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革命是如何處理土地問題

英國革命是如何處理土地問題

發布時間:2023-03-29 08:53:17

⑴ 對英國和法國大革命時期實行不同土地政策的評價

英國 英國在宗教改革中沒收教會土地。從世紀末芹皮桐到世紀中期,英國進行圈地運動,奪取農民土地,圈地運動改變了英國的階級關系,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和以及資本原始積累。2.法國(1)君主立憲派當權時期,頒布一系列政策,動搖封建社會握敏的基礎: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嫌坦、取消封建特權、沒收教會財產、取消關卡;頒布《》和《》。但是沒有廢除,沒有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財產不平等和選舉權的財產限制。(2)吉倫特派當權時期,普選產生;頒布土地法令:分配公有土地,無領主土地廢除封建義務。(3)雅各賓當權時期,通過了、、、、、。但實行了恐怖政策,限制了資產階級利益,導致內部矛盾尖銳。,(4)拿破崙統治時期,建立,鼓勵工商業發展;頒布《》,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立法規范;保護制。但是由於個體小農的大量存在,致使法國的工業革命因為狹小受阻,不利於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在進入壟斷時成為法國經濟發展速度落後於的重要原因。

⑵ 分別說明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在處理土地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英國:圈地運動
法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雅各賓派專政時期將土地分給農民購地款10年付清。
美國:西進運動和林肯政府頒布的《宅地法》。
俄國:1861年改革中,農奴以高於地價數倍的價格,出錢贖買份地。
日本:明治政府頒布法令,廢除買賣土地的禁令。
德意志,義大利沒有!

⑶ 工業革命過程中各國如何處理土地問題

法國將土地給了農民,確定了本國的小農土地所有制,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但對法國經濟的發展給予了一定的阻礙效果,使得幾次工業革命沒有完全的進行下去 美國主要還是西部大開發頒布了宅地法,願意定居耕作的就可以獲得土地,大大促進美國的西部開發,為敏世當地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動力氏拿改,並讓南方的農奴大庄園制經濟徹底瓦解 英國主要是貴族的自發的圈地運動,讓農民失去了土地,但另一方面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充實了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對英國的工業殲判,科技,經濟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⑷ 英法美俄日等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分別是怎樣解決土地問題的,對其資本主義發現有何影響

英國:圈地運動
法國:雅各賓排是把土地按小塊賣給農民,後來拿破倫頒布《民法典》以法律形式確立。
美國:西進運動;林肯頒布《宅地法》
俄國:農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承認土地私有。

影響:都促談神瞎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法國瞎改資本分散不利於工業革命,含空俄國、日本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⑸ 英國圈地運動是怎樣產生的

從15世紀開始,英國社會發生了一場被馬克思成為「羊吃人」的運動——圈地運動。此運動是由英國鄉村的一批有產者發動的,他們或是具有政治和社會特權的貴族,或是經過幾代人辛勤經營而致富的富農,抑或是積累了財富的自由農。

這批圈地者通過軟硬皆施的手法,將村莊中村民手中的土地集中在自己的手裡,有時是直接利用錢贖買,有時則是利用自己的政治與社會權利,強迫同村的貧苦農民去城裡工作,自己則侵佔他們的土地,亦有時是趁著災年向貧苦農民放貸或是直接要求貧苦農民把土地低價賣給自己。

此次起義雖然還是被鎮壓,但是,凱特兄弟領導的起義以及其他各種反抗事件,大大地震撼了農困森村的投機者們。他們不敢再像以前那樣,大規模剝奪其他人的土地,於是圈地運動在一段時間內放緩了。農民以武裝斗爭的形式維護了自己對於土地的權利,這些自耕農也是17世紀英國革命中攜尺段新模範軍的主力。

⑹ 比較英法大革命

相同點:
英法革命的背景、原因鄭鏈、性質和最後結局,基本上是相同的。都因封建制度阻礙生產力發展而起,都屬資產階級革命,也都使政權轉手並實現了所有制性質的改變。

不同點:
第一,在英國革命中,資產階級是與新貴族結成聯盟,這就決定了革命必然保守;法國革命中資產階級是與人民群眾結成聯盟,革命當然會徹底。
第二,英國革命的輿論准備是清教運動,從而使革命披上宗教的外衣,也是保守性的表現;法國革命的輿論准備則是富有批判精神的啟蒙運動,直截了當地批判封建制度,不僅不披宗教外衣,而且還提出了無神論,表現了徹底性。
第三,英國革命在解決土地問題上只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給農民帶來了災難;法國革命的土地政策,特別是雅各賓鄭叢空喊瞎派的土地立法,使廣大農民得到了土地,是解決土地問題上的民主道路。
第四,英國革命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保留了國王;法國革命建起了共和國,廢除了君主制,自然更為徹底。

⑺ 比較英法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土地政策有何不同

樓層: 1
[思路分析]
傳統觀點認為英國採用拍賣王室土地和圈地運動合法化政策使土地大多落晌租敏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手中,而不利於農民。而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分成小塊賣給農民的土地政策使廣大人民得到了土地,因而最為徹底,其實這是按勞動人宴枝民的感情標准去評判歷史。對於資產階級革命的土地政策應該用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標准去衡量。英國土地政策使革命後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迅速得到確立和發展,廣泛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為後來工業革命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原料、資金和勞動力。而法國的土地政策則造成了成千上萬的小農階層,而小農經濟的落後性、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使法國工業革命缺乏必要市場、原料和勞動力,嚴重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發展。兩次工業革命中法國落後受阻因素都與此有關。由此看,英國的土地政策比法國更徹底,更革命。

