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英國的會客禮儀
英國人待人彬彬有禮,講話十分客氣,"謝謝"、"請"字不離口。對英國人講話也要客氣,不論他們是服務員還是司機,都要以禮相待,請他辦事時說話要委婉,不要使人感到有命令的口吻,否則,可能會使你遭到冷遇。英國人對於婦女是比較尊重的,在英國,"女士優先"的社會風氣很濃。如走路時,要讓女士先進。乘電梯讓婦女先進。乘公共汽車、電車時,要讓女子先上。斟酒要給女賓或女主人先斟。在街頭行走,男的應走外側,以免發生危險時,保護婦女免受傷害。丈夫通常要偕同妻子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而且總是習慣先將妻子介紹給貴賓認識。按英國商務禮俗,隨時宜穿三件套式西裝,打傳統保守式的領帶,但是勿打條紋領帶,因為英國人會聯想到那是舊"軍團"或老學校的制服領帶。英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拜會或洽談生意,訪前必須預先約會,准時很重要,最好提前幾分鍾到達為好。他們相處之道是嚴守時間,遵守諾言。
重大的宴請活動,大家都放在晚餐時進行。去英國人家裡作客,最好帶點價值較低的禮品,因為花費不多就不會有行賄之嫌。禮品一般有:高級巧克力、名酒、鮮花,特別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他們格外欣賞。而對有客人公司標記的紀念品不感興趣。在英國,服飾、香皂之類的物品未免太涉及到個人的私生活,故幫一般不用來送人.菊花在任何歐洲國家都只用於萬聖節或葬禮,一般不宜送人。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國象徵死亡,也不宜送人。其他的花都可送人。盆栽植物一般是宴會後派人送去。若請你到人家裡作客,需要注意,如果是一種社交場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禮貌的,女主人要為你做准備,你去早了,她還沒有準備好,會使她難堪。最好是晚到10分鍾。在接受禮品方面,英國人和我國的習慣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常常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無論禮品價值如何,或是否有用,主人都會給以熱情的贊揚表示謝意。蘇格蘭威士忌是很通行的禮品,烈性威士忌則不然。
英國商人一般不喜歡邀請至家中飲宴,聚會大都在酒店、飯店進行。英國人的飲宴,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儉朴為主。他們討厭浪費的人。比如說,要泡茶請客,如果來客中有三位,一定只燒三份的水。英國對飲茶十分講究,各階層的人都喜歡飲茶,尤其是婦女嗜茶成癖.英國人還有飲下午茶的習慣,即在下午3—4點鍾的時候,放下手中的工作,喝一杯紅茶,有時也吃塊點心,休息一刻鍾,稱為"茶休"。主人常邀請你共同喝下午茶,遇到這種情況,大可不必推卻。在正式的宴會上,一般不準吸煙。進餐吸煙,被視為失禮。
在英國,邀請對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觀看戲劇、芭蕾舞等,會被當作送禮的等價。主人提供的飲品,客人飲量以不超過3杯為宜,如果感到喝夠了,可以將空杯迅速地轉動一下,然後交給主人,這表示喝夠了,多謝的意思。酒館開門時間一般是上午11時至下午3時,下午5時半到晚上11時。酒館里渴酒的人一般比較多,高峰時,後來的客人沒有座位,就買零酒隨便站著喝。
英國商人對建設性意見反應積極。衣著講究,好講派頭,出席宴會或晚會時,習慣穿黑色禮服,衣褲須燙得筆挺。訪問英國注意他們一些忌諱:忌談個人私事、家事、婚喪、年齡、職業、收入、宗教問題。由於宗教的原因,他們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這是個不吉祥的數字。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13"這個數字,用餐時,不準13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話,則認為這是雙倍的不吉利。不能手背朝外,用手指表示"二",這種"V」形手勢,是蔑視別人的一種敵意做法。上街走路,千萬注意交通安全,所有車輛都靠左行駛。商務活動在2~6月、9月中至11月最宜。聖誕節及復活節前後兩周最好勿去。英國有銀行春假(聖靈降臨)節,在6月(第一個周末);銀行暑假節,8月(最後一個周末)。飲水均安全。英國免費醫療,即便是臨時來英國的外國人有急病,也不例外。
B. 英國的習俗都有哪些
這個問題有意思!
