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軍事武器介紹
作為老牌的軍事強國,雖然在二戰後有過長期的萎靡不振,但如今的英軍依然是一支另全世界都不敢小視的武裝力量。
主要統計
面積24.3萬平方千米。人口5888.2萬人(1999年,其中13~17歲男190.5萬人,女181.8萬人;18~22歲男179.5萬人,女171.1萬人;23~32歲男409.6萬人,女392.6萬人)。國內生產總值8900億英鎊,約合1.4億美元,人均22300美元(1999年)。國防費228億英鎊,合345億美元(2000年國防預算)。原煤約4000萬噸(1998年),原油22.02億噸(1998年),天然氣13800億立方米(1998年),發電量334.454億度(1995年),穀物2267萬噸(1998年)。商船(載重100噸以上)1631艘,總載重量435.5萬噸(1998年)。民航能力,固定航班機場57個,客運量1248.47億人千米、貨運量38.32億噸千米(1998年)。
國防政策
繼續依靠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作為鞏固安全的基礎;保持強大的常規部隊;保持核威懾力量;突出強調質量建軍和聯合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重點提高英軍處理各種危機、應付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努力維護英在歐洲及海外傳統勢力范圍的戰略利益,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
軍事戰略
英國在冷戰後對其軍事戰略進行了調整,確定「應變抉擇」的軍事戰略。其核心是:以北約集體防務為支柱,以核威懾為後盾,重點提高部隊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以加強軍隊的質量。具體情況如下:陸軍近年的規模雖然在逐漸縮小,但更加重視改善軍隊的裝備,著重提高部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海軍的軍事戰略由「前沿防禦」向「機動防禦」發展,並著重提高海軍處理各種危機和應付突發事件機動、應變」的能力,其作戰任務轉向獨立自主或盟國聯合對付涉及國家利益的地區可能發生的危機,能夠在遠離本土地區迅速調遣、展開部隊。空軍的主要任務將不是擊退整個領空不同方向的密集打擊,而是在多個危機發生地區調遣和機動作戰。在指導思想上,強調依靠北約確保歐洲和英國的安全。在防務安排上,積極參加北約集體防務和歐洲的維和行動。在軍事部署上,減少駐德國部隊。在軍隊建設上,強調走「少而精」的質量建軍的道路。
國防體制
女王為英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最高決策機構是「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首相任主席,成員有國防大臣、外交大臣、內政大臣、財政大臣等;國防參謀長和三軍參謀長在必要時列席會議。國防部為國防執行機構,也是軍事最高司令部,負責具體貫徹和執行首相和「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的指示和決議,並負責制定政策,預算和三軍的作戰指揮。武裝力量由正規軍與預備役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首相通過國防部和國防參謀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戰時則組成戰時內閣,指揮作戰。
領導人物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即位、1953年加冕)是英國武裝力量名義上的最高統師。國防大臣傑弗•胡恩(1999年10月上任)。國防參謀長查爾斯•古斯瑞上將(1997年4月上任)。陸軍參謀長麥克爾•沃克上將(2000年4月上任)。海軍參謀長邁克爾•博伊斯上將(1998年10月上任)。空軍參謀長彼德•斯誇爾上將(2000年4月上任)。
武裝力量
兵力現役部隊21.245萬人
陸軍
11.395萬人(其中女兵6380人)。編有1個地面部隊司令部,3個軍區,3個師部,1個裝甲師,1個機械化師,1個空中攻擊旅,14個步兵旅群。
坦克:「挑戰者Ⅱ」192輛「挑戰者」410輛,「酋長」14輛,「蠍」式輕型坦克11輛。
裝甲偵察車:「短彎刀」332輛,「佩刀」138輛,「狐狸」11輛。裝甲輸送車:AFV-432型748輛,「斯巴達人」FV-130型529輛,「薩克森」609輛,「薩拉遜」2輛。
牽引炮:105毫米214門,155毫米44門。
