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英帝國當年殖民地眾多,為什麼不整體遷移到北美洲
因為英國覺得自己是歐洲的霸主,他們覺得北美洲就是蠻荒之地,根本不相信他們擁有這么多的土地和資源。
❷ 英國的面積為什麼那麼小,為什麼不開疆擴土,為什麼不征服其他國家,把其他國家的領土變成英國本土
很難做得到。
殖民地比較容易,有點類似古代的諸侯,聽調不聽宣,自由度比較高。我認你為宗主,但我自己也有很大的自主權。如果是本土的話,那就沒有什麼自主權了,全要聽王室的。用中國古代打個比方,你是願意當青州刺史,還是願意當齊王呢?多半是後者。
所以即使同人種同祖宗,也沒有用。就像當年很多英國海盜都通過獻金擺脫了海盜身份,甚至成了英國貴族。他們可以幫著英國海軍去打西班牙,但不會加入海軍,因為那樣就沒有了自由。
強行要求只會造成反抗。人種和祖宗,在政治面前毫無意義。西歐祖上幾乎都是日耳曼人,希特勒不也沒能統一歐洲么。
❸ 歷史上的英國,為什麼不效仿俄國將殖民地變成領土
英國是近代的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但是英國並沒有把這些殖民地變為自己的領土一部分,這一點和沙俄是有點區別的。
歷史上的英國,為什麼不效仿俄國將殖民地變成領土?
當然了,像英國周邊的愛爾蘭島其實就是英國的殖民地,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愛爾蘭爆發了民族起義,獨立了罷了。但是愛爾蘭島北部那些被英國移民所佔據,受英國文化較深的地方,並沒有獨立,仍然屬於英國的一部分。
❹ 為什麼當年英國不把它的殖民地變為它的國土
對於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把殖民地變成本土的組成部分,那就意味著殖民地居民從法律上應該享有與英國公民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投票選舉和自由遷徙的權利,這對於英國政府來說顯然是不劃算的,英國人對此也不會贊同,而且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交通和通訊並不便捷的時代,把它們納入到本國版圖也是不現實的,那樣的話英國議會恐怕開一次會都不容易,因為代表沒有到齊。而作為殖民地處置既可以從中獲取利益,又不必承擔很大的義務。
對於俄國這樣的專制帝國來說,確實是把殖民地納入本國版圖,許多人都以為俄國沒有殖民地,其實俄國占據的殖民地並不亞於西方列強,只不過由於這些殖民地都與本土接壤,所以都被納入到帝國版圖內。由於俄國的專制體制,本國公民也沒有多少權利,所以殖民地居民自然也享受不到什麼權利,納入進來成本很低。
❺ 英國在其鼎盛時期為什麼不舉國遷往美洲大陸,而寧願待在英倫三島
英國本土作為英國人生活了幾百年的地方,是不可能輕易舍棄的,而美洲大陸也是他們的殖民地。
❻ 為何大英帝國當年不整體遷移到廣大的北美洲去
其實英國在稱霸過程中採取的政策並沒有問題,美國的崛起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撿漏而非必然。當時歐洲是世界最發達的地區,人才輩出、新科技不斷問世、工業革命進行的如火如荼。所以在這種氛圍中如果誕生新霸主,必然會出現在歐洲。所以英國才會立足本土出台類似大陸均衡等政策預防挑戰者的出現,一如今天的美國一樣。這才讓獨立後的美國有了機會,並不是北美大陸這有這樣的風水。如果英國舉國遷往北美,失去制衡的歐洲大陸肯定會很快就會被德國脫穎而出。如果讓德國統一科技實力都首屈一指的歐洲大陸才是大英帝國的災難。
隨著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英國就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霸主。隨後英國更通過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為自己世界霸主地位增添了引擎,龐大的日不落殖民體系為英國提供了充足的礦產和自然資源順利完成了基礎積累。
歐洲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源地,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進行後迅速席捲歐洲。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結束了紛亂時代,德國和義大利統一初步奠定了歐洲的政治版圖。此時的歐洲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科技和社會生產力最發達的板塊。也就是說如果說還有哪個國家有可能成長為威脅到英國的存在,那麼一定會出現在生產力最發達的歐洲。
小結:
英國的外交在當時非常的先進,具備很強的持續性。英國大陸均衡政策四百年如一日得到忠實的執行就是個實例。所以說英國不會看不到北美發展的巨大潛力,但是如果就憑這一點就放棄群雄並起的歐洲前線舉國遷往北美是不是太兒戲了?
