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國的崛起之路,英國是怎樣成為世界強國的
英國擺脫封建態度是在15世紀末,是在1485年,當時英國出現了一個王朝是在英國歷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王朝,是都鐸王朝,英國對世界影響太大了,都鐸王朝的奠基人就是這個人,這是他的兒子這是他的女兒,這三個人,祖孫三代,亨利七世二子,亨利八世,亨利八世女兒伊麗莎白,使英國第一次擺脫依附和落後的狀態,成為歐洲強國,為英國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定的基礎。這裡面的故事很多很多了,如果說我給學生開英國史的課的話,這三個人的故事可以講好幾次,當然我也沒那麼多時間去講,特別是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這兩個人的故事多極了,但是無論這些故事是怎麼說的,無論這些故事是表明這個主人公他人品好還是不好,它英明還是不英明等等。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後來步步走在前面,這是第一步。所以我們說英國,說英國那麼強大,它造成的影響那麼巨大是有道理的,這一步是它走出來,接下來還不止這一步,光榮革命以後,英國的正式結構問題已經解決了,就是它建立了一個現代性質的政治結構,一個政體,當然這個政體在後來一二百年當中不斷地改變。但是這次事件以後,英國就出現了一個非常適合於經濟發展的社會和政治的環境。在這樣一個政治和社會的環境之下,英國開始了它的經濟方面的大踏步的這種飛速的發展。
18世紀我們剛才說,17世紀的英國做一件事,解決政治制度的問題,18世紀的英國,做兩件事,第一是發展經濟,上半葉出現了所謂的農業革命,下半葉出現了工業革命。第二件事就是18世紀的英國,開始去爭奪世界的大權了。這張圖就表現英國在18世紀和其他的歐洲幾個國家在世界上爭奪殖民地的情況,特別是在這一百多年當中,英國和法國爭奪世界的霸權,最終是以英國的勝利被告終的。這個勝利它的堅強的經濟基礎就是工業革命,我們看這樣一組數字,我們就可以明白,英國在工業革命期間它的生產發展的情況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英國的工業和農業的比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1801年的時候,英國它的國民經濟中,工業的比重只佔29.7%,農業是35.9%,英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在1860年的時候,我們看到英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40%到50%,對外貿易佔世界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這樣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出自於一個非常小的國家,英國的國土面積佔世界陸地總面積0.2%,而人口只佔世界總人口2%,英國也是一個很小的國家。
英國小小的國家,能夠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據一個半世紀之久,這是超常發揮。本來不應該是這樣,本來不應該,它憑什麼?它就這么大,就那麼多人,它憑什麼?根據我們剛才我剛才向大家介紹的情況來看,有一點是非常突出的,就是它的那種創造的能力。就是靠得這樣的創造能力它能夠超常的發揮,它發揮了本來根本就不可能發揮的作用,做本來根本不可能做的事。你看,它在各個方面都是有巨大的創造力的,政治、經濟、文化很多很多其他方面,它都發揮了巨大的創造力,這是它成功的秘訣。
② 英國的發展
英國是世界上第五大經濟體,歐盟內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德國。私有企業是英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製造業只佔1/10左右。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英金融業遭受重創,為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衰退。2018年英國國內生產總值2.03萬億英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750英鎊,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4%,通貨膨脹率2.3%,失業率4.1%。
【資源】英國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能源產業在英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2014年發電量降至335太千瓦時,降幅6.7%;石油產量同比下降8.8%。能源進口下降8.1%,總出口下降7.8%,降至1980年以來最低水平。近年來,政府強調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傳統礦物燃料的依賴,建設「低碳經濟」,並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立法保障和政策引導,鼓勵高效節能技術開發,培養企業和家庭節能意識。2014年,可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的比例為19.2%,超過核電佔比19%。2016年由於三座主要燃煤電廠關閉,燃煤發電量佔比從2015年的22.6%銳減至9.2%,為1935年以來最低水平。
【工業】 英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目前,英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農牧漁業】 英農牧漁業主要包括畜牧、糧食、園藝、漁業,可滿足國內食品需求總量的近2/3。目前,農業在英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不到1%,從業人數約45萬,不到總就業人數的2%,低於歐盟國家5%的平均水平,低於其它主要工業國家。農用土地佔國土面積的70%,其中多數為草場和牧場,僅1/4用於耕種。農業人口人均擁有70公頃土地,是歐盟平均水平的4倍。英是歐盟國家中最大捕魚國之一,捕魚量占歐盟的20%,滿足國內2/3的需求量。
