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殖民軍一共多少人

英國殖民軍一共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3-03-24 05:55:44

❶ 英國阿富汗戰爭的經過

第一次英阿戰爭發生於1839年。19世紀30年代,阿富汗經曠日持久的封建割據和內戰,終於由多斯特·穆罕默德統一了全國。這時,已控制了大半個印度的英殖民者為把阿拉入其軍事同盟,不斷對阿進行間諜活動。沙俄也加緊對阿滲透,並騙取了阿統治者的信任,使阿倒向了沙俄。英隨即以「俄國威脅」為幌子,加緊進行戰爭准備,決心出兵阿富汗,推翻阿親俄政府,扶植傀儡政權。
1839年4月,英軍3萬多人經長途跋涉,先後到達奎達,而後越過霍賈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軍另一路強行穿越開伯爾山口,配合英軍主力作戰。阿軍僅有1.5萬人,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裝備上都遠不及英軍。英軍很快就攻佔了坎大哈和加茲尼,兵臨喀布爾城下。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求援遭拒,只好逃到布哈拉避難,英國隨在喀布爾建立傀儡政權。為回擊英國侵略軍,阿富汗人民揭竿而起,展開抗英游擊戰爭。各地游擊隊依託有利地形,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襲擊英軍哨所,切斷敵交通補給線,收復重要城鎮。英軍在阿游擊隊沉重打擊下,士氣低落,惶惶不可終日。
1841年11月2日,喀布爾爆發起義,各地游擊隊舉行聯合反攻,怒不可遏的喀布爾市民手執各種原始武器沖向預定目標。起義軍英勇作戰,勢不可當,當晚就佔領了喀布爾全城。第二天起義軍向城外的英軍據點進攻,英殖民軍驚呼「阿富汗全國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對我們了」。戰至9日,起義軍攻佔了喀布爾至巴拉·喜薩爾要塞間的全部據點,後又擊斃英國公使麥克諾頓,英軍被迫同意從喀布爾撤軍。英軍殘部及隨行人員和家屬1.6萬人在向賈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起義軍的伏擊,最後只有一名身負重傷的軍醫跑回賈拉拉巴德,報告了英軍全軍覆沒的消息。此後,抗英武裝又包圍了賈拉拉巴德和坎大哈,收復了加茲尼,英傀儡政權徹底垮台。
英殖民者不甘心失敗,增調援軍,首先解了賈拉拉巴德和坎大哈之圍,爾後從東、南兩個方向大舉進攻喀布爾。1842年9月,阿軍經浴血奮戰,終因力量懸殊,主動撤離了喀布爾。英軍重占喀布爾後燒殺搶掠,瘋狂報復。但阿人民並沒有屈服,抗英斗爭更加高漲。英軍唯恐再遭慘敗,在救出人質後,慌忙於10月12日撤回印度。歷時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戰爭,使英殖民者損失了3萬餘人,耗資1.5億英鎊,結果以阿富汗人民大獲全勝而告終。以後30多年英國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發動侵略戰爭。 1879—1881年英殖民者又進行了第二次侵阿戰爭。19世紀70年代,英俄兩國在阿富汗南北兩翼不斷進行侵略擴張,將邊界向前推進直接與阿領土接壤,對阿構成新的直接威脅。
阿為尋求庇護,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條款的條約草案,拒絕了英國使團來訪。英殖民當局不能容忍阿與俄結盟,便以使團遭拒為借口出兵侵阿。1878年11月,英殖民軍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統治者一心指望俄國援助,採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將5萬人的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企圖讓英軍深入國境,迫使沙俄實現出兵援助的諾言。由於阿實行這一指導思想,使得阿軍防守十分薄弱。南路殖民軍向坎大哈推進,一路未遇抵抗,於1879年1月8日輕取該城;
中路殖民軍在派瓦爾山口受阻,後迂迴阿軍側後迫其後撤;北路殖民軍在開伯爾山口遭阿軍炮火猛烈轟擊前進受阻,但當夜阿軍奉命撤退,殖民軍順利佔領了賈拉拉巴德。阿大片國土淪喪,請求俄國出兵。但沙俄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不願在阿與英國攤牌,因而拒絕出兵。阿成為英國的附屬國。
《甘達馬克條約》的簽訂激起阿國內一片義憤。9月8日,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憤怒的士兵和群眾包圍殖民者官邸,殺死了英國總督。喀布爾的人民起義點燃了全國抗英烈火,許多部族紛紛組織抗英游擊隊。在喀布爾市郊,不少農村婦女拿著鐵杴、斧頭、馬刀參加抗英軍作戰,使侵略者每前進一步都付出慘重代價。10月12日,殖民軍再度佔領喀布爾,對愛國者和廣大市民進行瘋狂的報復。各地抗英武裝以加茲尼為基地,對喀布爾形成包圍,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並挫敗了殖民軍對加茲尼的進攻,給敵以重創。1880年7月27日,抗英軍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殖民軍一個旅遭遇,打響了著名的邁萬德會戰。抗英軍在兵力火力上均占優勢,戰斗開始後,抗英軍首先以炮火壓制敵兩翼的炮兵和騎兵,掩護步兵前進。爾後步、騎兵緊密配合,乘勢發起猛攻,打得殖民軍潰不成軍,只是援軍趕到才免遭全殲。抗英軍乘勝向坎大哈進軍,喀布爾殖民軍也被10萬起義軍包圍,英殖民當局調來大量增援部隊才把抗英軍鎮壓下去。在阿人民的英勇抗擊下,英殖民軍到處挨打,四處碰壁,被迫同阿富汗統治者簽訂妥協性協定,同意阿內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殖民軍放棄了侵佔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 1919年爆發了第三次英阿戰爭。19世紀末,阿富汗國內安定,經濟復甦,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牽制了英國很大力量;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國際國內形勢對阿擺脫英國外交控制,爭取徹底獨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權後,宣布阿富汗獨立,不承認任何外國特權,並採取聯蘇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棄它在阿享有的特權,在阿邊境集結兵力,准備發動新的侵略戰爭。
英軍襲擊開伯爾山口阿邊防軍,接著,英國侵略軍3.4萬人分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線經開伯爾山口向賈拉拉巴德方向進攻,一部在南線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擊,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區取守勢。阿軍4萬人分三路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擊敵人。英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還擁有少量裝甲車和作戰飛機;而阿軍訓練很差,裝備落後,刀、劍是主要兵器,為數不多的槍炮不但陳舊,而且彈葯不足,英軍在兵力兵器上佔有絕對優勢。盡管如此,阿富汗人民為獨立自由而戰,士氣高昂,作戰英勇,並得到了印阿邊境少數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扭轉了被動局面。開伯爾方向阿軍以3個步兵營攻佔了敵巴格要塞,搶佔了朗迪科塔爾要塞周圍有利地形,但未乘敵兵力空虛之機攻下要塞,坐失戰機。英軍增援部隊迅即趕到,在英國皇家空軍的支援下,奪回了巴格要塞,阿軍且戰且退。英軍又集中轟炸了賈拉拉巴德和喀布爾,引起阿軍和市民恐慌。英軍正准備向賈拉拉巴德進攻時,得知阿軍在中路主動出擊,被迫分兵增援。
加茲尼方向阿軍行動迅速,進至邊境重鎮馬敦,居高臨下,迫敵後撤。隨即抄小路直插塔爾城下,直接威脅敵設在科哈特的大本營,打亂了英軍部署。阿軍以炮火猛轟塔爾城,但由於步炮協同不利,未能攻下該城。英援軍趕到後,阿軍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戰斗。南線阿軍取守勢,在優勢之敵進攻面前,頑強堅守,給敵以重大殺傷,迫其停止進攻。

