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英國共動員了多少兵力參戰
你好 二戰時期各國兵力部署如下
1;英國,5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300萬左右
2;德國,7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550萬左右
3;蘇聯,1.9億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1200萬左右
4;美國,1.4億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1050萬左右
5;日本,9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600萬左右
英國兵力來自於自身的兵役法體系與二戰時的戰爭動員體制:
英國兵役法體系分為;兵役制度、預備役制度及民防制度(此制度是由二戰中所產生,二戰後建立)!
英國兵役制度:
英國的兵役制度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一、「全民兵役制」時期。從公元8世紀到17世紀中葉,英國統治者先後建立了「國民軍」(即「民軍」)和
「義勇騎兵」,並逐步完善了這些「業余軍隊」的管理與訓練體制,為創建常備軍奠定了基礎。 「全民兵役制」的特點是:軍人的服役年齡不定;士兵的
服役期不定;官兵的關系是主僕關系。1645年,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國資產階級政囗府創立了常備軍。這支「新型正規軍隊」的兵員既從各郡受過訓練的「民
兵」中徵集,又在外國軍隊中當過兵的英國人中招募。當時,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已經建立了職業軍隊。英國很多青年在這些國家的軍隊服役,並掌握一
定的軍事技能,回國後志願加入了英國新建立的常備軍,成了部隊的骨幹或中堅。1868年,卡德韋爾就任陸軍部長後,在兵役制度方面進行了改革,縮短士
兵服役期,最高服役期限由21年減至10年,但士兵退出現役後必須再服6年(步兵)或14年(騎兵)預備役; 廢除「買囗官制」,無論是新軍官任命,或是以
後的晉升,都不得用金錢買;改善士兵的生活條件和福利待遇。1916年,英國國會通過法令,實行徵兵制,共徵召了800萬兵員在二次大戰後的1947年7月,
英國國會又通過了新的國民服役法。該法規定, 所有18歲的健康男子必須服現役1年,服預備役6年。在二戰後英國的兵役法也幾經更改!
英國預備役制度:
英國的預備役在致同樣也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早在1000多年前的撒克遜時代,英國就有了被稱之為「國民軍」的民兵。「國民軍」由全國人口中有勞動能
力的男子組成,平時種田、做工,戰時奉國之命奔赴前線,保衛家園。進入16世紀以後,都鐸王朝在英倫三島的每個郡都設置一名軍事長官,負責每3個月
召集一次本郡16~60歲的男子,以檢查他們的武器和馬匹。18世紀下半葉,英國面臨的外來威脅日趨嚴重,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則導致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
級的出現。因此,英倫三島掀起了一場「志願兵運動」。議會於1804年通過了「義勇騎兵與志願兵合並法」。志願兵部隊由各郡的軍事長官控制,由當地地
主豪紳提供經費。進入19世紀以後,為了加強海軍力量,英國政囗府除了大量徵兵外,還先後組建了多種海軍預備役部隊,以支援和保障現役海軍部隊作戰。
19世紀末,南非爆發了布爾戰爭,英國必須快速組建一支龐大的遠征軍,因此急需大量預備役人員。1905年,理查德?霍爾丹出任陸軍大臣,在他的努力
下,1907年國會通過了「地方與預備役部隊法」。奠定了英國陸軍現代預備役制度的基礎。地方軍的編成內,除了有大量的支援部隊外,共有10個步兵師、
2 個裝甲旅和1個傘兵旅。二戰以後英國的預備役制度也有多次改革!
