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對威海殖民會產生什麼影響

英國對威海殖民會產生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3-02-16 21:42:43

⑴ 曾經被英國霸佔半個世紀的是中國的哪個城市,如今發展的如何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是在1842年與英國簽訂的,從此香港島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為了收復香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進行過英勇頑強的斗爭。終於新中國於1997年7月1日把侵佔二百多年的香港收歸祖國。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在沿海地區是耀眼的,可還有一個地方也曾經被英國殖民者侵佔,它就是美麗的海港城市——威海。這座城市也被評為21世紀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威海是中國大陸距離日本、韓國最近的城市、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海軍的發源地、甲午海戰的發生地,甲午戰爭後被列強侵佔並回歸祖國的「七子」之一。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繼續進行了艱難地談判工作,時任民國外交部長的王正廷和英國大使蘭普森進行了多次談判,終於在1930年4月18日正式簽訂《中英交收威海衛專約》,專約規定:威海衛所有權利移交給中國,英軍全部撤出威海衛。中英兩國的交接儀式於1930年10月1日進行,當年代表英國的英方代表庄士敦正式把威海衛交還中國。如今的威海不論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各方面都有了高速的發展,社會實力和居民生活水平都處在全國發達前列,有著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

⑵ 英國佔領威海衛時人們的社會生活

(五)宗教傳播

在英國租占威海衛的過程中,外國教會充當了重要的角色。早在1898年英國決定租占威海衛時,英國教會就曾積極支持。1898年後曾遭到威海人民反洋教斗爭沉重打擊的外國教會卷土重來,勢力迅速膨脹。

1898年後,外國教會在殖民政府支持下,紛紛佔地建教堂,在威海形成了以鯨園為中心的教堂區,並將勢力擴展到文登、榮成、牟平等地。基督教會先後在商埠區、劉公島、觀里村、鹽灘村等地建教堂、傳道所4處,並設有教會印書局,每年出版福音年歷,承印殖民政府印刷品,同時向當地居民散發佈道傳單以及其他宗教讀物。天主教會在租借地內外建天主教堂、禮拜堂、聖母院等17處,並在內部附設接生院、方濟醫院、養老院、幼稚院、綉花廠、園藝園等機構。為培養本地傳教士和為殖民統治服務的知識分子,教會還在殖民政府的支持下開設學校6處。在教會學校里,傳教士們積極向學生灌輸宗教思想和西方價值觀,學生一般被要求信仰宗教。同時,外國傳教士還四處活動,傳經佈道,發展教徒,把宗教教規散布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威海教徒最多時曾達到4000多人。當國內反洋教浪潮持續高漲時,威海的中國教徒竟然聯名上書殖民政府要求將中國寺廟改建為教堂,所受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六)公共事業

教育事業英租威海時期的學校主要是由中國人和教會開辦的。其中威海民眾開辦的學校占該時期學校總數的70%多。據檔案記載,1930年威海2656名在讀生中,華人教育機構的學生有2033人,佔77%以上。因此,這一時期為威海人民提供教育機會最多的是威海人民創辦的華人學校。而由殖民政府投資開設的學校僅有一處皇仁小學。最早成立的華人學校是威海反纏足運動組織天足會於1909年創辦的淑德女校。該校初期招收婦女20名,教授國文、縫紉和家政知識。此後,劉公島和陸地租占區又相繼建起了15所學校。農村學生就學主要依靠私塾,到1905年全區私塾發展到287處,有塾生3276名。為掃除成年人文盲,1923年威海開明紳商又組成平民教育會,開設窮人夜校,到1924年就發展到26處。在威海民眾創辦的學校中,較為突出的是威海中學。1926年畢業於南開高中的孫啟昌、戚道純等人,為提高威海教育水平,四處籌資創辦了威海首家中學——齊東中學。後在商會支持下,投資15980元,於1929年8月14日擴建為威海中學。該校教師主要由大學畢業生擔任,教學內容新穎、方法先進。設施也比較完備,成為威海當時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進步思想的重要基地。這一時期,華人學校雖然屬威海教育主體,但其投資主要靠民間捐助。殖民政府直到1928年才把教育支出列入財政預算。當年支出為3000元,第二年達到11000元,主要投入到教會學校中。但為控制華人學校,殖民政府也用少量經費對其進行補貼。辦學經費的嚴重短缺極大地阻礙了威海教育事業的發展。1921年,全區識字率僅為9%,婦女則僅有227人識字,約占萬分之十四。即便到1930年,全區識字率也不過10%。
回復 收起回復 5樓2006-10-17 10:42舉報 |我也說一句

雅掰子
深海黑魚8體育活動英國租占威海衛後,隨著來威外國人的增多,一些產生於外國的體育運動項目逐漸興起,並帶動了其他體育活動的開展。到20世紀初,足球、網球、高爾夫球等體育活動在威海已經開始流行。足球普及面較寬。殖民當局先後在劉公島設足球場4個,1910年又在東門外大操場上設立足球場1處。安立甘堂學校等教會學校 和皇仁小學及威海中學都有足球隊組織,經常與英國水兵和外籍人士舉行比賽。當時,威海足球隊就已經聞名於煙台、青島、濟南等地。國內較為罕見的高爾夫球在威海也風行一時。全區共建有高爾夫球場4處。1901年殖民政府在劉公島上設立一處佔地面積216100平方米的專用球場。1914年又在東門外大操場上種植草坪,設立高爾夫球場,該場佔地幾百畝,並配有休息室等配套設施,由英國人組織的高爾夫球俱樂部管理。另外兩處位於西、南兩鄉。網球活動,場所更多,僅劉公島就有網球場6個。凡是英國人辦公處和住所旁幾乎都建有網球場供外國人使用,有時也對青年學生開放。體育競賽活動也較多,學校、鄉村每年都要開一兩次運動會。1929年6月9日區內又舉行了第一屆全區運動會。群眾性體育活動項目以武術、游泳、登山、象棋等為主,開展得也比較活躍。為普及體育活動,1907年張福來、李華鍔等人還專門組織體育會,在北大營原中國軍團訓練場西段開辟體育操場,組織開展體操運動。