[解題過程]
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圈地運動中,大量農民喪失土地,農村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牧場和農場,出現了農業工人。資產階級革命以型悔後,圈地運動公開地大規模進行,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失去了土地的農民淪為僱傭勞動者。
在法國革命中,雅各賓派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用分期十年付款的辦法賣給了農民,公有土地一律歸還農民。
英國的特點是土地集中在資產階級手裡,而法國則是土地分散在個體農戶手中,形成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小農經濟。英國的方式促進了英國的農業向資本主義的方向發展,並且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僱傭勞動力和原料、市場條件;而法國的方式則造成農業生產落後,國內市場狹窄,不利於法國經濟發展。

⑻ 為什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不徹底性

十七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濃厚的保守性,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二十
多年來,我國史學界一直持有這種傳統看法。這種觀點大概可以追溯到本世紀三十年代。
1938年8月9日,在斯大林、基洛夫和日丹諾夫聯名提出的「關於近代史教科書綱要的意見」
中建議,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史的世界近代史應以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為開端,而把對英國資
產階級革命的詳細論述放在中世紀的教科書中。當時,蘇聯史學工作者根據這個意見編寫了
世界史大、中學教本,其中根本沒有專述英國革命的章節。二次大戰後,世界近代史的上限
雖然劃到了1640年開始的英國革命,但仍認為這是一次具有保守性質的革命。五十年代以
來,我國的世界史教學與研究基本上承襲了當時蘇聯的體系,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評價,
自然也照搬過來,至今未變。
然而,這是很值得商榷的間題。用唯物史觀來研究英國革命史以及有關早期資產階級革
命,就會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保守性這一傳統觀點產生頗大疑問。本文試提出一些粗淺
看法,以期引起對資產階級革命及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等問題的討論。
證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保守性的主要論據之一是圍繞土地問題提出來的。傳統觀點認
為,英國革命的結果使大量土地集中到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手中,而沒有滿足積極參加革命
並成為主力軍的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這就從社會經濟基礎方面說明了這一革命的保守性。
就土地問題而言,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當然是要改造現存的土地制度,保證其適應資本
主義生產方式的要求。那麼英國革命是否完成了這一歷史任務,其標志是什麼呢?試先分析
革命時期英國土地所有權的演化過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最直接的經濟後果是造成了土地集
中。當然,大土地所有制本身並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題在業已集中的大
地產掌握在什麼人手中,他們是怎樣經營的,換句話說,掌握大地產的那些人的階級屬性及
土地經營方式決定問題的性質。
從十六世紀開始的英國土地大規模集中的過程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實現的:圈地運動及
對王室、封建貴族和教會土地的沒收和出賣。革命前,對圈地最熱心的是中、小貴族,即階級
屬性逐漸發生變化的新貴族。因為在「價格革命」時期,這些依靠貨幣地租生活而收人本來
就有限的中、小貴族受到的影響最大,而羊毛業的發展又為他們進行圈地,改變土地經營方
一48一式創造了條件。革命期間及革命後,舊封建貴族大多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大規模進行圈地的
自然主要是已經直接或間接進行著資本主義經營的土地所有者—以前的新貴族。土地買賣在英國很早就出現了。亨利八世進行宗教改革時,沒收了佔全國耕地六分之一
的寺院土地,除了把一部分贈給他的寵臣,其餘都被拍賣了。許多倫敦大商人、銀行家及企
業家都搶購了不少寺院土地。革命前,遇到財政困難的斯圖亞特王室和由於奢侈無度而破產
的舊貴族,接連不斷地出賣土地。這些土地也大部分轉人已經依靠新的經營方式而發財的新
貴族手中。1561一1640年間,王室土地減少75%,封建貴族土地減少50%,而新貴族的土地
則增加了25%。
革命期間,土地所有權發生了更大規模的轉移。1643年3月27日和9月21日,國會分別
頒布法令,沒收了教會、王黨貴族和王室的土地。其中主教的土地是最早出賣的。1646年10
月9日通過了取消英格蘭及威爾士大主教職位的法令,隨後以這些土地作為政府向倫敦商人
借債的擔保。一個月後土地出賣時,自然落入持有票據的倫敦商人手中。1649年4月30日,
國會通過出賣副主教及教會土地法案,購買者多是曾貸款給政府十萬鎊的倫軟資產階級,以
及土地債券的持有者。雖然土地債券是政府作為欠晌的保證發給軍官和士兵的,並規定將來
可以憑券領得土地,但士兵們多因缺錢而早將債券賤賣給高級軍官和投機者了。雖然法令也
規定教會土地上的農民在三十天內有優先購買權,但是最小單位的土地價也需一百鎊,當時
農村勞動力一年收入才不過四、五鎊,他們自然難以獲得土地。王室土地是1649年7月16日
根據法令出賣的。由於同樣原因,這些土地也多數落人資產者、新貴族、軍官和包賣商手