【服務業】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擁有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同時也是世界最大外匯交易市場、最大保險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最大衍生品交易市場、全球第三大保險市場、重要船貸市場和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並擁有數量最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倫敦金融城從業者近40萬人,共有550多家跨國銀行、170多家國際證券公司在倫敦設立了分支機構或辦事處。
【旅遊業】 英國旅遊業收入居世界第五位,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從業人員約270萬,占就業人口的9.1%。2017年,赴英遊客達3923萬人次。倫敦是外國遊客必到之處,且旅館眾多,但旅館房間多為豪華型,經濟型房間較為緊缺;而餐館在數量和風味上都有很大增加,可滿足不同口味的需求。主要旅遊地區有:倫敦、愛丁堡、卡迪夫、布賴頓、牛津和劍橋等。主要觀光景點有:歌劇院、博物館、美術館、古建築物、主題公園和商店等。
【交通運輸】 英交通基礎設施較齊全。陸路、鐵路、水路、航空運輸均較發達。倫敦有十分發達的地鐵網。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貫通,將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鐵路系統連接起來。近年來的交通運輸情況如下:
鐵路:英國共有2563個火車站,鐵路總長15878公里。日均發送旅客300萬人次,貨物周轉量6000萬噸公里。全國鐵路和倫敦地鐵分別承擔了鐵路系統運輸量的49%和44%,其餘由輕軌承擔。
公路:英國公路總長達39.4萬公里,其中3540公里為高速公路,承擔著19.8%的交通量;3.08萬公里為A級公路,承擔44.3%的交通量。截至2013年底,注冊的機動車輛總數為3500萬輛,新增機動車272萬輛。
水運:英內河航道共3200公里,其中620公里用於貨運。泰晤士河是最繁忙的內陸水運河,其次為福斯河。海運承擔了95%的對外貿易運輸。英國大小港口眾多,其中100個為重要商業港口,有52個港口年吞吐量在100萬噸以上。吞吐量超過1000萬噸的港口有:格里姆斯比-因明翰、倫敦、蒂斯-哈特浦爾、福斯、米爾福德-黑文、南安普頓、利物浦、薩侖沃、菲利克斯托、多佛等。通過發展航運金融和海事服務,英國保持了全球航運定價中心和管理中心地位。倫敦是國際海事組織、國際海運聯合會等國際航運機構總部所在地。
空運:英國所有的航空公司和大多數機場均為私營企業。目前共有50多家航空公司。英國航空公司是世界最大航空公司之一,擁有300多架飛機,其航線覆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20座城市。英共有462家機場,其中35個機場年客流量在10萬人次以上。英最大機場是倫敦希思羅機場,也是世界最大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客流量6590萬人次;蓋特威克機場是英第二大機場,客流量3300萬人次。
③ 英國是怎樣崛起的
英國迅速的崛起 一:十五世紀末,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倫敦,利物浦等) 二:英國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出口,支持工商業者參與貿易競爭,佔領殖民地 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圈地運動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和貿易的發展) 四: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加速了發展 五:注重發展海軍,三次英荷戰爭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奪得了海上霸權地位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④ 英國的經濟發展
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戰後50-60年代平穩發展時期。其主要特點是經濟緩慢而持續增長,失業率低,物質豐富,人民消費水平不斷增長。
(2)70年代經濟滯脹。在70年代,英國在所有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始終保持最低經濟增長率,最高的通貨膨脹率,和最高的貿易赤字紀錄。
(3)80年代經濟復甦。一個顯著特點是時間長,復甦持續了7年。另一個特點是國際收支大大盈餘,政府金融地位最高。
撒切爾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政策,採取許多措施提高經濟效益。
宏觀經濟政策直接針對降低通貨膨脹率和維持物價穩定。
微觀經濟政策旨在通過鼓勵實業,效率和靈活性共同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英國煤礦被稱為"生病"工業的原因。
如今的英國煤礦業衰退,從而導致礦工、煤礦的數量和總產量都大大下降。
煤工業衰退的原因包括:老煤礦的枯竭,昂貴的提煉費用,破舊的設備,極少的投資,由於進口更干凈、更便宜、更高效的燃料導致的需求下降等等。 英國的石油和天然氣
在1965年及1970年在北海發現天然氣和石油。今天英國的石油不僅能自給自足,還有盈餘供出口。交通和家庭供熱系統主要依靠石油,因為大部分農業的高度機械化,食品供應也靠石油。
如今英國鋼鐵工業的主要問題。 英國鋼鐵工業衰退的原因如下:
當地貯備枯竭;
他們生產焦炭的老式爐不能提取有價值的副產品,
高爐、鋼鐵廠和軋鋼廠經常分開,導致不如更緊湊的企業出效益;
希望能幫到你
⑤ 英國的經濟是怎樣發展的