傳統文化當時的文藝設施僅有戲樓、茶社,劇場很少。1918年阮長升在迪華街(今延安街)路南興建的同樂戲院(建國後改為大眾劇場,1982年拆除)是威海最早的營業性新式劇場。1921年以後,威海相繼出現兩家無聲電影院。民間文藝活動主要是戲劇和雜耍。戲劇演出多在露天戲台或戲樓進行,當時的寺廟都建有戲樓或戲台。雜耍項目主要有耍獅子、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舞龍、跑驢等,多在節日或趕廟會時表演。過春節時,較大的村落還要組織鬧新春的「光景會」逐日輪流到各寺廟、祠堂和市區演出。為壓制輿論,殖民政府對報刊業嚴加限制。1923年威海創辦了第一家報紙,但沒過多久就被當局查封。1927年12月孫漢川等人創辦了《威海午報》,殖民政府又以不允許登載抨擊殖民統治的文章對其進行牽制。1930年由於英國在威海的統治行將結束,對文化事業的管制有所放鬆,當年1月許震江創辦了《威海日報》。該報在宣傳民族主義、抨擊劣紳賣國言行等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當時,威海商人還開設4家書局,經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出版的各種書刊。早期的圖書業也開始出現。據1907年9月25日《東方雜志》第9期記載;威海衛商界松江沈某、江寧朱某、登州柳某創設閱報社一所,名為「威海閱報社」,以天後宮為社址,並在每星期日開會演說,以通風氣。

醫療衛生殖民政府先後在威海設立醫院4處。其中設施最完善、醫護人員最齊全的是位於劉公島上的海軍醫院,但只為英軍和外僑服務,拒收華人。1902年當局在碼頭區和劉公島設立醫院兩處。1926年又在溫泉湯設立了一處醫院,這三處醫院均對華人開放,總床位72張,全區人均床位佔有率約為萬分之四。其中,碼頭區的稱做「大英民醫院」,設備較為先進,可容納病人五、六十人。其餘兩處屬分院性質,規模小,設備也比較落後。除醫院外,公共衛生所幾乎沒有。但每兩星期舉行公開診治一次。針對區內流行病症,則由醫官長率人每星期赴各地施診。每年還要前往鄉村產婦家施行接生。到春季醫官長還要分赴各地施種牛痘以防天花。為防治傳染病,由醫官長定期對公共建築物進行檢查,並在公共場所修建公廁。此外還製做一些衛生宣傳冊發放到學校或農村。在殖民當局修建的醫院里,中外病人是有別的。如大英民醫院,英國人病房設備完善,而中國人的病房則相當簡陋。普通病房裡僅設三、四座土炕。病人住院一切用具都要自備,燒炕煮飯均在屋內進行。由於醫護人員少、素質不一,誤診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其設立的醫院,名義上對中外病人一視同仁,實際上主要為在威海的英國人和外僑服務。

⑶ 指出英國殖民侵略的影響

有利有弊。有利是給殖民地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促進了近代化的發展,改進了殖民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殖民地撤退後給新獨立的國家留下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文化觀念以及宗主國的政治制度政府管理經驗與司法體系。不利的是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較重的災難,加重了殖民地的剝削程度,損害了被侵害的地區的領土主權,利用貿易順差進口廉價原材料出口工業製成品,對殖民地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⑷ 中國重要軍事基地被英國強佔32年,我國交涉8年,結果如何

引言

在我們的認識當中,清朝的統治變得尤為薄弱,不僅在1840年受到了來自國外的鴉片戰爭,以及再後來面對各種進攻時候的懦弱無能,無法還手,選擇各種賠款割地,損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以及大批財物。

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選擇提升軍隊的力量去抵抗外來的侵略,反而一度把入侵國家的人們當作上層的人俯首稱臣,久而久之,國外的許許多多的國家知道我們沒有還手的能力,就大舉的進攻我國的沿海地區,而且我國的求和,賠款,政策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面對許許多多個國家的入侵,清政府更是沒有了還手的能力,我國陷入了一種被動的形式。好在經過我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後來的時期,逐漸擺脫了清政府懦弱的影子,領土也不斷的收回來,其中就包括了我國重要的軍事基地——威海衛。

總結

1930年的10月1日,中國終於收回了長達32年被英國強行租借的威海衛。威海衛地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京津海域的門戶,更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把他拿回來,因為它是屬於我們的一部分,民族的富強,國家的強盛離不開一寸土地的割讓。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強盛起來,我們絕不允許清政府的歷史重新上演!

⑸ 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其目的是

因為威海衛與旅順港作為中國北洋艦隊的兩個補給港,李鴻章在這兩個港投入了巨本錢去修建,以此作為京城的屏障,保衛京師的安全。甲午戰爭後,北洋艦隊被全部殲滅,但是這兩個港口的海軍軍港設施依然很完善,可以直接停泊軍艦。所以這兩個港口成為了當時列強眼中的肥肉,並且控制了這兩個港口,那北京的門戶可謂說是大開了,俄國本著先下手為強的精神,第一個搶佔了旅順港,並且對外宣布,長城以北是俄國的勢力范圍,正是這個俄國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俄國人都動手了,作為當時世界頭號工業強國的英國,當然不能坐著乾等啦,於是英國宣布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地盤,並且要清政府租借威海衛,當時的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和英國談判,盡管李鴻章有三寸不爛之舌,但弱國無外交,英國談判大使表示,只要李鴻章能夠說服俄國放棄對旅順港的租借,英國就放棄對威海衛的租借。於是威海衛就這樣被租借給了英國,知道後來蔣介石政府時期,民國政府和英國政府談判,廢除掉了很多不平等條約,這才逐步收回了對威海衛的主權。

⑹ 威海衛被割占及回歸的史實

(一)強行租占
歷史背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加速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進程。西方列強在加強對華經濟侵略的同時,加緊侵佔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在華展開了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激烈競爭。這一時期,列強瓜分中國的矛頭首指華北。1898年德國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膠州灣,而沙俄隨即以抵制德國為借口租占旅順大連。同年,法國在華南強租廣州灣(現湛江港)。英國是最早侵華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華擁有的政治經濟權益最多。在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中,英國為維護其在華的政治、經濟壟斷地位,修改其對華的既有政策,決定租占威海衛和香港新界,以便北與沙俄對峙,南與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國外交大臣巴爾福即要求其駐華公使想盡一切辦法取得租借威海衛的優先權。3月25日,英國政府正式訓令其駐華公使竇納樂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衛。由於山東已被劃為德國的勢力范圍,而根據《馬關條約》的規定,威海衛又由日本佔領,以監督清政府償付戰爭賠款。因此,英國在決定租占威海衛的同時,積極設法收買德、日兩國。對德國,於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衛乃出於無奈,決不侵犯德國利益。此後又於4月20日正式聲明不修築威海衛至山東內地各處的鐵路,以此承認山東為德國的勢力范圍,因而得到了德對其侵略計劃的默認。日本則由於在東北的爭奪上與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藉助英國的勢力牽制沙俄,當英國探詢其態度時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贓的基礎上與德、日兩國達成諒解後,英國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其侵威計劃。

