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861美國內戰爆發英發陰謀製造兩個美國的原因是什麼為何造到失敗
是說英國陰謀製造兩個美國嗎?
因為一個崛起強大的美國不合乎英國利益。自己越大越完整越強越好,而別國越是分裂內戰越好。出於國家利益考慮,不論哪個階級上台是一樣的。中國倒是蠢過一段時間,比如對越南。
美國本為英國殖民地,它叛出英國,又因為它本來是英國國內的政治犯被流放到當時的北美先後建成的13個英國殖民地勞動開拓的,當是廢物利用罷,也利於英國國內減少太過於血腥的對政治犯的鎮壓,而同時,當時,從1600年到1861年,英國國內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和發展時,有很多破產和失業的農民和工人,或因為生產相對過剩而形成的剩餘勞動力,這些人在英國國內流浪與反對英國政府對英國不利,對這些人採取了殖民北美殖民地的辦法給他們活路,當時北美正缺勞動力,無論是農業和工業。美國獨立後,這種英國和歐洲其它國家及其它地方的失業人員或窮人或破產者與尋求發展新機會的人或政治犯向北美移民的趨勢仍在持續並隨著美國後來的發展而加大。
而北美殖民地在流放來的英國清教徒的政治組織和窮困失業移民來的帶有先進生產力的工人和農民、技師的開發下,迅速發展,政治和經濟上自成一體,形成自己特色的美利堅文化和民族意識,與英國越來越區別和分離,加上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是做殖民地對待,不是當本土對待,經濟上對北美13殖民地推行不利於它們的片面經濟即只許它們從事提供廉價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生產,為英國服務,還向這些地方傾銷滯銷的產品,破壞這些地方的經濟,直接損害北美13殖民地上層農場主工商業者和工場主的利益,也損害著平民的利益。同時,英國又對這些地方派任總督,政治上是殖民統治,當地人沒有政治權利來保護他們的經濟利益和人身安全。這造成北美13殖民地從英國獨立出來。
而獨立後的美國,大量移民湧入,政治經濟體制先進,移民帶來了成熟的勞動力和技術,更高層的科技人員帶來了新的科技,工業革命的升級換代帶來的歐洲產業轉移和資本轉移與新工業革命的及時跟上帶來的高起點發展,美國又有廣闊的有斷開拓的國土和其上的資源,當時歐洲列強正忙於歐洲大陸上的爭霸戰爭與對拉美革命的鎮壓等,這不但使美國可以在謀求領土擴張上更為便利,也使美國能在對美國發展壯大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利用列強間的利害沖突從中謀取政治經濟利益,有寬松的國際環境不受太多壓制地發展經濟內政軍事等,於是,美國的國家綜合實力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一個新的迅速崛起的強國。
這對英國的全球殖民霸業是不利的,美國成為一個強大的競爭者和挑戰者。英國在先後應付了法國拿破崙帝國與新興的德國、老牌的俄國等的威脅和挑戰,及緩和了同時期國內因為資本生產關系造成的階級矛盾和沖突後,面對美國乘著國際形勢的有利而發展壯大形成的對其不利的政治經濟形勢,就要採取對策。
美國國內南北方政治經濟上的差異和矛盾,是英國可以利用的。這比英國直接去打要有利得多,何況直接打,對於英國要控制全球殖民體系同時應對法國德國等歐洲列強的挑戰的情況下,也沒有太多力量可以投入打美國。
美國南部的使用黑奴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是給英國等發達工業國提供工業原料和初級工業產品的,在經濟利益上與英國有著直接利害關系,從而與英國關系更密切。而美國北部是本土壯大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體系,與英國是競爭關系,當時的英國在工業科技先進和原料來自其殖民地從而低廉並佔有廣大殖民地工業品市場的優勢下,經濟和政治上對美國是壓制性的競爭優勢,這對北方與尤其不利。因則當時美國北方諸州是對英國反感和敵對的,這與南方的對英友好合作是不同的。而美國南方原料和工業初級品以較高的價格賣給能出更高價的英國卻不賣給美國北方造成對美國北方工業發展不利,則造成美國南北矛盾加深。而美國南部則聯絡英國抵制美國北方的政治經濟壓力和制裁。
