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洋地質學的發展簡史
1872~1876年英國「挑戰者」號進行環球海洋調查,第一次取得深海樣品,發現了深海滑嘩軟泥和錳結核。1891年由英國早瞎的默里和比利時的勒納爾將這次凋查成果編製成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積分布圖及寫成《海洋沉積》一書,標志著近代海洋地質研究的開始。
「挑戰者」號之後的幾十年間,海洋地質的研究進展甚微。1925~1927年,德國「流星」號調查船遠航南大西洋,首次採用電子回聲測深技術揭示了深洋底崎嶇不平的地形,發現了縱貫整個大西洋的中央海嶺;又用柱狀取樣管取樣,進行樣品的岩石學和礦物學研究,並首次推算了深海區的沉積速率。
20~30年代,荷蘭地球物理學家芬寧·梅因納斯等使用潛艇在爪哇海溝和波多黎各海溝進行海洋重力測量,發現了與海溝有關的顯著的重力負異常。這對海底構造,乃至全球構造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936年,美籍加拿大地質學家戴利用濁流解釋海底峽谷的成因,推動了海底地貌學和沉積學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海上戰爭的需要,許多國家致力於海底地形研究,繪制了一批詳細的海底地形圖;並大力開展聲在水中傳播規律的研究,為發展海洋地震勘探技術打下了基礎。戰後,由於海底油田開發的需要,海洋地質調查蓬勃發展。1947~1948年,瑞典國立海洋研究所所長彼得松率領瑞典「信天翁」號作環球深海考察,採用真空式活塞取樣管取得長達23米的柱狀樣,研究了大洋沉積物的結構、厚度和沉積速率,並採用人工地震法研究海底構造。信睜行
⑵ 海洋學的簡史
人類認識海洋的歷史,是在沿海地區和海上從事生產活動開始的。古代人類已具有關於海洋的一些地理知識。但直到19世紀70年代,英國皇家學會組織的「挑戰者」號完成首次環球海洋科學考察之後,海洋學才開始逐漸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20世紀50~60年代以後,海洋學獲謹鏈族得大發展,形成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海洋科學。
從古代到18世紀末是海洋知識的積累時期,也是海洋學萌芽時期。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海洋自然現象的認識和探索,主要依靠很不充分的觀察和簡單的邏輯推理。雖然當時只限於直觀地、籠統地把握海洋的一些性質,但也提出了不少精彩的見解。例如,公元前7~前6世紀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源,而大地則浮在浩瀚無際的海洋之中。公元前11~前6世紀中國的《詩經》中,已有江河「朝宗於海」的記載。公元前四世紀,古喚雹希臘思想家中知識最淵博的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志》中,已描述和記載170多種愛琴海的動物。公元一世紀,中國東漢王充曾科學地指出了潮汐運動和月亮運行的對應關系。
從15世紀到18世紀末,自然科學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海洋知識的積累。這時的海洋知識以遠航探險等活動所記述的全球海陸分布和海洋自然地理概況為主。1405~1433年中國明朝鄭和率領船隊七次橫渡印度洋;1492~1504年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4次橫渡大西洋,並到達美洲;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等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1768~1779年英國庫克在海洋探險中最早進行科學考察,取得了第一批關於大洋表層水溫、海流和誨深以及珊瑚礁等資料。
這些活動和成果,不僅使人們弄清了地球的形狀和海陸分布的大體形勢,而且直接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為海洋學各個主要分支學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如1670年英國玻意耳研究海水含鹽量和海水密度的變化關系,開創了海洋化學研究;1674年荷蘭列文虎克在荷蘭海域最先發現原生動物;1687年,英國牛頓用引力定律解釋潮汐,奠定了潮汐祥弊研究的科學基礎;1740年瑞士科學家貝努利提出潮汐靜力學理論;1772年法國拉瓦錫首先測定海水成分;1775年法國拉普拉斯首創大洋潮汐動力學理論,等等。
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機器大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海洋學的建立和發展。
英國科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在1831~1836年隨「貝格爾」號環球航行,對海洋生物、珊瑚礁進行了大量研究,於1842年出版《珊瑚礁的構造和分布》,提出了珊瑚礁成因的沉降說;於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建立了生物進化理論。
英國生物學家福布斯在19世紀40、50年代提出了海洋生物分布分帶的概念,出版了第一幅海產生物分布圖和海洋生態學的經典著作《歐洲海的自然史》。美國學者莫里為海洋學的建立作出了更為顯著的貢獻,其1855年出版的《海洋自然地理學》被譽為近代海洋學的第一本經典著作。
1872~1876年,英國「挑戰者」號考察被認為是現代海洋學研究的真正開始。「挑戰者」號在12萬多公里航程中,作了多學科綜合性的海洋觀測,在海洋氣象、海流、水溫、海水化學成分、海洋生物和海底沉積物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使海洋學從傳統的自然地理學領域中分化出來,逐漸形成獨立的學科。