強行佔領在與德日等國加緊勾結的同時,英國於1898年3月15日從香港調遣軍艦10餘艘前往煙台,圖謀在日軍撤離後搶先佔領威海衛,以武力為後盾逼迫清政府就範,以達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對日賠款在倫敦全部付清。5月9日,駐威日軍主力開始撤出威海衛。5月21日,清政府派員接收威海衛和劉公島。英國則於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員率「水仙花」號和「敏捷」號戰艦侵入威海衛,並在日軍的協助下佔領日軍退出的營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畢,日8軍撤出威海衛和劉公島。5月24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英軍選擇該日在黃島舉行了佔領儀式。當天下午1時30分,「水仙花」號指揮官耐皮爾率領海軍陸戰隊士兵登上劉公島並進占黃島。英方接收專員金霍爾和駐芝罘港領事霍普金斯在英國駐華公使館武官布朗、敏捷號艦長史密斯.多倫的陪同下來到設於黃島炮台下的儀式現場。清政府委派的辦理威海衛事宜委員山東侯補道嚴道洪、管帶復濟兵船前游擊林穎啟也隨同前往。金霍爾宣讀佔領宣言後,英國國旗開始冉冉升起,當旗幟飄揚到桅頂時,樂隊奏起了英國國歌,英軍舉槍致敬。隨後,儀式在一片「女王萬歲」的狂呼中收場。至此,英軍完成了對威海衛和劉公島的軍事佔領。

逼簽租約3月28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聲稱:俄以旅順為軍港,則對中國異常危險,惟以威海衛租與英國,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衛尚在日軍佔領之下為由予以拒絕。竇納樂隨即於3月31日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諜:如果得不到確切消息,事情將交由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被迫於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並於4月20日委派慶親王奕匡、刑部尚書廖壽恆與英使舉行談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中方簽字代表是奕匡、廖壽恆,英方簽字代表是竇納樂。《專條》規定: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租與英國,租期與俄佔旅順大連之期相同,英國有權在沿海一帶築炮台、駐軍隊等。中國所保留的權利是:軍隊仍可進入;威海衛城由中國管理,原駐城內的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中國兵艦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里除威海衛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為12萬。由此,英國在華北奪得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禦能力則遭到進一步削弱。

(二)武裝抗英

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能夠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衛的三十二年裡,面對侵略者的武力進犯和殖民統治,富有保家衛國傳統的威海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抗爭。

抗英集會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內地蓬勃興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壽山深受鼓舞。為抗英衛國,他聯絡同村谷輝庭、萊海村董紹亮、於家夼村叢志范等人,招募訓練團民並籌集資金購買軍火,組織秘密武裝,准備發動武裝抗英運動。1900年3月26日,崔壽山組織群眾四、五千人在張村慈聖寺舉行抗英集會。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後,立即派英軍上校鮑爾率軍趕到現場進行鎮壓,強令群眾繳械解散。但與會群眾並未被武力威脅所嚇倒,雙方相持達1個小時。英軍立即當場審訊崔壽山、谷輝庭。崔壽山臨危不懼,拍案而起,歷數英國侵華的累累惡行,直言組織團民武裝即為驅逐英人出境。鮑爾惱羞成怒,下令將二人押往威海衛。會場頓時群情激憤、劍拔弩張。為保護群眾,崔壽山挺身而出,和張雨、董紹亮二人被英軍關押到劉公島監獄。在獄中,面對英國殖民當局高官厚祿的收買,他絕食抗議,堅貞不屈。與此同時,獄外群眾掀起了大規模的援救活動,英軍懼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爭,一個月後將其釋放。籌建團民武裝和慈聖寺集會以英雄的氣概和不屈的鬥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吹響了威海人民武裝抗英的第一聲號角。此後不久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反勘界斗爭。

道頭襲敵1900年4月25日,中英雙方勘界專員在英軍武裝護衛下自西向東勘劃界址,埋設界牌。4月28日,英軍埋完25塊界碑之後,中方勘界官員李希傑、嚴道洪、林穎啟來到界外的東道頭村駐扎,英軍則在離道頭三英里的太薄山腳下安營。當天晚上,600多名群眾圍困東道頭村中方官員駐地,聲討李希傑等人的賣國行為,阻止其外出劃界。與此同時,近千名群眾將英軍營地圍得水瀉不通,高呼口號,抗議英國的侵略行為,要求英國人撤出威海衛。英軍當即逮捕了6名群眾,此舉不僅沒能達到驅散群眾的目的,反而使聚眾人員越來越多,第二天便達到2000多人。英軍被迫將逮捕的6名群眾釋放,但聚眾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無法進行。英軍隨即從威海衛調集大批援軍解圍。5月4日,英軍首領鮑爾、帕恩羅斯在英軍的護衛下進行單方面的強行勘界,在太薄山營地留下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士兵駐守,准備為被困的中方官員解困。5月6日拂曉,華特索尼軍營遭到了由西武林村於冠敬、馬景山、孫家灘村孫義清、草廟子村楊希亭和徐家疃村於漸海等人組織的2000多名群眾的武裝襲擊。激戰中,武裝群眾的土槍土炮一齊向英666665軍營地開火,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英兵到處躲藏,四處開槍,有10名群眾在戰斗中英勇犧牲。

垛山激戰5月4日傍晚,東去勘界的英軍來到垛山腳下的臨泉河套扎營。江家口村武秀才劉荊山、圈於家村於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後,立即於5月5日以雞毛信聯系周圍群眾前往碑口廟匯合。隨後便帶領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軍營地。下午2時30分,當群眾趕到離英軍營地1/4英里遠的地方時,與15名勘界歸來的英軍相遇。劉荊山隨即指揮群眾用石塊、鋤頭、鐵杴等猛擊英軍。英軍少校帕恩羅斯當場被打成重傷,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戰中劉荊山等19人壯烈犧牲。圍擊群眾遭到英軍增援部隊的鎮壓。