中。對於沒收的王黨貴族土地,則採取了贖金制。根據規定,王黨貴族可以先交一半贖金贖
回土地,但如果其餘的一半到期不能交款,還要重新沒收土地。結果,很多貴族因難以湊齊
贖金而失去了大量土地。
據統計,1651一52兩年,購買土地者的社會成分如下:貴族僅佔9.42%,土地持有者和
租佃者也只佔10.87%,大多數買主是倫敦的資產階級,其中商人佔50.73%,文武官吏、債權
人和其他富人佔28.98%(阿爾漢蓋萊斯基:《英國十七世紀革命時期的土地立法與農民運動》,載《史
學譯叢》1957年第2期)。1652一54年間出賣的土地最多,佔全部出賣總額的88%,在登記入
冊的403個購買者中,有138人能確定其社會身分,其中倫敦資產階級70人,軍官19人,貴族
13人,官吏n人,租地農場主10人,各種債券持有者和富人10人,農民5人(劉柞昌:《英
國資產階級革命史》第204頁)。
與上述情況大體相同,在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後,那裡被沒收的土地也大都為資產階
級、商人和高級官吏所佔有。護國政治時期,通過對王黨徵收高額人頭稅,又使大量土地落
入資產階級手中。
1660年復辟後的土地政策,是以復辟王朝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讓步為特徵的。政府不
得不基本上承認土地關系變化的既成事實。雖然查理二世也曾出錢替教會及王黨分子贖回土
地,但實際上物歸原主十分困難。首先,因交納人頭稅和土地贖金而私自出賣的土地已無法追
一49一回,由於這種土地的私人買賣性質使得新的土地所有者受到法律保護。其次,被沒收而拍賣的
土地在多年動盪後,原主想要在法庭上證明自己的土地所有權,不但麻煩而且要耗費大量錢
財,所以只能滿足於得到一定的贖金而放棄土地。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大地產的所有權就是這樣大量集中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手中。由
於革命造成的土地和權力的再分配,這些新貴族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中、小貴族,而成為所
謂土地貴族了(參見林舉岱:《英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載《歷史教學》1979年第4期)。如
果說革命前的新貴族盡管已資產階級化但還仍屬貴族范疇的話,那麼革命後的土地貴族,雖
有貴族頭銜,但其階級屬性已發生了根本變化,他們大體可歸入資產階級的行列了。恩格斯
認為:「光榮革命」以後的土地貴族,「雖然被稱為貴族(就象現在這樣),其實早已向法國
的路易一菲利蒲在很久之後才變成的『王國第一流資產者』的方向發展了。……他們的習慣和
傾向,與其說是封建的,倒不如說是資產階級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93頁)這里
的原因不僅在於他們掌握了大地產,特別在於他們根本改變了經營方式。這些土地貴族或雇
佣農業勞動者經營土地,或把土地租給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後者再僱傭農業工人進行生產。
然而,「一旦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出現在土地所有者和實際從事勞動的農民之間,一切從農村
舊的生產方式中產生的關系就會解體。」(《資本論》第3卷第901頁)這時,土地貴族收取的
地租構成已經不是直接生產者的全部剩餘勞動,而是超過農業生產給租地農場主帶來的平均
利潤的余額,這種地租的基礎也不是統治和服從的關系或超經濟強制關系,而是資本主義的
僱傭勞動制。因此,「這個階級的地產事實上不是封建性的財產,而是資產階級性的財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51頁)或許因為這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才把資產階級革命
後的土地貴族或大土地所有者劃歸為資產階級中的一個集團或派別(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7卷第盯頁,第37卷第278頁)。
這樣看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了改造土地所有制的歷史任務,保證了資本主義生產
方式在農業中的確立,它徹底解決了土地問題,因而,不能說明所謂保守性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資產階級革命就應該像法國革命那樣把土地分給農民,否則就是保守的和
不徹底的。這涉及到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解決土地問題的標准問題。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農業勞動者的土地被剝
奪,以農業勞動者從屬於一個為利潤而經營農業的資本家為前提。」(《資本論》第3卷第694
頁)資本主義發展對於土地問題的要求,從根本上說恰恰不是分給農民土地,而是剝奪農民
的土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體現者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就在於把分散的小的生產資料
(包括土地)加以集中和擴大,把它們變成現代的強有力的生產杠桿。歷史上,在西歐資本
主義生產方式形成時期,存在的土地所有權主要有兩種:第一,封建的土地所有權,它以統
治與服從的關系和超經濟強制為特點。第二,農民的土地私有權,它以農業勞動者與土地的
直接結合為特點。這兩者都不是資本主義的土地私有權,雖然它們一般表現為不同的歷史發
展階段。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標志同工業中一樣,是實行僱傭勞動制。因此,這種生
一50一產方式的必要前提,或者說資產階級革命解決土地問題徹底與否的標志就在於:一方面使土
地所有權從統治和服從的關系下完全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又使作為勞動條件的土地同土地所
有權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離。在英國,十四世紀末農奴制的解體大體上解決了第一方面的問
