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經濟有什麼影響英國工業革命是如何引起中國歷史發生轉折的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
[編輯本段]背景
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17 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編輯本段]歷程
紡織工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過了2年,他就在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紡廠。
1779年克工人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編輯本段]影響
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創造巨大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⒈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⒉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
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推動城市化進程。
⒋人類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
世界格局:造成先進的西方和落後的東方,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加快亞、非、拉落後地區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對中國的影響:⒈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⒉中國成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掠奪地,被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⒊出現了先進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的萌發。
[編輯本段]意義
發源於英國而後波及歐美主要國家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對人類社會的演進產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響。它為新生的資本主頁制度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促使歐美諸國先後實現工業化,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它為英國提供了歷史機遇,利用工業化先發優勢,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進步和幸福,同時也使人類面臨新的矛盾和挑戰。
資本主義在它不到100年的時間里創造的生產力遠遠超過了以前幾個世紀的總和。
『貳』 英國是怎樣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的
1.1688年完成了光榮革命,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為工業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2.經濟模式的創新:《國富論》(亞當.斯密),發現「看不見的手」——市場供求規律;並逐漸確立自由主義的新經濟模式。
3.英國在海外擁有大量殖民地,因此原料,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
4.自然科學的突破:蒸汽機的發明(1765年,瓦特) 成為新的動力來源 。
5.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工業開始飛速發展。
『叄』 十六世紀英國手工工廠出現發什什麼變化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肆』 英國工業革命的直接誒原因和根本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英國較早地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經過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上半期英國議會制度的確立,《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案》的公布,都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英國的政治統治,掃除了封建主義的障礙。
資產階級掌權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促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工業革命的到來。
第二,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奴隸貿易等手段,最先具備了必要的資本、市場等經濟條件。這一時期,英國不斷發動對外戰爭,進行奴隸貿易,從殖民地掠奪財富。對內政府還發行大量國債,搜刮國內人民。這些財富集中在資產階級的手中,並且轉化為工業革命必需的資本。
二、根本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應是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根本原因。
(4)英國是如何從手工轉型到手工藝擴展閱讀
英國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樞紐,以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機械化的實現為基本完成的標志。
17世紀時,英國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英國的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
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因此以技術革新為目標的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革命的發生並非偶然,它是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生產技術以及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使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發生重大改變,生產力迅速提高。
這次革命從開始到完成,大致經歷了一百年的時間,影響范圍不僅擴展到西歐和北美,推動了法、美、德等國的技術革新,而且還擴展到到東歐和亞洲,俄國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它標志著世界整體化新高潮的到來。
『伍』 英國完成社會轉型經歷了哪些大事
英國完成社會轉型經歷的大事有:1640—168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結空鏈束了斗敗孫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政體;18世紀中期,羅伯特.沃波爾任首相枯慎時確立了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的君主立憲制政體。
『陸』 英國的工業革命之後,手工藝設計有何轉變
伴隨著機器大生產替代傳統手工業、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的歷史進程,藝術設計的主流也發生了從手工藝設計向現代工業設計的轉移。手工藝設計是在手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手工製作為主、以簡單工具為輔的藝術設計辯老汪類型,通常含汪具有很強的歷史傳承的特性以及單件製作、設計與製作不相分離等特點;而現代工業設計則建立於現代工業生產的基礎上,以機器大生產為主體,由近現代科學技術所武裝。一方面,現代工業設計與傳統攜仔手工藝設計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它是傳統手工藝設計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新發展;另一方面,它又與傳統手工藝設計存在很大的區別,這主要表現在它建立於現代工業大生產的基礎之上,採用批量化、標准化的生產方式,在設計者與製作者間出現了明確的專業分工,設計更多關注科技性、標准化、社會性與商業性。