❷ 外國古代戰爭故事:祖魯戰爭

祖魯戰爭指19世紀30~80年代南非祖魯人為反抗荷蘭後裔布爾人和英國殖民者的侵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而進行的英勇斗爭。

祖魯人是南非土著居民南班圖人的一支,居住在南非的納塔爾、史瓦濟蘭和莫三比克的一些地區。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恰卡建立了祖魯王國,英國人稱其為 祖魯帝國或祖魯蘭。1828年,丁干(1797~1840)上台執政,繼承了恰卡的事業,恢復和發展了生產,保持了祖魯國家的統一。正是在他的領導下,祖 魯人進行了反對布爾殖民主義者的戰爭。

1838年2月6日,為了懲罰布爾人通過欺騙手段奪取祖魯人土地的做法,丁干下令將70多名布爾人逮捕處死。隨後,祖魯軍隊四處搜索、襲擊已居住在納塔爾西部的布爾人,大約有300多名布爾人被殺死。

3月,海邊納塔爾港的英國殖民者派兵支援布爾人。很快,丁乾的弟弟姆潘達率軍打敗了英國援軍。與此同時,布爾人的兩支援軍也先後被祖魯人打敗。布爾人遭到殖民遠征以來最嚴重的損失,實力減少十分之一,領導層出現分裂,布爾人四處逃散。