題,而十七世紀的大革命則基本上解決了第二方面的問題。可以說,英國革命是更徹底地為
資本失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解決了土地問題。當然,「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按其純粹狀態來
說,確實是從零散的小商品生產的制度和個人勞動所有制開始的。」(《列寧選集》第1卷第
44頁)而且,一般說來,農民對土地的自由所有權是封建土地所有權向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
的過渡,但這畢竟不能成為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的標志。這時的農業,按《資本論》
的說法,尚未屬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是屬於一種由已經消亡的社會形態遺留下來的生產
方式。剝奪農民當然是殘酷的,英國革命的結果確實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了農民的無比痛苦和
貧困。但是這一革命的目的就在於發展資木主義,而「『人民大眾的貧困化』……不僅不阻礙
資本主義的發展,相反地,它正表現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的條件並加強著資本主
義。」(《列寧全集》第1卷第86頁)
資本主義對農業以及土地所有權的改造可以有不同的途徑,但歷史證明英國革命所走的
是一條最迅速、最徹底的道路。革命後,由於土地集中,英國迅速出現了資本主義大農場,
一百英畝以下的農場顯著減少而三百英畝以上的農場顯著增加。據計算,1740一1788年間,
農場數目減少了四萬多個(莫爾頓:《人民的英國史》,1958年版,第264頁)。十七世紀末,英國
地產的平均面積約七十英畝,到1780年就擴大到三百英畝(上海師大:《世界近代史》第91頁)。
大農場的出現有利於採用新的經營方式和新的農業技術設備,從而促使農業飛速發展。革命後
英國小麥出口量逐年倍增:1697一1705年為116萬誇特,1706一1725年為548萬誇特,1726一
1745年為708萬誇特,而1746一1765年則達到951.5萬誇特(《人民的英國史》第263頁)。
農業勞動者與土地的迅速分離也促進了英國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在革命開始年代,英國
還是一個農業國。到十七世紀最後三十年,英國人口的五分之四還是務農的(《資本論》第l
卷第781頁)。據威廉•配第1665年統計,英國土地、房屋及農具的資本價值為二億一千萬鎊,
而其餘的資本價值只有四千萬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史》第29頁)。革命後土地的迅速集中使
英國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而引起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十七世紀末,英國農
業勞動者中已有40%離開農村,其中大部分被工業勞動力市場吸收(RobertBrenner:《純rari-
》,載((pastandpresent》1976年第2期)。到1831年,英
國勞動人口中從事農業的只有28%,而差不多同時,法國還有63%的農業勞動人口(B.H.slicber
andvanBa,h:((TheAgrarianHistoryofWes,ernEuroPe))第238頁)。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一方
面使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大規模流入商品市場,一方面擴大了自由勞動力市場,從而刺激了
工業品生產,為手工工場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具體數字參見倔經夫:《英國社會經濟史》
第19卜193頁)。唯其如此,才使得在十七世紀中期工商業還落後於其它歐洲國家的英國,竟
首先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業革命,而其它一切先進國家卻落後整整一個世紀。
一51一英國革命對於土地問題的解決如此迅速地為資本主義發展鋪平了道路,這種經濟結構的
性質當然決定了政權結構的性質。反過來,這也是作為暴力工具的國家政權作用的結果。
證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保守性的另一主要論據是圍繞政權問題提出來的。傳統觀點
認為,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由此產生雙方的妥協,其結果是建立了君主立憲制。這
就從政治上說明了革命的保守性。
從革命這一概念的科學意義上講,其首要的和基本的標志是國家政權從一個階級手裡轉
到另一個階級手裡。資產階級革命就是要建立資產階級政權,從而保證資本主義的發展。英
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否表明了政權的易手呢?上面已經談到新貴族的階級屬性,因此資產
階級與之結盟並未改變向題的性質。這里僅從資產階級與王權關系發展的歷史進程來分析。
從歷史上看,資產階級與封建王權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兩極。在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時期,
資產階級與王權有過密切的聯姻,英國也不例外。從都鐸王朝開始,資產階級與封建王權就是
相依為命的。資產階級為了生存,必須與王權聯盟。只是當資產階級的力量強大起來而不再
需要王權的保護,同時封建王朝也感覺到自身的統治受到異己的新興力量威脅時,這種聯盟
才開始破裂。其標志可以說是1588年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勝利。從這時起,資產階級開始為
政權而斗爭了。因此,革命造成的資產階級與王權的聯盟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不過,在變化
了的歷史條件下,這種聯盟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由於革命的沉重打擊,英國封建王權已經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復辟時期的王權反動只是