美國南北方的政治經濟矛盾和敵對在英國推波助瀾下,越演越烈,當北方和南方在西進擴張新的土地上實行怎樣的政治經濟政策從而造成北南雙方統治層和平民在利益分配上沖突加劇時,北方人林肯,帶有廢奴傾向的政治家上台執政,實行的政策偏向北方,讓南方感到危機來臨,不能再容忍,不如讓美國南方獨立建國,更能維護南方利益,且有英國說做它們的後援。於是南方宣布獨立,美國內戰爆發。
美國北方的完整工業體系讓它們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經濟實力比南方強得多,更先進的資本主義政治組織讓它們在國家組織和戰爭動員與組織上更為有力,也更經得起持久作戰。而美國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工業產品和戰爭物資要依賴英國,戰爭對經濟的破壞也比北方受到的破壞更大,更經不起持久作戰。南方黑奴占人口多數,白人人口不多,而北方人口眾多,南方的黑奴其中大部不願為南方賣命,使南方人力更乏。戰爭是實力的較量,南方終究不能依靠英國的有限支援,在力量不如北方的情況下長久作戰取得勝利。失敗是必然的。
Ⅱ 美國歷史問題!-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當初有那些方法和手段可以繼續去統治美國
先聲明一點,最初的美國成立時范圍只是北美的13塊殖民地,其領土是後來才逐步擴大的.
下面是詳細的說明:
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1.3.1.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1492年,哥倫布首先發現了美洲,到達西印度群島。隨後,西歐各國的探險家、航海家先後登上這塊富饒遼闊的新大陸,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把他們的注意力放在南美洲,而法國人,然後有荷蘭人、北歐人,則把目光指向了北美。在16世紀向新大陸探險的競爭中,英國人顯得有點遲鈍。雖然為英國國王效勞的義大利熱那亞人約翰·卡伯特早在1497年就到了北美的紐芬蘭,但當時的英國人並沒有把這塊新土地放在眼裡,亨王七世只不過賞給了卡伯特10個英鎊和年薪20英鎊的俸祿。[1] 16世紀後半葉,在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的國力日漸強盛,終於加入了殖民北美的行列。從1607年到1732年,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先後在北美大陸的大西洋沿岸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狹長地帶建立了13塊英屬殖民地,這就是:弗吉尼亞、馬薩諸塞、馬里蘭、康涅狄格、羅得島、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新澤西、紐約、賓夕法尼亞、新罕布希爾、特拉華、喬治亞。
1.3.2.北美殖民地的幾種主權形式
根據英國對殖民地的主權的體現形式、英王對各殖民地的控制和總督的權力來源及授予方式,到獨立戰爭前,存在過公司殖民地、契約殖民地、王家殖民地、業主殖民地和特許自治殖民地等幾種形式。
【特許公司殖民地】 1606年,倫敦弗吉尼亞公司經英王特許成立,獲准在北美大陸北緯34度至41度之間進行開發和殖民事業。1607年,該公司的三艘大船載著120多名殖民者到達詹姆斯河河口,建立了詹姆斯敦定居點, 這就是英國在北美大陸的第一個永久移民點,隨後發展成為弗吉尼亞殖民地。1628年,一些英國清教徒建立了新英格蘭公司,並於次年改組為馬薩諸塞海灣公司,一年後,他們為逃避宗教迫害將公司遷往新大陸,建立了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
