資格。斐濟於2009年9月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 在16個英聯邦王國中,14個曾經是英國的自治殖民地。值得一提的是,斐濟雖然公認英王為最高酋長,但這個並非國家元首的稱號,因此斐濟不算為一個英聯邦王國。現時大多數前英國領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聯邦,除了下列國家和地區: 緬甸,1948年獨立 愛爾蘭1921年從英國獨立以後,曾經是會員國。1949年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以後離開英聯邦。 南非:1961年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聯邦 ,成立南非共和國。 南葉門,1967年獨立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是20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聯邦的地區。 辛巴威在2002年時,被英國以該國執政者藐視人權並在大選中舞弊為由暫停該國在協會內的會籍一年,導致辛巴威政府憤而主動退出此組織。 巴基斯坦,當地時間2007年11月22日午夜,英聯邦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發表聲明,宣布終止巴基斯坦的英聯邦成員國資格。

『陸』 工會的國際組織

世界勞工聯合會:世界勞聯成立於1921年,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其宗旨是反對旨在把人當成一個工具使用的任何經濟制度,全世界人民都有權公平享用全部土地資源和一切人們生產活動的成果,反對任何新老殖民制度,反對任何帝國主義或一國人民剝削另一國人民,一個集團或階級剝削另一個集團或階級的剝削形式等。該組織下設運輸工人、農業和食品工人、產業工人等9個國際產業工會聯合會,並設有亞洲勞工兄弟會、拉美工人中央工會和非洲工人民主工會組織等地區性組織,目前在10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約2000萬名會員。
世界工會聯合會:世界工聯於1945年10月在巴黎正式成立。中、蘇、英、法、美以及亞、非、拉的一些工會組織都參加了它的創建活動。總部設在捷克首都布拉格。1994年,世界工聯確定的宗旨是:致力於爭取工人的解放,反對一切形式的剝削,爭取獲得並保障全體勞動者的生活和勞動條件;爭取在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面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統治和擴張主義,鏟除種族主義及其各種表現,爭取建立新的和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等。其主要組織機構包括代表大會、理事會、主席理事會、書記處等。截至1997年4月,該組織共擁有127個國家和地區的1.35億名會員。
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自由工聯於1949年12月在英國倫敦成立,是一個右翼國際性工會組織,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其宗旨是維護和發展一個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由自由、民主的工會組成的強有力的國際組織。截至2000年2月,該組織在145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15個會員組織,會員人數達1.25億。
美國的工會組織:美國有兩大全國性的工會組織,分別是勞聯產聯(全稱為美國勞工聯合會與產業工會聯合會)和變則贏(Change to Win),在代表工人利益,與資方和政府談判方面,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英國勞工聯合會議:TUC(Trade Union Congress)是英國全國性的工會組織。

『柒』 美國有哪些工會,請註明各工會網址連接

美國的勞聯-產聯(AFL--CI0)
英國的工會聯合會www.tuc.org.uk

『捌』 英國為什麼漸漸衰弱了

英國衰落的經濟因素

英國衰落的具體表現首先是一種經濟現象,主要是隨著「世界工廠」地位的喪失後隨之產生的一系列消極因素,原來的優勢開始轉化為一些沉重的包袱,包括陳舊的生產部門,墨守陳規的技術,落後的經營管理方式等等。陳舊的生產部門是指在英國經濟中長期佔主導地位的主要是傳統的工業部門,新的生產部門發展遲緩。英國企業界的基本態度長時期是保守的,它不願採取國外的先進技術,也不重視技術教育,以至於在技術上缺乏創新,因循守舊。落後的經營管理方式是指英國經濟中長期保持了資本主義初期的那種傳統的經營管理,無論是企業經營規模和組織還是企業的管理工作都大大落後於美國和德國。這一切不僅削弱了英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加速了英國的資本外流。資本過早地湧向國外,又反過來影響英國經濟的增長率,使得英國工業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進一步削弱。
同時在經濟生活中至關重要的精英階層的隊伍在英國也不穩定。由於英國工商界的經濟待遇較差,令人遺憾地造成了大量工程及管理人才外流。