『柒』 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
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
嚴格來說,工業革命不能算上是真正的革命,它沒有推翻任何的政權或階級,只是屬於社會、科技方面的急劇進步和發展。
目錄 [隱藏]
1 背景
1.1 家庭工廠化
1.2 尼德蘭人才的流入
1.3 紡織業崛起
1.4 機械化工廠
1.5 蒸汽機現世
1.6 煤礦業崛起
2 主要進程
3 個別產業
3.1 紡織工業
3.2 新動力與新能源
3.3 運輸革新
3.4 鋼鐵工業革新
4 參看
5 參考資料
背景 [編輯]家庭工廠化 [編輯]殖民地掠奪與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額的貨幣資本,從而為工業革命累積了財力上的准備。
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繼續了近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廉價的勞動力。
並且,英國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來彌補宮廷財政運轉的不足。
1694年,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國家債務制度,這從另一條渠道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
英國 *** 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積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為本國工商業尋找海外市場。
與此同時,還把從各個渠道聚斂來的財富,絕大部分都用作生產性投資,以轉換為再生產的資本。
而法國卻把資金都用來維持費用浩大的軍隊和宮廷享樂,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貿易盤剝來的巨額財富,用來購買國外廉價的商品,結果沖擊了本國的市場。
1800年英國紡織廠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就是手工工場向大機器工廠的一個飛躍。
這個飛躍之所以能夠實現,與手工工場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
此外,英國為追求更多的利潤,還以滿腔的熱情來關注生產的發展,從而 *** 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
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
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
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
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
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
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
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伏尺亂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
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
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困州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尼德蘭人才的流入 [編輯]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鎮壓尼德蘭革命時,也有大批尼德蘭工匠逃往英國,從此以後就在英國東部地區定居下來。
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允許這些工匠定居下來,條件是每一戶外來工匠必須負責培養一名英國學徒。
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湧入英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使英國新建了一些過去沒有過的工業部門。
英國的染織業、製糖業、陶瓷業的發達,就是同尼德蘭工匠的貢獻分不開的。缺檔
在十七世紀以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棉紡織業發展得尤其迅速。
十八世紀初,運到英國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萬磅,但是,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資本家為了追求越來越多的利潤,除了增加工人以擴大生產規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產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紡織業崛起 [編輯]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
凱伊發明飛梭以後,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
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織布能力更為提高。
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由於棉紗供應不足,出現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
棉紗價格猛烈上漲,接著紡紗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
這種情況,對於追逐利潤的資本家來說,是不能忍受的。
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 *** 也採取了各種措施。
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4年,蘭開夏郡內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上一個巨大的飛躍,使棉紗的產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紡織業的一系列變化,並且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因為棉紗生產成本的減少,也就使布匹的價格隨之降低,從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這樣就需要更多的織布工人。
由於織工工資跟著棉布需求量的增長而提高,就使得原來兼營農業的織工逐漸拋棄農業,成為專靠工資收入的工薪階層。
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排擠了舊式紡車,使那些買不起珍妮機的原來從事家庭手工業的紡工也放棄農業,到擁有珍妮機的人那裡去工作,從而成為雇傭工人。
紡工和織工放棄的土地就為農業資本家所收買,小自耕農無力與資本主義大農場競爭,他們逐漸受到排擠而破產之後,也就淪落為農業或者工業中的無產者了。
機械化工廠 [編輯]
1806年煤粉內燃機專利書
1775理查·阿克萊特水力紡紗機仿製品珍妮紡紗機雖然大大提高了棉紗產量,但紡出的紗不結實,細而易斷。
由於珍妮機帶動的沙錠日益增多,卻需要手工來搖轉紡輪,這樣就使人力越來越難以勝任。
於是,便需要在質量和動力方面加以改進。
1769年,鍾表匠理查·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這種機器用水力推動,機器上安裝著許多滾軸,旋轉很快,紡出的紗質地堅韌。
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象舊式紡車或珍妮機那樣安裝在家庭內,而必須建立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
這樣,就為工廠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1771年,理查·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成為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主。
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雖然結實,但是很粗糙。
因此,還需要繼續進行技術革新,以提高棉紗的質量。
1779年,工人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
騾機綜合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紡出來的棉紗既結實又精細。
