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指南針是如何在英國的

指南針是如何在英國的

發布時間:2022-02-15 05:11:28

A. 指南針是如何傳到歐洲

早在北宋時候,我國的海船就往來在南海上和印度洋上。我國的海船一直開到阿拉伯,和阿拉伯人做生意,阿拉伯人到我國來的也很多,而且大多是乘中國船來的。他們看到中國船都用指南針,也學會了製造指南針的方法,把這個方法傳到了歐洲。

B.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具體到人

其實指南針的發明者是誰至今依然沒有定論。根據權威史料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因此指南針傳統上被認定為是黃帝發明的。到了戰國時已經被改進為更方便攜帶的司南,就是教科書封面上見到盤子上放一個勺子的那種;宋時的沈括改進了指南針(當時應該叫羅盤)並在南宋初年經阿拉伯商人傳入歐洲,然後經他們改進後在明末由日本傳回我國,形狀就是我們現在所常看到的樣子。這是一個逐步發明改良的過程,並且中國雖是最早發明使用指南針的,但科學解釋「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

(2)指南針是如何在英國的擴展閱讀:

另外民間關於指南針發明的磁場效應在古書上有兩起記載。

其一為:《書.與降傳》記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被磁石吸住,不能動彈。馬隆的士兵穿犀牛甲,磁石對們沒有么作用,可自如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

另一為:東漢的《異物志》記或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喑譙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還有傳說是秦始旦修建走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乓當場抓獲。

C. 指南針是如何傳入歐洲的

大約在公元3世紀前後,中國人發現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同時還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並依此特性製造了「司南」。最遲在公元9世紀,指南針已應用於古代中國的陸上測量,還被陰陽家廣泛用來看風水。官府在丈量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經常使用指南針。

大約在10世紀的北宋時期,中國人已將指南針用於海上導航。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在北宋人朱彧1119年成書的《萍洲可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一些外國學者在翻譯這段文字時,誤將其中的「甲令」(南宋政府的命令)一詞翻譯成了往來海上的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因此就一錯再錯,得出了最早裝備指南針的不是中國海船,而是阿拉伯海船的錯誤結論。實際上,中世紀時阿拉伯人海船船體狹小,根本無法容納百餘人。當時往來南中國海、印度洋和波斯灣之間的商船,能夠容納上百人的只有中國海船,連阿拉伯商人也經常搭乘中國海船。宋代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中國開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隊有指南針導航,阿拉伯人是很容易從中國商船上學到指南針的用法的。

雖然古代希臘、羅馬的學者們很早就已知道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但長時間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而當歐洲人最終了解並掌握這一自然現象時,已落後於中國人一千多年了。而以磁石製造羅盤指引航海,落後於中國300餘年,用人造磁石導航晚於中國人100餘年。值得注意的是,歐洲人在早期使用的航海羅盤,是與中國人同樣的水羅盤,而且製作方法也與中國水羅盤幾乎完全相同。這一系列的趨同現象,只能以技術傳播來解釋。

在13世紀前半葉之前,歐洲人還停留在對中國宋代指南針的仿製階段。此時的歐洲人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方面,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建樹,沒有超過中國宋代的羅盤應用水平。

13世紀後半期,通過法國實驗物理學家皮埃爾的研究,歐洲的指南針開始了本土化的進程。隨著中國旱羅盤傳入歐洲,法國人又將旱羅盤改進,將其裝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為便攜儀器。後來,這種攜帶方便的指南針被歐洲各國的水手廣為應用。

沒有指南針之前,航海只能使用觀星的方法推算大概方位。指南針出現後,海員們不僅可以確定方位,有時甚至能推算出兩地間的里程。從此,各國的遠洋船隊依據海圖和羅盤所記載、測算出來的航線、航向和里程,安全地行走於茫茫海天之間。

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使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成為了可能。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參考資料: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55579e9def343096

D. 指南針是如何發明的

指南針概述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極具實用價值的指南針。

指示方向原理

地球是個大磁體,其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

指南針在地球的磁場中受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而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

指南針的發展史

指南針也叫羅盤針,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石指極性製成的指南儀器。因此,介紹司南必須從磁石說起。

