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吃糖有什麼好處
大量吃甜食雖然有害,但如果少量並在合適的時候食用,對健康也具有一定的好處。比如,血糖濃度降低的時候,少量吃糖可以緊急補充。低血糖患者飢餓時會感到眼前發黑、四肢發軟,最好的辦法就是馬上喝一杯糖水。不好好吃早飯的人,臨近中午時常會感到昏昏沉沉、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能力下降,這時如果吃點甜食,就能快速恢復大腦功能。運動醫學研究證實,運動員在劇烈運動前如果補充少量含糖飲料,可以幫助他們提高運動成績;運動之後及時補糖,可以消除疲勞。普通人如果在洗澡前、飢餓時、需要提高注意力時少量吃糖,也有好處。
❷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從哪裡進口的糖
當時國內有不少製糖廠,還有不少是土法製糖的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設中華精糖公司,機器購自英國,以土糖為原料生產精煉糖,每日能處理4000擔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廣東汕頭角石開設分廠。
此外,英國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創辦太古煉糖公司。
繼英國之後,美國、日本等商人也來中國建立機械製糖廠,製糖工藝、技術、設備均從外國引入。由於社會動盪、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這些糖廠未能長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國東北開始種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噸的甜菜製糖廠(阿城糖廠)。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噸的甜菜製糖廠(呼蘭糖廠)。
1916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成立「南滿洲製糖株式會社」,並在沈陽郊區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噸甜菜的奉天糖廠,1917年投產。1922年又在鐵嶺建成鐵嶺糖廠,這兩座糖廠都於1926年停產。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東濟南興建溥益糖廠,於1921年投產,1929年停產。
20世紀30年代以前,不論是甜菜製糖廠,或是甘蔗製糖廠,或是精煉糖廠;不論是外資興辦,或是民族資本創辦的糖廠,都沒有成功,中國的機械化製糖業未能形成,仍然處於手工業製糖階段。牛拉石轆壓取甘蔗的古老製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製糖遍布城鄉民間。糖的產量及質量都不及先進國家,尚需大量進口食糖。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嚴重經濟危機,許多公司、商人急於推銷滯銷的貨物和積壓設備。中國成為他們資本輸出的一大市場。例如,美國的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工廠,即在此時來到廣東,推銷他們積壓的製糖設備。
廣東省的軍閥企圖通過創辦糖業,充實自己經濟實力,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極力支持、興辦機械化製糖業。
廣東製糖歷史悠久,製糖原料(甘蔗)豐富,客觀上也利於製糖業的發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鐵工廠、捷克斯可達廠兩家廠商的承包下,在廣東建成了市頭、順德、東莞、新造、惠陽、揭陽等 6座機械化製糖廠。其設計的總生產能力為每天壓榨甘蔗7000噸,每天產白糖700噸。機器設備全部由外國進口,工藝技術、設備規模都是空前的。廣東遂成為全國機械化製糖業的重要基地。
廣東興辦機械化製糖業的熱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製糖的其他省份,繼之紛紛建立機械化糖廠。但由於時局動亂,工業基礎薄弱,這些新式的機械化製糖廠,未能得到發展和繁榮,不少糖廠被迫關閉、停業。
20世紀以來,台灣省機械化製糖業發展較快。最早的機器製糖廠建立於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機械化製糖廠。1934~1943年間,台灣糖業發展迅速,糖產量劇增,並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製糖期,機製糖產量達到137萬噸。
❸ 19世紀英國人的茶葉 糖 咖啡可分別從那裡進貨
茶葉當然是印度了,咖啡和糖多從南美進
❹ 科普文:關於糖的一切(1)| 血腥的歷史與商業騙局
世界上出現一款飲料,「聖誕老人」是它的注冊商標,電影植入,明星代言由它發明
《商標法》因它而生
總統為它代言
二戰將它推向國際化
你猜出它是什麼了嗎?
沒錯,可口可樂
同一時期,伴隨著西方工業革命,一大批食品巨頭迅速湧起
1852年的卡夫食品(現億滋國際前身)
1867年的雀巢
1898年的百事
1923年的瑪氏公司等等
這些涉及咖啡、甜點、乳酪,飲料等食品各個領域的巨大財團,一條無形的線將其利益共同牽引——糖
糖——千年歷史中,如何與人類政治、經濟、戰爭產生密切聯系,甜蜜的背後又蘊含著哪些血色的歷史與骯臟的交易
公元前8000年,甘蔗在新幾內亞被馴化種植
不過這種具有巨大經濟效益的農作物,在最初的漫長時間里被用來喂豬、牛等牲畜
沒有人能想到這樣普通的作物在未來的某一天,會攪動世界格局,帶來無盡的殺戮與風雨
人類最早的食糖體驗是蜂蜜,直到印度發現,並利用甘蔗熬煮,製作冷卻糖漿,人類開始步入早期的製糖時期
公元前51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波斯為伊朗古語)侵略印度時發現了蔗糖的秘密
而隨後的公元642年,阿拉伯人侵略波斯進而知道了蔗糖
之後甘蔗以及製糖術便隨著阿拉伯人(伊斯蘭教)向西方擴張的腳步,踏入了北非和西班牙。
通過戰爭,甘蔗種植,以及蔗糖的製作方法以印度為發源地,不斷擴散至世界各地
11世紀,歐洲基督徒,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黎波里(中東地區)偶遇了甘蔗,他們欣喜將這種能給人帶來能量和甜蜜的事物帶回歐洲
與此同時,一場長達幾個世紀的罪惡篇章悄然拉開序幕
蔗糖流入歐洲後一度受到皇室和權貴瘋狂追捧,但苦於蔗糖的產量極低,使得蔗糖成為當時極為緊俏的稀有品,只有最頂尖的那一小撮人才有購買的資格。
在這樣的背景下,蔗糖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財富與權勢的象徵!