1925~1927年,德國「流星」號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考察,第一次採用電子回聲測深法,測得七萬多個海洋深度數據等資料,揭示了大洋底部並不是平坦的,它像陸地地貌一樣變化多端。同時,海洋物理學、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學和海洋生物學等各基礎分支學科的研究也取得顯著進展,發現和證實了一些海洋自然規律。
1957年,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SCOR)和1960年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的成立,促進了海洋科學的迅速發展。美國的深潛器「的里雅斯特2」號1960年曾深潛到10919米的海洋深處,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1950年從冰下穿越北極,表明海洋的任何部分都能為人類所征服。但是,1963年美國潛艇「脫粒機」號和1960年「蠍子」號失事,全體乘員喪生,又從反面證明海洋環境仍然是難以掌握的。事實上,從技術的角度來說,人類要在深海海底上行走比在月球上漫步還要困難。
現代海洋學對於具體的海洋自然現象或特定海區的研究,普遍地從傳統的靜態定性描述和簡單的因果分析向著動態定量分析發展,重視基礎理論、現場實驗和功能模擬研究。
海洋科學各分支學科之間、海洋科學和相鄰基礎科學之間的相互結合、相互滲透,並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跨學科的有高度綜合性的研究課題。例如,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和長期氣候預報、海洋生態系統、海洋中的物質循環和轉化、洋底構造以及有關海洋與地球的起源,海洋生命起源這樣一些根本問題。
深海鑽探和海洋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的發展,使海洋科學(特別是海洋地質學)以及地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出現新的突破。例如,被譽為20世紀地球科學最重大成就之一的板塊構造理論,主要就是通過對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探測成果的研究建立起來的。
20世紀60年代以來海洋科學中所有的重大進展都同新的觀測儀器、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研製成功,以及廣泛而密切的國際合作有關。例如,卓有成效的海洋觀測,數據傳輸、處理系統的應用,航天遙感、遙測技術和水聲技術的應用,國際地球物理年、國際印度洋考察、黑潮及鄰近水域的合作研究、國際海洋考察十年、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深海鑽探計劃,以及世界(海洋科學)資料中心的建立等國際性海洋科學合作研究。
⑶ 海底擴張的假說是誰提出來的
濤洶涌的大海,已有幾十億年歷史了。可是,科學家驚奇發現,海底岩石的年齡卻很輕,一般不超過億年,而陸地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齡已有40多億年歷史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本世紀60年代,兩位英國海洋地質學家瓦因和馬修斯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他們認為,在地殼以下的地幔層,有一個幾百公里厚的軟流層,這里的物質處於不斷的對流運動中,對流速度每年約為一厘米到幾厘米。在對流運動中,較重的物質逐漸向地核中心集中,較輕的物質緩慢地向上升。當上升的物質運動到地殼岩層的底部時,因受岩層阻擋而發生分流現象;即高溫高壓的軟流層物質沿岩層底部向四周擴散流動。這種流動的作用力很大,能漸漸地把岩層拉裂開來。在被拉裂的部位,岩漿便沿著裂縫湧出地殼表面,冷卻後就形成了岩牆,原有的海底被推向兩側。隨漏罩和著岩漿的不斷湧出,岩牆也隨之不斷增高,新的海底返盯不斷悶裂向兩側擴大延伸。於是,在大洋底部形成一條條蜿蜒起伏、雄偉壯觀的新生海底山脈,地質學上稱為「洋中脊」或「海嶺」。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底,都可看到這種海嶺。
當海嶺和新的海底平原形成後,還是繼續活動。事實上,地幔中的軟流層起著「傳送帶」的作用,它把一條條新海嶺從地殼岩層中推送出來,同時又把它們慢慢地從大洋海溝中推落下去,重新熔化到地幔中去。據測定,海底擴張的速度是很緩慢的,在太平洋洋底,海嶺兩側的地殼處外擴張的速度是每年6厘米左右,在大西洋是每年2厘米左右。大洋底部的地殼面貌大約需要經過兩三億年的變遷,才會發生一次更新式的巨大變化。
⑷ 英國地理概況是怎麼樣的
英國西北部多低山高原,東南部為平原泰晤士河是國內最大的河流。塞文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河長338公里,發源於威爾士中部河道呈半圓形,流經英格蘭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峽。
泰晤士河是英國最大的一條河流,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西經2°08′~東經0°43′,北緯51°00′~52°3′。
氣候特徵
英國屬溫帶海洋性氣候。英國受盛行西風控制,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寒暑變化不大。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
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英國終年受西風和海洋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濕潤,適合植物生長。英國雖然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一日之內,時晴時雨。
資源
