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的帝國是怎麼結束的

英國的帝國是怎麼結束的

發布時間:2023-03-09 04:03:09

1. 大英帝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大英帝國因何衰落:

一、經濟危機
從1825年到1900年,英國差不多每過十年就要進行一次經濟危機。作為工業革命母國,雖有龐大的殖民地,但不能緩解經濟危機造成的大量失業問題,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受到質疑。
這產生的三種後果:
1、工業折舊率高,經濟包袱重,再加上自身資源的匱乏,經濟恢復速度慢。
2、資本的逐利性將註定資本家更願意將國內的資本轉向更為廉價的殖民地而不是致力於本國經濟的發展。
3、經濟復甦的主要辦法是對商品傾銷地的爭奪,尤其是亞洲和北美市場。

二、德國強勢崛起
1、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已然由自由競爭時代發展到壟斷競爭時代,其兇猛的競爭者是大陸霸者,法蘭西,主要的競爭地由原來的亞洲轉變成北美。另一方面,德意志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在1871年完成統一,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並法蘭西展開大陸霸權的爭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2、德國工業用了差不過40年的世間就走完了英國百年的道路。19世紀90年代,德國魯爾區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重工業區。此外,德國教育的全面興起。20世紀初柏林已經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學術中心。1914年,德國已經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強國。
3、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崛起的不僅僅有德國,還有後來影響世界格局的俄國。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
經濟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以國家的形式展開競爭,由此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也隱含著德國對英國王權的挑戰。從參戰雙方看,一方為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另一方:德意志、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
產生後果:
1、英國自身實力的衰退,尤其是對海外殖民地控制的弱化,失去了市場和原料產地。
2、一方面,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牽制德國發展的威脅被解除。另一方面,奧匈帝國的解體和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強化了德國在東歐、北非事務上的國際話語權。
3、美國的迅速崛起,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對英國的舊王權發起挑戰。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如果把美國當做英國世界王權的繼任者,二戰依然是德國對世界第一王者的挑戰。看參戰方:德國、義大利、日本、保加利亞、匈牙利(奧匈),另一方: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俄國)。對比一戰參戰國,雙方陣營沒有多大區別。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只過了20年。而1900年至1920年,英國的經濟是停滯的,本以為一戰戰後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可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讓這一切化為泡影。而這次危機帶來的後果不僅僅於此:
1、國家干預經濟主義的興起。大蕭條給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前所未有的災難,不得不說和一戰的損耗有極其重要的關聯,尤其是身處戰爭漩渦中心的英國和法國。
2、蘇聯在完成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了經濟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績。經濟快速發展。
3、德國法西斯的上台也採取了經濟干預政策,經濟迅速恢復。一戰後的國際格局也促發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強勢報復性反彈。

2. 英帝國解體全過程

大英帝國的解體

大帝國往往是自我崩潰。古代的亞歷山大帝國,因亞歷山大突然死亡而解體。現代的蘇聯帝國,因民族區域自治而解體。20世紀還有一大解體,大英帝國的解體。這些帝國並不是在力量衰弱時解體,而是依然強大時,自我解體。大英帝國是慢慢的逐漸的走向解體,蘇聯解體比較突然,比較迅速。

我困惑的是大英帝國為什麼解體,大英帝國解體有些莫名其妙。大英帝國近百塊殖民地紛紛獨立,幾乎不費什麼勁就獨立了。二戰前,這些殖民地要想獨立是高度困難的,英國不答應。二戰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或從哪個殖民地開始,英國不在乎自己的殖民地獨立了。大英帝國說解體,就解體了,是那樣的莫名其妙。

大英帝國的解體,我估計思想因素占重要地位,是某些思想潮流促使大英帝國走向解體,是某些思想潮流促使英國國民不在維護這些殖民地的存在。應該是思想潮流促使大英帝國解體。

美國是產生這些促使大英帝國解體的思想潮流的來源地,美國國民也接受同樣的思想,幫助大英帝國走向解體。美國的這些思想潮流究竟來自哪裡呢?蘇聯對大英帝國的解體做出了多少努力呢?