在威海人民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時,清政府卻超然局外,袖手旁觀。5月9日,山東巡撫袁世凱從煙台調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衛解救李希傑等人,而對群眾派兵打擊英軍的要求置之不理。隨後,又在威海各重要關卡散發布告,對群眾的抗英義舉嚴加訓斥,強令百姓「查照條約、自保身家」。英軍則對群眾的武裝反抗膽戰心驚,勘界被迫中止數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開始。對威海人民反勘界斗爭,殖民當局始終懷疑是由威海衛城裡的中國當局鼓動起來的。因此,當消息傳到香港後,港英當局即以此為借口要求將九龍城附屬於香港,理由是城裡中國官員的存在與香港的防衛不協調。

威海人民的武裝抗英斗爭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盡管由於武器裝備差,缺乏作戰經驗,這場斗爭最終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鬥士們前仆後繼的獻身精神和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們的英雄業績還在當地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成為鼓舞後人奮發向上、建設家園、振興中華的一面光輝旗幟。

?/P>

(三)政制模式

?/P>

1898年英國設立了威海衛臨時行政署,隸屬英國海軍部。1899年轉歸英國陸軍部管理。自1901年1月1日起,正式由英國殖民部主管。同年,英國樞密院頒布《一九零一年威海衛法令》,殖民部頒布《威海衛地方政府組織法》,由此效仿香港直轄殖民地統治模式,在威海衛建立起一套高度集權、控制嚴密的殖民統治體系。

行政機構1901年英國設立了威海行政公署,做為租借地最高管理機構。1906年殖民政府又將租借地劃分為南北兩大行政區,分設長官公署管理。至此,形成了行政公署—南北區行政公署—小區—村的完整的殖民統治體系。行政長官是殖民政府最高首腦,在整個殖民統治制度中居於核心地位,由英國國王直接任命,地位等同於英屬各殖民地總督。行政長官作為最高首腦,除享有行政權外,還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和司法權。因此,其實際權力遠大於英屬各殖民地總督。其中,行政長官在威海衛頒布法令要得到英國國王的承認和允許,由國王根據殖民部的意見作出是否承認的決定。從1898年的道華德到1930年的庄士敦,先後有7任行政長官在威海任職。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是駱克哈特。該人生於蘇格蘭,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1883年擔任港英政府鴉片稅收督辦,1895年升任輔政司,在港地位僅次於香港總督。在任期間,曾極力鼓吹擴大香港新界范圍並作為英方定界委員參與新界陸界定界談判,簽訂《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隨後,又率軍鎮壓新界人民抗英斗爭並武力接管新界。做為英國殖民部派駐威海衛的首任行政長官,駱克哈特在威任職19年,是英租威海衛時期殖民制度和統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執行者。其次是庄士敦,在威任職16年,任行政長官3年,其間曾擔任過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老師。做為最後一任行政長官,他主持過中英收交威海衛儀式。行政長官的主要屬僚有正、副華務司和醫官長等。正華務司多由駐華外交官擔任,兼任政府秘書和北區行政長官,主管財政、民政、文案、獄政並審理民事案件;副華務司主要從香港和新加坡警務人員中選調,兼任高等公堂書記,主管稅收、警務並審理刑事案件;醫官長設有正、副兩名,主管全區公共衛生、官辦醫院及船舶檢疫。1928年殖民政府又專設收稅司,掌管徵收捐稅。次年設工程師,負責公共建築。在殖民政府人員組成上,高級職位全部由英國人擔任,雇員則多採用中國人。因此,權力牢牢控制在英人手中,中國人則始終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

村董制為對租占區廣大農村進行有效統治,殖民當局特別重視與地方勢力的結合,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其主要手段就是全面推行村董制,實施以華治華。最初,威海農村政權組織只有村一級。殖民當局鑒於在威立足未穩,通過登記原村董或族長姓名,承認他們在農村中的權力和地位,對農村宗族勢力和封建地主勢力極力拉攏。到1906年,當統治基本穩定之後,殖民政府即開始實施新的村董制。將全區360個村劃為26個小區,並將26個小區分成南北兩個行政區。北區轄9個小區,外加劉公島、愛德華港;南區轄17個小區,區長官公署設在溫泉湯。各小區設總董一名,從而在原來村之上增設小區一級政權、在村董之上增設總董一職,並頒布了整套村董的產生、職權和待遇的管理章程。根據有關規定,村董和總董均要由選舉產生,由殖民政府批准後發放任命證書。村董和總董主要負責傳達政令、徵收捐稅、發放契紙、書狀和維持治安等。事實上,增設總董一職,原來主要由村董擔負的農村管理職權大部分轉移給了總董,形成了總董與村董之間的分權,因而更加便於殖民政府對農村的控制。總董每月可從殖民政府得到5美元津貼及小部分銷售契紙和征稅的收入。自1923年開始,每年舉行兩次宴會宴請總董。殖民政府每季度召開一次總董大會,以傳達政令、搜集基層情報。此外,殖民政府還通過發放獎牌、獎章等方式對村董和總董們進行拉攏引誘。作為殖民當局在農村的代理人,村董和總董雖為選舉產生,但由於擔任該職須「有十畝以上土地並受過良好教育」,實際上主要由豪強地主士紳擔任。根據村董選舉章程的規定,如不忠實維護英國利益,殖民當局也可隨時取消他們的職位。如1907年,26名總董中就有7名被解職。村董制是英國在威海衛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構成殖民統治的重要支柱和基礎,也是殖民勢力同封建宗族勢力相結合的產物。殖民政府以此使威海衛原有的封建統治形式得到鞏固和加強,使封建地主和封建宗族勢力成為其殖民統治的忠實維護者。