從英國歷史上的兵役制度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二戰中人口為五千萬的英國可以動員出三百萬士兵了
望採納 謝謝
『貳』 能否介紹一下英國軍隊的歷史
英軍歷史
在英國倫敦的軍事博物館中,也許國家陸軍博物館是較為簡陋和不起眼的一個。
它位於倫敦切爾西區皇家醫院路的一側,由一座兩層樓的方形建築構成,加上地下室共有三層展廳,博物館的標志是門口擺放的2門二戰期間英國陸軍用過的M1野戰炮。博物館的小冊子稱,「在這里,你可看到英國士兵戰時和平時感人的故事,了解英國陸軍士兵從15世紀到今天的生活和戰備情況,國家陸軍博物館是英國陸軍自己的博物館,也是英國惟一的一家全面介紹英國陸軍的博物館。」
「長弓」之勝
博物館中講述的故事從1415年開始。當時,英倫三島擺脫內部紛爭,國王的眼光在盯向海洋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歐洲大陸,走出島國成為英王的最大心願。是年,英王亨利五世率6000官軍在法國北部加來一個名叫阿格尼科特的地方大敗法國25000大軍,英軍從此頻繁越過海峽,參與歐洲大陸的戰事。
據英國人的理解,國王亨利五世能以少勝多的原因在於其軍隊採用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博物館解說道,新式武器裝備,即「長弓」是國王軍隊獲勝的關鍵。「長弓」是冷兵器時代英國一大發明,樣子有點像中國的長矛,但要比中國的長矛長而重。作戰時,英軍把「長弓」綁扎在一起,以戰馬為依託,形成一排排利刃,直刺敵軍方陣。這樣做不但能打亂對手的進攻隊形,而且還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早在決意征戰歐洲前,英國國王就決定,男孩6歲起便要學習使用這種兵器,等他們長到20歲左右,便可以成為熟練的「長弓手」。一經實戰,這一武器和與之配合的戰術一起對保證英軍打敗大陸對手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國人也這樣認為,每一次戰爭都不會是前一次的重復,只有創造性地利用手中武器裝備,不拘於以往,才能不斷取得戰爭的勝利。
「龍蝦背」
國家陸軍博物館比較吸引人的展室是500年來英國陸軍的軍服展、18世紀英國陸軍官兵生活展和滑鐵盧之戰。早期的英國陸軍士兵身著紅色的軍服。博物館解釋說:「在當時的條件下,紅色是一種方便且便宜的染料。混戰中,紅色又很易識別……伊麗沙白時代,倫敦地區的陸軍官兵便開始穿著紅色軍服。1645年,英國『新型步兵』把紅色作為軍服的基本顏色。到17世紀末期,紅色軍服成為英國陸軍的主色調軍服。『紅外套』成為英國陸軍官兵的綽號。」且由於很像煮熟的龍蝦,英語有一句「龍蝦背」(LOBSTER BACK)的俚語。今天,提起「龍蝦背」,英國人都會告訴你,這是指他們的子弟兵。英國陸軍官兵穿了大約2個世紀的紅色軍服,到1845年拿破崙戰爭期間,紅色軍服仍為英國陸軍士兵所用。
站在紅色軍服面前,你可以閉目暢想,腦海頓時呈現一幅撼人心膽的場面:一場冷兵器的較量在歐洲某一原野上拉開。遠遠望去,身著紅軍服的英軍官兵猶如一簇簇紅紅的火苗時隱時現閃動著,紅軍服以馬隊為先導,以方陣隊形向敵人的方向涌動,戰馬和步兵揚起的沙場塵埃掩映不住陽光下的刀光劍影,嘶嗚的戰馬和面無表情的將士等著敵人近些,再近些,接下來便是一場昏天黑地的肉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戰中,紅色告訴戰友自己的位置,相互應策著,共同血戰敵手。