磁石通常稱為「吸鐵石」,它把許多鐵屑緊緊吸在一起,就象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所以人們稱它為「慈石」。

磁石吸鐵是因為每塊磁石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正極,另一頭叫負極。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大磁鐵,地球的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球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根據同性磁極相排斥,異性磁極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無論站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它的正極總是指北,負極總是指南。

戰國時期,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戰國時期的司南是什麼樣子無法考證。《中國歷史》課本插圖──「司南」,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品「漢代司南模型」繪制的。這個模型是後人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地下出土的漢代地盤實物製成的。地盤是青銅做成的,內圓外方,中心圓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證勺體指示方向的准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計二十四個方位。地盤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塊的天然磁鐵磨成的,磁鐵的正極磨成司南的長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時先把地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盤中間,用手撥動勺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這種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紀時仍在應用。

到了宋代,勞動人民掌握了製造人工磁體的技術,又製造了指南魚。指南魚是把薄鋼片剪成魚形,長二寸,寬五分,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使魚象船一樣能浮在水面上。然後把魚和天然磁鐵放在一起,由於磁體的吸力,鋼片受磁感應也具有磁性。這種人工傳磁方法製成的指南魚比使用司南方便多了,只要有一碗水,把指南魚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別方向了。經過長期的改進,人們又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摩擦,鋼針也有了磁性。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可以說是正式的指南針了。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提到他對指南針的用法做過四種試驗,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水浮法」是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縷懸法」就是在磁針中部塗上一些蠟,上面粘一根絲線,把絲線懸在木架上,針下安放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鋼針就指示南北。「指甲法」就是把鋼針放在手指甲面上,輕輕轉動,由於手指甲的光滑,磁針就和司南一樣也能發生指南作用。「碗唇法」是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邊上,轉動磁什,便和指甲法一樣發生指南作用。沈括經過精密的觀察實驗,還發現磁針指示的方向並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東南,這種發現在科學上叫磁偏角。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咸陽附近修阿房宮,宮中有一座門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宮行刺,就會被磁石門吸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學知識。

漢朝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國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玩意用以取悅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雖不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看的很清楚。

E. 指南針是怎樣發明的什麼時間用於航海又是如何傳到歐洲的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於水面! 指南針 談到指南針,許多人都會聯想到黃帝大戰蚩尤的故事。 但是實際上故事中所提到的指南器具並非指南針,當然黃帝更非指南針的發明者。傳說中的指南器具是指南車,並非指南針。 指南車是利用齒輪讓木車上的木人手指永遠指向南方,完全和磁性無關,而指南針卻得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作,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事物。 指南針的起源 談到指南針的起源就得上推至戰國時代,當時有一種稱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針的雛形。 在戰國時代,采玉的工人四處去采玉時,往往需要帶著「司南」以幫忙指引方向。至於「司南」究竟形狀、使用方法為何,依據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的敘述,它應該是以一塊天然的磁石仔細雕琢成勺子的形狀,南極位在勺子的長柄,在雕琢過程中還需使勺子的重心位在底部中心,再加上由「四維」(即乾、坤、巽、艮)、「八干」(即今之天干)、「十二支」(即今之地支)組成二十四向而雕刻其上的底盤。 其使用方法,則是先把底盤放正,再把「司南」放上讓其旋轉,一旦「司南」停止,長柄所指之處就是南方。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在水面就能辨別南北。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更記載往後對於指南針的製作方法、及世上最早發現磁偏角、人工磁化製作指南針這三件關於指南針的相關記載,除了記錄下當時發展,沈括更把製作方法加以比較出優劣,成為了解當時指南針發明的最佳參考資料。 指南針的發展 一般談到指南針的發展,就讓人立刻聯想到「羅盤」。 所謂的「羅盤」指得是磁針和方位盤的相結合,它又稱為「羅經盤」,我國在南宋時代就出現了,當時稱為「地螺」。 「羅盤」依照磁針在方位盤的放置方法而分為水針和旱針兩種,兩者分述如下: 水針 出現年代:宋代 製作方式:磁針用水浮法放在方位盤上 史書證明:1、徐競所著之《宣和奉使高麗田經》 2、《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魚 旱針 出現年代:宋末元初 製作方式:不用水浮法者即是 史書證明:1、於《事林廣記》中所稱之指南龜│ 外傳與影響 指南針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之際,傳到阿拉伯,然後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後來歐洲演變出旱羅盤,再於明代時經日本傳回我國。 指南針對西方最大的影響莫過於西方開始海外大探險。 結合當時國家有計畫的海外探險,以及天文、地理、造船、航海技術的配合,再加上羅盤的使用,因而造成西方一連串的海外探險。 在各國相競的向外發展下,新航線、新大陸逐一被發現,讓歐洲人在短時間內看到更多不同的事物與民族,進而促使歐洲人以客觀的觀察和比較的眼光來看待不同的民族與文化,是為指南針的另外更深遠的影響。