司警機構在加強行政機構建設的同時,殖民當局又通過加強警政、司法等手段維護其統治。司法方面,根據《一九零一年威海衛法令》,殖民政府設立了記錄庭性質的威海衛高等公堂,1906年南、北兩區分別設立了民事法庭(又稱民事衙門)和刑事法庭(又稱刑事衙門)。不服兩處法庭判決的案件,可以上訴到威海衛高等公堂。由於該公堂沒有專職高等法官,因此案件全部委託行政長官審理。重大案件,則專由上海英租界高等法院派高等法官來威審理。特赦權和減刑權由行政長官行使,死刑審判必須由行政長官最後批准。威海衛租占區適用的法律主要由香港法律變通而來,也適用英國法律及殖民政府頒布的法令。此外,對中國人之間的民事訴訟,只要不違背英國法律原則,也可適用中國法律或風俗習慣。訴訟程序上採取村董負責制,即民事訴訟,由起訴人從總董處領取殖民政府制發的訴訟狀,填好後由村董蓋章,交正華務司審理;刑事及治安案件,則由村董將人犯直接扭送到巡捕房,較交副華務司審理。威海衛高等公堂的上訴法院為香港最高法院,但由於租借地內很少有人付得起去香港上訴的費用,而且也很少有人知道敗訴後還可以上訴,所以直到1910年,沒有出現過一起上訴案件。警務方面,殖民政府將全區分為碼頭區、劉公島區和鄉區三個警區,由副華務司統率。每區設英國巡查一人,1929年三區共有華人巡捕近200人,此外還有水上和司法巡捕20多人。碼頭區設有總巡捕房,在交通要道、重要村鎮及邊境地帶,還設有分卡(即巡捕房)15個。駐守各卡子的巡捕定期調換,一般每年四月份互調一次。此外,也時常與香港等地警員互調。殖民當局還在巡捕當中挑選部分人擔任「視查」,即特務或稱密探。獄政方面,殖民當局在碼頭區東倉村(現紀念路陸軍宿舍處)設立看守所一處,百姓通稱黑屋子,共有7間牢房,可容納三、四十人,主要關押判處兩個月以下拘役的犯人。劉公島上設有監獄一處,可容納90多人,分男監18間,女監3間,設監獄官和男、女看守長各一人,主要關押叛處兩個月以上拘役的犯人。罪刑較重的則要押往香港監獄受刑。

(四)軍事管制

駐軍情況英國租占威海衛的最初目的是把威海衛建成其海軍在遠東地區的永久性基地。1898年英國駐華海軍司令、海軍中將西摩爾(曾任八國聯軍司令)和皇家工兵部隊上校劉易斯相繼來威進行軍事勘察,並向英國政府提交了威海衛防禦設施建設規劃。在其計劃當中,劉公島海軍基地的建設是重中之重,所有防禦設施和軍用儲備庫都建在劉公島,艦隊停泊地點也全部安排在劉公島海面,並以能夠抵擋來自海上和陸地上的任何進攻為目標進行火力和兵力配備。其中島上軍營計劃容納1個步兵營、1個炮兵連和1個機械師以及重機槍部隊。隨後,英軍在接收日軍在金線頂、竹島、王家莊、寨子及威海衛城左右原清軍的營房、馬場、醫院及南北幫、劉公島各炮台等軍事設施的基礎上,又在島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炮台、兵營、碼頭、戰壕、掩體等軍事防禦設施建設。駐華英軍則受命在香港集結准備調駐劉公島。但是,由於20世紀初德國海軍的崛起和俄法聯盟的形成威脅到英國的海上霸權,英國海軍發展重點隨之迅速轉移到造艦業。因此,英國於1902年修改了其原有計劃,將威海衛劃為英國海軍軍事訓練基地,並加強了各種訓練設施建設。為把劉公島建成英軍專屬軍事控制區,殖民當局將島上百姓4811畝土地和所有房屋全部徵用,並發布禁止華人入島條例,嚴禁中國人隨意上島。此後,英國常年在威海衛派駐軍隊。海軍方面,每年常駐軍艦3艘,夏天則增至二、三十艘,劉公島上則常駐海軍陸戰隊四、五十人。陸軍方面,每年夏天派駐1個團,約一千四、五百人,冬季駐守一個營,約一百七、八十人。威海衛被辟為英軍訓練基地後,英國遠東艦隊每年都要來威舉行大規模的實彈軍事演習。至今,英國艦隊來威演習時失事的潛艇仍然躺在威海海底。

中國軍團由於殖民地面積廣闊而本國兵源不足,所以組建殖民軍是英國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和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英國佔領威海衛後,即計劃將其建成在華組建殖民軍的大本營,一方面用於威海衛租借地的防衛,另一方面為英國對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侵略提供兵源。由於此舉違反租約規定,遭到清政府的反對。英方雖迫於外交壓力而表示僅在威海衛招募並僅用於本地防衛,但仍然於1899年開始,從香港選調軍官並從山東內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組建殖民軍。該殖民軍屬僱傭軍性質,稱中國軍團,又叫華勇營,駐守北大營、南、北竹島和寨子等處,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峰時期曾達到1300多人。該軍團各級軍官全由駐華英國軍官擔任,主要採取英國治軍方式加以訓練。由於軍紀渙散,逃跑率特別高,到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開小差。1906年中國軍團被迫解散,部分士兵被編入租借地內巡捕房充當巡捕。中國軍團存續期間一直是英國維護其早期在威海衛殖民統治的重要支柱力量。1900年,中英勘劃威海衛界址時,該軍團曾作為主力充當了鎮壓威海人民抗英斗爭的劊子手。同年9月份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威海衛行政長官道華德被提升為陸軍准將指揮在華北地區登陸的英軍,該軍團被作為主力編入八國聯軍中英軍序列,前往天津鎮壓義和團。

⑺ 英國殖民擴張對世界的影響有哪些

(一)對殖民國家而言1 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歐洲資本主義發展.2 打破世界相對孤立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促進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二)對殖民地而言1 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後.2 殖民主義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⑻ 歷史:威海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史實

(一)強行租占

歷史背景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加速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進程。西方列強在加強對華經濟侵略的同時,加緊侵佔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在華展開了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激烈競爭。這一時期,列強瓜分中國的矛頭首指華北。1898年德國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膠州灣,而沙俄隨即以抵制德國為借口租占旅順大連。同年,法國在華南強租廣州灣(現湛江港)。英國是最早侵華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華擁有的政治經濟權益最多。在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中,英國為維護其在華的政治、經濟壟斷地位,修改其對華的既有政策,決定租占威海衛和香港新界,以便北與沙俄對峙,南與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國外交大臣巴爾福即要求其駐華公使想盡一切辦法取得租借威海衛的優先權。3月25日,英國政府正式訓令其駐華公使竇納樂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衛。由於山東已被劃為德國的勢力范圍,而根據《馬關條約》的規定,威海衛又由日本佔領,以監督清政府償付戰爭賠款。因此,英國在決定租占威海衛的同時,積極設法收買德、日兩國。對德國,於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衛乃出於無奈,決不侵犯德國利益。此後又於4月20日正式聲明不修築威海衛至山東內地各處的鐵路,以此承認山東為德國的勢力范圍,因而得到了德對其侵略計劃的默認。日本則由於在東北的爭奪上與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藉助英國的勢力牽制沙俄,當英國探詢其態度時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贓的基礎上與德、日兩國達成諒解後,英國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其侵威計劃。

