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有哪些著名的公司
英荷殼牌集團(ROYAL DUTCH/SHELL GROUP):世界第六大公司,英國及荷蘭聯合公司,資產總額1224.98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1491.46億美元。總部:Carel van Bylandtlaan 30, The Hague 2596 HR (荷蘭 海牙)。電話:31-70-377-9111, 傳真: 31-70-377-3115。首席財政官: J udith G. Boynton。網址: www.shell.com 。 勞合社(LLOYDS TSB GROUP):世界第一百九十二大公司,總資產3256.19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2352.56億美元。總部:71 Lombard St.,London EC3P 3BS。電話:44-20-7626-1500, 傳真: 44-20-7356-1731。首席執行官:Peter B. Ellwood。網址: www.lloydstsbgroup.co.uk 。 巴克萊(BARCLAYS):世界第一百七十八大公司,總資產:4723.216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250.965億美元。總部:54 Lombard St., London EC3P 3AH。電話:44-20-7699-5000, 傳真:44-20-7283-5055。首席執行官:Matthew William Barrett。網址:www. barclays. co. uk。 匯豐控股公司(HSBC HOLDINGS):世界第五十七大公司,總資產6743.806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 486.32億美元。總部:10 Lower Thames St., London EC3R 6AE。電話:44-20-7260-0500, 傳真: 44-020-7260-050。首席執行官:K.R. Whitson。網址:www. hsbc. com。 英國石油公司(BP):世界第七大公司, 第二大石油公司。總資產1439.38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 1480.62 億美元。總部:1 Finsbury Circus, London EC2M 7BA。電話:44-20-7496-4000, 傳真: 44-20-7496-4630。首席執行官:John G. S. Buchanan 。網址: www. bpamoco. com。 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世界第七十二大公司,英國及荷蘭聯合公司,總資產541.174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439.736億美元。總部:Blackfriars, London EC4P 4BQ。電話:44-20-7822-5252。首席執行官:Niall FitzGerald, Antony Burgmans。網址: www.unilever.com 。 英國電信公司(BT):世界第一百二十八大公司,總資產779.078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 307.99億美元。總部:81 Newgate St., London EC1A 7AJ。電話:44-20-7356-5000。首席執行官:Peter Bonfield。網址: www.bt.com 。 英美煙草工業公司(BRITISH AMERICAN TOBACCO):世界第二百六十一大公司,總資產265.163億美元,總收入184.505億美元。總部:4 Temple Place, London WC2R 2PG。電話:44-20-7845-1000。首席執行官:Martin Broughton。網址: www.bat.com 。 皇家太陽聯合保險公司(ROYAL SUN ALLIANCE):世界第一百七十二大公司。總資產1074.946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 255.70億美元。總部:30 Berkeley Sq., London W1X 5HA。電話:44-20-7636-3450, 傳真: 44-20-7636-3451。首席執行官:Robert V. Mendelsohn。網址:www. royalsunalliance. com。 商聯保險集團(CGNU):世界第三十五大公司。資產總額2887.766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614.99億美元。總部:St. Helen's, 1 Undershaft, London EC3P 3DQ。電話:44-20-7283-7500, 傳真:44-20-7662-8182。首席執行官:Richard Harvey。網址:www. cguplc. com。 