君主專制制度臨終前的回光反照。這一時期,不僅經濟政策基本上符合於資產階級利益,就
是王朝的政治權力也已成強弩之末了。1681年查理二世逮捕反對君主制的國會反對派領袖莎
弗茨伯里,並以叛國罪為名將他關進倫敦塔,但很快就被陪審團宣判無罪而釋放。1688年詹
姆斯二世以誹謗罪逮捕反對恢復天主教的山克芬夭特等七名主教,也被陪審團宣布無罪釋
放,倫敦市政府甚至決定在城內張燈結綵慶祝這一勝利,向王權示威。實際情況正如當時法國
駐倫敦大使向路易十四報告的那樣:「這個政府因為有個國王而貌似君主政治,其實根本不
是君主政治。"(《人民的英國史》第218頁)詹姆斯二世缺乏他的兄長那種洞察事物的能力和委
曲求全的耐性,過分觸犯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利益和感情,因而被迫出逃法國。隨著王朝
玉璽被他投人泰晤士河,專制王權在英國壽終正寢了。
在「光榮革命」後確立的君主立憲政權中,王權實際上等於零。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
等一系列法案依照資產階級的統治原則大大限制了王權。到了十八世紀初喬治一世時期,國
王甚至不再出席內閣會議,並且實際上已沒有對議會通過的法案行使否決的權力了。盡管國
王還保留任命大臣的權力,但第一,他必須從議會多數黨的代表人物中選擇,第二,如果議
會要求免去某大臣職務,國王必須服從。就連王室的預算及其使用也受到嚴格控制。威廉三
世的王室預算從過去的二百萬鎊減少到一百二十萬鎊,並且規定其中只有六十萬鎊可用於宮
一52一廷和管理開支,其餘要用於海陸軍建設(轉引自塔塔里諾娃:《英國史綱》第224頁)。表面上呈
現出來的是王權對議會的屈服,實質上反映了政權的易手。不僅如此,行政權也同立法權一
樣脫離了國王的控制。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內閣的成立,標志著行政權從國王及其樞密院
的手中轉到了伴隨兩黨制而出現的內閣手中。
歸結起來,英國資產階級與王權的關系史可以以英國革命為界明顯地劃分為兩個階段。
如果說都鐸王朝時期,資產階級與封建王權相互依賴而政治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專制君主手
中,那麼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則表明王權已經歸附於資產階級強大的經濟力量,成為這一階級
的奴僕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隨著革命後矛盾主要方面的轉移,君主立憲政
權的資產階級性質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就政權形式來看,人們往往認為資產階級從來就應該搞共和制,而君主立憲到底要比共
和制保守。對這個問題要以歷史主義的觀點分析。應該說,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君主立憲制是
資產階級所必然採取的最適宜的國家形式,恰恰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我們不能超越歷史階段
來評價歷史,就是說,不能硬把工業資本主義時期應該實現的歷史任務,強加給工場手工業
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共和制是工業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政治上層建築成熟的標志,而君
主立憲制則是最符合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在十七、十八世紀,資產階級當中
最成熟的階層是金融資產階級,在英國則是長老會派代表的那部分人,即上層新貴族和銀行
家、包稅人、大海外公司的股東、購得專賣特許狀的大商人等。他們是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
代表,他們從革命中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並且真正成熟了的革命果實也必然由他們的政治
代表來掌握。君主立憲政權正是當時掌權的大資產階級、上層新貴族本身所要求的,是他們
建立穩定的資本主義正常秩序所使用的工具。同時,這也是這一階級在政治上成熟的標志。
凡是超出這個成熟基點的一切社會舉動,都不過是為了保持既得成果而不得不跨出的更遠的
步伐,一旦成果鞏固,跨出的步伐就會後退,回到成熟的基點上來。英吉利共和國的倒台,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超出了資產階級成熟的基點。它同後來復辟王朝的政治反動一樣,是偏
離當時革命的現實目的這一重心的社會擺動。只是在經歷了這樣反復的社會動盪後,重心才
確定下來,並成為新的歷史發展的出發點。
君主立憲製作為上層建築,絲毫也不影響它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發展服務,恰恰相反,
這個政權發揮了它對於基礎應有的積極的反作用。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在英國,資本原始積累全部過程的基礎首先表現為圈地運動,正是在這個創造資本主義
生產方式基本前提的問題上,君主立憲政權完全表明了它的資本主義性質。英國圈地運動始
於十五世紀末,但是到革命前,它一直受到封建專制政府的壓抑。都鐸王朝從1488年起,歷
代國王都頒布了限制或禁止圈地的法令。1563年,伊麗莎白女王頒布法令,規定自1528年以
來四年內作為耕地的土地必須永遠當耕地使用,而當時正在耕種的土地則不許改為牧場。
1595年更規定,凡在她即位後圈佔的牧場一律恢復為耕地(參見E•LIPson:((TheEconomicHis-
一oryofEngland》VZ,P398一402,Bland,Brown,Tawney:((EnglishEeonomicHistory》P268一270)。
一53一如果說都鐸王朝有鑒於小麥價格上漲還只是禁止改耕地為牧場,那麼斯圖亞特王朝則乾脆禁
止一切圈地活動了。詹姆斯一世曾指派委員會清查中部各郡的圈地情況,查理一世則下令對
圈地征課罰金。如同馬克思所說,這一時期圈地是作為個人的暴力行為進行的,而立法同這
種暴力行為斗爭了一百五十年(雖然毫無結果)。據蓋伊估計,從十五世紀末到十七世紀
