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噴火戰斗機的研製經歷了什麼過程
噴火戰斗機是由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生產的「梅林」水冷活塞式發動機的流線型飛機。噴火戰斗機採用了大功率活塞式發動機和良好的氣動外形。半紡錘形機頭,有別於當時大多數飛機的平禿粗大機頭,整流效果好,阻力小。發動機安裝在支撐架後的防火承力壁上,背後是半硬殼結構的中後部機身。機翼採用橢圓平面形狀的懸臂式下單翼,雖製造工藝復雜,費工費時,但氣動特性好,升阻比大。「噴火」是英國第一種成功採用全金屬承力蒙皮的作戰飛機。飛機的全部固定武器、主起落架和冷卻器等都裝在機冀內,單座座艙視野良好。
噴火戰斗機的綜合飛行性能,在二戰時始終居世界一流水平。與同期德國主力機種Bf-109E戰斗機相比,除航程和裝甲等略有不及外,在最大飛行速度、火力,尤其是機動性方面均略勝一籌。由於「噴火」的翼載荷比較低,因此與常採用「高速接近,一擊就跑」戰術的德國戰斗機格鬥時,可通過機動性好的優勢奪取攻擊主動權。
著名飛機設計師雷金納德?米切爾是較早嘗試單翼設計的先驅。1925年他為秀潑馬林公司設計了S.4競速飛機。它採用中單翼,外形設計簡潔,於1925年9月13日創造了363千米的速度紀錄。後來他又改進設計了S.5競速飛機。1927年,皇家空軍首次用S.5飛機參加了著名的施奈德獎競賽,並以452千米的時速奪得第一名。爾後米切爾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安裝了羅羅發動機。1929年9月12日,S.6改進型以530千米的速度創造了新的速度紀錄。1931年,S.6B再次以547千米的速度在施奈德競賽中獲勝。
研製歷程
1930年,英國航空部根據國際形勢和航空技術的進步,發布了新的研製戰斗機規范F7/30,要求研製高飛行速度、高巡航速度、高爬升率、大航程戰斗機,並從作戰角度著眼將飛機火力增加一倍。這個文件改變過去的保守狀況,使英國戰斗機研製進入一個新時期,對戰斗機設計是一場全新的挑戰。最富戲劇性的是單翼機和雙翼機之間的競爭。為了達到規定的速度,單翼機是首選方案,但穩定性好又要選擇雙翼機。其他方面的選擇是是否採用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旋槳,升降副翼以及承力蒙皮等。
1934年,英國航空部又制定了新的戰斗機研製規范F5/34,要求研製最大速度440千米以上,裝6至8挺機槍的新型戰斗機。結果又有許多公司參與競爭。這一階段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雙翼機完全消失了。卡姆提出了新設計方案,這架最終被命名為「颶風」式的戰斗機雖然是全金屬單翼結構,但採用了「憤怒」式的機身結構和尾翼形狀。
從技術角度看,「颶風」式是相當經典的,它沒有採用當時普遍應用的承力蒙皮結構,其他新技術應用也不多。因此它可以說是經典結構與現代模式的結合。由於卡姆具有豐富的戰斗機設計經驗,使得這種結合非常完美。它駕駛起來平穩、和諧,易於操縱。由於它的出色性能,英國空軍大量訂購了颶風戰斗機。「颶風」式後來又進行了系列改進,最大速度可達624千米。「颶風」戰斗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十分出色。雖然它的性能尚不如德國的Bf109,但由於低空性能好,盤旋性能好,且結構堅固,使它既能有效地攻擊Bf109,又能在受傷情況下得以生存。它與「噴火」式相互補充,在不列顛之戰中,沉重打擊了納粹德國的作戰飛機。
與「颶風」相比,「噴火」式則是真正的現代戰斗機,是各種新技術結合的產物。它可追溯到曾獲得施奈德獎杯的S.5水上飛機。米切爾在1933年設計的224型機雖然沒有獲得很大成功,但他不斷致力於對它的改進,先後設計了300型和K5054型飛機。
由此設計的「噴火」原型機於1935年1月開始生產,1936年3月5日進行了首次飛行。在試飛過程中,各種報告對它的反映很好。英國空軍決定大量訂購這種新型戰斗機。可惜米切爾因長期勞累而病倒,於1937年夏在年僅42歲時去世。代替他的設計師約瑟夫?史密斯繼之將「噴火」式投入生產,並承擔了進一步改進工作。
⑵ 英國為什麼不能製造先進的戰斗機和其他飛機
英國還是有很深的航空技術儲備的,之所以沒有自己研發,這是從成本考慮的。
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一塌糊塗,但是軍事上得到了美國的幫助,按照美國當時的建議,英國可以完全取消國內的航空業,所有飛機全部由美國代勞提供,但是英國為了防止萬一,還是保留了飛機最核心的航空發動機部分,這就是今天的羅羅公司。
⑶ 英國新航母為什麼是滑躍起飛而不是彈射起飛
因為英國的艦載機是F35,可以垂直起降,也可以在沒有彈射,沒有滑躍甲板的情況下短距滑跑起飛。很牛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