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後的英國和蘇聯
這個問題原因就多了,但我感覺這和國情關系最大。英國之所以能在一戰前成為日不落帝國最重要在於強大的軍隊使其獲得了大量的殖民地,然後再支援其軍隊的發展,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從而迅速強大。二戰後其殖民地一個個的獨立再加上二戰的嚴重創傷使其元氣大傷恢復不過來導致國力迅速下降淪為二等國家。蘇聯在二戰中不對不斷強大,威望、科技在同事達到了巔峰,數量龐大的自然資源支持著國家的發展(共產黨一黨專政政體,就像中國一樣,在短時間里可以聚集大量的資源確保某一個方面的發展),從而迅速的崛起。
❷ 俄羅斯和英國有仇嗎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仇恨,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
英國和沙皇俄國在近東和克里米亞地區有長期的爭奪。在遠東--東亞地區也有利益的沖突。
反而在歐洲,現有拿破崙法國,後有德國,夾在中間的強勢存在,更多的體現出聯合對德——因為畢竟英國和俄國不接壤。
現代社會,英國其實在歐洲事務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小,更多的體現出美國意志。所以它現在和俄國的關系,要麼是狐假虎威,要麼就是酸溜溜地插一腿。
原因很簡單:俄羅斯壓根就沒把英國當成勢均力敵的對手。
❸ 蘇聯曾是英國死敵,二戰中為何英國主動援助蘇聯
英國跟蘇聯之間的關系,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是那麼的團結友愛。蘇聯是一個有擴張慾望,並且有足夠實力擴張的國家。它一直對歐洲大陸抱有不安分的想法。而英國為了維護歐洲大陸的平衡,十分反對蘇聯的對外擴張。對於英國而言,蘇聯是一個危險的國家,一個真正的心腹大患。但在二戰爆發後,這種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漸行漸遠的兩個國家,現在忽然牢牢地走在一起,宣稱彼此是最可靠的盟友,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圖為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主席斯大林
其實這種關系的轉變,全都是因為德國在二戰時候,往全世界插了一腳。第二次世界還沒有正式爆發以前,德國就像一個刺頭似的開始挑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再到後來的波蘭、法國等,德國一個個的打壓過去,而且是以推土機般的速度碾壓。而在這段時期內,蘇聯跟英國之間,還存在著非常深的隔閡。其實也好理解。
因為英國之前在處理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上,做的實在是不仗義。沒有哪個國家敢把自己的後背,交給這樣一個盟友。所以,在德國攻破法國,英國號召其他國家一起抵抗德國時,蘇聯的反應,依然十分的冷淡。因為他們跟德國簽下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雖然雙方都知道這項條約的有效性堪憂,並且也在積極的備戰中。但他們萬萬沒想到,戰爭會那麼快的砸在自己的腦袋上。希特勒在佔領英國本土失敗後,將目光轉向北方的蘇聯。
納粹德國跟蘇聯之間,其實一直都有很大的矛盾。不僅在於他們的地理格局導致的,更在於這兩個國家各自不同的理念。德軍既然要入侵,自然不會留下半點情面,更不用步步蠶食的策略。他們在凌晨三點時刻,突然發起襲擊,僅僅十天時間,德國軍隊便推進了600公里,蘇聯方面損失慘重。如果按照這個局面持續惡化,那麼,很快德國就可能真的會成為歐亞大陸上可怕的敵人。
英國自然不願意麵對那樣一個德國,況且當時的英國也是情況不妙。他們的盟友接二連三被擊敗,在北非戰場上,英國也是節節敗退。除了抵擋住德國進攻本土成功外,英國幾乎一片敗績。所以,在這種事情,他們需要一個同盟國。即便他們有多麼反感蘇聯,但在這個時候,蘇聯仍是英國必須的盟友。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才會主動對蘇聯提供援助。從物資、到情報,甚至輿論宣傳等等,幾乎是竭盡全力的援助。目的就是共同打敗德國。當然,英國在蘇聯潰敗時候,能拋棄成見卻援助蘇聯,確實對於日後擊敗德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蘇聯紅軍才有機會在後來進入德國首都柏林。
當然,英國跟蘇聯之間的同盟關系,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又重新把槍口對准蘇聯。甚至在東京審判上,審議關於戰後日本駐軍問題上,英國都不願意派出軍隊留在日本,而是想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蘇聯身上。可見,對於國家之間的關系來說,沒有永恆的朋友,更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