不論是出於對甜食的喜愛還是為了秀優越,當時的歐洲對蔗糖的需求量開始積量狂增,歐洲侵略中東後接手了當地的種植園,但有限的產出根本無法滿足歐洲日益膨脹的需求,歐洲貴族,迫切需要更多溫暖的土地,和廉價的勞動力,種植這種能榨取甜蜜的植物。
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遠航,首次將甘蔗帶入了新大陸,一場大范圍的殺戮、掠奪與圈地開始了
甘蔗被帶來這里不久,第一批奴隸也被輸入進來,美洲原著民被爭掠為奴工
牲畜在低叫,監工在怒吼,奴隸們在烈日下揮舞著鐮刀輕聲嘟囔著,汗水、灰塵、喧鬧構成了這個島嶼的早期歷史(——西敏司)
數以千萬的黑奴被運往這里,高密度的勞作,使得幾乎沒有人能活著出去,據不完全統計,有6000萬人因殘酷的勞動,缺乏醫療措施以及試圖逃跑,而死於甘蔗田中
公元1000年時,只有很少的歐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1650年時,英格蘭貴族已經噬糖成癖
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連接著不列顛、非洲、美洲,飽含罪惡與屈辱的貿易三角形成了:
不列顛的工業製品被運往非洲,非洲奴隸則販賣到美洲,而美洲的熱帶商品(棉花,咖啡,茶葉,煙草,香料等農產品)則銷入宗主國以及其他鄰國。
英國通過大肆發動戰爭建立殖民地,販賣黑奴,白糖,棉花,建立起近現代世界貿易體系,開啟了「日不落帝國」之路,世界的格局開始發生改變
19世紀,奴隸勞作伴隨著廢奴運動而徹底終結(英國1838年,法國1848年,波多黎各1876,古巴1884)
這些困於種植園內,幾個世紀的奴隸,獲得了名義上的自由,但孑然一身的他們離開種植園後根本無法生存,只能被迫接受種植園主的契約條件,加倍的工作與更低的報酬。
伴隨著不列顛帝國放棄重商主義開展自由貿易,一個嶄新的世紀開始了
由於美洲蔗糖的產量過剩,以及甜菜糖作為商業糖的沖擊,蔗糖價格開始大幅下跌
糖從1650年的稀有品,1750年奢侈物,轉到1850年的生活必需品,1850年後蔗糖的最大消費群體是窮人,相反1750年前則是富人(——西敏司)
這是一份博伊德勛爵整理數據(製作為曲線圖)
在糖產量的巨大加持下,歐洲人嗜糖量也在每日劇增
時間回到20世紀初,英國每人每年平均吃100磅(相當於45kg)糖,美國也高達40磅以上,而這一數字,還在穩步攀升
人們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大量攝入隱性糖,而可口可樂的問世,碳酸飲料的風靡更加劇這一狀況
1977年的美國,人們蔗糖消費的總量里65.5%的消費來自於預加工的食物——甜味的冷凍乳品、零食糕點以及軟飲料
美國喝碳酸飲料的高峰期是1998年,那時一個正常的美國人,每年會飲用53加侖,相當於723罐碳酸飲料
百事可樂曾推出的激浪飲料大受追捧,但沒人提醒民眾,一瓶激浪相當於37茶匙的糖
在這樣高攝糖環境下,美國以及歐洲地區,大量阿茨海默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繼爆發,科學界開始將懷疑的目光望向——糖
美國政府開始限製糖,每人每月只能吃兩磅,並宣傳人體不需要糖
糖背後無數財團和利益組織開始慌了,資本利益與公眾健康開始正面交鋒,資本深諳掌握了權威,才能在這場輿論戰中稱王
1943年,他們將糖研究基金整合到一起,第一項研究經費授予明尼蘇達大學的Ancel Keys博士,用於「研究人體新陳代謝」。記住這個博士,接下來會考
1955年,艾森豪威爾總統心臟病逝世(新聞視頻),這促使人們對健康關注達到頂峰
糖業迅速反應,三年後,一篇臭名昭著的七國研究出版,在這份報告中,成功把心臟病的原因,嫁禍給食物中的脂肪。而其撰稿人正是Ancel Keys博士(沒錯還是他)
1972年,John Yudkin博士,在《純潔,白色和致命》一書中警告人們:糖,可能才是導致肥胖、心臟病、糖尿病等病症的「真正兇手」,但其迅速被挺糖派科學家圍攻,名譽掃地,而挺糖派代表依舊為——Ancel Keys
而隨後的第二年,美國農業部研究者也相繼報道出,過量攝入糖,危害巨大,並且向全世界人民發出警告
糖業資本開始意識到,脂肪這塊遮羞布已經蓋不穩了,一場經典的危機公關開始
資本為了轉移公眾焦點,設計並編織出計算卡路里的健康謊言
1g脂肪9大卡,1g糖只有4大卡