非英國後裔的殖民地脫離英國是可以理解的。以英國後裔為主的殖民地脫離英國,確實莫名其妙,令人費解。當時的英國政府怎麼會允許這些英國後裔殖民地脫離英國呢?為什麼不能象美國或俄羅斯(蘇聯)那樣那樣組合成新英國呢?難道是地理位置不相連導致的嗎?如果英國政府逐漸改變政策或政體,逐漸促使海外的英國後裔殖民地的政治體系融入英國,形成新英國,應該是可以辦到的事情,為什麼不這樣做呢?為什麼最終卻逐漸選擇了解體的道路呢?一個包含現在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的新英國,通過政體融合努力,應該是可以存在的,而英國人卻並沒有向這方面努力。這看來屬於思想導致帝國解體。英國本土人口不願意接納海外英國後裔,估計主要是不願意分散自己的權利。與海外英國後裔殖民地融為一體,大家需要同樣的公民權利,而英國本土人口只想領導海外人口,不想分給海外人口公民權利,這導致海外英國後裔殖民地,逐漸脫離了英國,成為獨立國家。導致世界多了兩個面積大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3. 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

1921年,經過對一戰戰敗國德國、奧斯曼帝國等國的土地掠奪,大英帝國治下的領土達到了3400萬平方公里。

當時,地球陸地的四分之一為英國佔有,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面積最龐大的國家。

當美蘇可以用外交態度來決定英法行為的時候,大英帝國就已經徹底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

4. 大英帝國被誰滅了

大英帝國沒有滅亡,它是在二戰以後隨著殖民地的獨立,逐漸丟掉領土然後解體的。
一般認為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從法國手裡奪取整個加拿大,標志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奪得海上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成為世界第一強國1815年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被人們稱為「不列顛治世」(大英帝國治下的和平)。

5. 曾經的大英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大英帝國的衰落是有一個過程的,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工業總量已經被德國和美國超越,各個殖民地也在不斷反抗英國的統治。在一戰之前,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較為獨立和偏遠的殖民地經過各種形式的斗爭就已經得到英帝國內部自治領土的地位,雖然還沒成立為國家,但這些事件標志著大英帝國的衰落已經開始了。

一戰前的世界

隨後的一戰更是將英國實力大大削弱了,英國為了抵擋住精銳的德意志帝國軍隊,英國從它全世界的殖民地上徵兵參戰。但英國並有認真訓練這些殖民地的士兵,還把他們當做炮灰,英國的作法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情緒。參戰後的殖民地人民不僅激發了民族意識,還對現代化戰斗有所了解,並在日後成為英國鎮壓殖民地起義軍的阻力。

1919年大英帝國的版圖

一戰結束後,英國和其他戰勝國將德國的殖民地瓜分了,大英帝國的面積也達到巔峰,但是它卻沒有那麼多能力來管理這么的土地。英國在一戰時作為主要參戰國,財政被戰爭消耗了很多,之後還要面對日益嚴重的殖民地戰爭,它已經沒有多餘的錢來管理新的殖民地了。

一戰導致大英帝國開始走向衰落,二戰則是徹底拖垮了英國。二戰時期,英國的老朋友法國首先被德軍拿下,隨後德軍開始向英國進軍,英國只能放鬆對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看管,集中所有力量來保衛自己的心臟「英倫三島」。在戰爭中,英國很多工業被德軍摧毀,大量技術人員和資本為了躲避隨時可能的亡國而選擇逃離英國,這使得戰後的英國一直沒有恢復元氣,而且幾乎快失去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再加上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下個時代已經不屬於英國。

二戰期間,英國除了在北非以外幾乎沒有任何大規模的陸地作戰行動,也沒有獨立組織過大規模的海戰,只有反潛戰和戰略轟炸有亮眼表現。而英國為了籌集軍費,不僅耗光了國內黃金儲備,還用自己在全球的基地跟美國換了武器裝備支持。英國在二戰中的這些表現不僅不像一個超級大國,還讓英國在世界上的威信全失。

當年的大英帝國沒有在工業革命時進一步鞏固國家經濟,而世界經濟危機時又沒有把握好戰爭機會,導致後來自己在二戰中一敗塗地,影響力和經濟實力都被美蘇取代。要是我們看看現在的美國的話,會發現它也有著當年英國的影子,那最終拖垮美國的也會是戰爭嗎?

