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了解弗洛伊德我想知道的詳細些。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猶太人,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被壓抑的慾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學三論》、《夢的釋義》、《圖騰與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集萃(5張)的創始人。
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孫子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後來成為了著名的畫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猶太人,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出生在一個猶太大家庭中,他上面還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下面有兩個同胞弟弟和五個妹妹。弗洛伊德自小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異,且胸懷大志,堅信自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並在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2]
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於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症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裡學了宣洩療法,後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童年時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於奧地利摩拉維亞(Moravia,現屬捷克)的弗萊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ieberg)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雅各布一位心地善良、助人為樂但資本微薄的猶太商人,他雖然經商,但為人誠實、單純。所有的這些性格,對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響。母親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當時才21歲,他是同母所生8個兄弟姐妹中之長兄,而他還有兩個異母的哥哥。
弗洛伊德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孩子,他早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2]他4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在上中學前,弗洛伊德是在家裡接受父親的教育的,盡管父親的文化程度很低。當弗洛伊德9歲的時候,由於具備了過人的智力,加上平時的努力自修,以優異的成績比入學年齡提前1年通過了中學入學考試,17 歲時以全優的成績畢業於吉姆那森學校。1873 年,弗洛伊德從大學預科畢業前夕,面臨著一生職業的抉擇。他對成為政治家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均感興趣,但作為猶太人行醫是可供選擇的幾種職業之一,他在自傳中曾說:「畢業之前,在卡爾·布魯爾教授的課上,聽他朗誦歌德那美妙的論自然的散文,遂決定成為一名醫科學生。」
學習醫學
1873 年,他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在大學期間,他曾做過布倫塔諾和布呂克的學生,在學習生物學、醫學、病理學、外科手術等課程上花了大量的時間。1881 年3月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他本打算進大學從事神經醫學的深入研究,但因猶太人背景而未能如願,便在艾內斯特·布呂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在這里,他和布洛伊爾相識並成為密友)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後在布呂克的建議下離開生理實驗室。1882年7月進入維也納全科醫院工作,先任外科醫生,後任內科實習醫生。1883年5月轉到精神病治療所任副醫師。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1885年8月,在布呂克教授推薦下獲得一筆為數可觀的留學獎學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門下學習催眠,並在沙爾彼得里哀爾醫院實習,1886年2月返回維也納。1882年,弗洛伊德與馬莎·伯萊斯訂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9月他們才最後完婚,1886年春,他結婚前不久,由於經濟原因他以神經病學家的身份私人開業行醫。婚後他們育有三男三女。女兒 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心理學研究
在巴黎跟隨沙可期間,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這一時期他從一個神經學家轉變為一名精神病理學家,從對軀體的研究轉向對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 1884 年與 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開始產生的。布洛伊爾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醫生,不但幫助弗洛伊德排憂解難,而且還使弗洛伊德學會用新方法治療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經從布洛伊爾的病人安娜·歐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洩療法(布洛伊爾稱為「談話治療法」)的效果,巴黎回到維也納以後,他進一步考慮同布洛伊爾一起研究安娜·歐病例。這時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已從沙可那裡學到有關治療歇斯底里病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爾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隱含的問題,終於發現了催眠療法的奧秘,揭示出催眠療法的使用范圍及其與人的內在精神狀態的關系。為了使催眠術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親自到法國南錫,試圖向多年應用催眠術的法國醫生們求教,他說服一個病人跟他一塊到南錫去接受催眠治療。就在這次治療這位女病人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國醫生本漢的討論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果,即認為催眠療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發現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後弗洛伊德放棄了催眠術而轉向自由聯想。
學術理論奠基期
1895年,弗洛伊德將自己與布洛伊爾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在醫學史和心理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學」這個概念。1897 年,在其父親去世後的一年,弗洛伊德開始了他的自我分析,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於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這種分析結果導致 1900 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該書現在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自從《夢的解析》問世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在認識大腦的生理機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經可以治癒諸如抑鬱症之類的疾病。這些進步的意義或許更在於:它們超越了舊的神經系統學的重點研究范疇,從研究看得見、摸得著的器官,反而思考新的問題:我們是否對自己的意識知之甚少。[3]
