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有哪些傳統的體育賽事呢
主要有足球、椰攬球、水洞寬球、網球、羽毛球、曲棍球、板球、地滾球、高爾大球、狩談羨豬、射箭、登山、賽艇、帆船、游泳納侍亮、滑冰、疾跑、競走、跳高、跳遠和投石等,其中大多數發展成為現代運動項目。
⑵ 中國的國球是什麼
我國的國球為乒乓球,起源於英國的19世紀末,因為1959年的世界乒乓球競標賽,中國參賽運動員為中國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而使國人振奮,從此乒乓球運動在中國風靡,成為了事實上中國的國球的體育項目。
乒乓球是國球的3個原因:
一、中國的乒乓球為國家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號召「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乒乓球運動在全國開展比較好。1959年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世界矚目,國人振奮!此後,中國的乒乓運動長盛不衰。
二、乒乓球運動在中國十分普及,得到國人喜愛
乒乓球運動開展的條件不苛刻,可參與性強。男女老少都能打,天南海北都能打,室內室外都能打,有錢沒錢都能打。條件好的可用高級球台打,條件差的水泥球台也能打,沒有球台用幾張桌子拼起來也能打。天氣好在露天可以打,遇上大風大雪在一間不大的房間里就可以打。
總之,這項運動特別適合中國的國情,得到了國人的普遍喜愛,普遍水平比較高,因此就可以稱作國球。
三、乒乓球為中國的長治久安做出過貢獻
1971年4月,中國乒乓球隊參加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世乒賽。中國領導人認為世乒賽是很好的契機。4月4日,美國球員科恩無意中搭上中國球員的交通車,庄則棟主動贈送一幅綉有黃山風景圖的杭州織錦給科恩,科恩後來回送庄則棟一件帶有和平標志的運動衫。這一戲劇性事件頓時成為轟動性新聞。
4月7日,毛澤東在比賽閉幕前夕決定邀請美國隊訪華,尼克松立即同意了中方的邀請。
1971年的春天,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實現了對中國的歷史性訪問,中美兩國的乒乓球友誼賽在北京上演,留下的政治影響卻向太平洋兩岸散播開來,為中美人民的交往和中美兩國的外交突破敲開了大門。這就是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
(2)中國和英國的傳統體育項目有什麼擴展閱讀
各國國球:
1、蘇格蘭:高爾夫
高爾夫,俗稱小白球,是一種室外體育運動。個人或團體球員以不同的高爾夫球桿將一顆小球打進果嶺的洞內。大部分的比賽有18洞,桿數最少的為優勝者。
英國公開賽、美國公開賽、美國大師賽和美國職業高爾夫球協會錦標賽是高爾夫球界的四大大滿貫賽事。高爾夫球普遍被視為蘇格蘭人的發明,今日的高爾夫球18洞制度亦由蘇格蘭制定,當地亦有全球最歷史悠久的高球會,被視作蘇格蘭國粹。
2、印度:曲棍球
曲棍球,英文Field Hockey,又名草地曲棍球,歷史最為悠久的奧運會項目之一。名稱起源於法語,意思是「牧羊人的棍杖」。
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體育項目之一,曲棍球的出現比最初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早1200年以上。
3、英國:板球
板球起源於英國,盛行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家。板球的球季在春季與夏季,與在秋季與冬季踢的足球互補。
13世紀,英王愛德華一世就曾在英格蘭東南部的肯特參加過類似板球的運動。板球被譽為貴族運動,亨利八世稱板球為「國王的運動」,是英國的國球,也是英國的三大運動(足球、英式橄欖球、板球)之一。
⑶ 中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有哪些
一提「傳統體育」,一般人自然會聯想到「武術」,可能頂多再加上射箭、摔跤、氣功、靜坐、八段錦、易筋經等一些養生導引之類的體育活動(包括醫療保健性的體育)。其實,這種理解似乎不夠全面和科學。它應被理解為:在中國大地上各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體育活動(包括本民族自己創造的,吸收其他民族及外國的有關內容而逐漸演化下來的體育),也就是古代體育史所包括和流傳下來的全部內容。
傳統體育如何分類,目前也其說法不一,較突出的有兩種分類方法:
(1)二分法:
分為靜態體育(如氣功、靜坐、漱咽、服食、衛生習慣,還包括太極拳、易筋經、八段錦、棋類等等)和動態體育(其中大部分是以劇烈身體活動為特點的項目)。
(2)三分法:
①軍事性的體育項目。包括武藝(武術)、射箭、摔跤、蹴鞠、擊鞠、牽鉤……等全部從軍事技能中衍生出來或與軍事技能有關的項目;
②健身養生的體育活動。包括消腫舞、導引術、氣功、養生術、五禽戲、小勞術、太極拳、服食、衛生習慣等一類項目;