【契約殖民地與特許自治殖民地】 1620年,一批在荷蘭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國分離派教徒乘「五月花號」船來到今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他們在抵達美洲大陸之前,由成年男子共同簽署了一份契約,奠定了未來殖民地的政治基礎,宣布將制定「公正而平等」的法律來治理他們聯結而成的「公民政治團體」,據此他們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1636年,另一批清教徒來到康涅狄格河谷,建立了定居點並根據他們自定的章程進行管理。1639年,康涅狄格河沿岸的三個城鎮的殖民者共同制定了一個稱為「康涅狄格基本法」的文件,「依照股份公司的組織模式」建立了殖民地政府,並廢除了選舉權的宗教資格限制,因此,康涅狄格基本法被認為是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憲法。[2]當時,類似的契約殖民地還有普羅維登斯、紐波特、 朴茨茅斯、紐黑文等。但是,這些殖民地的居民因擔心日後生變,仍希望得到英國政府的正式承認,乃向英國政府申請特許狀。於是,以上述契約殖民地為基礎,先後於1662年和1663年合並形成了康涅狄格和羅得島兩個特許自治殖民地。
【業主殖民地】 在向北美殖民的過程中,英王也把那裡的一些土地賜給他的寵臣或貴族,讓他們根據特許狀進行統治,這就是業主殖民地。1632年,英王將馬里蘭封給巴爾的摩爵士,授予他「完全控制當地的行政、立法和軍事事務」的權力,他對英王則只有輕微的義務:承認英王的最高權力並奉獻某些貢物,使得巴爾的摩「儼如一個國王,只是沒有王冠。」[3] 這種殖民地實際上就是業主向英王獲取的封地,業主擁有統治的全權。後來建立的業主殖民又有:紐約(1664年)、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1663年)、賓夕法尼亞(1681年)、喬治亞(1733 年 ) 以及新澤西(1674年)。
【王家殖民地】 起初,北美的13個殖民地都不是王家殖民地。1624年,英王借口弗吉尼亞倫敦公司財政失敗和內部混亂,吊銷了其特許狀,宣布由英王政府直接統治,由英王直接任命的總督進行管轄。1679年,英王將馬薩諸塞殖民地超出特許狀規定的邊界的部分奪走,設立了王家政府,建立了新罕布希爾殖民地。1684年又將馬薩諸塞公司的特許狀吊銷。至此,公司殖民地已不復存在。紐約、新澤西、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也先後轉變成王家殖民地,到1752年,喬治亞因特許狀期滿而成為王家殖民地。這樣,13個殖民地中有8個為王家殖民地, 前述兩個特許自治殖民地,另3個仍為業主殖民地,即馬里蘭、 賓夕法尼亞和由賓夕法尼亞業主統治的特拉華。
總之,這些殖民地的建立無論形式如何,名義上都要承認英國國王的最高統治權並通過英國任命的總督進行統治。從這個意義上說,北美殖民地就是英國君主開疆拓土的結果,是由以英國人為主的歐洲移民所開拓的一塊新大陸。一方面,它們雖然同樣接受英王王冠的靈光,處在它的環照之下,「同等地」附屬於宗主國;但它們各自擁有自己的領土和疆域,是相互獨立、互不依賴、互不幹涉的政治實體。在經濟上,各個殖民地彼此相互分立,各具經濟特點,具有各自獨立的利益。
1.3.3.北美殖民地的一般政治體制
從經濟和文化上看,這些英屬殖民地不是為英國人所建就是英國人從荷蘭人或法國人手裡奪得的,其居民也以逃避宗教和政治迫害、來到美洲尋找機會的英國移民為主。從詹姆斯敦建立到獨立前的一個半世紀多一點的時間里,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增加了一萬倍,即從210人增加到220萬餘人。整個殖民過程中,雖然差不多所有的西歐國家都有人移居北美,但大多數是英國人,非英國人的移民僅占移民總人數的20-40%。根據1790年的調查,在十三個最早的殖民地的人口中,80%是白人,而且四分之三以上的白人來自英倫三島。[4]因此, 各殖民地的居民以英語為共同語言,具有相同的歐洲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就是當時歐洲已經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移民們關於企業制度、利潤制度、商業經營,關於財產、工資和收入的分配,關於政府的職能和作用,關於由一個管制的使用貨幣的市場,關於技術和資源的概念以及他們的勞動技巧和工作意願,都是來自歐洲的。總之,「殖民地的各種慾望就是歐洲文化的一個反映」,「殖民地經濟基本上是歐洲經濟移植於一個新的環境之中」。[5]