英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上世紀90年代末工黨上台執政後,布萊爾政府基本承襲了保守黨的經濟政策,出現了二戰後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變經濟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工黨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主要從福利和醫療制度、上議院世襲貴族特權、教育制度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並以此來推動英國經濟的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新舉措: 面向未來,著眼科技,向知識經濟轉型。英國決心在21世紀成為知識經濟型的社會,為此在1998年底正式發布了《我們有競爭力的未來:創建知識經濟》白皮書,將促進知識經濟發展作為制定工業、科技和貿易政策的新基石。主要做法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大學等研究機構與企業界聯合,向商業化研究發展,將知識向實用技術轉化。政府努力促進企業界的聯合,使企業形成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提高整體競爭能力。
制定政策、法規以規范和培育市場。政府內部實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同企業界發展夥伴關系。吸引風險投資,發展基礎研究。加強與國外研究力量的合作,加大參與歐盟科技框架計劃的力度,重視吸引海外投資。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促進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政府運用政策來保證和鼓勵平等的競爭,鼓勵擴大再生產,對用於擴大再生產的利潤部分酌情減免稅收。在刺激投資和促進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發展方面,採取鼓勵措施,實施信息產業戰略,幫助企業適應信息時代的產業發展。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避免經濟過熱和衰退,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英國財政大臣布朗把英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稱之為「英國模式」,並作為一個經濟增長的成功範例推薦給其他國家。工黨上台執政以後實行貨幣政策改革,由英格蘭銀行獨立決定利率,從而遏制了通貨膨脹,同時政府擴大支出保持了寬松的財政政策。目前,為防止經濟過熱現象,英國開始出台宏觀調控措施,主要是由英格蘭銀行採取漸進式加息的貨幣政策。工黨執政以來,英國經濟實現了穩定增長,GDP年均增長2.7%,物價低於2%,失業率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成為惟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大國。
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又是怎樣從廢墟中發展起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依靠廣大的殖民地資源快速發展國內的工業,把國內生產的商品傾銷到各殖民地,以此來獲得大量的財富。在軍事上,英國利用殖民地的人口,組建起來新的軍隊。總之,二戰後的英國之所以能快速的發展起來就是利用其廣大的殖民地資源。直到英國大量的殖民地脫離其統治,英國的發展才慢了下來。
⑦ 近代的英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西歐在西羅馬滅亡後,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到11世紀,才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游牧的日爾曼人有很多分支,他們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大大小小許多王國,其中以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最為強大。在查理曼統治的四十六年中,經過一系列的對外征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法蘭克王國版圖西起大西洋海岸,東到易北河、多瑙河,北起北海、波羅的海,南到義大利,全境與西羅馬帝國相差無幾。查理曼的兒子路易死後,他的三個兒子發生內戰,最後將帝國一分為三。在這三個兒子的領地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近代歐洲的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三個國家。日爾曼人的另一個分支、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大不列顛島上所建立的小王國,後來逐步發展成為近代的英國。
⑧ 帝國全面戰爭英國怎麼發展
1700年開局,此時的英國是光榮革命後的君主立憲制,政府首腦是PM(首相),牛頓爵士年紀一大把躲在牛津搞研究。帝國在北美沿岸擁有大塊的十三殖民地,但是獨立傾向嚴重,另外在加拿大極北的哈得孫灣擁有一塊飛地,還有南方的巴哈馬島等等。殖民地一開始就可以生產毛皮和糖、咖啡等經濟作物,產量不高,且加勒比海上的那些海盜著實是很討厭的。得到的任務是佔領美國南部切諾基人以及加拿大的法國殖民地,但這樣的任務幾乎不可能在美國獨立前完成——十三殖民地居然在1713年就宣告獨立了。所以這個任務也就毫無意義,帝國還是按照自己的攻略設想來進行擴張吧。
首先,讓不列顛及愛爾蘭,還有加勒比海上的港口一開始都狂刷貿易船,然後成群結隊遠征大洋。同時還需要兩支艦隊,一強一弱,弱者前往加勒比海封鎖海盜港口,然後加勒比貿易船隊稍微往北面繞一點,前往貿易據點,而不列顛貿易隊則在一支強大艦隊的掩護下沿非洲海岸向亞洲進軍,一路上凡是發現海盜便消滅之,以免其破壞貿易路線,接著就是進駐還沒有人霸佔的貿易據點。一開始的時候,只需要放一、兩艘船進去就可以了,關鍵是先佔住地方,把牢茅坑,以後想擴大交易量,把後續貿易船派過去合並入先遣隊就行。在陸上,英國與一切可以做生意的國家都締結了貿易協定,而對於歐洲大陸上發生的戰爭,一概不參與。這樣即使損失一些盟友關系,但不是盟友照樣還是可以做生意的嘛!一旦參與了戰爭,肯定會有貿易路線被切斷,而此時的英國實在是分不出兵力來瞎打胡鬧。此時的目標,應該就是海峽對面的法國和西班牙。這是兩個陸上大國,直接對英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同時也是擁有相當強大的海軍,是有條件在世界范圍內與英國爭霸的國家!英國要成為世界貿易的主人,首先就要對付這兩個國家。當然,法西兩國本來與英國的關系就不好,滅他們是活該滴!