③娛樂游戲性的體育。舞蹈、百戲、棋類、龍舟、鞦韆等各種民間游戲和少數民族的體育活動。不但有健身,還有娛樂的作用。
當然也有區分不清界限和兩種性能兼而有之的。後一種分類法似乎更細微些,也更符合實際情況些。
無論何種分法,都表明傳統體育在我國的體育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傳統體育中的許多項目,如武術、氣功、拳術、摔跤等健身活動至今還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說明傳統體育對人類體育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
●傳統體育的起源
體育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內容之一,它同其他文化活動一樣,起源於原始人的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並伴隨著社會的進化不斷地發展完善。
體育的產生與發展決定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首先決定於經濟生產的發展,由於生產資料異常貧乏,生產力極為低下,所以原始體育形態對於經濟的依賴性表現得更為突出和直接,其活動領域不僅與生產活動緊密相聯系,而且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物質生產、生活的原始性的制約下,相應地表現得很狹窄。所以只能從生產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中間看到某些體育因素。
隨著原始公社制的發展,人類從生產勞動實踐中所得來的認識、思想、感情等日益復雜,原始體育形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才逐漸豐富和多樣化起來。並在人們對其逐步認識過程中,逐漸從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萌發出來。
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除製造和使工具從事勞動外,還必須依靠自身徒手的技能與大自然斗爭,如奔跑、攀援、跳躍、搏擊等技能最初是出自人類的本能活動,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些技能也逐漸成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我國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遺址中,有數千計的鹿和馬以及其他獸類遺骨。可雙以推測北京人在用其製造的原始粗造的木石工具進行狩獵的同時,也具有一定奔跑追逐的能力。從歷史記載和近代一些原始部落的狩獵活動中也可以看出這種奔跑的萌芽。
原始人採集、狩獵及居住活動等都離不開攀援。清代雲南一些少數民族仍有巢居的遺俗。採集果實需要爬樹,棲息在樹上同樣需要爬樹,這就逐漸有了攀援的技能。北京人遺址中除大量的動物遺骸外,還有相當數量的被燃燒過的樹籽。朴樹籽是小球似的果實,食之有香味,是北京人通過攀援採集的主要果實之一。又如,台灣土番人當時處於「射飛逐走,殪獐殺鹿為事」的原始部落生活階段,可見「攀藤援木」是基本活動技能。
至今在一些少數民族中常見一種藤鞦韆,它是利用樹上垂下的藤來擺盪而發展來的。這種藤鞦韆很可能就是從人類採集果實抓住垂藤擺盪而發展來的。
我國手搏技能的產生也與原始人徒手搏獸的生產技能有關。滄源崖畫第七地點五區的畫面上,就有兩人與獸搏打的場面。二人均兩臂展開,有一臂與獸搏鬥,旁邊有一人兩手各持短棒,似赴援者。
我國羌族有一種古老的傳統風俗舞,叫「跳盔甲」,又名「大葬舞」。舞者人數不定,數人,十多人不等。舞時身穿生牛 皮製作的鎧甲,頭戴插著野雞翎和麥稈的皮盔,手執兵器。開始時先跳圈,然後形成兩排對陳,長弩飛舞,肩上掛的銅鈴作響,吼聲震天。這種舞蹈既是祭祀舞又是訓練戰伐之用的舞蹈。
傣族至今流傳有單刀舞、棍舞,也可以兩人對舞,近似耍槍棒或器械操,不過帶些舞蹈的藝術動作和美觀步伐罷了。這種舞蹈都可能是原始武舞的遺俗。
其他如布郎族的「刀舞」,景頗族的「盾牌舞」以及描寫血親復仇的「以灣灣」等舞蹈,都類似古代的武舞。可見武舞是原始部落進行軍事訓練,為戰爭准備的主要內容。
總之,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從原始部落形成的各種生產技能、生活技能和軍事技能形成了傳統體育的起源。最初的體育內容是通過從事生產勞動的形式體現出來的,生產勞動場所往往是學習體育活動的內容。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些體育內容開始在生產活動之外進行了,它是有意識地通過某些身體鍛煉手段來培養人們的體魄,這意味著「體育」做為身體練習手段開始萌發了。
●傳統體育的發展