F. 指南針是怎樣傳入歐洲的

吉伯(Gilbett)於一六○○年在其所著"De Magnete"書中說:馬哥孛羅於一二六○年把指南針由中國帶到義大利。 歐洲人知道磁針的應用,是在十二世紀末及十三世紀,即十字軍東征時代,歐洲人始知磁針及其對於航海的應用。 阿拉伯利用磁針航海第一次的記載是在一二八二年巴拉(Bailak)的著作中,他記的是一二四二年的事。他說:在敘利亞(Syria)海上,當夜間黑暗而不能見星時,船長便使用浮於水上之磁針,置滿裝水之盆於船內無風處,取一針插入一輕木釘中,或短蘆葦稈中,使針與木釘成十字,投入於水盆中,針隨木浮於水面,然後手握磁石移近水面之針,使針在水面向右旋轉,再突然將磁石移遠,針之兩端便指南北。這個人曾看見該項磁針。他又說,在印度海航行的船長用"薄鐵魚"投入水中,鐵魚浮於水面,其頭尾指南北,這就是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魚。 公元一二四二年,歐洲人均已用指南針航海。全是說指南北,而非指北南;阿拉伯人採取了中國人的應用方法。巴拉一二四二年在敘利亞海所看見的水上浮針及拉題尼一二六○年在英國牛津所見的水上浮針,與一一一六年《本草衍義》所描寫者完全相同。巴拉所記印度洋的鐵魚與《事林廣記》所載指南魚,亦完全相同。

G. 指南針是怎樣運用與傳播的

根據古書記載,最晚在北宋時期,我國已經在海船上應用指南針了。從此,人們才具備了全天候的航行能力,才真正走向寬廣的海洋。

隨著我國海外貿易日益頻繁,宋代時我國商船常搭載有阿拉伯人,這些阿拉伯人在船上學會了使用指南針,從而將我國的指南針傳到西亞、西方等國。

我國的海上交通,很早就已經開始了。秦漢時期以後,我國的航海事業逐漸發達起來。

東晉時期,有個有名的和尚法顯,曾經走海路到過印度,他還寫過一本《佛國記》。根據《佛國記》的記載,那時候一艘海船大約可以乘坐200多人。

至唐代,海船有的長達20丈,可以乘坐六七百人,可見規模之大。當時,我國海船的活動范圍,東起廣州,西至波斯灣,是南洋各國之間海上運輸的重要力量。

838年,日本和尚圓仁來我國求法,後來寫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文,描述了在海上遇到陰雨天氣的時候混亂而艱辛的情景。

當時,海船的航向無法辨認,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說向北行,有的說向西北行,幸好碰到一個波綠海淺的地方,但是也不知道離陸地有多遠,最後只好沉石停船等待天晴。

由此可見,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在大海里航行是多麼困難。

白茫茫的一片大海,天連水,水連天,很難找到什目標。白天可以看太陽出沒來辨別航行的方向,晚間可以看北極星。陰天下雨時假如航錯了方向則很危險。指南針的發明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指南針用於航海之後,不論天氣陰暗,航向都可辨認。史籍中最早記載到指南針用於航海的是在北宋時期。