如果是英國的話,禁止宰殺天鵝算不算?
從12世紀開始,泰晤士河以及支流上的野生天鵝都屬於王室財產,宰殺其中任何一隻都是違法的,每年英國王室還會派人清點天鵝的數量。之前,就有留學生因為企圖宰殺食用野生天鵝,導致差點被遣返。
還有搬運大件物品回家犯法。
在倫敦,根據1839年倫敦警察廳法案第54條例規定:在人行道上滾動或者搬動任何木桶,缸,梯子,木板,海報等大型物品,屬於違法行為(從路邊手推車或者馬車上下搬運之類物品除外)最大限度罰款£500,但該條例僅適合於倫敦。
聽我們以前回來的一位留學生說,還有禁止在公共場合唱生日歌……
由於版權問題,法律規定不可以在公共場合給朋友唱生日快樂歌,否則將不得不付費。
還有什麼好玩的暫時想不起來了,大家想到什麼都來說說哈~~我也很好奇的說!
C. 英國三大日常禮儀常識
去英國生活的人對於日常禮儀還是需要深層次的了解,那麼英國的三大禮儀常識有哪些呢?和移民欄目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我整理的英國三大日常禮儀常識的相關資訊,歡迎閱讀。
英國三大日常禮儀常識
一、 日常交流溝通常識
1、英國人談正事的時候,喜歡直接切入主題,表達意見也不喜歡拐彎抹角。
2、說話時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不要用手來指著別人,因為在英國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不友好、不尊重人的行為,在說話時不要跟對方距離太近。
二、 宴會禮儀常識
1、申請移民英國以後,很有可能被邀請到英國人家去做客,去赴約要注意幾點,准時赴約,不要早到,更不能遲到,並且還要准備一些小禮物。
2、吃飯時,吃完自己餐盤里的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如剩下食物,在英國意味著客人不喜歡這些食物。
3、英國人比較喜歡在吃飯時聊天,但不能口裡有食物的時候說話,那樣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吃飯時,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
4、如果你必須張大嘴巴,最好用一隻手遮住它。在英國文化中,飯後留下來進行社交談話,被視為禮貌的行為,因此聚會可能會很長。
三、 服裝服飾禮儀常識
1、英國人盡管穿衣非常講究,但十分節儉,一套衣服一般要穿十年八年之久。一個英國男子一般有兩套深色衣服,兩三條灰褲子。
2、英國人的衣著已向多樣化,舒適化發展,比較流行的有便裝夾克,牛仔服。英國人講究在什麼場合穿什麼風格的服飾。但是,很多老百姓喜歡穿休閑服,式樣簡單、舒服合體。
D. 英國人的餐桌禮儀
應准時赴約並准備一些小禮物,早到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吃飯時,吃完自己餐盤里的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如剩下食物,在英國意味著客人不喜歡這些食物。英國人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聊天,這時需要注意吃東西和說話交替進行。吃東西的時候張大嘴和說話,都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吃飯時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須張大嘴巴,最好用一隻手遮住它。在英國文化中,飯後留下來進行社交談話被視為禮貌的行為,因此聚會可能多延續幾個小時。
E. 在中國表示感謝是請客吃飯,在西方表示感謝是什麼
在國際交往中,人們經常通過贈送禮品來表達謝意和祝賀,以增進友誼。給外國友人饋贈禮品要盡可能考慮受禮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是贈送禮品最基本的原則。如不了解對方喜好,穩妥的辦法是選擇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中國人司空見慣的風箏、二胡、笛子、剪紙、筷子、圖章、臉譜、書畫、茶葉,一旦到了外國友人的手裡,往往會備受青睞,身價倍增。禮不在重而在於合適,有時送太貴重的禮品反而會使受禮者不安。