初,英國圈佔土地約五十萬英畝,僅佔全部土地面積的2.76%,無論就其數量還是范圍來
說,都很有限,對整個農業結構沒有發生重大影響(E•LIPson:((TheEconomicHistoryofEngland))
vl,p179一184)。因此,到十八世紀初,英國大部分地區的鄉村仍然保持著舊式農民經濟的
基礎,共同地仍是主要特徵(哈孟德夫婦:《近代工業的興起》第80頁)。
這種狀況的根本改變在於國家政權的作用。與個人圈地不同,革命後的特點是議會圈
地。「十八世紀的進步表現為:法律本身現在成了掠奪人民土地的工具。」(《資本論》第1卷
第792頁)君主立憲政府不僅實行穀物出口津貼,鼓勵投資農業(特別是投資於圈佔的荒地),
而且宜傳建立大農場的必要性,從各方面刺激對農民土地和公地實行兼並。特別是1801年頒
布的「一般圈地法案」,大大簡化了圈地手續,推動了圈地運動迅猛發展。圈地法令逐年增
加,土地兼並日趨瘋狂。據維利估計,1702一1760年間,頒布圈地法令246件,圈佔土地四
十萬英畝,而在其後五十年間,頒布祛令2438件,圈佔土地幾達五百萬英畝(J.L.Hammond
andBarbar。Hammond:((Th。villag。Laboarer》vz,ps4)。經過如此大規模的兼並,全國土地被
掠奪殆盡,只有少數幾個郡還保留約3%未被圈佔的土地(ste,nwats:n《TheReignof
George))I,Pso幻。革命前後圈地情況的變化,從萊斯特郡的統計數字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在所有被圈佔的土地中,1450一1607年佔10%,1607一1730年佔52%(其中主要是1660年以
後圈佔的),1730一1850年佔30%(《The純rarianHistoryofwest二Eu,ope))p215一216)。導
致這種變化的原因,無疑在於國家政權的參與。正如英國史學家早在1881年就指出的:英國
地產目前的分配狀況,主要是議會政府造成的(轉引自((ThevillageLaboarer))vZ,P169)。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這個首要問題上,君主立憲製表現出絲毫的保守傾向
嗎?
英國原始積累的另一強有力手段—國債制度的建立也與國家政權有直接關聯。為了對外進行爭奪殖民地的戰爭,英國政府不斷增加捐稅,大量發行國債。從1717年至美國獨立戰
爭結束,英國國債增長四十倍(((人民的英國史》第235頁)。為了保證國債發行,國家不得不同意
成立大銀行。英格蘭銀行就是在1694年由國王特別勃許而成立的。以國家名義出現的大銀行
依靠政府的支持取得特權,又大量貸款給政府以支持戰爭。這不僅加速了資本的集中,而且
加深了政府對於金融資產階級的依賴。正像馬克思說的:「在威廉三世時,由於銀行的建立
和國債的形成,金融資產階級的統治受到初次的崇拜,由於一貫實行了保護制而為工業資產
階級創造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48頁)此外,政府還實行了有利
於工商業資本主義發展的保護關稅制度,獎勵出口制度以及海外殖民政策。
因此,「正是隨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在英國才開始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
一54一造。」『同上書,第251頁)圈地運動、國債制度、現代稅收制度、保護關稅制度以及殖民政策,
這一切都是以國家權力的暴力作為基礎的。英國資產階級正是利用了君主立憲這樣的國家權
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順利地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
方式的轉變過程,縮短過渡時間」(((資本論》第1卷第819頁)。英國革命建立了這樣一個為資產
階級忠誠服務的政權,它也確實縮短了英國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時間,因而英國革命
在政抬上的保守性是無從談起的。
很多人認為,對於英國革命保守性的評價是出自馬克思的筆下,即他在1850年《新萊茵
報•政治經濟評論》上發表的一篇書評。這就成為英國革命保守性的理論依據。然而,這實
在是誤解。
1850年,巴黎出版了剛剛在法國二月革命後離開政治舞台的基佐的小冊子—《英國革命為什麼會成功?英國革命史討論》。基佐的目的是要說明為什麼資產階級社會在英國以君
主制的形式向前發展,要比在法國長久。但是,在馬克思看來,墓佐的分析塗了說教式的政
治詞句,就是乞靈於宗教的空談。在馬克思的書評中,通篇使用了一種諷刺的口吻,因而就
常常借用基佐的語言說話。所謂英國革命保守性的詞句,正是基佐的用語。基佐認為英國革
命一開始就不是作為破壞力量,而是作為保守力量出現的,因為議會在與王權斗爭時是在捍
衛自己舊有的特權。馬克思針鋒相對地指出,要說保守,法國革命最初也像英國革命那樣保
守,甚至比英國革命還保守,因為法國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恢復早在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以來
就垮了台的三級會議。基佐無法理解英國資產階級為什麼能和王權同時生存,馬克思正是為
了回答這一問翅,才接過基佐的語言,講出了下面這段常被人引用的話:「基佐先生最大的
謎—英國革命的保守性的謎(他只能用英國人特有的穩重作風來解釋這個謎),應該這樣來解釋,即資產階級與大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間建立了長期的聯盟,而這種聯盟使英國革命
在本質上有別於用分散土地來消滅大土地所有制的法國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51
頁)無論從這段話,還是從整篇書評,乃至聯系馬克思關於英國革命的其它論述,都無法把
英國革命是保守的這一觀點強加在馬克思頭上。至於說到英國革命在本質上有別於法國革
命,馬克思在這里顯然是僅就解決土地問題的不同方式和結果而言的,即法國革命把封建大
地產變成了農民小塊土地,而英國革命則由於土地所有者與資產階級經濟利益的一致而把封
建地產和農民的小土地改造為集中的資本主義大地產。根據馬克思的一貫觀點,英國革命直
接造就了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法國革命後形成的土地所有制則只是開始向資本主義生
產方式過渡。指出這種本質的區別絲毫沒有對英國資產階級的貶意。