指南針發明後很快就應用於航海。世界上最早記載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導航的文獻,是北宋時期的地理學家朱彧所著的《萍洲可談》。

朱彧的父親朱服於1094年至1102年任廣州高級官員,他追隨其父在廣州住過很長時間。《萍洲可談》一書記錄了他在廣州時的見聞。

當時的廣州是我國和海外通商的大港口,有管理海船的市舶司,有供海外商人居留的蕃坊,航海事業相當發達。《萍洲可談》記載著廣州蕃坊、市舶等許多情況,記載了我國海船上航海很有經驗的水手。

朱彧在《萍洲可談》一書中評述了當時廣州航海業興旺的盛況,同時也記述了我國海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說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萍洲可談》記載,當時海船上的人為了辨認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陽,陰天落雨就看指南針。

當時,海上航行還只是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日子裡才用指南針,這是由於人們對靠日月星辰來定位有1000多年的經驗,而對指南針的使用還不很熟練。

當時舟師已能掌握在海上確定海船位置的方法,說明我國人民在航海中已經知道使用指南針了。

這是全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針的最早記載,我國古代人首創的這種儀器導航方法,是航海技術的重大革新。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並不排斥天文導航,兩者可配合使用,這更能促進航海天文知識的進步。

1123年,北宋朝廷派許兢出使高麗,許兢回國以後寫了一本《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裡面也有這樣一段記載:

船行過蓬萊山以後,水深碧色,像玻璃一樣,浪勢更大了……這天晚上,海中不能停船,開船的人看著星辰前進。如果遇到天陰,那就只能用指南浮針來辨認南北了。

至南宋,我國使用指南針導航不久,在南宋時期被阿拉伯海船採取,並經阿拉伯人把這一偉大發明傳至歐洲。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磁針從阿拉伯人傳至歐洲人手中在1180年左右」。這一年是我國南宋孝宗淳熙七年,我國人首先將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比歐洲人至少早80年。

南宋時期,我國的海船一直開至阿拉伯,和阿拉伯人做生意,阿拉伯人到我國來的也很多,而且大多是乘我國船來的。阿拉伯人看到我國船都用指南針,也學會了製造指南針的方法,並把這個方法傳到了歐洲。

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後。歐洲人對指南針加以改造,把磁針用釘子支在重心處,盡量使支點的摩擦力減少,讓磁針自由轉動。

由於磁針有了支點,不再需要漂浮在水面之上,這種經過改造的指南針就更加適宜於航海的需要。大約在明代後期,這種指南針又傳回我國。

根據南宋時期吳自牧《夢粱錄》的記載,當時航海的人已經用針盤航行。這就說明當時指南針和羅盤已經結合在一起了。

吳自牧在他所寫的《夢粱錄》中說道:「風雨冥晦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釐不敢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系也。」由此也可以看出指南針在航海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種羅盤,有用木做的,也有用銅做的,盤的周圍就刻上東南西北等方位。人們只要把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和盤上所刻的正南方位對准,就可以很方便地辨別航行的方向了。

至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儀器了,不論冥晦陰暗,都利用指南針來指航。而且這時海上航行還專門編制出羅盤針路,船行到什麼地方,採用什麼針位,一路航線都一一標志明白。

元代的《海道經》和《大元海運記》里都有關於羅盤針路的記載。

元代學者周達觀寫的《真臘風土記》里,除了描述海上見聞外,還寫道海船從溫州開航,「行丁未針」。這是由於南洋各國在我國南部,所以海船從溫州出發要用南向偏西的丁未針位。

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時,鄭和領導的船隊,共有27000多人,乘坐大船60多艘,這些大船稱為寶船。最大的寶船,長40丈,闊18丈,是當時海上最大的船隻。這些船上就有羅盤針和航海圖,還有專門測定方位的技術人員。