❼ 英國為什麼不向南美洲一帶發展殖民地呢
國南美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已經被西班牙佔去了,由於當時大家的宗合國力相當,不可能通過戰爭侵佔,所以英國就沒有去發展南美了
❽ 為什麼以前殖民國家不把殖民地直接變成國土
舉個例子,美國有一億人口,美國殖民了印度,印度有十億人口,如果美國把印度變成自己的國土,那麼印度人就變成了美國人,那一投票,妥妥的印度裔總統,所有的州長議會議員都是印度人,還有你美國人什麼事
統治是需要成本的。
拿英屬印度來說,印度獨立的時候,英國從印度接回了十萬公務員,甚至比當時英國本土的公務員都多。這些都是純正的英國人,在英國出生、在英國受教育,只不過被派駐到海外領地而已。
都是「太君」,所以不能像對待二鬼子偽軍一樣隨意拋棄。為了給這些人找位置,二戰後英國不得不大搞國營企業,盡力創造崗位把這些人塞進去……
要統治,就少不了「吃皇糧的」。十萬公務員還僅僅是印度殖民地而已,如果要將殖民地本土化,需要的公務員起碼暴增幾倍,甚至更多都有可能。
英國本土總共才多少人口?
退一步說,即使本土能提供這么多公務員,並且都很有責任心能把殖民地當本土來治理。
殖民地土著有沒有政治權利(選舉權、被選舉權、成為公務員的權利)?白人和土著的混血有沒有政治權利?在殖民地出生又在殖民地受教育的二代白人怎麼算?
不給土著受教育的機會,不把土著當人,土著沒有希望,一有外國勢力挑撥就很容易起義試圖推翻殖民者的統治——這方面可以看看當年英國和德國在非洲的鬥法。
而給土著權利,就要面臨土著在接受現代教育後民族覺醒的問題。土著或者他們不知道多少代人的後代,遲早會想起他們才是這片土地自古以來的主人,會要求外來者滾出去。
比如南非……
有沒有曼德拉,最後的結果都是註定的。無非是流血或者不流血而已。
那麼再退一步,像美國一樣,把土著殺個乾乾凈凈,一張白紙好作畫,是不是就沒問題了,可以當成本土統治了呢?
可惜依然不行。
人一多,形形色色,山頭也就出現了。這是避免不了的。
而殖民地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山頭就叫「本地派」。
山高皇帝遠,關起門來做大王……野心家總是會冒出來的。
你仔細看看當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為什麼是「傾」茶而不是「搶」茶呢?