在生產技能和軍事技能的基礎上,體育作為一種有意識的身體練習手段逐漸完善起來,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內容,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據史料記載,傳統體育早在夏商時代已具雛形,某些傳統體育的內容在從其他社會活動中分離轉化的過程中,逐步豐富和多樣化起來,具有了明顯的體育特性。經過春秋戰國、漢、唐、宋、元、明、清等歷史朝代的錘煉和加工。特徵鮮明的傳統體育已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根基,為提高國人的身體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簡單地說,傳統體育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下列幾個發展階段:
1、夏商周的傳統體育雛形
夏、商、西周的體育是我國奴隸制建立及發展基礎上形成的體育形態。其內容已與生產勞動分野,而進一步與軍事、教育、禮儀等社會活動結合在一起。並在其中向著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方向發展。這個時期,戰爭發展了,軍事斗爭成了推動體育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因此軍事體育活動的內容較為豐富。在學校教育方面,奴隸主階級「文武兼備」特點的教育奠定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雛形。其他如醫學知識和積累,養生思想的反映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為體育的繼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這一時期,—些有關體育的概念及理論也在逐步地形成和發展,如射、御、舞、拳、搏、壽等。這方面的內容與後世傳統體育的概念和理論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在某種程度上為後世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例如,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田獵活動,對傳統體育的奔跑、狩獵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田獵源於原始時期的狩獵生產,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其性質有了較大的變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首先,田獵是一項軍事性的體育活動。從夏朝開始,奴隸主貴族就把圍獵活動作為一種練兵的手段。到了西周,田獵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大規模的田獵活動作為校閱軍隊的手段。據《左傳》載:「春菟、夏苗、秋、冬狩,皆於農隙以講武事也。」作為軍事性的田獵活動,—般都行陳整齊,且聲勢浩大。《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通過這個故事,說明趙王田獵時,規模龐大,軍陣威嚴,因而使魏兵產生了誤會。
其次,有些諸侯國君,常常通過田獵以挑選武土。如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就是這樣的國君,他曾(獵將以求土),即通過田獵發現武勇人才予雙重用。
再次,將田獵作為娛樂休閑活動,田獵是一種戶外活動,無論是春秋或者冬夏,從事田獵都是一種愜意的事,特別是對那些深居王宮的國君、百官及他們的家屬,來到郊野,自然心曠神怡。自夏朝開始,歷代統治者以田獵取樂的大有人在、直至明清,許多帝王將相都樂此不疲,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清代建立的「木蘭圍場」,便是最好的明證。
2、春秋戰國傳統體育的興盛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劇烈轉變的時代,由於奴隸制的崩潰,奴隸主階級壟斷體育的局面被打破了,民間體育活動蓬勃發展起來。這時剛登上舞台的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改革舊制並付之實踐,使很多體育內容在相當程度上得到了發展。
這時,「百家爭鳴」的各個學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體育的思想和實踐問題,這對體育發展有推動作用。有些雖是用體育現象來說明其哲學觀點,但對後世也有相當之影響。另外,這一時期,逐漸增長的自然科學知識也為體育發展創造了有利有條件。上述這些原因促成了我國古代體育第一次較全面地大發展。
