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經濟陷入最嚴重衰退,為何一直不能復甦
對於英國的經濟衰退其實有些人是不敢相信的,因為英國曾經是多麼強大的一個國家,在二戰之前國力一直很強。但是現在的英國的經濟一直在持續的衰退。甚至英國的首相約翰遜已經向民眾發出了預警,說是接下來要過一段時間的苦日子了。
對於英國來說,地理位置並沒有像是中國和俄羅斯有那麼多的天然資源,很多的東西只好是進口,這就大大的增加了消費量。而且英國人的工作的效率很低,很多都是耽誤在工作的進度上面。
所以說,英國經濟持續下降的原因並不是只有一點,這些都是英國經濟持續下降的原因。解決了這些問題,就可以讓經濟復甦,但是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Ⅱ 請問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二戰後英國鉛陪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戰後50-60年代平穩發展時期.其主要特點是經濟緩慢而持續增長,失業率低,物質豐富,人民消費水平不斷增長.
(2)70年代經濟滯脹.在70年代,英國在所有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始終保持最低經濟增長率,最猜搏高的通貨膨脹率,和最高的貿易赤字紀錄.
(3)80年代經濟復甦.一個顯著特點是時間長,復甦持續了7年.另一個特點是穗激祥國際收支大大盈餘,政府金融地位最高.
Ⅲ 英國的通貨膨脹率是多少生活成本會上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據外媒相關媒體報道,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高達9%,可以說是40年之間最高的水平。但也有很多網友產生相關疑問:為什麼通貨膨脹上升這么多?其次生活成本會上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個人觀點。
其實英國通貨膨脹率上漲9%是必然的,因為大部分發達國家主要出行工具是以汽車為主,以家庭為單位生活成本消費也會更多一些,而這些物品都需要用到燃料以及能源,自然會誘發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最終發展成通貨膨脹。
Ⅳ 英國經濟的發展史
英國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英國的農業高度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仍不斷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處於世界領導地位,國際知名學府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國的旅遊業也相當重要:每年有超過2700萬中國遊客,排名世界第七,低於加拿大(3300萬)而高於奧地利(1910萬)。 以匯率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英國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系。她的經濟在歐洲僅次於德國。 英國是全球化國家之一,根據最新調查,英國在全球化指標上排名第四。英國首都倫敦是全球兩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和紐約齊名。 英國經濟被廣泛形容為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她的組成部分依次由大至小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自1973年起,英國是歐盟會員國。 1980年代,在撒切爾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數在1940年代被國有化的、在工業和服務業上的國有企業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國政府只擁有少數工商產業,英國皇家郵政是其中一例。 英國經濟正經歷150多年來最長的持續增長時期,自1992年以來每個季度都有增長。在通貨膨脹、利率、和失業率方面都保持了較低的水平,也使英國成為歐盟中最強的經濟體之一。因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在歐盟國家中位列第十二名。但是,與其他英語國家一樣,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於許多歐洲國家。盡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國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經常賬戶赤字。 盡管英國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近20年來顯著增長,並超過了德國的生產率,但仍落後法國工人每周35小時工作時間的水平約20%。英國的「平均每小時勞動生產率」位於「舊」歐洲(15國)的平均水平。 英國在人類發展指數中位列第16。