隨著火葯的廣泛使用,盡管方陣和肉搏仍是陸戰的主要方式,但雙方交戰的距離被火槍或火炮的距離拉開。到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陸軍的紅色軍服漸漸地顯現出其不足,敵人完全可在遠距離上發現那簇簇紅色的目標,紅色軍服成為敵人火槍打擊的活靶標。另外由於英國陸軍士兵出戰國外的日子越來越多,如在炎熱的非洲,一味要求穿紅色軍服不能適應作戰區域的環境需要。到19世紀後期,英國陸軍士兵軍服發生新的演變,紅色軍服逐漸為黑、灰、白、藍等顏色軍服替代。到1900年布匿戰爭期間(英軍征服南非部落之戰),英國陸軍正規部隊已全部放棄紅色軍服,而改淺色,特別是白色軍服為主。
但對一個講古的民族來說,直到今天,英國也沒完全淘汰紅色軍服。去過英國的人都會去女王居住的白金漢宮前看換崗儀式。除天氣不好,一般情況下每隔一天的上午11點左右都有這種儀式,從軍樂隊到衛兵,上崗和下崗的士兵都穿著幾個世紀前他們前輩穿過的紅色軍服,他們或步行或騎高頭大馬整齊列隊,從離白金漢宮不遠處的衛兵營隊來此。到了白金漢宮前,換崗的衛兵又是踢腿又是跺腳,又是奏樂又是吆喝,好不忙乎。奇特的打扮把人們帶回幾個世紀前,紅軍服仍試圖向圍觀者說,英國曾是個老牌帝國。但時過境遷,此時已非彼時的英國,紅色軍服在白金漢宮前演義著英國幾經盛衰的故事。
在白金漢宮附近的衛兵博物館中,我與看門人,當年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卡車司機,談起紅色軍服的故事。他說,考究的紅色軍服還必須配上由帶毛黑熊皮做的高帽子,早年時候,帶毛黑熊皮全從俄國進口,以顯示皇家的華貴和尊嚴,但今天真正用俄國黑熊皮做的衛兵帽子已不多見。老人說,他這里有一頂,已傳幾代人,駐在附近的衛兵每次來這里都要帶著試試。當得知我是位遠道而來的中國軍人時,老人欣然拿出熊皮帽子,給本人帶上。帽子裡面有些油膩,外面毛發也有不少脫落,肯定是試戴的人很多。為了不掃老人的興,我帶上了那毛絨絨的大帽子,感覺並沒想像的那樣重,且很暖和。合影之後,老人又拉住我長談。他說:「我知道中國,知道中國軍人進駐了香港,你們的軍服也很漂亮,我希望有一天能親眼看一看中國,看一看你們漂亮的軍服。」
早期的英國陸軍生活
看過陸軍軍服的演變史,我又按順序進入英國陸軍生活展室。
18世紀的英國士兵可沒今天英國士兵那樣清閑和舒服。當時,官兵很少有人享受足夠的醫療保障和津貼。士兵每日的津貼費為8個D(一個棄用的英國貨幣單位,每D相當3便士,100便士等於1英磅),其中6個D用於吃住,餘下的錢除養家糊口外還要自己購買軍服和其他必要裝備。18世紀士兵的食物主要是煮牛肉和面色,每日軍隊只供應兩餐。為省錢,許多官兵都不在軍營中住,而在營外找房子。由於待遇不高,官兵結婚的不多,即使結了婚,英軍也不允以承認。只有少數官兵能帶著家眷一起生活。當時,英軍中也有部分婦女,但她們並不算軍人,倒像今天的文職雇員,她們的工作主要是做飯和洗衣。
進入19世紀,英國陸軍官兵的待遇也沒多大改善。1800年,1名騎兵上校(團長)的日薪是23先令(已棄用英幣單位,介於英磅和便士之間),尉官日薪是14先令,列兵是1先令3個D。步兵上校(團長)日薪為13先令11個D,尉官為9先令,列兵為1先令。而當時英國的物價並不便宜。一位士兵1808年的一份帳單上寫道:1瓶廉價的酒1.5個D,一雙皮鞋6先令,留小姐過夜費5英磅5先令。英國作家塞穆爾·約翰遜寫道:「我認為,和社會上同一階層人,如勞工比,英軍士兵的生活要苦得多。」盡管如此,英國軍隊的紀律仍極為嚴格,如果違紀,如醉酒者將受到上司的鞭笞。
「招兵買馬」三百年