然而,這本書也遭到大量批評,出版後的 8 年間只售出 600 冊。而弗洛伊德從中只獲得相當於 209 美元的稿費。在其一生餘下的時間里,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後半小時被用於自我分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他在嘗試了多種治療技術。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後試用了聚精會神的技術,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額頭上並促使其回憶;布洛伊爾使用的宣洩的技術,即發掘個人問題並以語言表達出來而獲得不良情緒的擺脫和釋放。這個時候,弗洛伊德已經年過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卻幾乎沒有多少發展。隨著《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精神分析運動逐漸發展起來。這時在弗洛伊德周圍聚集著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或稱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1902 年發展成立心理分析學會,當時參加的人後來都變成了傑出的分析學家,包括 A.阿德勒、O.蘭克、費登、和 C.榮格。
弗洛伊德將榮格視為自己的繼承者,然而,此時精神分析小組內部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蘭克和榮格等人均因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漸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風格,而這一事實又不為弗洛伊德所理解。於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組因沖突和急診而瓦解。蘭克被開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於1911 年離開這一小組建立了個體心理學,榮格於 1914 年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建立了分析心理學。
1904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可能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這本書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如今已被 弗洛伊德自傳人們廣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論都沒有達到這一步。這本書對於決定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書中所揭示的許多看似偶然、毫無意義的行為,以及許多簡單地歸結為「自由意志」的舉動,實際上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隱秘而矛盾的願望所驅使的。
1905 年,他發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較長,一般稱之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的闡述了如何用夢的解釋去揭示並治療精神神經症的種種症狀;另一本是《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他在這本書中透徹的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出來的許多方式。最後一本就是最有爭議的《性學三論》,書中表達了關於嬰兒期性慾以及其與性倒錯和神經症之間關系的觀點。這招致了對弗洛伊德的嘲諷,他被看作是一個滿腦子淫穢念頭而邪惡下流的人。醫學機構聯合起來抵制弗洛伊德的觀點,他本人也成了當時德國科學界最不受歡迎的人。
1909 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 G.S.霍爾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參加該校20年校慶和舉辦系列講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與美國心理學屆名人詹姆斯、鐵欽納、卡特爾等人會晤,這標志了精神分析理論終於贏得國際上的承認,是他唯一的一次訪美,同時他公開露面也僅有這一次。在這期間弗洛伊德建立了關於人格發展和嬰兒性幻想的理論,精神功能規律的理論,以及關於精神分析過程的觀點。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夢的解析》。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徵的研究,弗洛伊德聲稱他發現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慾望和兒時慾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這些發現為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1919年弗洛伊德創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志和書籍。到1938年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 5 種雜志、150 種書籍。1920年他26歲的女兒去世。也許最為嚴重的問題是由於兩個兒子參加戰爭所帶來的恐懼。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論,即死的願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對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聲望從 1919-1939 年一直處於頂峰。在這一時期,弗洛伊德發展了他的人格理論。
人生後期
1923 年春,他被診斷患了口腔癌,這與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習慣有關,即使在癌症被發現後他也沒改變這一習慣。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術。雖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絕使用止痛葯。他的頭腦仍然十分清醒,並繼續為病人診療和著述。1933年納粹執政後迫害猶太人,他們在柏林公開燒毀弗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他誇大性問題來毀滅靈魂。弗洛伊德在1938年維也納被佔領仍不願離開維也納。最後,由於他女兒A.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屢遭納粹匪徒搶劫,才同意去倫敦。後來他的四個妹妹都在奧地利遭納粹分子殺害。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於倫敦。
理論貢獻
基本觀點
精神分析學認為:人之為人,首先其是一個生物體,既然人首先是生物體,那麼,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沖動,而本能沖動中最核心的沖動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慾本能)的沖動,而在社會法律、道德、文明、輿論的壓制下,人被迫將性本能壓抑進潛意識中,使之無法進入到人的意識層面上,而以社會允許的形式下發泄出來,如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後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與「生殖本能」對應的「死亡本能」學說,認為人除了維護自身生命生長發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為性慾本能)之外,還有著將自身生物肌體帶入到無機狀態,即死亡狀態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戰爭、仇視、殺害、自殘中得以非常明顯地表現。
精神層次理論
弗洛伊德的名著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 弗洛伊德的名著,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意識(conscious)即自覺,凡是自己能察覺的心理活動是意識,它屬於人的心理結構的表層,它感知著外界現實環境和刺激,用語言來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內容。
前意識(preconscious)是調節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機制。前意識是意識的一部分,是一種可以被回憶起來的、能被召喚到清醒意識中的部分,它的作用更體現在阻止潛意識進入意識,它起著「檢查」作用,絕大部分充滿本能沖動的潛意識被它控制,不可能變成前意識,更不可能進入意識。