保誠保險集團(PRUDENTIAL):世界第七十六大公司,總資產2314.628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431.255億美元。總部:Laurence Pountney Hill, London EC4R OHH。電話:44-20-7220-7588, 傳真: 44-20-7548-3850。首席執行官:Jonathan Bloomer。網址: www.prudential.co.uk 。 泰斯科爾(TESCO):世界第一百二十六大公司,英國最大連鎖超級市場,總資產147.388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307.99億美元。總部:Delamare Rd., Cheshunt EN8 9SL。電話:44-1992-632-222。首席執行官:Terry Leahy。網址: www.tesco.co.uk 。 約.聖斯伯雷(J. SAINSBURY):世界第一百三十九大公司,英國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之一,總資產169.211億美元, 2001年總收入: 250.96億美元。總部:Stamford St., London SE1 9LL 。電話:44-20-7921-6000。網址:www. j-sainsbury. co. uk。首席執行官:Peter Davis。 英中貿易協會:前身是1953年由一批沖破西方對華貿易封鎖,開展對華貿易的英中小企業成立的"48家集團"。後英政府又成立了半官方的"英中貿易協會"。兩組織於1991年合並為"英中貿易48集團",1997年更名為"英中貿易協會"(China-Britain Business Council)。該會受英政府的資助和指導,現有核心會員近300家,絕大部分是長期從事中英經貿合作的企業、銀行和貿易公司。主要任務是:促進中英雙邊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主要活動是:組織貿易代表團訪華,接待中國到訪代表團,舉辦展覽會,為英商提供中英貿易信息和咨詢,出版《中英貿易回顧》月刊及《英國工業》。
㈡ 英國有哪些機構,分別是如何產生,各有什麼功能
一 英國議會的產生
資本主義議會制,人們通常稱它為資本主義的代議制。它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又是一種國家政體。
英國是產生議會最早的國家,它歷史最長,經驗最豐富,許多國家的限制制度都效仿英國,所以英國的議會制被稱為"議會制的典型"和"議會之母"。
英國議會制是從中世紀的封建等級制度演變而來。議會制開始於13世紀時英王約翰(1199--1216)時代,由於內憂外患,財政困難,國王約翰為向小地主征稅,命令各郡選舉四名武士參加國王下的大議會,出席大議會不僅有貴族、僧侶,而且增加了武士,這就使議會具有了議會制的構成,為議會制奠定了基礎。1264年貴族革新派領袖西門德.孟采爾戰勝國王,上台攝政。第二年為了解決財政困難,他重新召開大議會,他不僅邀請貴族、僧侶、武士參加,而且還宣布各市可選舉代表二人參加,從此市民階級也有權選派代表參加大議會,議會制又前進了一步。到1343年由於各等級利益不同,其中僧侶和貴族代表組成了貴族院,武士和市民代表組成了平民院,於是英國兩院制就此形成。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資產階級始終將平民院作為向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作斗爭的主要陣地。在斗爭中不斷擴大權力取得了財政預算權、立法權、決定王位繼承權等。到18世紀喬治一世、喬治二世時,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強大,王權進一步削弱,形成內閣制的同時,議會逐漸取得了決定內閣人選和內閣的存留,監督內閣施政之權,英國議會制最終確立。
英國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和最高的立法機關,其地位在行政和司法機關之上。英國議會由英王、貴族院、平民院三部分組成,自有議會以來,通常在倫敦的一座古老的建築--威斯敏斯特舉行會議。
二 貴族院
貴族院又稱上院。它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法律貴族、家權貴族、終身貴族、蘇格蘭貴族、愛爾蘭貴族組成。由於女王可以臨時增封爵位,而議員死亡無需增補,所以貴族院議員人數不定。1986年貴族院共有1196名議員,其中有64名女議員,有349名終身貴族,其餘全部是世襲貴族。貴族多數是保守黨人,而且老人佔多數,貴族院平均年齡為63歲,80歲以上的有95人。這些貴族不拿薪金,但上一天班可拿一定的車馬費。所以恩格斯諷刺地稱貴族院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馬恩全集第1卷,第682頁)
貴族院議長不是選舉產生,他由貴族院中大法官兼任。上院開會時他擔任主席,議長權力不大,院內一切程序都要按院會決定。
