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的物價比起前幾年如何
工業產品,輕紡 變化不大
農產品 飆升 食品類的最低價格在超市中 3年至少上漲3倍
想當年 7P一罐的黃桃罐頭 9P 1.5kg的麵粉 都一去不復返了 02年真是比中國還便宜---尤其是麵包
Ⅱ 18~19世紀,當時英國工業化的影響是
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時間上比美、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提前了200多年。這種絕對先行國地位使英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處理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加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保護主義、倡導自由競爭的政治學和經濟學傳統,英國於工業化完成後在對農業的保護上反而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晚一些,從而走出了一條從通過「財產剝奪——貿易條件惡化」模式積累工業化資金,到適度農業保護的較為獨特的工農關系變動的道路;也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從農業剝奪向農業保護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工農業關繫上看,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40年代:「圈地運動」及其對工業化的初始推動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圈地運動」實現對農民的財產剝奪和強制性農場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剩餘的能力,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從而開始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圈地運動」歷經了大約4個世紀,但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以後。其結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擴大了農場的規模,提高了農業的相對和絕對剩餘水平。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500英畝以及5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佔78.2%,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佔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佔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於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農場規模的擴大,為具有不可分特徵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可能。在機械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化肥和良種技術也開始推廣,並進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這就使得當時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剩餘水平大大提高。在從1650~1800年的150年間,英國的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僅在19世紀上半葉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紀50年代比30年代小麥產量提高了大約50%。1790年以後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90~1815年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0.2%,1816~1846年為0.3%。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可見,「圈地運動」實際上是通過土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農業剩餘供給水平大大提高。18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小自耕農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權,為當時日益增長著的城市機器大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英國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業革命結束以後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這時,英國已經出現了象倫敦、曼徹斯特等人口上百萬和數十萬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間,英國城市居民佔全體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見,「圈地運動」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一是強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農業剩餘水平;二是為城市機器大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剩餘水平的提高又為勞動力的非農化創造了物質基礎。
二、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貿易條件惡化及其效應
19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的議會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貴族控制著,他們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多次頒布穀物條例,實行關稅保護,限制和禁止國外廉價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穀物條例在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同時,也為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主要是:穀物價格過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費用佔一半以上;工資的高低取決於麵包的價格,從而造成了穀物價格和工人工資輪番上漲的現象,導致了工業產品中工資成本過高;食品和原料價格過高造成工業資本家的利潤逐漸下降。從而,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在19世紀上半葉反而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降低穀物價格,降低工業品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增加工業利潤,工業資本家和城市消費者聯合起來與大地主進行斗爭。終於在1846年,通過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方式廢除了穀物條例,放開農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此後,兩大產業的比較利益逐漸向工業轉移。1840年,英國農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指數為112%,廢除了穀物條例後,1850年即下降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種植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更快。與1840年相比,1850年種植業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20個百分點,到了19世紀末期,種植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見,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農業的貿易條件明顯地惡化了。這種狀況又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推」、「拉」兩種力量,使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國城市居民的比重為50.1%,1881年達到67.9%,1901年達到了78.0%。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在工業對農業的超強度剝奪中大大地向前邁進了。