盡管各個殖民地體現英國主權的形式不同,但由於上述大體相同的經濟、文化背景,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大體相似的政治體制構架。弗吉尼亞殖民地政府的發展大概可以作為這一發展過程的代表。弗吉尼亞初民在1607年到達詹姆斯河口後,即在一個七人委員會的指導下建築了一個要塞和城鎮,准備了社會生活的一般條件。當初,由於工具缺乏,環境惡劣,需要有強有力的領導,不久就將一切管理權力集中到由殖民公司挑選的一位總督手裡。後來,公司里的一批自由主義者相信自治更有利於殖民地的繁榮和發展,就使公司採納了讓殖民者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自己事務的政府計劃。這樣,1619年建立了一個由人們選出的代表所組成的議會,另外有一個參事會與總督共同行使行政職能,並由參事會和總督充當殖民地的高等法院。這幾乎就是北美殖民地的政府的雛形,各個殖民地的政府大體上也都經過了這樣的發展過程。
在每個殖民地內部,都有一個代表英國國王的總督,他體現英國對殖民地的主權,各殖民地先後都建立了議會,由總督和議會共同治理。議會有權制定法律、法令,但不得與英國的法律相抵觸。王家殖民地的總督由英王直接任命;特許自治殖民地的總督由殖民地議會產生,業主殖民地的總督由業主任命,但也都須經英王批准。總督代表英王,掌握殖民地的行政權,並監督議會的立法,代表英國政府行使對殖民地議會立法的否決權。除賓夕法尼亞外,殖民地議會均實行兩院制。除特許自治殖民地議會兩院皆由選舉產生外(選民有財產等資格限制),其他殖民地的議會下議院由選舉產生,上議院通常在12-18人左右,由英王或業主任命。上議院充當總督的參事會,並可以否決下議院的立法。總督和參事會共同掌握殖民地的最高司法審判權,但沒有終審權,所有案件都可以上訴到英國樞密院。
北美殖民地政府的特徵,一方面,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力的劃分不分明。另一方面,殖民地議會下議院的地位和權力是很弱的,不過,它也掌握了一項重要權力,即財政權。議會控制政府財政,這在英國的議會政治史上就是一個重要發展,移民自然把議會主權的觀念帶到了北美殖民地。起初,英國政府指示各殖民地的總督強使議會通過永久性的征稅法案,不必逐年進行撥款。對此,殖民地議會普遍進行抵制並取得了勝利,尤其是殖民地議會一直堅持審議批准總督的薪俸,這樣,殖民地議會就可以逐年詳細規定征稅項目和數額,限定支出用途,並能撤銷政府的任何預算,以此制約總督和其他行政官員。在大多數殖民地,總督的薪金是預算中最大的項目。例如,1738年被任命為賓夕法尼亞殖民地總督的喬治·托馬斯,曾與該殖民地業主佩恩家族達成交易,允諾從將來得到的二千英鎊的薪金中付給佩恩家族五百英鎊。但賓夕法尼亞議會沒有批准他的薪金,使得這位總督不得不尷尬地向佩恩家族進行解釋,最後只得免除這筆支付。在南卡羅來納,英國政府最後被迫從西印度群島的稅收中付給總督薪金。[6]又如,1721 年馬薩諸塞殖民地議會通過撤銷有關撥款和扣發總督的薪俸,迫使總督簽署議會通過的法案。[7]
1.4. 從13個殖民地到13個獨立的共和國
1.4.1.北美的代議制理論與一個新民族的覺醒