在取得對布爾人的初戰勝利後,丁干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過早地偃旗息鼓,為布爾人卷土重來提供了機會。1838年11月20日,比勒陀利烏斯率領一支由 464人、57輛牛車、2門火炮組成的援軍從開普殖民地趕來援助。12月15日,這支隊伍在恩康姆河套上擺下了作戰陣式——牛車陣。丁乾麵對強敵猶豫不 決,錯過了布爾人最害怕的夜襲時機,直到16日凌晨才開始對布爾人的牛車陣發起攻擊。這是30年代祖魯戰爭中最激烈的一場戰斗。恩康姆一戰,祖魯人損失慘 重,傷亡3000多人,鮮血染紅了恩康姆河。

此後,因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祖魯人連遭失敗。1839年1月,雙方簽訂「和平協議」,丁 干被迫將圖格拉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布爾人,並嫌老余交付數千頭牲畜和若干噸象牙作為戰爭「賠款」。然而,他們又勾結、收買丁乾的弟弟姆潘達,答應幫助他奪取 王位並承認他為祖魯國王。2月,姆潘達成為祖魯國王,把從圖格拉河以北直到黑烏姆福齊河之間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布爾殖民者,祖魯王國只剩下納塔爾最北部的土 地。1843年,布爾人的共和國便被英國殖民者吞並。祖魯人抗擊布爾殖民者的斗爭——19世紀30年代的祖魯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19世紀50年代,祖魯王國經歷了一場內戰,姆潘達之子克特奇瓦約反對卑躬屈膝的賣國政策,立志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獲得祖魯人的擁戴和支持。10月的一次戰斗,克特奇瓦約擊敗以翁布齊拉為首的投降派,執掌國政。

1878年12月,英國駐南非最高全權代表B·弗里爾向克特奇瓦約提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軍隊,准許英國總督進駐南非並有權監督祖魯人的行動。與此同 時,還在邊界上部署6個營的精銳部隊。遭到克特含租奇瓦約斷然拒絕後,英國殖民者於1879年1月11日發動了蓄謀已久的戰爭。

切爾姆斯福德勛爵率領1.3萬人的英國殖民軍渡過圖格拉河,向祖魯王國大舉進攻。1月22日,雙方在伊桑德爾瓦納山展開激戰。祖魯戰士打死打傷英軍1600餘人,己方傷亡3000人,繳獲步槍1000多支、子彈50萬發,並且收復了大片失地。

克特奇瓦約在勝利後,幻想通過談判謀求和平,但英國拒絕任何談判,將軍隊增至2萬人,配備火炮36門,決心為自己的失敗進行更大的報復行動。6月1日祖 魯人挫敗了英軍的進攻,並打死了拿破崙三世的兒子路易。7月4日的烏隆迪村一戰決定了戰爭的結局。祖魯軍隊當場戰死3000人。這時,英軍出動全部騎兵, 向祖魯軍隊發起沖鋒。祖魯軍隊遭到慘敗。

這次決戰失敗後,祖魯王國一蹶不振。英國佔領後把它劃分為13個小酋長國「分而治之」,最後於1887年正式並入納塔爾殖民地。

祖魯人為反抗兩個殖民主芹滾義者的侵略進行了半個世紀的英勇斗爭,最後以失敗告終。

❸ 英國皇家廓爾喀部隊是怎樣建立的

1971年,中國香港的土地上遷來一支海外作戰部隊,他們把香港作為新的駐地,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部隊才撤回到英國本土,一部分士兵被香港保安公司招聘為保鏢。這就是英國著名的廓爾喀部隊。

廓爾喀士兵是英國從位於喜馬拉雅山西部的山國尼泊爾招募的雇傭兵,成員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標准亞洲人,廓爾喀部隊被列為英軍的特種部隊。

嚴格的甄選

廓爾喀士兵最初來自尼泊爾加德滿都以西的廓爾喀村,由於村子十分貧窮,每年都有青年男子從尼泊爾各地來到西部城市博克拉的英國廓爾喀士兵招募中心申請當兵。應召的尼泊爾青年都是17~22歲的男子,最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經過嚴格的選拔,幾千人中只有200多人能幸運成為英國職業軍隊中的一員。對於廓爾喀人來說,參軍從戎不僅可以開闊眼界,賺取數量可觀的金錢,還是一件令人榮耀、為家族增光的事情,很多人將加入英軍看作是一生的轉折點。

