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為什麼有四個地區呢四個地區有什麼權利
1.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2.
行政區劃: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倫敦也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 和1個「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此外,英國還有12個屬地。
司法: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
② 英國的殖民是如何在北美洲開始的過程是怎樣的
1607年,倫敦公司依據英王的「特許狀」來到北美詹姆士河口,建立了僅有一個炮台、一所教堂、幾間薄板房的詹姆士城,奠定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的基礎。1620年,英國的一群政治避難者,乘一艘名叫「五月花」號的船,在北美的馬薩諸塞登陸,建立普利茅斯城,奠定了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基礎。「五月花」號是英國移民駛往北美的第一艘船,這艘船載重大約只有180噸,長90英尺(1英尺等於30.48厘米)。本課引語中選用了插圖《「五月花」號》,圖中展示的正是根據記載後人畫的一幅「五月花」號船的想像圖。這艘船最早離開英國的時間是1608年8月,船上主要是一些受英國國教迫害的英國清教徒,離開英國後,首先來到荷蘭,當時有些人決定前往北美,他們與弗吉尼亞公司簽訂移民合同。1620年9月23日,在牧師布萊斯特的率領下,「五月花號」前往北美,船上的乘客共有102名,其中,清教徒35名,其他的有工匠、漁民、貧苦農民,還有14人是契約奴。11月21日,「五月花號」到達科德角,即今天的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頓;登陸前,船上的清教徒領袖主持制定了一個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五月花號」公約》,當時,41名自由的成年男子在上面簽字。其中內容包括:組織公民團體,擬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規章和條例。聖誕節後的第一天,他們在普利茅斯上岸,建立殖民地。之後建立了馬薩諸塞、羅德艾蘭、康涅狄格和新罕布希爾等殖民地。17世紀中期英國建立馬里蘭殖民地,從荷蘭手中奪取特拉華,又奪取荷蘭的新尼德蘭,並將其分割為二,建立紐約和新澤西兩個殖民地。1682年,英王查理二世將賓西法尼亞賜給業主威廉·賓,以抵償王室欠他的債務,同年建立費城,建立賓西法尼亞殖民地。英王查理二世把卡羅來納賜給其寵臣們,後又將卡羅來納分為兩部,即北卡羅來納和南卡羅來納兩個殖民地。1733年,建立喬治亞殖民地。至此,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763年,英國以財政虧空1.4億英鎊的代價打贏了七年戰爭。英國統治集團處心積慮要把戰費支出轉嫁到北美殖民地人民頭上,同時企圖通過高壓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1763年10月,為了限制殖民地擴大,以利於英國控制和征稅,頒布英王敕令,禁止殖民地人民向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移民。1764年,頒布「食糖條例」,對許多進口商品徵收高稅,並嚴格管理糖和糖漿的貿易。同年還頒布「通貨條例」,禁止北美殖民地發行紙幣和用貶值的殖民地紙幣償還宗主國債權人的債務。為鎮壓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保證關稅收入,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駐扎了正規軍1萬人。而為了轉嫁駐軍的開支,1765年又頒布「印花稅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的一切新聞報紙、小冊子、執照、商業文件和合法文書,甚至畢業文憑,都必須加貼印花,也就是都必須付稅,違者受罰。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印花稅的高潮,是殖民地人民抗英斗爭的轉折點。「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反英群眾組織先後在各地出現,人們抵制征稅,搗毀稅局,焚燒印花稅券,將英國稅吏遊街示眾。英國政府被迫廢除了印花稅條例。從1766年起,又多次頒布唐森德條例(唐森德是當時英國的財政大臣),規定征課自英國輸入殖民地的貨物的入口稅;規定英國關稅稅吏有權闖入殖民地任何民房、堆棧、店鋪,搜查違禁品及漏稅的走私貨物;波士頓商人領導了全殖民地性的抵制英貨運動,1766年至1769年,英國輸入殖民地北部的貿易總額由136.3萬鎊,降至50.4萬鎊。英國政府於1770年被迫廢除了唐森德條例。英國政府雖於1770年被迫廢除了唐森德條例,但其中有的條例,如徵收茶葉稅則未廢除。北美人民對此異常憤怒,視其為英國暴政的象徵,於是掀起了不飲茶的抗議運動。壟斷茶葉貿易的東印度公司,由於經營不善,瀕於破產。英國政府為了幫助東印度公司擺脫困境,賣掉積壓的1 700萬磅茶葉,於1773年通過一項《茶葉稅法》,准許東印度公司享有到北美傾銷茶葉的專賣權,讓東印度公司每磅茶葉繳納三便士輕稅後,就可以直接賣給零售商,同時禁止殖民地人民走私茶葉。英國政府的目的在於用低廉的茶價引誘北美人民飲用東印度公司的傾銷茶。北美人民拒絕飲用東印度公司的傾銷茶,費城、紐約、查爾斯頓等港人民反對英國茶船卸貨。12月16日,波士頓8 000市民集會,要求運茶船達特摩斯號離開港口。這一要求遭到英國殖民者的拒絕。當晚,波士頓青年組織的波士頓茶黨,化裝成印第安人,夜間登上茶船,將船上價值1萬多英鎊的300多箱茶葉倒入海中。英國於1774年下令封閉波士頓港。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北美人民反對殖民統治暴力行動的開始。1774年,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形勢日益嚴峻,各地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加劇。英國政府決定以武力來鎮壓殖民地的反抗,這一年的11月,英王喬治三世(1760—1820)宣稱,「必須用戰斗來決定他們是隸屬於國家還是獨立」。新英格蘭各地的人民也紛紛組織民兵,准備武裝反抗。英國駐馬薩諸塞總督蓋奇聽說民兵在距離波士頓只有21英里的康科德有一個軍火庫,裡面藏有大量彈葯,1775年4月18日夜,他派斯密斯中校率領800名軍人襲擊康科德。英軍一出動,在附近監視的民兵就發現了,他們立即發出信號,民兵、銀匠瑞維爾看到信號,騎上馬就去通知民兵。19日清晨5點左右,英軍途經來剋星頓時,遇到民兵的阻攔,雙方發生槍戰。英軍雖然打退了民兵,但在康科德又遭到民兵的伏擊,死傷近百人。這次戰斗雖然規模不大,但消息傳出後,各殖民地人民群情激憤,紛紛奪取槍支,佔領英軍軍火庫,武裝斗爭開始了。
③ 英國當時為何只要香港而不是更大的地方
按當時的國力,英國滅掉清朝不是難事,可是人家並不太在乎土地。英國當時在世界各地已經布滿了他們殖民地,他們自己管都管不了那麼多的土地,因為經常有殖民地的人民起義和反抗,統治起來很倍感吃力。因此他們侵略中國的目的不是為了土地而是為了錢,也就經濟的原因。。。把香港成為他們的根據地,另發展成為港口。有了根據地有了港口他們就可以把更多的英國貨傾銷到中國來了~!!選擇香港也是有地理位置的優先考慮,英國人必須從印度洋過來經過馬來西亞後進入南海最首先到達就是廣東沿岸,香港是他們首先到達中國的地區之一,而且又很適合發展成為港口的地方。後來就通過鴉片戰爭就成為他們的一塊殖民地。。。。
只要配合當時的世界歷史就知道他們只要香港這么點土地的背後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