自行炮:155毫米AS-90型179門。
迫擊炮:81毫米543門。
反坦克導彈:「米蘭」755具,「陶式」60具。
地空導彈:「星光」147部,「標槍」374部,「輕劍」105部。
攻擊直升機:269架。
海軍
4.377萬人(其中女兵3330名)。編有1個艦隊,5個分艦隊,8個海軍基地。
航母:「常勝」級反潛航母3艘。
戰略攻擊潛艇:4艘。
戰術攻擊潛艇:「特拉法爾加」級7艘,「快速」級5艘。
驅逐艦:「伯明翰」級11艘。
護衛艦:「康沃爾」級4艘,「大刀」級2艘,「諾福克」級14艘。
巡邏艇:23艘。掃雷艇:21艘。
兩棲登陸艦:6艘。各型支援艦:24艘。
海軍航空兵 6740人(其中女兵330名)。裝備作戰飛機34架,武裝直升機120架。
海軍陸戰隊 6740人。裝備有「米蘭」反坦克導彈,「標槍」、「吹管」地空導彈,直升機9架。各型登陸艦艇24艘。
空軍
5.473萬人(其中女兵5350名)。編有5個飛行大隊、45個中隊:5個戰斗轟炸機中隊、5個對地攻擊中隊、6個殲擊機中隊、4個偵察機中隊、3個海上反潛巡邏機中隊、2個電子預警機中隊、1個電子對抗/情報搜集中隊、3個空中加油機中隊、4個運輸機中隊、1個聯絡通信中隊、9個直升機中隊,2個搜索與救援中隊。作戰飛機429架。
戰斗機:「旋風GR-4/4A」型63架,「旋風GR-1/1A/lB」型58架,F-3型93架,「美洲虎」53架,「鷂」64架(GR-7型53架、T-10型11架),「隼」125架(另儲存16架),「堪培拉」7架,「獵人」26架,「哨兵」E-3D型7架,「三星」9架,VC-10型21架,「大力士」C-130型51架。
直升機:173架。
各種教練機共約268架。
戰略力量
1900人。戰略導彈核潛艇4艘,每艘攜帶16枚「三叉戟」135型彈道導彈和48個核彈頭。
預備役部隊
30.285萬人
部署
陸軍主要部署在德國和英國境內。海軍重點部署在英吉利海峽沿岸一線及直布羅陀海峽。空軍集中在德國和英國。有主要海、空軍基地約40個。
兵役制度
實行志願兵役制,土兵的服役期為3、6、9、12、15年不等。各級軍官最高服役年限:元帥和上將為60歲、中將59歲、少將57歲、准將至少校55歲;尉官從授予軍銜起,16年內不能晉升至少校軍銜的就必須退役。此外,英軍的預備役分為兩種:一種為正規預備役;另一種為志願與輔助預備役。
軍銜
分8等19級:元帥1級(只在戰時授予),將官3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1級,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級(上尉、中尉、少尉),准尉2級(一級准尉、二級准尉),軍士3級(上士、中士、下士),兵3級(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駐外兵力
海外駐軍約6.7萬人,主要分布在德國(2.061萬人)塞普勒斯(3200人)、直布羅陀(330人)、福克蘭群島(1650人)、尼泊爾(90人)、汶萊(約1050人)等國家和地區。在30個國家派有軍事顧問455人。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波黑2700人,塞普勒斯312人、剛果6人、東帝汶4人、喬治亞7人、伊拉克/科威科311人、沙烏地阿拉伯569人、義大利350人、塞拉里昂18人、土耳其160人,南斯拉夫科索沃3500人。
外國駐軍
美國駐軍11340人(陸軍450人海軍1220人、空軍9500人,其他170人);北約北歐盟軍海軍司令部和東大西洋司令部。(
② 二戰德國為何不敢閃擊英國
二戰時期德國幾乎橫掃整個歐洲,僅用六個星期就打敗了當時號稱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而且在蘇德戰爭初期打的蘇軍叫苦不迭。在敦刻爾克將幾十萬英法聯軍合圍。
德國當時是要立志征服歐洲甚至世界的,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做好與英法交戰的准備。之所以沒有像閃擊波蘭那樣閃擊英國,主要原因是當時條件不允許。
眾所周知,英國與歐洲大陸是不連接的,中間隔著大西洋。德國當時陸軍雖然不可一世,但是要想閃擊英國,就必須跨過大西洋。這就需要擁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作為支援,然而這是極端困難的。因為當時英國的海軍、空軍實力都不在德國之下,我們知道,德國制定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直到二戰結束都沒真正實施過。德國其實並非不敢閃擊英國,只是不具備那個條件。而德國對英國發起大不列顛空戰就充分說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