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的士兵長什麼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的士兵長什麼樣

發布時間:2023-03-18 05:10:19

『壹』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底有多少炮灰 談談一戰爆發時各國兵力

國內出版的一戰史著作雖然不算多,但實際上也不算很少。但書讀的越多,我反而越迷惑了,一個很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這些書的很多數據是對不上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戰爭爆發時的各國兵力。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起初,法國集合了大約62個師,165萬人,後來增加到350萬人。」漢森·鮑德溫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綱》
「男性最先於20歲時入伍,經過3年的常備役,即是11年的後備役;最後是兩階段7年的役期,分別在地方自衛隊或地方後備隊服勤。這種兵役制度使法國在開展之初,相較德國的五百萬人,擁有近四百萬經過訓練的戰鬥力。」——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第一個294.4萬或許指初步動員後的法軍(包括海陸)人數,第二個後來增加到350萬,其前面提到62個師,對應進一步動員後的法國陸軍人數,第三個近四百萬經過訓練的戰鬥力,指根據上述兵役制度,可動員人數也不少。

本文出自北朝論壇,作者:折劍頭

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北朝論壇公眾號beichaoluntan。

獲取更多軍事歷史方面的知識,北朝論壇歡迎您。

『貳』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名陣亡的士兵,是哪個國家的叫什麼軍銜多少神馬時候被擊斃的

加拿大彎李漏擾升的埋爛老列兵George Lawrence Price,1918年11月11日被擊斃。他是史料記載中一戰最後戰死在沙場的士兵。望採納。。

『叄』 一戰英國人的步兵是什麼裝備

★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五人組套裝。士官、機槍手、3個步槍手活躍的姿態栩栩如生。

★服裝和裝備也是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還原。

★恩菲爾德步槍和路易斯輕機槍,防毒面具和水壺等也忠實地立體化了。

★步槍可以選擇是否裝上刺刀。

★可以選擇頭盔或普通布帽。

★追隨著塹壕坦克MK.Ⅳ布置一個場景將很有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步兵,在1902年採用穿著P02野戰服,在它性能上的繼承者則是P08。其典型的特徵就是採用了低能見度的卡其色,一般士兵綁腿,士官則是穿戴皮革制的。大戰中期後開始注重防禦從空中跌落的彈片,開始使用碟形頭盔,同時在頭盔上附有布匹以減小跳彈。

『肆』 英國童子軍參戰之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90周年之際,英國隆重推出了一部名為《英國童子軍》的紀錄片爆出一個驚人的事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方招募了25萬名不到參軍年齡的童子軍,其中近一半人最後傷亡。這件事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歷史學家理查德?凡?埃姆登為這部紀錄片進行了大量研究,他透露說,英國是1914年8月14日宣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之後不到兩個月,英國軍方就招募到了75萬名志願參戰的士兵,趕赴血雨腥風的歐洲戰場。這其中包括了25萬名年齡只有十來歲,不到法定服役年齡——18歲的男孩,最小的甚至只有14歲。

據當年參戰的一名倖存者威瑟斯透露說,當時他只有17歲,但在政府的鼓動下,他沒有告訴父母,自己獨自在徵兵處虛報了信息,負責招募的人沒有多問,也沒有核實,就讓他加入了軍隊。威瑟斯說:「當時很多隻有15歲左右的男孩都謊稱自己有19歲或者20歲。」

據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穩定軍心,迫使士兵與德國兵血戰到底,英國軍隊最高統帥部強化了行刑隊的執法,凡被軍事法院判處死刑的開小差的士兵,一律由行刑隊快速處決。而「童子軍」如果在戰場上發生開小差當逃兵的行為,同樣要被行刑隊處死。

東倫敦男孩亞伯拉罕?貝維斯泰因當年就是承受這種不幸的一個。1914年9月,16歲的他應召入伍。1915年2月,貝維斯泰因在吉旺希的一場戰役中後背中彈受傷,被送往一家醫院接受治療。在即將返回前線時,一枚手榴彈在他身邊不遠處爆炸,飽受驚嚇的貝維斯泰因不願再回到戰場去。他拒絕服從長官的命令,於1916年3月20日遭到了處決。

《英國童子軍》一片中還講述了自由黨議員亞瑟?馬克漢姆為這些年輕孩子奔波的感人故事。因為憂慮孩子們的安全,他憤怒地指責英政府採用欺騙性的手段騙這些孩子入伍。他還一直以奔走、呼籲、請願,期望軍方下令撤回這些童子軍。然而,由於當時的英政府並不重視這個問題,他的這些努力最終全是徒勞。