潛意識(又稱無意識,英文subconsciousness,又譯為下意識),則是在意識和前意識之下受到壓抑的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代表著人類更深層、更隱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潛意識」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它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關的各種慾望。由於潛意識具有原始性、動物性和野蠻性,不見容於社會理性,所以被壓抑在意識閾(所謂意識閥,是指能否意識到的分界線)下,但並未被消滅。它無時不在暗中活動,要求直接或間接的滿足。正是這些東西從深層支配著人的整個心理和行為,成為人的一切動機和意圖的源泉。潛意識(無意識)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基礎。
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著作人格結構的最基本的層次是本我(id),相當於他早期提出的潛意識。它處於心靈最底層,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本能沖動,特別是性沖動。它是混亂的、毫無理性的,只知按照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滿足。
中間一層是自我(ego),它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是受現實陶冶而漸識時務的一部分。自我充當本我與外部世界的聯絡者與仲裁者,並且在超我的指導下監管本我的活動,它是一種能根據周圍環境的實際條件來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決定自己行為方式的意識,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說的理性或正確的判斷。它按照「現實原則」行動,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層是超我(superego),即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社會尤其是父母給他的賞罰活動中形成的,換言之,是父母作為愛的角色和紀律的角色的賞罰權威的內化。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們所說的良心,代表著社會道德對個人的懲罰和規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確定道德行為的標准。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而按至善原則活動。
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以身體不同部位獲得性沖動的滿足為標准,將人格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其人格發展理論又稱性心理期發展論。
弗洛伊德著作
口唇期(oral stage):從出生到 1 歲[4]左右。此期嬰幼兒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動為主滿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門期(anal stage):2-3 歲左右。此期兒童性慾望的滿足主要來自於肛門或排便過程。
性器期(phallia stage):4-5 歲左右。此期兒童性生理的分化導致心理的分化,兒童表現出對生殖器的極大興趣,性需求集中於性器官本身。他們不僅通過玩弄性器官獲得滿足,而且通過想像獲得滿足。此期男孩會經歷「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x,俄狄浦斯情結),對於女孩,則經歷「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結)。
潛伏期(latency stage):6歲到12歲左右。在這一時期,兒童的興趣轉向外部世界,參加學校和團體的活動,與同伴娛樂、運動,發展同性的友誼,滿足來自於外界、好奇心和知識滿足,娛樂和運動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3歲到18歲。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後即開始,性需求從兩性關系中獲得滿足,有導向的選擇配偶,成為較現實的和社會化的成人。
心理治療法
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認為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關系的,藉此可挖掘出潛意識中的症結。自由聯想就是讓病人自由訴說心中想到的任何東西,鼓勵病人盡量回憶童年時期所遭受的精神創傷。
釋夢(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將夢境分為兩層次:當事人所記憶者稱為顯性夢境(manifest dream-content),顯性夢境並非夢的真正內容。另一為當事人所不能記憶者為隱性夢境(latent dream-thought),隱性夢境中隱含更重要的意義。心理治療的目的,即在根據患者顯性夢去解析其隱性夢的涵義,從而找出當事人潛意識中的問題。
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對心理醫生的情感反應。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負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將積極的情感轉移到醫生身上,負移情是患者將消極的情感轉移到醫生身上。藉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結加以重現,重新經歷往日的情感,進而幫助他解決這些心理沖突。
編輯本段創新觀點
弗洛伊德對兩種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原理有很大的影響:他同時發展了人類心理構成和內部運作的原理以及心理的組織狀況是如何決定了人的行為。這使得他贊成嘗試用一些臨床技術來幫助治癒精神疾病。他在理論上闡述了人格的發展是基於個人的童年經驗。在他的哲學著作中,他主張一種無神論的世界觀;他被頌揚為「二十世紀無神論者的試金石。」
早期著作
弗洛伊德一個較少為人所知的興趣是神經學。他是大腦性麻痹(腦癱)論題的早期研究者。
潛意識
主條目:潛意識
弗洛伊德對當代思潮貢獻最著者,為其動態潛意識之概念。19世紀西方主流思潮為實證論,相信人可取得關於自身及其所處環境之真實認知,並以明智判斷予以掌握。弗洛伊德則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且行為之因與意識層次所思,關系極微。潛意識之概念可推翻以前理論的原因,在於弗洛伊德提出意識的層次之說,「在表層之下」另有思緒運作。弗洛伊德稱夢為「通往潛意識之王道」,提供參與潛意識生活的最佳入徑,是說明潛意識「邏輯」之佳例,此邏輯與意識層次思緒之邏輯迥異。弗洛伊德在其夢的解析一書,發展最初的心理拓樸學,論證潛意識之存在,並描述如何參與潛意識之法。潛意識(the preconscious)則被視為存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思緒層,欲探求之不難。弗洛伊德認為啟蒙理念、實證論、與理性論之完備,可藉由理解、轉化、與掌控潛意識而得,而非給以否認或壓抑。
性心理發展
主條目:性心理發展
弗洛伊德相信個體原欲的發展,如升華(sublimation)概念所示,為不斷轉換客體。人生來即屬「多相變態」(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體都可能成為快感之源。隨不同發展階段,人會固著於特定慾望客體——初為口欲期(oral stage)(如嬰兒因哺乳產生的快感),繼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兒控制腸道產生之快感),隨之為性器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著經歷固著性慾於母親之時期,即所謂戀母情結,但因此慾望有著禁忌的本質,必須予以壓抑——較不為人知的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則是性慾固著於父親。
弗洛伊德希冀此模型能放諸四海皆準,故轉求古典神話和當代民族志為比較素材。弗洛伊德戀母情結一詞,原名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弗洛伊德說:「我從自己身上發現對我母親的愛,對我父親的妒。如今我認為此乃孩童遍存之現象。」弗洛伊德嘗試於心理動態層面落實此發展模式。每一階段均為邁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進程,該成熟期將產生堅實自我,並發展出延遲慾望滿足之能力。(參見《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洛伊德視俄狄浦斯沖突為性心理發展與啟蒙之型態,藉此指出他所確信人性對亂倫的渴求,與壓抑此慾望的必要。他轉求文化人類學對圖騰崇拜的研究,主張此崇拜以儀式性演繹,正反映出部落型態之俄狄浦斯沖突。