進行選拔時,首先由英軍派出的徵兵代理人到山間鄉村尋找強悍的候選者。第一輪被選中的青年將進入下一階段選拔,稱為「山選」。在這一輪篩選中,身體和智力測試更加全面,淘汰也更加殘酷。在參加「山選」的大約6000名男青年中,只有789人能參加為期一周的最後測試。最後測試在尼泊爾西部城市博克拉的英國廓爾喀士兵招募中心舉行。在這789人中,最終勝出的230人將加入英國廓爾喀部隊。要加入的廓爾喀士兵在加入英軍前都有一個效忠儀式,他們發誓將永遠忠於英國的君主,承諾聽從英國指揮官的命令並英勇殺敵。在加入英軍的頭3年裡,廓爾喀士兵是不能回家探親的,他們與英軍有15年的服役合同,通常都會服役5年以上,情況好的甚至會超過32年。一直到50歲才退役。廓爾喀士兵年薪8500美元,盡管英國政府付給廓爾喀士兵的軍餉很低,但在尼泊爾人眼中仍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編制裝備

廓爾喀步槍營在和平時期保持707人的規模,在戰時增加到740人,比英國本土的步兵營人數(約625人)稍多。步槍營包括3個步槍連,即HQ連、支援連、火力支援連。3個連分別命名為A、B、C連,每個連包括3個排和HQ連。A、B連的其中一個排都有5個「米蘭」導彈發射手,C連的第3排包括整個營的突擊手。步槍排包括3個班和HQ排,每個班8人,包括排長、巡官、無線操作手、51毫米迫擊炮操作手、兩個步兵。每個班中的6名步兵配備SA80突擊步槍,其他兩位操作輕型支援武器,都發射5.56毫米槍彈。每個排的一個班都有1名7.62毫米通用機槍射擊手。

每當有突發事件和緊急任務,或是任務區環境惡劣、情況復雜,需要派出一支作風優良、意志頑強、敢打硬仗的部隊時,廓爾喀部隊總是成為英國陸軍的首選。據稱,英國卸任首相布萊爾向來對神勇的廓爾喀部隊青睞有加。廓爾喀人的作戰信條是:「與其懦弱地活著,不如勇敢地死去。」

戰爭中磨礪

「廓爾喀」(Gurkha)取自於尼泊爾公國廓卡哈(Gorkha)的名字,尼泊爾公國廓卡哈在18世紀中期征服和統治了大部分的尼泊爾國土。該名字也用於公國廓卡哈的士兵。「廓爾喀」的英文Gurkha也幾經改變,如Goorkha、Gorkha等。1814年,尼泊爾王國的廓爾喀士兵奇襲了克什米爾和不丹。尼泊爾的擴張與當時駐印度的英國殖民軍發生了利益紛爭,當時的英國佔領了印度的東北部。於是,英國借口邊防哨所遭到襲擊,調集21000名大軍對尼泊爾發起全面進攻,與16000名士兵組成的尼泊爾軍隊發生了血腥的武裝沖突。然而,英軍在作戰中吃盡了由廓爾喀人組成的尼泊爾軍隊的苦頭,雙方於1815年簽訂了《瑟高利和約》。廓爾喀士兵視死如歸、英勇善戰的精神得到了英國人的贊揚,於是英軍夢想將廓爾喀人招至麾下。後來,雙方經過和談,英國取得了招募廓爾喀士兵的權利。由尼泊爾軍隊士兵組成的英國廓爾喀部隊第1、2、3、4步槍營在1815年4月24日成立了。自此,廓爾喀人在英軍服役至今。

在為英軍服役的歲月里,廓爾喀人參加了幾乎所有與英國或印度有關的沖突。廓爾喀真正地與英軍一起作戰是在1857年的印度叛亂中,他們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表現出對英軍的無比忠誠。1857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廓爾喀士兵分別在緬甸、馬來亞、中國的西藏等地、阿富汗、索馬里島、印度東北及西北邊境、塞普勒斯等為英軍作戰。在此期間,英軍中的廓爾喀士兵不斷增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超過20萬名廓爾喀士兵在法國、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巴勒斯坦、埃及、希臘薩洛尼卡等地與英軍並肩作戰。在此期間,廓爾喀士兵被英國女王授予兩枚維多利亞十字勛章,這是廓爾喀士兵第一次被授予如此高的榮譽。而且,當時還成立了第11步槍營,其他的營也各增加了兩個連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1.2萬名廓爾喀士兵在40個作戰營,他們隨英軍在敘利亞、義大利、希臘、馬來亞、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地作戰。其間,7544名廓爾喀士兵失去了生命,2.3萬人致傷殘。在東南亞茂密的叢林里,至今流傳著廓爾喀士兵神不知鬼不覺摸到日軍哨兵前,用彎刀割斷他們的鞋帶、大膽戲弄日軍的故事。這一時期,廓爾喀士兵被授予10枚維多利亞十字勛章。