登陸法國,首先需要那支遠征亞洲的大艦隊(名為第一艦隊)環繞地球一周後返回英國,然後生產出兩支軍隊,一支滿員另一支半滿,以火槍兵為主,捎帶一些火炮攻城,就可以在法國塞納河的右岸登陸了,從這里出發下一個回合就可以攻打巴黎,可謂是一場閃電戰。第一艦隊封鎖住法國的港口,免得其艦隊跑出去了找不到,就地殲滅為妙。巴黎被攻克以後,半額軍團留下駐守,全額的軍團北上去解放西班牙統治下的布魯塞爾。這里的西班牙人很好解決,一旦攻克布魯塞爾,便向西班牙提出停戰要求。此時的西班牙人顯然被嚇破了膽,立即同意了停戰(實際上敲他們一筆錢都是有可能的)。不管怎麼說,如此一來法國便完全孤立無援了,帝國大軍又東進攻克洛林,法蘭西王國宣告滅亡,路易國王推出去斬了。還要將佔領區的天主教堂拆毀,從英國本地派教授去奧爾良大學進行科技研究。當然,驕傲的法國人是不會馬上臣服的,造反事在必有,立刻加以鎮壓就行了。
此時在北美大陸,美利堅合眾國已經宣告獨立(可是連波士頓都還不在他們的手裡),同時加拿大的法屬殖民地也宣告獨立。前者俺承認了,以後有機會再來收拾這些老美。對於法國人的獨立國俺不承認,派一支滿員大軍去鎮壓。加拿大中部有群土著也會向英國宣戰,不過只要有些兵力守衛,他們就只是在邊境線上晃悠而已。所有這些麻煩的傢伙,都要很堅決地鎮壓掉。鎮壓路線是這樣的:首先海軍將鎮壓部隊運送到哈得孫灣,卸下部隊後海軍就轉而前往五大湖的出口,封鎖魁北克港。鎮壓部隊先向南滅掉土著部落,發展當地的皮革做坊,然後向東進前往多倫多和渥太華,一路上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直至攻克魁北克,登船凱旋了。此時將第一艦隊也派到美洲來,直入加勒比海驅逐海盜船隊,然後將北美鎮壓部隊運來南美,攻克海盜據點。轉頭再攻入北美大陸,聯合新誕生的美國攻擊切諾基人。這些土著印第安人的數量是個問題,必要的話從歐洲再運一支部隊來。滅掉切諾基人以後,英國在很賺錢的煙草貿易中也可以佔有一席之地了。
此時的大英帝國,已經初步具有了日不落帝國的堂堂威嚴。帝國在歐洲大陸上實現了英法聯合,雄據一方。從北極圈的嚴寒凍地到加勒比的熱帶風光,美洲為帝國生產著源源不斷的財富。飄揚著米字旗的貿易船隊遍布四海,將象牙、調味品、棉花和其他許許多多的原料送回大不列顛的工廠,在這個世界工廠中加工成為各種產品,然後銷售到俄羅斯或波斯那樣遙遠的國家。帝國的科學技術也不斷得到發展,高效的蒸汽鍋爐提高了生產率,港口建造出大型的戰列艦及威力強大的火炮,一身紅裝的陸軍則擁有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步槍,並以先進的戰術將其運用。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科技、人文思想領域,大英帝國都已成為世界文明的燈塔!