應答時間:2020-12-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1929年經濟大蕭條是如何復甦的
羅斯福新政
在羅斯福首次履任總統的1933年初,正值經濟大蕭條的風暴席捲美國的時候,到處是失業、破產、倒閉、暴跌,到處可見美國的痛苦、恐懼和絕望。羅斯福卻表現出一種壓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職時發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說,告訴人們:我們惟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在1933年3月4日那個陰冷的下午,新總統的決心和輕松愉快的樂觀態度,「點燃了舉國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提出了旨在實現國家復興和對外睦鄰友好的施政方針。為了推行新政,羅斯福將一批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律師、專家與學者組成智囊團,征詢方針政策問題;通過"爐邊談話"方式,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與反對新政的最高法院進行堅決的斗爭並成功地改組最高法院。
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美國國會應羅斯福總統之請召開特別會議。羅斯福先後提出各種咨文,督促和指導國會的立法工作。國會則以驚人的速度先後通過《緊緩拆急銀行法》、《聯邦緊急救濟法》、《農業調整法》、《工業復興法》、《田納西河流域管理法》等。
1933-1934年的新政著重"復興",主要措施有:維持銀行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對外貿易,限制農業生產以維持農產品價格,避免農場主破產;規定協定價格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競爭,制止企業倒閉1935-1939年的新政則著重"救濟"和"改革",主要措施有:更為有力地運用行政干預,實行緩慢的通貨膨脹,廣泛開展公共工程建設和緊急救濟,實施社會保險,以擴大就業機會和提高社會購買力;進行稅制改革,根據納稅能力納稅,分級徵收公司所得稅和過分利得稅等。羅斯福新政,恢復了公眾對美國政治制度的信心,強化了聯邦政府機構。並由此使美國的工業、農業逐漸全面恢復。第一個任期終了的1936年,面對國民收入50%的增幅,羅斯福娓娓動褲銷聽地描述道:胡哪游「此時此刻,工廠機器齊奏樂曲,市場一片繁榮,銀行信用堅挺,車船滿載客貨往來賓士。」因此,羅斯福在1936年再次當選總統,也就不足為怪了。
Ⅵ 伊麗莎白二世:掌舵英國70年,經歷了怎樣的經濟沉浮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70年,是英國迄今為止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9月6日,利茲·特拉斯在蘇格蘭接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正式任命,成為英國新任首相,而就在此事件的短短兩天之後,伊麗莎白女王就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去世,享年96歲。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前前後後經歷了總共15位首相,可以說是一部最最鮮活的英國近現代史,也見證了大英帝國的由盛及衰和如今的經濟困境。
但步入千禧年後,英國的經濟無疑面臨了更加深重的挑戰,前有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後又有疫情的挑戰,未來的英國經濟發展仍有很多的發展機遇。
Ⅶ 英國經濟陷入最嚴重衰退,為何經濟復甦之路如此之難
英國經濟陷入最嚴重衰退,為何經濟復甦之路如此之難?英國的經濟衰退這要是因為疫情加上脫歐的影響,這次疫情造成了全球性經濟衰退,而英國是歐洲國家中經濟衰退最嚴重的,主要是英國在第二季度的大部分時間都採取了大規模封鎖措施。 這和英國在疫情爆發時沒有迅速採取封鎖措施有很大關系,如果當時措施果斷的話,就不會造成那麼多確診病例,使疫情迅速惡化 ,而脫歐讓英國的外部環境面臨不確定性和惡化。 所以英國經濟衰退嚴重,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復甦可能性是很小的。
而脫歐的不確定性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英國原來計劃是盡快脫歐,然後和美國,日本,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但是由於疫情的影響,這個計劃勢必被延長,英國想要在短時間內實現經濟復甦是很難的。