英國主要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煤(能源礦產)、錫、鐵礦(金屬礦產)、鉀鹽、重晶石、螢石、石膏(非金屬礦產)等。英國非金屬礦產豐富,但金屬礦產資源較貧乏,只有少量鐵、錫、鉛、金、銀等礦產。
英國原油探明儲量約為5.3億噸(2006年底),位居歐盟首位。原油儲量絕大部分位於北海油氣盆地;英國本土上也有部分陸上油氣田,其中維奇法姆(Wytch Farm)油氣田為歐洲最大的陸上油氣田。英國天然氣資源也比較豐富,天然氣儲量4814億立方米(2006年)。
英國煤炭儲量較為豐富,可采儲量約為25億噸(1997年),佔世界總儲量的0.2%。
英國鉀鹽資源豐富,探明儲量約2500萬噸(2005年),主要分布在柴郡、克利夫蘭郡一帶;高嶺土資源非常豐富,探明資源量為18.15億噸(2005年),居世界第2位。晶石儲量10萬噸(2005年),主要分布在北愛爾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英國
⑸ 關於英國南安普頓大學 海洋環境與資源專業(碩士)
雅思:總分要求6.5分,單項是有要求的,每個小分至少達到5.5分。
學習時間地點:為期2年的海洋環境與資源碩士課程中,在南安普敦大學和法國,西班牙和比利時的合作大學學習。合作大學:西班牙佩斯瓦斯科大學/ Euskal Herriko Unibertsitatea; 法國波爾多大學;比利時列日大學。
專業內容:開發用於評估和管理海洋環境的深入知識和技能,從而為在海洋領域取得成功的職業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必修模塊,將獲得有關生物,物理和化學海洋學以及海洋地質學的全面知識。典型的學科包括:沿海地區綜合管理;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評估;保護和恢復海洋和河口環境;競爭和負責任的漁業管理。還可以選擇了解諸如深海生態學,大規模海洋過程和衛星海洋學之類的模塊。
就業前景: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僱主需要優秀的畢業生,作為管理人員,規劃人員,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顧問,他們可以在海洋環境資源管理方面有所作為。
從本課程成功畢業後,可以在海事部門擔任領導職務,如:保護與環境管理;漁業;非政府組織;地方,國家或國際政府。
⑹ 海底擴張說是誰提出的
為了更合理地解釋大陸漂移現象,槐皮科學家們又在探索新的科學依據。1961年美國科學家赫斯和迪茲提出了「海底擴張說」,事過兩年,法國的飢信凡因和馬修斯也提出了這個鉛肢差理論。海底擴張說認為,洋底新地殼有一個不斷形成的過程,地幔里的物質不斷從大洋中脊上的裂谷里湧出,冷凝和充填在中脊的斷裂處,從而形成新的洋底。新海底不斷擴張,把年老的海底向兩側排擠,當被擠到海溝區時,它們便沉入地幔。據計算,海底擴張速度每年有幾厘米,最快的每年可達16厘米;這樣,就使得海底每隔3~4億年便要更新一次。這一海底擴張的過程被深海鑽探資料所證實,還可以從洋脊兩側岩石的磁性上得到證明。
⑺ 南安普頓大學英國排名及世界排名
南安普頓大學排名如下:
南安普頓大學在2022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敬拆枯77位,在上御輪榜的英國大學中位列第12位。
南安普頓大學簡介:
南安普頓大學位於英國英格蘭漢普郡南安普頓,大學距南安普頓市中心僅3公里左右。擾螞南安普頓是英國重要的客船和集裝箱港口城市,為泰坦尼克號的起航點;同時南安緩笑埋普頓也是英國最大的造船業和船舶業中心,飛機製造、化工、食品、海洋工業、金融、旅遊業都十分發達。
南安普頓大學為英國羅素大學集團創始成員,並且與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共同發起並創立了科學與工程南聯盟,通過匯集在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共同資源,來獲得亮洞更廣泛的設備和專業知識。
⑻ 高考志願專業解讀之海洋科學
高考志願專業解讀之海洋科學
海洋科學是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科學。下面我為考生們搜索整理了關於高考志願專業解讀之海洋科學,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一、專業解析
海洋科學是綜合性基礎學科,分支眾多
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擁有海洋的星球。全球海洋總面積約3.6億平方千米,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1%,相當於陸地面積的2.5倍。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積約為13.7億立方千米,相當於地球總水量的97%以上。海洋是地球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大氣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為控制地球表面的環境和生命特徵的一個基本環節。
自古以來,人類就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海洋為人類提供了數不清的魚類,帶來了航行的便利,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同時,無情的波濤也吞噬了許多水手的生命。人類一直在探索大海,但海洋科學卻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迄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目前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甚至少於對於太空的`了解。