任何對弗洛伊德思想的討論,其影響力深遠又爭議不斷,關於女性角色與心理層面之議題,便無法稱之完備。雖弗洛伊德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與教育之健將(參見其〈開化性道德與當代神經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義人士辯言,不過弗洛伊德對女性性發展的看法,讓西方文化中女性的進步倒退數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識型態靠攏。弗洛伊德相信女人為殘缺之男,必須學習接受自身的毀傷(缺了陰莖),謹記想像的生理誡命。他據此提出陰莖欽羨與閹割恐懼等術語,描述欲於家庭以外場域,展其才學的女性心理,不僅「豐富」了歧視女性的辭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權的傷害,增加女性進入傳統以來由男性主導之社會場域的障礙。
雖弗洛伊德的論點受到關心女性平權人士質疑,然而朱立葉·米契爾(Juliet Mitchell)、南西·查德羅(Nancy Chodorow)、潔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蓋洛普(Jane Gallop)、珍·弗萊斯(Jane Flax)等女性主義理論家,認為精神分析理論與女性主義所謀者並不分馳,可面對如其他理論傳統,將其納為己用,去除其中性別歧視成分。另一女性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史東(Shulamith Firestone),也認同弗洛伊德理論對女性主義運動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義:誤導之女性主義〉(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中,認為弗洛伊德的論點基本上可謂正確,除一重要細節須作修正:即弗洛伊德寫道「陰莖」處,都可換為「權力」一詞。
此外值得注意處,為弗洛伊德早先認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時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之後舍棄此稱為誘奸理論(section theory)的說法(參見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許多案例中均發現,孩童時期性逾矩之記憶,並非出自事實,多源自於想像。轉而重視俄狄浦斯理論,認為人潛意識均希望與雙親發生性關系。
自我與超我
主條目:本我、自我與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潛意識的本我(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我們最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屬潛意識的超我(德文字為「über-Ich」)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屬於意識層次的自我(Ich)則存於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認為心智並非具單一與同質性之物的立論,仍深遠的影響著心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們。弗洛伊德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關系,特別是三者間產生沖突的方式。
這三個系統錯綜復雜,交互作用,從而產生各種行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滿足其慾望,超我則要求自我將慾望壓抑下去,自我則調和兩方面,依照現實環境,採取適當措施。
❷ 誰能詳細的介紹一下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孫子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後來成為了著名的畫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 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於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症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裡學了宣洩療法,後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於奧地利摩拉維亞(Moravia,現屬捷克)的弗萊堡(Frieberg)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雅各布一位心地善良、助人為樂但資本微薄的猶太商人,他雖然經商,但為人誠實、單純。所有的這些性格,對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響。母親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當時才21歲,他是同母所生8個兄弟姐妹中之長兄,而他還有兩個異母的哥哥。
他4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在上中學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家裡接受父親的教育的,盡管父親的文化程度很低。當弗洛伊德9歲的時候,由於具備了過人的智力,加上平時的努力自修,以優異的成績比入學年齡提前1年通過了中學入學考試,17 歲時以全優的成績畢業於吉姆那森學校。1873 年,弗洛伊德從大學預科畢業前夕,面臨著一生職業的抉擇。他對成為政治家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均感興趣,但作為猶太人行醫是可供選擇的幾種職業之一,他在自傳中曾說:「畢業之前,在卡爾·布魯爾教授的課上,聽他朗誦歌德那美妙的論自然的散文,遂決定成為一名醫科學生。」
1873 年,他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在大學期間,他曾做過布倫塔諾和布呂克的學生,在學習生物學、醫學、病理學、外科手術等課程上花了大量的時間。1881 年3月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他本打算進大學從事神經醫學的深入研究,但因猶太人背景而未能如願,便在艾內斯特·布呂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在這里,他和布洛伊爾相識並成為密友)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後在布呂克的建議下離開生理實驗室,1882年7月進入維也納全科醫院工作,先任外科醫生,後任內科實習醫生,1883年5月轉到精神病治療所任副醫師。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1885年8月,在布呂克教授推薦下獲得一筆為數可觀的留學獎學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門下學習催眠,並在沙爾彼得里哀爾醫院實習,1886年2月返回維也納。1882年,弗洛伊德與馬莎·伯萊斯訂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9月他們才最後完婚,1886年春,他結婚前不久,由於經濟原因他以神經病學家的身份私人開業行醫。婚後他們育有三男三女。女兒 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在巴黎跟隨沙可期間,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這一時期他從一個神經學家轉變為一名精神病理學家,從對軀體的研究轉向對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 1884 年與 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開始產生的。布洛伊爾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醫生,不但幫助弗洛伊德排憂解難,而且還使弗洛伊德學會用新方法治療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經從布洛伊爾的病人安娜·歐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洩療法(布洛伊爾稱為「談話治療法」)的效果,巴黎回到維也納以後,他進一步考慮同布洛伊爾一起研究安娜·歐病例。這時候,弗洛伊德已從沙可那裡學到有關治療歇斯底里病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爾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隱含的問題,終於發現了催眠療法的奧秘,揭示出催眠療法的使用范圍及其與人的內在精神狀態的關系。為了使催眠術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親自到法國南錫,試圖向多年應用催眠術的法國醫生們求教,他說服一個病人跟他一塊到南錫去接受催眠治療。就在這次治療這位女病人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國醫生本漢的討論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果,即認為催眠療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發現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後弗洛伊德放棄了催眠術而轉向自由聯想。