農業貿易條件惡化在極大地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農業的衰退。1846年穀物條例廢除後,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農業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穀物的海運成本急劇下降,美國和廣大殖民地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源源湧入英國市場,使大量農業經營者破產,農業衰退益發嚴重。在這一時期,英國主要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1870~190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141.6萬公頃減少到58.9萬公頃,產量從30.7萬公擔下降到14.8萬公擔,糧食自給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農業的衰退迫使英國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國外農業的支持,這也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在此期間快速轉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鄉鎮人口向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轉移,使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在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情況下,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已經就業的工人也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危險;貧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條件惡劣,許多人住在不透空氣、沒有光線的地下室里;由於農業衰退,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城市中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其生活還不如原來的自耕農。無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還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犯罪現象的劇增。
可見,對農業的過分剝奪,在高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僅造成農業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降低了城市化的質量,對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與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
由於自由貿易政策對農業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國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初起就開始實行一定程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但英國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開始這一轉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給發生困難,英國不得不實行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和扶持。主要政策有:獎勵墾荒,對開懇荒地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擴大耕地面積;在政策上鼓勵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並於二戰以後迅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對於各出口國用出口補貼的辦法廉價傾銷其過剩的農產品現象,英國等歐洲進口國採用提高關稅以及非關稅的手段對國內農產品生產者進行保護,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建立健全了國家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力發展農業合作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按照歐盟的統一政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補貼等。上述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其標志之一就是英國國內的農產品供給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後甚至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
Ⅲ 中國對英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如何
中國和英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上,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里,一直呈現逐步增長的勢頭,且增速較快。貿易差額上,中國連續十多年對英國農產品貿易保持著貿易順差的局勢;但最近這幾年的順差金額不斷下降。從具體的貿易產品種類來說,中國對英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包括鮮冷凍魚,畜產品以及蔬菜等,這三類產品的出口額接近中國對英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中國從英國進口的農產品,主要包括酒精類產品,生豬產品和乳製品等三大類,這三大類進口的商品也接近英國進口總額的一半。可以說,中英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呈現了不斷增長和不斷增加的形勢,但目前規模還有限,並非主要農產品貿易國。
未來中英農產品貿易相互合作的空間足且潛力大,具有發展的後勁。第一,英國脫歐之後與歐盟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關聯度可能會下降,英國需要更多的貿易夥伴來填補國內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有利於擴大中英之間的合作空間。第二,中英之間的農產品相互補充,具有較好的發展空間,而且隨著中歐班列的發展,以及物流運輸能力的提升,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會進一步擴大。第三,英國新一屆的政府變更之後,會迎來新的英國貿易布局,中國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並且也有著富有競爭力的農產品,未來可以開拓更大的空間,也可以進一步開拓中英之間在農產品領域的合作,推動中英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Ⅳ 英國能實現所有農產品自給嗎
應該是能的,畢竟英國人少地多,可以滿足的
Ⅳ 英國農民的土地是怎麼獲得的
花錢買的。英國土地是可以進行購買的,因此該國農民是通過花錢買的獲得的。英國農民是貴族式農民,英國人工很貴,來說,英國農場主都是自己經營者農場,在英國境內相比來講,食品以及相關農產品的價格並不高。
Ⅵ 因貨車司機短缺,英國一奶農被迫倒掉4萬升牛奶,奶農造成了多大的損失
引言:在疫情爆發之後,很多許多人都沒有想過的問題陸續出現了,而且還出現了比較的極端,比如說在英國因為貨車司機短缺,英國的一些奶農所生產的牛奶沒有辦法運運輸出去,然後英國的一個奶農在過去的兩個月裡面被迫倒掉了4萬升牛奶,那麼這樣的行為對於奶農造成了怎樣的損失呢?