這件事是真的嗎?如果不是,為什麼事隔90年,英國方面又允許紀錄片《英國童子軍》的面世?人們的疑問仍在繼續。

『伍』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軍隊單兵裝備

『陸』 第一次世界大戰士兵日誌

抱歉,只是片段: 1914年12月臨近聖誕節期間,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五個月,整個西部戰線發生了一件令德國最高統帥部和英軍最高參謀部驚恐萬狀的事——聖誕節期間,西部戰線的交戰雙方突然間停火了,先是一兩個連隊不放一槍,最後是整個西線數百萬一線部隊全部停火!交戰的一線部隊指揮官們誰也沒有下過停火的命令,而且也沒人知道哪支部隊率先停火。 據了解,作為英國第一皇家沃里克郡團(1st Bn the Royal Warwickshire Regiment)的指揮官,漢彌爾頓上尉離開作戰的戰壕並且和德國部隊同等級別的軍官在靠近比利時伊珀爾鎮附近的一個小村莊的「無人區」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 據悉,漢彌爾頓上尉的這本日記主要記錄了1914年8月5日到1915年1月12日的戰事,該日記是90年後被其孫子向外界透露的。在日記中,漢彌爾頓上尉寫道「1914年的聖誕節,德國人想和我們談話。」 比利時一小鎮舉行會面 漢彌爾頓上尉的秘書格雷戈里隨後志願站出來作為第一個和德國人會面的士兵,之後,漢彌爾頓上尉同意和德國一名軍官在第二天黎明進行「會面」。在1914年聖誕節那天,漢彌爾頓上尉在日子中寫道:「第二天早上,我在這個小村莊和德國134師中的一名撒克遜軍官,他當時全副武裝。我當時指了一下他的左輪手槍和煙袋。他笑了笑,隨後說道,「我沒帶任何武器,這下你放心了吧!」」 「隨後,我們兩人握手致意,我們表示,我們雙方都面臨困境,之後我們同意雙方部隊各自返回自己的戰壕中並且休戰48小時。」 戰場上打起足球賽 據漢彌爾頓上尉在日記中記載,在雙方48小時的休戰協議中,雙方士兵紛紛走出各自的戰壕並且一起歌唱聖誕頌歌。 隨之而來的是,兩支敵對軍隊之間發生了空前絕後的兄弟情誼:德方的福利茲蠟燭芹橡、蛋糕和雪茄,英方帶聖誕布丁,在中間的「無人地帶」進行交換。雙方交換禮物,一起唱歌和踢足球,權宜地利用錫罐充當足球,利用挖戰壕的鎬充當門柱。 一公里防線的休戰氣氛立即感染了周邊其它的防線,並且迅速擴散到一千多公里長的西部戰線,數百萬大軍立即停止了射擊。在比利時小鎮伊珀爾,五個月來打得你死我活的英軍和德軍士兵乾脆辦起了足球賽。沒有真正的足球沒有關系,他們將稻草團成圓球,或者用空的紙盒子當足球來踢。這樣的比賽每天都進行,一場球要踢一個小時,直到雙方踢得精疲力盡為止。 敵人原來是故人 在頃嫌前線,漢彌爾頓上尉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當時聽到德國人在我們對面的戰壕里大聲叫喊,他們用英語大聲問,『你們是英國沃爾維克斯人嗎?』。作為回應,我們的士兵回答,『想知道我們是哪裡人,那你們就過來看看吧!』。隨後,他們立即說道,『你們從戰壕中出來,我們也出來,咱們在中間地帶會面,我們還會給你們帶一些香煙的。』」 當時德國參戰的士兵中戰前多半在英國打工,都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們多在英國倫敦,布萊頓和布萊克普爾開計程車或者烤麵包。直到戰爭爆發後,他們才被迫回國扛槍打仗,有些人甚至不得不把家丟在英國。 因此,當雙方停火開始打照面的一剎那,他們才發現彼此廝殺了五個月的敵人嫌乎旁有不少是故人:一名德國軍人戰前曾在英國工作過,當雙方近戰的時候,雙方好幾個英國兵突然大叫起來:「服務員!」,原來他們戰前是這名德國軍人服務過的餐館的常客! 英國人不忘記幽默 據了解,當時盡管是在戰爭的非常時期,但是漢彌爾頓上尉仍不忘記幽默一下,漢彌爾頓上尉隨身的一名同事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黑色鬍子,漢彌爾頓開玩笑的對德國那位軍官表示,「看啊!當時入侵我們的沙俄軍隊都被我們趕跑了。」 戰爭中不忘記欣賞藝術 在日記中,漢密爾頓上尉還描述了他在「聖誕節休戰」這48小時的時間里,還與以冷酷而幽默地描繪戰壕里的士兵而著名的英國連環漫畫家布魯斯·班斯法瑟(Bruce Bairnsfather)。漢密爾頓上尉說:「當時班斯法瑟和我們士兵一起進餐,他和我們一起唱歌並且還和我們分享了一些他的最新作品。」

