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侵藏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英國分別於1884年和1903年發動了兩次侵藏戰爭,那麼你了解英國侵藏戰爭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英國侵藏戰爭的起因,希望能幫到你。
英國侵藏戰爭的起因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侵華的逐漸加劇與清政府的日趨衰朽,西藏地區也遭到英帝國的武裝侵略。
印度在英國殖民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為確保能長期穩定地在南亞次大陸獲取經濟利益,英國人提出了「拱衛印度安全」的戰略思想,核心內容包括:三個緩沖區、兩個同心圓和一個內湖。「英國管理下的西藏」,便是這三個緩沖區之一。1865年,英國把不丹也納入英國殖民勢力的范圍。虎視眈眈的英軍已經距西藏咫尺之遙。
沙皇俄國此時正在為實現南下印度洋戰略積極活動,侵略矛頭也直指我國西北、西南地區。
沙俄的舉動對英國侵略西藏的野心構成了一定威脅。英國人迫不及待地尋找進入西藏的時機,此時發生的「馬嘉理事件」正好提供了機會。1874年,英國派軍官柏郎率領近200人的武裝「遠征隊」從緬甸出發,到我國雲南探測通往內地的路線。駐北京的英國使館派翻譯馬嘉理前往接應。1875年2月21日,武裝探路隊在騰沖蠻允山寨與景頗族群眾發生沖突,馬嘉理開槍打死多名群眾,憤怒的山民將馬嘉理及其隨員擊斃,將探路隊逐回緬甸。
事後,英國立即給清政府施加強大壓力。1876年9月13日,李鴻章被迫與英國公使威妥瑪簽訂了《煙台條約》和《入藏探路專條》。除「賠款」「謝罪」外,還允許英國人開辟印藏交通。
英國侵藏戰爭的背景
19世紀和20世紀初,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由於對印度這一「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和英國「食品籃」的高度重視,確保英國能在南亞次大陸長期穩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根據印度的 地理 特點和周邊環境,英國的戰略家們逐步提出了所謂「拱衛印度安全」的「三個緩沖區、兩個同心圓和一個內湖」的戰略思想。三個「緩沖區」中,第一個就是「英國管理下的西藏,保證印度不受中國威脅」;第二個是印度洋,使「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在英國的控制之下」;第三個是「阿富汗,它擋住了沙皇俄國。」① 兩個同心圓是指,內圓:印度西北邊境的部落地區—尼泊爾—錫金—不丹—阿薩姆邦—印度東北邊境的部落地區;外圓:波斯灣的酋長國—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國。② 一個內湖就是英國控制的印度洋。
從這一戰略構思出發,英國必須從印度向北入侵喜馬拉雅諸山國,進而對西藏進行侵略。此時沙皇俄國也在覬覦新疆,企圖進而南下與英國爭奪西藏。但是,沙俄對中國西藏的侵略威脅,遠不如英國嚴重和直接,其主要方式是進行 政治 上的籠絡。
英國按其從印度北侵的既定方針,1835年向錫金租得大吉嶺地方,作為東印度公司的「避暑地」。從此,英國在喜馬拉雅山區有了立足之地。1846年,英國吞並印度西北部的查謨—克什米爾地區以後,又悄悄侵佔了原屬於我國西藏地方的拉達克地區。1860年,英軍進攻錫金,並於1861年囚禁了錫金王,強迫其簽訂英錫條約,佔領了錫金的許多土地。1860年,英國同尼泊爾簽訂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對尼泊爾的控制。1864年,英軍進攻不丹,1865年強迫戰敗的不丹與之簽訂條約,強占不丹的大片土地。此後,英國即以錫金為入侵西藏的跳板,在錫金境內大舉修路,步步北上,以逐步實現「英國管理下的西藏,保證印度不受中國威脅」的戰略意圖。
英國侵藏戰爭的結果和影響
英帝國通過兩次侵藏戰爭,攫取了種種在藏特權,為英國後來在西藏從事分裂活動提供了條件,同時給中國造成了嚴重的邊疆危機,為以後中印邊界糾紛埋下了禍根。內外交困的晚清政府雖然無力同英國抗衡,但強烈的刺激促使清政府很快採取了開發西藏的系列 措施 ,為西藏社會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西藏民眾殊死抗擊英軍的英勇行為,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西藏人民面對強敵入侵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永遠被銘刻在了中華民族的史冊中。
猜你喜歡:
1. 英國歷史上被入侵過幾次
2. 廓爾喀侵藏戰爭的背景是什麼
3. 世界上國家間最大的陸地爭議地區
2. 英國在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和英國在干什麼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系說明了什麼
一般認為工業革命開始與1750年前後,興盛於1830年前後,約在19世紀傳入北美。其初期具有代表性的發明包括1765年的珍妮紡紗機,和18世紀中葉的瓦特蒸汽機。
在同一期間。整個歐洲范圍內啟蒙運動蓬勃發展。具體到法國,可以說一直在鬧革命,當然,工業革命的影響已經傳入法國了。
1789年巴黎市民起義,攻佔巴士底獄,大革命爆發,通過《人權宣言》,實行三權分立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
1799年,拿破倫發動政變
1804年,拿破倫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頒布《民法典》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基
1830年,巴黎人民起義,推翻波旁王朝,七月革命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1852年,拿破倫侄子路易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
1875年, 「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制結束了86年斗爭
這期間還有包括鴉片戰爭等和中國有關的部分。
至於美國,因為在17世紀中葉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不是獨立的國家,所以開始的時候主要實在鬧獨立,後來則是逐步擴大地盤,以及廢奴運動。
1773年,波士頓發生傾茶運動,以抗議茶葉條例。
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抗議英國的行為,呼籲人民起來斗爭。
1775年,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對英軍進行反抗,美國獨立戰爭開始。
1776年,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7年,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草擬了新憲法。1789年,憲法正式生效。
1787年,聯邦國會通過西北土地法令,開始擴張。
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喬治·華盛頓就任第一任總統。
1803年,美國從法國拿破崙手裡廉價購買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國領土面積增加一倍。
1819年,美國和西班牙簽訂條約,西班牙把佛羅里達割讓給美國,並放棄對俄勒岡地區的全部領土要求。
1820年,國會通過密蘇里妥協案,重新劃分自由州和蓄奴州的邊界線。
1842年,美英簽訂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劃定美國和加拿大在緬因州和明尼蘇達州的邊界。
1848年,美墨簽訂一項條約,規定墨西哥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猶他、內華達以及科羅拉多的一部分割讓給美國。
1850年,美國國會通過1850年妥協案,制定逃奴追緝法,鎮壓廢奴運動。
1861年,南部七個州組成美國聯邦同盟,傑斐遜·戴維斯為臨時總統。
1861年,林肯總統宣布國內存在叛亂,並召募75000名志願者,南北戰爭爆發。
1863年,林肯簽署《解放宣言》。
1865年,南部邦聯軍投降,美國內戰結束。
參考了法美兩國近代史大事年表等
當然還有很多內容沒有列出,比如中美交往,美國強迫日本結束鎖國狀態,電報的發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