海洋科學是地球科學領域中的8個主要學科之一。海洋科學是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科學。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樓章華教授說:「海洋科學,顧名思義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它的研究對象是佔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懸浮於海水中的物質、生活於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積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氣邊界層和河口海岸帶。本專業培養的是能在海洋科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及技術工作的高基或級專門人才。」
提到海洋科學這個專業,人們往往認為它與「遠洋捕撈」「近海養殖」「石油天然氣開采」「海上貨物運輸」「海上觀光旅遊」「海洋自然災害」等方面相關。這種認識存在片面性。海洋科學作為一個綜合性學科體系,分支學科龐大,包括物理海洋學、海洋氣象學、化學海洋學、生物海洋學、地質海洋學、漁業海洋學、河口生態學、珊瑚礁生態學等,同時還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滲透交叉。其研究內容既面向宏觀方向的大尺度發展(如全球氣候變化、大洋環流等),又面向微觀的微小尺度發展(如湍流、細結構、基因、細胞、微生物等),在研究空間上則有向上發展(如臭氧層、海洋衛星遙感等)和向下發展(如海底板塊運動、海底資源探測和開發等)、從區域性海洋到整個大洋系統,時間尺度上則大至數億年,小至毫秒。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海洋科學專業屬於理學中的海洋科談凱學類。各高校海洋科學專業由於人才培養側重不同,形成了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制葯、海洋氣象與物理海洋等眾多方向。
相近專業:海洋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等。
本科階段學習什麼?
主幹學科:海洋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
本科階段主要課程包括:數學、海洋科學導論、流體力學、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生物學、海洋水文氣象、海洋遙感技術、海洋管理概論、海洋技術、船舶與港口工程、航道測量學、海洋要素調查等。
註:各高校實際的課程安排,請參考其培養計劃或專業介紹。
二、專業與就業
目前,很多熱點問題亟待海洋科學專業的人才來解決,如:深海中的生物是否預示著生命起含鋒喚源,海洋污損生物如何防治,海洋沉積及油氣儲藏,海洋漁業如何發展,近海污染如何治理,海岸帶如何管理,等等。我國的海洋科學發展較晚,客觀來講,如今的水平比起一些開發海洋較早的國家如美國、俄羅斯等還有一段距離,為了盡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除了利用當下已有的空間技術、生物技術優勢,繼續保持和加強之外,在如今落後的領域,會增加研究和開發的資金和力量。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倡議。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國家對於海洋科學採取積極支持發展的政策。近幾年,我國在海洋科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尤其是在海洋資源利用、海底石油勘測、海產品生產等方面,已經達到世界領先地位。今後,海洋科學領域的專業人才將存在持續的需求,特別是高級人才供不應求。海洋科學涉及的相關學科非常廣泛,所以本專業學生的就業范圍也非常廣闊。
中國海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培養領軍人才,海大師生也一直積極參與極地科考和海洋研究。到目前為止,學校畢業生中已有12位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次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畢業生;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國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蔣家倫;中國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是校友趙進平。近年來海大還成為國內第一所進入北極大學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海大與國家海洋局、海爾、海信、華為、朗訊等500多家大型用人單位以及沿海省份建立了密切的畢業生供需合作關系,約40%左右畢業生考研或出國深造,其餘的大多數畢業生在各大主要城市及沿海開放城市就業。
浙江大學海洋科學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石油、礦產、環保、食品、水利和醫葯衛生等行業。如國家石油企業、礦產企業、國土、水利等企事業單位;與海洋化學、環保有關的機關、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大型食品企業、醫葯公司、海洋局、海關、環境監管部門等。除了直接就業之外,本專業與英國阿伯丁大學和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可以直接赴國外深造。
21世紀是中國走向藍海的時代,相信海洋科學專業培養的學生也一定能夠緊隨時代脈搏,助力中國夢揚帆遠航。
本科畢業後大多讀研
和很多基礎學科類似,海洋科學專業偏向於科研,本科畢業後對口工作崗位不是很多,因此相當多的畢業生會選擇繼續深造。
海洋科學專業畢業生考研時選擇較集中的專業有:物理海洋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海洋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