1895年,弗洛伊德將自己與布洛伊爾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在醫學史和心理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學」這個概念。1897 年,在其父親去世後的一年,弗洛伊德開始了他的自我分析,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於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這種分析結果導致 1900 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該書現在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然而,這本書也遭到大量批評,出版後的 8 年間只售出 600 冊。而弗洛伊德從中只獲得相當於 209 美元的稿費。在其一生餘下的時間里,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後半小時被用於自我分析。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他在嘗試了多種治療技術。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後試用了聚精會神的技術,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額頭上並促使其回憶;布洛伊爾使用的宣洩的技術,即發掘個人問題並以語言表達出來而獲得不良情緒的擺脫和釋放。這個時候,弗洛伊德已經年過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卻幾乎沒有多少發展。隨著《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精神分析運動逐漸發展起來。這時在弗洛伊德周圍聚集著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或稱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1902 年發展成立心理分析學會,當時參加的人後來都變成了傑出的分析學家,包括 A.阿德勒、O.蘭克、費登、和 C.榮格。
弗洛伊德將榮格視為自己的繼承者,然而,此時精神分析小組內部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蘭克和榮格等人均因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漸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風格,而這一事實又不為弗洛伊德所理解。於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組因沖突和急診而瓦解。蘭克被開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於1911 年離開這一小組建立了個體心理學,榮格於 1914 年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建立了分析心理學。
1904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可能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這本書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現在已被人們廣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論都沒有達到這一步。這本書對於決定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書中所揭示的許多看似偶然、毫無意義的行為,以及許多簡單地歸結為「自由意志」的舉動,實際上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隱秘而矛盾的願望所驅使的。
1905 年,他發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較長,一般稱之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的闡述了如何用夢的解釋去揭示並治療精神神經症的種種症狀;另一本是《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他在這本書中透徹的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出來的許多方式。最後一本就是最有爭議的《性學三論》,書中表達了關於嬰兒期性慾以及其與性倒錯和神經症之間關系的觀點。這招致了對弗洛伊德的嘲諷,他被看作是一個滿腦子淫穢念頭而邪惡下流的人。醫學機構聯合起來抵制弗洛伊德的觀點,他本人也成了當時德國科學界最不受歡迎的人。
1909 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 G.S.霍爾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參加該校20年校慶和舉辦系列講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與美國心理學屆名人詹姆斯、鐵欽納、卡特爾等人會晤,這標志了精神分析理論終於贏得國際上的承認,是他唯一的一次訪美,同時他公開露面也僅有這一次。在這期間弗洛伊德建立了關於人格發展和嬰兒性幻想的理論,精神功能規律的理論,以及關於精神分析過程的觀點。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夢的解析》。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徵的研究,弗洛伊德聲稱他發現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慾望和兒時慾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這些發現為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1919年弗洛伊德創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志和書籍。到1938年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 5 種雜志、150 種書籍。1920年他26歲的女兒去世。也許最為嚴重的問題是由於兩個兒子參加戰爭所帶來的恐懼。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論,即死的願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對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聲望從 1919-1939 年一直處於頂峰。在這一時期,弗洛伊德發展了他的人格理論。
❸ 佛羅伊德的簡介
佛洛伊德
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猶太籍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生於現屬捷克的摩拉維亞的弗賴堡,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與精神病學家J.布洛伊爾合作,用催眠術醫治並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間,先去巴黎就學於J.M.沙可,後赴南錫參觀催眠療法。回維也納後認識到催眠療法的局限性,1895年後改用自己獨創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聯想法,以挖掘患者遺忘了的特別是童年的觀念和慾望。在治療過程中,他發現患者常有抗拒現象,認識到這正是慾望被壓抑的證據,因而創立了他的以潛意識為基本內容的精神分析理論。初期概念有防禦、抗拒、壓抑、發泄等。在臨床治療時患者還出現了對醫生的「移情」現象,從而認為人的神經活動大都以性慾為基礎,被壓抑的慾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錯亂是產生神經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應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著名心理學家S.霍爾邀請,與榮格等赴美國參加該校20周年校慶紀念,並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詹姆斯、E.B.