強行佔領 在與德日等國加緊勾結的同時,英國於1898年3月15日從香港調遣軍艦10餘艘前往煙台,圖謀在日軍撤離後搶先佔領威海衛,以武力為後盾逼迫清政府就範,以達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對日賠款在倫敦全部付清。5月9日,駐威日軍主力開始撤出威海衛。5月21日,清政府派員接收威海衛和劉公島。英國則於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員率「水仙花」號和「敏捷」號戰艦侵入威海衛,並在日軍的協助下佔領日軍退出的營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畢,日8軍撤出威海衛和劉公島。5月24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英軍選擇該日在黃島 舉行了佔領儀式。當天下午1時30分,「水仙花」號指揮官耐皮爾率領海軍陸戰隊士兵登上劉公島並進占黃島。英方接收專員金霍爾和駐芝罘港領事霍普金斯在英國駐華公使館武官布朗、敏捷號艦長史密斯.多倫的陪同下來到設於黃島炮台下的儀式現場。清政府委派的辦理威海衛事宜委員山東侯補道嚴道洪、管帶復濟兵船前游擊林穎啟也隨同前往。金霍爾宣讀佔領宣言後,英國國旗開始冉冉升起,當旗幟飄揚到桅頂時,樂隊奏起了英國國歌,英軍舉槍致敬。隨後,儀式在一片「女王萬歲」的狂呼中收場。至此,英軍完成了對威海衛和劉公島的軍事佔領。

逼簽租約 3月28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聲稱:俄以旅順為軍港,則對中國異常危險,惟以威海衛租與英國,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衛尚在日軍佔領之下為由予以拒絕。竇納樂隨即於3月31日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諜:如果得不到確切消息,事情將交由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被迫於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並於4月20日委派慶親王奕匡、刑部尚書廖壽恆與英使舉行談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中方簽字代表是奕匡、廖壽恆,英方簽字代表是竇納樂。《專條》規定: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租與英國,租期與俄佔旅順大連之期相同,英國有權在沿海一帶築炮台、駐軍隊等。中國所保留的權利是:軍隊仍可進入;威海衛城由中國管理,原駐城內的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中國兵艦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里除威海衛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為12萬。由此,英國在華北奪得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禦能力則遭到進一步削弱。

(二)武裝抗英

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能夠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衛的三十二年裡,面對侵略者的武力進犯和殖民統治,富有保家衛國傳統的威海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抗爭。

抗英集會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內地蓬勃興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壽山深受鼓舞。為抗英衛國,他聯絡同村谷輝庭、萊海村董紹亮、於家夼村叢志范等人,招募訓練團民並籌集資金購買軍火,組織秘密武裝,准備發動武裝抗英運動。1900年3月26日,崔壽山組織群眾四、五千人在張村慈聖寺舉行抗英集會。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後,立即派英軍上校鮑爾率軍趕到現場進行鎮壓,強令群眾繳械解散。但與會群眾並未被武力威脅所嚇倒,雙方相持達1個小時。英軍立即當場審訊崔壽山、谷輝庭。崔壽山臨危不懼,拍案而起,歷數英國侵華的累累惡行,直言組織團民武裝即為驅逐英人出境。鮑爾惱羞成怒,下令將二人押往威海衛。會場頓時群情激憤、劍拔弩張。為保護群眾,崔壽山挺身而出,和張雨、董紹亮二人被英軍關押到劉公島監獄。在獄中,面對英國殖民當局高官厚祿的收買,他絕食抗議,堅貞不屈。與此同時,獄外群眾掀起了大規模的援救活動,英軍懼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爭,一個月後將其釋放。籌建團民武裝和慈聖寺集會以英雄的氣概和不屈的鬥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吹響了威海人民武裝抗英的第一聲號角。此後不久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反勘界斗爭。

道頭襲敵 1900年4月25日,中英雙方勘界專員在英軍武裝護衛下自西向東勘劃界址,埋設界牌。4月28日,英軍埋完25塊界碑之後,中方勘界官員李希傑、嚴道洪、林穎啟來到界外的東道頭村駐扎,英軍則在離道頭三英里的太薄山腳下安營。當天晚上,600多名群眾圍困東道頭村中方官員駐地,聲討李希傑等人的賣國行為,阻止其外出劃界。與此同時,近千名群眾將英軍營地圍得水瀉不通,高呼口號,抗議英國的侵略行為,要求英國人撤出威海衛。英軍當即逮捕了6名群眾,此舉不僅沒能達到驅散群眾的目的,反而使聚眾人員越來越多,第二天便達到2000多人。英軍被迫將逮捕的6名群眾釋放,但聚眾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無法進行。英軍隨即從威海衛調集大批援軍解圍。5月4日,英軍首領鮑爾、帕恩羅斯在英軍的護衛下進行單方面的強行勘界,在太薄山營地留下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士兵駐守,准備為被困的中方官員解困。5月6日拂曉,華特索尼軍營遭到了由西武林村於冠敬、馬景山、孫家灘村孫義清、草廟子村楊希亭和徐家疃村於漸海等人組織的2000多名群眾的武裝襲擊。激戰中,武裝群眾的土槍土炮一齊向英666665軍營地開火,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英兵到處躲藏,四處開槍,有10名群眾在戰斗中英勇犧牲。

垛山激戰 5月4日傍晚,東去勘界的英軍來到垛山腳下的臨泉河套扎營。江家口村武秀才劉荊山、圈於家村於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後,立即於5月5日以雞毛信聯系周圍群眾前往碑口廟匯合。隨後便帶領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軍營地。下午2時30分,當群眾趕到離英軍營地1/4英里遠的地方時,與15名勘界歸來的英軍相遇。劉荊山隨即指揮群眾用石塊、鋤頭、鐵杴等猛擊英軍。英軍少校帕恩羅斯當場被打成重傷,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戰中劉荊山等19人壯烈犧牲。圍擊群眾遭到英軍增援部隊的鎮壓。