『柒』 影院熱映《1917》:大戰爭中的小人物,長鏡頭下的榮辱悲歡

故事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兩個英國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到緊急軍令,二人必須在極短時間內把軍令傳至前線,否則包括布雷克的哥哥在內的1600名士兵將無一生還。

為此,二人開始爭分奪秒地與時間賽跑,深入情況虛實未知的敵區,見到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一路上的驚險刺激 不可用只言片語進行講述,足以讓觀眾提著一顆心與二人一起歷險。

有人說影片宛如VR打怪,它確實有這種身臨其境之感,劇情推進讓觀眾非常具有代入性。尤其是長鏡頭的技術讓人無可挑剔,節奏感十分強烈,情節連貫工整,幾乎沒有多餘枝蔓。

然而,《1917》絕不僅僅是一個打怪的任務,也並非只是空洞的長鏡頭技術支撐。影片拍攝和剪輯技術固然讓人稱奇,然而更讓人觸動的是對戰爭的反思,以及戰爭下的小人物的抉擇和其榮辱悲歡。對人性的刻畫和人格力量的描摹才是影片真正的硬核。

一、場景對比,對戰爭的嚴厲譴責和控訴

兩個人的小黃花,一個人的青草地

但凡講戰爭的電影,場景大多是血腥悲壯的,而《1917》里的場景,其光影的變換和建築的布置,其意向本身像極了一首詩。

影片開始時無垠的青草地上盛開著一大片的小黃花,細碎的花枝在風里輕輕地飄搖著,那麼靜,那麼美。隨著鏡頭拉遠,出現恬靜睡著的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布雷克睡在草地上,斯科菲爾德靠著樹干睡著。

縱然他們臉上寫滿了疲憊,那背後的土地,還似乎一切只是世界之初的樣子,還有美好和安寧的可能。

而影片的最後依然是一片草地,只不過變成了斯科菲爾德一個人眼裡看到的青草地。當他依靠在樹幹上時,青草地和山脊都彷彿是死去的靜物,他朝著故鄉的方向,想念著他永遠失去的朋友布雷克。

影片甚至沒有用哪怕一句話來傳達人物當時的內心活動,而人物的情感在場景里推進、迸發、收斂。

戰爭如果是為了爭奪土地、資源,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那戰爭所摧毀的風景和活生生的生命,又是為何?這種場景對比,在無言中揭露了戰爭殘酷的本質,也袒露普通人最起碼的對於安全的訴求。

白天闖入敵區困難重重,夜裡深入敵區步步驚心

開始執行任務時,因為不知道德軍是真撤離還是假撤離,白天貿然闖入敵區必然要處處提防。他們在明,敵軍在暗,兩人勢單力薄又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實在是凶多吉少。

如果是夜裡出發,則似乎要好得多,只是時間不等人,他們必須馬上出發,冒著被孝尺敵人發現、落入陷阱的危險,也必須硬著頭皮上。

白天里兩人小心翼翼穿過鐵絲網、經歷爆炸、險些被墜落的飛機撞上……一路緊張高能,沒有片刻喘息。

可是真的等到晚上了,也只剩下斯科菲爾德一個人了。布雷克在白天死去,死於他好心救下的敵方士兵手裡,而悲痛中的思科菲爾德必須獨自在天亮前完成任務。

在炮火的照耀下,黑夜,變得更加黑,城市是一片鬼影般蒼涼可怖的廢墟。他孤立無援,四面楚歌,除了豁出命去,再別無選擇。

曾以為黑夜給人以庇護,可是戰爭哪分什麼白天黑夜,白天是為了活命用盡力氣,黑夜裡依然是為了活命在刀光劍影中穿行。躲藏、廝殺、打鬥,絕望之外還是絕望,暗無天日,這就是戰爭。