贈禮的方式一般以面交為好。西方人在送禮時十分看重禮品的包裝,多數國家的人們習慣用彩色包裝紙和絲帶包紮,西歐國家喜歡用淡色包裝紙。向外國友人贈送禮品時,既要說明其寓意、特點與用途,又要說明它是為對方精心選擇的。不要畫蛇添足地說什麼「小意思,實在拿不出手」等等,這種過謙的說法,會大大減低禮品的分量。與中國人的習俗不同,在西方國家接受禮物後應即刻表示感謝,並當面拆看,不論其價值大小,都應對禮物表示贊賞。
贈禮要適時。在有些國家,在對方送禮時才能還禮;在有的國家(如日本),要選擇人不多的場合送禮;而在阿拉伯國家,必須有其他人在場,送禮才不會有賄賂的嫌疑。在英國,合適的送禮時機是請別人用完晚餐或在劇院看完演出之後。在法國,不能向初次結識的朋友送禮,應等下次相逢的適當時機再送。
由於各國習俗不同,贈禮的種類和方式也有差異。
日本日本人將送禮看作是向對方表示心意的物質體現。禮不在厚,贈送得當便會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送日本人禮品要選擇適當,中國的文房四寶、名人字畫、工藝品等最受歡迎,但字畫的尺寸不宜過大。所送禮品的包裝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葉也應精心打理,但日本人忌諱打上蝴蝶結。中國人講究送煙送酒,而日本人卻送酒不送煙。中國人送禮成雙,日本人則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數,但又忌諱其中的「9」,因為在日語中「9」的讀音與「苦」相同。按日本習俗,向個人贈禮須在私下進行,不宜當眾送出。
美國與美國人交往,有兩種場合可通過贈禮來自然地表達祝賀和友情,一是每年的聖誕節期間,二是當你抵達和離開美國的時候。如是工作關系可送些辦公用品,也可選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藝品。在美國,請客人吃頓飯,喝杯酒,或到別墅去共度周末,被視為較普遍的「贈禮」形式,你只要對此表示感謝即可,不必再作其他報答。去美國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備厚禮,帶些小禮品如鮮花、美酒和工藝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則表示你將回請。
歐洲國家送禮在歐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節日和喜慶場合,這種饋贈也僅限於家人或親密朋友之間。來訪者不必為送禮而勞神,主人絕不會因為對方未送禮或禮太輕而產生不快。德國人不注重禮品價格,只要送其喜歡的禮品就行,包裝則要盡善盡美,忌諱用白色、棕色或黑色的紙包裝禮品;法國人將香檳酒、白蘭地、糖果、香水等視為好禮品,體現文化修養的書籍、畫冊等也深受歡迎;英國人喜歡鮮花、名酒、小工藝品和巧克力,但對飾有客人所屬公司標記的禮品不大欣賞。
阿拉伯國家中國的工藝品在這一地區很受歡迎,造型生動的木雕或石雕動物,古香古色的瓷瓶、織錦或香木扇,繪有山水花鳥的中國畫和唐三彩,都是饋贈的佳品。向阿拉伯人送禮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習俗,不要送古代仕女圖,因為阿拉伯人不願讓女子的形象在廳堂高懸;不要送酒,因為多數阿拉伯國家明令禁酒;向女士贈禮,一定要通過她們的丈夫或父親,贈飾品予女士更是大忌。
國外禮物贈送禁忌:
在阿拉伯,初次見面時不送禮,否則會被視為行賄,阿拉伯習俗,用舊的物品和酒不能送人;特別不能送禮物給有商務往來的熟人的妻子。更不可詢問他們的家居情況,去阿拉伯人家參觀作客,千萬不能盯住一件東西看個不停,那樣阿拉伯主人一定要你收下這件東西,心裡將鄙視你。
德國送禮講究包裝
在德國送禮,對禮品是否適當、包裝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玫瑰是專送情人的,絕不可送給主人,德國人喜歡應邀郊遊,但主人在出發前需用要細致周到的安排。
法國送花別捆紮
在法國送禮,一般選在重逢時。禮品選擇應表示出對法國主人的智慧的贊美,應邀去法國人家用餐時,應送幾支不捆紮的鮮花,菊花在法國只在葬禮上才用的。
拉丁美洲不能送手帕,刀剪等禮品
拉丁美洲不能送刀剪,否則認為友情的完結,手帕也不能作為禮品,因為它是和眼淚相聯系的。拉丁美洲人喜歡美國生產的小型家用產品,比如廚房用具等。在拉美國家,征稅很高的物品極受歡迎,最好不送奢侈品。