1947年印度獨立後,廓爾喀士兵繼續留在英軍中,經過與印度、尼泊爾的談判,英軍保留第2、6、7、10作戰營,其餘的留在印度陸軍。自從馬來亞危機開始(1957年馬來亞獨立),直到1960年,大約有5個廓爾喀作戰營在馬來亞的叢林里作戰。1962年,廓爾喀士兵移師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在1962—1966年印尼的「敵對」戰斗中,所有的英軍廓爾喀戰士參加了作戰,表現出色,並被授予最後—枚維多利亞十字勛章。兩場沖突中,廓爾喀士兵證明他們是叢林戰的主人。

1967—1972年間,廓爾喀第17步兵分部的人員從14000人減少到8000人,駐地也由馬來西亞遷到中國香港。在香港,廓爾喀部隊稱為廓爾喀野戰部隊,負責邊防的巡邏和安全檢查。1974年,第1步槍營、第10王子步槍營被部署到塞普勒斯,以抵禦土耳其的入侵。1982年的馬島戰爭,廓爾喀部隊千里奔襲,參加了聖卡洛斯灣的登陸戰和英軍最後對斯坦利港的進攻。據說,當阿根廷軍隊得知英軍部隊中有廓爾喀士兵後,竟不戰自退,望風而逃。雖然這種說法不免有些誇張,但也反映了人們對廓爾喀士兵的敬畏之意。廓爾喀部隊還參與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

廓爾喀部隊在聯合國的維和行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並由此在越南、剛果、盧安達和黎巴嫩、科索沃、東帝汶等國家與敵人戰斗。現在,英國皇家廓爾喀還在阿富汗執行任務,在打擊塔利班殘余勢力的戰斗中立下赫赫戰功。據報道,2006年6月4日,廓爾喀步槍第1營和空降兵軍團第3營士兵在阿富汗南部赫爾曼德省瑙扎德鎮以西地區與塔利班武裝展開激戰,戰斗持續6小時,場面非常慘烈。英軍打死分別躲藏在7~8個掩體內的塔利班武裝人員約100人。目前,在英國女王的衛隊中,我們也能見到廓爾塔士兵英武的身姿。

接近實戰的訓練

廓爾喀士兵接受訓練的時間是普通英軍的3倍,他們首先要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適應完全陌生的環境。很多廓爾喀士兵的文化水平很低。由於從小就生活在大山裡,諸如游泳這樣的技能都要從頭學起。經過現代化的軍事訓練,他們掌握了各種作戰技能,並形成了頑強兇悍的作戰風格。廓爾喀士兵最為擅長的是山地戰和叢林戰,他們在復雜的自然環境中有著非同尋常的生存能力。

下面是英國皇家廓爾喀步槍第1營的士兵在位於肯亞的嘎絲如叢林進行戰斗訓練的場景。

英國皇家廓爾喀步槍第1營的士兵在叢林中行進,周圍儼然日落西山。實際上,這種黃昏的氣氛是由千年叢林造成的,即便在中午時分也是如此。在濃密的叢林中行走簡直就是一場噩夢,潮濕、悶熱使人呼吸困難,士兵身上的負重對人更是一種折磨。他們跨過山林中無數條小河,走過一個個山峰,雖然沒有下雨,卻汗流浹背,衣服濕漉漉地黏在身上。在叢林中行進,任何的聲響都會產生回聲,在很遠的距離便可聽到,士兵們不得不仔細辨別每一種聲響,以免落入敵人的陷阱。

廓爾喀步槍第1營A連的8人小組縱隊行進,其中「查利」火力4人小組在前面,「三角洲」4人小組在後面,中間相隔10~15米。他們默默數著腳步,不時用隨身攜帶的指南針辨別方向。「查利」火力4人小組前面的兩名是偵察兵,分別攜帶L85A1突擊步槍,士兵間的距離為3~5米。後面是小組組長和輕機槍手(配備輕型支援武器)。走在「三角洲」火力4人小組前面的是兩名步槍手,後面是兩名配備突擊步槍的槍手,走在最後面的是第二輕機槍手。

在英國陸軍訓練聯絡小組肯亞分部的支持下,英國陸軍每年在肯亞進行3次「偉大誘惑」演習。位於赤道附近的肯亞集中了不同的氣候、海拔、緯度和地形,叢林、沙漠、高山、河流等在150千米的方圓范圍內都有,為英國陸軍提供了世界上最好的訓練環境,這里是英軍最大的訓練基地。

英軍輕型步兵在肯亞的訓練開始於1963年12月,當地的肯亞人為步兵戰斗小組和皇家空勤團的訓練提供服務。因此,英國政府始終與肯亞政府和民間組織保持緊密的聯系。

❹ 20世紀初,歐洲列強做了什麼

20世紀初,歐洲列強基本上把非洲大陸瓜分殆盡。非洲人也不甘心就這么受奴役,不管是北非的阿拉伯人、柏柏爾人還是南部的黑人,都不斷揭竿而起,和殖民軍玩命。有的地方斷斷續續抵抗到20世紀30年代。到了1914年,一場大規模戰爭席捲而來,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集團對峙廝殺,世界八大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德俄美日奧意)悉數捲入其中。