社會結構的因素

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獨特的社會結構。即它不是像當時歐洲的大部分國家那樣,只有社會上層和社會下層的兩層式的社會結構,而是有一個強大的中間階層。正是這一獨特的社會結構,使得當時的英國具有了其它歐洲國家所不具有的活力,由於中產階級有條件積極地從事工商活動,從而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而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從形式上看,已是中產階級大獲全勝的時期,土地貴族的政治和經濟優勢都在喪失。但這一趨勢並不意味著貴族統治階級已經消亡,已經被趕出歷史舞台了。19世紀上半葉圍繞著濟貧法的一系列政治斗爭,最終使貴族重塑自己社會主人的形象,而發了財的資產階級不得不對自己的暴發戶的形象進行修飾,並在不知不覺中向貴族階層的價值觀念靠攏。
這方面顯示出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中產階級對購買地產的熱情。購買地產不是為了進行新的農業投資,為了發展農業,而純粹是為了享受擁有土地的樂趣。換句話說,原來富有進取精神的資產階級現在已經在向土地貴族的精神世界靠攏,他們已在逐漸地放棄了他們的前輩得以成功的那些精神因素,而接受了一個與競爭性的工業精神毫不相關的新概念紳士。而這一概念本質上是舊貴族價值觀念在新形勢下的復活。正如羅素所說,「紳士是貴族為了使中產階級遵守秩序而發明的一個概念。」此外,英國貴族的結構相對鬆散,具有某種流動性,這種獨特結構也使得它比歐洲的其他貴族更易於吸收新的精英進入自己的隊伍。據龐弗里的統計,從1837至1911年間,新上升到英國貴族階層的人中,其他非貴族出身的人越來越多,從1837年左右的10%上升到1911年的43%。不僅如此,英國的實業家還開始和貴族「融合」,由此而產生的一些英國壟斷集團的特點是貴族在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個世紀以前實業家就開始與貴族在經濟上聯系在一起,以後則是在社會文化方面進一步接近與結合,迄今英國還保留了讓有爵位的人點綴大公司董事會的習慣。1978至1979年間,在英國最大的50家工業公司和24家存款與貿易銀行的主席人選中,有31位爵士和11位勛爵。當英國的企業家們開始效仿貴族的生活方式時,公司的活力也就喪失了。

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因素

英國十分重視紳士文化與生活方式。紳士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把追求一種田園式的生活放在首位,當中產階級把紳士作為自己的形象來效仿時,他就把自己賴以成功的工業精神喪失了。正如韓德森爵士所說:「英國的生活方式,即專心致志於追求悠閑的生活而非工作。」英國能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保持著自己的優勢不被侵犯,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英國人的創新精神。這種不斷的進取和創新精神,就是所謂的工業精神。到十九世紀中葉,斯邁爾斯等人曾認為工業和農業革命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但在英國近現代的文學作品中,典型的英國式的理想是對一種田園牧歌生活方式的嚮往,而工業化卻是與「黑暗的魔鬼般的工廠」聯系在一起的。很多工業家把工商業活動只看作一種業余的事,常常有一些十分成功的企業家完全離開了工商業界,另外一些企業家盡管還在從事工商業活動,卻只把它看作一種社會責任,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種經濟上的機遇。這樣一種心態最突出地反映在英國的家庭公司的發展上,英國在歷史上最早產生了各種以家族為基礎的公司,但卻遲遲不能形成非個人性質的更大的壟斷公司。因為這些成功的企業家,他們已為自己的家庭掙來了一個舒適的環境,自己也具有了一個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現在他所需要的是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周末的休假,去參加各種紳士的娛樂活動,沒有必要再糾纏於「俗務」之中了。所以,他們更樂意用一種「休閑」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社會角色。