鐵欽納、J.Mck.卡特爾等晤面。發表了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演講,聲名遠揚。回國後,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榮格和O.蘭克反對他的泛性論,先後背離他而自立門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他不斷修訂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戀、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論等重要理論,使精神分析成為了解全人類動機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論登峰造極。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金。1936年壽辰時,榮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在最後16年曾與口腔癌作斗爭,堅持工作。在納粹分子的脅迫下,1938年被迫離開維也納去倫敦。1939年9月23日在倫敦死於癌症。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弗洛伊德自傳》。
佛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奧地利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
在那裏生活了將近80年。
父親雅各布不但是不得志的羊毛商,而且也是個極其
專橫的人,佛洛伊德出生時,他已經是40歲。母親是父親
的第二任妻子,當時才20歲,佛洛伊德是他母親所生的6
個孩子中的第一個。雅各布的第一任妻子,生了2個兒
子,當佛洛伊德出生時,父親同時也當了祖父。
佛洛伊德與其母親之間有著一種強有力的關系,她一
生都體會到這種關系對他的影響。
佛洛伊德年輕時就顯示出非凡的智慧,並以名列前茅
的成績完成中學畢業。17歲那年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
可是他足足花了近8年的時間,才學完4年的醫學和科學研
究課程,主要是他有許多醫學之外的興趣和愛好。
在當時的奧地利,行醫是猶太人可供選擇的幾種職業
之一,這大約是促使佛洛伊德學醫的主要因素,但他從未
視醫學為真正的職業,而只是把醫學作為從事科學研究的
一種手段。
最後,由於別人的勸告,他參加醫學考試,1881年才
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
1882年佛洛伊德與馬莎、伯萊斯訂了婚,但是直到
1886年她們才最後完婚。在訂婚的5年間,佛洛伊德給她
未婚妻寫了400多封信。後來他們白頭偕老,生有三男三
女,女兒安娜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精神分析的萌芽
佛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布洛伊合作
期間開始的。布洛伊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醫生,不但幫助佛
洛伊德排難解憂(當時佛洛伊德新婚不久,經濟非常拮拒)
,而且還使佛洛伊德學會用新方法治療歇斯底里症。
當初,人們認為歇斯底里症是女性特有的紊亂症,
(Hysterin在希臘文是子宮的意思),布洛伊採用新方法稱
「宣洩法」(Talking out),當布洛伊用該法治療一個匿名為
安娜的21歲女病人,她因受到激勵而表達出其感情和情
緒,一些病狀也就隨之暫時或永久地消失。
由於安娜病情的好轉,是因為她坦率的表現自己的感
情,因此吸引布洛伊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幾乎每天都花
幾個小時去探望她。
由於移情作用,兩人彼此之間產生深厚的感情,布洛
伊的婚姻也受到威脅結果他決定停止對安娜的治療,致使
安娜受到強烈刺激而突然暴發歇斯底里分娩症。對此,布
洛伊只好攜妻逃離維也納,把這個攤子丟給佛洛伊德。
1885年,佛洛伊德得到一筆額外補助,可以讓他去法
國度4~5個月的假,從沙可學習催眠治療法。
佛洛伊德追隨沙可學習,目賭沙可的催眠威力,對佛
洛伊德造成很大的影響。
(1) 從沙可那裏他認識把歇斯底里症作為心理失調,而不
是器官失調來治療是有可能的。
(2)在一次晚宴上,佛洛伊德聽到沙可充滿激情地斷言他的
一位患者的障礙有著重要性的原因。這個觀念使佛洛伊德
茅塞頓開,並將這一念頭一直劉存在腦海中。
到了19世紀90年代中期,佛洛伊德已深信不疑,神經官
能症主要障礙是性發展不當。
但是回到維也納後,佛洛伊德試用了一段時間催眠術,
但效果不佳,最後他放棄了催眠術,因為在臨床上他發現
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夠接受催眠。
夢的解釋
1897年,佛洛伊德終於創立了具有深遠影響的自我分析
法認為心理障礙是由於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進行自我分
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這種分析結果導致
1900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
該書現在被許多人推崇為佛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但
是當時這本書也遭到大量的批評,出版後的8年間只售出
600本,而佛洛伊德從中只獲得209美元的稿費。
隨著夢的解析一書的面世,精神分析的運動逐漸發展
起來。這時在佛洛伊德周圍聚集了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
了每星期討論小組,或稱為精神分析小組,在佛洛伊德的
書房裏研討神經官能症問題。這些年輕的學者中間有三大
台柱,那就是阿德勒、蘭德和楊格,後來由於佛洛伊德的
努力成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
1905年佛洛伊德出版了性學三論
1909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霍爾之邀,佛洛伊德及其弟
子赴 克拉克大學舉辦系列講座,使他終於獲得國際上的承
認。 同時佛洛伊德也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然而,此時精神分析小組內部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
是阿德勒、蘭德、楊格等人逐漸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
風格。
於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組因沖突和爭論而瓦解。
蘭克被開除出佛洛伊德圈子,阿德勒於1911年離開,
1914年楊格也與佛洛伊德分道楊鑣。
人格理論的誕生
但是佛洛伊德的聲望,從1919~1939年一直處於頂峰狀態,在這一時期佛洛伊德發展了他的人格理論。
精神分析的人格系統基於本能或內驅力,以Libido形式表現出來。生存本能表現為推動和創造死亡本能表現為向內針對自我毀滅,向外進行攻擊和破壞。
人格的結構分為原我、自我和超我
原我與無意識相一致,包括性慾和攻擊本能,也包括無價值判斷,追求即時滿足和緩解緊張,它服從快樂原則。
自我與理智相一致,介於原我和外部世間之間,使原我尋求享樂的要求置於它的控制之下,它服從現實原則。
超我與良心道德相一致,朝著完全壓抑原我的方向發展,使自我實現達到完美的狀態。
佛洛伊德的晚年
1923年,據診斷佛洛伊德患了口腔癌,這與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習慣有關。即使在癌症被發現後他也沒有改變這種習慣。
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術,雖然非常痛苦,但由於他拒絕使用止痛葯,所以他的頭腦仍然保持十分清醒,並一直工作到生命的盡頭。
1933年納粹執政期間,他們在柏林公開燒毀佛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認為佛洛伊德誇大性問題來毀滅靈魂。
1938年維也納被佔領後,仍然不願離開維也納,最後,由於女兒安娜被捕,她的房屋亦遭納粹匪徒搶劫才同意去倫敦,後來他的四個妹妹也被奧地利的納粹份子殺害。
1939年12月23日,佛洛伊德死於倫敦。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人的心理有三個系統
(1) 意識系統
是人能認識自己和認勢環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點上的心理過程都是意識的,可是意識只是整個心理系統中的一種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從人的心理能量活動中把那些先天的,獸性的本能或慾望排除掉。
(2) 下意識系統