鄭和這樣大規模的遠海航行之所以安全無虞,完全依賴指南針的忠實指航。

鄭和的巨艦,從江蘇劉家港出發到蘇門答臘北端,沿途航線都標有羅盤針路,在蘇門答臘之後的航程中,又用羅盤針路和牽星術相輔而行。指南針為鄭和開辟我國到東非航線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鄭和7次下西洋,擴大了我國的對外貿易,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加強了我國的國際政治影響,增進了我國同世界各民族的友誼,為中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指南針的運用,使人們獲得了全天候的航行能力,開創了人類航海的新紀元。人類第一次能在茫茫無際的浩瀚海洋上自由地馳騁,指南針也因此被喻為「水手的眼睛」。

指南針傳到世界各國以後,把航海事業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時代,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各國也都用指南針來幫助航海了。正因為指南針起的作用很大,所以人們把它列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

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指出:「指南針的應用是原始航海時代的結束,預示著計量航海時代的來臨。」

H. 指南針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指南針是磁鐵做成的。磁鐵又叫「吸鐵石」,在古代稱作「慈石」。因為它像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樣,一碰到鐵就把它吸住。後來,人們稱它為「磁石」或「磁鐵」。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磁鐵,並且知道它能吸鐵。說到磁鐵的吸鐵功能,還有這么一個有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建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阿房宮。阿房宮中有一個磁石門,完全用磁鐵造成。如果有誰帶著鐵器想去行刺,只要經過那裡,磁石門就會把這個人吸住。

另外,古書上還記載過另一個故事:漢武帝時期,有個聰明人獻給漢武帝一種斗棋,這種棋子一放在棋盤上,就會互相碰擊,自動鬥起來。漢武帝看了非常驚奇。其實,這種棋子並不奇怪,它們都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擊,只不過漢武帝不懂這個道理而已。

知道了磁鐵的特點後,戰國時代的祖先發明了一種叫做「司南」的磁鐵指南儀器。「司」的意思是掌管,司南也就是專門掌管指示南方的儀器。

根據後人考證,司南的樣子像一把湯匙,有一根長柄和光滑的圓底,把它放在一個特別光滑的「地盤」上,來指示方向位置。

這個「湯匙」是用磁鐵製成的,它的磁性南極那頭被雕琢成長柄以指示方向,它的圓底是重心所在,磨得特別光滑,放在地盤上,只要把柄輕輕一轉,靜止下來後長柄所指的方向便是南方。

由於它在使用時必須配有地盤,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羅盤針」。司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指南針。但由於司南由天然的磁石磨製成,而在強烈的震動和高溫的情況下,磁石容易失去磁性。再說「司南」在使用時還必須有平滑的地盤,這就顯得很不方便。

北宋後期(公元11世紀),人們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之後也會帶上磁性,而且比較穩固,於是就出現了人造磁鐵。

人造磁鐵的發現,促成了「指南魚」的出現,把測方向的儀器水平又向前推了一大步。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磁化鋼片製成,形狀像一條魚,它的魚頭是磁南極,魚尾是磁北極,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像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讓浮在水面上的指南魚自由轉動,等到靜止時,魚頭總是指著南方。指南魚比起司南來,在攜帶和使用方面都方便多了。

鋼片指南魚發明不久,人們把鋼針放在磁鐵上磨,使鋼針變成了磁針。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就成了現在的指南針。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述了當時指南針的4種裝置方式:第一種「水浮法」,將磁針橫貫燈芯草,讓它浮在水面上:其二為「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手指甲面上,使它輕輕轉動,由於手指甲很光滑,磁針就和司南一樣,旋轉自如,靜止後指南;第三是「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口邊上;最後為「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上一根細絲線,把細絲線掛在沒有風的地方。這4種方法可以說是世界上指南針使用方法的最早記載。

指南針的出現為航海提供了一件重要的必備工具,彌補了原有測量方向技術的缺陷,使人們在大海上航行時不再迷失航向、偏離航線,避免了大量的海難事故,開創了一個人類航海活動的新紀元。中國明朝是航海交通事業的繁盛時期,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皆得益於指南針之助。指南針傳入歐洲後,促成了歐洲近代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譜寫了世界歷史的輝煌新篇。

因此,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認真地評價指南針的發明。他說,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是「航海技藝方面的巨大改革」,它把「原始航海時代推進到終點」,「預示了計量航海時代的來臨」。所以指南針,就是人類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最明亮的眼睛。