在威海人民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時,清政府卻超然局外,袖手旁觀。5月9日,山東巡撫袁世凱從煙台調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衛解救李希傑等人,而對群眾派兵打擊英軍的要求置之不理。隨後,又在威海各重要關卡散發布告,對群眾的抗英義舉嚴加訓斥,強令百姓「查照條約、自保身家」。英軍則對群眾的武裝反抗膽戰心驚,勘界被迫中止數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開始。對威海人民反勘界斗爭,殖民當局始終懷疑是由威海衛城裡的中國當局鼓動起來的。因此,當消息傳到香港後,港英當局即以此為借口要求將九龍城附屬於香港,理由是城裡中國官員的存在與香港的防衛不協調。

威海人民的武裝抗英斗爭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盡管由於武器裝備差,缺乏作戰經驗,這場斗爭最終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鬥士們前仆後繼的獻身精神和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們的英雄業績還在當地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成為鼓舞後人奮發向上、建設家園、振興中華的一面光輝旗幟。

⑼ 英租威海衛時期的歷史

1898年,威海衛最初在英國海軍部的控制下,設置了臨時性的行政公署,次年改由陸軍部管理。1901年1月1日,正式由英國殖民部接管,並頒布了《威海衛地方政府組織法》。同年7月24日頒發了《1901年樞密院威海衛法令》。威海衛行政公署設行政長官一人,由英皇直接任命,地位等同於英屬殖民地總督,但不同的是他總攬行政、立法、司法大權於一身,其專制又遠遠超過了其它殖民地。1902年5月3日,首任行政長官駱克哈特到威任職,印章為「大英欽命威海衛辦事大臣」,時威海人都稱他為「駱大臣」。行政公署下設正、副華務司和醫官長等僚屬。在基層,殖民當局採用了中國原有之村董制,他們認為這種傳統制度,仍能為群眾所接受,因不少村董還是本村大姓人戶的長輩,且多是富裕之戶,較有威望。但不少村董卻是文盲,據當時調查境內有學位的村董只有79人,其中生員(秀才)78人。為了便於層級管理,1906年由華務司制訂了分區制和總董制,全境劃為南、北兩大區片分26個小區。南區片17個小區,其行政長官駐溫泉湯村;北區片9個小區,由政府秘書兼管,每小區選總董一人,多者管轄32個村,少者只有6個村。其區劃為:北門外、竹島、孫家疃、欽村、王家莊、田村、張村、里口、孫家灘、羊亭、西王家夼、長峰、鳳林、海埠、孟家莊、橋頭、報信、於家夼、冶口、欒家店、崮山、草廟子、劉官屯、港西、鹽灘;另初設之商埠商會亦設總董一人。總董每月由英當局發給津貼5元,另從房地契據交易費中抽取10元。每季度總董須到華務司署開一次「了解民情」會。在警務方面,由副華務司統管,設總巡捕房,碼頭區域內設有東山、南大橋、北竹島3個卡子(類似派出所),鄉間設15個分卡。巡捕(警察)分為3級:巡官(三道杠)、巡長(二道杠)、巡捕(多為華人),總計200餘人。在司法方面,根據其法令規定,案件均歸上海英租界的高等法院審理,但該法官不常到威,故各種案件均由威海地方行政長官審理,正華務司管民事,副華務司管刑事。在辦案中,英國人發覺中國人的傳統辦案法仍可採用,「只要不與法律相矛盾,不違背公正和道德准則,法庭就要以中國或當地的法律和習俗習慣為依據」。南區行政長官莊士敦在辦案中,常仿效中國「父母官」身份審理案件全過程,並時而走訪民間知情人,還開創設置了「檢舉箱」。時民間有些小糾紛,因當事人往往感到上告可避免在村中拉關系,送賄禮,便直接訴之於法庭,故當時流傳一種「威海人好打官司」的說話。因罪判刑後,送監獄關押,判2個月以下的送北倉監獄(習稱黑屋子),2個月以上的送劉公島監獄,罪重的送香港執行。死邢犯由按察使帶來律師為之辯護,無法辯護者,在劉公島執行絞刑。英租威海衛的32年間,社會各項事業雖有不同程度的進展變化,但由於幾種因素的制約,如:一、英租期的不確定性,外商投資猶豫消極,本地人有了錢多是投在土地上,對工商業缺乏熱情;二、交通不便,西鄰煙台早已開埠對外,南鄰青島建有鐵路貫通省內,威海雖有海運,但多被英國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衛的經濟、社會建設事業沒有長足的發展。為了發展經濟,英當局於1901年將威海港辟為自由貿易港,免收海關關稅,鼓勵轉口貿易,只收船捐。另有土地稅、舢板稅、碼頭捐、商業執照費、酒類專賣稅、鴉片專賣稅(1909年後停止專賣)、路稅等。32年間,計征稅4913216元。海運開辟了通往青島、上海、香港、天津、大連、仁川等航線,每年進港客貨輪平均在五六百艘,最多為1929年,計1139艘、130萬余噸,進口商品多為棉布、麵粉、食糖、煤、石油等,出口多為花生油、花生、鹽、魚乾等。在市政建設方面,英人原計劃將威海衛建成一座海軍基地,後其海軍部認為建設海岸工事所用的錢財,不如用在建造船艦上,便於1902年放棄了原計劃,把威海設定為一處海軍飛地;其殖民部對發展威海衛的商業也缺乏信心,堅持把開銷費用保持在勉強過得去的最低限額。1904年擬建的市政辦公大樓最終決定停建,碼頭區(英人稱愛德華區)除英人建的」國王飯店「(俗稱東大樓)規模較大外(樓房63間),其餘在近海處多為英商建的一些小型別墅或消夏避暑用房。城鄉公路建設總長約70公里,路面為碎石、沙土軋實層面。海港碼頭,在劉公島上除原有之鐵碼頭外,另建有康來碼頭;在島外建有勝德碼頭(習稱木碼頭),另有東碼頭(習稱石碼頭)。郵政電訊,電話僅幾十部,多為公用,照明僅有一處電燈公司,夜明晨停。在文教衛生事業方面,威英當局官辦一處皇仁小學(在北大營),此外,英人為培育其子弟,建有威海衛學校(黃泥溝村西)和劉公島學校。由於傳教士湧入威海,各宗教團體也在辦學,基督教先後建立安立甘堂(今實驗中學處)、講書堂(今區法院西則)、樂祉堂(今碼頭小學處)3處中小學;天主教先後建立海星學校(只收男生,今鯨園小學處)、明星女校(海星西鄰)。時威海衛人在全國風行『廢科舉,興學堂」的影響下,加之處於殖民地、民族感情不斷強化的情況下,也紛紛籌資辦學,中學辦有齊東中學(金線頂下),小學建有清泉(城裡孔廟內)、敬業(天後宮東)、九華(北大營東)、培德(今建立村,萬字會辦)、銘新(濰縣街西頭)等。特別是為了宣揚反糹厘足,天足會首辦了淑德女校(谷家疃南),還有毓秀女子小學等。在鄉村計有私塾40餘處。此外,紳商界還辦有平民夜校20餘處。戲院、影院在碼頭區各有一處。報紙先後有《威海衛天琴鳥日報》(英文版)、《威海新報》、《威海午報》、《威海日報》。醫務方面,威英當局在碼頭區辦有「大英民醫院」,在劉公島和溫泉湯也各設一處醫院。

