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的外灘是1840年後,外國人在上海建的房子嗎(至今保留)
1840年以後,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對外開放,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占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至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科界和法科界占據,並分別被叫作「英科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
租界儼然是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外灘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設和最繁華之地。早期的外灘是一個對外貿易的中心,這里洋行林立,貿易繁榮。19世紀後期開始,許多外資和華資銀行在外灘建立,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東方華爾街」之稱。
於是,外灘成了一塊「風水寶地」。在外灘擁有一塊土地,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名譽的象徵。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外灘的建築大多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國建築師在這里大顯身手,使面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了二十餘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百餘年來,外灘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徵出現在世人面前。
『貳』 外灘的歷史
民國三十八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受命全面接管民國資本銀行。新生的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分行等國資銀行集聚外灘。
1979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上海新建的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要素市場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都首先落戶於外灘;眾多外資銀行回歸外灘。上海市政府讓出大廈,開設浦發銀行。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實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輪外灘交通綜合改造工程。7月,外灘開始綜合大改造。
2009年3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被中央批准後,外灘金融聚集帶確立,大體范圍是沿外灘,北起蘇州河,南至世博園區,整個范圍面積2.6平方公里。2010年3月28日,世博會開幕前夕,外灘全面完成改造工程。
(2)英國當時為什麼會租外灘擴展閱讀:
自19世紀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國搶占後,外灘便成為了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當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而外灘的建築大多也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
20世紀,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外灘出現了多層和高層建築,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
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浦發銀行大樓、恰和大樓等,還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呈現世界各國建築共存的局面。
『叄』 上海外灘哪一塊曾經是英國的租界哪一塊是曾經法國的租界
以洋涇浜(現在是外灘南京東路區域)為界,以北英國,以南法國。
上海話有「大英法蘭西,大家勿來去」,出自這個歷史典故。
『肆』 上海外灘歷史,要近代的,從1900之後直到現在的,謝謝
外灘是上海人最願意講述故事的地方,來上海不到外灘,就等於沒真正的上海。過去人們管上海叫上海灘,上海人認為這個灘,指的就是外灘。外灘有各式各樣的建築,也有數不清的人在外灘發了財。
1880年的外灘
而一百多年前,當第一船外國人來到上海時,他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很普通的漁村,當時的外灘也只是一條便於纖夫行走的小道。1842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野,這里的黃浦江岸也沒有任何防護設施,屬於黃浦江泛濫時的淤泥地帶。
1842年的夏天,參加鴉片戰爭的英國艦隊,終於開到了上海。由於《南京條約》的簽訂,從此,上海跟中國另外四個口岸,被迫開放。因當時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這條纖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鋪上了煤渣,取名為黃浦灘路。
法國冒險家描述當年的外灘:"不計其數的污水溝和小河縱橫交錯,到處是墳墩。低矮骯臟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殖民時期的外灘:美麗的"傷疤"
1928年的外灘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規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為通商口岸。第二年,英軍上尉巴富爾作為英國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領事,來到上海並做好定居准備。1843年11月7日,一艘名叫"水怪"的三桅船駛入上海,甲板上站著英軍上尉巴富爾和幾名隨員。
時有"小蘇州"之稱的上海縣城有27萬人口,大小街道60多條。上海道台宮慕久並沒有到碼頭迎接巴富爾,只是派了幾頂轎子把他們接到了道台的衙門里。正當巴富爾為租房的事大傷腦筋時,一個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願將他在城裡的52間房租給他,這樣,巴富爾和他的四名隨員才有了安身之地。但當姚書平提出要同巴富爾獨家貿易時,卻被巴富爾一口回絕。
隨後趕到上海的英商卻沒有巴富爾那麼幸運,他們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北門城牆外搭起簡易的茅棚。巴富爾緊緊抓住《南京條約》中"寄居……貿易通商無礙"等字眼,不斷對宮道台施加壓力,要他劃定一塊專供外國人居住的居留地,並選擇黃浦江邊的泥濘地作為租借地,這塊泥濘地便是今日的外灘。
巴富爾之所以選擇這塊800多畝的泥濘地作為租借地,一是這里東靠黃浦江,北靠蘇州河,水陸交通方便;二是外國商船兵船從長江口進入黃浦江,必須有一個停泊的地方;另外,東面的黃浦江上有英國軍艦游弋,這令他們覺得把自己的居留地放在自己軍艦的看護之下可以更安全。
1845年11月29日,在歷時兩年談判之後,宮道台與巴富爾簽訂《上海土地章程》,它規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場、東以黃浦江、南以洋涇浜、西以河南路為界限,這項居留地面積為830畝。這個章程曾被侵華外國人視為上海的根本大法。
上海租界的歷史從此拉開帷幕。上海外灘成為了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大多集中在這兒。《土地章程》簽訂當年,外灘建起11所房屋,開設23家洋行。
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歷史最老的部分之一。1845年起今天的外灘地帶被劃為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並在這里鋪設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英國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軍的保護。因為有了這么一塊租界,無數的探險家、商人紛紛踏上了這塊海灘。洋人喜歡在泥灘上跑馬,跑出了一條500米長的小道,當時上海人稱它為"馬路"。英國人管這條馬路叫外灘(Bund)。
19世紀末開始,上海外灘漸漸成為各個入侵的殖民國爭奪的肥肉,各國租界區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紛紛在此建造它們的體面建築。逐漸地,租界初期在這里建立的比較矮小的建築被拆毀,新的豪華大廈起立。這里原來駐有英國的匯豐銀行,當時的英國人稱它是"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華貴的一幢建築"。
自1846年上海辟為商埠以後,財富猶如神話般在這里堆積起來,一幢幢銀行大樓拔地而起。經過約一個世紀的營建,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在這個僅有4公里長的一條弧線上,鱗次櫛比地矗立起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希臘式、文藝復興式、芝加哥學院派、巴洛克風格……洋洋大觀。哥特式的尖頂、古希臘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陽台……處處散發著濃郁的異國情調,那別具一格的韻味讓人流連忘返。
到20世紀40年代,基本形成了今天上海外灘的格局。在短短的一個多世紀中,上海從一個海濱小城一躍成為遠東最大的都市。
謝謝請採納
『伍』 上海外灘歷史來源
外灘之「外」 外灘的「外」應是「外國」之「外」。在明代,老百姓把外灘叫黃浦灘。到1860年,咸豐皇帝開始把外國人叫外洋國人,李鴻章在上海辦了個外國語學院,稱為外國語學堂,「外國」這個詞開始在社會上廣泛使用。19世紀末,寶順洋行登了一則廣告,使用「外灘」代替「黃浦灘」。 外灘之「灘」 按照中國傳統,河流兩旁的延伸部分被稱為「灘」,外灘的「灘」就是這個意思。1843年的外灘是指外灘公園之灘,可以說是個不死不活的長灘,當時那裡建了大量的私人碼頭。後來英國人發布一條命令,對所有的私人碼頭均不承認,並用鋼筋混凝土築了一條浚浦線,外灘的岸線從此固定下來。外灘一開始是英國人專管領地,後來美國人進入干涉,外灘變成了公共租界,就成了公灘,也就是現在這樣一個社會公共空間。 外灘的翻譯 The bund」並不是外灘的英譯,對英國人來講,「the bund」也是外來語。中世紀時,奧斯曼帝國東征,阿拉伯中一個叫帕西的民族逃到印度,英國人到印度後,叫帕西人介紹東方的河灘,帕西人稱之:the bund。英國人來到上海後,就借用了「The bund」。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