家鄉的櫻花開了很美,他鄉的櫻花落了很痛

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出發執行任務的路上,見到一樹樹剛被砍倒的櫻花,布雷克說起自己家鄉的櫻花,母親屋子後的櫻花樹很美。說起母親、家鄉、櫻花時,他像個沒長大的孩子,天真快樂,未經滄桑。

櫻花的花語是生命之美和希望。它盛開得熱烈,也飄落得盛大。

布雷克無疑是勇敢的,接到任務沒有片刻猶疑,危難中拚命也要救下自己的朋友斯科菲爾德,他心裡有個念想,拿到證明自己勇敢的勛章,回去向家人獻禮。就算到了薯老生命最後的時刻他也不曾害怕。只是他沒有親手拿到勛章,也再見不到故鄉的櫻花。

而再次出現櫻花時,斯科菲爾德幾乎已經筋疲力盡,在德軍領地一夜激戰,腦部受傷,順水漂了一路,差點沒有力氣抱住水中的枯木。水面上漂浮戰爭中死去的人的屍體,他們被泡得發脹變形,面目全非,十分猙獰。

櫻花從河邊的樹上飄落下來,紛紛揚揚像下雪一樣,那落櫻如雪,卻是蒼涼疼痛。染上戰爭的灰黑底色,不美;彌漫著腐爛的屍體氣味,不香。戰爭足以把一切美好變得反胃和肅殺,戰爭足以摧毀一切美好,戰爭足以摧殘一數慎升個人的身心千遍萬遍。

最美的風景永遠在故鄉,在那片安寧的故土上。而戰爭,摧毀了生命之美和希望,太痛了。

二、戰爭就是你死我活,個人抉擇從來都身不由己

影片《1917》講述的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情形,這是一場為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

不計其數的人員傷亡,妻離子散,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個人在時代風雲中的力不從心。

當布雷克被選中去「送信」,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為他的哥哥在前線,他有不可拒絕的理由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哪怕失去性命也在所不辭。 說是完成任務回去能加官進爵,本質上只是他被命令,是他不得不,而非他願不願意,他並沒有選擇,他不過是權利制度下被選中的最好用的傳信工具。

而斯科菲爾德是布雷克的朋友,他陰差陽錯地參與進來,雖然自認倒霉有八百個不願意,但也沒有選擇逃跑,而是一往直前。如果他跑了又能怎樣,在那樣規模浩大多的戰爭中,就算他萬幸跑回家鄉,要麼被當作逃兵處死,要麼被再次派去戰場。 只要他活著 ,只要戰爭還在繼續。打仗,是他逃不掉的命運。

如果可以選擇,誰又願意打仗呢?誰又願意去殺害他人?

當斯科菲爾德在敵軍舊營地看到德軍遺留的照片,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照片上,那些敵軍又何嘗不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就和自己一樣。 只不過國籍和處境不同,彼此就要拔刀相向,實在太過殘忍。

在一開始,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就只是想傳信去前線,保護自己的手足士兵不被敵軍殺害。他們甚至營救了一名敵軍飛行員。不料被救的敵兵卻用刀刺殺了布雷克。 戰爭把人變得殘酷冷血,甚至磨滅了最後的良知,讓人失去道德和理智管控。那名飛行員固然可恨,卻也是可悲的戰爭產物。

把人變得非人,是世間最大的慘絕人寰,戰爭是最大的罪魁禍首。

動人的是斯科菲爾德沒有變得冷血麻木,除非危及到自己的性命,否則他絕沒有殺人的念頭。他受過欺騙,承受了失去朋友的巨大代價,還是選擇善良。把自己僅有的食物全留給了敵區的陌生女子和嬰兒,甚至只要德軍答應他不出聲他就不會傷害對方,他從沒有因為自己處於優勢就傷及他人。

戰爭冰冷無情,人性的善良溫暖得讓人落淚。而人性本如此溫暖善良,就更加凸顯了戰爭之令人發指。

三、勛章換葡萄酒,戰爭和戰爭的榮譽到底有無意義?