6. 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英國曾經被稱為太陽永不落下的帝國,其殖民地曾經幾乎覆蓋了半個世界。但今天,它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強大。你有沒有想過,英國為什麼會衰落?殖民地擋住了工業革命的道路。我們知道,大英帝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受益者。因為當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時,整個歐洲大陸都在與拿破崙交戰,只有不列顛群島除外,所以它有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而且,當時英國已經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是歐洲最成熟、最先進的國家。因此,英國的生產技術進步很快,到處佔領殖民地。而凡是新技術殖民得好的地方,都會迅速推進。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蒸汽船的使用。


與此同時,西方的新強國--德國和美國卻在做相反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國,這個技術先進的國家崛起得太晚了,當它有能力擴張的時候,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被瓜分了。它只有在技術上優於他人,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但德國也是一個軍國主義體系。雖然軍國主義並不民主,但它可以集中力量完成偉大的事業。他們把國家的力量集中在工業上,很快在技術上超過了英國。德國的例子表明,殖民統治可以成為技術進步的障礙。

7. 大英帝國是那年解體的

1867年,大英帝國開始解體。
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由其領土、自治領、殖民地、託管地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視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

大英帝國在20世紀初達到鼎盛,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解體,並最後轉型為英聯邦。

8. 大英帝國是怎麼衰落的

第一就是成也工業革命,敗也工業革命。大英帝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獲益者。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期間,歐洲大陸在鬧拿破崙戰爭,就是英倫三島消停,有個和平發展環境。而且英國自身的君主立憲制度,也是歐洲國家裡最為成熟先進的,因此生產技術突飛猛進,特別是蒸汽時代的新成果,更是火速應用。
那時正是英國殖民擴張加速的時候,啥樣新技術對殖民成果好用,啥樣就快速用,典型蒸汽船的使用。以後來美國總統羅斯福演說:拿破崙就是因為拒絕蒸汽船,才輸給了英國海軍,最終功虧一簣。這個演說,也促成了美國當時積極上馬核武器開發。
但等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卻是敗也殖民地。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時,英國的殖民地已經飽和,全球日不落帝國版圖早已建立。就好比一個吃撐的人,自然不會再接受新營養。所以英國最自豪的工業水平,更新換代速度也就滯後:反正我有大片殖民地,東西賣不掉就可以在殖民地傾銷,不升級裝備也就賺錢,當然沒必要花冤枉錢。如此一來,看似省了小錢,後果卻嚴重,技術設備越發老化,好些裝備也都不趕趟。
而在這個時候,西方國家裡新崛起的德國和美國,情況卻正好反過來,典型是德國,這國家技術水平高,崛起的卻太晚,等著有了擴張實力的時候,全世界的殖民地已經瓜分沒,且它又是個軍國主義體制,這種體制雖說不民主,但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轉成軍工優先體制很容易,因此工業水平突飛猛進,頂尖技術能力已經超過英國。美國則是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南北無強敵,資源土地要啥有啥,趕上科技革命東風,也就後來居上。其實一戰爆發前,英國面對德國,好些地方已經沒有優勢。
第二個原因,就是英國僵化的外交政策。
一直以來英國的外交政策,對歐洲就是聯合老三,痛打老二。一開始是聯合俄國揍法國,後來又聯合法國揍俄國,始終保持自己對歐洲大陸的優勢。這個政策長期以來,讓英國嘗到甜頭,然而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後,英國卻看走了眼,眼睜睜看著一個強大的德國,從自己眼皮子底下崛起。