⑼ 英國早期圈地運動前的土地制度是什麼呀,是敞田制嗎,還有么有其他的呢。圈地運動後又是什麼土地制度呢

17世紀時,作為絕對私人所有權集中體現的土地私有權在英國已經出現,因為革命後的若干立法最終徹底廢除了騎士領有制,為土地的絕對私有掃除了最後一道屏障,土地的王位所有權或王權所有讓位於私人所有。隨著圈地運動的進行,公地制度最後被消滅,公地制度中未開發的廢置或缺位的所有權,以及村民份地的使用權變為了私人所有權。

⑽ 一道歷史初三題

第敬團陵一,在英國革命中,資產階級是與新貴族結成聯盟,這就決定了革命必然保守;法國革命中資產階級是與人民群眾結成聯盟,革命當然會徹底。第二,英國革命的輿論准備是清教運動,從而使革命披上宗教的外衣,也是保守性的表現;法國革命的輿論准備則是富有批判精神的啟蒙運動,直截了當地批判封建制度,不僅不披宗教外衣,而且還提出了無神論,表現了徹底性。第三,英國革命在解決土地問題上只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給農民帶來了災難;法國革命的土地政策,特別是雅各賓派的土地立法,使廣大農民得到了土地,是解決土地問題上的民主道路。第四,英國革命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保留了國王;法國革命建起了共和國,廢除了君主制,自然更為徹底。如此等等。當然,也有極個別的文章提出異議,認為英國革命並不是保守性的。
如果只從表象來看,英國革命確實遠不如法國革命那樣轟轟烈烈。它沒有發生過那麼多群眾武裝起義,也沒有組織起那麼多群眾革命團體(如俱樂部之類),坊間也見不到那麼多報紙、小冊子突然大量創辦和流傳起來。總之,群情激昂的熱烈場面不是很多。在解決土地問題上和意識形態領域里,確實有上面所說的那些不同。因此,前面所說多數論者提出的那些說法,大半是符合事實的。不過,作為保守與徹底之分的理由,卻是難以成立的。
應該承認,英法革命的背景、原因、性質和最後結局,基本上是相同的。都因封建制度阻礙生產力發展而起,都屬資產階級革命,也都使政權轉手並實現了所有制性質的改變。原因與結果大致相同,表現形式卻多有差異。要進行比較研究,就應探索其深層次的根源,而不該只限於在表面現象上去尋找區別。
這里,首先從英法兩國封建專制亮戚君主制的異同談起。按目前最流行的說法,英國專制君主制開始的標志是1485年都鐸王朝的建立。都鐸家族在紅白玫瑰戰爭(1455~1485年)中最後打敗對手,奪得了全國政權。恩格斯說:「對英國幸運的是,舊的封建諸侯已經在薔薇戰爭(即史學界慣譯的玫瑰戰爭——引者)中自相殘殺殆盡。」1經過這場戰爭,封建貴族的勢力確實是極大地削弱了。在這場戰爭中,都鐸家族的支持者,主要是市民階級,也就是資產階級的前身。因此,市民階級在國會中的力量也隨之大為加強,使國會下院越來越成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陣地。
關於英國國會的來歷,有必要略作交待。國會的前身,是起源於13世紀的「大會議」,是按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建立的。當時正值金雀花王朝統治時期,國王約翰(綽號「無地王約翰」)與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及教皇英諾森三世發生沖突,在戰爭中遭到失敗,並因此而損害了英國貴族和市民階級的利益。大貴族們便利用這個機會對國王施加壓力,迫使他作出讓步,批准了貴族們提出的大憲章。根據大憲章的規定,要建立大會議;此後國王徵收軍役稅,事先須經大會議同意;在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政府不得隨意對人進行逮捕和判刑;國家不得任意侵犯教會;國家應承認倫敦等幾個大城市有自治權,等等,當時規定,大會議由僧俗兩界的大貴族組成,並從中選出25人,專門監督國王對大憲章的執行情況。這雖然是封建貴族內部的斗爭,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一次權力再分配,但是它畢竟搞出來一部憲章和一個類似議會的大會議,而且產生了法的地位高於王權的概念。到了13世紀末,國王愛德華一世於1295年召集大會議,目的是增加稅收,充實國庫。這次會議不僅有僧俗大貴族參加,而且第一次吸收了下級貴族騎士和市民階級的代表與會。從此,市民階級的力量便進到了議會中來。到14世紀,僧俗大貴族,下級貴族與市民,由於身份差別與政見常有不同,就分別開會,從而形成了上下兩院,兩院制的英國國會就此基本成型。紅白玫瑰戰爭後,國會下院的力量加強。16世紀初國王亨利八世進行宗教改革,建立國教聖公會,沒收了數量很大的天主教會的財產(主要是土地),加以出賣。買者多為商人和官僚、貴族。這些人買來土地後就實行圈地,成為新貴族。於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力量更加壯大,在國會下院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一切都表明,英國早就形成了一種限制王權和注重議會政治的民主傳統,並且從貴族民主向資產階級民主演變。這種國情,在比較英法革命時是不能忽視的。
法國的專制君主制開始於瓦洛亞王朝的國王弗朗索瓦2一世在位之時(1515~1547年)。這位國王以推行有利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經濟政策而著稱。他在批閱文件時,總要寫上或纖「此即朕意也」的字樣,便好似中國皇帝寫上「欽此」一樣。在他之後,法國經歷了雨格諾戰爭(1562~1594年),也像英國玫瑰戰爭那樣,是貴族之間的戰爭,1589年波旁家族奪得全國政權,建立起波旁王朝。開國君主亨利四世迅速結束戰爭,又在1598年頒布《南特敕令》,平息宗教爭端,繼而逐步加強了專制制度。其後出現的主理朝政的兩位能臣黎世留(又譯黎塞留)紅衣主教和馬扎然紅衣主教,都以增強王權為己任,一切政令與措施無不使用國王的名義。馬扎然死後,1661年親政的國王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更將專制王權推向了頂點。法國不存在議會,1302年第一次召開的三級會議,其主旨是擁護和支持國王同教皇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作斗爭。三級會議不僅不準干預朝政,而且連諍諫權也沒有。即便是這樣,從1614年起也不再召開了,直至1789年大革命前夕。國家的大政,全由朝廷決定,路易十四所說的「朕即國家」,成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格言。同時,自從1685年路易十四廢除了《南特敕令》之後,天主教更成為唯一的國教,任何新教都是非法的。獨尊的國王,單一的天主教,威福自用,至高無上。再加上大一統的江山以及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使法國成為十分典型的專制君主制國家。
從以上的對比不難看出,英國的封建專制傳統遠比法國的要薄弱得多。因此,當兩國面臨革命爆發的情景時,英國革命的阻力也就比不上法國革命的阻力那樣大。社會中和自然界的任何變動,都受作用與反作用規律的支配。如果革命沖擊到一定程度便已將封建勢力摧垮,又有什麼理由去要求它無休止地沖擊下去呢?英國革命進程不似法國的那樣激烈,為什麼就要給它戴上「保守性」的帽子?
還有兩點必須給予重視。第一,英國革命比法國革命早了大約一個半世紀。那時,中世紀的陰影和習俗還相當濃重。恩格斯曾指出:「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並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因此,當時任何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都不得不採取神學的形式;對於完全受宗教影響的群眾的感情說來,要掀起巨大的風暴,就必須讓群眾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現。3這段話很切合中世紀的實際情況。在英國,既然清教運動以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的面貌出現,以加爾文教教義去闡發資產階級和廣大群眾的願望,那就是意識形態領域中現成的反封建的思想武器。運用它去進行反封建斗爭,又何須受到責難?保守性又體現在哪裡?理論只有掌握了群眾,才會真正有力量。作為後世之人,怎能要求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拋開影響廣大群眾的清教,再去製造沒有宗教色彩的理論,從而失去群眾呢?