貴族院開會時間與平民院相同。開會法定人數僅3人,通過法案的人數為30人,經常出席會議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當議案的內容涉及到議員切實利益時參加的人才多些。
貴族院的職權逐漸被削弱。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英國議會都是以貴族院為主體,甚至到了19世紀,首相的人選仍在貴族院中物色。由於貴族院主要代表著保守的資產階級、貴族和教會的利益,一貫堅持故步自封政策,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的要求,經常拒絕通過政府的一些重要法案。1909--1911年因累進稅法案引起了平民院和貴族院的沖突,1909年貴族院否決了政府提出的財政法案,致使政府陷入困境,經過斗爭,1911年在首相阿斯魁士(Herbef Asguifh)的領導下議會通過了國會法,其中規定:1平民院通過的財政法案送交貴族院後,在一個月內不能通過,該法案就可直接送交國王公布實行;2對某一法案是否屬財政立法如有爭議,則由平民院議長裁定;3平民院通過的其他法案,雖被貴族院否決,但經平民院在二年內連續三個會議中連續通過,則該法案不經貴族院審議,呈請國王公布為法律。這樣貴族院對財政法案已無權加以阻撓,對法案也只有二年的延擱否決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黨執政,在推行福利和社會改革政策時,又經常遭到貴族院用二年延擱否決權加以阻撓,於是1949年4月議會通過"議會法",其中規定:"公共法案若經平民院連續二個會議通過,雖經貴族院的否決,也可成為法律",所以貴族院的延擱否決權從以前兩年減為一年,貴族院權力進一步被削弱了。
貴族院的另一職權,是行使英國的最高的司法權,它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以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貴族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理由,打算取消掉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進行妥協,保留了貴族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貴族院的權力雖一再被削弱,但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視,因為:
第一,貴族院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貴族院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
第三,貴族院掌握最高司法權。
第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貴族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對於貴族院的存廢問題,自19世紀以來一直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爭論的問題,爭論的中心是廢除還是改造?保守黨始終主張改造,不是廢除。工黨對這一問題先後主張不一致。1958年保守黨執政後制定了終身貴族法,其中規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務、文藝、科學、企業家、軍人、工會官僚等各階層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提請英王封為終身貴族,取得男爵的封號,進入上院。資產階級希望在保留貴族院的基礎上,擴大貴族院的范圍,增加貴族種類的辦法,在貴族院身上掛上幾筆民主的色彩以緩和群眾的反對。
從資產階級的角度看,如果把貴族院廢除掉改為民選的上院,那麼就會發生兩院職權的分工問題,民選的上院是不會甘心屈居於下院的從屬地位。同時還會產生內閣同時向兩院負責的問題,這必將給內閣制的政治體制實施帶領困難,因而繼續保留貴族院會給政權穩定帶來好處。
當然英國人民的保守的愛惜國家傳統的性格也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二 平民院
(一)平民院議員的產生和任期
平民院又稱下院或眾議院。蹋它是民主的代議機關,議員是選舉產生的。
目前英國下院議員通過普選、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進行選舉。這是英國勞動人民經過100多年斗爭的結果。從1832年選舉改革開始以後連續通過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個人民代表法,最終取消了選舉財產資格的限制。選民開始不以財產所有人的資格而以國家公民的資格參加選舉。1872年取消舉手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28年21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1948年才取消了給予大學12個席位,實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選舉制。1969年通過的人民代表製法規定選舉權的年齡由21歲降為18歲。