日本人有送禮習慣
日本人講究禮儀,有送禮的習俗,。但一般送些對其本人沒啥用途的物品,於是收禮人再轉送,日本人喜歡中國的絲綢和名酒及中葯,對一些名牌貨也很喜歡,但對狐獾圖案的東西則比較反感,因為狐狸是貪婪的象徵,獾則代表狡詐,到普通百姓家作客,送菊花只能十五片花瓣,皇家微章才有十六瓣的菊花。
英國人討厭有公司標記的禮品
英國人講究外表,一般送禮都是花費不多的東西,如高級巧克力,名酒和鮮花也是英國人收禮的最愛之物,合適的送禮時機應是晚餐後或看完戲之後,對標有公司標記的禮品,英國人普遍不欣賞。公司若送禮,最好以老闆和私人名義。
各國互贈禮物的習俗:
日本 日本人將送禮看作是向對方表示心意的物質體現。禮不在厚,贈送得當便會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送日本人禮品要選擇適當,中國的文房四寶、名人字畫、工藝品等最受歡迎,但字畫的尺寸不宜過大。所送禮品的包裝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葉也應精心打理。中國人送禮成雙,日本人則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數,但又忌諱其中的「9」,因為在日語中「9」的讀音與「苦」相同。按日本習俗,向個人贈禮須在私下進行,不宜當眾送出。
美國 與美國人交往,有兩種場合可通過贈禮來自然地表達祝賀和友情,一是每年的聖誕節期間,二是當你抵達和離開美國的時候。如是工作關系可送些辦公用品,也可選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藝品。在美國,請客人吃頓飯,喝杯酒,或到別墅去共度周末,被視為較普遍的「贈禮」形式,你只要對此表示感謝即可,不必再作其他報答。去美國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備厚禮,帶些小禮品如鮮花、美酒和工藝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則表示你將回請。
歐洲國家 送禮在歐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節日和喜慶場合,這種饋贈也僅限於家人或親密朋友之間。來訪者不必為送禮而勞神,主人絕不會因為對方未送禮或禮太輕而產生不快。德國人不注重禮品價格,只要送其喜歡的禮品就行,包裝則要盡善盡美;法國人將香檳酒、白蘭地、糖果、香水等視為好禮品,體現文化修養的書籍、畫冊等也深受歡迎;英國人喜歡鮮花、名酒、小工藝品和巧克力,但對飾有客人所屬公司標記的禮品不大欣賞。
阿拉伯國家 中國的工藝品在這一地區很受歡迎,造型生動的木雕或石雕動物,古香古色的瓷瓶、織錦或香木扇,繪有山水花鳥的中國畫和唐三彩,都是饋贈的佳品。向阿拉伯人送禮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習俗,不要送古代仕女圖,因為阿拉伯人不願讓女子的形象在廳堂高懸;不要送酒,因為多數阿拉伯國家明令禁酒;向女士贈禮,一定要通過她們的丈夫或父親,贈飾品予女士更是大忌。
F. 英國人的禮貌方式和中國禮貌的區別(最好能用英語表達)
生活中的英漢文化差異
1.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
「是的,我不到20歲。」
(「不,我已經30歲了。」)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親屬稱謂
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顯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媽、姨媽等」。
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3.考慮問題的主體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買什麼?
您想借什麼書?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問候用語
中國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對方處境或動向為思維出發點。如:
您去哪裡?