政府的作用

由於歷史的因素,英國長期奉行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這種政策在英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工業強國時對英國的發展是有利的,因為它有利於英國向其他國家傾銷自己的產品。它是一個不大的島國,人口在1890年時也不過3740萬,迅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使得它的人口中的78%成為了城市人口,從而超過了它的競爭對手在工業方面的從業人口,所以世界的主要大國如美、德、法和俄羅斯這些主要的對手還未來得及向它挑戰。然而,就在1870年這個英國歷史上公認的頂峰時期,美德等其它工業國開始趕上來了。它們的商品不僅鞏固了本國的市場,而且進入了英國原來的勢力范圍。1870年德國的保護關稅政策,1890年法國和美國的同樣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英國的出口貿易。由於其他的各種制約因素,英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無法放棄自由貿易原則。其中固然有政府決策的責任,也與英國的各個行業有關,如棉紡業在原材料和成品兩方面都依賴國外市場,英國城市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的糧食,如實行保護關稅則勢必使英國國內市場的糧食價格上升。這些因素都使得英國政府難以採取斷然的措施。然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英國人古老的觀念,即認為政府的干預是一件只有利於少數人的行為,是一種為既得利益集團服務的事。在這樣的習慣制約下,英國政府長期未能採取一些有效的有利於發展的政策。比如對技術教育的忽視,使得英國在19世紀後期不能如德國和法國那樣提供足夠的技術工人。對一些重要的科研領域,政府也未能採取積極的扶持政策,而是任其自生自滅。甚至在20世紀的90年代,英國的職業培訓在22個發達國家中也是倒數第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英國政府內居然沒有一個主管工業的大臣。在經濟上英國政府未能有效地幫助自己的工業發展,但在對外政策上英國政府卻在有意無意地加重自己的經濟負擔。盡管英國的國力已經下降,並且一再發表從世界各地撤軍的聲明,但迄今仍然沒有主動撤出任何一個殖民地。就這方面而言,英國政治家們沒有正確估計自己國家的實力,在國際事務中沒有給自己正確定位,從而加重了英國的經濟壓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英國的衰落。

既得利益集團的種種作用

英國是一個「自由發展」的工業國,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若干利益集團。
然而,這些利益集團往往把自己的小集團的利益放在首位,並且為了謀取自己小集團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特殊的利益集團關注的主要是分配領域,至於如何才能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效能,則不是單個利益集團需要考慮的事。這一點,在英國的勞工運動和勞工組織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勞工運動的斗爭目標主要是集中於分配領域。由於英國是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它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工會結構與勞資關系也具有一些特別的地方:無論法國還是德國,都沒有按行業劃分的工會。一個人能否取得會員資格,取決於其工業部門,而非其所乾的行業。這樣,一個工業部門中某一行業,為了謀取本身利益而損害其他行業或整個企業利益的情況,便無發生的可能。法德兩國工會的數目比英國少得多,參加工會的人數占職工總人數的比例,也比英國小得多。換言之,英國獨特的工會結構增加了勞資雙方達成妥協的難度。此外,工會和類似的組織降低了社會吸收新技術來重新分配資源以便對變化了的環境作出反應的能力,從而降低了經濟增長率。
這些類似利益集團發展到最後,往往產生一種本能的排外心理。比如外科醫生,如果人數過多,那麼醫生的工資水平就會下降。所以,世界上的各種醫生協會總是本能地限制其成員的增加。
利益集團的形成在每一個社會都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清除這些既得利益集團在發展中的負面影響,是每一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迄今為止尚無良策可以有效解決的問題。相對而言,在一個社會發展階段上歷史越久的國家,它要清除這些利益集團就越困難,在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就越大。英國是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它在這方面所背的包袱自然也就最沉重。

1、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保留了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造成的),由日不落帝國到世界工廠到衰落
2、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潮流中,英國的資本大量輸出到殖民地,導致國內的技術和設備得不到更新(是由於資本家在殖民地獲得利益更加容易)
3、第二次科技(工業)革命中英國的資本外流
4、一戰和二戰英國損失慘重