目前在英國凡年滿18歲沒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資格的英國公民都有選舉權。但居住期限的資格仍保留,選民必須在某一選區中居住3--4個月以上才能在該選區選民冊上登記。凡年滿21歲的公民都有被選舉權。在選區獲得2名選民推薦和8名選民聯署同意都可成為議員的候選人,但貴族、主教、法官、高級文官、現役軍人、宣布破產者、重罪犯人、受權辦理選舉事務的負責人等沒有被選舉權。
下院議員選舉採用小選舉區相對多數選舉制。即每一選區產生一名議員,議員候選人只要取得相對多數就能當選。目前全國總共650個選區,選出650名議員。議席的分配蘇格蘭不少於71席,威爾士不少於35席,北愛爾蘭不少於12席,其他就屬於英格蘭的席位。選區並不固定,以前以歷史郡為選區,人口多少很懸殊。1958年法律規定,選區每10年至15年就調整一次。至於劃選區的原則,由平民院確定,這就便於執政黨在重新劃分選區時採取對本黨有利的原則。在兩黨制的英國,這種選舉制對小黨非常不利,因為兩大黨之一隻要在選區比別的黨多得一票就能當選。因而選舉結果往往違背選民的意志,使選票與議席不能成正比例。例如1987年6月11日
英國舉行大選的結果,在650個席位中,保守黨得票率為42.3%,獲得議席376席(其中一席為下議院議長),工黨得票為30.8%,獲得議席229席,而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雖然得票率達22.6%,卻只獲得22個席位。這種選舉制保證了英國兩黨制的存在。
英國競選費用很高,1983年英國個大黨的競選費用:保守黨因為得到大企業主的支持,花費了1500萬英鎊,工黨為250萬英鎊,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聯盟為100萬英鎊。
英國下議院議員的成員比較復雜,特別在工黨得勢以來議員中議員有大地主、董事長、銀行界、工商企業界、律師、教員、新聞記者、農民、工人、工會職員等
,在形式上好象各方面的人都有代表,實際上要當選議員需要金錢和時間,議員每年要開會8個月左右,長時間的出席會議,倫敦生活費用高,沒有相當的資財很難承擔,因而議員中多數是有錢者,很少是真正的勞動人民。平民院法定任期為5年。但首相有權選擇合適時機,請求英王下令解散議會,提前大選,或者執政黨的重大決策、提案受下院多數議員的否決而被解散議會,徵求民意,提前大選,因而下院實際任期比5年短。平均任期不到4年。1987年英國議會大選時比規定日期提前
11個月零28天。
此外在特殊情況下,主要在戰爭時期,議會任期可以延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10年到1918年才改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平民院任期自1935年到1945年才改選,任期為10年。
(二)平民院的職權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1提案;2討論決議;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
第一階段是議案提出。全國議案分為公議案和私議案兩種。公議案是指涉及全國性並與政府有關的議案。它絕大多數由內閣提出,議員個人也可以提,但他們提的議案必須經議會特別委員會挑選後才能列入議程。
私議案是指涉及到地方法人、地方當局、某些集體或個人利益的議案,它由地方法團的代理人象下院私議案辦公室提出。私議案並不都在下院討論,大約有一半在上院討論。
第二階段是討論決定。英國議會對立法案的討論決定的程序是要經過三讀,一讀是宣讀議案名稱,說明目的,確定二讀的日期,將議案分發給議員;二讀淡化對議案逐條朗讀,進行原則的討論、表決,如通過便交給專門委員會審查,審查不能通過,法案就認為已被否決。委員會對議案作逐條詳細討論,進行修改後向院會作報告;第三讀對議案進行表決,這時只討論整個法案可否成立,不許逐條討論,除文句外,不得修改內容。三讀通過後交領域院通過,另一院也以三讀程序加以審議。
第三階段是把兩院通過的法案,呈請英王批准,並在"政府公報"上公布後生效。
議會立法權的最高性實際上被日益增多的委任立法所沖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事務的復雜,如城市規劃、教育、科技、社會福利、環保等問題,議會難於承擔這些任務,再加上議會立法程序復雜,難於適應社會迅速發展的需要,在英國19世紀開始出現委託立法而且數量日益增加。在實行委託立法時,議會只通過法案的一般原則,具體執行的細則由受委託的內閣大臣和地方當局規定,議會只保留監督權,這必然使議會的立法權削弱了。
財政權是議會的主要權力之一。人們把這種權力稱為"管理國庫的權力"或"掌握錢包的權力"。財政法案主要包括國家預算中的支出、收入、征稅、動用國家基金、發行公債等,這種權力屬於下院專有,財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和通過。上院只有討論和提出建議之權。財政法案都由內閣提出,由於財政法案討論的時間有限,加上財政法案的否決會引起內閣的辭職和重新大選,所以多數情況下下院往往按內閣提出的數字通過,最多提一些批評和質問。