這一時期的軍事體育活動,民間娛樂體育活動以及各種導引養生活動都出現了嶄新的局面。不僅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而且很多項目,很多體育觀點都是新的,一些體育內容走向競技化的趨勢也在逐漸形成。這些都對傳統體育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此外,值得一提的這時期的教育家孔子,他身體力行的體育實踐對傳統體育產生了較大影響。
孔子身體魁偉,身高九尺六寸(相當現今2米)。青年時期的孔子身強力壯,有能舉起數百斤重的城門栓記載。他的養身之道曾對後代產生了很好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積極提倡並親自參加各種身體活動
孔子從教四十多年,設置六門課程,其中有鍛煉身體的射(射箭)、御(駕御戰車)兩門為學生必修。此兩項也是他本人之擅長。孔子還喜愛釣魚、田獵、登山、郊遊等,很重視戶外體育活動。現在泰山頂還有「孔子登臨處」的古跡。他「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至今為人們所頌。
第二、倡導注意起居飲食衛生
孔子曾以回答魯哀公提問形式,從反面儆告人們長壽有三條經驗。子曰:「人有三命而非命者也,人自取之。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佚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就是說,人要延壽,一要寢處有時(按時作息),二要飲食有節(節制飲食),三要佚勞適度(勞逸結合),否則就會致病早亡。另外,<論語)中記有:「食殪而(糧食壞了有臭味)、魚餒敗(魚肉腐爛)不食。色惡不食。失飪(烹調不當)不食。不時(不到吃飯之時不食)。」「內雖多,不使勝食氣(不吃過量)。」「食不語」等;對睡眠衛生要求「寢不言」、「寢不屍」(不要僵直躺)……孔子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也要求學生這樣做。不這樣做的學生,要受到他嚴厲批評。如「宰予晝寢」(白天睡覺),屢教不改,孔子非常不滿,喻之為「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出身貧賤,一生道路坎坷,但還能活到古稀之年。他七十三歲去世,當時實為高壽者。這是與他重視戶外體育活動和重視衛生保健分不開的。
3、秦漢傳統體育的體系構成
秦漢時期,是我國體育進一步大發展的時期,這一發展對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升華。決定這一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集權國家和社會比較穩定。二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及封建國家經濟文化的繁盛。三是春秋戰國民間體育的大發展為這一時期體育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漢時期體育的發展表現在:體育活動項目增多,內容豐富,開展廣泛,規模較大。有些體育活動,如蹴鞠、角抵、劍道、手搏、導引養生法都逐漸形成其技術和理論體系,其中不乏各具有特色的內容。體育的場地設備不僅納入了宮廷的建設計劃之中,而且在民間也多見。與此同時,體育專著也有相應的發展。
這一時期,體育活動的娛樂表現得比較突出。體育的表演內容有了發展,如劍舞、戟舞、刀舞、蹴鞠舞等,體育的欣賞娛樂功能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
例如,在漢代盛行的蹴鞠運動(現代足球的雛形)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漢代宮廷盛行蹴鞠。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在宮苑裡建造了一個宏大的鞠城(蹴鞠城),作為御林軍舉行蹴鞠比賽和定期檢閱軍隊的場所。漢武帝劉徹經常在宮中舉行斗雞、蹋鞠比賽,稱為雞鞠之會。漢成帝劉驁由於好蹴鞠,還受到臣下的非議。即「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為勞體,非至尊所宜」
除宮廷外,貴族府邸中也見有蹴鞠活動。據學者桓寬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蹋鞠斗雞為樂。為了便於開展蹴鞠活動,有些貴族還在府邸中修建蹴鞠場,養鞠客。如東漢優波將軍馬援的兒子馬坊的府邸中就有蹴鞠場;漢武帝的男寵董賢家中就養有長於踢球的鞠客。
蹴鞠活動在民間也蔚成風氣。據<鹽鐵論.國疾)載:「里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蹋鞠」里與黨是沿西周之後鄉間的居民組織,常是25家為一里,500戶為一黨。由此可知,那時的鄉村有蹴鞠習俗,有的地方還建了蹴鞠場,無論是寬闊的大道還是狹窄的小巷都有人在玩蹴鞠。
4、西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體育融合