Ⅷ 19世紀,英國成為唯一的工業國的原因
拿破崙戰爭結束以後,英國估計歐洲市場將對英國商品重新開放,因而投資者擴大投資范圍,企業主擴大生產規模,商人擴大囤集的貨物數量。但是,歐洲大陸在經歷了長期的戰爭破壞後,購買力極為有限;戰爭的結束使軍需定貨停止;各國在戰爭期間也將自己的工業逐漸發展起來;加之美國在1812年的美英戰爭勝利後也實行高額關稅的貿易保護政策等,各國對英國工業品的需求量大為減少,英國工業生產過剩、大批工業企業倒閉、生產減縮,經濟呈現蕭條景象。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土地貴族利益而頒布了" 穀物法" ,規定國內市場的小麥價格每誇特低於80先令時,禁止外國穀物輸入。
" 穀物法" 對土地貴族階級有利,因為它把國內的穀物價格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之上,從而可以提高地租;" 穀物法" 對工業資產階級不利,因為隨著工業的發展,開始需要大量的農產品,而高昂的穀物價格勢必引起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和利潤的降低。工業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圍繞" 穀物法" 的存廢問題展開了斗爭。" 穀物法" 頒布後,英國糧價上漲、地租猛增。昂貴的穀物,使工人貨幣工資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削弱了工業產品的競爭能力;昂貴的穀物,擴大了英國各階層的吃糧開支,從而減少了對工業產品的消費;同時,歐洲許多農業國也採取限制英國工業品進口的措施,以抑制穀物法,使英國的對外貿易額銳減。1815年,英國出口總值為5100萬英鎊,1819年減至3500萬英鎊;英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1800年為33%,1820年降至27%。
從1820年起,英國經濟開始復甦。國王喬治三世死後,其子即位,即喬治四世(1820-1830)。政府內出現了以坎寧和庇爾為首的革新人物,迫於形勢,他們感到只有對工業資本家和工人作一些讓步;才能鞏固土地貴族和金融巨頭的統治。英政府在自由主義策略的影響下,廢除了部分法令,並於1826年放寬穀物進口的限制,規定國內糧食價格高於一誇特60先令時即准許糧食進口。工業資產階級發動了反穀物條例的運動,因為" 穀物法" 的實行,嚴重地影響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使工廠主難於壓低工資和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削弱了英國工業品的競爭能力。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分析的:" 當時在大不列顛棉織布廠內使用的10萬架蒸汽機和25萬架手織機,每年要消費4100萬磅麵粉來漿刷經線。漂白等過程所用的麵粉,又等於此量的三分之一。這樣消費的麵粉的總價值,依他計算,在過去10年間,每年等於342083鎊。和大陸麵粉價格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由穀物關稅強加在工廠主頭上的麵粉高價一項,每年已經等於17萬鎊。格勒估計,1837年,至少等於20萬鎊。" 19世紀20年代,工業資產階級曾企圖用改變穀物價格的辦法來廢除穀物條例,但沒有成功;以後,資產階級又試圖在改革議會制度的同時取消穀物條例,也沒有收到效果。但是,工業資產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採用種種手段迫使英國政府作出了一系列讓步:1823年通過了《哈斯基森林法》,英政府放寬了對其他國家航運的抑制和對外糧食進口的限制,同時,迫使英國政府與各主要國家訂立了互惠關稅協定,規定把輸入英國工業品的進口稅平均降低30%,還取消了絲織品的進口禁令,降低了原料、特別是生絲、羊毛、煤等的進口稅率,在1824年,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迫使政府廢除了於1719年和1750年先後頒布的關於禁止熟練技工出境的禁令;1825年又迫使政府廢除了於1774年、1781年、1785年先後頒布的禁止工具、機器圖樣和機器出口的禁令;1841年至1846年期間,英國又取消了605 種商品的進口稅,降低了1035種商品的進口稅;1846年,在激進的自由貿易派推動下,皮爾保守黨政府廢除了限制糧食進口的《穀物法》;1849年,羅素輝格黨內閣又廢除保持近200 年的《航海條例》。這些法令和措施,特別是《穀物法》的廢除,在英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自由貿易原則對關稅保護主義的勝利,也標志著工商業資產階級對土地貴族的勝利。