監督政府權是議會內閣制之下議會的重要權力,內閣要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的監督。議會監督政府的方式主要是對政府的質詢、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批准條約、議會對政府投不信任票等方式。
對政府的質詢是指議員可以對政府各大臣職權范圍內的事提出質詢,要求答復。對口頭質詢,議員每人每天最多提3個,書面質詢不限。議員的質詢和回答轉瞬就通過新聞媒介公諸於眾,從而對政府造成壓力。
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時,在答復國王的議會開幕詞和討論國家預算時都要進行辯論。除此以外,則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質詢不能直接轉為辯論,如果這一問題需要辯論,需提出休會動議,要有40位議員同意或者有10位議員同意經議會表決贊成後,議會才能休會,休會後第二天用3小時進行辯論。
對於條約的批准權,按照慣例,政府在條約締結後和批准前,議會有21天的時間進行討論,通常情況議會不想對政府表示不信任的話,議會總是通過的,此外政府也可以不經議會的同意用英王名義批准條約。
議會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是資產階級認為內閣接受議會監督的有效手段。根據責任內閣制的原則,內閣必須得到議會多數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議會否決政府提出的重要議案、財政法案或對內閣通過不信任案,內閣應該辭職或提請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如果大選後,原執政黨仍佔多數議席,內閣可以繼續執政,否則內閣必須辭職。在兩黨制的英國這種情況並不多,除非發生了執政黨內部的分裂或者執政黨只掌握微弱的多數而反對黨和小黨聯合起來才能發生這種情況。
(三)下院內部的組織
下院機構有兩類:一類為委員會,另一類是管理機構。
下院中設議長、副議長。
在新的議會召集之處,就要選舉議長,議長由議會中多數黨提名爭得反對黨同意後選出。為表示議長的公正,議員當選議長後就要退出原屬政黨。在英國形成了一個習慣,即他在議會中抱超然態度,在兩黨中不能袒護一方壓另一方,議廠支持會議進程,解釋議事日程時按一套機械原則,所以議長是一個有尊嚴而無實權的職位。副議長協助議長進行工作。
下院還下設常設委員會、全院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和聯合委員會。常設委員會審議正在進行的法案,其數目並不固定,最多時有9個,名稱除蘇格蘭委員會外,其他都以A.B.C.D......等字命名,議案由議長分配。委員會成員平均為40人左右,由於法案已在二讀時作了原則通過,所以委員會主要作些技術性的修改,其作用較美國的委員會小得多。全院委員會是非常重要的委員會,專門審查預算案和憲法性法律,全院委員會的成員就是全體議員,與全體會議所不同的就是全院委員會不是議長當主席,而且不採用議會議事日程,因而討論和爭論問題比較自由。下議院下面設立12個與政府各部對口專門委員會,如農業、國防、外交、財政等委員會,其任務是了解、研究各部大臣執行法律情況並向議會作包告,以利於議會對政府各部的監督。特別委員會主要是對特殊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並為新的立法作準備。例如曾經成立過國有化工業委員會、改進貴族院組織和權力的特別委員會等,它的成員不必全由議員組成,可以聘請院外專家參加,是臨時性的機構,任務完成後即結束。聯合委員會是為研究上院和下院共同有關的問題或當兩院在審議議案意見分歧時組成,每院各派相等人數參加,此種委員會很少召開。
議會中有議會黨團和督導員,兩黨的督導員根據他們各自領袖的意圖,負責督促本黨議員出席議會會議,特別出席重要的辯論會,並指揮他們按本黨領袖的意志投票。
此外,議會中還設辦公廳、秘書處、圖書館等部門。
第五節 英國的內閣和政府
從英國的議會和政府的關系來看,英國實行的內閣制。內閣制又稱責任內閣制,是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內閣制的國家,後為各國所效仿,雖然各國的內閣制有所不同,但其構成方式或原則都以英國典範。
一 內閣的形成
英國的內閣制和政府是英國的中央最高的行政機關,許多人常把內閣稱為英國政府,實際上英國的內閣和政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英國政府包括樞密院、國務院和內閣三部分,內閣是政府的核心,它決定國內外一切重大政策,領導政府各部工作,掌握和操縱龐大的國家機器,英王、議會也受它的操縱和指揮,因而著名英國憲法學家白傑浩特稱內閣"為立法與行政的鎖鏈",麥利歐稱內閣"為政治機器輪轉的樞紐。"
英國內閣不是根據某個成文法律所產生,它是由不成文的慣例逐步形成的。