德國崛起是啥後果?如果是法國或俄國,對英國的威脅絕沒有德國大,因為法俄本身就是吃的差不多的猛獸,雖然和英國有矛盾,但還是可控,德國卻不同,完全是條餓著的餓狼,且戰鬥力十分兇悍,從德意志統一的一開始,就註定跟英國沒有和平可能。必然就要撕咬。果然此後一場世界大戰,英國雖然拼了老命,把德國打下去,自己卻也兩敗俱傷,英國王室積攢了二十年的財富,一戰開戰沒倆月就打完,英國的貴族階層,在一戰中傷亡慘重,團以上的軍官傷亡,王室貴族子弟佔到了五分之四。換句話說,英國的財富和精英階層,完全一掃而空。
這樣做的後果是,你和德國玩命了四年,到頭來卻便宜了實在親戚美國。雖然靠著巴黎和會,把美國掃地出門,但日不落帝國的頹勢,已經不可避免。
也正是由於力量衰弱,英國對於殖民地的控制力,也是大不如前。特別是對印度,英國吞並印度後,其實起義一直不少,印度土兵還爆發過大起義,但當時的英國,軍事實力強大的年代裡,完全可以通過自己強大的運輸能力調兵。特別是印度起義期間,英國可以把新加坡,中國的英軍,調來鎮壓印度。但是一戰之後,這就不可能了,英國精銳的軍隊,在一戰中基本死光光。照著丘吉爾一戰後的演說,英國要想恢復其軍事實力,至少需要二十年時間,結果二十年不到,二戰又打響。
也就是因為實力衰弱,英國在一戰後,開始去縮減控制殖民地的成本,盡可能的扶持本地親英國的勢力來維持統治。這種做法你實力強的時候沒問題,實力弱的時候,完全就是割肉喂狼,像東南亞,馬來,南亞,非洲這些反英國的勢力,最初都是英國自己扶持起來,最後都砸了自己的腳。當然英國人最後也小聰明,放棄殖民地的時候,也都用些小手段,比如印巴分治,又比如香港今天這群憤怒青年,歸根結底,都是英國造的孽。
第三還有個因素:中國因素。
不開玩笑說,雖然近代史上的中國,都是落後挨打。但哪怕中國最弱的時候,也是西方列強爭霸里,不可缺的重要一環。誰搞好了和中國的關系,拿到了在中國的最大利益,誰就是當時的世界一哥。

最典型的是英國,一二次鴉片戰爭,口岸開了太平天國滅了圓明園燒了,接下來卻是和中國修好,通過對清政府的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大量特權利益。也奠定了其資本主義世界裡長期的一哥地位。
但英國的衰落,也從他腦殘選了另一個豬隊友開始:日本。
自從明治維新後,日本崛起,開始傍英國的粗腿,促成了《英日同盟》。也正因為倆家曖昧關系,甲午戰爭的時候,英國就出賣清政府拉偏架,賣力幫了日本忙,條約簽訂後更是各種支持,日本後來打俄國,也是英國背後搗鬼。
但沒有想到,收這個小弟,在英國的大事上,日本非但不幫忙,相反更是搗蛋,一戰和德國掐,日本除了看熱鬧,就是抄英國後路,動英國對華利益乳酪,逼中國簽二十一條。一戰結束後更大鬧巴黎和會,引發中國五四運動。
在這些事上,英國為了繼續用日本小弟來制衡東方,基本都是姑息縱容,哪怕到了九一八事變時,英國還在和稀泥。結果英國殖民體系崩潰,首先就來自日本這個小弟,和中國還沒打完,就翻臉打英國,奪了英國的東南亞。後來雖說日本戰敗,但這些被日本吞過的地方,英國回來也守不住,只能一個個放掉。英國日不落體系崩潰,日本就是導火索,堪稱英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歷史經驗也證明,哪個西方國家把日本當自己人,最後都會死的慘。德國如此,英國如此,歷史教訓要記牢。

9. 英國的帝國史是怎樣結束的

如日中天———日不落帝國的興起

中國自古以來,就一直誇耀自己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從來不把那種偏安一方的小國放在眼裡,甚至還造出一個「蕞爾小國」的詞來加以不屑。然而就是這樣的蕞爾小國,卻往往讓我們傷痕累累,一是島國日本,二是同樣島國的英國。大英帝國在近代不可一世、橫霸天下,它的崛起之路我們不可不知!

「大英帝國」一詞最早是由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師兼數學家約翰·迪伊(JohnDee)使用的。它的形成雖然也有和平的商業外交活動,但主要是300多年來貿易、移民和武力征服的結果。1890~1900年是它的最高峰,國民約為4~5億人,約占當時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面積約為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一天24小時都有陽光揮灑在它的國土上,因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帝國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活動,傳播了英國的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在受到殘酷掠奪的同時,殖民地從英國那裡獲得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投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獲得了英國的法律框架與國際性的語言———英語。在殖民地脫離帝國獨立之前英國都會試圖將它的議會*制留給殖民地人民,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時候都獲得成功。這一切無疑將世界帶入到了資本主義體系中來,客觀上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發展。當年*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就指出了這一點:「(英國在)印度斯坦造成社會革命完全是受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而且謀取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問題不在這里。問題在於,如果亞洲的社會狀態沒有一個根本的革命,人類能不能實現自己的命運?如果不能,那麼,英國不管幹了多少罪行,它造成這個革命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