1904—1907年,德國殖民者在西南非洲殘酷地掠奪黑人,引發了赫雷羅人和納馬人的起義。德軍給予殘酷鎮壓,對赫雷羅人發布"絕殺令",將8萬赫雷羅型咐人殺得只剩2萬。1905—1907年,東非地區發生馬及馬及起義,德軍槍殺了2萬多人,5萬人死於飢荒。起義雖被鎮壓,卻也迫使德國殖民者採用較為柔和的政策,減少對黑人的壓榨,用教會學校作為懷柔工具進行柔化殖民。

這些巨無霸對掐,主要戰場在歐洲,非洲受到的波及較少。這也難怪。從德國本土到非洲大陸千里迢迢,既不方便調兵,也不方便提供彈葯而且又有英國的海軍阻攔。真要在非洲開打,那就是自己找不痛快。所以德國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在非洲投入什麼兵力。敵人的劣勢就是我們的優勢。德國不敢在非洲打,英國、法國就偏要在非洲打。

此後,沃爾貝克繼續用游擊戰對付英軍。他頻頻派遣十幾人的精悍小分隊滲透到英國殖民地,炸鐵路、劫火車、端炮樓……英國殖民軍面對這些游擊隊防不勝防,派去的護路軍隊就有近萬人。為了消滅這支可惡的德國黑人游擊隊,英軍大舉徵兵:東邊來的印度兵,西邊來的西非土著人部隊,南邊來的南非部隊……武器彈葯則是英國本土供應。

大軍雲集東非,要把德國佬一網打盡。而沃爾貝克呢,他得不到德國多少支持,就自力更生,招募的兵都是坦尚尼亞本地黑人,武器彈葯呢,手中有啥湊合著用啥,其餘就主要靠繳獲英軍的補充,真是"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雖然他的兵力連敵人十分之一都不到,但他隊伍里的本地土著人,顯然更適應當地的氣候,更熟悉地形,而且補充起來也方便。

打了一年多,英軍拿沃爾貝克沒轍,就從南非把布爾人將軍斯姆茨調來。斯姆茨當年在布爾戰爭中也是叫英國人吃盡苦頭的,他對於游擊戰自有見解。這位猛將上任後,果然大有起色,以優勢兵力步步緊逼,在1916年8月攻佔了德屬東非的核心地區。

面對來勢洶洶之敵,沃爾貝克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去和英軍主力碰撞,而是步步後退,所到之處堅壁清野。大隊英軍人生地不熟,隨著步步深入坦尚尼亞,很快就斷了糧。待到英軍因為飢餓和疾病元氣大傷時,德軍再乘隙繞到英軍背後,反過來佔了英軍的根據地。

到1917年,英國人策動全面圍剿。除了附近殖民地的英軍之外,剛果的比利時軍隊和莫三比克的葡萄牙軍隊也參加進來,從四面八方圍攻德屬東非。面對潮水般的協約國軍隊,沃爾貝克有條不紊,將部隊化整為零,在叢林中穿來穿去,多次跳出協約國軍隊的包圍圈,然後在他們屁股後面踢一腳。不過這種戰術也有個問題,彈葯補給漸漸跟不上了。

德軍連番苦戰,也損失了不少兵力。到1917年底,整個東非都被協約國軍隊佔領。他們正要松一口氣,可是沃爾貝克呢,難道死在叢林了?這時傳來消息:沃爾貝克又跳出包圍圈,居然千里躍進,把葡萄牙的莫三比克佔了,從那裡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

❺ 英國最強時期有多少軍隊

提起二戰時期的英軍,人們往往會嗤之以鼻。人們普遍認為英軍是盟軍中的醬油角色,尤其是英國陸軍,弱的不能看,比國軍和法軍強不到哪去。

1.事實上,二戰時期的英國陸軍非常強,拋開三流殖民軍在東南亞被日本暴打的特殊案例,英軍在二戰中打的可圈可點。在蘇德戰爭前,歐洲和北非的硬仗基本都是英軍打的。德軍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頂級的陸軍,又有義大利幫助,但英軍雖然輸多勝少,但仍然將德國堵在歐洲,將義大利軍隊差點趕進地中海。僅僅這一點,就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做到的。

2.即使在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盡管英國鞭長莫及,被日本偷襲得手,但英軍騰出手後很快壓著日軍打,英帕爾戰役打的日本魂飛魄散,巴布亞半島戰役打的日軍懷疑人生,英軍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陸軍之一,而非什麼水貨。