戰爭的發起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戰爭的輸贏最後只是一紙文書,而無法挽回的是千千萬萬的生命,對個人而言,活著就是最大的戰利品。

本應被視為榮譽的勛章,在斯科菲爾德眼裡不值一瓶解渴的葡萄酒。因為在戰爭下的人,只有活著才是一切,而別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所謂的榮譽對個人而言,比起生命和家人,沒有任何意義。

斯科菲爾德曾對布雷克說他討厭回家,痛恨聽到回家,其實他討厭和憎恨的不是回家,而是每次回家就面臨離別,一別就不知道還能否活著回去,他恨的是戰爭和戰爭帶來的不安。

軍人的榮譽在戰場,辛酸無奈也在戰場,打仗是為了保家衛國,戰爭卻讓人背井離鄉。

最終斯科菲爾德圓滿而光榮地完成了無比艱巨的任務,在他的臉上卻沒有哪怕一絲的勝利的喜悅。他的朋友們死在了戰場上,死在了自己眼前,而自己束手無策。到最後,他才敢掏出家人的照片看上一眼,照片背後寫著活著回到她們身邊。

一個男人在戰場上的英勇,天不怕地不怕,支撐他的,就是他的小家庭,就是他愛的人。拿回再多的勛章也沒有任何意義,不過是一塊錫而已。 活著回去,安安穩穩守在心愛的人身邊才是生命的追求,是無價之寶。只是在不太平的年代,和平和安寧比拿到勛章難太多了。

人死了,或許能得到勛章。而戰爭中的人,無論是死是活,想陪在自己家人身邊卻難於登天。還有什麼是比戰爭更諷刺和無奈的事情?

他刻意說自己忘記了是在哪一場戰爭中如何得到勛章的,又無所謂地舍棄了勛章,不過是他選擇放下和遺忘戰爭,選擇只活在當下。

布雷剋死時,惦念的不是榮譽和勛章,而是希望自己的哥哥能活下來,而是希望自己的母親知道自己臨死前都很勇敢。而他的哥哥在聽聞弟弟死訊後,失去愛的人,內心溫暖的一隅只剩天崩地裂。那種克制和恍惚,是最揪心的無聲痛哭。

任何個人都無一例外的是戰爭的殉葬品,戰爭擄去的不只是人的生命,還有生活的信念和生命的信仰。人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在《1917》里,沒有用文字和語言來講述戰爭的不堪,它只是用長長的鏡頭,把戰爭一幕幕呈現;把戰爭中的人,他們的死與傷、他們的疼痛呻吟一一展現。

戰爭,與美好無關。

長鏡頭的運用,像一曲未盡的輓歌。悠長,綳緊人的心弦。

四、結語

影片就像老一輩人老老實實地講述一個故事一樣,平靜中自帶巨大力量,讓人看見那被稱之為真實的東西,看見大時代下一個個處境微妙的個體。長鏡頭一氣呵成,既直接又痛快,影片講完了故事本身,至於這個故事如何解讀,完全交給觀眾自己評判。

從影片題材上來說,《1917》不是一部純粹的戰爭片,它用長鏡頭直接鋪陳了戰爭中的場景,而更多地是在推進人物的行動,把人所處的位置放在了戰爭的中心,把對人性的描摹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它真正關心的是戰爭給戰爭中的個體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對於戰爭的反思是這部影片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用長鏡頭拍攝一部戰爭片,有文藝之美,又有人性之美,還要揭示戰爭的主題,難度之大可以想像,而《1917》做到了。拍攝和剪輯手法讓人拍手稱奇,人物命運讓人扼腕。

在大戰爭下的那些小人物,他們曾活過、憧憬過、拼搏過,用熱血書寫了自己榮辱悲歡壯闊的一生。

*作者簡介:空中行雲,一個集愛與孤獨於一身的女子,在夢與現實之間自說自話。

『捌』 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變化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這個老牌帝國控制著百倍於自身的領土。英國的殖民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身影。小到南太平洋的島國,大西洋洲的澳洲,與美國相鄰的國土面積相當大的加拿大,全部隸屬於英國。

美國獨立之前也是英國人發現了新大陸,移民到那裡。可以說,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英國的影子,或者說在英國影子下存在。 但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這個曾經被呼喚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也有日落夕陽的時候。

1、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侵蝕

如果說在維多利亞時期使英帝國達到了世界國家的頂點,那麼一戰的爆發則是大英帝國走向夕陽的導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可謂是隔岸觀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勢。隨後,英國人對此也是普遍熱情有餘而認識不足,更沒有意識到它將影響到英國殖民體系的牢固性。