您是上班還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對恭維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誇獎應是推辭。如:
「您的英語講得真好。」
「哪裡,哪裡,一點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過獎,過獎,做得不好,請原諒。」
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學生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6.電話用語
中國人打電話時的用語與平時講話用語沒有多少差異。
「喂,您好。麻煩您叫一聲王偉接電話。」「我是張英,請問您是誰?」
英語中打電話與平時用語差別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電話一般都先報自己的號碼或者工作單位的名稱。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國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會犯這樣的錯誤: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禮物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一般是放在一旁,確信客人走後,才迫不及待地拆開。受禮時連聲說:
「哎呀,還送禮物干什麼?」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為例。」
「讓您破費了。」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稱呼用語
中國人見面時喜歡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西方人之間,如沒有血緣關系,對男子統稱呼「Mr.」,對未婚女士統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稱「Mrs.」。
中國人重視家庭、親情,認為血濃於水。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以親屬關系稱呼。如:
「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姐等」。
9.體貼他人
在西方,向別人提供幫助、關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據接受方願意接受的程度來定的;而中國人幫起忙來一般是熱情洋溢,無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看到一位老教授蹣跚過車水馬龍的馬路,出於同情心,他飛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過去,但是他得到的卻是怒目而視。請看下面的對話: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國人建議患上感冒的人馬上去看醫生,表示真誠的關心。而美國人對此不理解,會認為難道他的病有如此嚴重嗎?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夠了。
10.請客吃飯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都准備了滿桌美味佳餚,不斷地勸客人享用,自己還謙虛:「沒什麼菜,吃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動上多以主人為客人夾菜為禮。
西方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明明這么多菜,卻說沒什麼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行為。而他們請客吃飯,菜餚特別簡單,經常以數量不多的蔬菜為可口的上等菜,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其它要注意的地方:
儀態禮儀
在英國,人們在演說或別的場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構成V形手勢,表示勝利;在英國,如有人打噴嚏,旁人就會說上旁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見禮儀
在英國,當嬰兒出生時,父母親朋一般依嬰兒的特徵,父親的職業為嬰兒取名,有的母親家庭顯赫,就用娘家的姓作為嬰兒的第二個名字。在英國,孩子們只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稱叔。英國老人講究獨立,不喜歡別人稱自己老,走路時不必攙扶他們。
商務禮儀
到英國從事商務活動要避開7,8月,這段時間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聖誕節,復活節也不宜開展商務活動。在英國送禮不得送重禮,以避賄賂之嫌。在商務會晤時,按事先約好的時間光臨,不得早到或遲到。英國工商界人士辦事認真,不輕易動感情和表態,他們視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為缺乏教養的表現。
旅遊禮儀
到英國旅行,需注意當地的所有車輛均沿馬路的左側行駛。英國人遵守紀律,即便是幾個人上車,他們也會自覺地排隊上車。在英國坐計程車,一般按10%左右付小費,將小費列入服務費帳單的飯店不必另付小費。在主人家中作客數日,視情況付給提供服務的傭人一些小費。