⑽ 威海衛被英國強占的歷史及加強威海衛統治的措施,和中國收回威海衛過程中的重要事件是什麼

訂租威海衛專條條約簡介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在遠東的爭奪中,英、俄是主要的對手。1898年,沙俄通過強租旅順口和大連灣,使東北淪為它的勢力范圍,在華勢力大有擴張,引起英國的強烈不滿。在中俄就旅大租借問題談判時,英國就極力反對。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勢不可免,英國政府決定強占威海衛,作為「補償」,來與沙俄抗衡。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條約》正式簽訂。次日,英國政府即電令駐華公使竇納樂,並照會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國租借威海衛。為了達到這一侵略目的,英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進行了一系列骯臟的交易。由於當時威海衛還在日軍的佔領之下,英國首先向日本試探。雙方互換了秘密照會,日本表示支持英國佔有威海衛。英德進行秘密交涉,英國保證「無意侵犯或爭奪德國在山東省的權益」,德國認可了英國對威海衛的要求。在爭取日、德支持的同時,英國積極與清政府進行交涉。清政府不敢拒絕,只是軟弱無力地表示,租借一事須待日軍撤出威海衛後才能商議。但英國政府迫不及待,竟揚言要派海軍去煙台。在英國的軍事恫嚇下,總理衙門照會竇納樂,同意將威海衛租借給英國,但租期必須與俄國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中國仍可使用威海衛港停泊兵輪;英國以後不得再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竇納樂對前兩點表示同意,對第三點卻斷然拒絕。他蠻橫地宣稱,英國租借威海衛是專為在北方抵制沙俄的勢力,如果法國在南方佔有口岸,英國還將「另索一處抵之」。這為日後的勒索埋下了伏筆。清政府雖然幾次提出異議,但最後還是在英國的訛詐與威脅下屈從。1898年7月1日,由慶親王奕?和總理衙門大臣、刑部尚書廖壽恆代表清政府,與英國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訂租威海衛專條》。《訂租威海衛專條》的主要內容有:1.中國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威海灣內島嶼及海灣沿岸10英里地方)租與英國,租期與俄國駐守旅順之期相同。2.所租之地均歸英國管轄,但中國兵輪可在威海灣停泊。3.英國可在租地范圍內沿海一帶修築炮台,駐扎兵丁,或另設應行防護之法。專條的這些規定,使英國輕而易舉地獲取了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威海衛和旅順曾是北洋海軍根據地,它們分踞渤海灣的南北入口,隔海相望,是保衛北京和華北的門戶。分別落到了俄、英手中,成為兩國的海軍基地。專條的簽訂,使華北門戶渤海灣的控制權完全落到了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這對北京形成了嚴重的威脅。英租威海衛期間在英租威海衛期間,英方先後派出了7任行政長官,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是駱克哈特,他於1902年出任威海衛首任文職行政長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實現了一套高度集權的殖民統治體制。英租威海衛初期對農村採取的是不幹預政策,這樣就不利於殖民政府對農村的管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06年推行了總董制,實現了殖民政府對農村的全面控制。英方租占威海衛後,確立了將它建成皇家海軍訓練和療養基地的方針。利用劉公島和大陸沿岸的軍事設施進行艦隊演習、炮術訓練和步兵射擊訓練,並利用威海衛適宜的氣候和優美的環境興建了避暑療養場所。每年入夏以後,人滿島內外,商號的生意也隨之興隆起來。這時的威海衛,已經成為英國遠東艦隊的「後花園」。 中國收回威海衛1930年10月1日 中國收回英租界威海衛1930年10月1日,中國外交次長,接收威海衛專員王家楨與英國駐威長官莊士敦在威海衛英國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前,舉行中英交收威海衛典禮。被英人強行租借32年的中國海港威海衛,終於回歸中國。1898年,英國通過《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威海衛淪為其殖民地。1921年12月,中國政府代表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歸還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要求。此後中國政府便就威海衛租界問題與英國政府開始了長達8年的交涉。1924年6月曾訂立《交收威海衛專約》29條,後曹錕倒台,英國政府借機將此案擱置。直到1930年6月雙方才重開談判。

閱讀全文

與英國對威海殖民會產生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坎多萬和伊朗哪個好 瀏覽:245
越南戰爭一個團多少人 瀏覽:642
越南幣有什麼樣的圖片 瀏覽:223
伊朗出差帶什麼 瀏覽:576
伊朗女孩請你留宿代表什麼 瀏覽:919
中國雪鄉收費多少 瀏覽:226
越南為什麼投資日企 瀏覽:727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改密碼 瀏覽:478
中國聯航值機信息多久會發出來 瀏覽:531
伊朗用什麼替代美元 瀏覽:647
1英鎊等於多少伊朗 瀏覽:357
印尼文alamat什麼意思 瀏覽:492
越南老婆回家探親辦什麼手續 瀏覽:420
印度爆發過什麼病毒 瀏覽:280
印度焚燒場露天焚燒怎麼形容 瀏覽:759
印度老穆是做什麼行業 瀏覽:495
英國黑車怎麼樣 瀏覽:145
迪拜在印度投資多少 瀏覽:466
西外和義大利語哪個好 瀏覽:911
中國與印度建交的國家有哪些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