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有哪些現役洲際導彈陸基海基
英國的核力量為4艘前衛級戰略核潛艇,該級艇裝備了16枚洛克希德三叉戟2D5型潛射彈道核導彈,該型導彈為三級固體燃料推進的導彈,星體慣性制導,射程為12000千米,為北極星A3-TK導彈的2.4倍,使艇的戰備巡邏海域擴大至5500萬平方海里,提高16.3倍。每枚導彈可攜帶8個威力為150kt TNT當量的分導式多彈頭,每艘艇的彈頭數為128個,總威力為19200kt TNT當量
『貳』 英國的三叉戟彈道導彈是怎麼回事
這個,事實上是當年美國對英國的壓制使然。准確說,英國目前的核力量並不屬於這個國家獨立的核力量,而是 從屬 於北約聯合核力量的一部分(表面上是多邊的聯合核力量,事實上是美國控制的,北約聯軍總司令一直都是美國人擔任)。
而且,美國對英國(甚至包括其他部分北約國家,下文提及)的所謂「核共享」政策,在1970年由美、蘇、英三國首先簽署的《核不擴散條約》生效之前,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
確實,英國很早就成功獨立研究並實驗出了核武器(1952),但是由於英國殖民地的全面喪失,冷戰時期,其資金和資源來源都出現了嚴重倒退,也制約了其在核打擊載體(比如說戰略轟炸機,陸基洲際導彈和後來的潛射洲際導彈)的發展;加上其國內激烈的反核運動(相對於法國激烈,個人認為此輿論得到美國幕後支持),當時的英國官方竟然逐步放棄了發展獨立核力量的既定計劃:1958年英美間簽訂了《原子能合作協定》,規定英國必須以自己的核部件購買美國的核載體部件;英國1962年後進行的核試驗必須固定在美國內華達州沙漠進行。到了60年代中後期,美國主導英國核力量的情況更加明顯,北極星潛射導彈出現後,美國更藉助北約組織達成包含以下條款的協議:1、沒有美國政府的同意,英國海軍不得擅自使用載核彈頭的潛射導彈;2、在英國本土基地庫存的導彈必須由美國製造商洛克馬丁公司的技術人員負責管理;3、英軍潛射戰略導彈需要由美國提供情報數據和衛星導航系統。三叉戟潛射導彈入役英國海軍後,根據協議,這些導彈需要定期到美國進行維修。
另:除了英國屬於所謂的北約「核共享」國家外,自1966年北約核計劃小組建立開始,歐洲還有德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還有中東的北約成員土耳其屬於「核共享」國家。在核戰爭打響的情況下,若北約(主要是美國政府)同意,上述國家可以和英國一樣,使用北約成員國在歐洲部署的的戰斗機或對地攻擊機(比如說英、德、意三國的旋風對地攻擊性戰機,荷、比、土耳其三國的F16戰機,都專門配置了可搭載戰術核彈頭的特定模塊),投放戰術核彈。當然理論上,英國還保持以潛射方式投放戰略核力量,這是北約其他「核共享」國家不可比較的。
上述北約「核共享」國家的政策理論上也不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規定。對英國而言,它早在條約簽訂之前已經實驗了核彈,屬於徹底的有核國家,擁有屬於自己的核彈頭,僅僅是接受了美國提供的戰略核導彈載體這一環節,並不違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關於不對他國出售或轉讓核武器的;對於德國、荷蘭和義大利等國而言,雖然並沒有進行過真正的核試爆,但擁有發達而且獨立的核技術(不要對小國荷蘭感到驚奇,其現有的鈾濃縮能力接近中國,遠強於日本。德國亦和荷蘭一樣),他們把武器級的鈾濃縮活動轉移到了美國本土,在美國境內的廠房生產核彈頭,然後又藉助「美軍核彈頭」這一合法的牌子回到歐洲境內部署,以保持自身的有限核反擊能力。對美國而言,借西歐人對俄羅斯和對它自己的畏懼,把那麼多有獨立而強大的歐洲國家拉在自己的控制范圍內,「何樂而不為」?
而法國和上述國家都不同,法國是完全獨立的核力量。法國至今也不屬於北約核計劃小組成員。
『叄』 請學霸評價一下英國導彈,比如海狼導彈在現代是個什麼
海狼導彈在80-90年代是很不錯的一種點防空導彈,世界一流
海狼在定型時曾經摧毀過114毫米的炮彈、大刀級上的海狼打掉過阿根廷飛魚。不比海響差,馬島戰爭中海狼擊毀的超低空突防的戰斗機就有5架,還有一枚空面導彈也是被海狼擊毀, 在25年前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技術性能了。可以說,它們是英國贏得勝利的不可或缺的裝備。
只是射程實在太短。後來公爵級上改用用垂發型海狼,射程有改善,大約可以達到20公里
總體上優於海響尾蛇,和海麻雀、巴拉克有一拼
但後來就不行了,之後的趨勢是兩大類
一種如海麻雀,發展出ESSM,強化了通用型,可裝入MK41系統,而海狼的垂發是專用的
還有一種如巴拉克,可以見縫插針安裝在艦橋側面
海狼幾不靠,加上英國影響勢微,也就慢慢被遺忘了
『肆』 英國三叉戟導彈是怎麼回事
這個,事實上是當年美國對英國的壓制使然。准確說,英國目前的核力量並不屬於這個國家獨立的核力量,而是 從屬 於北約聯合核力量的一部分(表面上是多邊的聯合核力量,事實上是美國控制的,北約聯軍總司令一直都是美國人擔任)。
而且,美國對英國(甚至包括其他部分北約國家,下文提及)的所謂「核共享」政策,在1970年由美、蘇、英三國首先簽署的《核不擴散條約》生效之前,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
確實,英國很早就成功獨立研究並實驗出了核武器(1952),但是由於英國殖民地的全面喪失,冷戰時期,其資金和資源來源都出現了嚴重倒退,也制約了其在核打擊載體(比如說戰略轟炸機,陸基洲際導彈和後來的潛射洲際導彈)的發展;加上其國內激烈的反核運動(相對於法國激烈,個人認為此輿論得到美國幕後支持),當時的英國官方竟然逐步放棄了發展獨立核力量的既定計劃:1958年英美間簽訂了《原子能合作協定》,規定英國必須以自己的核部件購買美國的核載體部件;英國1962年後進行的核試驗必須固定在美國內華達州沙漠進行。到了60年代中後期,美國主導英國核力量的情況更加明顯,北極星潛射導彈出現後,美國更藉助北約組織達成包含以下條款的協議:1、沒有美國政府的同意,英國海軍不得擅自使用載核彈頭的潛射導彈;2、在英國本土基地庫存的導彈必須由美國製造商洛克馬丁公司的技術人員負責管理;3、英軍潛射戰略導彈需要由美國提供情報數據和衛星導航系統。三叉戟潛射導彈入役英國海軍後,根據協議,這些導彈需要定期到美國進行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