此外,還提高了紡紗的效率,最初,騾機帶動二三十個紗錠,後來隨著機器的改進逐漸增加,到十八世紀末,已經有了能夠帶動四百個紗錠的紡紗機了。
自從騾機發明與廣泛應用以後,集中從事生產的紡紗工廠迅速增加起來。
棉紗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織布拋到了後面,於是,紡與織之間又出現新的脫節現象。
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改良織布機。
1785年,牧師埃德門特·卡特萊特發明了用水力推動的織布機。
但是,這種機器非常呆笨,銷路不廣。
後來,經過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進,這種織布機才日益完善,逐漸推廣應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還發明了一種整布機,霍洛克斯又發明鐵制的織布機器。
經過改進的自動織布機,比手工織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
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課題又擺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動力問題。
水燒熱了之後就膨脹為水蒸汽。
事實上,這個道理人們在很早就知道了。
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末,亞歷山大里亞的赫羅,就認識到蒸汽的動力作用。
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他曾經製造過一種利用水蒸汽旋轉的玩具。
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嘗試過設計一種利用蒸汽開動大炮的圖紙。
然而,為了工業的目的把蒸汽用來作為動力的試驗,則是從近代才開始的。
[1]
蒸汽機現世 [編輯]
英國18世紀蒸汽機工廠仿製品
1890年鐵工廠油畫法國物理學家尼斯·帕旁稱得上是第一個蒸汽力的實驗者,他於1680年在英國試驗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蒸汽泵。
但是,帕旁的發明並沒有實際用於工業上。
1698年,英國人托瑪斯·塞維利發明了利用蒸汽力而製成的抽水機,但是不夠堅固,經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壓力,常常破裂。
1705年,鐵匠托馬斯·紐科門在塞維利抽水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製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動力的蒸汽抽水機。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製造和修理自然科學儀器的工作時,注意到紐科門式蒸汽機之所以浪費很多熱量和時間,是因為汽缸里既要產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
1765年春,瓦特終於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安上一個隔離式冷凝器裝置後,蒸汽不是在汽缸內冷卻凝固,而是讓蒸汽通過一個閥門,進入一個單獨保持冷卻的冷凝器,這樣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溫度,真空也能夠不斷產生。
1769年,瓦特製成第一台蒸汽機。
這一年,瓦特以發明分離冷凝器,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一個專利。
但這種蒸汽機仍無法克服紐可門蒸汽機只作往返運動的缺點,不能使蒸汽機變成能帶動各種工作機的原動機。
1781年,瓦特研製出一套齒輪聯動裝置,可以將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他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專利。
接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機的動力,瓦特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1782年,瓦特試制出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把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個專利。
1784年,經過再次改進的蒸汽機,不僅能夠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而且還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
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建成。
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瓦特蒸汽機的問世,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
從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為燃料,就可以開動蒸汽機。
並且,工廠也是根據需要建立起來,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
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於特殊目的的發明,而是把它說成是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
」[2]
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是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從而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
蒸汽機的廣泛利用,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促使工業革命開展起來。
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
以此為標志,歷史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煤礦業崛起 [編輯]
1814年描述用煤發動火車和機械;又用火車和機械開采更多煤的油畫煤炭可以說是近代工業的食糧,如果沒有煤,就沒有大機器工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工業革命。
正因為英國的煤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所以才支撐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
在中世紀,由於燒煤使空氣污染,封建統治者嚴厲禁止採煤。
然而,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對於煤炭的需求擴大,煤炭工業迅速發展。
1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經達到四千四百萬噸,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產煤國。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僱用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
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機器製造業也建立起來,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主要進程 [編輯]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
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商品市場規模擴大。
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1568年-1648年,西班牙鎮壓尼德蘭獨立運動,因戰亂,許多尼德蘭工匠逃亡到英國,他們帶來最早的手工紡織技術。
英國要求他們每個工匠必須帶兩個英國籍學徒。
[3]
1576年,英國 *** 頒布法令限制羊毛、大麻等本國原料或初級產品出口,禁止粗紋布、呢絨織品、亞麻布進口。
同時規定:治安法官有權使用公款購買成批原料、羊毛、大麻等為窮人安排工作。
法律還規定每個郡要辦兩個到三個工場,即感化院,收容有勞動能力的乞丐和流浪者[4]。
英國毛紡織工業獲得一個發展機會。
英國確立外向型經濟模式。
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排除通往美洲的障礙。