兩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是一個分裂割據的動盪時期,但是由於民族的大遷徙、大融合,使中華民族從物質到精神都吸收了外部的豐富營養。學術思想的發展,也由漢代的獨尊儒術演變為佛、道、儒三家並立的文化格局,體育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有了頗具特色的發展。
由於大量的少數民族相繼進入中原地區,使騎射技能,技及角力等項活動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中原地區婦女習武等活動也空前盛行。導引養生之術也有新的發展,這都表明了這一時期體育在某些方面是有顯著發展的。
但這一時期體育發展也是極不平衡的,就南北而言,體育活動也有相當的差異。這都表現了社會分裂、動盪以及玄學興起等社會因素對體育的影響。
總之,兩晉南北朝的體育上承兩漢,下啟隋唐,處處呈現出漢唐兩大盛世間過度時期的風貌,同時也為隋唐時期的體育繁榮作了准備。
這時期民族傳統體育相互融合,出現了一些新的傳統體育項目,如擊鞠。
擊鞠又稱擊球、打球,是騎在馬或驢上用棍杖擊球的一項游樂活動,今謂之馬球運動。擊鞠活動究竟起於何時,倡於何時,歷來眾說紛紜。一些學者認為它發源於波斯(今伊朗),由波斯傳到西域在唐代傳人中國長安;有的認為馬球在歐亞一些民族語言中稱「波羅」,而「波羅」一詞起源於西藏,後為許多民族語言所借用,所以擊鞠起源於中國的西藏地區,再向東西方傳播;也有的認為它源於中原,是由漢代的蹴鞠發展演變而來的。這些說法都不能論定,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至晚到東漢末年三國初年已經出現了擊鞠活動。
曹植的樂府詩(名都篇)中即有「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之句,用以描寫當時王公貴族們的娛樂活動,曹植的這首詩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見寸:文字的關於擊鞠活動的明確記載。
5、隋、唐時期活躍的傳統體育
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為體育的興盛奠定了非常有利的社會基礎。
體育的興盛主要表現在:宮廷、軍隊、民間的體育活動都非常活躍;體育項目的多樣化和規范化;體育競技活動空前興盛,規模宏大,技藝精堪;有些體育項目設有專職機構和專業人員體育技術、方法及理論探討進一步深化。
這一時期,女子體育活動較前代有顯著發展,球戲、弈棋、武藝、雜技、鞦韆等項活動均有婦女參加,成為婦女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這在女子體育發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擊鞠在女子體育中就很盛行。女:子擊鞠早在唐朝就已經出現,唐詩人王建的<宮詞)中說:「新調白馬怕鞭聲,隔門摧進打球名」,就是指的皇宮內宮女打球。在現土的唐代文物中,有擊球的女陶俑,還有鑄著婦女騎刀持杖擊球的八棱面的唐代銅鏡。唐代女子打馬球完全是為了娛樂。劍南節度使郭英義看女伎打球作樂,每天得花費數萬錢。大約在唐代宗時期(763~779年),還出現驢鞠。《舊唐書·郭英義傳》說,劍南節度使兼成都尹郭英義「聚女人騎驢擊球」。《新唐書·郭知運傳》也提到,「(知運子英義)教女使乘驢擊球。」驢鞠就是騎在驢背上揮杖擊球。驢比馬身體矮小,而且性格特別溫順,非常適宜於女子騎乘。因此,一些宮女、富家閨秀,都喜歡以驢代馬,揮杖打球。
唐以後,有的朝代宮中也有女子擊鞠活動。五代時後蜀孟昶的妃子費氏(自號花蕊夫人)所作的一首官詞,「自教宮娥學打鞠,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認,遍遍長贏第一籌」。就生動地描寫了妃子宮女打馬球的情況。
6、宋元時期傳統體育的整合
宋元時期的體育發展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斗爭中,軍事武藝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表現在兵器種類的增加,武藝的多樣化,武科制度的進一步完備以及民間武藝組織的建立及廣泛發展。
由於宋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呈現出了繁榮的局面。這為當時體育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市民階層壯大,角抵、馬球、蹴鞠、武藝、棋類等項活動不僅廣泛在市民中開展,而且還建立了民間體育組織,使體育日趨大眾化、社會化。這標志著傳統體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一些市民體育活動的內容,一直延續到元代。
宋代在文化方面也實行了較為開明的政策,所以宋人思想活躍,敢於思維,敢於創新。因此在導引、棋類、武藝、蹴鞠、捶丸等資料的收集、整理、編纂;創編簡便易行的活動套路;從不同角度研習體育和發揮體育健身、娛樂功能等方面都是有相當成就的。