或稱前意識系統,是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之間的一個邊緣部份。它所有的特點是在其中也存著無意識的沖動,慾望和感情等,但它們可以很容易轉移到意識系統中。下意識系統在整個心理系統中執行著「檢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於既保證適合於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會意識組合而產生的個人理想。這種個人的理想就是「檢查者」,它考慮到本能,但又不允許充滿強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滲透到意識中去。如果那些被壓抑和被排除的本能,藉助偽裝的形式,遇到迂迴的道路,試圖經由下意識系統達到意識系統時,它們必然會遇到檢查者的阻礙,因為檢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識的道路上建築了防禦線。
(3) 無意識系統
是心理系統中的深層部份。是人的生物本能,慾望的儲藏庫。這些本能慾望有強烈的心理能量;但由於社會標准不同,得不到 滿足,就被壓抑在無意識之中。
但是它們又總是為自己尋找出路,它們只是不被本人意識到,但並沒有消除,而是在無意識中積極活動,追求滿足。
無意識系統的過程不受客觀現實調整,而是由自己本身來決定的。它服從享樂和不滿的原則,無時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滿足。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把人格只是理解為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矛盾;亦即理解為意識與本能慾望之間的爭斗。人的心理,意識並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並不是受他的生活條件決定的。
外部世界供給檢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標准,社會規范和戒條以便檢查者藉助他們來防止無意識內容滲透到意識領域。
本能及其特徵
在早期理論中,佛洛伊德根據生物的分類法,把本能分為兩種:
自衛本能:包括飢餓的本能、危險害怕的本能等,如果這種本能長期受到阻礙;便會導致死亡。
生殖本能:是指性本能或性愛本能,如果這種本能長期受到壓抑,便會導致人格的改變和精神官能症的產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佛洛伊德目睹了恐怖的屠殺和破壞的行為,這使他感到人的人格中似乎存在著一種侵略的本能,自我毀滅的本能。他把這種本能稱之為「死之本能」。以此根據,佛洛伊德修改自己早先的理論,把人的行為動機重新劃分為兩種「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
生之本能
產生多種多樣的機體本能,包括性愛本能,它們是為數很多,最初互不依賴在較晚期才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綜合體,每一種生之本能的目的都在於使個別器官得到享受,它們結合起來,起著保存存種族生存的力量。
死之本能
表現為殘忍、攻擊、自殺、殺人甚至體育運動和戰爭毀滅,它是受人類死之本能的慾望所驅使。死之本能的結局,必然是使有機體的自然界變為無機體,使生命變為死亡。佛洛伊德還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之本能轉向,由指向自己轉變為指向別人,於是變而為攻擊別人的形式。
由於人有兩種本能,人的行為又受本能之配,所以行為有兩個原則,以尋求直接的滿足,但是人們又發現它們受到周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現實制約,慾望不可能直接獲得滿足。因此,人只有在夢中獲潛意識下根據快樂原則行事的,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其行為受現時原則的支配。在整個心理活動中起著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慾望,他把性的本能和慾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稱為「Libido」。「Libido」能夠給人的全部活動,本能和慾望提供力量。
由Libido的基本概念開始,佛洛伊德把人類的一切生活活動都認為與Libido的性慾有關,所以推斷幼兒要求別人向他表示親善和體貼‧及依偎別人的行為,理解為狹義的「性行為」表現,同時借用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的故事去解釋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男孩會戀母仇父,女孩會戀父仇母。
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是由三個組成部份:原我、自我和超我這個結構的假設,是佛洛伊德對早期提出的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的修正。他認為這三個我是由意識和無意識活動的機制下,在Libido發展的關系中形成起來。
(1)原我(Id)
是一個最原始的無意識結構,這是由遺傳的本能習得的慾望所組成,並同肉體聯系著。肉體是他的能量泉源。原我是心理能量的儲藏器,它是無組織的,彷彿是一團混沌的本能和一口慾望沸騰的大口鍋。在原我中充滿著本能,慾望的強烈沖動,力圖很快的滿足。倘若這種滿足遲緩,個體就會感到煩優和懊腦,其結果不是這種原動力消失或弱化,而是企圖滿足的要求更加迫切。原我策動的力量如受到壓抑,就會改變方向而轉移地方。佛洛伊德指出,原我是通過兩種方法來滿足肉體需要的反射作用獲願望滿足。反射作用—是對煩惱起源的自動反應。是依照快樂原則行事,為了避免痛苦緊張而追求快樂的行為。例如新生兒的活動,完全受生物沖動所引發,飢餓不適時就哭叫,擺動四肢,以便滿足肉體需要,在這種狀況下反射作用對減少緊張狀態是很有效的。願望滿足— 是比較復雜。某種生物需要的缺乏,在原我中能激發起一種滿足這個需要的物體或事件中的意像,從而減少與這種需要有關的緊張狀態,這種現象稱為初級歷程。
例如:失意的人會一直想起分手的對象這種意象就是初級歷程,它的出現會暫時減少需要的緊張狀態。但是願望的滿足只能暫時降低緊張狀態,而非真正地滿足肉體上之需要。
(2) 自我(Ego)
是人格結構的表層,但也只是部份意識而已。自我處於原我和外部世 界之間,是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的居間者。人若在原我控制的社會中,危險與恐懼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原我不受管制。
自我與原我不同,它不是按滿足原則來活動的,而是根據外部世界的需求來行事,並調節著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所存在的沖突。自我是尊從現實原則,藉著次級歷程,及現實考驗而運作。
現實原則— 與快樂原則的目的相反,它是在阻止緊張的解除,一直到發現能夠滿足需求的適宜對象為止。次級歷程— 現實原則所經歷的歷程,由於原始歷程是比較虛幻,而次級歷程比較實在的思考,它是屬於較高的智力作用。
現實考驗— 藉著次級歷程,自我建立一種計以滿足需求,且用一些實際的行動來考驗其是否能夠成功,此稱之為現實考驗。
自我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大部份消耗在對原我的非理性沖動的壓抑和排除上它建立防禦線,應用各種防衛機制來對付原我。
(3)超我(Super ego)
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維護者。兒童在與環境的交往中,不但發展了自我,而且還知道了什麼是對的和什麼是 錯的,能夠對正確和錯誤的作出辨別,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與一般人的道德良心是很相似。 超我的形成較大的程度上依賴著父母的影響,所以佛洛伊德說:「在這允長的兒童時期,這個沉澱物構成了自我裡面一個特殊的機制,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
兒童在與父母的接處中,通過心力內投或攝取機制,將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會道德等變成為自己的東西,正是人格中的這一結構— 超我。超我表達了人的性格特點,使人按照道德觀念和各自的自我理想行事。由於超我的出現,自我的職能就變得更加復雜了,它不但要尋找滿足原我需要的對象,而且還必須考慮所尋找的對象不能違背超我的價值觀。
人格的發展
人格發展理論,是佛洛伊德早期的理論,他在1905年「性學三論」,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論」著作中,有系統的闡述這一套理論。
(1) 口腔期(0~1.5歲)
這一段的性感區是唇和舌諸如吸吮、觸咬、吞咽等是性
欲滿足的主要來源。從快樂原則的引導下,吸吮行為是最
使幼兒感到快樂的行為,可以滿足口唇性感區的要求,使
幼兒得到一種愉快體驗。這時後母親的乳房滿足了幼兒兩
個基本需要—— 營養需要和快樂需要。
早期口唇合並開的階段,此時幼兒沒有對乳房的矛
盾心理,但是在一年後,第二個階段,口唇受虐待階
段。幼兒產生了對乳房的一種矛盾情緒,而且有受虐待
的反應。
口腔期影響日後的人格,例如習慣於與口腔有關的
生活,如他們一般:吃的多、吸煙多,花費很多人去說
話,這種狀況發展下,他們可能成為政治家、教授、長
舌婦、律師、演員等,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徵。
(2) 肛門期(1.5~3歲):
在這個階段,Libido與肛門聯系起來,性感區由口腔
發展到肛門和大腸,通過體驗糞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