1607年,倫敦公司在北美建立了英國第一個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亞。
之後英國不斷擴大殖民地的范圍。
1623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允許專利權設立,保護新發明的權利。
1651年,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規定英國(包括殖民地)的進出口貨物必須由英國的船隻運輸。
1660年,英國成立資助科學發展的組織——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全稱「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
英國青年舍棄神學,追求實學,蔚然成風。
168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頒布楓丹白露敕令,迫害胡格諾派教徒,其中很多能工巧匠移民英國。
1688年-1697年,發生大同盟戰爭,英國、荷蘭和哈布斯堡王朝組成同盟聯合抗擊路易十四法國。
1688年, *** 公開支持圈地。
1593年議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
1597年因連續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
1601年議會廢除反圈地法令。
1607年英國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迫使 *** 恢復反圈地措施。
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圈地又起。
1688年起, *** 公開支持圈地
1689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
英國資產階級執政,鞏固對私有財產的保護。
1694年,民營的英格蘭銀行成立,為支持抗法,銀行以8%的利息貸款給 *** ,而 *** 作為回報則授予其制幣權、銀行券改造權和證券投機。
1701年,Jethro Tull發明播種機,拉開英國農業機械化的序幕。
1714年,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兼任英國國王,開始了漢諾威王朝(1714-1901)。
喬治一世的母語是德文,不會講流利的英文。
所以他不出席內閣會議,會議改由一名親信大臣主持,成為英國首相制度的開端。
此後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慣例。
1720年 英國議會通過法案,禁止進口和使用印度棉布[5]。
(英國直到1757年才控制印度。
)
1730年,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亞和佛羅里達(當時屬於西班牙)種植棉花獲得成功[6],到1784年,剛剛獨立後的美國,開始向英國出口棉花。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
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
1761年,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英國獲取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大量殖民地。
個別產業 [編輯]紡織工業 [編輯]
在德國伍珀塔爾博物館的珍妮紡紗機模型1733年 蘭開夏郡的鍾表匠凱伊發明織布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織布能力更為提高。
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1764年-1767年 蘭開夏郡的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7年 蘭開夏郡的理查·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
1779年 蘭開夏郡的克隆普敦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用水做動力的 騾機(Spinning Mule),後被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 萊斯特郡的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 在1791年建造第一座水力織布機工廠。
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
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工廠必須設在河邊,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
隨著蒸汽機技術的發明和成熟,蒸汽機動力開始被應用在紡織工業。
新動力與新能源 [編輯]1769年 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發明單向蒸汽機
1782年 瓦特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
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785年 瓦特在諾丁漢郡建立第一個蒸汽紡紗廠。
1800年 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11年 萊切斯特郡工人盧德搗毀機器。
1820年 煤礦卷揚機代替人工背運,煤產量更加迅速增長。
1825年 蒸汽機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煤產量1790年為260萬噸,1836年增至3000萬噸。
運輸革新 [編輯]1765年 英國開始在煤礦使用鐵軌
1788年 開始架設鐵橋
1807年 美國人富爾敦發明汽船
1811年 英國也開始仿製汽船。
1814年 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在奇林沃茲煤礦運煤。
1825年 史蒂芬遜第一輛客運火車,在斯托克頓至達林頓的鐵路上試車成功,這是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44年 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鋼鐵工業革新 [編輯]1709年,A·達比(Abraham Darby I)採用焦炭取代木炭煉鐵,獲得成功,並很快獲得了這項技術專利。
1750年,亨茨曼(B.Hunt *** an)發明坩堝煉鋼工藝。
坩堝煉鋼工藝是轉爐煉鋼技術發明前最重要的煉鋼方法,是歐洲歷史上鋼首次被熔化冶煉。
1873年,波特獲得攪拌精煉法專利。
『捌』 手工藝運動誕生的歷史背景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文藝復興已超越了理性與神性悖立共存的古希臘和理性受制於神性的中世紀時代,被人們稱之為理性超越神性、科學融於藝術的人文主義時代。然而,這一狀態並沒有維持多久。地理大發現,商業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總體性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的狀況。工業文明事實上成了現代文明的基本形態,與之相隨的則是對於現代社會的反思與省察。這一時代,人類文明的性質與存在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尤其是到了19世紀,晌空茄科學解構宗教已成為事實,因此從手工藝運動的先驅者科爾等人的著作中,可以充分體會到,神性的衰落、技術與藝術的分離已成為這一時代人文主義的基本特徵。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崛起,殖民主義與侵略擴張也給世界許多國家和人民不斷帶來深重的災難,因此手工藝運動中的思想家們在反思現代工業文明的同時,強有力地批評現代戰爭,並以「回虧瞎歸傳統」的方式努力為現代人創設一條通往幸福的生活途徑。
從總體上說,英國手工藝運動是指從19世紀30年代起至20世紀初,發生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後,並以批判工業技術給社會的宗教倫理、道德狀況、生態環境和人類資源帶來嚴重災難的語境中,通過復興中世紀手工藝術來重鑄工業化背景中人的信仰、靈魂和道德品質,來尋求自然的生存狀態和情感的社會主義家園的人文主義為最終旨趣的文化藝術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不同,英國19世紀手工藝運動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它以追求神性而不是理性、追求人工而不是科技、追求自然整體並以信仰為背景而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人宴察文主義,是一場以復興中世紀神性人格為宗旨的新文藝復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