1756-1763年英國與法國的七年戰爭,最後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結束,根據英法兩國1763年簽定的巴黎條約,法國人被趕出了加拿大,英國人控制了北美大陸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地區。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英國人贏得了戰爭,奪得了加拿大,取得了在北美的優勢地位,最終卻使英國人失去了北美。「從巴黎條約簽定次日起,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氣氛逐漸升級」。[8] 導致這種緊張氣氛的根本原因是:七年戰爭後,英國政府面臨由於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便企圖把財政負擔轉嫁到殖民地人民的身上。1763年上台的英國格倫維爾政府以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和管理為目的,推行了一套所謂帝國整頓計劃,試圖建立「更加高度集中的軍政式的統治」。[9]其主要措施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把英國的常備軍派到北美殖民地,並要求殖民地提供給養;二是第一次向殖民地徵收直接稅。然而,這時的「殖民地已經不再是那些移居海外的英國人居住的地方了,而是不斷壯大的美國社會的成員居住的地方,……宗主國和這些殖民地之間過去存在的一切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都逐漸過時了」。[10]從1763年到1776年間,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關系一直處於激烈的動盪之中。尤其是圍繞英國國會通過的1765年印花稅法以及1764年的糖稅法、1767年的「湯森條例」、1773和1774年的五項「不可容忍的法令」,爆發了三個回合大規模的、廣泛的反英斗爭。[11]
英國政府針對殖民地的上述法令,現實目的是要斂取錢財,而政治上的意義則是要顯示英國國會對殖民地的權力。殖民地的人們則質疑英國國會是否有權管理殖民地的事務。他們發揮了啟蒙時代的代議制理論,認為人民選舉的代表組成議會,是要保護人民的權利,其中最珍貴的就是財產權。征稅就意味著剝奪財產。但是,英國國會沒有殖民地人民選舉的代表,卻要向美洲人征稅,這就意味著未經殖民地人民本人或他們的代表的同意而奪走他們的財產。格倫維爾就辯解說,英國議會議員「不僅代表選舉他的人,而且也代表整個帝國」。[12]這樣,圍繞征稅問題,發生了兩種代議制理論的尖銳對立。英國的代議制理論認為,英國的國會下議院議員是代表整個國家,而不是代表選舉他的那個選區的。無論國民是否在事實上選舉過一位國會議員,只要國會中有一些議員的利益與這些國民的利益相近,就可以說這些國民有效地在國會里有了自己的代表, 這就是所謂「有效代表制」 ( virtual representation)。而在北美殖民地,議會是在殖民過程中由各個殖民點(城鎮)選出的代表組成的,代表名額一般是公平分配的,因此,人們普遍相信,議會議員首先是他那個地區的人民選到議會里的「代理人」(attorney),而不是代表某種更廣泛利益的獨自思考的「政治家」(statesman)。因此,人民是現實地選舉了代表,代表也是現實地代表當地選民的觀點。 這就是所謂「現實代表制」。 ( actual representation)。[13]因此,針對英國國會的那些顯示權力的做法,殖民地人民與英國國會針鋒相對,提出了「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
然而,英國政府的愚蠢行為似乎不可逆轉,所採取的壓制政策甚至不斷升級,無可挽回地導致了殖民地與英國的矛盾日益尖銳和激化,。最終的結果則是來自各殖民地的代表於1776年7月4日通過了由傑斐遜起草的著名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的序言中明確宣告,當時北美各殖民地面臨的問題就是「一個民族必須解除使其與另一個民族聯在一起的政治紐帶」,在世界各國中取得「獨立和平等的地位」;「這些聯合的殖民地從此成為並名正言順地成為自由而獨立的國家,他們解除對英國國王的一切效忠,這些國家與那個大不列顛國家的一切政治關系亦從此理所當然地完全廢止」。[14]這里所謂「獨立」,首先意味著對英國獨立。在英國,國王是維系民族統一的紐帶,是國家統一的人格化象徵。北美的大多數移民是從英國來到美洲的,當初,他們自然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他們的確就是英國人,在他們的心目中,英國就是他們的祖國,國王則是這個國家的象徵。而現在,英國成了「另一個」民族,他們已經不再認為自己是英國人,而是美利堅人了,原有的民族認同感崩潰了。而且,殖民地人民不再把英國政府掠奪殖民地的種種暴行僅僅歸咎於英國國會或者內閣,而是直接歸咎於英國的國王,於是,這些來自英國的移民終於割斷了這根與英國之間的最後的紐帶,解除了對英國的最後的感情和忠誠。