因為干這事兒的是一幫走私販。為了讓殖民地人民繼續吃他們的高價茶,才要把茶葉銷毀以維持高價。
美國的獨立戰爭,實際上是北美殖民地人民被一小撮走私犯和野心家裹挾著,勾結法國對抗英國本土的叛亂。
————總的來看————
將殖民地轉化為本土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民族問題、空間隔閡、都會產生強大的離心力,在足夠長的時間之後將其從本土分離出去。
日不落帝國的余暉,還有一些「英聯邦」國家,和不屬於「聯合王國」但承認女王統治的「皇室自治領」,但顯而易見,這些也就是嘴上喊喊女王萬歲,借一點香火情,抱團取暖撈好處。真叫他們為本土做出無償犧牲,是不可能的。
主要是主子國不想要殖民地的垃圾人,只要殖民地的資源。
不恰當的比喻是,就像勞務派遣,要榨取價值,但不想你進入帶有福利的體制。
二等公民的地位都不能給殖民地,所以也不能把它當國土。另外,當國土的話,國家成本也增加了,例如國防。
並非所有殖民國家的殖民模式都是一模一樣的。
最早開展殖民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國家,他們展開殖民的目的主要有三點,一是財富掠奪,二是傳教,三是酬庸,所以最初由他們開辟的殖民地要麼被直接封給功臣作領地(如哥倫布家族就曾獲封西印度群島,而且還世襲了一代),要麼就地建立教區或獨立性較強的總督區,直到19世紀初葡萄牙本土全部淪陷,才想到把巴西直接「領土化」,讓葡萄牙國王直接在巴西坐殿,但葡萄牙人畢竟不適應完全陌生的「國土」,等到本土光復,就出現大多數王室成員迫不及待回本土,而王太子卻在巴西搞起了獨立的怪事,更有趣的是王太子做了巴西皇帝後又被推翻,居然還能回到葡萄牙養尊處優,他的女兒更是非富即貴。但二戰後葡萄牙軍政府也曾試圖把非洲殖民地本土化,在安哥拉獨立運動時期,葡萄牙殖民者就在屠殺後樹立過一個大木牌,寫著「這里就是葡萄牙」,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樣的野蠻措施當然擋不住 歷史 洪流。
荷蘭和英國採取的是「間接治理」模式,即在原本有較成熟治理模式的殖民地扶植親殖民者的上層,自己只管理這些上層,這樣只需要很小投入就能控制很大的殖民地,代價就是沒辦法將這樣的殖民地本土化、領土化;在沒有較成熟治理模式的殖民地建立帶有商業治理模式的「公司」,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哈德遜灣公司,荷蘭的西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等。「公司」有別於殖民地,殖民者享有更多管轄權,但也有別於領土,「公司」領地居民不享有公民權和許多權利,不妨說,「公司」是另一個極端,即在殖民地讓殖民者擁有和領土一樣的管轄權,卻無需付出讓當地居民成為本國人的代價。
而法國自拿破崙時代就推行「小法蘭西」模式,即在殖民地照搬法國的一整套體系、教育、福利,目的就是把殖民地領土化,把當地居民法國人化。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便殖民地獨立,法國影響仍然無所不在,壞處是一旦殖民過程中出了問題,黑鍋只能法國人自己背著。法屬殖民地在殖民時代就有一些完全按照本土模式去治理,如阿爾及利亞,在殖民時代其實從來不被稱作「殖民地」而是「法國領土」,因此戴高樂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並從那裡撤軍才會引發如此軒然大波。今天法國的「海外大區」和「海外省」,至少從法理上也是試圖將之領土化的,和本土的區別更多是歐盟層面,如法屬蓋亞那的居民能享受法國公民待遇,但不會被承認是歐盟公民。
最特殊的是比利時,他們在比屬剛果和盧安達實行的是最野蠻的殖民模式,即「只要地不要人」,把很多地方直接開辟為「國王私人領地」為所欲為,並且在自己國內宣揚那些地方就是比利時人的土地,比利時漫畫《丁丁歷險記》初版時就有丁丁在比屬剛果講地理課,指著比屬剛果地圖教黑人學生說「這是比利時,這是比利時」,二戰後作者埃爾熱反省,讓丁丁改教數學課了。
在回答這個問前,先舉例子:秦始皇時代,派遣趙佗率50萬大軍征伐嶺南百越地區,後來嶺南地區就成了自古至今中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有代表性的英國,強大到佔領了廣大印度地區,發現佔領了就大陸,最終都沒有成為其國土的一部分。