帝國在此時面臨兩條道路的選擇:第一是東進印度,奪取帝國皇冠上的寶石。印度北方大部被莫卧爾人統治,這些阿克巴大帝的遺子遺孫是遭受印度南方土著痛恨的伊斯蘭教徒,帶有蒙古、突厥和阿富汗血統,但在恆河邊安逸了幾個世紀以後其統治已經腐壞,正需要英國人來教教他們何為文明開化,當然這里出產的棉花、香料和寶石也將為東印度公司和伊莉莎白女王帶來財富。第二,則是進攻西班牙,而此時西班牙已經滅亡了葡萄牙,統一了伊比里亞半島,同時統治著拉丁美洲的大片殖民地,包括佛羅里達、古巴、得克薩斯、墨西哥等等。顯然,對付西班牙至少需要在歐洲和美洲同時准備兩支滿員軍團,才有必勝的把握,還需要在加勒比海上部署一支強大艦隊。兩相比較,俺認為最好還是先把印度莫卧爾帝國收拾了,轉過頭來再收拾西班牙。
對西班牙的戰爭首先從翻越比利牛斯山脈開始,兵鋒直指馬德里,西班牙英勇的僱傭軍團將會站在伊比利亞金黃色的大地上,展開一場決定世界命運的阻擊戰役。驕傲的騎士們高擎著耶酥基督的旗幟席捲而來,帝國女王煫發槍團的戰士們堅定地列成三隊,輪換不間斷地將密集彈雨傾瀉到騎士的身上。飛起的塵土中混和著鮮血的味道,蒼鷹高鳴一聲隱入滾滾而來的烏雲,須臾間大雨傾盆而下,士兵們在槍上插刺刀,邁著方步向敵人的方陣走去,西班牙人也舉起了他們的長矛。當接近到只有五十米距離時,指揮官一聲命令,士兵們吶喊著挺起刺刀沖上前去,慘烈的肉搏戰開始了。天昏地暗,死神狂舞,雨水混著血水,傷兵在爛泥里垂死悲鳴。終於幾縷陽光射穿烏雲,照耀著慢慢沉寂下來的戰場,猶如女武神引領戰死者的靈魂升入天堂。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王國被滅亡了,英國士兵們攻克馬德里,揮師西進又攻克里斯本,脫下血染的戰靴在溫暖的地中海海水中沖洗。在美洲,龐大的墨西哥城也陷入熊熊烈火之中,當年西班牙人毀滅了阿茲特克人的偉大都城,現在他們要遭受同樣的對待。哈瓦那的陷落則不過頃刻之間,古巴的蔗糖很快將送入倫敦市民的廚房。整個西歐,沿著萊茵河與阿爾卑斯山,以西的土地都成為英國女王的統治地,而在海外,還有大半個美洲、大半個印度次大陸接受帝國所派遣的美洲、印度總督的管轄。
大英帝國接著將入侵亞平寧半島,消滅那些七零八落、因為信仰天主教而拒絕與帝國貿易往來的小國,紅衣士兵們把教皇包圍在焚蒂岡孤城之中,上帝的榮光只能由伊莉莎白女王獨享,不過威尼斯這座商業城市將得到帝國的尊重和保護。另一路大軍將渡過直布羅陀海峽登陸北非去消滅那些善做海盜的摩爾人,攻克突尼西亞,甚至一路攻到**——假如他們膽敢拒絕帝國的貿易要求。帝國的船隊遠航至遠東,在那裡古老的亞洲王朝仍然在閉關自守中睡大覺,帝國要用先進機械與智慧文明打碎他們的大門和頑石腦袋,為英國的工廠找到賺取無數白銀的大市場。船隊向南跨越赤道,人類最後的伊甸園展現在面前,這塊五十倍於英國本土大小的澳大利亞大陸,那無盡的田原與牧場將保證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永續不亡。
公元1751年,伊莉莎白女王登基五十周年,大英帝國皇家海軍斯彼爾凱德閱艦式隆重舉行,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龐大戰爭機器,列成頭尾不能相望的長縱隊魚貫而過,米字旗乘風飛揚,歡呼聲充盈世間。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時代,這是屬於大不列顛的無上光榮。上帝保佑女王!
⑨ 英國是怎麼崛起的
英國崛起的原因是綜合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英國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其能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兩部分:
部分內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以及殖民戰爭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積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積極發展對外的貿易,使倫敦,利物浦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
3、工業革命的推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等。
4、重視教育: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擁有強大的制海權: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其後,利用其優勢的地理位置與強大的海軍控制了海上運輸貿易。
2、不斷擴張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9)英國應該怎麼發展擴展閱讀: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於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