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美達(顯卡晶元),收購arm英國公司(屬於日本軟泥集團(cpu晶元)),arm如果不同意,不同意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0
Ⅱ 英偉達收購ARM需要中國的同意嗎
英偉達(Nvidia)收購Arm,使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專利基礎掌握在美國公司手中,承諾保持許可證開放並沒有多大意義。英偉達是一家美國公司,必須遵守美國政府的各種命令。
考慮到2020年以來的一系列進展,要想讓中國監管機構同意收購Arm,英偉達顯然必須做出比高通更大的努力和讓步。
國家戰略對英偉達來說也是不可避免的。Arm在被英偉達收購後成為一家美國公司的子公司。中國監管機構會考慮到這一點。
(2)英偉達並購英國公司進展如何擴展閱讀:
2020年9月14日,軟銀宣布同意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晶元設計公司ARM出售給晶元製造商Nvdia。如果交易成功,將極大地改變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格局,並創造出一個新的晶元巨頭。
根據ARM業務的未來表現,軟銀還將獲得至多5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而ARM員工將獲得價值15億美元的英偉達(Nvidia)股權。
據報道,英偉達將向軟銀支付120億美元現金和215億美元股票,其中20億美元現金將在簽約時支付。
Ⅲ 反對沒用,3大晶元廠集體發聲,支持英偉達收購ARM,你怎麼看
之前有關英偉達ARM收購案,堅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掌握,從上年9月份逐漸,英偉達就會有意買下ARM公司,從而提高自己在全世界半導體材料銷售市場中的影響力。本次買賣涉及到的額度達到400億美金,假如ARM被取得成功收購,那麼將造就集成ic領域迄今為止額度最大的交易明細。
Ⅳ 【汽車人】英偉達收購ARM,汽車智能化霸主誕生
對於這樁交易能否成功,中國監管機構的一票成為決定性的一票。無論是華爾街在二級市場打擊軟銀集團,還是英偉達收購ARM,都可以看到美國在金融和晶元領域的強勢地位和遠見。英偉達在智能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已卓有成效,對ARM的收購必然使他們在汽車領域如虎添翼。關鍵問題是,中美政府又如何看待這樁收購案呢?(文/《汽車人》張恆,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晶元巨頭CEO表態,400億美元收購還在繼續,中國是反對無效的嗎
假如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確實將日本電氣公司收購,那麼依照美國辦事的德行,一定會再一次產生壟斷性。因此 這一件事兒在傳來信息以後立馬就被很多人所抵制,實際上美國那樣做的目地不過是像促使自身在尖端科技當中一直占據肯定的主導權。
Ⅵ Arm創始人連夜向英首相「呼救」 英偉達400億收購案前途未卜
美國當地時間9月13日,英偉達正式發布官方聲明稱,將以高達4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軟銀集團旗下英國晶元製造商Arm公司(不包括Arm的IoT服務)。
這次的收購不僅是世界晶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筆交易,還是今年迄今為止最大的收購交易之一。
韓國晶元行業的部分高管和專家甚至擔憂,英偉達對Arm的收購有可能加劇英偉達在自動駕駛汽車和其他未來技術方面與三星、高通和其他公司的競爭,同時也引起人們對Arm可能會提高競爭對手的許可費的擔憂。
「此舉標志著英偉達試圖進一步深耕汽車晶元市場,其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即將起飛,三星和高通是主要的推動者。而英偉達收購Arm意味著「汽車處理器晶元市場將出現一個可怕的競爭對手。」韓國半導體與顯示技術學會會長ParkJea-gun表示。
Arm聯合創始人連夜向英首相「求助」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連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Hauser都加入了「唱衰」收購的陣營。早前,他就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將Arm賣給Nvidia將會是一個行業災難。而在今天這項交易正式官宣之後,他直接發表了一個公開信,要求政府「救救」Arm,聲稱首相如果對此事不作為,就將成為「那個將英國變成美國附庸國的人」。
以下是公開信譯文:
尊敬的首相,
作為arm的創始人之一,我非常關注Arm出售給英偉達這個交易,而這封信則是我在劍橋的同事和英國的金融和電子產業的人共同簽署的。
首先,我們擔心成千上萬名Arm員工在劍橋的工作受到影響。當總部遷往美國時,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英國失去工作機會和影響力,正如卡夫(Kraft)當初收購吉百利(Cadbury)時所看到的那樣。
其次,將Arm出售給Nvidia將破壞Arm的商業模式的根本,該模式原本可以被稱為半導體行業的「瑞士」,與500多家被許可人以平等的方式交易。他們大多數是Nvidia的競爭對手,當中有不少英國公司。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從長遠來看,這是國家經濟主權的問題。
