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會失敗
因失誤而造成的失敗,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驗。哈伯德(俄國小說家)
如果我們過分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卡爾·波普爾(英國化學家)
失敗可能是變相的勝利,最低潮就是高潮的開始。朗費羅(美國詩人)單靠壓力去懾服別人常常要失敗,重要的是要運用耐心和技巧。
伊索(古希臘寓言作家)
一個善於捉弄別人的人,到頭來常常會掉在自己所設的陷阱中。
伊索(古希臘寓言作家)
極少有人是絕對的勝利者或失敗者。詹姆斯(美國作家)
不願關心別人的人,對自己也必然漠然不管,古今人類的失敗者,多半是這一種。斯坦倍克(美國作家)
輕敵,最容易失敗。默認自己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拿破崙(法國政治家)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動搖,動搖生失敗。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哲學家)
凡事皆需盡力而為,半途而廢者永無成就。莎士比亞(英國戲劇家、詩人)千萬人的失敗,失敗在做事不徹底,往往做到離成功還差一步,便終止不做了。莎士比亞(英國戲劇家、詩人)小事不忍耐,必招大災難。莎士比亞(英國戲劇家、詩人)失敗之前無所謂高手;在失敗的面前,誰都是凡人。普絕賀希金(俄國詩人)我們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要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東西多得多。
斯邁爾斯(英國作家)
因失誤而造成的失敗,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驗。哈伯德(俄國小說家)
失敗實在不是什麼稀罕事最優秀的人也會失敗。可貴的是從失敗中學到東西。海厄特(英國作家)
失敗後,要誠實地對待自己,這是最關鍵的。只有坦率地處理好為什麼失敗這個問題,才能使失敗成為成功之母。海厄特(英國作家)
從不獲勝的人很少失敗,從不攀登的人很少跌跤。惠蒂爾(美國作家)
一個人要發現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門捷列夫(俄國化學家)
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愛迪生(美國發明家)
一個人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於自己的能力永遠不敢充分地信任,甚至自己認為必將失敗無疑。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科學家)
促使成功的最大向導,就是從我們自己的錯誤中所得來的教訓。
約翰斯頓(美國科學家)
一經打擊就灰心泄氣的人,永遠是個失敗者。毛姆(英國作家)
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達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結果總是要失敗。
伊索(古希臘寓言作家)
失敗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繼之而出現的是成功的朝霞。
霍奇斯(英國作家)
失敗是一種教育,知道什麼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敗,都能學到很多東西。杜威(美國哲學家)
如果你問一個善於溜冰的人怎樣獲得成功時,他會告訴你:「跌倒了,爬起來。」這就是成功。牛頓(英國科學家)
愚人常因把困難看得太容易而失敗,智者常因把容易看得太困難而一事無成。柯林斯(英國思想家)
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敗,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失敗,只要不是一敗塗地,你一定會取得勝利的。奧斯汀(英模世國作家)
一時的成就是以多次失敗為代價而取得的。弗萊明(英國細菌學家)
順境使我們的精力閑散無用,使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礙卻喚醒這種旦宏肢力量而加以運用。休謨(英國政治家)
能使愚蠢的人學會一點東西的並不是言辭,而是厄運。
德謨克利特(古希臘哲學家)
假如你把所有的錯誤都犯了以後,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對的。
李政道(美籍華人、物理學家)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在每個創傷上都標示著前進的一步。羅曼·羅蘭(法國作家)
善於工作的人,能把失敗轉向成功。歌德(法國詩人)最初做偉大嘗試的人通常以失敗告終,但他們把通過失敗獲得的教益留給了後人。塞繆爾·巴特勒(英國作家)
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泰戈爾(印度作家)
人生求勝的秘訣,只有那些失敗過的人才瞭若指掌。
柯林斯(英國思想家)
在我年輕時,我所做的事,十中有九都是失敗的,為了不甘於失敗,我便十倍努力工作。蕭伯納(愛爾蘭作家)
有生命的失敗勝過無生命的傑作。蕭伯納(愛爾蘭作家)
⑵ 巴特勒上尉是英國人還是法國人
是法國人
⑶ 塞繆爾·巴特勒念什麼
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1835--1902)
死後成名,這在文學史上是經常有的現象,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蘭佩杜薩的《豹》都是作者身後得以發表並受重視的作品。英國作家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1835 1902)的情況也正是如此,在世期間,他自費印書,虧損了將近1000磅,銷量最多時也僅有五六百冊。1903年,長篇小說《眾生之路》悄悄出版了,這時候沒有人理會它的作者巴特勒的周年祭日是幾月幾日,直到戲劇大師蕭伯納對此書發出驚呼,贊譽巴特勒是「十九世紀後半期英國最偉大的作家」。