實際上現在的一個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的奶農表示等到冬天的時候,那個時候由於英國東西還是比較冷的,所以說他們貨車司機的開車速度就會變得更慢,到時候還會造成更大的影響。所以在英國已經全面放開疫情封鎖的情況之下,如果說貨車司機的問題還得不到解決的話,那麼就會導致一方面奶農的牛奶沒有辦法運送出去,一方面消費者又獲得不到足夠多的牛奶,到時候估計會讓人更加頭疼。
Ⅶ 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今年來大幅上漲,對哪些行業深有影響
海通期貨農產品組長孔令琦向紅星資本局分析稱,年初至今,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CBOT美豆、美玉米期貨合約漲至近10年來的高點,觸及逾14年以來的高點。國內盤面表現來看,玉米、小麥期貨創上市以來的新高,豆粕期貨攀升至歷史新高。
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也會傳導至中下游。紅星資本局在采訪中發現,年內大豆油價格明顯上漲,擠壓糧油企業的利潤,增加餐飲企業的成本;棕櫚油價格居高不下,方便麵開始提價;豆粕價格的變化,也影響著以豆粕作為飼料主要蛋白來源的養殖企業的利潤。,此時農產品價格就會下降;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農民的利益,國家又出台了指導價格,但由於指導價格的保護程度不高,農產品生產會出現減產或者徘徊局面,也就是說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倒退或停滯現象。
Ⅷ 請教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與英國鄉村市場狀況
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與英國鄉村市場
李朝瑋
中世紀時期的英格蘭無疑僅就西歐來說還都算不上是先進的地區,然而到了近代英國不僅率先發展起較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甚至還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究竟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變化,我們不妨就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與英國農村市場的發展分別加以考察,看看這其間是否有內在的聯系。
一、 英國農戶家庭收入的變化狀況
在探討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家庭經濟狀況之前,我們不妨先將這個時段劃分為13世紀末、14世紀初和15、16世紀這兩個階段進行一下比較研究,或許通過對這兩個前後時段的比較我們更能看清楚農民收入的變化狀況。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對英國13世紀百戶區檔的研究分析得到半塊份地即半維爾蓋特的土地是大13世紀末大多數中等農戶的標准1。而大量材料也表明在13世紀一維爾蓋特大致為30英畝2,即15英畝為大多數農民家庭的土地數。而通過其他的大量數據我們可以看到15世紀中期以後一直到16世紀大多數農民的土地都增加到了20英畝以上。土地的增多無疑會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而事實情況也正是如此,我們以1299年克利夫庄園中一名持有半維爾蓋特土地的農民亨利?本尼特(Henry Benet)的狀況為例,3 我們所得到的材料是在除去種子、食品消耗量與交給磨房的那部分穀物後,他仍剩下3誇特2蒲式耳的穀物,而當時混合穀物的價格大致為4先令/跨特,由此他的農產品收入就為13先令。盡管有地區產量、地區差價的差異,但中等農民的情況應是基本趨同的。14世紀危機過後4,給人總的印象是1400-1650年的歐洲農業生產明顯好轉,515、16世紀農民的農產品收入則要多出許多,以1475年克利夫庄園的中等農戶威廉?紐曼為例,這時他一年的農產品收入要達到1英鎊17先令4便士。6畜牧業也在這兩個階段有著明顯的差異,由於綿羊存欄數目的增加以及其他牲畜數的增多,13世紀末羊毛、乳酪、豬肉及家禽等收入加在一起不過50多先令,而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英國羊毛出口激增等原因,中等農戶僅羊毛收入就可達4英鎊左右7。而農副產品及農民打工的收入也大為增加。占農戶主體的中等農民家庭一年總的收入可以由13世紀末的3英鎊一下子增加到15、16的10英鎊,即便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農民中的大多數實際收入普遍增加是肯定的。
二、 農民家庭的支出、消費與農村市場
農民實際收入的增加只是農民家庭經濟狀況好轉的一個方面,而在另一個方面中世紀晚期非經濟性支出的減少也越來越有利於農民家庭。馬克思說過:「農民必要勞動之上的余額的有無和多少,取決於封建地租的多少。」 13世紀半維爾蓋特農戶的地租大致為6-7先令。8但對於大多數農民特別是維蘭農民來說最大的負擔也是最多的支出則是各種額外的費用??諸如土地繼承捐、死手捐、結婚捐、塔利稅和法庭罰金等等9,而這些捐稅既無定額也不定時,完全依照領主的意願,比如某些地區的土地繼承金高達2-20英鎊,換句話說,農民家庭一年甚至幾年的收入都要搭進去。所以考慮到愛德華三世時期高額的軍隊稅,農民家庭一年不要說投入市場進行消費,便是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證。而14世紀之後由於庄園制下農奴制的解體不僅地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上述捐稅也隨著身份的上升而逐步削減甚至取消了。
租稅支出的減少肯定使得大多數的農戶家庭有了更多的贏余現金去市場上購買生活與生產用品,甚至可以為市場交換而去生產。17世紀早期的一個農場主喬瑟林他自己明白無誤的指出他的農業生產不是為了自家的使用,而是要到市場上兌換現金去購買其他商品。10上述情況其實早在15、16世紀便已出現。商品市場甚至是土地市場異常的活躍,在考恩庄園1549年111個土地持有人到了1589年還僅右31人仍持有土地,其餘的都將土地出售換取了現金。麥克法蘭斯認為15世紀末的英國農民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較為平均的財富。11不管怎麼說,農民手頭有大量贏余貨幣是可以肯定的。
貨幣的贏余也帶來了消費需求的上升。最為明顯的一點便是自從1350年之後農民的服裝變得越來越「時尚」。1213世紀時還是奢侈品的蔬菜這時已然通過市場成了農民餐桌上的美味。13而紡織品、乳酪、酒類等也都是市場上交易的商品。1500-1640年間英格蘭固定的集市大致有752個,由此可見當時市場消費的繁榮情況。14 法學家兼作家約翰.福蒂斯丘爵士在15世紀70年代形容英格蘭的平民百姓是「各基督教乃至異教國家中…衣食最豐盛之人。除了衣食的花費外,他們還有財力置辦新的器具,以致於銅器與錫燭台往往供不應求。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確實是在改善,…。」
可見,中世紀晚期占人口多數的中等農民的貨幣贏余的增加,對於英國消費需求的加大和市場的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減輕農民稅收和提高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有可能更充分的投入市場、參與消費,最終拉動商品經濟的活躍於繁榮,這正是英國得以在轉型期後最早發展起市場經濟的關鍵,同樣也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Ⅸ 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情況
英國社會福利開支佔GDP的25.9%
英國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在英國生孩子,從入院到出院不用花一英鎊,伙食費都由政府買單,出院時,政府還給買好了嬰兒車。
英國大學階段以前的教育均免費,大學階段也有90%的大學生可獲得政府津貼。所以,對低收入家庭來說,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是一路免費的。
英國的社會福利覆蓋所有在英國居住的人。一名在英國的難民,他在英國享受很舒適的福利住房,居住面積約80平方米(與另一人合住),洗衣機、電冰箱、煤氣灶、電視機等家電應有盡有,想要什麼生活用品,跟福利官說一下,也會免費獲得,床單、毛毯定期免費換洗。英國政府每周給他發生活費,第一周是90多英鎊(1英鎊約合10.5人民幣元),從第二周起,每周35英鎊。他照樣享受與英國國民同等標準的免費醫療,他不會英語,看病時由政府出錢為他聘請翻譯。
Ⅹ 為什麼韓國 英國,是農產品進口占國內消費比例高的國家
很多發達國家都是這樣,因為國土面積小,人口少,所以進口價值低的農產品,出口附加值高的高端產品,比如汽車,電子等,這樣國家才能一直發展,以農產品為主要出口的國家,肯定是很難發展起來的,你賣一車蘋果,肯定沒有人家賣一輛汽車賺的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