英國內閣是由封建時代的樞密院發展而來。封建時代亨利二世(1422--1461)時,御前會議人員過多,不能經常集會,於是就挑選自己的親信組成了小型的樞密院。1660--1680年查理二世時,他感到原來樞密院人數太多,不便於保密和處理緊急事務,於是在樞密院中選擇若幹人成立了一個更小的機關,由於他們經常聚集在國王的寢宮中的內室開會,因而後人稱這個機關為內閣
㈢ 英國政府部門組成
法律分析:政府包括:① 首相。首相按傳統兼任財政部首席大臣和文官事務長官。同時負責向英王通報政府的一般活動,主持內閣、大臣們的職責分工等。②閣員大臣。他們通常參加內閣,負責某部的工作。③非閣員大臣。他們負責掌管傳統的機構,如樞密大臣、蘭開斯特公爵郡大臣、 掌璽大臣、不管部大臣。他們有時受首相的委託完成某項特殊職責。④大法官和檢察長。大法官既是擁有政府職能的大臣,又是司法系統的領導。檢察長包括負責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檢察總長、副檢察長,負責蘇格蘭的檢察總長、副檢察長。⑤ 國務大臣。國務大臣通常同大臣一道負責特殊職能的政府部門。有的國務大臣還是內閣成員,並領取相應工資。⑥次級大臣。他們多是在本部門大臣的指導下負責某一方面的工作。內閣及其直屬機構是英國政府的領導核心,是行政決策機構。其職責是:制定政府或各部的政策並提交議會討論,在議會通過後,負責政策的執行和監督;協調和確定政府各部的職權范圍; 依法行使 「非常權力」;安排女王的政務活動;推動立法等。內閣由下議院選舉獲勝的執政黨領袖組,成員無法定人數,一般20人左右。內閣以會議方式工作。內閣會議秘密舉行,其內容和日程均保密。凡重大問題都由內閣會議決定。為了有效地完成內閣管轄的重要工作,許多事務性工作通過內閣的委員會完成。內閣委員會分為常設委員會和特別委員會兩種。常設委員會有時設分支委員會。非內閣大臣有時被邀請參加關系本部門事務的內閣會議,有的參加內閣委員會,內閣委員會成員和所研究的問題均保密。辦公廳為內閣的直屬機構。辦公廳在首相指導下由內閣秘書領導,設有內閣秘書處、中央統計局、管理與人事局和史料組。內閣秘書處為履行內閣職責的特定大臣提供服務,同時也是協調高層次政策的工具。中央統計局,為制定經濟與社會政策和實施行政管理提供所需要的統計資料,同時負責其他部門的統計工作。管理與人事局,負責文官的組織和管理,以及文官的錄用、培訓、重要的任命等。史料組,負責編寫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官方歷史,並為編寫平時特定事件的官方歷史作準備。
法律依據:《英國法定條規法》第一條根據該法和該法生效後所制定的法律的授權,指明用樞密院令制定的各種行政法規;第二條部長根據與上款相同的法律的授權,在該法生效後所制定的各種行政規章;第三條根據該法生效前所制定的法律的授權,在該法生效後所制定的各種行政性法規,且在1893年行政規章公布法適用范圍內。上述三種稱為「法定的條規」。
㈣ 英國政府國有銀行有哪些
1、英格蘭銀行是英國的中央銀行。1694年由英國皇室特許蘇格蘭人威廉 · 彼得森(WilliamPaterson)等創辦。初期主要為政府籌措戰費,並因此而取得貨幣發行權。1844年根據新銀行法(《皮爾條例》) 改組,分設發行部和銀行部,後逐漸放棄商業銀行業務,成為中央銀行,1946年由工黨政府收歸國有。
2、渣打銀行(又稱標准渣打銀行;英語:Standard Chartered Bank;LSE:STAN,港交所:2888,OTCBB:SCBFF)是一家建於1853年,總部在倫敦的英國銀行。渣打銀行1858年在上海設立首家分行。2007 年 4 月,上海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成為第一批本地法人銀行之一。
3、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總部設於英國倫敦。巴克萊銀行於1690年成立,是英國最古老的銀行,具有逾300年歷史,是全世界第一家擁有ATM機的銀行。
4、勞埃德銀行,英國四大私營銀行之一,1765年建立,名泰勒·勞埃德公司。兼並銀行50多家,1889年改現名。是倫敦票據交換銀行之一。
5、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建於1727年,總部設在英國的愛丁堡,是歐洲領先的金融服務集團,也是英國最大的銀行,其業務遍及英國和世界各地。該銀行在英國的法人、個人及海外銀行業中排名第一,在零售銀行業及私人汽車保險業中排名第二。
㈤ 特拉斯新政失控,如何評價特拉斯的一系列新政她是否能帶領英國走出陰霾
至少前半部分已經不幸言中,英鎊大跳水到了歷史新低。
蘇納克在8月其實還預測過如果新政實行,英國可能會出現7%的利率來降低通脹。我們拭目以待,特拉斯是否會頭鐵到那時候。而對於蘇納克這樣的專業技術官僚來說,他唯一的問題可能就是他不是白皮膚的老倫敦正米字旗出身,改變不了保守派托利們寧可要一個白女人也不要一個印度人的思想吧。
成立國有能源公司控制能源價格是治標,不過兩年後不能上台就白搭。Labour 沒有科賓,其實也就沒了和保守黨叫板的實力,也不敢叫提前大選,因為他們那紙上政策能不能行,也
沒多少人信。
㈥ 英國政府有什麼部門
軍情5處
6處
㈦ 英國鐵路系統是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