種快感。
因為通過排泄時會有一種緊張消除的快感,這一個階
段也稱為肛門受虐性階段。因為排便行為是一種毀滅性的
受虐反應。在父母訓練孩子排便時孩子往往和父母形成一
種對抗情緒,他們採用「保存」和「驅逐」來對抗父母,
他們的反抗主要通過在適當的時機禁止排便,而在不適當
時機卻進行排便這一種方式進行,試圖用這種方式來控制
他人。
肛門性格分為兩類
肛門保護型—一般表現為整潔、小氣,做事有條理。
肛門驅逐型—表現為不潔凈、大方,做事缺乏條理。
(3) 性蕾期(3~5歲)
在這個階段,Libido指向了生殖器區域,慾望主要通過
生殖器來滿足,由於男女不同,所以產生兩類人格。
(a)男性性器階段
這時男孩認為母親是自己快樂的目標,因此想得到母
親,以得到性慾的滿足(泛性論),而且認為女性是快樂
的泉源。
但當他看到父親與母親的關系時,對父親為產生敵
對和嫉妒情緒,這就是「伊底帕斯」情結或成稱之為戀
母仇父情結。
如果母親反對孩子的狂想和性慾望,以及孩子由父親反
對而產生「腌割情結」。這種情結可能引發下面的問
題:
外傷事情 — 包括受到父親或母親的吸引,並產生不可
思議的沖動,而當他看到父母的性關系或性行為時,所
形成的所謂"外傷″。看到成人性器時產生的一種腌割
焦慮所形成的外傷。兄弟姐妹的出生也是一種外傷,因
為這些現象對戀母仇父的情結做成慾望減少。
慢性態度— 父母無意識地把孩子看作為自己的寵物,
例如父親把女兒看作是自己的愛物。這種現象會加深這
種伊底帕斯情結,在某種程度上父母亦可以察覺這種行
為,會因此產生恐懼和犯罪感,接著對孩子產生憤怒和
反對,這種不一致的經驗,會造成孩子的外傷。
(b)女性性器階段
對女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會產生「戀父仇母」的情
結。在性蕾期以前男女幾乎是沒有區別,但女孩子從女
性性器得到快樂,並且是母親聯系起來,到了後來,她
的吸引力從母親轉移到父親。
雖然這種情結之產生相類似,但是腌割情結對於兩
性差異上會有不同的發展,女孩子比較沒有壓力,事實
上這種情結反而令她們進入安全的狀態中,成為正常女
性。
雖然她們也會因為失去母而恐懼,而且曾經要求取
代母親的位置,但是她們很快就會發現不大可能的事,
到最後情結就被破除。
女性的虛榮性—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風韻評價得過
高,是對原先生理上劣勢的一種彌補作用。
女性的嫉妒性— 來源於對男性性器的嫉妒,她們往
往因男孩子的腌割情結而高興,這樣可以彌補那種先天
劣勢。因此她們既看不起男人,又看不起女性。
性蕾期的男性人格,往往做事不考慮後果,而且非常
自信,過高的評價自己性器的價值,並力圖證明他是一
個真正的男子漢,因此常常自負自誇。
性蕾期的女性人格,「會出現受阻女性綜合症」,她
們力求在 多方面都優於男子,並且去尋找典型的男性
職業,而且她們對譴責詆毀男人很感興趣。
(4) 潛伏期(5歲至青春期前)
此個階段很長,期間沒有明顯的性發展表現。
這個階段的特色,是兒童失去對與性相聯系的活動興
趣,而把他們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學校的
課業,良好的習慣,他們把自己局限在男女或女生堆
中,沒有表現,故稱之為潛伏期。
(5) 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
佛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門期和性蕾期三個階段稱為
前性階段。在此階段,性活動是由自發性慾所引起的,
孩子們一直追求的是肉體的愉快。
但青春期後,產生了第二次性慾沖動,這種生理的
驅力使孩子感到這種沖動的作用。佛洛伊德認為這個時
期的性本能是需要通過性高潮才會滿足。而且Libido開
始投射於所愛的事業上,人們開始產生了性愛。
臨床治療
佛洛伊德 在長期的諮商實踐中發現,許多心理障礙例
如歇斯底理症、強迫症、恐懼症焦慮症等等疾病的誘
因,主要是把源於壓抑在原我的某些慾望、意念、情
感、矛盾情緒、精神創傷等因素的作祟。
這些被壓抑的東西,雖然一個人自己不能覺察,但在無
意識的原我內卻並不是安分守己的待在那裏,而是不斷
的興風作浪,從而引起個體的焦慮,緊張、恐懼、抑鬱
不安的心理障礙。
於是,佛洛伊德假設,倘若在心理治療中能將這些被壓
抑入無意識的東西帶回到意識域,使個體自己能夠覺察
這些致障的因素,對當前表現出來的心理障礙或行為問
題有所領悟,則有助於患者在現實 原則的指導下,依
靠自身的力量來克服這些障礙或問題。藉此建立正確與
健康的心理結構。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假設下,精神分析
的治療方就應運而生。
❹ 歇斯底里
【本文內容主要整理自Sawbones,一個戲說醫學史上各種不靠譜療法的播客。筆者整理的過程中也有參考一些資料添油加醋一番。本文僅供娛樂,請勿將里邊的內容作為醫療參考。】
歇斯底里這個詞是洋文hysteria的音譯,它現在的意思意思是形容人抓狂暴走的狀態。你可知道這個詞本來是指一種只有女人會得的病?你可知道這種病其實並不存在?這篇文章講的就是這種「病」的歷史,順便看看外國人的祖先是多蠢多有偏見。這篇文章不太好整理,因為內容太蠢而且涉及性別歧視。女性朋友看了估計會生氣,不過起碼你看完後就更不願意穿越到古代了。
公元前1900年的埃及紙草文里記載了女人會有一種精神不穩定的焦慮易怒的情況發生,並且認為這是一種疾病。這種病被稱作hysteria是發生在古希臘,上節講鴉片時我有大致提了一下。古希臘醫學理論認為子宮是可以在身體里自由移動的,hysteria這個詞就是「移動的子宮」的意思。子宮到處亂跑,所以女人心神不寧歇斯底里了。
其實子宮是不會在身體里到處跑的,這個不用我解釋。不過古希臘人就是這么認為的。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子宮是循著氣味到處跑的,他說子宮其實是「動物身體里的動物」。所以你可以用帶著好氣味的東西把子宮吸引到好的位置去。
到了公元二世紀的羅馬,蓋倫(又出鏡了)說女人有這個問題,是因為她們沒能從「女性精液」(別問我這是什麼玩意,鬼知道)中解放出自己來。後來這種病又被叫做「寡婦病」,因為觀點認為,歇斯底里是性生活不足導致的。所以,作為發過希波克拉底誓言的醫生,你需要幫寡婦們解除困境,該干什麼你懂的(媽的啥玩意嘛)。人家還有一個專業術語,叫骨盆按摩。基本觀點是如果女人沒有性生活,她的子宮就會很難過,於是在身體里到處跑,於是就歇斯底里了。
也有完全相反的觀點,同時代的另一個名醫索蘭納斯就認為跟性生活沒關系,只要洗洗澡按按摩逛逛街吃點巧克力啥的就好了。他還認為子宮不會亂跑(只是偶爾會),不過他的觀點沒有成為主流。
嗯其實古代的醫生沒那麼惡心,他們只會用手,而且的確只是為了治病,別想歪了。
中世紀。你可以用芳香的東西擦下體,味道好了,歇斯底里也就好了。
如果你的歇斯底里用了各種方法都沒治好,那麼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你是被魔鬼占據了,這時我們需要對你進行驅魔,如果驅不動,我們也許需要把你燒掉。
歇斯底里作為一個「病」,它的定義不可謂不廣泛。只要行為「不對」,就可以歸為歇斯底里症。神經質,頭暈,失眠,肌肉痙攣,易怒,性冷淡,性飢渴,厭食,暴食,或者「愛惹麻煩」,這些都算。其實換句話說,只要男人對你不滿意,就可以給你一頂歇斯底里的帽子。歇斯底里就是男權社會控制女人的一種方式。
實際上女性確實更容易發生生理性精神狀態失調,比如月經期,產後,更年期,但這些其實並不是歇斯底里這個「病」的來源,這個病就是來自男人想控制女人。一些真正的生理性疾病,例如癲癇,也被歸入了歇斯底里。女人本來就比男人低級,所以一種精神疾病就夠了。
雖然「子宮會移動」這個說法後來不流行了,但用性高潮治療歇斯底里一直是主流。
1600年代一個著名英國醫生認為女性高潮是基本不可能的,因為你需要同時按摩小腹並且拍擊前額,這個動作難度太大了,只有體操運動員才能做到。另一個醫生做出論斷,說所有的女人都會得歇斯底里。
1800年代人們對歇斯底里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擴展,認為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增大也是歇斯底里的病因,於是各個社會都以診斷出更多的歇斯底里為榮,因為這說明他們的社會更摩登。
雖然社會是越來越摩登了,但人們的認識還是沒啥變化,1859年一個法國醫生列出了75種歇斯底里症狀,還說這個列表遠遠不完整。
基於性高潮可以治療歇斯底里的理論,在1860年以後,人們發明了很多促進女性高潮的方法。比如說一開始有一種往陰道里灌水的工具。1869年美國人發明了蒸汽動力的震動台,就是一張大桌子伸出一個可以震動的球,然後你可以把人捆綁固定在上面。1880年又有人發明了電池驅動的震動器,說是一個用手解決病人需求實在太累關節都要壞掉了的醫生發明的。
1890年,弗洛伊德說這個病治起來不一定需要這么麻煩,我們可以用對話療法。這就是心理咨詢的始祖。心理咨詢對於一部分焦慮的人還是有幫助的,所以弗洛伊德可能的確幫到了一部分女性。當然弗洛伊德對歇斯底里的認識一樣不靠譜,能幫上忙也是他走運。
買不起電池震動棒的,你可以去騎騎馬,坐坐車,或者拚命搖搖椅,來減輕你的症狀。你還可以買一個電子馬鞍,它的工作原理和便利店門口的電子兒童搖椅是一樣的。
到1900年代各種震動機器都問世了,但這些設備都是「醫療器械」,是不可以在家裡亂用的。1920後這些東西開始在色情內容中出現,到1952年,美國精神病協會終於說話了,說這個歇斯底里嘛其實不是一種病,於是這個故事就可以結束了。
直到2009年,阿拉巴馬的法令還一直有規定,震動器械只可作醫療用途,購買的時候要填保證書,否則不賣給你。
其實也有男人被診出歇斯底里的,不過極少,歷史上加起來只有十來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