英國鼎盛時期擁有520萬軍隊,大部分是高技術含量的海軍和空軍,陸軍裝備也非常精良,機械化程度和戰鬥力絲毫不比美軍差。

英國軍隊的「主教」自行榴彈炮,是一款性能非常不錯的自行火炮。

裝備精良的英國炮兵。

英軍大規模裝備的螢火蟲中型主戰坦克。該坦克曾擊斃大名鼎鼎的德軍「鋼鐵死神」魏特曼。當時駕駛著007號「虎」式的魏特曼坦克遭到了英軍螢火蟲坦克和英國轟炸機的圍攻。

英國鋼鐵情人「瓦倫丁」輕型坦克。

正在裝彈的英軍螢火蟲坦克。

英軍噴火坦克。

英軍裝備的「克倫威爾」式巡洋坦克。別看和德國虎王打吃力,但被德國虐慘了的英國坦克手在亞洲硬是打出了虎王的感覺。



3.二戰時期的英國陸軍機械化程度非常高,比美軍都不差,比德國軍隊還要強一些。二戰中實現了陸軍機械化的只有美軍和英軍。

二戰中英國軍隊是一支由本土和自治領、殖民地雜燴的混合部隊,其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團出了名的能打,和德國人硬碰硬絲毫不落下風,在太平洋打的日本懷疑人生。

二戰加拿大生產的卡車,加拿大是二戰時期世界第七大工業國,是英國的後期基地。

4.

英國軍隊伙食非常好,伙食水平低於美軍但遠在德國和蘇聯之上,麵包、牛肉、各種新鮮蔬菜都有,還有煙草和葡萄酒供應。

英軍注重團隊精神,求生意識強烈!一對一英國軍隊不容易取勝,但團體作戰英軍可真不弱,能和德軍單挑怎麼會弱。二戰中英軍是唯一和美軍一樣,對德國打出1.2:1戰績的國家,遠高於蘇聯的5:1。

❻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各自派了多少兵

大家都知道,公元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沙俄、日、意、奧匈八國列強以鎮壓義和團運動,保衛列強駐華使館的名義,派兵進攻滿清。這就是歷史上的八國聯軍侵華,這場戰爭的結果徹底撕破了滿清政府最後的遮羞布,暴露其賣國苟安的無恥嘴臉。

八國聯軍中的日軍

拋開沙俄在戰爭後期偷偷派往東北的17萬軍隊外,八國聯軍共派了5萬多人的侵略軍,其中有近2萬的侵略軍是列強在亞洲的殖民軍。而滿清政府出動了8萬正規軍,數十萬的義和團,數倍於敵的兵力,結果卻一戰而潰,淪為列國笑柄。

❼ 問一句二戰英國有多少兵力,來自哪裡

總體數量明確而具體的數字不好查
當可以分開算,大致為以下幾個部分:本土軍和殖民軍以及聯邦軍,本土軍是二線的民兵和預備役部隊
殖民軍還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外作戰的正規軍,另外就是各殖民的地方軍如英印軍非洲各地的駐軍及徵召當地人組成的部隊,聯邦軍就是主要指加拿大和澳新聯軍以及南非,這是比較明確可查的例如北非戰場和諾曼底登陸後的加拿大軍團。再為你提供幾個戰場的資料,僅供參考。
北非戰場:為了對抗隆美爾軍團3個師的德軍,英軍先後投入16個師和10個旅,包括第英軍1,2,7,10裝甲師,第2,44,50,51,70步兵師,印度第4,5,10師。還有南非第1,2師,紐西蘭第2師(第4,5,6,8旅),澳大利亞第6,9師,這是在北非所出現的所有英軍番號。
遠東方面:1942年初英國在遠東的兵力只有第1緬甸師,師長是英國的斯科特Scott少將。這個師是1941年4月才組建的,士兵訓練不足,武器裝備低劣,而且緬甸士兵對英國殖民者有敵意,士氣低落。另一個師是從印度調來的第17英印師,開戰以後才倉促運到,師長是科文Cowan少將。除了這兩個師之外,還有剛剛運到的英國第7裝甲旅。指揮駐緬英軍的是赫頓Hutton中將。1943年以後戰爭形勢好轉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構:韋維爾上將轉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作戰事務歸新設立的盟軍東南亞戰區,海軍上將,英王喬治六世的表弟,德國血統的蒙巴頓勛爵出任戰區最高司令,下設第11集團軍群,實際是戰區地面部隊司令部, 司令官吉法德中將。集團軍群主力是由東方集團軍改編而成的英國第14集團軍,另一支部隊是史迪威指揮的中國駐印軍(孫立人和廖耀湘的新1軍新6軍)。斯利姆的14集團軍下轄斯康斯中將的第4軍(駐防中段的英帕爾地區),和克里斯蒂森中將 的第15軍(駐防南段的若開地區)英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島嶼的部署:英軍幾千、澳軍6個步兵團+2個機搶團+輔助部隊共計18500人,其餘為印度兵。 再說下新加坡的情況
英國在新加坡部署有印度軍第12旅,其中包括兩營的英軍,印軍第九師一旅駐防於吉蘭丹哥打巴魯(Kota Bahru)另一旅駐防於彭亨關丹。這兩旅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北馬的東海岸。 印軍第十一師駐扎在吉打和霹靂等地,主要的任務為防守暹馬邊境及北馬的西海岸。 上述兩師印軍合成為一個軍團,叫做印軍第叄軍團,在喜士(Sir L. M. Heath)中將指揮之下澳洲軍第八師駐防於柔佛,東至興樓(Endau)西至麻坡(Muar),包括豐盛港(Mersing)等地。英軍當局覺得敵軍在豐盛港登陸的可能性極大。在新加坡島上駐有重炮隊,高射炮隊,也有若干英印的步兵。 此外還有以英人為軍官的馬來軍一團,和以馬來人為軍官的柔佛軍一團指揮官森門士(Keith Simmons)少將英軍投降前不久還有18師運到了新加坡。
其餘太生僻繁雜了只能以後靠你自己慢慢考證了或是大家多交流