沒曾想到的是,德國迅速佔領的半片歐洲,英國意識到了戰爭的嚴重性,迅速開辟戰場與德軍作戰,為了英國主權的保障,英國不僅懇求美國的支持,還要依賴其帝國內各殖民地的支援。一戰期間,英國國家財政經濟全面實行軍事化制度。

由於運輸困難造成的原料缺乏,英國出口減少,國家工業慢慢的走向敗落,再也不能東山再起,失去了老牌帝國的稱消物號。

2、英國失去對殖民地的掌控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帝國殖民地的民族 情感 得到了觸發,帝國內部政權動盪起來。 因此,一方面英國越來越依賴美國等其他歐洲強國的支持,來維系帝國國內的經濟體系,在殖民地那一頭殖民地開始尋求更多的自治權利並爭取主權的獨立以脫離英國的控制。

戰時,為了有效地獲得自治領和殖民地的支援,英國於1917年成立帝國戰時內閣,其成員是英國戰爭指導委員會委員、各部的代表及各自治領總理。這樣,自治領的地位顯著提高,為改變和調整帝國的內部關系奠定了基礎。

當英國宣布對德宣戰後,英國各殖民地隨著英國的進入也投入到對德的戰爭中。 隨著橡橋唯戰爭的停滯不前,這些殖民地內部民族獨立意識加強。這些英屬殖民地像其他主權國家獨自決定自己的各項軍事部署和行動,不跟從英國,在巴黎和會上也要求有自己的位置。

在巴黎和會上一些決議問題上是以獨立主權的形式單獨進行簽字表決。比如國際聯盟成立後,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及印度成為其成員國。

1931年的帝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在法律層面上描述了帝國內部殖民地從屬之間的關系。通俗的說,英國失去了對殖民地的這種控制。這些殖民國家表現出更加決絕的民族獨立意識,反英斗爭拉開大幕,英國的霸權地位受到了沖擊。

如果說印度在甘地領導下的絕食行為則是要求獨立的一個反抗行為,愛爾蘭的獨立徵兆了大英帝國解體的大幕。

1、英屬殖民地對英國的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屬殖民地表明了它們梁培對英國的忠誠,參戰則是在行動上明確了他們的主權國家地位。而德國對此偏差,它過高地估計了英聯邦離心力量的作用,認為英屬自治領會保持中立,事實是只有愛爾蘭保持中立。

英國所有其他自治領在一周內都向德國宣戰,並把它們的資源用來為英國的軍事服務,如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加拿大義無反顧地參加了戰爭,給英國提供了大量的財政資金和服務人員。二戰期間英帝國內部的合作要比一戰時少得多。

在美國參戰之前,自治領希望詳細了解英國的戰略以及供需計劃,各自治領派其總理到倫敦與戰時內閣會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最積極主動。

二戰對人類來說是一次災難,而 對於英屬亞洲殖民地來說,自治或獨立的契機是最主要的。英屬亞洲其他殖民地基本承擔了本國的戰場,盟軍只為他們提供給養和武器。 戰爭教育了他們,使他們滋生了民族主義 情感 ,開始意識到自治或獨立的必要。

2 、英屬殖民地脫離英國的掌控

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勝利加劇了英屬殖民地的獨立意識,結局是全面開始要求獨立,脫離英國的管控。 二戰期間,英美出於自身利益,宣傳和教化英屬殖民地一起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對抗德國。這些殖民地人民奔赴戰場,思想意識逐漸提高,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統治壓榨另一個民族的非法行為。

結果導致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帶給英帝國的不是輝煌和中立,而是給自己培養了掘墓者。在世界大戰的非洲戰場上,黑人士兵與盟軍一同作戰,通過長期與白人其他種族接觸的過程中,他們開始認識到人類都是平等的,沒有膚色這種種族等級分化。戰爭讓這些人意識到這么多年一直遭受英國的奴役,站起來反抗斗爭是自然而然的一種意識,脫離英帝國的掌控是本能。

戰時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控制力已經慢慢的放手,殖民地的工業和農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殖民地綜合國力得到了增強,更加劇了各殖民地的脫離英帝國的想法。德、意兩國加之支持的態度大肆為殖民地進行全球宣傳,更加促使英屬殖民地的決心和動作。