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差別,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中國古代農耕民族自部落制度開始就有共天下的概念,精英人物為集體,憑集體力量征服困難的概念非常明確。後羿射日為天下眾生,大禹治水為黎民百姓。到夏商周時,大一統國家概念更加明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是講王化的,只要納入版圖之中,空間上就視為一個天下,一個國家,人與人關繫上,都是天子治下的百姓,都是平等子民。西方人由游牧民族發展而來的,征服一地不是為了形成更大的集體,而是為了佔有、掠奪、奴役,宣揚本民族優越性。大日耳曼人優越,盎格魯人優越,優越民族就可任意處置奴役「劣等」民族。
中國自古至今,有著強大文化底蘊,吸收同化其他族群文化,最終又形成更大的群體,中華民族不是純血統形成的,而是文化融合發展而來的集體。在古代的中國是沒有族群概念的,只有文化概念,只有文化先進落後之分,入中華者為華,入夷狄者為夷,文化落後的民族都願意接受中原先進文化,有著文化上的吸引力,自然而然融合發展成更大民族,發展成更大國家。西方民族,語音多樣,信仰多樣,文化沖突強烈,在中國根本就不存在的信仰宗教沖突,在西方就能引起強烈沖突。西方人佔領一地,在文化上不是求同存異融合發展,而是要以一種文明去消滅另一種文明。文化上的不融合,就難以形成一個穩固的國家,在文化上不融合的殖民地是不會與宗主國融合發展成一個國家的。
西方國家真正強大起來由由工業革命進入資本主義開始的。資本的攫取利益性主導著國家屬性。西方國家在資本的驅使下,廣開疆土,掠奪原材料,傾銷工業品,為了獲取更多利潤。殖民地的存在為資本謀利而服務的,不是為了解放落後民族而來的,宗主國與殖民地在根本利益上是沖突的,所以是很難結合成一個國家的。
傳統的開疆拓土策略,是既享受其利益,又承擔其責任。打到哪裡就要建設到哪裡,管理到哪裡,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有些地區甚至成本遠高於收益。
而西方殖民和現代美國經濟殖民方式,是把利益帶走,爛攤子留給你自己。只剝削,不建設,更符合資產階級利益。
殖民國家興起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以後逐漸形成的,路上的貿易之路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給封鎖,所以貿易方式不得不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隨著地理大發現的深入發展,受到馬可波羅游記的影響,大部分西歐國家都認為東方國家遍地都是黃金,這就是當初的黃金熱。
西方最先起來殖民的國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們只要是到南美和非洲等國家進行殖民貿易,剛開始是商品輸出,就是在殖民地裡面,讓人民給他們製作商品,然後拉去他們國家去買,這樣就積累了資本;後期由於殖民者知道可以利用這些商品在殖民地買;然後積累資本全部運回自己的國家。
如果殖民國家把殖民地變成自己的本土的話,這樣可能導致自己國家變得不存在,例如英國的國土面積是24萬平方公里,但是英國在19世紀的時候,本土、殖民地面積已經達到了3200萬平方公里,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但是英國到了二戰以後還是讓殖民地國家獨立,就是因為各方面都比較復雜,一旦全部歸入自己的國土面積,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澳大利亞就變成英國人;可能英國本土的地位就會下降,所以當時進行殖民統治都是為了資本,而且在殖民地是設置了總督,這些只能在人家殖民地開發,不能在人家地方說了算。
殖民地人民起來反抗,不願意做殖民帝國的傀儡,不願意受制他們的統治,所以殖民地國家紛紛起來獨立。
殖民帝國主義都是壓榨殖民地人民,他們是無法把殖民地變成自己的領土范圍。
這么說吧 就跟現在的美團外賣騎手一樣的 如果所有的騎手是美團自己的員工那在現有法律規定上面美團一天都活不下去,但是這樣第三方外包就把美團跟外面騎手隔離了 一個環節扣一個環節 一單單拿提成 即省錢又不當責任,騎手都是無第三方簽合同,想找美團打官司都不可能。
經濟方面,政治方面 都不合適
先說經濟方面,你要明白了他們為什麼要那塊地,西方列強去傳播愛和正義?