宋元時期一些項目的發展也逐漸出現了衰亡的趨勢,如蹴鞠由直接對抗轉向間接對抗,馬球由於騎兵落後,儒臣的反對,重文輕武之風的影響,習者漸少。這些現象一直到明清無多大變更。
但從總的趨勢看,宋元體育是有相當發展的,它在中國體育發展史佔有重要的地位。當時流行的「捶丸」運動,對現代的高爾夫球運動產生』廠深遠的影響。「捶丸」(捶為打擊的意思,丸為小圓形物體)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球類游戲,盛行於宋元明三代。它是由唐朝的「步打球」發展而來。唐代盛行馬球,但還有大量的人無馬可騎,徙步打球便成了馬球的補充,這種步打球受到不善騎馬的宮女們所歡迎。唐代宗時的進士王建在(官詞)中有「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的詩句。到了宋代,因受到社會文弱風氣的影響,步打球改為非直接對抗,改球門球穴,用「捶丸」取代舊名。這時的捶丸,據<丸經)記載:是在空曠地上畫一球基,離球基七步至百步做一定數目的球窩,旁樹彩旗,用棒從球基擊球人窩,以用棒數少或得穴數多的一方為勝者。從所記場地、運動用品、競爭人數、競賽方式、裁判規則等方面來看,均與現代的高爾夫球很相似。由此可以推斷:高爾夫球這種運動形式與我國宋元時期流行的捶丸運動有著十分相似之處,高爾夫球是從捶丸發展演變而來的。
高爾夫球在區洲形成於十四、十五世紀,流行於荷蘭、英國以及日本、美國等地。這比中國捶丸至少要晚一百年。
7、明清時期傳統體育的定型
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佔有重要地位的一個朝代。這一時期,封建社會各方面都有重大的發展,同時出現御倭戰爭等明以前不曾有過的情況。因此體育的內容在沿襲前朝的基礎上有多方面的發展變化。
民間武術在沿襲宋元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眾多的拳、械門派。並開始向技藝融合兼備的方向發展。同時,輯錄、整理、研究武術的著作也大量出現,內容豐富多彩。觀點頗為深刻確切。民間武術體系初步形成,體育化現象日趨明顯。
清王朝是少數滿洲貴族建立起來的政權,他們採取了嚴勵的民族壓迫政策,嚴禁民間宗教活動和習武,但是農民的反抗斗爭一直未能停止,民間宗教和秘密結社活動迅速發展,並多和演習拳棒結合在一起,這對明朝發展起來的民間拳法的傳播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這時冷兵器進一步衰亡,而民間武術卻蓬勃發展,不僅進一步門派化,理論化和套路化,而且多和導引養生術相結合。既練拳又練氣功,成了一個普遍的現象。這時武術已演變成為表演多種作用的運動項目了,武術的體育化進程此時基本完成。
繼明之後,清人進一步應用導引養生術健身治病。他們在輯錄前人導引之說的同時,注重了內外兼修,簡便易行功法的推廣和應用,以及其保健祛病的理論研究,把我國導引養生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清廷入關後,注重本民族的體育活動,提倡騎射、摔跤、滑冰等項活動,使這些活動出現了興盛的景況。而對其他則不重視,因此清代球類活動進一步衰亡,宮廷府第球類活動少見,民間的球類活動也多為節日活動。
此時,棋類活動有了新的發展,棋壇名手輩出,棋著豐富,棋譜亦大量涌現,有很多創新和發展。
清中期以後,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尤其1840年外國侵略者的入侵,使一些傳統體育項目由盛轉衰,甚至湮沒了。繼後,一些近代體育項目傳人中國,並與中國古代延續下來的傳統體育項目並行發展了。
當然,明清保留的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在中國健身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所繼承和發展的——些傳統體育項目使中國傳統體育,特別是武術,養生等健身方法對現今仍有重要的影響。
參考資料:http://www.keyrain.com/nsr/tndb0137.htm
⑷ 運動項目有哪些
1、高爾夫球
一種把享受大自然樂趣、體育鍛煉和游戲集於一身的運動。高爾夫球運動是一種以棒擊球入穴的球類運動。如今,現代高爾夫球運動已經成為貴族運動的代名詞,是中國古代一種名為「捶丸」的球戲演變而來的。
2、檯球
一項在國際上廣泛流行的高雅室內體育運動,檯球已發展成為多種多樣:有中式八球、俄式落袋檯球、英式落袋檯球、開倫檯球、美式落袋檯球和斯諾克檯球,其中斯諾克最為普遍,已成為一項比賽項目。
3、板球
又稱木球,起源於英國。一向給人稱頌為「紳士的游戲」,是一項崇尚體育精神和「公平比賽」的運動。板球的球季主要在春季與夏季,與在秋季與冬季踢的足球互補。
4、乒乓球
起源於英國,中國國球,是一種世界流行的球類體育項目。比賽分團體、單打、雙打等數種行知。
5、網球
一項優美而激烈的體育運動,網球孕育在法國,誕生在英國顫老,開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國,現在盛行全世界,被稱為世界第二大球類運動。檔洞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