團曾是英國步兵的基本建制單位,一般由1名校級軍官任團長,團的名字也以團長的名字命名。隨著英陸軍規模的擴大,出現重名現象。1751年,英軍決定在團的前面加阿拉伯數字。1782年,英國步兵團又開始以所在郡命名,如當時的英國步兵第29團被命名為伍斯特郡團。
步兵團的組建由皇家授權,被授權者必須要有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一經皇家同意,政府會為官兵提供薪金和武器裝備,被授權者則負責士兵的招募、管理和訓練。這是完全商業化的募兵程序,首先雙方要解決錢的問題,政府與募兵者雙方按契約合同以給錢的多少來確定招兵的數量,而募兵者與被招募者則根據給錢的多少來決定服役期的長短。這種募兵制度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募兵成了他們發財的好交易。他們往往虛報招兵數量,向政府領取空餉,終飽私襄。
今天,英國全志願兵役制度更突出了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不同的是,英國國防部替代了中間商,英軍招募列入政府議事日程。相同的是,無論是在車站,還是在影院,你仍可見英國各軍種宣傳當兵如何之好的招兵買馬廣告。
18、19世紀,並不是每個英國人都想當兵,有時兵源很難找到。徵募者便把招兵買馬的時間放在冬季,冬季農活不多,城市也出現失業高峰,盡管待遇很低,但為糊口,許多人還不得不當兵去,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人除了渾身力氣一無所有。
大多數情況下,徵兵者對新兵有條件要求。但條件有時形同虛設,平時英軍就招不滿,戰時就更加困難。無奈,招募者只好放寬條件,一些老弱病殘者也穿上了軍服。戰爭爆發後,為補充兵員,政府還讓罪犯參軍。罪犯可用參軍的方式贖罪,並由此獲得「自由」。這使我想起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電視連續劇《加里森敢死隊》。二戰中,美軍曾徵用過「身懷絕技」的小偷小摸與德國人作戰。筆者猜想:美國這樣做也許受英軍當年徵兵的啟發。為募新兵,募兵者想盡辦法,過份地誇下當兵如何優越的海口,結果許多人當兵後才發現現實並不非如此,發放的津貼七扣八扣等到了自己行手上已是所剩無幾。
濃彩重墨滑鐵盧
博物館濃彩重墨的展廳是滑鐵盧會戰。17世紀,英國在世界上崛起,開始與歐洲大陸的帝國發生沖突,對手之一就是法國。1815年6月18日發生在布魯塞爾以南滑鐵盧地區的英普聯軍與法軍進行的會戰成為英國登上歐洲霸業的轉折點。會戰中,法軍傷亡約3萬人,被俘數千,英普聯軍傷亡2萬多人。法軍戰敗,拿破崙於6月22日退位。此次會戰後,歐洲10年時間沒再發生重大戰事,英軍從1815年的23萬人削減到1828年的10萬人。
對這場會戰,陸軍博物館充分利用光電模擬和錄相設備,較全面地介紹了穿紅軍服的英軍如何在威靈頓將軍的指揮下大破拿破崙方陣。英國首相丘吉爾對英國這段歷史做過論述:「……150年前,納爾遜、皮特和威爾遜擊敗過拿破崙……在這些世界戰爭裡面,我們或者保持著歐洲的領導角色,或者孤軍奮戰。」可以這樣說,英國陸軍的主角在這些聯合行動或孤軍奮戰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傳述英國陸軍的故事
走出博物館,門口一塊不大的石頭吸引住我。住足細看,上面雕刻著一位英國陸軍戰士的話:「當你回家的時候,請把我們的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告訴他們,為了你們的明天,我們失去了今天。」英國式的浪漫反映出戰士對未來的企盼,為了大英國帝國和它臣民的明天,戰士付出了一切。