❽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是哪一年哪八個國家哪個國家領頭兒

八國聯軍侵華是1900年,這一年是清朝光緒二十六年。

八個國家分別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國、美國、義大利、奧匈帝國。

聯軍第一任司令官英國海軍中將愛德華·霍巴特·西摩爾,第二任是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

日軍是八國聯軍的主力,共派出的第五師團2萬人,俄軍1.3萬人,英國1.2萬人(大部分是印度人,部分澳大利亞軍隊),法國3000人(來自越南、寮國、柬埔寨等東南亞的殖民軍),美國3000人(來自菲律賓的殖民軍),德國1000人,奧匈帝國500人,義大利80人。

注意印度、澳洲,當時不是獨立國家

❾ 請告訴我歐洲殖民的歷史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

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天堂的種子」),時稱象牙海岸(今象牙海岸),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

但是由於西非的海岸難以接近,再加上當地氣候不適合歐洲人,因此在此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對非洲的殖民爛舉只限於少數濱海據點。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9)英國殖民軍一共多少人擴展閱讀:

殖民地的「破壞性使命」主要表現在對告隱殖民地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破壞上,但由於宗主國的政治、經濟情況不同,各個殖民地的歷史情況、殖民對象、自然生態條件和社會集團的不同,因此殖民地所受的影響在質量上有很大的差別。

由於殖民,西屬美洲殖民地和英屬印度殖民地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和破壞是巨大的。但在熱帶非洲,除占極少面積(法屬西非為8%,撒哈拉以南非洲為5%)的經濟作物種植地區外,殖民地的絕大多數地區都保持了原飢友碧始的農業社會結構。

❿ 幾十名英國人幾挺機槍是怎麼幹掉成千上萬的非洲祖魯人

呵呵,這就是叫選擇性忽視
當時的確,英國殖民軍只有50多個人,帶了4艇馬克沁
但他們還有大約1000名土著士兵隨行,而且地形相對有利,祖魯人只能從正面進攻
成了機槍的靶子

閱讀全文

與英國殖民軍一共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青山項目怎麼樣 瀏覽:352
越南六姐妹哪裡人 瀏覽:129
印尼小胖是怎麼火的 瀏覽:261
義大利怎麼去馬爾他坐船要安檢嗎 瀏覽:947
伊朗對伊拉克現在有什麼影響 瀏覽:299
印尼流量卡不知道卡號怎麼查 瀏覽:370
中國賣美國多少口罩 瀏覽:66
為什麼有的卡詩產地在義大利 瀏覽:784
在印尼怎麼跟當地人溝通 瀏覽:200
中國最美麗茶鄉在哪裡 瀏覽:337
英國留學畢業後能幹什麼 瀏覽:407
伊朗對日本伊朗勝的賠率是多少 瀏覽:659
去英國留學高中有什麼要求 瀏覽:929
伊朗哪個城市人最多 瀏覽:631
印度火箭為什麼這么貴 瀏覽:162
中國鐵路總公司下屬公司都有哪些 瀏覽:511
義大利哪個音樂學院好考 瀏覽:333
中國哪裡有日本人傢具 瀏覽:274
中國人保報銷多久到賬戶 瀏覽:110
印尼位置在哪裡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