第二,英國革命爆發時,歐洲大陸上正在進行一場國際戰爭,牽動著各大國統治者的神經,那就是30年戰爭(1618~1648年)。所以,英國革命遇到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各大國都無暇去干涉它。法國革命就大不相同,遭到了大批君主國的武裝干涉。即使不將1792年的奧普聯軍計算在內,從1793年到1815年,先後糾集的反法同盟也有七次之多。法國革命者為拯救革命,保衛祖國,只好橫下一條心,聯合群眾,推進革命,直至實行起暫時限制和打擊資產階級自身的恐怖統治,這才得免於難,奪得了勝利。如果無視這種明顯的差異,無端地去譴責英國革命保守,未免太不公允。
至於說到兩國革命在解決土地問題上的不同,那末在本書的第三講中已對此作了比較具體的論述,不必再行重復。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英國廢除騎士領地制是將全部貴族領地都變成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私有產業,而法國廢除封建權利只是使農民佔有的土地變為絕對私有。對於法國貴族所有的直接領地(革命前夕約佔全部耕地的1/4強),法令並未涉及。1792年立法議會下令沒收逃亡者的財產,而佔大多數的未逃亡者的財產則原封未動,即使是在雅各賓派專政時期,仍是如此。可見,如果用改造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這個最基本的標准來衡量,英國革命在解決土地問題上,倒是比法國革命更要徹底些。
英法兩國革命各自按本國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和需要去進行土地立法,掃清障礙,可以說是不分軒輊,難比優劣。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革命後兩國的農業都得到了長足的進展。英國在革命後的18世紀里,1697~1705年小麥出口的年平均數量為116萬誇特,1746~1765年就上升到951.5萬誇特,發展迅速。法國在革命後的19世紀里,1815年的小麥產量為296萬噸,1862年上升到824萬噸,成績也很可觀。
說到英國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國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因而有保守與徹底之別,這是全然站不住腳的。從理論上看,君主立憲制本身就是資本主義政體的形式之一,其中並不包含封建的因素。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保留君主制,諸如瑞典、挪威、丹麥、荷蘭、英國、盧森堡、日本等等,難道它們都是封建主義的?政體的不同並不決定國家的性質,國體才是反映實質的,這是常識。在共和制度的政體下,出現專制獨裁的現象也不奇怪。這也是常識。馬克思在論及英國的狀況時曾指出:「正是隨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在英國才開始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4這是非常符合實情的。
從史實上看,英法兩國革命所走過的道路可說是驚人地相似。有些論者將英國革命的起迄定為1640~1688年,以1688年「光榮革命」確立君主立憲製作為革命的終結。可是在界定法國革命的年代時,卻只定為1789~1794年,用「熱月政變」當作結束的標志。於是就用48年的過程與僅有5年的演變對比起來了,顯然是很不科學的。下面都以較長時段作個比較,讀者就會發現,兩者的步調是何其相似。
革命開始時,英國革命者在「長期國會」中與王權進行斗爭;法國第三等級代表在三級會議上對抗王權。斗爭激化後,英國發生了兩次內戰,打敗了國王;法國則有多次武裝起義,於1792年推翻了國王。隨後英國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接著就建立了共和國;法國先建立起共和國,而後也處死了國王路易十六。英國的共和國維持時間很短,出現了克倫威爾充當「護國主」的獨裁體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也壽命不長,被拿破崙帝國的獨裁製度所取代。在獨裁體制下,倒退的步子有些過分,克倫威爾死後不久,斯圖亞特王朝得以復辟;拿破崙戰敗後,波旁王朝在法國復辟。復辟王朝倒行逆施,結果英國發生1688年政變即「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法國在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建起奧爾良王朝即七月王朝,也實行君主立憲制。
以上的對比,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相似之極。英國走完這個過程是在1640~1688年,用了48年。法國則是在1789~1830年,用了41年。這樣對比才是合理的,總勝過以48年去比5年。而且,法國的共和制直到1870年之後才穩定下來,1879年才真正確立。1789~1870年總共是81年。這期間出現過兩次共和制,即法蘭西第一和第二共和國。如果把拿破崙和他侄兒波拿巴充當第一執政和國家總統的年月也算在共和國時期內,兩個共和國的壽命合計也只有16年,在81年歷史中佔比例很小,其餘65年都是君主制。由此可見,18世紀末在法國實行共和制是沒有條件和基礎的。共和制的確立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的事情。
還要說明一下的是,強調法國資產階級與人民群眾結成聯盟和人民群眾在革命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當然是對的。但是法國革命這個特點之所以如此突出,其原因之一是革命發展的每一個重大的步驟都是在巴黎決定的。巴黎人民的一次起義,就能夠使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因為巴黎作為革命中心的地位太突出了。英國則不完全是這樣。革命中決定命運的交鋒並不在倫敦,而是在戰場上。而兩次內戰的戰場都波及很大的地域,決定性的戰役也發生在不同的地方,這就很難要求各地的群眾隨時隨地去配合發動武裝起義。因此,在英國革命中作用顯著的是軍隊,而不是普通群眾。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後來取得了最高權力,那也是由於掌握了軍隊的領導權和在戰場上贏得了威望的緣故。忽略這個特點去議論英國革命保守,至少有片面性之嫌。

閱讀全文

與英國革命是如何處理土地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疫苗用什麼字母 瀏覽:489
中國飛烏拉圭要多久時間 瀏覽:335
義大利護衛犬叫什麼名 瀏覽:612
牡丹江義大利語培訓哪裡有 瀏覽:236
從印尼回中國需要檢查什麼 瀏覽:837
伊朗女人用什麼化妝品 瀏覽:582
文明6真實地球印尼怎麼玩 瀏覽:748
義大利施華洛哪裡有賣 瀏覽:817
hertz是英國哪裡 瀏覽:472
中國哪裡有廢鐵收購廠 瀏覽:971
印度人如何用水清洗 瀏覽:926
可樂雪碧哪個先進入中國市場 瀏覽:672
印度火車為什麼用寬軌 瀏覽:554
為什麼叫做中國病毒 瀏覽:992
表格印尼盾怎麼去掉 瀏覽:677
出口印度需要哪些認證 瀏覽:656
義大利哪裡可以打水光針 瀏覽:70
哪些外國人成功加入中國國籍 瀏覽:913
義大利申根簽證有哪些 瀏覽:52
印度黃麻分布哪裡 瀏覽:158