I. 指南針是如何傳入歐洲的

成為第4位粉絲
大約在公元3世紀前後,中國人發現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同時還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並依此特性製造了「司南」。最遲在公元9世紀,指南針已應用於古代中國的陸上測量,還被陰陽家廣泛用來看風水。官府在丈量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經常使用指南針。大約在10世紀的北宋時期,中國人已將指南針用於海上導航。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在北宋人朱彧1119年成書的《萍洲可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一些外國學者在翻譯這段文字時,誤將其中的「甲令」(南宋政府的命令)一詞翻譯成了往來海上的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因此就一錯再錯,得出了最早裝備指南針的不是中國海船,而是阿拉伯海船的錯誤結論。實際上,中世紀時阿拉伯人海船船體狹小,根本無法容納百餘人。當時往來南中國海、印度洋和波斯灣之間的商船,能夠容納上百人的只有中國海船,連阿拉伯商人也經常搭乘中國海船。宋代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中國開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隊有指南針導航,阿拉伯人是很容易從中國商船上學到指南針的用法的。雖然古代希臘、羅馬的學者們很早就已知道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但長時間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而當歐洲人最終了解並掌握這一自然現象時,已落後於中國人一千多年了。而以磁石製造羅盤指引航海,落後於中國300餘年,用人造磁石導航晚於中國人100餘年。值得注意的是,歐洲人在早期使用的航海羅*盤,是與中國人同樣的水羅盤,而且製作方法也與中國水羅盤幾乎完全相同。這一系列的趨同現象,只能以技術傳播來解釋。在13世紀前半葉之前,歐洲人還停留在對中國宋代指南針的仿製階段。此時的歐洲人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方面,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建樹,沒有超過中國宋代的羅盤應用水平。13世紀後半期,通過法國實驗物理學家皮埃爾的研究,歐洲的指南針開始了本土化的進程。隨著中國旱羅盤傳入歐洲,法國人又將旱羅盤改進,將其裝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為便攜儀器。後來,這種攜帶方便的指南針被歐洲各國的水手廣為應用。沒有指南針之前,航海只能使用觀星的方法推算大概方位。指南針出現後,海員們不僅可以確定方位,有時甚至能推算出兩地間的里程。從此,各國的遠洋船隊依據海圖和羅盤所記載、測算出來的航線、航向和里程,安全地行走於茫茫海天之間。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使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成為了可能。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

J. 怎麼看指南針上的英文和那些數字

N指north北方

E指east東方

W指West西方

S指south南方

10~360度是從北方向開始順時針數,相應的,90°指「東」,180°指「南」

270°指「西」360°(0°)指「北」其實這就是「方位角」

維度分南緯和北緯,北半球是北緯,0~90°N,南半球是南緯,0~90°S,0度緯線就是赤道。

經度分東經和西經,各有180度,0度經線是在英國的本初子午線。

經緯度劃分了之後,可以利用它來定位地球上的任意一點的位置。

閱讀全文

與指南針是如何在英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富士康在越南怎麼樣了 瀏覽:941
義大利名勝古跡有哪些6 瀏覽:203
德龍在印尼什麼地區離首都多遠 瀏覽:852
哪裡可以看印度片耳光 瀏覽:911
尼泊爾和印度哪個佛珠好 瀏覽:471
在中國怎麼去巴基斯坦 瀏覽:871
伊朗容易得什麼病 瀏覽:974
越南有多少人能聽懂普通話 瀏覽:630
中國移動4g專區是什麼意思 瀏覽:549
人民幣換印尼盾怎麼合算 瀏覽:391
國足負伊朗會怎麼樣 瀏覽:203
伊朗遺產有多少 瀏覽:598
印尼怎麼充值手機流量 瀏覽:799
越南參戰人數多少 瀏覽:373
印度怎麼回中國 瀏覽:379
去越南哪裡買金條 瀏覽:463
從朝鮮怎麼去伊朗 瀏覽:858
越南的貓年齡是多少 瀏覽:577
黎巴嫩為什麼要幫助伊朗 瀏覽:181
耶穌死的時候後中國是哪個皇帝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