就在完成這篇小稿時,我在問自己:對英國戰爭和軍事博物館的系列參觀是不是要把英國士兵的故事告訴身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潘瑩斌
『叄』 世界上哪幾個國家實施強制服兵役制度
強制兵役:即徵兵制,是一種國家徵募軍人的制度,亦稱為義務役、服兵役等,意指全體國民,如符合一定條件(通常是年滿法定年齡,且身體健康、無殘疾的男性),均須強制性加入軍隊服役一段時期(通常由半年至三年不等,視乎國家及軍種而定)。
實行強制兵役制國家:
新加坡、韓國、朝鮮、柬埔寨、中國台灣(志願役與義務役並用制)、越南、泰國(以抽簽方式施行)、伊朗 、土耳其、希臘、丹麥、瑞士、奧地利、挪威、芬蘭、俄羅斯 、巴西、墨西哥、埃及、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以色列(男女均實施徵兵制(全民皆兵))、古巴(男女均實施徵兵制(全民皆兵)。
法律上實施徵兵制,實際上實施募兵制的國家:中國、美國(原則上保留徵兵制,但自1970年後至今無實施)。
附:下圖所示
紅色:徵兵制、藍色:募兵制、黃色:現為徵兵制,計劃短期內改為募兵制、綠色;無軍隊
『肆』 英國陸軍的歷史
名義上說英國陸軍是負責國防和履行國際間共同防禦的部隊。但300年來英國陸軍都是在別國領土上進行防禦的,巴黎、羅馬、華盛頓、柏林、開羅、北京都曾是英國陸軍駐足之地,是一支不折不扣的進攻性軍團。
諾曼征服前的英格蘭是由國王衛隊和武裝自由民(每年訓練2個月)組成。1066年後,諾曼人推行封建制度,建立以騎士為骨乾的部隊,百年戰爭時期曾使用僱傭軍,長弓曾佔主導地位。玫瑰戰爭使用雇傭兵和民兵相結合的軍制。
現英國陸軍的源頭來源於英國內戰時期克倫威爾組建的新模範軍,查理二世復辟以後大部分被解散,只有冷溪近衛團被保留下來作為御林軍。詹姆斯二世擴充陸軍至2萬人,但王軍司令約翰·丘吉爾卻在光榮革命時帶著這支軍隊不戰而降,根據1689年簽署的英國權利法案,英國陸軍是隸屬於英國議會而不是英國皇室,至今不變,因此陸軍不能稱為皇家陸軍,盡管如此,地面部隊內的眾多團隊長期以來依然採用「皇家」頭銜。
1707年,隨著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合並,兩個王國的陸軍也一同合並,新的陸軍由當時的各個英格蘭軍團和蘇格蘭軍團組成。
從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英國是當時全球的軍事及經濟大國。軍隊迅速擴大,並發展成強大的作戰部隊,英國陸軍扮演主要角色包括佔領戰略地域、進駐殖民地、平息叛亂、支援盟國、及鎮壓敵對勢力等殖民化行動,如: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拿破崙戰爭等打敗了法國,克里米亞戰爭打敗了俄國。平定印度後,建立第二大英帝國後,又在印度建立了一直附屬性軍隊--英印陸軍。此後東方殖民地戰爭大部是英印陸軍打的,比如兩次鴉片戰爭、義和團運動、英緬戰爭、入侵衣索比亞和十九世紀末期的防止沙俄勢力的一連串阿富汗入侵。其時紅蝦兵威震天下,整個19世紀甚至有英國統治下的和平的說法。