仔細想想,後來的英美文學史上涌現了那麼多的自傳體性質的成長小說,從毛姆的《人生的枷鎖》到托馬斯·沃爾夫的《天使,望故鄉》,太多的作家熱衷於回顧過去、父母和童年,這個源源不斷地還在繼續擴大的隊伍,早就經由憂傷的法國貴族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而獲得了世界范圍的永存的意義。如此看來,有著肇始者身份的巴特勒,雖然發表了許多奇談怪論,例如考證出史詩《奧德賽》的作者必定是個女性,等等。但僅此一部《眾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能夠在1998年蘭登書屋評選的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中排名第12位,遠遠高出海明威、戈爾丁等諾貝爾獎得主的代表作,就足以說明其歷史地位了。
就我個人的閱讀生涯而言,巴特勒無疑是個遲到者。雖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的名字就出現在了一本並不起眼的小說《如此人生》(浙江人民出版社,蔣炳賢、任明耀合譯)的封面上。稍後,人民文學出版社也發行了巴特勒的這本遺著,並由翻譯家黃雨石先生最終定名為《眾生之路》。但是,當時讓我更感興趣的是法國小說,比如紀德的《偽幣製造者》和塞利納的《茫茫黑夜漫遊》,我甚至讀過一本化名埃米爾·阿雅爾的傳奇作家羅曼·加里所寫的小說,書名也譯作《如此人生》。相比於加里兩次獲得龔古爾文學獎的業績,巴特勒這個從英吉利海峽漂流過來的名字就顯得黯然失色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以作家的名聲大小來挑選個人准備閱讀的作品,是多麼地愚蠢有害。現在,我已經不再迷信什麼「××獲獎文庫」或者「××學者主編」的譯叢了,真正的大師傑作永遠都靜悄悄地呆在一個塵冷的角落。例如,我始終認為桑頓·懷爾德的中篇小說《聖路易斯橋》要比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和斯坦貝克的《人鼠之間》更出色;同樣,巴特勒的第一部作品《埃瑞璜》(1872),也要比後來的那些「反烏托邦」小說更生動有趣。英文單詞nowhere(烏有鄉)被倒過來拼寫成了巴特勒筆下的一個地名,在埃瑞御悉璜之國,疾病應受懲罰,而道德上的墮落和犯罪行為卻得到了同情寬恕,塞繆爾·巴特勒藉此辛辣地諷刺了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秩序和風俗習慣,難怪有評論家認為,《埃瑞璜》(Erewhon)是繼斯威夫特的小說《格列佛游記》之後英國所誕生的又一部諷刺文學經典。
如果說,《埃瑞璜》至少還給作家本人帶來了「六十九鎊三先令十便士」的經濟收入,那麼,創作《眾生之路》(1873—1885)不僅消耗了巴特勒長達十多年的生命光陰,甚至掏空了他的內心。因為這不是一本無病呻吟的愛情小冊子,而是講述了龐蒂菲克斯家族三代人的歷史,主人公歐內斯特的成長道路顯然留下了作家巴特勒生平經歷的影子,你很難想像,巴特勒是如何把現實中的「自我」和虛構出來的人物區別對待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早已不是如影隨形那麼簡單,而是血濃於水。
小說的第四十七章,主人公歐內斯特又回到劍橋去鎮納乎,在聖約翰學院的教堂後面,有一條由許許多多骯臟破爛的房屋組成的「迷宮」,在那裡居住的各種年歲的人都有,從孩提少年直到白發蒼蒼的老人。歐內斯特上學期間,很多長時期生活在學院里的紈絝子弟,無一例外,從來都找不到「那穿過無數彎彎曲曲的小巷通往『迷宮』的道路」。完全可以認為,塞繆爾·巴特勒筆下的《眾生之路》就是為了寫給沉默的大多茄飢數,我們的作家朝著那些生活中苦難迷宮中的芸芸眾生敞開了心門。
英國小說家E.M.福斯特在他的隨筆《一本影響了我的書》里稱贊巴特勒是「轉彎抹角的大師」,他的著作不是為了成為文學史上的紀念碑,卻能夠「和我們自身的道路重合」。這樣的作家不是讓你擺在書架上供奉著的,而是可以放到枕邊同眠。張永義/文(《眾生之路》,塞繆爾·巴特勒著,黃雨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埃里汪奇游記》,塞·巴特勒著,彭世勇等譯,湖南人民出版社)
⑷ 關於撒姆爾 巴特勒的介紹
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1835--1902) 這在文學史上是經常有的現象,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蘭佩杜薩的《豹》都是作者身後得以發表並受重視的作品。英國作家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1835-1902)的情況也正是如此,在世期間,他自費印書,虧損了將近1000磅,銷量最多時也僅有五虛脊旁六百冊。1903年,長篇小說野鍵《眾生之路》悄悄出版了,這時候沒有人理會它的作者巴特勒的周年祭日是幾月幾日,直到戲劇大師蕭伯納對此書發出驚呼,贊譽巴特勒是「十九世紀後半期英國最偉大的作家」。僅此一部《眾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能夠在1998年蘭登書屋評選的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中排名第12位,遠遠高出海明威、戈爾丁等諾貝爾獎得主的代表作,就足以說明其歷史地位了。創作《眾生之路》(1873—1885)不僅消耗了巴特勒長達十多年的生命光陰,甚至掏空了他的內心。差橡因為這不是一本無病呻吟的愛情小冊子,而是講述了龐蒂菲克斯家族三代人的歷史,主人公歐內斯特的成長道路顯然留下了作家巴特勒生平經歷的影子,你很難想像,巴特勒是如何把現實中的「自我」和虛構出來的人物區別對待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早已不是如影隨形那麼簡單,而是血濃於水。
⑸ 雨果和巴特勒屬於那個國家
維克多· 雨果(1802~1885)Hugo,Victor 法國作家。1802年2月殲沒26日生於貝桑松,1885年5月22日卒於巴黎。雨果幼年曾隨當將軍的父親到過意大扮基利、西班牙等地。母親是波旁王朝的擁護者,對他少年時期影響頗深。1814年,雨果隨家庭到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