G. 海外生活英國有哪些文化禁忌
英國文化禁忌忌諱「13」 「13」這個數字在西方被視為不祥的象徵,據說它源於宗教典故:出賣耶穌的猶太是耶穌的第十三個弟子,於是人們對「13」心生厭惡。又由於耶穌受難是在星期五,因此西方人在既是13號又是星期五的那一天一般不舉行活動。英國劇院中找不到13排13號的座位,因為絕大多數英國人忌諱數字「13」,認為這個數字不吉利。英國人請客時總是忌諱賓主共13人(通常是12人),重要的活動也不安排在13日,英國的房間一律沒有13號房間。忌諱黑貓、孔雀 雖然許多英國人喜歡養狗喂貓,但有些英國人卻認為,黑貓是不祥之物,看見黑貓在面前穿過,便預示他將遭到不幸。而孔雀被認為是淫鳥,孔雀開屏則是自我炫耀的表現。忌碰響水杯 有些英國人認為,在吃飯時如果刀叉碰響了水杯,而任它發響不去中止,便會帶來不幸。所以,英國人吃飯時,盡量避免刀叉器皿碰撞出聲。萬一碰倒杯子發出響聲時,要趕快用手捏一下使它停止作響。 此外,還有一些英國人認為,如果家中鏡子破碎和百葉窗突然不關自合,便預兆家中將有喪事發生。
H. 英國宮廷(貴族)禮儀
英國貴族禮儀
中世紀時期貴族禮儀基本是法國人和法國宮廷倡導,並為其他各個宮廷所普遍效仿的。
貴族無論是敵是友,在見面時候必須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鎧甲)規定為左手扶右胸,右手脫帽,身體稍微前躬同時點頭。女子規定為雙腿略微曲膝同時兩手稍提裙擺兩側,點頭致意。雙方如若在馬背上,男子禮節不變,女子只需點頭。
男子如若全身鎧甲,只要未上馬就必須脫帽、左手按右胸同時點頭致意(不必躬身,因為中世紀全身重型鎧甲胸與腰是一體的,不可能讓你彎下腰去)。如若在馬上,不必脫帽也不必按胸,只點頭即可。另外騎馬的男貴族遇見站著的貴族,如果對方是比自己爵位高或者是女性,男性貴族只要未著鎧甲就必須下馬行禮。如果騎馬人穿著鎧甲,只需點頭致敬即可。
所有情況下行禮時,武器尖頭必須指向地面,(出鞘的刀劍可以不放歸鞘內但必須尖端向地),有帶弓箭者則必須將箭放歸箭盒內、右手挽弓才能行禮。
當時禮節還不允許吻女士的手。貴族晉見國王和王後禮儀中才有吻手:貴族單膝跪下,低頭吻國王、王後的手錶示崇敬。國王和一般貴族見到負責本國教務的紅衣主教時也吻手:他們躬身吻主教左手中指佩帶的表示主教身份的大寶石戒指(這種戒指每個主教都有,為教廷欽賜)
中世紀吃飯時候必須主人先入坐,客人才能入坐,主人有義務提議喝第一杯酒,第一杯酒之後,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中世紀客人和主人都不允許身穿全套鎧甲入席,鐵手套、上臂甲、前臂甲和前後胸甲以及頭盔都不可以穿著進入飯廳,因為這樣的穿戴明顯表示自己在防備周圍有暗殺,是一種對他人名譽公然的冒犯。不過武器是可以帶的。胃口越好,主人越認為舉辦的宴會獲得了成功。邊吃邊說和邊喝邊說都是允許的(17世紀之後就漸漸認為是不禮貌的),敬一次酒雙方必須乾杯到底,沒有現在稍微抿一口的說法。吃飯過程中可以賓主雙方歌唱,但禁止大聲喧嘩,如果有吵架鬧事現象,不論責任在誰,客人應當立即退席。用餐完畢,客人必須用語言向主人表示感謝款待,退席時候客人行本人在上一段提到的全套禮節致敬。
教堂禮拜彌撒時,按宮廷地位和爵位尊卑順序進入教堂,地位爵位相同的話,則男士要比女士優先,年長者比年輕者優先。聽完彌撒,男士有義務為任何女士捧聖水,出門順序仍按爵位和年齡順序排列,但地位和爵位相同時,女士優先。
與他人的任何爭執都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向對方要求圓滿解釋,如對方拒絕提供解釋或解釋讓你不滿意,則你可以提議決斗;對方此時如果意識到錯誤,可以主動公開承認錯誤,決斗就此取消;對方如果不打算認錯,則必須參加決斗。埋伏在路邊暗殺對方是不允許和不光彩的。只有貴族和教士兩個階層有權利提出決斗,貴族和教士不能向比騎士低的階層提出決斗(候補騎士、商人、農民、工匠、市民、無爵位的小地主都是這樣的階層),貴族也不能主動向教士提出決斗,只有教士向貴族提議決斗(這樣的情況下,教士方面會派十字軍里的騎士代表教士參加決斗)。
決斗雙方必須使用同樣武器,這樣作為決斗應戰方,對方有決定使用何種武器的權利。決斗時只要一方已經無力戰斗或主動放棄抵抗,另一方就可宣布獲勝。因為決斗一般關系著自己家門的名譽,所以敗方常常明知無力戰斗也會硬撐,直到戰死。
I. 英國留學前須知:中英之間的文化差異
出國留學前,肯定要事先調查一下當地的民俗風俗,與中國之間的差異等等,避免犯錯。為您整理中英之間的文化差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 在英國,第一次與陌生人見面一般是禮節性的握手,很少有親臉的。在英國不論男女,只要是親密朋友,見面都可以擁抱,告別時擁抱。特別要好的男女朋友也有親臉現象。親臉一般是特別要好的朋友見面禮。
2、 在英語文化中,年齡,地址、工作單位、收入、婚姻、家庭情況、信仰等話屬個人隱私,忌諱別人問及。英國人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如「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漢語里的寒暄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如:「你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英國人聽到你說「You are so thin.」會感到尷尬,因為這不禮貌。打電話時,中國學生習慣說「 Hello, who are you? 」而英國人接到電話先報號碼或單位、公司的名稱。如:A:Hello, 8403229. B:Hello, this is Tom. Could I speak to Jim, please?