Ⅲ 為什麼當初英國沒有打壓美國崛起
打壓了,但打壓不了。
1、從美國獨立戰爭時看,英國確實打壓了,但是英國的皇帝沒有中國明代皇帝的氣魄把政治中心從南京搬到北京。
2、如果英國,當初政治中心從倫敦遷到美洲,估計沒有現在的美國了。
3、在英國打壓美國時,法德又打壓英國,美國因此獲得獨立了。
4、等到了一戰、二戰兩次經歷後,美國沒燒到戰火,英國把而成為美國小弟了。
Ⅳ 美國是如何脫離英國控制的
美國是通過從1775年開始的美國獨立戰爭來脫離英國控制的,具體如下:
第一點,美國的獨立戰爭也有工業革命的影響,隨著工業化帶來的影響,美國的無產階級迅速崛起,美國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可以說這是一場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其實加拿大以前是英國殖民地,但是當時發展還沒有很快,殖民的好處是帶來文化和技術,拉動當地的發展,不好的地方是影響了當地的文化傳承,同時也限制了當地人的民主和自由。這場革命也是無產階級的農民和傳統手工業者,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
這是自己理解的美國脫離英國控制的三部曲,雖然不是特別詳細,也概括了一下重要事件和關鍵時間節點,望採納~
Ⅳ 當年英國為什麼打不過美國
美國的獨立戰爭,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獨立戰爭。英美關系,即對立又統一。他們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敵人,同時又有較為統一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所以,當美國人要求獨立時,英國並沒有立即絕殺,而且國內也有很多同情美國的聲音,加之美國的國土面積大到令英國人無能為力,所以美國人很快就戰勝了英國,獲得了民主、自由和獨立。
需要注意的是,雙方在戰爭中死的人很少,而且兩國都以「紳士」自居,很多戰爭,都是剛一接觸,弱勢方立馬體面地投降,並且很快會獲得釋放,英雄般歸國。打來打去,更像一種演戲。
Ⅵ 馬光遠:美國打壓華為,而英國在歷史上又是如何打壓美國的
新據路透社消息,英國文化大臣奧利弗•道登在北京時間7月14日宣布,英國已決定停止在5G建設中使用華為設備。理由是,使用華為的技術和設備存在「安全風險」。
我為什麼這幾年一再說,很多人學經濟學學傻了,其實我也曾經傻過。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對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框架頂禮膜拜,認為歐美等國之所以能夠成為發達經濟體,就是奉行自由市場,以及維護這個市場體系的一系列的先進制度,這無疑是所有國家都努力的目標。然而,隨著對 歷史 的深入了解和對現實的冷眼觀察,我發現很多事不是他們宣揚的那樣的。
在 歷史 上為了維持他們的產業優勢和競爭地位,英美等國幹了不少見不得人的勾當。比如,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打壓華為,旗號是華為有「安全風險」,但是,從來沒有見他們拿出證據證明華為真的有什麼「安全風險」,其實,對歐美一些國家而言,華為對他們最大的「安全風險」就是華為在這個領域已經超過他們了。 在 歷史 上,一旦一個國家的產業比他們強,他們不是靠自由競爭去超越,而是:幹掉它!