『玖』 英國現在有幾個政黨

英國最大的有3個政黨 1.工黨 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區,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 2.保守黨 主要反對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元區,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 3.自由民主黨 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

『拾』 英國議會的組織結構

上院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法律貴族、家權貴族、終身貴族、蘇格蘭貴族、愛爾蘭貴族、離任首相組成,共669名議員,無任期限制。由於女王可以臨時增封爵位,而議員死亡無需增補,所以貴族院議員人數不定。1986年貴族院共有1196名議員,其中有64名女議員,有349名終身貴族,其餘全部是世襲貴族。貴族多數是保守黨人,而且老人佔多數,貴族院平均年齡為63歲,80歲以上的有95人。這些貴族不拿薪金,但上一天班可拿一定的車馬費。所以恩格斯諷刺地稱上院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
上院議長不是選舉產生,他由貴族院中大法官兼任。開會時議長擔任主席。上院開會時間與下院相同。開會法定人數僅3人,通過法案的人數為30人,經常出席會議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當議案的內容涉及到議員切實利益時參加的人才多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黨執政,在推行福利和社會改革政策時,又經常遭到上院用二年延擱否決權加以阻撓,於是1949年4月議會通過「議會法」,規定「公共法案若經平民院連續二個會議通過,雖經貴族院的否決,也可成為法律」,所以貴族院的延擱否決權從以前兩年減為一年,上院權力被進一步削弱了。
對於這個「養老院」的存廢問題,自19世紀以來一直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爭論的問題,爭論的中心是廢除還是改造?保守黨始終主張改造而不廢除。工黨對這一問題先後主張不一致。1958年保守黨執政後制定了終身貴族法,其中規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務、文藝、科學、企業家、軍人、工會官僚等各階層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提請英王封為終身貴族,取得男爵的封號,進入上院。資產階級希望在保留上院的基礎上,通過擴大貴族范圍、增加貴族種類的辦法,在貴族院身上塗上幾筆民主的色彩,以緩和群眾反對情緒。
當然,英國人民的保守的愛惜國家傳統的性格也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諸多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認識到議會尤其是議會下院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們進入議會下院的期望日益熱切。因此,議會下院逐步成為英國社會精英的主要活動場所,在一定程度上,議會下院是英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集中體現。
下院機構有兩類:一類為委員會,另一類是管理機構。
下院中設議長、副議長。在新的議會召集之處,就要選舉議長,議長由議會中多數黨提名徵得反對黨同意後選出。為表示議長的公正,議員當選議長後就要退出原屬政黨。在英國形成了一個習慣,即他在議會中抱超然態度,在兩黨中不能袒護一方壓另一方。議長主持會議進程、解釋議事日程時按照一套機械的原則,所以議長是一個有尊嚴而無實權的職位。副議長協助議長進行工作。下院還下設常設委員會、全院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和聯合委員會。此外,議會中還設辦公廳、秘書處、圖書館等部門。

閱讀全文

與英國有多少工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佔多少名 瀏覽:868
義大利黑手黨怎麼找人 瀏覽:868
中國最高首府是哪個省 瀏覽:674
義大利葡萄酒怎麼鑒別 瀏覽:163
越南手機號怎麼扣費 瀏覽:798
10萬存越南能幹什麼 瀏覽:388
義大利英格蘭哪個球隊比較厲害 瀏覽:709
英國的水多少錢一方 瀏覽:483
蘋果耳機二代為什麼顯示越南製造 瀏覽:420
如何在光遇國際服分辨外國人和中國人 瀏覽:203
印度白蘿卜怎麼吃 瀏覽:470
義大利普拉托城市屬於哪個 瀏覽:812
去伊朗買石油走什麼路 瀏覽:330
疫情巴基斯坦捐助中國什麼 瀏覽:318
翡翠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瀏覽:169
伊朗人喝什麼時候 瀏覽:738
印度那麼亂為什麼沒人管 瀏覽:93
印尼這會兒什麼時間 瀏覽:720
印度軍購到底有多少 瀏覽:636
11萬越南盾和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