英國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產業革命,是世界上最早進行產業革命的國家。產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主要研究英國產業革命後指出:"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里呢." 英國的產業革命是以棉紡織工業為主導,並以蒸汽機的使用為代表的技術進步。英國的產業革命進入近代後期的初始狀況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 約在上一世紀中葉,英國是棉紡織工業的主要中心,由於對棉紡織品的需要急劇增長,那裡自然就成了發明機器的地方,這些機器藉助於蒸汽發動機,首先完成了棉紡織業的革命,接著完成了其他紡織工業的革命。大不列顛大片容易開採的煤田,由於採用了蒸汽,現在已成為本國繁榮的基礎。
伸延很廣的鐵礦緊挨著煤田,便於制鐵業的發展,而對發動機和其他機器的需要,更使制鐵業獲得了一種新的刺激。以後,在整個工業體系的這場革命中,發生了反雅各賓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約有25年,戰爭幾乎把所有競爭國家的船隻都從海上趕了出去,從而使英國的工業品在大西洋彼岸的所有市場和歐洲某些市場上獲得了實際的壟斷地位。當1815年和平恢復時,擁有使用蒸汽的工廠的英國,已經能夠供應全世界,而其他國家當時還幾乎不知道蒸汽機。在工業生產方面,英國已遠遠走在它們的前面了。" 20年代初,英國經濟由復甦而獲得進一步發展。" 在19世紀20年代初期,英國擁有紡紗錠,比法國大約多了3 ~4 倍,比德國多了幾乎十幾倍。" 但是英國本國的人口卻又比這些國家少得多。如"1830-1831年大不列顛人口為1650萬人,法國為3250萬人,德國為2970萬人,美國為1290萬人。" 18世紀下半葉以來,英國已將蒸汽機運用於紡織工業,到19世紀上半葉,蒸汽機已在英國棉紡織業較為廣泛的應用。蒸汽機的運用,是人類生產技術上的一大飛躍。
蒸汽機作為動力,它既不受地點條件的限制,又能普遍應用於各種工藝上。
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推動了一切工業部門的機械化。英國資產階級採用蒸汽機於棉紡織業,使英國棉紡織品價格下降,從而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打敗競爭對手,奪取了棉紡織品的壟斷地位。如"1786 年英國100 支棉紗每磅為38先令,1790年為30先令,1800年為9.5 先令,1807年為6.75先令,1830年為3 先令。" 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刺激了煤炭生產的發展,同時也促使煤炭生產中更多地使用蒸汽機。"19 世紀20年代初期,英國煤的產量已經超過1400萬噸,而法國和普魯士各為100萬噸左右,美國僅有5-6 萬噸。""1825年,英國已有近15000 台蒸汽機,總功率達375000馬力,而法國僅有328 台蒸汽機,總功率為5000馬力,只相當於英國總功率的1 /75,1837年普魯士僅使用423 台蒸汽機,總功率不過7500馬力。" 英國在黑色冶金業的生產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如"1825 年生鐵產量英國為590 萬噸,法國200 萬噸,俄國為158 萬噸,美國為91萬噸,德國為40萬噸。" 在冶金生產中,英國不僅在產量方面處於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領先地位,而且在生產技術方面也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在19世紀20年代,英國已基本上不用木炭冶煉生鐵,而其他國家中木炭煉鐵幾乎佔了統治地位。與此同時,英國在煉鐵和煤炭生產方面出現和採用了很多新的技術和發明。例如,在煤的開采中使用鑿井機、曳運機、蒸汽抽水機、安全燈等;煉鐵在採用煤或焦炭煉鐵的同時,利用鼓風設備使爐火不斷地燃燒,發明了攪拌法和碾壓精煉法,提高了煉鐵的效率和質量。因而,英國的煤產量、鐵產量大幅度增長,1850年煤產量達到了5000萬噸,鐵產量達到了230 萬噸。紡織、冶金、煤炭成為英國在產業革命中建立起來的三大支柱工業,為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以及促使英國成為" 世界工廠" 奠定了基礎。此外,英國的鐵路、運河以及其他各種工業建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8世紀以前,英國的交通主要是馬路,靠馬車作交通工具。未經鋪修路面的土路,往往被車輪壓出很深的轍痕,凹凸不平;到了冬季,情況更糟,城市間因道路受阻中斷聯系,因此,改善道路成為政府、社會支持的事業。1815年英國發明耐久鋪路方法。在1818-1829 年,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分別修建了約1000里長的優良公路。改良的道路成為把資本主義方式引向窮鄉僻壤的渠道。19世紀初期,英國造船業是採用進口的木料製造帆船。