19世紀末,陸軍大臣卡德威爾進行軍隊改革,改進編制和提高效能,廢除陸軍總司令,設立總參謀部。1905年又成立本土自衛隊(1921年改稱本土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霍雷肖·赫伯特·基欽納實行徵兵制組成百萬大軍,用消耗戰耗死了德國。戰後取消徵兵,軍隊人數大幅度減少。1939年7月臨近二戰再度實行徵兵。實行外圍打擊戰略,在北非消滅了德非洲軍團,在東南亞消滅了日緬甸方面軍,在歐洲打垮了義大利。和美軍一起登陸法國。
英國贏得了戰爭,但流幹了血(財富)。戰後印度獨立,英帝國瓦解,1960年取消徵兵制,陸軍全部由志願兵組成。隨著採用核武器,本土軍人數大為縮減,1964年設立國防部,國防大臣對首相和議會負責,國防參謀長向國防大臣提供咨詢。參謀長則由三軍參謀長協助工作,1972年全部陸軍歸地面部隊司令部指揮 。
『伍』 各國兵役制情況
世界各國的兵役制度,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義務兵役制(又稱徵兵制),即國家法律規定公民在一定的年齡內必須服兵役,如以色列、朝鮮等國。二是志願兵役制(又稱募兵制),即公民憑自願應召到軍隊服役,並與軍方簽訂服役合同,如英法美等國。
英軍愛胖子 德軍喜苗條 英國實行志願兵役制,英軍是完全由志願官兵組成的職業化軍隊。服役人員的服役期分別為3、6、9年不等,一般最長為22年,特殊情況可長達35年,主要由本人與軍方簽訂的合同而定。有意思的是,英國以前的體檢標準是將肥胖者排除在外的,因為體形魁梧的人擔任不了空間非常狹小的坦克的駕駛員。但最近英國已修改了徵兵標准,想多招募一些能乾重活且更好地操作重武器的「大塊頭」。
德國目前實行基本服役期為9個月的徵兵制,但也有少量服役期可長至15年的職業軍人,婦女可在醫務等部門長期服役。有意思的是,由於實行標准工作日制、自由配餐和高工資使服役顯得過於舒適,官兵隆起啤酒肚者大有人在。與英軍相反,德軍徵兵體檢的觀點是:胖人行動遲鈍,瘦子身體素質才過硬,所以對身材苗條的應征者更加偏愛。
法國兵源足 日美愁人少 法國軍隊是以職業軍人為主、志願軍人為輔的職業化軍隊。去海外駐扎維和的強大吸引力,使法軍能較容易地徵召到兵員。法軍不僅每年都能如願徵召到2萬多新兵,且絕大多數人都願在合同期滿後續簽。
日本現在實行募兵制,所有軍人都稱「自衛官」,待遇參照公務員的標准適當提高。自衛隊一度有極大吸引力——既提供了一個學習高科技技術的好途徑,又不必面臨上陣受傷的危險。但目前,民眾反對出兵海外的呼聲高漲,加之自衛隊待遇的相對下降和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想參加自衛隊的青年日益減少。
美國目前實行全志願兵役制,凡年滿17至35周歲的男女,經智力測驗和身體檢查合格者,均可入伍,年限根據本人與軍方簽訂的合同而定。第一次入伍的兵服役期為4年,技術復雜的專業士兵服役期為6年。第一期服役期滿後,可繼續簽訂合同,延長服役最長可達30年。伊拉克戰爭使美軍人手越發顯得不足,嚴重依賴後備部隊支持。為緩解兵源緊張的壓力,美軍方將陸軍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徵兵的年齡上限從34歲提高到39歲。
『陸』 二戰時期,英國男子希望參軍,該如何報名
那時都是義務兵制,是強迫你去,你沒得選擇。所有適齡人選都會直接接到一封徵兵信(不管你在哪裡,只要你有住址),要求你在某年某月某日入伍,然後你必須要交接手頭的工作,然後及時入伍。有時候會有車來集中接送,有時候就直接告訴你什麼時候必須到什麼地點去。軍隊在每個地方還有憲兵專門監督,偏遠地方會直接有人上門要求你入伍,就這么個情況。
其實一點也不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