當然,帝國的霸權在其主觀上並不是利他的,而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的。對世界的殖民掠奪使英國實現了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英國雖然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礎設施,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需要的,或是讓英國的工業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

白人的自治領雖然大多能夠進一步健全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原材料基地,這對這些國家獨立後的經濟發展並無幫助。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穩定,英國採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動殖民地內不同民族、語言或宗教的人們相互內斗,使得像愛爾蘭、印度、辛巴威、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蓋亞那和斐濟這些國家在獨立後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種族沖突,一直貽害至今。

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日不落帝國逐漸瓦解。今天,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聯邦中的其他成員國了。

外國卷 第七編 沒有什麼輝煌可以永恆(2)

帝國之初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和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定居,成為了這里最早的居民。公元1~5世紀,羅馬帝國佔領了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和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下來。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逐漸合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二百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到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彷彿是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翻版。

從8世紀末開始,丹麥人就不斷侵襲不列顛島,最終在1016年至1042年間,使該島成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公元10世紀,魏薩王朝挫敗丹麥人,建立起了新的統治。但在隨後不久的1017年,就遭到了丹麥人的反撲,再一次使其成為鬆散的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直到1042年,丹麥帝國瓦解,英國王統才得以恢復。

1066年,位於現今法國的諾曼底公國的公爵威廉一世,從諾曼底登陸打敗了英王哈羅德,奪取了皇位,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底王朝(1066~1154年)。從此開始以及之後幾百年的時間里,英格蘭一改哈羅德保守孤立的做法,積極地介入歐洲大陸的事務,廣泛與之進行羊毛貿易,到14世紀末,從羊毛貿易發展出來的對外貿易已經成為英格蘭最重要的國策。

此間,英國也開始了它的對外征服之路。1169年征服愛爾蘭;1296年控制了蘇格蘭,但這種控制在1314年中斷。其後在1603年,英國通過王位繼承的方法又重新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了對上述兩個地區的控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的議會在倫敦合並,組成大不列顛議會,帝國政權更加穩定,使其到現在都是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

1485年至1509年期間,都鐸王朝(1485~1603年)的亨利七世在位,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來的羊毛貿易的基礎上,創建了現代英國海洋商貿體系,並極大地發展了英國的造船工業與導航技術。這套體系成為日後貿易機構建立的基礎。此時的英國人開始了海洋探險以及在不列顛島甚至是歐洲大陸以外地區的移民或殖民。亨利七世下令在朴次茅斯建造了英國第一個干碼頭,加強了當時還規模很小的英國海軍,並把紐芬蘭佔有為英國的殖民地。

158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正式確立了英國的海上強權地位。1607年英格蘭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塊永久的海外殖民地,之後不斷擴大,包括今後的美利堅合眾國、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島嶼例如牙買加和巴貝多等。盛產甘蔗的加勒比地區高度依賴奴隸的工作,它是英格蘭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美洲大陸南部的殖民地則為英格蘭提供煙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它們從經濟角度上講沒有像加勒比島嶼一樣對英格蘭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種土地吸引了眾多英格蘭移民,成為日後美洲的主要居住者。

英格蘭在美洲立住腳後,又通過戰爭和殖民將地盤逐步擴大。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奪取了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紐約),與法國的七年戰爭中,英國又於1760年佔領了新法蘭西的全部地區,使得英國獲得了北美更多的控制權。

隨後,澳大利亞(1788年被發現,最早是犯人的流放地)和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領土)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爭與疾病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70%。大英帝國的雛形基本形成。

頭角崢嶸

17~18世紀英國在美洲的擴張,使得英帝國的實力大增,第一次引領了世界的風光。這段時期也被稱為「第一英帝國」。從18世紀開始,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擴張則被稱為「第二英帝國」。

從18世紀起,第一英帝國開始衰落。此時輝格黨人長期控制國內政治權力(1714~1762年),忽視了對英國殖民體系的控制。後來,為了扭轉這種對殖民地的忽視,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了從殖民地徵收更多的稅收),結果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使得英國喪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

外國卷 第七編 沒有什麼輝煌可以永恆(3)

但美國的獨立也使英國意識到,即使是在不擁有殖民統治權的情況下,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因為此時的英國已經開始了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勞動生產率的大大提高,使得英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無可爭辯的競爭力,獲取豐厚的利潤成為很簡單現實的事情。