自從蒸汽機用在帆船上以後,英國把鋼鐵材料造船和蒸汽機結合在一起,於1820年製成第一艘蒸汽鐵船。1838年,第一艘蒸汽鐵船橫渡大西洋。蒸汽機運用於礦山、工廠和水上交通也取得了成功。但是陸上交通仍然依靠馬拉的車,載重量小,速度慢,很不方便。研製適用於陸上交通的蒸汽機車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英國人斯蒂芬遜1814年試製成功" 轉運發動機" ,促進了英國鐵路的大發展。在歷史上,斯蒂芬遜是自學成才的偉大發明家之一,他生於1771年,父親在一個煤礦當伙夫,沒有錢供他上學。斯蒂芬遜幼年生活艱難,當過牧童,他干過其它謀生的工作,後來成為一名管理煤礦發動機的工人。斯蒂芬遜對瓦特的蒸汽機和富爾頓的蒸汽機船非常感興趣,很想知道其中的奧秘,由於不識字,斯蒂芬遜從18歲開始進夜校讀書。在一個煤礦主的支持下,斯蒂芬遜的" 轉運發動機" 在一條9 英里長的路軌上行駛取得了成功。經過不斷改進,1825年,斯蒂芬遜親自駕駛他所設計製造的機車,牽引著幾十節煤車和客車,在從斯托克敦到達林頓長達40公里的鐵路上,以每小時24公里的速度順利到達終點。斯蒂芬遜開創了近代鐵路運輸的歷史。1826年,英國又修建了從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的鐵路,1830年正式營運通車。1847年英國修建的鐵路已達到9400英里,1850年達到10500 英里。蒸汽機於19世紀上半葉開始在英國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從而帶動了工作機和蒸汽動力機的發明和改良,又促成連接這二者的傳動機的出現和發展,形成了動力機、傳動機、工作機組成的完整的機械體系。
蒸汽機通過傳動機推動工作機運轉,形成一個發達的生產體系。隨著英國機器製造業的發展,機器生產規格化,英國機器製造業所生產的蒸汽發動機、紡織機和蒸汽機車等向國外出口。1825年英國廢除了機器出口的禁令,從而使英國輸出的機器不斷增多,機器製造業已成為英國重要的出口工業部門之一。當時,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率水平還比較低,而英國的機器製造業比其他國家發展得早並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所以,英國的機器製造業在世界市場上佔有壟斷地位。在這一段時期,英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也很快。根據官方估價的出口額,在"1801-1850年間從2490萬英鎊增加到17540 萬英鎊,即增加600 %。" "英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在1820年佔18%,1850年則上升為21%。" 英國在世界工業、貿易、運輸、科技等方面均領先於世界各國,因而英國便成為了" 世界工廠".英國" 世界工廠" 的地位的確立從英國國內來看是以蒸汽機廣泛應用於紡織、煤炭、鋼鐵、交通運輸,並以機器製造機器、大機器工業替代手工工業而佔主導地位,於19世紀40年代產業革命的基本完成為特徵的;從國際范圍來看是以英國在世界工業品的輸出和先進技術的輸出方面具有壟斷地位而言的。具體表現為英國成為世界各國的工業品、先進技術與設備的主要供應者,而其他各國相對成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廉價商品推銷地。
Ⅸ 英國經濟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
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戰後50-60年代平穩發展時期。其主要特點是經濟緩慢而持續增長,失業率低,物質豐富,人民消費水平不斷增長。
(2)70年代經濟滯脹。在70年代,英國在所有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始終保持最低經濟增長率,最高的通貨膨脹率,和最高的貿易赤字紀錄。
(3)80年代經濟復甦。一個顯著特點是時間長,復甦持續了7年。另一個特點是國際收支大大盈餘,政府金融地位最高。
Ⅹ 戰後歐洲是如何實現經濟復甦
二戰之後的歐洲經濟復興之路
1,著名的美國馬歇爾援助計劃,因為擔心歐洲全盤社會主義化,美國對歐洲各國尤其是土耳其,希臘進行了大規模資金援助,提供了財力上的保障。
2,戰後歐洲各國普遍放棄了或者壓縮了軍隊建設,特別是聯邦德國完全去軍事化,把所有資金都投入到經濟發展上來。
3,長時間的戰爭使民氏兆生經濟遭受重大損失,所以人民有迫切發展民生經濟的願望和巨大的市場,為工農業復興奠定了巨大的群眾基礎。
4,各國政府擔心人民窮困會導致社會主義的指滲入侵,所以全力提高國民經濟水平,把共產主義排除出去,為發殲逗租展經濟提供了政府支持。
5,歐洲各國在戰前都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即使戰爭的損失,但是良好的教育和工業基礎,龐大的暫時還沒有崩潰的殖民地系統提供的原料,都為振興經濟提高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