圖樣圖森破,列強去殖民地就是為了搞錢,多搞錢,搞更多錢
像你說的發現一塊新大陸瞭然後上面人沒能力抵抗,他宣布那是自己國土有什麼經濟作用?沒有任何意義的,跟人家做生意才是列強們想要的
當然,不是像現代 社會 這樣文明的談判,握手,然後生意達成。
列強們的做法是武力搶占土地,拉黑奴去種地,沒辦法種地的就放牧,比如澳大利亞。等農牧業收獲以後再以極低的價格收購運回國內賣給他們的貴族和老百姓們享用。
以前的加勒比海地區的氣候很好,歐洲種不了的甘蔗,煙葉在熱帶地區種就很合適,你想想古巴的雪茄為什麼那麼出名?
類似的這種情況還有斯里蘭卡的紅茶,印尼種植咖啡,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等等,都是列強去武力佔用人家土地,再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種植自己需要的作物,當地沒人的販賣黑奴過去種,像印度似的人口多氣候又好,直接被稱為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一個地方貢獻的經濟價值比其他國家十幾個地方殖民地加一塊兒還要多
其他國家也很快的意識到了問題所在。調整策略「搶錢」為跨國貿易,用貿易戰剝削殖民地
隨著工業革命的推動,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殖民地帶回來的原材料生產出來的工業製成品歐洲人少根本吃穿不完,於是選擇把生產出來的東西再運回去賣給殖民地的人,這樣又能賺取一波利潤
這時候人口多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人越多能買他產品的潛在客戶也就越多,但是人多了怎麼管理是個大問題
接著聊聊政治方面
假如說給他們加入自己的國籍,殖民地那麼多人,要不要給他們選舉權?
很明顯是不能這樣操作的,到時候他們選舉出來的領袖是非洲裔或者其他地方的人怎麼辦?歐洲人少公平選舉顯然是不佔優勢滴
於是從當地土著中選擇一個或者多個親西方列強勢力的代理人就成了比較普遍的做法。
列強勢力管理代理人,代理人管理殖民地的勞動者,成為一種比較穩定的政治生態
這樣操作既不會影響列強掠奪殖民地的資源。也有利於傾銷工業製成品,而且管理成本低,扶持傀儡政權當地人比較容易接受統治,比他們直接建立自己的政權難度低,管理效果更好。
說完權利再說福利待遇,你接納殖民地的人們成為自己國家人,要不要給點福利,醫療教育,公共衛生。交通運輸,水利電力。。。。。需要花錢建設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殖民者是來搶錢的啊,不是來建設 社會 主義的,怎麼會捨得掏錢搞這些方面?
人民要福利,只能找傀儡政權伸手,鬧罷工就鎮壓。壓不住了殖民者才會出手干預,最後可能也就是沙幾個辦事不利的地方官平息一下民意。換個新的代理人繼續做傀儡壓榨農戶
總之,殖民者要的只是他們的錢和資源,開始是直接搶奪,後來是通過貿易的方式剝削,沒必要將對方領土變成自己國土
法國就是這樣啊,法屬波利尼西亞、法屬蓋亞那、凱爾蓋朗島都是法國的海外領土。
❾ 大英帝國當年為什麼不整體遷移到廣大的北美洲去呢
這的確是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大航海時代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成為世界的中心,四分五裂、總面積不過與中國相仿的歐洲,卻幾乎將大部分世界納入了殖民地范圍。長期占據世界第一強國位置的英國無疑是個殖民地第一大國,當時,英國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讓英國的日不落帝國變得名副其實,英國曾占長期占據了超過30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的殖民地。
由世界第2面積大國加拿大和世界第4面積大國美國組成的北美洲,可謂名副其實的天選之地,其遼闊的疆域、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給予了加拿大和美國無與倫比的發展潛力,也促使北美成為當今最為富裕和發達的地區。
相反,二戰後失去絕大部分殖民地後的英國只能退回英倫三島,雖然英國依然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國之一,但與其巔峰時期相比,卻相差不可以道里計,至於與如今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相比,更難以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