3、 在英國談正事或者工作的時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題,拐彎抹角地說話會被英國人視為浪費時間。英國說「no」的時候並不是要開始與你討價還價,而是表示他們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同時,英國人很有幽默感,有時他們在調侃的時候,可能看起來很嚴肅。他們善於自嘲,但絕不會對別人的不倖幸災樂禍。
4、 到英國人家去做客,應准時赴約並准備一些小禮物,早到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餐台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將餐巾對折輕輕放在膝上。吃飯時,吃完自己餐盤里的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如剩下食物,在英國意味著客人不喜歡這些食物。英國人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聊天,這時需要注意吃東西和說話要交替進行。吃東西的時候張大嘴和說話,都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吃飯時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須張大嘴巴,最好用一隻手遮住它。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後再吃,不要用嘴吹。在英國文化中,飯後留下來進行社交談話被視為禮貌的行為,因此聚會可能多延續幾個小時。
5、 在英國,小孩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卻是得體,親切的,年輕人稱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如: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等。在漢語里,我們可以用「老師 、書記、經理」等詞與姓氏連用作稱呼語,而在英語中卻不能,不能說teacher Zhang等。而應按照英美人的習慣把Mr、Mrs、Miss 與姓(名 )連用表示尊敬禮貌。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用英語稱呼時不論男女,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6、 禮貌排隊勿加塞。在英國做任何事情都遵循先來後到,在英國絕對不能「加塞」,即使是少數的幾個人乘坐計程車,也要排隊等候。加塞對於英國人來講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在中國,人們也遵守先來後到這一原則,但由於部分市民素質問題,所以經常出現「加塞」現象。在中國,出現「加塞」現象會有人嘀咕,但一般不會打起來。英國的交通,車輛都是靠馬路的左邊行駛;在自動扶梯上,靠右站好讓別人通過。雖然這個聽起來有點混亂,但是過馬路左右看是肯定不會錯的。
7、 英國人請客吃飯或者朋友聚會,都是各個點自己愛吃的菜,不會為其他人點 菜。付款都實行 AA 制。中國人請客吃飯或者朋友聚會一般都是誰請客誰付款,實行集中點菜,並按照點的菜製成菜單,上菜時就按照此菜單上菜。在自助快餐店中,顧客應當收拾廢棄物,而在中國的同樣場合顧客把廢棄物留給服務員收拾。某些服務需要提前預約,如理發,美容,配眼鏡等。若不提前 24 小時取消,顧客可能需要支付取消費。
8、 中國人見面問候時,一般說:「上哪去?」、」吃了嗎?「把這些問候的話譯成英語對方可能誤以為你在發出邀請。「Where are you going?」可能會引起對方不快,TA對這一問話的反應極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J. 英國人AA制么
紳士風度!英國人請客吃飯,AA制很普遍!
與中國人一樣,英國人同樣喜歡熱鬧,喜歡請客。但與我們不同的是,英國人請客,除非特別聲明他付賬,一般是各付各的帳。所以,英國人的請吃飯,實際上是請你和他一起吃飯,陪他聊天,免得他一個人孤獨,而不是我們中國人的主人付賬式請吃飯。
在英國期間,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一次朋友請我去酒吧喝酒,原以為他會為我點杯英國啤酒,但他只給自己買了杯黑啤,讓我自己去買喜歡喝的酒,我才明白英國人的請客是AA制。後來還有一次,一朋友過生日請我去飯店吃飯,我這次有所准備,主動給自己點了份Fish
and
Chips。
曾有一位在英國定居的中國人,因為孩子過滿月,請一位英國人吃飯。可等了很久,英國人也沒出現。第二天中國人給英國人打電話,問為何沒有來?英國人說,不好意思,這個月手頭有點緊,沒錢了。中國人格外好奇,我請你吃飯,又不用你付錢?英國人氣憤地苦笑道:「你為何不早說!在我們這里,即使朋友請吃飯,也要自己埋單!」
即使英國人付錢請朋友吃飯,飯菜一般也是少而精,通常是一份沙拉,一份肉,一份米飯,最後一份甜點。很多的時候,客人也只能吃七分飽。這一點與我們注重飲食的中華民族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