1945年7月,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保守黨僅得209席。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政府。工黨政府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工黨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推動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助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與國有化相互關聯的是工黨政府實行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計劃化。艾德禮政府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1946年8月,通過工黨政府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1946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保護租戶的利益。1948年5月。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濟。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英國工黨政府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對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英國較早地在1948年達到戰前的經濟水平。馬歇爾計劃又使英國從美國給歐洲的援款中得到1.2億美元,工黨政府用此款充實英格蘭銀行的外匯儲備,穩定英國的金融市場,彌補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使英國的經濟更快地走上復興之路。到1950年,英國經濟達到了4%的年增長率,為此,工黨贏得了1950年的大選而繼續執政。雖然一年後由於工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但是工黨政府的改革成果卻沒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保守黨政府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抗議等眾多社會問題。(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㈧ 英國有哪些著名的公司
英國著名的公司有:
英國石油(BP),主要經營煉油業務。
匯豐銀行(HSBC),主要經營銀行業務。
阿維瓦(商聯保險)(Aviva),主要經營人壽健康保險業務。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主要經營銀行業務。
特易購(Tesco),主要經營食品及葯品店業務。
蘇格蘭哈里法克斯銀行(HBOS),主要經營抵押貸款等銀行業務。
保誠保險集團(Prudential),主要經營人壽健康保險業務。
沃達豐(Vodafone),主要經營電信業務。
勞埃德TSB集團(Lloyds TSB Group),主要經營銀行業務。
聯合利華(Unilever),英國和荷蘭聯合公司,主要經營個人護理產品和食品業務。
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主要經營制葯業務。
法通保險集團(Legal & General),主要經營保險業務。
英國電信公司(BT),主要經營電信業務。
還有其他公司等等。
㈨ 英國的著名公司有哪些
英國的著名公司有:
1、英國阿斯利康公司:全球領先制葯公司,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國捷利康公司於1999年合並而成。阿斯利康在6大治療領域為患者提供富於創新,卓有成效的醫葯產品,包括消化、心血管、腫瘤、中樞神經、麻醉和呼吸等,其中許多產品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2、英國威廉希爾公司:世界博彩業中的旗幟性公司。該公司號稱「英超指南針」,顧名思義,該公司的賠率對英超、英甲以及英格蘭的各級聯賽和杯賽把握程度相當的高。該公司對歐洲其他幾大聯賽(意甲、西甲、法甲、德甲)也有不俗的判斷能力。
3、維珍:維珍集團(Virgin Group)是英國多家使用維珍作為品牌名稱的企業所組成的集團,由著名的英國商人理查德·布蘭森爵士創辦。集團業務范圍包括旅遊、航空、娛樂業等。
4、英國保誠集團:英國保誠集團在1848年創立,當時命名為英國保誠投資信貸保險公司(Prudential Investment, Loan, and Assurance Company),業務以人壽保險為主。
5、英國鄧祿普公司:英國著名品牌,擅長將高科技成果應用於體育用品設計以使體壇明星達到其個人極限,同時代表著現代、流行和前衛,一向是為世界名將所推崇和喜愛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