Arm是英國僅存的領先技術公司,Arm在手機微處理器方面占據主導地位。它的市場份額超過95%。英國受到谷歌,Facebook,亞馬遜,Netflix,蘋果等公司在美國技術領域的統治。由於美國總統在與中國的貿易戰將技術優勢「武器化」,因此除非英國擁有自己的討價還價武器,否則英國將成為附帶受害者。Arm為蘋果,三星,索尼,華為以及幾乎世界上所有其他品牌的智能手機提供動力,因此可以對他們施加影響。
將Arm出售給Nvidia意味著,Arm將受到美國CFIUS法規的約束。英國電子行業有數百家公司,僱用數以萬計的人在其產品中使用ARM。其中許多產品出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市場,那就意味著他們都必須遵守美國CFIUS法規。
這使英國處於令人難以置信的立場,即關於允許Arm出售給誰的決定權將在白宮而不是唐寧街。主權曾經主要是一個地理問題,但是現在經濟主權同樣重要。將英國最強大的貿易武器交還給美國正在使英國成為美國的附庸國。
為此我們認為,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才能完成這筆交易。且它們都必須具有法律約束力,否則將無用:
1、劍橋的工作保障。
2、Nvidia不得享有比其他Arm客戶更優惠的待遇。
3、英國必須獲得美國CFIUS法規的豁免,以確保英國公司不受限制地使用我們自己的微處理器技術。
出售給Nvidia的Arm的自然選擇是將Arm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並再次使其成為英國擁有的公司,並擁有黃金股以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由於您已經花了5億英鎊幫助OneWeb走出第11章,對於英國來說,這並不像Arm那麼重要,因此您可以花12億英鎊作為主要投資者在倫敦證券交易所進行IPO。首次公開募股一直是軟銀宣布獲得流動性資金的途徑。
如果您不為國家利益而進行此項交易,歷史將不把你看作將英國帶出歐洲的人,而是那個將英國變成美國附庸國的人。
HermannHauser博士敬上
據悉,因涉及利益方眾多,這項交易將面臨嚴格的審查,需要經過中國、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批准,預計監管審批需要18個月的時間。
各國政府、反壟斷部門、業界競爭者再加上Arm聯合創始人都將成為這筆巨額交易前路的重重阻力。看來,老黃要一統晶元江湖,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Ⅶ 英偉達收購ARM對我國有何影響
關於英偉達收購arm的事情,基本上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結果,400億美元買下a rm應該對於英偉達來講不會太虧,畢竟孫正義也是320億購買過來的。雙方目前協議已經達成,就等待審核成功就可以完成並購了。
一旦收購成功那麼arm就會從英國公司直接更改國籍了,到時候如果利用政治手段來制裁我國的半導體行業,我們基本上可以說是毫無還手之力,從架構技術到ip授權我們哪個都使不上勁。因此對於我們國家而言,這樣的一次收購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而且未來面臨的事情也將更加嚴峻,因為主動權都掌握在了別人的手上。
不過就目前而言,只是兩家公司已經協商成功了而已,還有要經過許多國家的監管部門同意才行,只要有一個否決票,那麼這一次的收購那就是不成功的,如果要強行並購的話,那就得退出投否決票的那個國家的市場,我相信我們國家肯定會對此行使一票否決權,不然的話是讓他們能這樣輕易收購成功,對我們的打擊是十分大的。
Ⅷ 英國科技巨頭ARM的收購競賽正在升溫,現況如何
目前英國的眾多科技巨頭都在加大了對於arm的收購競賽,使得這一次的收購充滿了可看性,可是現在英偉達卻進入了獨家的談判期,那麼可能會是由英偉達獲得最終ARm的收購權。
通過了解我們可以知道,本來軟銀的創始人是希望通過400億英鎊的價格來進行收購的,這已經遠遠高出了,之前2016年240億英鎊的價格,那麼就意味著軟銀對於ARm的價值是極度肯定的,同時也是給眾多的那些想要進行競爭的人一個提醒,那就是如果你們想要和我競爭的話,請先把價格繼續往上提一提,我們知道這本來也算是一場價格爭奪戰,只有那些真正有資金,有財力並且有科技的公司才有可能來進入到決賽圈中,不然就算是你進行收購了,你也不可能將其消化為自己的財產。
Ⅸ 英偉達收購ARM,有幾成把握
英偉達可能會看到ARM在移動業務中的巨大價值
地球上幾乎每一部智能手機以及大部分平板電腦中,都有ARM的CPU內核。現在,它們也可以在許多AR和VR頭戴裝置中找到。
所有這些設備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也需要GPU。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提供高解析度顯示和/或在高幀率下玩圖形密集型游戲的相當強大的GPU。此外,驅動相當大比例這些設備的SoC現在還包含(除了CPU和GPU)用於處理AI/深度學習演算法的協處理器。
ARM也在通過其MaliGPU和Ethos-NAI協處理器來滿足這些需求。但是在這些領域更具競爭優勢:例如,高通公司的驍龍(Snapdragon)SoC將ARMCPU內核與專有GPU和AI協處理器配對,三星已經與AMD達成協議,將在未來的移動處理器中使用AMD的GPUIP。
考慮到英偉達的GPU帝國以及它在許多新GPU中集成專門的AI處理核心(稱為張量核心TensorCores)的工作,它看起來很有可能在移動設備和AR/VR頭戴設備中提高ARM的GPU和AI協同處理器的附加率。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