他們呼籲民眾開始節食,吃糖沒有問題,只要控制卡路里,開始鼓吹,糖要比脂肪更加健康!並且重金聘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創始人Fredrick Stare 博士,在幾家媒體上,撰寫「科學文章」捍衛糖在美國飲食中主要地位。
大量被蒙騙的群眾開始踏上吃糖減脂的瘦身之路,糖業背後的資本大肆掠奪財富,與此同時,美國及歐洲等國家仍深受糖尿病、炎症、肥胖症、心臟病等高度爆發的困擾
真相雖遲,但一定會到
2009年Robert Lustig 教授《糖:殘酷的真相》演講正式打響「反糖運動」的第一槍
2014年澳大利亞紀錄片《一部關於糖的電影》揭開人體60天內,每天攝入40茶匙糖後健康變化
2016年更是揭露出糖業協會巨大丑聞——1965年曾高額賄賂哈佛研究員,讓其幫寫高級「科學」軟文,將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嫁禍飽和脂肪和膽固醇
更多的研究報道指出,糖可能引發的炎症,內臟脂肪的囤積,肝損傷,胰島抵抗等問題,以及糖的成癮性和對情緒波動等影響
當你在吃甜食時,比如棒棒糖果汁這一類,血糖會迅速升高,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從而感到快樂和興奮;
但也會迅速回落,原因是胰島素處理了糖分,同時會促進分泌五羥色胺,將情緒迅速拉下去;
當血糖下降至最低端時,負面情緒就會出現,由此身體又會釋放壓力激素,如腎上腺素將情緒拉高;情緒高後胰島素再次卷土重來........
這就是為什麼你的情緒總是波動。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指南,建議成年人和兒童每天的糖攝入量不超過25g,最高不超過50g
截至2018年,已有包括英國、墨西哥、愛爾蘭等28個國家和7個美國城市宣布對含糖飲料進行征稅,限製糖的添加量。
當陽光再次照耀拉丁美洲的廣闊土地,這片曾被千萬奴隸血染的田園煥發著勃勃生機,長達一個世紀的健康與資本的輿論戰,最後也以正派的勝利而告於段落
資本的傾向就是逐利和貪婪,這本身並沒有錯,但若失去對生命和自然敬畏,每一枚硬幣都將浸染著淋漓鮮血;公知與魔鬼握手,災難悄然降臨。
❺ 每噸白糖國內比國外1噸貴3000,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國白糖國內價格比國外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原料供應、市場供需、政策這幾個因素。
國內外政策也是影響白糖的重要因素。國外白糖的主要生產國有印度、巴西、美國等,各國都有相應政策干預白糖產量,進而維持白糖價格處於一個比國內低的水平,再加上美國等國有對白糖生產的補貼、支持措施,進一步降低了國際白糖價格。而國內白糖也是受宏觀調控的,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政府部門會根據國內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為了維持白糖價格穩定,保護我國的蔗糖、甜菜生產者,保護白糖產業,將白糖價格控制在一個稍高的位置,可以避免國外資本的沖擊,是有利的。
❻ 糖是怎樣能從歐洲的奢侈品變成大眾消費品的
蔗糖在12世紀傳入歐洲,由於其昂貴稀有,成為社會上層使用的奢飾品。隨著工業不斷發展、以及和海外殖民地之間關系的不斷轉化,糖開始變得平民化,成為大眾消費品,而在這種轉化過程中,糖的功能性也在發生變化,同時糖的傳播方式也能體現出社會內部的權力分配關系。
用糖與權利掛鉤,主要是通過蔗糖以什麼樣的方式傳播到其他社會群體,來說明英國社會本身是如何被組織起來,並可以標識出英國社會內部的權力分配關系。
就內在特徵而言,糖在早期是作為一種身份地位的展現。蔗糖與其他珍稀香料在加工食物時的混合;在製作「葯」時把碎珍珠或者上等黃金和蔗糖混和;華麗的糖雕以凝固的方式來展示,這些都明確了蔗糖具有何種意義,是一種在特權階層中表現權勢的意義。而隨著糖的普及和平民化,在西方社會群體和社交場合下,以糖宴客已經不能作為社會等級身份的象徵。糖在象徵意義上衰落了,但在經濟和飲食地位上得以提升。
糖在與經濟綁定的過程中體現了其內在的經濟利益,制定政策的社會階層以及販賣糖的商人階層同樣也象徵著一種權勢。商人的財富是建立在從非洲擄來的勞工以及美洲印第安人土著手中得來的百萬英畝土地之上,通過賣給非洲人,殖民者以及不列顛的工人階層,他將自己與英國社會權利中心綁在一起,這就是甜與權勢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