此前,英國的經濟領域流行重商主義,這種學說認為,金銀或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金銀。所以除了直接開採金銀礦藏以外,對外貿易是貨幣財富的唯一來源。為此,國家要想致富,就應積極干預經濟,努力發展對外貿易。在對外貿易中遵循多賣少買、賤買貴賣的原則,以保證盡量多的貨幣流向國內。但此時經過工業革命的英國,更需要自由、無干涉的貿易來打破別國壁壘,傾銷自己的產品,所以重商主義很快就被亞當·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經濟自由主義代替了。這一原則在1840年左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標志是英國撤銷了限制自由貿易的《玉米法》和《航海條例》,完全地開放了英國市場,也促使其他國家在19世紀中葉開放了它們的市場。

從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英國是全球唯一的工業化強國,是全球30%工業產品的生產地(1870年)。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能夠如此有效、低廉地生產工業品,以至其在國內生產的產品在運輸到外國後其價格依然比外國當地所生產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只要其海外市場的政局穩定,即使沒有實施正式的殖民統治,英國依然能夠從自由貿易中獲益。

1815年英國在滑鐵盧打敗拿破崙,最終確立了其國際強國的地位;工業革命也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國;1855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英法聯軍擊敗俄國,又使英國牢牢掌握了世界工業和海上霸權,最終成為了影響全球的大帝國。

早在1757年普拉西戰役勝利後,英國就讓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到了19世紀,東印度公司已經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之後該公司將管轄的領土移交給女王政府。維多利亞女王於1876年被宣布為印度女皇。隨後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緬甸和馬來亞也被納入英國在亞洲的勢力范圍。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大敗中國,逼迫中國開放口岸,並且強行租借了香港。

大英帝國的勢力如日中天,它的觸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時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與英帝國抗衡。帝國的事業達到了輝煌,「日不落」稱號由此形成,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

2.尾大不掉———「英國病」的由來

每當中國人想起當年英法聯軍敲破國門,稱我們為「東亞病夫」的時候,我們都無比的憤慨,心中越發堅定了要自強的信念。然而英國人在打破中國國門半個世紀以後,也患上了一種乾脆叫做「英國病」的病症,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那位受人尊敬和擁護的女王時代,英國國力空前,橫掃天下。1860年前後,英國生產了全世界鐵的53%、煤和褐煤的50%。現代能源消費是美國的五倍,法國的六倍,俄國的一百五十五倍。英國單獨佔有全世界商業的五分之一,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都飄揚著「米」字旗。從1770年到1840年,每個工人的月生產率平均提高了二十倍,原棉消耗量從1800年的520萬磅,增至1840年的近5萬億磅,生鐵產量1720年為25,000噸,1840年增至140萬噸。

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率先建立紡織、鋼鐵、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五大工業部門,一個新型的現代國家拔地而起,到19世紀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業和世界貿易的壟斷地位,難怪顢頇無知的清政府根本不是它的對手。英國的殖民地最多時曾是其本土面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數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戰前夕,英國控制的勢力范圍達到全世界面積的四分之一,幾乎地球上每個角落都能聞到大英帝國的氣息。

參見網路文庫

閱讀全文

與英國的帝國是怎麼結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在49年以前說什麼語言 瀏覽:643
越南摩托車價多少錢 瀏覽:738
葯片最早由哪個國家傳入中國 瀏覽:79
雨靴為什麼要選英國 瀏覽:722
越南芽庄降雨量多少 瀏覽:549
印尼鋼廠原料車間都招什麼崗位 瀏覽:760
義大利國家是什麼牌手錶 瀏覽:381
越南圓珠筆多少錢 瀏覽:595
越南語老婆我愛你怎麼寫的 瀏覽:197
中國什麼星座的人最少 瀏覽:261
印尼化妝品免稅店買什麼便宜 瀏覽:637
印度尼西亞元等於多少美金 瀏覽:106
英國科羅娜白啤怎麼樣 瀏覽:854
英國二戰航母有多少架 瀏覽:785
印尼治安准備什麼 瀏覽:125
為什麼不能往英國寄月餅 瀏覽:763
朝鮮跟越南哪個強 瀏覽:410
中國選手梁瑞哪裡人 瀏覽:767
印尼夏天最熱時多少度 瀏覽:189
英國脫歐英鎊怎麼變化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