別不信, 歷史 的確是這樣的。先說說英國,英國是亞當·斯密的故鄉。很多人總是想當然的認為,英國一定是斯密主張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成為世界強國的。但是, 歷史 的真相並非如此。英國的很多產業的發展,是靠英國政府的干預和對殖民地相同產業的打壓。
當年,印度的棉紡織業比英國的強,英國飽受印度棉紡織業競爭之苦。為了打壓印度的棉紡織業,扶持英國自己的棉紡織業,英國議會在1701年通過《棉布法案》,對英國從印度進口的棉紡織品徵收極高的關稅,甚至禁止穿著以印度紡織品(棉布)製作的服裝。直到1774年,在英國的棉紡織業終於超過印度之後,英國才廢除了這個法案。
事後的故事大家聽到的版本就差不多了,英國的紡織業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產業,而英國工業革命的起點就是從紡織業開始。至於英國的紡織業是如何成為全球最有競爭力的,這段 歷史 他們很少提。除了棉紡織業,英國還對殖民地的其他產業實施一系列禁令:不準建棟鋼樓或者切鋼廠;不準製造鋼和鐵的成品,即使供自己消費的也不準。另外,英國還禁止殖民地之間進行皮毛和羊毛物品的交易。
由此觀之,英國的崛起,根本原因在於英國實現了產業保護和貿易保護政策,而不是因為採用了斯密的不幹預思想、新自由主義市場機制。在英國經濟發展的 歷史 上,英國一直對重商主義給予抨擊,但英國恰恰是靠重商主義有了後來的經濟霸權地位。諾曼在《日本作為現代國家的崛起》中一針見血指出,「重商主義體系……是資本主義學會走路的拐杖!」可謂入木三分。
再來看看美國。美國當年是英國的殖民地,也是英國一系列產業禁令的受害者。當年,北美殖民地在工商業方面完全處於對英國的奴屬地位,除了家庭工業與手工業之外,不允許從事任何工業。據說在1770年,當英國的查坦勛爵看到北美的新英格蘭人開始嘗試進行一些工業時惶惶不安,當即宣布禁止殖民地從事製造業,甚至連一隻馬鞍都不行。
美國建國之後,美國的一些建國者不是傻子,他們知道英國為什麼強大,所以,他們開始採取英國曾經對付他們的辦法。美國當時的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力主發展美國的製造業。漢密爾頓是亞當·斯密的粉絲,但是,漢密爾頓一方面崇拜斯密,另一方面卻用斯密反對的手段開始發展美國的製造業。
在產業發展上,漢密爾頓不相信斯密的自由放任,他認為,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為了保護美國的製造業,漢密爾頓提出了促進國內製造業的四項政策:即保護關稅、禁令、原材料出口稅、資金補貼各自的效果。而這些美國曾經實施的措施,也是現在美國極力反對一些發展中國家這么做的措施。美國為了保護自己產業的發展,實施了嚴格的關稅保護,而美國一度是世界上關稅最多的國家。
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中,美國的朝野上下其實都非常明白,美國不是靠自由貿易。經濟學家保羅·貝洛赫把美國稱為「現代保護主義的搖籃與堡壘。」在對產業的保護上,一旦某個國家的產業超過美國,美國才不管什麼自由市場之類的規則,而是直接舉起制裁的大棒, 歷史 上如此,現在依然如此。對當年的日本如此,對今天的中國也如此。
有多少人曾經和我一樣是多麼的幼稚,認為英美這些國家是如何的公平,如何的講道理,如何的守規則。但是,看看他們對華為的做法,依然是很嫻熟繼承了他們的老祖宗對付其他國家的辦法,舉起保護主義的額大旗,進行打壓。原因絕非什麼「安全風險」,而是因為華為的確在這個領域超過了他們。對於英國當年的很多做法,德國的 「幼稚工業保護論之父」弗雷德里希·李斯特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有極其精彩的描述。實在太精彩了,摘錄兩段:
「1721年,喬治一世的大臣們當禁止印度工業品輸入的時候,曾公開宣稱,情況很明顯,只有輸入原料、輸出工業品,才能使國家富強……到了亞當·斯密的時候,除了我們在上面所列舉的一些准則之外,又初次填上了一條新的准則,這就是把英國的實際政策隱蔽在亞當·斯密所發現的世界主義的措辭與論據之下,目的在於防止外國仿效這個政策。
這本來是一個極其尋常的巧妙手法,一個人當他已攀上高峰之後,就會把他逐步攀高時所使用的那個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上來。亞當·斯密的世界主義學說的秘密就在這里。他偉大的同時代者威廉·庇特的、以及所有在他以後在英國執政的人的世界主義意向的秘密,也就在這里。」
成年人的世界真的很復雜,這個世界也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以為英美這些成年人都是遵守規則的模範,以為他們就是靠自由市場,而不是耍賴走到今天,以為世界上只有一種經濟學就是新古典經濟學。他們總是以老師的口吻不斷教訓我們如何如何做,但是,一旦學生超過了老師,老師們要麼指責學生做錯了,要麼就想辦法滅掉這個超過自己的學生,用李斯特的話就是「撤掉梯子」。當然,國與國之間的產業競爭從來都不是童話世界,英美打壓華為,撤掉梯子很正常。但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做錯了什麼他們才這么干,千萬不要幼稚地認為我們按照他們說的做了,他們就再也不會刁難我們。我們唯一做錯的,就是我們在一些領域超過了他們。
Ⅶ 美國崛起的時候,英國有沒有對美國強力打壓
誰說英國在美國崛起時沒有對其進行嚴厲打擊?在美國革命戰爭期間,英國派來的軍隊幾乎全部抵達北美,而英軍經過訓練、遠征,甚至在華盛頓領導下的美國民兵都是暴民,華盛頓的部隊走了二三十公里,民兵也基本消失了一半,正是在這樣惡劣的精神條件下..,華盛頓最終取得了勝利。
美國在19世紀初又爆發了與英國的沖突,當然這不是直接的沖突,而是美國進攻加拿大,加拿大當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這次進攻沒有取得勝利...,和加拿大叛軍聯合對英國入侵的華盛頓白宮放火,我們現在看到的白宮牆壁裡面是黑色的,這也是美國的恥辱,但是沒有得到重視,英國也沒有準備重新開戰。
雙方再次對美國和冷處理國家實施嚴格的技術和經濟封鎖,美國能真正進入世界的機會並不多,而美國和我們其他人一樣,也開始琢磨:嗨,別去太多干預管理美洲之外的事情,即使在最初的拉美事情自己也不想管,但作為經濟基礎雄厚的國家,它很快成為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並開始向整個美洲進行擴張。
Ⅷ 現在的美國那麼牛,為啥歷史上是英國統治下的殖民地
從美國現在的發展歷史來看,過去的美國從13個英屬殖民地中獨立而來。而現如今它成為了一個世界頂尖的超級大國。在200多年前,美洲的統治者卻是印第安人,在哥倫布發現這片土地後,1607年,大約有100個英國人來到了大西洋沿岸,他們在此建立了殖民地,也就正式標志著英國對該地區的殖民成立。
三、最終獨立
美國的獨立戰爭發起在1775年4月,在英軍對倪康科德小村的秘密軍火庫進行排查的時候,遇到當地的民兵圍堵,隨後雙方在爭執之下,有人開啟了第一槍。也正是這一槍的開啟就標志著美國的獨立戰爭正式爆發,此次戰爭連著打了七年,在1782年11月30日,英國政府和北美簽訂停戰協議,1783年9月3日雙方簽訂《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了美國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