德國、義大利等西方國家極力拉攏英屬各殖民地,利用殖民地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對其獨立要求表示物質上和國際地位上的某種支持,以瓦解英國國力,奪走英帝國的霸主地位。

1、 兩次世界大戰消耗國力

英國在二戰中雖然始終維持著勝利者形象,但是由於二戰的嚴重消耗和一戰留下的疾患,損失慘重,國家經濟實力急劇下滑。

戰爭期間,英國的戰時軍費靠自己快要支撐不下去,軍費支出已經佔到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其餘的完全靠英屬殖民地和美國的援助,依賴的狀態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英國對其自治領和殖民地的反英斗爭迅速做出軍事反應的能力,無奈中只好逐漸放鬆了對各殖民地的控制,逐漸失去了對他們的掌控。

此外,英國作為盟國"銀行家"的身份,以及英鎊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都要求英國為其盟國的戰爭支出融資。戰爭爆發後不久,主要參戰對抗德國的5個國家中有3個國家需要外國借款。

這種貸款不僅無法獲得收益,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是因為,戰爭期間英國對外國和其殖民地的借款,實際上是借入國家將這個或者其他國家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轉化為債券,這些債券享有對借入國家因未來的生產力和服務而所得利潤的留置權。

不幸的是,英國在戰爭期間的對外借款大部分借給了在戰爭中很難恢復的國家,所以英國借出的這些貸款連本帶利一起損失了。

2、國際地位江河日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聯合國憲章》宗旨中明確規定,尊重世界各國人民的合法平等權和擁有自己國家民族決策權原則這一條。

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方式已經沒有了向心力,加劇了全球一體化時代落後的步伐。加之現在英國的國力大幅虧空,還要依靠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對殖民地的獨立無可奈何,也因對戰爭中的盟友美、蘇等國欠債的太多,只能忍氣吞聲作罷。

歐戰結束後不久,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勝重新執政。工黨政府上台後,通過對行政的改組以及名稱的改變,證明在英帝國國內所發生的一系列政治變革。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英國這個昔日帝國的雄風已盪然無存。

如果說一戰使歐洲中心地位僅存於表面的話,二戰則一勞永逸地使英國退出了在世界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二戰的爆發則給了英帝國最沉重的一擊,英國失去了老牌帝國。

雅爾塔體系確定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已經把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拋開在外。如果不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再三堅持,英國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也會失去。

大英帝國經過兩次大戰的沖擊再也不能找回昔日的霸主地位。它因戰爭而成為日不落大帝國,同樣也是因戰爭不得不退出老牌帝國這個舞台,真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參考文獻:

《大英帝國的瓦解》

《帝國斜陽》

《艾登回憶錄》

『玖』 200分懸賞,求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升好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帶譽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吵行鉛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 余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 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 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 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 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 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 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 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 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 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 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 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 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 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 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 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 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 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 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 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 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 「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 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 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 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 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 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尼 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 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 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 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 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 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 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 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 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 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 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 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 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 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 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 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 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 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

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 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 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 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 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 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 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 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 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 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 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 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 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 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 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 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 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 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 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 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 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 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 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 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 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 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

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 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 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 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 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 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 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

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 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 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 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 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 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 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 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 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 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 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 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 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 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 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 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 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 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 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 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 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 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 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 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 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 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 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 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 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 余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閱讀全文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的士兵長什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和美國有什麼新動象 瀏覽:44
義大利戲曲是什麼 瀏覽:46
印度牛糞美食是怎麼回事 瀏覽:343
英國游戲產值多少錢 瀏覽:656
中國人在越南租房怎麼辦 瀏覽:196
越南彝族是什麼意思 瀏覽:625
中國男足對陣越南哪裡可以看 瀏覽:34
伊朗買什麼糖 瀏覽:244
印度男人喜歡吃什麼植物 瀏覽:456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是哪裡的 瀏覽:816
伊朗和中國什麼時候能結算 瀏覽:909
中國食品報刊手機台如何投資 瀏覽:832
去越南有哪些免簽證的國家 瀏覽:223
如何理解印度強硬 瀏覽:949
鄭州45尺貨櫃到印尼多少錢 瀏覽:210
你知道什麼叫義大利式孤獨嗎 瀏覽:961
越南有什麼寨 瀏覽:566
印尼巴士怎麼裝中國地圖mod 瀏覽:11
印尼豆腐都有什麼牌子 瀏覽:160
伊朗試劑用的哪個公司的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